当时冠盖集祇园,大似农夫值有年。庞老一言投马祖,陆侯彻底见南泉。
当时冠盖集祇园,大似农夫值有年。庞老一言投马祖,陆侯彻底见南泉。
古今已自融三际,语默何曾落二边。父子并为同社客,团栾应话老婆禅。
古今已自融三际,语默何曾落二边。父子并为同社客,团栾应话老婆禅。

yòngzhūyuánfāngyùnshēnmínglángzhōngèrshǒu--ráojié

dāngshíguāngàiyuánshìnóngzhíyǒuniánpánglǎoyántóuhóuchèjiànnánquán

jīnróngsāncéngluòèrbiānzibìngwèitóngshètuánluányīnghuàlǎochán

饶节

饶节

饶节(1065~1129),宋代诗僧。字德操,一字次守,自号倚松道人、倚松老人,出家后法名如壁。江西临川人,江西诗派重要诗人。就学于吕希哲,与谢逸、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其诗淳真朴实,华而不绮,陆游称其为当时诗僧第一。 ▶ 3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
春风永巷¹²(pīng)³,长使青楼误得名。
译文:由于美女长期闭门不出,长期使得这座深宅高门空有一个美名。
注释:放歌行:古乐府旧题,常表现自叹失意或激励奋发的内容。¹永巷:汉代幽禁宫女妃嫔的地方。²闭:封锁。一作“闲”。³娉婷:漂亮多姿,美好。指美女。⁴青楼: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也指妓院。此处属前意,指显贵人家的闺阁。
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著眼未分明。
不惜卷帘通¹一顾²,怕君著(zhuó)³未分明。
译文:她并非不愿意卷起阁帘,显露容华,表达情意,只怕你没有眼力识别。
注释:¹通:表达。²顾:看。³著眼:即“着眼”,犹举目,入眼。
当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后生。
当年不嫁惜娉婷¹,抹白施朱²³后生
译文:想当年不肯嫁人是因为自惜容貌,不甘轻易辜负此生,如今朱颜不在,只好学那些年轻女孩梳妆抹粉。
注释:¹娉婷:这里是容貌年华之意。²抹白施朱:指打扮,涂脂抹粉。³作:强作。⁴后生:年轻,指年轻女子。
说与旁人须早计,随宜梳洗莫倾城。
说与旁人须早计¹,随宜²梳洗莫倾城³
译文:劝人要珍惜春光,早作计划,少女更应随着时宜妆扮,不能自恃美貌而坐失良机。
注释:¹早计:早作盘算。²随宜:跟随时宜。³倾城:形容女子绝色。

  这两首诗都用宫女自诉的口气。第一首前两句:“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以“娉婷”点明宫女的美丽,也代指这位佳人。以“春风”,点出时节是芳春。这样妙丽的佳人,逢着这样美好的季节,原本应该生活得欢欣美满,可是恰恰相反,她被深锁在冷宫里面,长门永闭,一任外面花开花谢,春风吹不到她的身边,春天明媚的光景,对她全没有份儿。诗用一个“闭”,揭示她遭境的凄凉和内心的悲苦。第二句中的“青楼”,指代此女从前所住的处所,正因为当年她以美丽得名,才造成后来为姿容所“误”的后果。“长使”两字,无限辛酸,倘使当年没有如此绝世的芳容,也不致有此时这样冷落的处境。

  第三四两句:“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着眼未分明。”写这位宫女自矜而又自重的心境,她想到过去也许对方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春风之面,因而很希望有个机会,不惜卷起珠帘,让君王亲自一顾,自己是否明艳如花,但转而一想,又只怕君主“着眼”仍未“分明”,还是得不到青睐,更由此引起新的哀怨。这两句中“不惜”和“怕”互相映照,“不惜”示宫女自怜之情,“怕”字点自珍之意,她虽然热盼对方的一顾,但又意识到过去之被弃置,正由于君王未着眼,未分明的缘故,这蓦然的一顾,不一定就能“着眼分明”。兴念及此,适才的炽热的心情,又顿然冰消瓦解了。

