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叹宗师久屈沉,赵州八十尚丛林。脚跟点地便无事,鼻孔撩天非有心。
莫叹宗师久屈沉,赵州八十尚丛林。脚跟点地便无事,鼻孔撩天非有心。
落笔满堂嗟敏妙,谈玄终日见精深。丁宁佛法无多子,三角泥牛演梵音。
落笔满堂嗟敏妙,谈玄终日见精深。丁宁佛法无多子,三角泥牛演梵音。

huìhǎishǒuzuòshǒuhǎinǎiyuánzhàochánshīxiǎoshīsān--ráojié

tànzōngshījiǔchénzhàozhōushíshàngcónglínjiǎogēndiǎn便biànshìkǒngliāotiānfēiyǒuxīn

luòmǎntángjiēmǐnmiàotánxuánzhōngjiànjīngshēndīngníngduōzisānjiǎoniúyǎnfànyīn

饶节

饶节

饶节(1065~1129),宋代诗僧。字德操,一字次守,自号倚松道人、倚松老人,出家后法名如壁。江西临川人,江西诗派重要诗人。就学于吕希哲,与谢逸、汪革、谢薖并称为“江西诗派临川四才子”。其诗淳真朴实,华而不绮,陆游称其为当时诗僧第一。 ▶ 3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汉中开汉业¹,问此地、是耶(yé)非。想剑指三秦²,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³、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译文:汉中是汉朝开创帝业的地方,问:这个地方是否就是当时的汉中?想当年攻占三秦土地,高祖刘邦乘胜东进,去争夺天下与项羽一决雌雄。追回逃跑的韩信拜他为大将这样尊重人才的事,现在难以见到,只有那满眼破碎的山河令人泪下沾衣。落日中,任凭西方金人侵扰不止,秋天朝廷边塞的战马白白地体壮膘肥。
注释:¹汉中开汉业:指刘邦以汉中为基础,开创了汉王朝的帝业。²剑指三秦:指刘邦占领关中事三秦,即雍、塞、翟三国地。³追亡事:指萧何追韩信。⁴今不见:讽刺南宋统治者不重用抗金爱国人才。⁵山川满目泪沾衣:初唐诗人李峤《汾阴行》诗:“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祗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⁶胡尘:金人的军马扬起的尘土。⁷西风:秋风。⁸塞马:边马。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¹去征西²。更草草离筵(yán)³,匆匆去路,愁满旌(jīng)。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译文:您就像那得了书的张良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如今去西方兴元不过是小试身手。我备下这简单的饯行酒,你就要匆忙上路,仪仗队里的旌旗飘满了离愁。你想念我的时候,回头看,秋江上天光水影征雁啁啾次第飞。怎么能够让车轮长出四只角把行人强留,禁不起相思别恨衣带渐宽人渐瘦。
注释:¹小试:略试才能。²征西:指西去帅兴元。³草草离筵:杯盘草草,表示酒席不丰盛。⁴旌旗:指张仲固的随行仪仗。⁵江涵秋影雁初飞:语出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涵:沉浸。⁶车轮四角:盼望车子开不动把行人留下来的意思。⁷带减腰围:因为思念友人,身体逐渐消瘦,腰围渐细,衣带日宽。

  开篇词人即提到“汉中”,除了因为汉中是张仲固要去的地方之外,还因宋高宗即位之初,李纲等人就主张在此地建立行都,出击金军。作者满怀一腔报国之志,一生都渴望光复故土,洗去被金军侵略的耻辱,所以一提到汉中,他便自然地联想到汉朝基业的建立。“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忆了刘邦当年从汉中率军出发,直指关中,把踞守关中的秦的三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相继击溃的往事。那是多么高明的战略决策,多么令人羡慕的战果,而那又全都是多谋善战的汉初三杰的贡献。“追亡事,今不见”词人的笔锋由历史的回顾转向眼下的现实。这段历史趣事和刘邦帝业联系在一起,尽管时移世变,也没有冲淡人们美好的记忆。然而如今的雄豪意气何在?这里词人借用唐代李峤《汾阴行》的诗句:“世事回还不可测。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借古是为了喻今,当时偏安的朝廷,屈辱求和,国势日衰,没有一点振奋作战的气象。词人面对着眼前的剩山残水,怎能不使他感伤落泪呢!“胡尘未断”和“塞马空肥”,既写出严重的民族危机,又抒发报国无路的悲愤。词人追忆刘邦充满荣光的战斗历程,无奈如今的朝堂却是一派文恬武嬉,国势衰微,萎靡不振。大好河山看似依旧,其实早已被金军的铁骑踏遍。看着敌骑在南宋的疆土上肆意驰骋,像词人这般怀有一腔报国之志的血性男儿,又岂能无动于衷。

