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薄暮宿,古寺奉先名。地迥诸天近,楼高片月明。
孤舟薄暮宿,古寺奉先名。地迥诸天近,楼高片月明。
炉香清作供,漏水冻消声。爱此无生说,流连过二更。
炉香清作供,漏水冻消声。爱此无生说,流连过二更。
史鉴

史鉴

史鉴(1434—1496),字明古,号西村,别署西村逸史。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史鉴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 3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桂密岩花白,梨疏林叶红。
桂密岩花白,梨疏林叶红。
译文:长在山岩上的桂花很稠密,一片白色。梨树上的果实已稀疏了,树叶已经变红。
江皋寒望尽,归念断征篷。
江皋(gāo)¹寒望尽,归念断征篷。
译文:在这寒冷的江边,眺望到远方尽头,我的归乡之心就像离了本根的征蓬一样,已经跟随着长风飘荡而去。
注释:¹江皋:江边。

dōngjiāoxíngwàng

wáng tángdài 

guìyánhuābái shūlínhóng 
jiānggāohánwàngjìn guīniànduànzhēngpéng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
东飞伯劳¹西飞燕,黄姑²织女时相见。
译文:伯劳东飞燕子西去,黄姑和织女时而相见。
注释:¹伯劳:鸟的一种,属雀形目,伯劳科。除西藏无记录外,遍布全国。²黄姑:牵牛星。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里闾。
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¹照里闾(lǘ)²
译文:住在对门那户人家的女孩子,光彩照人十里八乡都出名。
注释:¹发艳:艳光照人。²闾:乡里。
南窗北牖挂明光,罗帷绮箔脂粉香。
南窗北牖(yǒu)¹挂明光²,罗帷绮(qǐ)(bó)³脂粉香。
译文:阳光穿过南北的窗户洒入室内,落在女子的帷帐上,屋内飘散着脂粉的芳香。
注释:¹牖:窗户。²明光:阳光。³绮箔:帷幔。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
女儿年几十五六,窈(yǎo)(tiǎo)无双颜如玉。
译文:女子今年将要十五六岁,身材窈窕,容颜如玉,洁白美丽,无与伦比。
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三春¹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
译文:但三春已经过去,日暮时分花朵都已凋零,女儿虽然可爱,但尚没有夫家,这般美丽又有谁爱怜呢?
注释:¹三春: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

  这首诗前两句是比:“伯劳”,亦称博劳,又名鵙,是一种健壮的益鸟。“黄姑”是河鼓的转音,即牵牛星。以东来西去的鵙与燕,以隔河相对的牵牛与织女,比喻彼此常常相见却不得相亲相近的情景。

  接下来的四句,是作者以诗中男子的立场,即目即事所作的实景描写:"对门居住的是谁家的女儿呀?那张笑脸和乌亮的头发照亮了整个儿闾里。那女儿容光焕发,无论她是站在南窗内还是北牖下,都想象似在那挂一个明亮的小太阳,且连那罗帐和细绫制的绣帘都溢散着脂粉的芳香。那姑娘年仅十五六岁,窈窕无双,面如美玉,堪称绝代佳人。“

  诗的最后两句,是由此引起的兴叹:“哎,如此隔街相望下去,一旦那佳丽三春已暮,花从风落,岂不空留下一片可怜!那时她又将随何人而去?”

  此诗以“实理实心”描写了一位男子对一位少女的恋慕之情。肝胆剖露,不事浮饰。因而后来唱和者甚广:上起萧衍的儿子梁简文帝萧纲,下至唐代李暇,仅《乐府诗集》就以同名同题收列了十首之多。然而论起造诣,却无后来居上之感,大多不及萧衍这首朴实大方。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辞典 》 - 吕晴飞 1990年.第690页-第691页