  全诗借宫女失意的幽怨,托志士不遇的悲辛,表现才名往往误人,以致怀有绝代才华的有为之士,往往困顿在风尘之中,老死于蓬门之下,和宫女的禁闭深官,徘徊永巷一样,都有难通一顾之感;即便偶有时机,又因“着眼未明”,仍然有奋飞无路、恩遇无由之恨。诗中寄寓着“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明妃曲》)的悲痛,虽有绚丽之情,但在委屈中以矜持自重作结,立言得体。

  第二首托宫女之不遇,表达美人迟暮之感;宫女以自身的遭遇,现身说法,启迪他人,不要自恃倾城的容貌,而要及早为自己作计,那怕是“随宜梳洗”,也要早求归宿,以免蹉跎青春。

  开头两句:“当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后生。”表明她当年不肯轻易嫁人,是因为“自惜娉婷”,不甘轻易辜负此生。但到了后来,感到芳华渐逝,就只好“抹白施朱”,学作后生模样,却是已经耽误了最美好的岁月。人生的春天是值得珍惜的,然而知己难寻,过于矜持,就会陷于苦恼之境。后两句:“说与旁人须早计,随宜梳洗莫倾城。”既是悲辛的话语,又是过来人痛苦的经验。“说与”一句,正是她痛惜自己没有及早作计,因而劝告旁人,要珍惜自己的春光,早为之计。显示了“劝君借取少年时”的意旨。“随宜”一句,更表明年轻女子应当随着时宜妆扮自己,千万不要自恃有倾城的美貌而坐失时机。

  这首诗感叹人们往往以才华自矜,以致遭遇坎坷,反而知音难逢,不如一个普通的人士,就好像具有倾城容貌的宫女,在失去自己的青春以后,只好施朱敷粉,装作少年,纵有姿容,也不如随宜适俗的女子。从而劝诫人们,切莫自恃才华,要随宜一些,早为自己作计,否则,就像误入深宫的淑女一样,自负倾城,一旦不被眷顾,则无法安排此身,徒然有永闭冷宫的哀痛。

  就诗的实质而论,两诗的意旨都在于抒发“国士佳人,一般难遇”的悲愤,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的这种弦外之音。

参考资料:
1、 马祖熙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672-674
妙道非本说,殊途成异名。
妙道非本说,殊途成异名。
圣人得其要,俱以化群生。
圣人得其要,俱以化群生。
凤吹从上苑,龙宫连外城。
凤吹从上得,龙宫连外城。
花鬘列后殿,云车驻前庭。
花鬘列后殿,云车驻前庭。
松竹含新秋,轩窗有余清。
松竹含新秋,轩窗有余清。
缅怀崆峒事,须继箫管声。
缅怀崆峒¹事,须继箫管声。
注释:¹崆峒:山名。在今甘肃平凉市西。相传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之所。也称空同、空桐。
离相境都寂,忘言理更精。
离相境都寂,忘言理更精。
域中信称大,天下乃为轻。
域中¹信称大,天下乃为轻。
注释:¹域中:寰宇之间;国中。
屈己由济物,尧心岂所荣。
屈己由济物,尧心¹岂所荣。
注释:¹尧心:谓圣君的心愿、抱负。

