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薄暮宿,古寺奉先名。地迥诸天近,楼高片月明。
孤舟薄暮宿,古寺奉先名。地迥诸天近,楼高片月明。
炉香清作供,漏水冻消声。爱此无生说,流连过二更。
炉香清作供,漏水冻消声。爱此无生说,流连过二更。
史鉴

史鉴

史鉴(1434—1496),字明古,号西村,别署西村逸史。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史鉴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 3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出东门,不顾归。
出东门¹,不顾归²
译文:刚才出东门的时候,就不想着再回来了。
注释:¹东门:主人公所居之处的东城门。²不顾归:一作“不愿归”。顾:念。不顾归,决然前往,不考虑归来不归来的问题。
来入门,怅欲悲。
来入门¹,怅(chàng)²欲悲。
译文:回到家进门惆怅悲愁。
注释:¹来入门:去而复返,回转家门。²怅:惆怅失意。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àng)¹中无斗米储,还视²³上无悬盎。
译文:米罐里没有多少粮食,回过头看衣架上没有衣服。
注释:¹盎:大腹小口的陶器。²还视:回头看。³架:盎架。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拔剑东门去¹,舍中儿母²牵盎啼:
译文:拔剑出东门,孩子的母亲牵着衣服哭泣说:
注释:¹“拔剑”句:主人公看到家中无盎无食,拔剑再去东门。²儿母:孩子的母亲,主人公的妻子。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他家¹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bǔ)(mí)²
译文:“别人家只希望富贵,我情愿和你吃粥。
注释:¹他家:别人家。²哺糜:吃粥。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上用¹仓浪天²故,下当用此黄口儿³。今非!”
译文:在上有青天。在下有年幼的孩子。你现在这样做不对!”
注释:¹用:为了。²仓浪天:即苍天、青天。仓浪,青色。³黄口儿:指幼儿。⁴今非:现在的这种冒险行为不对头。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咄(duō)¹!行²!吾去为迟³!白发时下难久居。”
译文:丈夫说:“你不要管!我去了!我已走得太晚了!我已见白发脱落了,这种苦日子谁知还能够活几天?”
注释:¹咄:拒绝妻子的劝告而发出的呵叱声。²行:走啦!³吾去为迟:我已经去晚啦!⁴下:脱落。

  《东门行》描绘了一幅凄惨又壮丽的画面。主人公走出家门,不想回家,可是妻子儿女又难以割舍。一进屋门,家徒四壁,生活无望,又拔剑出门,妻子生怕出事,一边哭泣一边劝阻,但主人公仍感到无路可走,终于挥衣而去。

  诗的前半写主人公要去“为非”的原因,用了六句。前二句写他下了决心走出东门,诗中却说“出东门,不顾归”。“不顾归”,是说原本下了决心,不打算来归,但又不得不归,因为心中毕竟有所顾念。所顾念的自然是妻子儿女。可以想象:主人公在东门外踟蹰、扼腕,过了好一会,终于又脚步沉重地走回家来。然而,家中的景况,对于他来说,不啻当头棒喝,打消他的任何幻想。所以接下的两句说,“来入门,怅欲悲”。现在他清醒地意识到:除了那一条路,别无他路可寻。心中悲酸,都系于一个“怅”字,这并非平常的怅然之叹,而是一种绝望之感。摆在他面前的,是残酷的现实:“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无衣无食,这比出去干那桩事更可怕。要么冻馁待毙,要么拚作一腔热血,同命运作最后的决斗。如取后者,尚存万一生的希望,顶多牺牲个人,却可能救活可怜的一家老小,若取前者,全家人只有死路一条。这是明摆着的事。这一段,通过主人公复杂心理活动的描叙,把主人公推向矛盾的顶点。诗中入情入理地写出此君之所以走上这样一条可怕的道路,乃是为贫穷所逼。诗的主题建立在这样一个现实基础之上,就不致使人产生伦理上的厌恶之感。这便是此诗的不可动摇的美学价值。

  这六句在炼意上颇有独到之处。一个本来安分的人怎样走上那条危险之路,这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而诗人则紧紧抓住主人公几度徘徊,归而复出这一心理和行为的激烈矛盾,就写出其中的必然性。又如“盎中”以下两句。盎中无米,架上无衣,都是主人公眼见的事,可是,诗人却将“视”字属下句。这样,在表现效果上就大不同。盎中无米,架上无衣,是悲感之所由发,也就是主人公之所以不得不去冒险的根本原因。这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如说“视盎中无斗米储”,就将本句与上句隔断,从而使语势陡然转折,上句的“悲”字就失却那种震撼心灵的力量。像诗中这样将“视”下属且加“还”字,就更加重了上句的意义:吃没吃,穿没穿,还有什么活路呢?因而具有征服读者的不可辩驳的力量。

