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忧时梦不成,忍针佞舌博功名。
学如谷永生何辱,节若刘陶死亦荣。
苍藓无心同客静,寒梅有眼照人明。
此邦风物多淳古,曾识濂溪与二程。
风雨忧时梦不成,忍针佞舌博功名。
学如谷永生何辱,节若刘陶死亦荣。
苍藓无心同客静,寒梅有眼照人明。
此邦风物多淳古,曾识濂溪与二程。
刘黻

刘黻

(1217—1276)温州乐清人,字声伯,号蒙川、质翁。少读于雁荡山僧寺,理宗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以上书忤执政,安置南安军。及还,复极言政治得失。以材署昭庆军节度掌书记,由学官试馆职。历监察御史,改正字,官至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中书舍人。元兵陷临安,陈宜中谋拥二王,迎黻共政,行至罗浮病卒。有《蒙川遗稿》。 ▶ 26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饥卧骨查牙¹,粗毛²刺破花³
译文:已经饿得瘦骨嶙峋的马儿躺卧着,粗硬的毛刺破那斑驳的花纹。
注释:¹骨查牙:形容马瘦骨嶙峋。查牙:错出不齐貌。²粗毛:马瘦则显毛粗。³花:指斑驳的毛片。
鬣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liè)¹焦珠色落,发²断锯长麻³
译文:鬣毛朱红色的光泽已消退只剩枯焦,额头上的毛已被粗长的麻绳磨断!
注释:¹鬣:马颈上的长毛。²发:马额头上的毛。³长麻:制作马络头的一种材料。
康熙十五年,余姚有客山行,夜宿山神寺。夜半,有虎跪拜,作人言,乞食,神以邓樵夫许之。明晨,客伺于神祠外,果见一樵夫过之,逆谓曰:“子邓姓乎?”曰:“然。”因告以夜所闻见,戒勿往。邓曰:“吾有母,仰食于樵。一日不樵,母且饥。死生命也,吾何畏哉?”遂去不顾,客随而觇之。樵甫采樵,虎突出从竹间。樵手搏数合,持虎尾盘旋久之。虎不胜愤,乃震哮一跃,负痛遁去,樵逐而杀之。客逆劳之。樵曰:“感君高义,盍导我至庙中。”既至,大诟死虎斥神曰:“今竟如何?”遂碎其土偶。
康熙¹十五年,余姚(yáo)²有客山行,夜宿山神寺。夜半,有虎跪拜,作³人言,乞食,神以邓樵(qiáo)夫许之。明晨,客伺(sì)于神祠(cí)外,果见一樵夫过之,逆谓曰:“子邓姓乎?”曰:“然。”因告以夜所闻见,戒¹⁰勿往。邓曰:“吾有母,仰食于樵。一日不樵,母且¹¹饥。死生命也,吾何畏哉?”遂去不顾,客随而觇(chān)¹²之。樵甫(fǔ)¹³采樵,虎突出从竹间。樵手搏数合¹⁴,持虎尾盘旋久之。虎不胜愤,乃震哮一跃,负痛遁¹⁵去,樵逐¹⁶而杀之。客逆劳¹⁷之。樵曰:“感君高义¹⁸,盍(hé)¹⁹导我至庙中。”既²⁰至,大诟(gòu)²¹死虎斥神曰:“今竟²²如何?”遂碎其土偶。
译文:康熙十五年,余姚县有个外地人在山中赶路,夜里住在山神寺。半夜,有只老虎来向山神跪拜,说着像人一样的话语,乞求山神赐给它食物。山神答应把邓樵夫给他。第二天早上,客人等待在庙外,果然看见一个樵夫经过,迎上去问:“您姓邓吗?”樵夫回答说:“是的。”客人就告诉他晚上听到的事情,告诫他不要前往。邓樵夫说:“我有母亲,靠砍柴为生,一天不打柴,母亲就会饿肚子。生死都是命中注定的,我有什么可害怕的!”就头也不回的走了。客人尾随他偷偷地看。邓樵夫刚刚打上柴,老虎突然从竹林间窜出,邓樵夫徒手与它搏斗了几个回合,抓住老虎的尾巴转了很久。老虎很愤怒,于是咆哮着高高跳起,忍痛逃跑。邓樵夫追上去将它杀了。客人上前慰劳他,邓樵夫说:“感谢你深厚的情义,何不带我到庙中去?”到了庙里,邓樵夫大骂死虎并斥责山神说:“现在怎么样呢?”于是就将泥塑的山神砸碎了。
注释:¹康熙:清圣祖玄烨的年号。²余姚:古地名,在今浙江余姚县。³作:说着。⁴伺:等候。⁵祠:庙。⁶逆:迎(上去)。谓:说。⁷然:是的。⁸因:于是。⁹以:代樵夫。¹⁰戒:告诫。¹¹且:将。¹²觇:悄悄地看。¹³甫:刚。¹⁴合:回合。¹⁵遁:逃走。¹⁶逐:追上去。¹⁷劳:安慰。¹⁸高义:深厚的情义。¹⁹盍:何不。²⁰既:已经。²¹诟:辱骂。²²竟:最终。
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
紫塞¹流沙北,黄图灞(bà)²东。
译文:北方边塞是一片茫茫无际的沙漠,京城以东是灞水曲折流淌。
注释:¹紫塞:北方边塞。²灞水:河川名。源出陕西省蓝田县西,流经长安东面,会滻水,过灞桥北流注入渭河。
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
一朝辞俎(zǔ)¹,万里逐沙蓬²
译文:我辞去朝廷中的任职,不远万里,奔赴塞外从军。
注释:¹俎豆:俎和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两种礼器。²沙蓬:藜科沙蓬属植物。喜生长于沙丘或流动沙丘之背风坡上。
候月恒持满,寻源屡凿空。
候月¹恒持满,寻源屡(lǚ)凿空。
译文:为守候月亮的盈亏,常常拉满弓弦,为寻找水源,多次四处开凿道路。
注释:¹候月:等候月亮。
野昏边气合,烽迥戍烟通。
野昏边气合,烽迥(jiǒng)(shù)烟通。
译文:野外渐渐昏暗,但边塞战争的气氛却更加浓厚;烽火遥相呼应,戍楼之间讯息相通。
膂力风尘倦,疆场岁月穷。
(lǚ)¹风尘倦,疆场岁月穷。
译文:将士们体力强劲,足以卷起风尘,他们已在沙场征战中渡过了许多岁月。
注释:¹膂力:指体力;力气。
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
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kōng)(tóng)
译文:河流冲涮着积石,山路远远地通向崆峒。
壮志凌苍兕,精诚贯白虹。
壮志凌苍兕(sì)¹,精诚贯白虹。
译文:胸怀大志,凌驾于苍兕之上,他们对朝廷的精诚忠心感动了天象,以致出现长虹贯穿太阳的奇景。
注释:¹苍兕:传说中的水兽名。
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
译文:如果说君王的恩宠可以报答的话,那只有像化龙而去的雌雄宝剑那样,扫净邪恶,还天下以太平。