fèngshèngzhìzhōngyuánfèngjìng--cuīyuánhàn

miàodàofēiběnshuōshūchéngmíng

shèngrényàohuàqúnshēng

fèngchuīcóngshàngyuànlónggōngliánwàichéng

huāmánlièhòu殿diànyúnchēzhùqiántíng

sōngzhúhánxīnqiūxuānchuāngyǒuqīng

miǎn怀huáikōngdòngshìxiāoguǎnshēng

xiāngjìngdōuwàngyángèngjīng

zhōngxìnchēngtiānxiànǎiwèiqīng

yóuyáoxīnsuǒróng

军门频纳受降书,一剑横行万里馀。
军门¹频纳²受降书,一剑横(héng)行³万里馀。
译文:边塞军营之门频频接纳战败匈奴的归降书,将军仗剑纵横驰骋边塞万里。
注释:塞上曲:唐代的一种新乐府辞,源出汉乐府《出塞》《入塞》曲,内容多写边塞征戍之事。¹军门:此指军营之门。古时行军,树两面旗为门。²频纳:频频接纳。³横行:纵横驰骋,所向无阻。
汉祖谩夸娄敬策,却将公主嫁单于。
汉祖¹谩夸²娄(lóu)敬策³,却将公主嫁单(chán)于⁴。
译文:汉高祖空自夸赞娄敬的和亲之策,却把汉朝的公主嫁给了匈奴单于。
注释:¹汉祖:指汉高祖刘邦。²谩夸:空夸,枉夸。谩,同“漫”,徒然。³娄敬策: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齐人娄敬以戍卒求见刘邦,建议入都关中有功,赐姓刘,后封关内侯。刘邦在白登(山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东)被匈奴打败后,他提出和亲政策,建议将鲁元公主嫁与匈奴单于,为刘邦采纳,并派他前往结约。他又曾建议刘邦迁徙山东诸侯后代及豪强大族十万余口充实关中,以削弱关东旧贵族豪强势力。因其数建奇谋,被封为建信侯。⁴单于:汉时匈奴称其君长为单于。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汉家¹旌(jīng)(zhì)²满阴山³,不遣⁴胡儿⁵匹马还⁶。
译文:我巍巍大唐的猎猎旌旗在阴山飘扬,西域胡人胆敢来犯定叫他有来无还。
注释:¹汉家:借指唐朝。²旌帜:旗帜,借指军队。旌,古代的一种旗子,旗杆顶上用五色羽毛做装饰。³阴山:西起河套,东抵小兴安岭,横跨今内蒙古,在汉代是北方的天然屏障。⁴不遣:不使,不让。⁵胡儿: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通称,汉以后也泛指外国人。这里指吐蕃、回纥士兵。⁶马还:春秋时,晋全歼秦军于崤山,“匹马只轮无反者”(《春秋公羊传》)。这里借用此典。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愿得¹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²玉门关³。
译文:作为子民我愿以此身终生报效国家,大丈夫建功立业何须活着返回家园。
注释:¹得:能。²生入:活着归来。³玉门关:古关名,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这里泛指边塞。

  这组诗是借乐府之名有感而发的议论诗,洋溢着豪迈博大的爱国热情,格调高亢,气魄宏大,呈现出一种雄浑的意境。几处用典似信手拈来,自然朴素,与真挚的爱国情感相得益彰。

  组诗中的第一首诗塑造了一位英勇无敌的万军形象,同时借古讽今,抨击了朝廷的投降政策。诗一开头便推出一组激动人心的近景镜头:军营之门旗帜高扬,枪戟林立。在威严的鼓角声中,战败的匈奴不断前来投降。他们诚惶诚恐,毕恭毕敬;而汉军万领身着戎装,英姿飒爽地站立在受降台上,代表朝廷接受敌军的降书。这是诗人精心选择的一个典型场面,是在边战长河中拦腰截取的一个断面。这个“频纳受降书”的胜利结局,足以启示读者想象整个艰苦的鏖战过程,想象汉军万士佩刀横剑、奋力杀敌的壮烈情景。“一剑横行万里馀”是对人物的“特写”。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勇士,在漫长的边境线上锐不可当,杀得敌人纷纷溃逃。寥寥七字,在读者面前树立起一位骁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形象。