  下阕开头“一编书是帝王师”,用张良佐汉的故事,与篇首回应。下句“小试”二字微讽。既是“帝王师”,为什么不大用,而只“小试”呢?但又是双解。小试之后,必有大用。“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词人心中对友人的不舍随着分别时刻的临近而越来越深。以“更”字领起,纵笔直抒,沉恨离愁,尽吐纸上,充分揭示出别离时的愁苦心境。“愁满旌旗”一句,言无知的旌旗也会染上他俩的别愁,写离情最独到。“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作者当时也已经接受改任知隆兴府,兼江南西路安抚使之命,很快就要去江西赴任。当张仲固抵达汉中,回首思念今日为他践行的人时,辛弃疾早已离开此地,到达南昌了。“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离别在即,词人满腹离愁无法化解,真希望车轮能在一夜之间生出四角,使张仲固因无法离开而多停留几日,可是这又怎么可能呢?分别之后,思念定会让作者变得更加消瘦。以上两句,一句从对方思念自己着笔,以“江涵秋影雁初飞”的成句,写孤独的友人望雁寄情之貌,寓情于景;一句从自己思念友人出发,以“车轮四角”写留别苦情,“带减腰围”写别后相思。

  本篇结构颇为紧凑。例如上片只有两层意思,其问以“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过渡,既感慨再也见不到汉初风云际会,君臣相得的盛况,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陆沉的现状。这样,就使怀古与伤今浑然联成一体,可以全面地表达词人炽烈的爱国之情。下片在结构安排上也有相似之处,即从张仲同写起,以“回首处”二句过渡,接写作者的愁怀。其次,本篇语言也颇为精练(这包括运用古人的现成诗句)。例如“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原是唐代李峤的诗句,但词人却能翻出新意,一扫原诗物是人非、富贵易失的消极情绪,用来描绘爱国志士目睹故国山川、热泪纵横的情景,恰到好处,足见作者驾驭语言的高度能力。

参考资料:
1、 刘默,陈思思,黄桂月编著.宋词鉴赏大全集 :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09:第492页
2、 邓红梅编著.壮岁旌旗拥万夫:辛弃疾卷: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09月:第22页
3、 唐圭璋,钟振振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安徽文艺出版社,2006.10:第855页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落乌啼(tí)¹霜满天²,江枫³渔火对愁眠
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面对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我忧愁难眠。
注释:¹乌啼: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²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³江枫:一般解释作“江边枫树”,江指吴淞江,源自太湖,流经上海,汇入长江,俗称苏州河。另外有人认为指“江村桥”和“枫桥”。“枫桥”在吴县南门(阊阖门)外西郊,本名“封桥”,因张继此诗而改为“枫桥”。⁴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渔的伙伴。⁵对愁眠:伴愁眠之意。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姑苏¹城外寒山寺²,夜半钟声³到客船。
译文: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注释:¹姑苏: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²寒山寺:在枫桥附近,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³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唐朝安史之乱后,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这首羁旅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全诗句句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又非常清晰合理,内容晓畅易解。

  这首七绝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闻静夜钟声。所有景物的挑选都独具慧眼:一静一动、一明一暗、江边岸上,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共同形成了这个成为后世典范的艺术境界。