biānchéngluò--luòbīnwáng

sāiliúshāběihuángshuǐdōngcháodòuwànzhúshāpéng

hòuyuèhéngchímǎnxúnyuánzáokōnghūnbiānfēngjiǒngshùyāntōng

fēngchénjuànjiāngchǎngsuìyuèqióngliúkòngshíshānyuǎnkōngdòng

zhuàngzhìlíngcāngjīngchéngguànbáihóngjūnēnbàolóngjiànyǒuxióng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发短¹(rán)²长眉有棱³,病容突兀(wù)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于石里藤。
译文:此人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突起棱角分明,病后容颜消瘦,颧骨高耸,比那光头垂眉、闭目参禅的和尚还怪模怪样。而他好似终南山石缝中生长出来的一根蔓延的青藤,任凭严霜侵袭、暴雨击打,都等闲视之。
注释: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半死桐”、“思越人”、“醉梅花”,双调,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韵。孝峙(zhì):即王屋,其字孝峙,明末文学家。¹发短:剃短发。²髯:胡须。³眉有棱:眉毛突起而棱角分明。棱,物体表面的条状突起棱角。这里形容眉毛突起。⁴病容突兀:言病后容颜消瘦,颧骨高耸。突兀,高耸,指颧骨凸起。⁵怪于僧:连和尚都不如。清初,许多士人遁入佛门,不与统治者合作。⁶霜侵雨打:指政治和仕途上的坎坷如同雨雪风霜。⁷寻常:经常,平时。⁸终于:终于山,在今西安市于。
闲倚杖,戏临罾。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闲倚杖,戏临罾(zēng)¹。折腰²久矣谢无能³。熏风未解池亭暑,捧出新词字字冰
译文:他时而轻拄手杖闲适漫步,时而在水边撒网捕鱼消遣光阴。为官多年,要他再出任官职,他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推辞了。阵阵炎热的东南风没有消解池亭中暑气,而他新作的词却字字像冰一般清冷。
注释:¹临罾:指水边网鱼。罾,有支架的鱼网。²折腰:指出任官职,用东晋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的典故。³谢无能:推辞说没有能力承担。谢,推辞,拒绝。⁴熏风:和风,指东于风或于风。⁵字字冰:字字像冰一般清冷。

  此词描绘着一位爱国词人的肖像上片起句以“发短”而起,不但具有很强的时代感,而且暗示了主人公不屈的性格。同时,词人以“髯长”反衬了“发短”,并借此描绘了汉族男子传统的壮美风度和潇洒气概。“眉有棱”表面是在写眉毛,实则通过棱棱眉毛暗示眼睛炯炯眼神。到此,一位头发很短、胡须很长、眉毛高耸、怒目睁睁的形象跃然纸上。“病容突兀怪于僧。”这是描写主人公的容颜衰弱,暗示了主人公难以诉说的复杂情感。