  后半,“拔剑东门去”承上句而来,是主人公由犹豫、反复到下定最后的决心。主人公要出去做事,不一定非要作出一副剑拔弩张的架势。但诗中这样处理,却异常真实地表现出主人公决绝而无反顾。以下妻子牵衣哭劝一段文字,是对主人公这不顾一切的行动的戏剧性烘托。妻子说,别人富贵我不羡慕,我甘愿和你喝稀饭。这是自欺欺人的话。家中灶下连一粒米都没有了。大约她也觉出自己的话没有说服力,就又说:你看在老天爷的分上吧。这话当然也不会生出什么效果。主人公早就不信老天爷了。她又让他为儿女着想,而他正是为了儿女才这样做的啊。妻子想到的是另一层:一旦事败,触犯“王法”,不但救不了一家老小,而且还会将他们投入更深的深渊。这句话对前面主人公的极度矛盾的心理作了注脚;同时前后照应,加深了此诗悲剧的内涵。主人公的行为不免饮鸩止渴,又势在不得不饮。最后妻子无可奈何地说,“今时清,不可为非。”(余冠英认为“今非”中似有脱文,应作“今时清,不可为非”)主人公这样回答他的妻子:“咄!行!我去为迟!”两个单字句,一个四字句,短促有力,声情毕肖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决难回转,他是就要去拚命了。“咄”在这里是急叱之声,吆喝他的妻子走开,不要拦阻他。他说现在去已经为时太晚,并非指这次行动,而是说先前对自己的可悲处境尚不觉悟,对这世道尚缺少清醒的认识。“白发”一句,可能是汉代的俗语,意思大概如今天说的“谁知还能活几天”。表明主人公把这罪恶的人生看穿了,而不是说人的年龄。

  这篇诗歌虽然采取了杂言形式,但是由于用字简练,句子长短相济,读来有顿挫流离之感。

  乐府中有两篇《东门行》歌辞,这里用的是本辞。另一篇为晋乐所奏,共四节,较本辞有所增衍。其中最显眼的是“今时清廉,难犯教言”之类的句子。这是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加以粉饰。尽管作了这样的改动,基本思想内容还是不能改变,最后只好予以排斥。这篇民歌的遭遇,见诸《古今乐录》所引王僧虔《技录》的记载:“《东门行》歌古‘东门’一篇,今不歌。”

参考资料:
1、 李春祥 等.乐府诗鉴赏辞典.郑州:中洲古籍出版社,1990:64-65
2、 齐天举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91-93

dōngménxíng

míng liǎnghàn 

chūdōngmén guī 
láimén chàngbēi 
àngzhōngdǒuchǔ huánshìjiàshàngxuán 
jiàndōngmén shèzhōngérqiān 
 jiādànyuànguì jiànqièjūngòng 
shàngyòngcānglángtiān xiàdāngyònghuángkǒuér jīnfēi  
 duō xíng wèichí báishíxiànánjiǔ  
月黑星移灯屡闪,依稀打过初更。清游如此太多情。豆花凉帖地,知雨咽虫声。
月黑星移灯屡闪,依稀¹打过初更。清游如此太多情。豆花凉帖更,知雨咽虫声。
注释:¹依稀:仿佛。
渐逼疏蓬风淅淅,几家茅屋都扃。茨茹荷叶认零星。不知潮欲落,渔梦悄然生。
渐逼疏蓬风淅淅¹,几家茅屋都扃²。茨茹荷叶认零星。不知潮欲落,渔梦悄然生。
注释:¹淅淅:微风声。²扃:关闭。

  此词首两句点明时刻,以下写景,呈现出一片朦胧夜色。荒村人静,遂觉茨菇荷叶,凡舟中所能辨识者莫不饶有诗趣。

  “渔梦”语双关,可解作静极欲眠,亦可释为隐遁之想。“凉帖地”之“凉”字,“咽虫声”之“咽”字,均可见作者体物炼字之工。

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
褪尽东风¹满面妆,可怜²蝶粉与蜂狂。
译文:春天已去,海棠花仍美得醉人,可爱的蝴蝶和蜜蜂在花前不停地翻飞起舞。
注释:¹东风:指春风。²可怜:可爱。
自今意思和谁说,一片春心付海棠。
自今意思和谁说,一片春心付海棠。
译文:从今以后,满腹心事将对谁说呢?只能把自己的心思寄托于海棠花之上。

hǎitángměirén--tángyín

tuìjǐndōngfēngmǎnmiànzhuāngliándiéfěnfēngkuáng

jīnshuíshuōpiànchūnxīnhǎitáng

枕苍龙云卧品清箫,跨白鹿春酣醉碧桃,唤青猿夜拆烧丹灶。二千年琼树老,飞来海上仙鹤。纱巾岸天风细,玉笙吹山月高,谁识王乔?
枕苍龙¹云卧²³清箫,跨白鹿春酣(hān)醉碧桃,唤青猿(yuán)夜拆烧丹灶。酣千年琼树老,飞来海上仙鹤。纱巾岸天风细,玉笙(shēng)吹山月高,谁识王乔
译文:头枕苍的青松高卧云间吹奏清箫,跨白鹿游阳春沉醉在碧桃花下,呼唤青猿在夜间拆除烧丹的炉灶。酣千年玉树苍老,海上飞来仙鹤,戴纱巾露头额天风轻拂,玉笙声在月天高高飞扬,有谁认得这位王乔。
注释:¹苍龙:指青松。²云卧:卧于云间。³品:吹奏。⁴白鹿:古人以鹿为长寿,满五百风即全身变白,称白鹿。⁵烧丹灶:炼丹的炉灶。⁶琼树:此神州中的仙树。⁷纱巾岸:推起头巾,露出前额。⁸王乔:又名王子乔,古时崇奉的神仙。