dōngfēiláo--xiāoyǎn

dōngfēiláo西fēiyànhuángzhīshíxiāngjiàn

shuíjiāérduìménkāiyányànzhào

nánchuāngběiyǒuguàmíngguāngluówéizhīfěnxiāng

érniánshíliùyǎotiǎoshuāngyán

sānchūnhuācóngfēngkōngliúliánshuítóng

门有车马客,驾言发故乡。
门有车马客,驾言发故乡。
译文:门前有车马经过,这车马来自故乡。
念君久不归,濡迹涉江湘。
念君久不归,濡(rú)¹涉江湘。
译文:因为顾念我久久未回,因而他们远涉而来。
注释:¹濡迹:留下踪迹。濡,沾湿的意思。
投袂赴门涂,揽衣不及裳。
投袂(mèi)¹赴门涂²,揽(lǎn)³不及裳。
译文:我听说有客人从故乡来,赶快整理衣服出去相见。
注释:¹投袂:甩下衣袖。²赴门涂:赶出门口上路。³揽衣:整理一下衣服。
拊膺携客泣,掩泪叙温凉。
(fǔ)(yīng)¹携客泣,掩泪²叙温凉。
译文:见到故乡旧友不禁感动得掉下泪来,亲手拉他进屋,擦干眼泪我们聊起了我离别家乡后彼此的境况。
注释:¹拊膺:拍打胸部。²掩泪:擦干。
借问邦族间,恻怆论存亡。
借问邦族¹间,恻(cè)怆论存亡。
译文:我问他现在乡国和宗族过得怎么样,他凄怆地对我说,自我别后的这些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注释:¹邦族:乡国和宗族。
亲友多零落,旧齿皆凋丧。
亲友多零落,旧齿¹皆凋(diāo)丧。
译文:亲友也大都零落,不知迁徙到哪里去了,那些年迈的老人都已去世。
注释:¹旧齿:故旧老人。
市朝互迁易,城阙或丘荒。
市朝¹互迁易,城阙(què)或丘荒。
译文:市集和朝堂都改变到了其他地方,以前的很繁华的地方都已成为了丘垄和荒地。
注释:¹市朝:市集和朝堂。
坟垄日月多,松柏郁茫茫。
坟垄(lǒng)日月多,松柏郁茫茫¹
译文:坟茔越来越多了,坟地上的松柏也郁郁苍苍。
注释:¹郁茫茫:茂盛的一片。这里指坟墓剧增。
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
天道信崇替¹,人生安得长。
译文:天道还有盛衰,何况是人生呢?
注释:¹崇替:盛衰。
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
慷慨惟平生,俯仰¹独悲伤。
译文:想想我自己的人生,顷刻之间觉得无限悲伤。
注释:¹俯仰:顷刻之间,形容时间短暂。

  《门有车马客行》,乐府旧题。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说:“皆言问讯其客,或得故旧乡里,或驾自京师,备叙市朝迁谢,亲戚雕丧之意也。”西晋武帝末年,陆机和弟弟陆云离开江南家乡,北上洛阳以求取功名。不久,晋武帝去世,围绕权力的再分配,统治集团内部各派系展开了激烈的争夺。陆机沉浮于这种复杂的环境中,备感仕途艰险、人命危浅,由此也常常生发出怀念故乡亲友之情。这首诗虽沿用乐府古题,但反映的却是陆机自己的感情。

  诗的开端六句,交代有客自故乡来,诗人急忙出门迎接。首句点应诗题。“念君”二句,以故乡客口吻点明作者离乡时间之长,以故乡客远涉而来暗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并非一般,为下文的问讯作了铺垫。“江湘”,偏指长江,因从江东至中原无须经湘江,诗人此为协韵而已。“濡迹”,涉江时沾湿的足印,二字概写故乡客行旅的艰辛,起到以少胜多的效果。“投袂”两句,刻画诗人迎接故乡客的急切状态,神情毕肖,透过这毫无斯文气的动作描写,读者可以联想到诗人平素对乡音的殷切企盼。

  接下来“拊膺”二句,写诗人见到故乡客的激动情态。诗人连用“拊膺”“携”“掩泪”几个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词语,创造出一种极端伤痛的氛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那积抑已久的悲情。重情是魏晋思潮的一大特征,由于个人意识加强,魏晋文人对自己的喜怒哀乐有了更敏锐更强烈的感受;在情感的表达上,也冲破了汉儒“温柔敦厚”、“哀而不伤”诗教说的抑制,敢于尽力宣泄。陆机不仅在理论上首标“诗缘情”之说,而且在创作上大力实践之,他“观尺景以伤悲,俯寸心而凄恻”(《述思赋》),往往尽最大的努力来强化自己的感情。“拊膺携客泣,掩泪叙温凉”,不正是这种创作倾向的流露。

  “借问”八句,写亲友零落,桑梓倾覆的惨淡现实。重逢乡亲,自然就要问讯故乡亲友的情况。而世间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亲友的存亡问题,譬如汉乐府《十五从军征》中的八十岁老兵,他“道逢乡里人”,最挂念的也是“家中有阿谁。”“恻怆论存亡”,同样真切地表现了陆机的这种心情。然而,答案却令人黯然神伤。“亲友多零落”六句,展示了一幅极其惨淡的图景:亲友大部分零落了,有德望的老人则全死光了;昔日豪华壮丽的官府殿堂倾颓殆尽,或沦为杂草丛生的荒丘,或沦为商贩出入的集市;放眼望去,郊原坟冢垒垒,松柏郁苍。六句诗,“亲友”两句和“坟垄”两句形成相反相成的强烈比照,“市”与“朝”,“城阙”与“丘荒”,也对比鲜明。这都体现着作者巧妙的艺术匠心,只有通过这种对比组合,才能创造出沧桑陵谷的气氛和惊心动魄的感染力。