  全诗抓住一个“愁”字展开。如果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多少透示着凄清悲凉,那么“江枫渔火”难道不给诗人一点光明与温暖吗?然而,“对愁眠”却凸现在人们面前。旅途的孤独、寂寞,牵起诗人的满怀愁绪,更遇上残月衔山、乌鸦悲啼,满目寒霜洒遍江天,一个迷茫、凄清、寂寥的背景已经形成,奠定了全诗以“愁”为中心的基调。人在逆境中(从诗的字里行间可以品味出来),最忌的是景物伤怀,诗人泊船于枫桥之下,本来心情就已凄恻,却偏逢残月。外出旅游者(也许作者不是旅游家)往往会对家人无限牵挂,可谓归心似箭,盼望与家人团圆,然而,他却客舟孤苦、愁怀难遣。残月也许已给诗人一丝莫名的预示,更兼乌鸦悲鸣的不祥之兆!(听到乌鸦啼叫,人们都会将其与不详联系)满天的飞霜又怎能不令诗人一阵阵心寒?

  “江枫渔火对愁眠”。经霜后鲜红似火的枫叶与渔船上星星点点的灯火,在霜天夜晚呈现出一种朦胧美,给这幅秋江月夜图平添几分悦目赏心的风姿,绘景已达到美得无瑕的境界!然而,作者着力渲染秋江月夜的美景时,笔束一顿便绘出一个“愁”字来。作者为什么愁?有几多愁?景愈美则情(愁)愈烈。诗人面对美景,却没有半点的欢乐,愁得辗转反侧,这是为什么?我们回顾前文“月落”、“乌啼”、“霜满天”,俗话说天黑怕鬼,诗人心中的“鬼”是什么?是他的仕途得失、宦海沉浮?还是家事索怀、亲朋离散?诗中没说,不得而知。但诗人无心欣赏夜景、孤独难眠,我们不难想象他心中之愁。郁结难抒,确实不是言语说得清的。从他害怕乌啼,我们可以觉察他心中一定有什么事(或人)令他担心,以至乌鸦的啼叫声也令他心烦意乱。霜,是诗人描绘的这幅秋江月夜图的组成部分。玉屑般的飞霜给人一种素雅高洁的美感,然而和“乌啼”“愁眠”联系起来理解,这霜就有点“不妙”了。既然诗人听到乌啼已感意乱,那么飞霜岂不是令他心寒吗?意乱心烦自是他“愁眠”之因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夜,静得可怕,静得令人难以入睡。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最具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枫桥夜泊》是一首情与景交织在一起的古诗,全诗除了“对愁眠”外,其余都是刻意绘景。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描绘秋江月夜的美景,间接而自然地把诗人旅途寂寞的郁结愁思寄托于景物而抒发出来。欲抒情,先绘景,情随景发,是这首古诗显著的艺术特点。由此可见,在借景抒情的古诗中,作者的情感是通过所描绘的景物来抒发的。在教学这类古诗时,我们既要欣赏作者描绘的景物,更重要的是理解他凭借景物巧妙抒情的技巧,这样才能真正地读懂了古诗。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34-635

fēngqiáo

zhāng tángdài 

yuèluòshuāngmǎntiān jiāngfēnghuǒduìchóumián 
chéngwàihánshān bànzhōngshēngdàochuán 
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凤凰台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裂石穿云¹,玉管²宜横³清更洁。霜天沙漠,鹧(zhè)(gū)风里欲偏斜。凤凰(huáng)上暮云遮,梅花惊作黄昏雪。人静也,一声吹落江楼月。
译文:笛声像裂石穿云一样高亢,笛子横吹,音调就更雅正了。就像下了霜的天气里的大漠,连鹧鹕也想要飞舞了。凤凰台上黑云遮盖,梅花竟被惊动,化为黄昏的雪花。人声都没了,笛子的声音把江楼上的月亮都吹落了。
注释:¹裂石穿云:形容笛声高亢。²玉管:笛的美称。³横:横吹。⁴清更洁:形容格调清雅纯正。⁵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西南角,六朝宋时所建。相传建前该处有凤凰飞集,故称。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随着演奏或歌唱的进行,它也随之消失在茫茫太空。古人为了表达把优美动人的音乐“留住”的意愿,就有了“余音绕梁”的神话故事:《列子·汤问》中说“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然而白朴的《驻马听·吹》这首小令却为读者“录”下了一段历数百年而不息的笛曲,使人们至今依然能够感受到这支笛曲的荡气回肠、悠扬嘹亮的旋律。