  第三、四句,诗人从描写战争一下宕开,转而对历史发出深沉的叹惋:汉高祖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但他竟慑于匈奴的强大而采纳娄敬的和亲政策,万公主嫁给匈奴单于,这是多么令人遗憾啊。显然,诗人在这里不是要评议历史,而是借古讽今,有感而发。戴叔伦所处的时代,正好是唐代社会大转折时期,此时唐王朝拥有的广阔疆域已丧失过半,阴山、燕山以北为回纥所有,陇山、岐山以西为吐蕃所占,大渡河以南为南诏所据。唐王朝统治者并未痛思教训,奋力抵抗,反而采取退让政策,如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就万咸安公主嫁给回纥可汗顿莫贺。当然,对历史上封建统治者为安全边境所采用的和亲政策不能简单否定,但最高统治者以此作为战败的退路,却令有民族气节的爱国志士所不容。因此,诗人在诗中对此表示痛心和鄙视。同此诗前两句对边战的描写相对比,诗人的褒贬爱憎是相当鲜明的。

  第二首诗直陈胸臆,歌颂守土抗敌的英雄行动,抒发以身报国的壮志豪情,格调很高,一派豪气。诗的前两句是对边防万士抗敌守土行动的热情礼赞。起句就不凡,写出了唐军的巨大声势。“汉家旌帜”,极写军容的严整,旗帜的鲜明,斗志的旺盛,有了这样的队伍戍边御敌,哪有不胜之理?“满阴山”三字,既点明了战争发生的地点,又表现了唐军漫山遍野,锐不可当。正因为唐军占了优势,才有消灭一切来犯敌人的决心,才发出“不遣胡儿匹马还”的豪言壮语。阴山是唐代西北边防重地,王昌龄有“但使龙城飞万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二首·其一》)的诗句,都是说祖国边境绝不允许侵略者越过半步,倘若有人斗胆来犯,定会叫他有来无回。对于狡猾而又强悍的敌人,绝不能让他们有逃走的机会,否则还会不时地进行侵扰,后患无穷,所以古代就有“匹马只轮无反者”的战役。这两句是从总体上写唐军戍边御敌的战斗,目的是表现他们的英雄气概。

  诗的后两句从个体上写唐军的誓言与决心。“愿得此身长报国”,这掷地有声的语言,是每个戍边万士发自肺腑的声音。这里的“长”字富有表现力,生动地写出了万士永远忠于祖国的赤子之心。正是因为万士们有了这样的爱国之心,才发出“何须生入玉门关”这样不可动摇的豪壮誓言。“何须生入玉门关”用的是东汉名万班超的典故。班超戎马一生,战功赫赫,巩固了汉王朝在西域的统治,保护了当地各族人民,晚年上书乞归:“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此诗反其意而用之,并无贬低班超之意,而是借此表达慷慨献身、立志报国的坚定信念,是对典故的活用。这两句和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白马篇》),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少年行四首·其二》)等一些写爱国的诗句是一脉相承的,充分表现了戍边万士的豪迈气概和自我牺牲精神。

参考资料:
1、 黄益庸,衣殿臣编著. 历代爱国诗 上[M]. 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1998:168.
2、 吕进主编. 爱我中华诗歌鉴赏 古代一分册[M].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3:337-338.

sàishàngèrshǒu

dàishūlún tángdài 

jūnménpínshòuxiángshū jiànhéngxíngwàn 
hànmánkuālóujìng quèjiānggōngzhǔjiàchán 

hànjiājīngzhìmǎnyīnshān qiǎnérhuán 
yuànshēnchángbàoguó shēngménguān 

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
独寻青莲宇¹,行过白沙滩。
译文:独自一人去寻访益上人的庙宇,路上经过了一片洁净的沙滩。
注释:益上人:不详。上人是对僧人的尊称。兰若:寺院。¹青莲宇:青色的莲花因花叶修广,青白分明,佛教中用以譬喻佛之眼睛。青莲宇就是诗题中的益上人兰若。
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
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
译文:一条小径延伸到积满白雪的松林深处,几座山峰在斜阳中隐隐生寒。
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
山僧¹径客至,林阁供人看²
译文:山僧高兴地迎接我到来,带着我在林中佛阁四处赏玩。
注释:¹山僧:住在山寺的僧人。²供人看:一作“借人看”。
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
吟罢拂(fú)¹去,钟声云外残。
译文:吟罢诗歌我拂衣告别,身后的钟声断断续续传来,最后消逝在云端。
注释:¹拂衣:提起或撩起衣襟。

