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坐夏饱湖山,梦绕江南身未还。一见道人知妙质,暂闻乡语破衰颜。
三年坐夏饱湖山,梦绕江南身未还。一见道人知妙质,暂闻乡语破衰颜。
朱轮华毂何曾乏,白拂长藤自不闲。特立如师世无几,为君出户立潺湲。
朱轮华毂何曾乏,白拂长藤自不闲。特立如师世无几,为君出户立潺湲。

sòngzhàoshàngrén--ráojié

sānniánzuòxiàbǎoshānmèngràojiāngnánshēnwèiháijiàndàorénzhīmiàozhìzànwénxiāngshuāiyán

zhūlúnhuácéngbáizhǎngténgxiánshīshìwèijūnchūchányuán

饶节

饶节

饶节(1065~1129),宋代诗僧。字德操,一字次守,自号倚松道人、倚松老人,出家后法名如壁。江西临川人,江西诗派重要诗人。就学于吕希哲,与谢逸、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其诗淳真朴实,华而不绮,陆游称其为当时诗僧第一。 ▶ 3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青青园中葵¹,朝露²待日晞(xī)³
译文: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等待阳光照耀。
注释:¹葵:“葵”作为蔬菜名,指中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²朝露:清晨的露水。³晞:天亮,引申为阳光照耀。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阳春布德泽¹,万物生光辉。
译文:春天给大地普施阳光雨露,万物生机盎然欣欣向荣。
注释:¹“阳春”句:阳是温和。阳春是露水和阳光都充足的时候,露水和阳光都是植物所需要的,都是大自然的恩惠,即所谓的”德泽“。 布:布施,给予。 德泽:恩惠。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常恐秋节¹至,焜(kūn)²(huā)³叶衰(shuāi,旧时读cuī)
译文: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注释:¹秋节:秋季。²焜黄:形容草木凋落枯黄的样子。³华:同“花”。⁴衰:一说读“cuī”,因为古时候没有“shuāi”这个音;一说读shuāi,根据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古代汉语》,除了普通话的规范发音之外,任何其他的朗读法都是不可取的。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百川¹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译文:百川奔腾着向东流入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注释:¹百川:大河流。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壮¹不努力,老大²³伤悲!
译文: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老来悲伤也没用了。
注释:¹少壮:年轻力壮,指青少年时代。²老大:指年老了,老年。³徒:白白地。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中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及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布”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像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就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

  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的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有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就等于空走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力,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此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87-90

chángxíng

hànyuè liǎnghàn 

qīngqīngyuánzhōngkuí zhāodài 
yángchūn wànshēngguānghuī 
chángkǒngqiūjiézhì kūnhuánghuāshuāi 
bǎichuāndōngdàohǎi shí西guī 
shàozhuàng lǎoshāngbēi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¹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²
译文:烧瓦工人挖光门前的土来烧瓦,但自家房屋上却没有一片瓦。
注释:¹陶:同“掏”,指挖土烧瓦。²无片瓦:没有一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十指不沾¹泥,鳞(lín)²居大厦³
译文:那些富贵人家,十指连泥也不碰一下,却住在铺满瓦片的高大的屋子中。
注释:¹沾:同“沾”。²鳞鳞:形容屋瓦如鱼鳞般整齐排列。³大厦:高大的屋子。

  这首诗运用质朴的语言讽刺时事,控诉与指斥社会中不平等现象,只用事实对照,不加评论,发人深省。

  揭露封建社会不劳而获、反映劳动者疾苦的诗篇,古代有很多,但从唐人孟郊的《织妇辞》到宋人张俞《蚕妇》,多着眼于衣着。郑谷的《偶书》,于濆的《辛苦行》从耕者腹长饥入手。相比之下,梅尧臣此诗写烧窑工人,就显得十分新颖。这两句有的本子作“十指不沾泥,”“十”字虽不如“寸”字尖新,但也写出了富家子的根本不劳动。而以“鳞鳞”形容大厦,形象也非常鲜明。诗人用字简练,含意深刻,读之发人深省。

  《陶者》属于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的作品。首二句以陶者“陶尽门前土”与“屋上无片瓦”相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尽在其中。后二句以居者“十指不沾泥”与“鳞鳞居大厦”对比,付出如彼,所得如此,人间之不公可想而知。前二句以对比道出,后二句亦以对比道出,前二句与后二句更以对比鲜明令人惊叹。《陶者》一诗正以这种环环相扣的对比,道出了人世间的不公平,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风格古朴平淡。