  “驻马听”是这首小令的曲牌。这首小令起句别致,先以比喻描绘其声,再言其声缘于何物,作品基调奇特、浓烈。以“霜天沙漠,鹧鸪风里欲偏斜”比喻乐声的意境及其使闻者动情的魅力。“一声吹落江楼月”,以夸张手法引出想象的世界,曲终而意韵不绝。“梅花惊作黄昏雪”,满树梅花竟然闻笛声而惊落,飘飘洒洒如黄昏时的雪花。笛声使梅花有了人的情感,形象地显现了乐声的艺术魅力。

  这首小令,通过对笛声的描绘表现了吹笛人的高超演技。作者运用通感的手法,借助想象和比喻,立体地再现了悠扬清雅的笛曲。这笛声可听——“裂石穿云”“清更洁”;这笛声可见——从苍凉、悠远、凄清的笛声中,读者似乎看到了“霜天”的凄清,“沙漠”的旷远,“鹧鸪”的低回翻飞;这笛声可感——笛声具有“感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使得因为美妙的笛曲遏止的行云把凤凰台都遮住,满树梅花感动得纷纷飘落,化作黄昏的片片飞雪,感到“暗香浮动”送来的阵阵幽香。全曲虽然很短,但却包蕴十分丰富,层次分明而衔接浑成。一、二句写笛声响起,突兀而起,将“裂石穿云”这一异常鲜明而突出的形象比喻突如其来地布陈于读者的面前,“苦调凄金石”的音响效果和“石破天惊逗秋雨”的形象效果充分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高度集中于这支响彻云霄的笛曲上;中间四句写笛曲吹奏,作者用了“霜天”、“沙漠”、“鹧鸪”、“暮云”、“梅花”等视觉形象,让读者通过联想感受笛曲的苍凉、旷远、凄清的意境以及摄魂夺魄的艺术魅力;以凤凰台上箫史、弄玉的历史典故暗示吹奏者具有仙人一般非同凡响的高超技艺;结尾两句写曲终,以极度夸张的“落月”效果收束全篇。在万籁俱寂之中,悠悠笛曲竟将挂在楼头的江月悄悄吹落。月落无声,映衬出笛声的魅力无穷,仿佛世界万物都深深地沉浸于乐声的感动之中。神思绵缈,意境悠远,余音绕梁,完成了对笛声艺术魅力的刻画和渲染。作者在短短的八句中,写出了三个阶段笛声的变化特点:起处的突兀,中间的丰富,结尾的余韵;更以丰富的联想,贴切的比喻,生动的夸张,自然巧妙、毫无斧凿之痕的用典写出了自己对笛曲的独特感受。

zhùtīng ·chuī

bái yuándài 

lièshíchuān穿yún guǎnhéngqīnggèngjié shuāngtiānshā zhèfēngpiānxié fènghuángtáishàngyúnzhē méihuājīngzuòhuánghūnxuě rénjìng shēngchuīluòjiānglóuyuè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xuàn)¹华妆²着处³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译文:元宵时节,到处都能碰到盛装打扮的游人,大街小巷到处在舞弄着花灯,孩童们互相追逐打闹。
注释:¹袨服:盛服,艳服,漂亮的衣服。²华妆:华贵的妆容。³着处:到处。⁴闹:玩耍嬉闹。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长衫¹我亦何为²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译文:我这个穿着朴素长衫的读书人做什么呢?也在游人欢声笑语的气氛中赏灯猜谜。
注释:¹长衫:读书人多穿着长衫。²何为:为何,做什么。

  诗中描写了金代京都元宵佳节人山人海,人们盛装出游的欢快气氛。全诗浅白如话却富有情趣,用短短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在节日的欢乐之情。

  开头两句写京都元夕的热闹场面,“袨服华妆”写出了游人们穿着鲜明华丽,“六街灯火”写出了大街小巷到处在舞弄着花灯的景象,前两句用元夕日,街上的人们的装束和举动反衬了汴京一派繁华、升平的气象,也为下文诗人这个穿着长衫的读书人都外出游玩,沉醉在游人的欢声笑语,抒发情感作铺垫。