  严羽以《沧浪诗话》最为后世说师者所称道。他以禅喻诗,对诗歌创作提出了一些精到的见解。尽管其中在禅、诗两方面都有错误之处,但他对佛学还是有一定研究的。他与佛门弟子不仅有联系,而且过从甚密。这首诗就是记叙他为了寻访一位法名益的和尚,过沙滩,穿松林,踏积雪,冒严寒,跋山涉水,只身进山的情景。

  首联“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两句写诗人独自启程,去远寻自己尊敬的益上人的寺院。“独”字写出了诗人的超然洒脱。他独来独往,身心自由,别无牵挂,贵在适意。“寻”暗示了益上人的住处地处幽僻,很难找到,所以必须去“寻”。青莲,就是青色的莲花,它的叶子长而宽,青白分明,好像人的眼睛,所以常用来比喻佛的眼睛。青莲宇指寺院。“行过白沙滩”,暗示了可能走了比较远的路,可能还穿过了河流。“白沙滩”以少总多,代表走过的各种地形。

  颔联“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诗人走到松林之前,发现一条小路通入林中,远望群峰,寒气笼罩,散发着阵阵的寒意。“一径”说明人烟稀少,只有一径通幽。用一“入”字,说明路的窄小,在白雪覆盖的松林下,一条小路曲折蜿蜒,钻人其中。像一幅“寒山雪松图”,把雪松和小路的比例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

  “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在这样幽僻的地方,本来很少人来访。在这寒冷的冬天的傍晚,想必更是无人来访。今天诗人来到,山僧大喜,赶忙殷勤地带领客人参观自己的寺院。两个人一边游览,一边吟诗,沉浸在游览山林楼阁的惬意中。

  “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诗人乘兴而来,游兴已尽,潇洒的挥一挥衣袖,踏上返回的路。看来,诗人不执著于外境,也不执著于友情。他心无挂碍,辞行以后,心地一片空净澄明,不喜也不忧,只有身后的钟声在回响,时断时续,恍若飘出天外,恍若飘人心中,那么静穆、幽远。

  诗人踏雪而来,又尽兴而去,不吝情于去留之间。庙宇、沙滩、青松、山峰自在自然。诗歌无一句不在写景,而又无一句不在写诗人从容淡泊的胸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亦尽得禅之三昧。

  一般诗评家都以为严羽“论诗甚高”而写诗却“专宗王孟”,“囿于思想,短于才力”。这首诗亦是学习王、孟诗那种清雅的格调、冷寂的气氛、静谧的意境,一级化静为动、以虚衬实等表现手法。从字面看,“独”“青”“白”“寒”“暮”“残”等都给人一种凉飕飕的感觉;“青莲”“白沙”“松雪”“山僧”“林阁”“钟声”又共同构成了一个格调高雅的整体。“一径入松雪”,巧妙地化景物为情思。本是静止的弯弯山路用“入”字一形容,就有了动态,有了情感。“数峰生暮寒”,写出了静谧深僻的环境。诗人感受到寒冷,本是来无影、去无踪的,而此刻仿佛正从斜阳照射下白雪覆盖着的山峰顶上升腾而起,若在热闹场合,能产生这种细微的感觉吗?结尾的钟声,给人的印象格外深刻。这是以景结情的手法。作者认为,诗的最高妙之处,在于“羚羊挂角,无迹可求”,在于“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就是说,诗歌创作在艺术表现上不应该太实、太切,应该给人可以意会难以言传的美感,给人回味无穷的余地。从这首诗,特别是结句来看,作者是在努力实践自己的理论的。