  接着的“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暗含了“隐居”之意。上片结尾,词人通过有着很强的生命力的“石里藤”一任“霜侵雨打”而表现出“寻常事”,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坚强。前两句是主人公面容表象的大特写镜头,充分显示其怪异;后两句则是主人公心态意象的比拟式描摹,着力传达其坚强。

  下片以闲游、戏钓的飘逸气度,通过清峻自立的形象,进一步申足了上片遗世独立、傲岸不羁的个性,同时自然地生发为“折腰久矣谢无能”的词意。首先,词人描写了主人公不为官的闲游,戏钓的惬意。接着说“折腰久矣谢无能”,通过暗用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语典表现出主人公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接着借“熏风未解池亭署”来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的险恶,借“字字冰”暗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其中,“熏风”跟上片“霜侵”词意前后呼应,共同渲染着象征着残酷苦涩的社会现实,同时也反激着、映衬着主人公骨骼硬、心意冷,不畏险恶,不屑于清政府笼络汉族士子的高官厚爵,宁可隐居深山穷壤、苦熬栉风淋沐雨的凄楚生活,却始终铮铮然清峻自立的高兀形象。

  此词上片通过描写外貌,突出了主人公病态怪异形象,表现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特点;下片以闲游、戏钓的飘逸气度,进一步表现了主人公遗世独立、傲岸不羁的品格,映衬出主人公清峻自立的高兀形象。全词用典贴切,形象鲜明,由风貌到气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以简洁劲拔的白描手法,丝丝入扣地熔铸出主人公的立体塑像。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 主编.全清词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6-7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风急天高猿啸哀¹,渚(zhǔ)²清沙白鸟³飞回。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注释:¹猿啸哀:指猿凄厉的叫声。²渚: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³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¹萧萧²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译文: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注释:¹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²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万里¹悲秋常作客²,百年³多病独登台。
译文: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注释:¹万里:指远离故乡。²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³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¹苦恨²繁霜鬓(bìn)³,潦倒新停(zhuó)酒杯。
译文: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注释:¹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²苦恨:极恨,极其遗憾。苦,极。³繁霜鬓:像浓霜一样的鬓发。⁴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⁵新停:刚刚停止。重阳登高,按惯例应当喝酒。可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这两句都是动静结合,寓静于动中构造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墨的绝妙的水墨画。“风急天高猿啸哀”,一个“急”,一个“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马进入作者所营造的令人忧伤的情境里不可自拔。接着,苦闷情绪溢满于胸,无处排遣,诗人将其浓缩寄托于鸟的处境下,这样写道:渚清沙白鸟飞回,它构造的是一幅冷淡惨白的画面,“渚”是“清”的,“沙”是“白”的,“鸟”是“飞回”的,在一片萧瑟肃杀的荒无人烟的“渚沙”之中飞舞盘旋,可见其孤独,不禁令人想起“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凄凉感,悲哀之情油然而生。而从整幅画的构造视角来说,这是一幅描画天地之一处的视野较窄的微观水墨画。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最后,颈联和尾联的视角回归微观,回到诗人个人身上。颈联如是说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若从字面义来理解,“万里悲秋”时常常客居他乡,诗人不应是孤独的,而是有人陪伴的,所以与下一句“独登台”产生矛盾。实则不然,且看诗人用字便知。从一般用法来说,“作”连接抽象的事物,如作难、作废、作别,而“做”连接的都是能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到的具体事物,如做作业、做工、做衣服。“客”本是实际能感知到的具体事物,一般指“人”,诗人在这里用了“作”,不用“做”,令人疑惑,细细想来,是诗人用词巧妙之处。“万里悲秋”是抽象的事物,寄托诗人感伤情绪之景物是会令人心生孤独悲伤之感的景色,不是实际生活中具体的事物,故不用“做”,而用“作”。达到的效果是加深悲秋之感,更强烈浓重,只有“万里悲秋”与我相伴,我只能“独登台”,独在异乡的孤独惆怅感与深秋景色之荒凉凄冷水乳交融,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寄托诗人悲秋伤己的伤感情怀。

  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参考资料:
1、 陶道恕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586-588
2、 李彩云,任刚. 愁到深处不言愁——杜甫《登高》赏析[J]. 黑龙江史志, 2009,04.
3、 刘娟. 杜甫的《登高》赏析[J]. 文学教育(下),2017,(10):147.

dēnggāo

 tángdài 

fēngtiāngāoyuánxiàoāi zhǔqīngshābáiniǎofēihuí 
biānluòxiāoxiāoxià jìnchángjiānggǔngǔnlái 
wànbēiqiūchángzuò bǎiniánduōbìngdēngtái 
jiānnánhènfánshuāngbìn liáodǎoxīntíngzhuójiǔbē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