  乔吉的小令《双调·水仙子·乐清箫台》,使箫台山美丽的故事传遍了五湖四海。箫台山是乐成得名的渊源之地,乔吉借醉卧箫台山下金溪之畔,唤来猿猴拆除张文君的丹灶,表达寻仙访道的意愿;以玉树、白鹤、天风、王子晋写时空变迁,洒落一地风雅。

  月明之夜,山风林泉,箫台山顶似有箫声缈渺低吟,这就是乐成八景之一——“箫台明月”。到元朝时,“乐成八景”白鹤晨钟、箫台明月、双瀑飞泉、东塔云烟、西岑松雪、紫芝晚磬、云门福地、盖竹洞天已经形成。明朝嘉靖年间,乐成赵文韶等人仗义疏财,捐建沐箫寺和八老亭。陈璋作有《八老亭记》,赞扬赵文韶等人晚年适志泉亭的高雅情趣。因为沐箫寺前原有六棵枫树,秋来一片红艳,所以又有“六枫秋艳”的名称。

  光绪《乐清县志》记载,梅溪书院“旧在东城隅,即王忠文公祠以旁置两斋,令诸生肄业其中,亦曰书院。明隆庆间,令胡用宾重建。”清朝雍正六年(1725),县令唐传鉎把箫台山下的长春道院改为纪念王十朋的梅溪书院,延请徐炯文主持讲席。王十朋《和李花》一诗,小序有“梅溪书院”四字。王十朋称“梅溪书院”或“梅溪书馆”,不像我们今日严格。

  清朝嘉庆年间,陈舜咨、林启亨曾主讲梅溪书院。林启亨不屑于科举八股,以笃学藏书被乡里推重。后来,瑞安名儒陈黼宸曾在梅溪书院主持讲学。

  梅溪书院有近九百年历史,门生弟子遍海内,把乐清千百年积聚的耕读文化的精华,辐射到乐清全境和书院弟子足迹所到之处。但是,民国年间,梅溪书院毁坏了。现在,王十朋故乡四都的有关部门,正在考虑重建当地的梅溪书院。乐成的梅溪书院则似一首古老而雄壮的“奋进协奏曲”,始终在历史的琴键上跳跃着、轰鸣着。

  沐箫泉亭箫台桥,箫台明月箫台巷,小树林中钻出了岑山亭的尖顶,一代代以顽强的生存能力打造乐清风骨的乐清人,为故园家山谱写了一曲曲多么壮美、清新的田园交响诗。

shuǐxiānzi··qīngxiāotái--qiáo

zhěncānglóngyúnpǐnqīngxiāokuàbái鹿chūnhānzuìtáohuànqīngyuánchāishāodānzàoèrqiānniánqióngshùlǎofēiláihǎishàngxiānshājīnàntiānfēngshēngchuīshānyuègāoshuíshíwángqiáo

贵人难得意,赏爱在须臾。
贵人难得意,赏爱在须臾(yú)
译文:那些君王很难讨他们欢心,恩赏宠爱也只在片刻工夫。
莫以心如玉,探他明月珠。
莫以心如玉,探他明月珠¹
译文:不要用你高洁如玉的德操,求取他们珍贵的夜光明珠。
注释:¹明月珠:即夜明珠,比喻封官赐爵。
昔称夭桃子,今为舂市徒。
昔称夭桃子,今为舂市徒。
译文:当年堪称艳如桃花的女子,如今沦落成舂米场的囚徒。
鸱鸮悲东国,麋鹿泣姑苏。
(chī)(xiāo)¹悲东国,麋鹿泣姑苏。
译文:鸱鸮抒发周公东征的悲伤,伍子胥痛哭麋鹿将游姑苏。
注释:¹鸱鸮:一种恶鸟,一说即猫头鹰。
谁见鸱夷子,扁舟去五湖。
谁见鸱夷子,扁舟去五湖。
译文:有谁看见越国功臣鸱夷子,驾一叶小舟离国遨游五湖?

gǎnshīsānshíshǒushí--chénziáng

guìrénnánshǎngàizàixīntànmíngyuèzhū

chēngyāotáozijīnwèichōngshìchīxiāobēidōngguó鹿

shuíjiànchīzibiǎnzhō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