参考资料:
1、 缪钺等 .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1332-1333页
2、 姜剑云.禅诗百首.上海:中华书局,2008:204-205

访fǎngshàngrénlánruò--yán

xúnqīngliánxíngguòbáishātān

jìngsōngxuěshùfēngshēnghán

shānsēngzhìlíngōngrénkàn

yínzhōngshēngyúnwàicán

粉壁为空天,丹青状江海。
粉壁(bì)¹为空天,丹青状江海。
译文:墙壁雪白正可作天空,用丹青绘出江海。
注释:¹粉壁:用白石灰粉刷的墙壁。
游云不知归,日见白鸥在。
游云¹不知归,日见白鸥在。
译文:浮云不知归还,白鸥日日长在。
注释:¹游云:指在外做官的人,一作浮云。
博平真人王志安,沈吟至此愿挂冠。
博平¹真人王志安,沈吟至此愿挂冠²
译文:博平真人王志安,沉吟画前欲辞官。
注释:¹博平:唐河北道博平郡的博平县,在今山东省聊城市西北。王志安,生平不详。真人:道家称存养本性的得道的人。²挂冠:挂冠,即辞官。冠,帽子。
松溪石磴带秋色,愁客思归坐晓寒。
松溪石磴(dèng)¹带秋色,愁客思归坐晓寒。
译文:秋色笼罩着松溪和石阶,拂晓的凉意使愁客想把家还。
注释:¹石磴:石阶。《韵会》:“磴,登涉之道也。”

  “粉壁为空天,丹青状江海”这两句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粉壁为天、下有江海的绝妙景致,意境极为开阔,易使读者产生激昂振奋的感觉。侧面表现出诗人超脱的想像力,虽写观画感受,却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表达出诗人在咏物题画等方面有相当高超的技巧。

  “游云不知归,日见白鸥在”描绘一幅浮云飘泊不定、在烟云深处寻找鸥鸟身影的景致,意境极为幽闲,表现了作者隐逸的思想、追求自由的精神和旷达的情怀。此两句有紧扣上文,烘托气氛,皆写画中景物:天空、江海、浮云、白鸥,为下文写不志安的归隐之思作铺垫。

  “博平真人不志安,沈吟至此愿挂冠”通过写借用博平真人不志安欲“挂冠”的归隐心,表露出诗人的江海之志。既是明写,亦是喻己。

  “松溪石磴带秋色,愁客思归坐晓寒”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笼罩在“秋色”中的“松溪”、“石磴”无不带有诗人、画家的感情因素。结得自然,而又落脚于“秋”字,自然地点明了寄诗抒怀的时间,从而联想到自已的身世,漂泊不定如浮云一般。“愁客”、“思归”,字里间处处充溢着客居思归的酸楚之情,让诗句意境显得清寂或清峭,情绪上则带着比较重的孤独感。

  云、风、雷、电,天、海、月、日、涛,是李白爱入诗的事物。凌、挥、飞、吼,奔、卷、横、啸是李白最爱入诗的动词。此诗借用“空天”、“江海”、“游云”、“日见”、“带”、“坐”等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迅猛阔大、不可一世的气势,易使读者产生激昂振奋的感觉,同时描写了画上的美景,又表达了思乡的感情。在诗歌格式上,五言与七言融合一体,也体现了李白不拘一格、自由奔放的诗歌特色。

参考资料:
1、 詹福瑞 等.李白诗全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924-925
2、 刘继才.中国古代题画诗释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02月第1版:19-20
3、 李儒光编著.画中诗 中国题画名诗鉴赏:岳麓书社,1995年12月第1版:8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