  在梅尧臣以前,唐代人已经写了大量反映社会不平等的诗,大都写耕织的农民,梅尧臣这首诗换了个角度,写手工业者,可以说是对自己做诗目标“意新语工”的实践。诗在写作上,打破了绝句声律的格局限制,句法散文化,近似古代的风谣,这正是梅诗古朴淡泊的特色。后来有位并不出名的诗人张俞,作了一首《蚕妇》诗说:“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主题与梅诗相同,不知是否受到过梅诗的启发。近代有很多风谣,往往通过对比显示不合理,则受梅诗影响是很明显的。

  从《陶者》即可看出,梅尧臣不断观察、聚焦日常生活的种种细节,在生活场景和人生经历中开拓、寻找前人未曾注意的题材,或在写前人写过的题材上翻新,开宋诗好为新奇、力避陈熟的风气。梅诗构思奇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这是梅诗的创造与追求,也是宋诗的审美取向。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79-80 .
2、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30-31 .

táozhě

méiyáochén sòngdài 

táojìnménqián shàngpiàn 
shízhǐzhān línlínshà 
成败相寻岂有常,英雄最忌数悲伤。
成败相寻岂有常,英雄最忌数悲伤。
译文:成败相接不断,哪会有常数。英雄豪杰最忌讳的就是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走出。
芜蒌豆粥从来事,何恨邮亭坐箦床?
(wú)(lóu)¹豆粥²从来事,何恨邮亭坐箦(zé)³
译文:处境险恶时,喝赤豆粥,仓惶奔逃是常有的事。何必要遗憾邮亭中没有床褥的龙床?
注释:¹芜蒌:指芜蒌亭,是东汉古迹名,又做“无蒌亭”。故址在今河北省饶阳县滹沱河滨。²豆粥:赤豆粥。³箦床:没有褥垫、草席的榻。
邓攸,晋人也。有弟早亡,唯有一儿,曰遗民。时值动乱,胡人入侵京城,掠牛马。邓攸挈妻孥亡。食尽,贼又迫,谓妻曰:“吾弟早亡,但有遗民。今担两儿,尽死。莫若弃己儿,怀遗民走。”妻涕如雨。攸慰之曰:“毋哭,吾辈尚壮,日后当有儿。”妻从之。
邓攸(yōu),晋人也。有弟早亡,唯¹有一儿,曰遗民。时值²动乱,胡人³入侵京城,掠牛马。邓攸挈(qiè)妻孥(nú)。食尽,贼又迫,谓¹⁰妻曰:“吾弟早亡¹¹,但¹²有遗民。今担¹³两儿,尽¹⁴死。莫若¹⁵弃己儿,怀¹⁶遗民走¹⁷。”妻涕¹⁸如雨。攸慰之曰:“毋(wú)¹⁹哭,吾辈尚²⁰²¹,日后当有儿。”妻从²²之。
译文:邓攸是晋国人。他的弟弟很早就去世了,只留下一个小孩,名字叫遗民。当时正遇上动乱,匈奴人一侵京城,抢夺牛马。邓攸带着妻子和孩子逃到他乡。食物快吃完了,匈奴人再次逼近。这种情形下邓攸对妻子说:“我的弟弟去世得早,(他)只留下一个孩子。如果我们带着两个小孩子逃命,大家都会死。不如我们舍弃自己的孩子,带着(我弟弟的儿子)遗民逃跑吧。”妻子听后泪如雨下。邓攸安慰她说:“不要哭了,我们还年轻,日后一定还会有孩子的。”妻子也就听从了他的话。
注释:¹唯:只,只有。²值:遇,遇到。³胡人:匈奴人。⁴掠:抢夺。⁵挈:带、领。⁶孥:儿女。⁷亡:形容词作动词,逃亡。⁸贼:入侵者。⁹迫:逼近。¹⁰谓:对……说。¹¹亡:死。¹²但:仅,只是 。¹³担:挑。¹⁴尽:完。¹⁵莫若:不如。¹⁶怀:带着。¹⁷走:逃跑。¹⁸涕:眼泪。¹⁹毋:不要。²⁰尚:还。²¹壮:年轻。²²从:听从。
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
自为青城客,不唾(tuò)¹青城地。
译文:自己认为自己是青城山的人,所以不在青城山上随地吐痰。
注释:丈人山:即青城山。山在青城县北,相传轩辕黄帝遍历五岳,封青城山为“五岳丈人”,故又名为丈人山。¹不唾:用“千里不唾井”典故。
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
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¹
译文:为了喜爱的丈人山,走阶梯而感受优雅的情趣。
注释:¹幽意:幽闲的情趣。
丈人祠西佳气浓,缘云拟住最高峰。
丈人祠(cí)西佳气浓,缘云拟住最高峰。
译文:丈人祠的丈边风景独好,因为云彩都在最高峰之上。
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
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时冰雪容。
译文:拔出白发还有干枯发黄的头发在,老了呀以后可能不能再爬山了。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