  而三句一转,用“长衫”对“炫服华妆”,写到自己竟然也随游人追欢逐乐。一个隐晦的发问,包含着辛酸的自嘲,严峻的自责,同时也是对前面所铺叙的场景的否定。表现了诗人对此时金朝的偏安处境的嘲讽,也表达了对繁华背后危机的担忧。

  此诗展现了游人在元宵节游玩的景象,写出了元夕夜的盛世繁华,手法上,用乐景抒哀愤之情,长衫和炫服华妆的对比,含蓄动人,意味深长。

参考资料:
1、 邱芬.节日诗词:黄山书社,2012.06:58

jīngyuán

yuánhàowèn jīncháo 

xuànhuázhuāngzhuóchùféng liùjiēdēnghuǒnàoértóng 
chángshānwéizhě zàiyóurénxiàozhōng 
窗外寒鸡天欲曙,香印成灰,坐起浑无绪。庭际高梧凝宿雾,卷帘双鹊惊飞去。
窗外寒鸡¹天欲曙(shǔ),香印²成灰,坐起浑无绪³。庭际高梧凝宿坐,卷帘双鹊惊飞去。
译文:窗外,天还没亮,夜半寒鸡叫,天也将亮,香印烧了整晚,已成灰烬.起身坐起却没有任何心情,庭外的梧桐树凝结了整晚的雾气,卷起帘子的时候却惊飞了一对喜鹊。
注释:¹寒鸡:因天寒而提早司晨的鸡。鲍照《舞鹤赋》:“感寒鸡之早晨。“鸡觉得寒冷,不到天明就叫,所谓”夜半寒鸡“。”早晨“,先于晨,亦此意。²香印:把香研成细末,印成回纹的图案,然后点火,亦叫“香篆“。唐宋时用以记时辰。“香印成灰”表明香已燃尽,天将破晓。³浑无绪:全然没有好情绪。⁴庭际高梧:房屋旁高大的梧桐树。⁵宿坐:夜间下的坐。
屏上罗衣闲绣缕,一饷关情,忆遍江南路。夜夜梦魂休谩语,已知前事无寻处。
屏上罗衣闲绣缕(lǚ)¹,一饷(xiǎng)²关情³,忆遍江南路。夜夜梦魂休(màn),已知前事无寻处。
译文:罗衣搭在屏风上,懒得去拈针线,片刻的功夫却已动了情,从画屏上忆遍了江南的路.每晚做梦说梦话可休要乱说,因为早已经知道以前的事根本没有了踪影。
注释:¹“屏上”句:谓心情不好,懒动针钱,罗衣尚未绣完,即搭在屏风上。绣缕,刺绣用的彩线,此用作动词,即拈针刺绣。²一响:片刻、一会儿,通作晌。“一饷“,片刻,亦言”半晌“。³关情:感情有所牵系。或从画屏风景联想。如后来晏几道《蝶恋花》“小屏风上西江路“。⁴休:休要,否定语谩语:胡乱的话。谩,欺骗。梦魂谩语,即梦话,却比呓语稍轻。。
冯延巳描写男女情事的词约占集中半数,此类词往往不注重人、事描述的具体、真切,而长于表达主人公的愁闷与思绪,这首[鹊踏枝]即是这样。词中侧重写闺中少妇思念的痛苦。她因相思情深,彻夜未眠,起床后亦慵懒无力,无心一切,未绣完的罗衣被搁置一边,朦胧的思绪飞到江南,昔日的欢聚如今已化为乌有,忽然醒悟,梦中的盟誓是那样的虚假而不足凭信。词中通过场景的变换,将恩妇无由排遣的怅惘与烦闷次第展现,情深笔婉,曲折含蓄,颇富情韵。
参考资料:
1、 王友胜选注.唐宋词选:太白文艺出版社,2004年05月第1版:第84页

diéliànhuā··chuāngwàihántiānshǔ--féngyán

chuāngwàihántiānshǔxiāngyìnchénghuīzuòhúntínggāoníng宿juǎnliánshuāngquèjīngfēi

píngshàngluóxiánxiùxiǎngguānqíngbiànjiāngnánmènghúnxiūmánzhīqiánshìxúnchù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