  结尾四句,诗人把亲友零落、生命短促的现实痛苦升华为对整个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悲叹感伤。“道”,此指自然规律。信,确实。“崇替”,衰亡,灭亡。“天道信崇替,人生安得长”——宇宙间万灵万类终归要走向衰亡,人又岂能获免!着一“信”字,更见沉痛。既然人的衰亡是宇宙之必然,那每个人都在劫难逃了,零落者的今天,便是“我”的明天,于是诗人便在一曲欲解不能的伤叹中收束全诗:“慷慨惟平生,俯仰独悲伤。”惟,思。“俯仰”二字突现诗人敏感的时间意识,与悲伤萦怀、感慨淋漓的气氛相吻合,更易产生“每读一过,令人辄唤奈何”的效果。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383-384页
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寒,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礼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¹,善疗饥寒²,解困厄(è)³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之非礼则伤神。此既流行,能召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饥寒困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与合宜谓之义,无求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己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志伤神,切须忌之。
译文:钱,味道甘甜,性热有毒。却偏偏能预防衰老,驻容养颜,能治疗饥饿寒冷,解决困难,且效果显著。可以有利于国家和百姓,可以污损贤达,最害怕清廉。贪婪的人服用最好不要过量,如果过量,则会冷热不均,引发霍乱。这味药,没有固定的采摘时节,无理采摘的使人精神损伤。如果流通开来,能够召唤神灵,通晓鬼气。如果只积攒不发散,会有水火盗贼等灾难。如果只发散不积攒,又会有饥寒困顿等祸患。一积攒一发散称为道,不把他当作珍宝称为德,取得给予适宜称为义,使用正当称为礼,接济大众称为仁,支出有度称为信,得不伤己称为智,用这七种方法精炼此药,才可以长久地服用。可以使人长寿,如果不这么服用,则会智力减弱精神损伤,这点需要特别注意”。
注释:¹流润:流布滋润。²疗饥:解除饥饿。³困厄:指困苦危难,或(处境)艰难窘迫。⁴邦国:国家。⁵畏:害怕。

qiánběncǎo

zhāngyuè tángdài 

    qián wèigān  yǒu piānnéngzhùyán cǎiliúrùn shànliáohán jiěkùnèzhīhuànyàn néngbāngguó xián wèiqīnglián tānzhězhī jūnpíngwéiliáng jūnpíng lěngxiāng lìngrénhuòluàn yàocǎishí cǎizhīfēishāngshén liúxíng néngzhàoshénlíng tōngguǐ érsàn yǒushuǐhuǒdàozéizhīzāishēng sànér yǒuhánkùnèzhīhuànzhì sànwèizhīdào wéizhēnwèizhī wèizhī qiúfēifènwèizhī shīzhòngwèizhīrén chūshīwèizhīxìn fángwèizhīzhì shùjīngliàn fāngjiǔérzhī lìngrénchángshòu寿 ruòzhīfēi ruòzhìshāngshén qièzhī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楼高 一作:楼南 / 楼台)
初闻征雁¹已无蝉(chán)²,百尺楼高³水接天。(楼高 一作:楼南 / 楼台)
译文: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
注释:¹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此处指南飞的雁。²无蝉:雁南飞时。已听不见蝉鸣。³楼高:一作“楼台”。⁴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青女¹素娥(é)²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chán)³
译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注释:¹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²素娥:即嫦娥。斗:比赛的意思。³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霜月,说明时间在深秋。《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寒蝉鸣,仲秋之月鸿雁来,季秋之月霜始降。”所以诗中说,听到南飞大雁啼叫声时,已经听不到蝉儿的鸣叫。而霜降时已经是深秋。征雁,南飞的雁。“水接天”的水,一般认为指的是霜月之光。秋空明净,月色澄清,月光如水,和天边连成一片。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素娥,嫦娥,月中仙女。婵娟,美好的姿容。诗人李商隐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是霜和月的象征的,她们耐冷的精神就是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现实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一面的自然流露。

  七言绝句《霜月》也能看出李商隐诗歌的唯美风格。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深秋时节,已经听不到蝉鸣,万里长空时时传来大雁寒冷中凄切的叫声。百尺高楼,月光如水,和天边连成一片。这是现实的景色,澄澈空灵。而现实的环境是美妙离奇想象的摇篮,会唤起诗人脱离尘俗的意念。青女和素娥两位仙女不怕寒冷,在霜月中争比彼此的美好姿容,是诗人的幻想,也寄托了诗人不惧寒冷和高标绝俗的情怀。诗人运用想象与神话典故,创造出清幽而又瑰丽的意境。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象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象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第1130-1131页

shuāngyuè

shāngyǐn tángdài 

chūwénzhēngyànchán bǎichǐlóugāoshuǐjiētiān  (lóugāozuò lóunán /lóutái )
qīngénàilěng yuèzhōngshuāngdòuchánjuā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