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淮南有小山,淮王昔日此登仙。城中鸡犬皆飞去,
人说淮南有小山,淮王昔日此登仙。城中鸡犬皆飞去,
山上坛场今宛然。世人贵身不贵寿,共笑华阳洞天口。
山上坛场今宛然。世人贵身不贵寿,共笑华阳洞天口。
不知金石变长年,谩在人间恋携手。君能举帆至淮南,
不知金石变长年,谩在人间恋携手。君能举帆至淮南,
家住盱眙余先谙。桐柏乱流平入海,茱萸一曲沸成潭。
家住盱眙余先谙。桐柏乱流平入海,茱萸一曲沸成潭。
忆记来时魂悄悄,想见仙山众峰小。今日长歌思不堪,
忆记来时魂悄悄,想见仙山众峰小。今日长歌思不堪,
君行为报三青鸟。
君行为报三青鸟。

xiǎoshān--wànchǔ

rénshuōhuáinányǒuxiǎoshānhuáiwángdēngxiānchéngzhōngquǎnjiēfēi

shānshàngtánchǎngjīnwǎnránshìrénguìshēnguì寿shòugòngxiàohuáyángdòngtiānkǒu

zhījīnshíbiànzhǎngniánmánzàirénjiānliànxiéshǒujūnnéngfānzhìhuáinán

jiāzhùxiānāntóngbǎiluànliúpínghǎizhūfèichéngtán

láishíhúnqiāoqiāoxiǎngjiànxiānshānzhòngfēngxiǎojīnzhǎngkān

jūnxíngwèibàosānqīngniǎo

万楚

万楚

万楚,唐诗人。开元年间登进士及第。沉迹下僚,后退居颍水之滨。与李颀友善。清沈德潜谓其《骢马》诗“几可追步老杜”(《唐诗别裁集》)。《国秀集》选其诗三首,《全唐诗》存其诗八首,《全唐文》存其文一篇。生平事迹见《李颀集》卷上、《唐诗纪事》卷二0。 ▶ 1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戚(qī)¹去故里,悠悠²赴交河。
译文:悲悲戚戚地离开了家乡,踏上漫长的征路奔赴交河。
注释:¹戚戚:愁苦貌。因被迫应往,故心怀戚戚。²悠悠:犹漫漫,遥远貌。交河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县,是唐王朝防吐蕃处。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公家¹有程期²,亡命婴(yīng)祸罗。
译文:官家限定了到达前线的日期,如果逃亡又难免灾祸。
注释:¹公家:犹官家。²有程期:是说赴交河有一定期限。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译文:我们君王的疆土已经辽阔,而开边的战争还是如此繁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译文:只好弃绝父母的养育之恩,忍泣吞声地扛着武器向前跋涉。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译文:出了家门,一天天地走远了;见识已多,不再受同行人的气。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¹
译文:骨肉之恩岂能不顾?无奈身为男儿死活没有定期。
注释:¹死无时:是说时时都有死的可能,不一定在战场。正因为死活毫无把握,所以也就顾不 得什么骨肉之恩,说得极深刻。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走马¹脱辔(pèi)²,手中挑青丝³
译文:摘掉络头让马疾驰,解下缰绳提在手里。
注释:¹走马:即跑马。²辔头,当泛指马的络头。脱是去掉不用。³青丝:即马缰。挑是信手的挑着。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jié)¹万仞冈,俯身试搴(qiān)²旗。
译文:从万仞高山飞驰而下,俯下身来练习拔取军旗。
注释:¹捷下:是飞驰而下。²搴:拔取。是说从马上俯下身去练习拨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磨刀呜咽(yè)¹,水赤刃伤手。
译文:蘸着呜咽的陇头水磨砺战刀,水色变红才觉察刀刃割破了手。
注释:¹呜咽水:指陇头水。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欲轻¹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译文:我想不理睬这令人断肠的流水声,怎奈心绪已乱了许久。
注释:¹轻:是轻忽只当没听见。肠断声指呜咽的水声。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丈夫¹(shì)许国²,愤惋复何有!
译文:大丈夫立誓以身许国,又何必再心生怨怒?
注释:¹丈夫:犹言“男儿”、“健儿”或“壮士”,是征夫自谓。²誓许国:是说决心把生命献给国家。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译文:只要能把自己的画像放在麒麟阁,即便立即战死也是值得。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送徒既有长¹,远戍(shù)²亦有身³
译文:押送征夫的是你们这些官长,而远戍边疆的我们也都算个人。
注释:¹送徒有长:是指率领(其实是押解)征夫的头子,刘邦、陈胜都曾做过。²远戍:指人说,是征夫自谓。³亦有身:是说我们也有一条命,也是一个人。是反抗和愤恨的话。仇注:“远戍句,此被徒长呵斥而作自怜语。”不对头。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译文:不管是生是死我们向前去,用不着你们吹胡子瞪眼睛!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路逢相识人,附书¹与六亲。
译文:路上遇到一个相识的人,托他捎封信给家中六亲。
注释:¹附书:即捎信儿。六亲是父母兄弟妻子。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译文:伤心啊我们双方已是永别了,再也不能相聚一处同受苦辛。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tiáo)¹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译文:走了迢迢万里路,终于被领着来到三军。
注释:¹迢迢:远貌。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译文:军中的苦乐多么悬殊,主将对此哪能了解详尽?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隔河¹见胡骑,倏(shū)²数百群。
译文:隔着河水望见了敌人的骑兵,眨眼间就驰过了几百群。
注释:¹河:即交河。“骑”字照以前的习惯读法,应读作去声,因为这是名词,指骑兵。²倏忽:一会儿工夫。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¹功勋。
译文:我现在仅仅是个小卒,何时才能建立功勋?
注释:¹树:立也。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译文: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译文: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杀人亦有限¹,列国自有疆(jiāng)²
译文: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
注释:¹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正承上句意。²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和第一首“开边一何多”照应。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译文: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驱马天雨雪¹,军行入高山。
译文:驱马奔驰正逢天降大雪,行军进入一座高山。
注释:¹雨雪:下雪。
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
径危抱寒石,指落¹层冰间。
译文:沿着危险的山路抱运寒石修筑城垒,冻掉的手指落在厚厚的冰凌间。
注释:¹指落:手指被冻落。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已去汉月¹远,何时筑城还。
译文:此处距国门已十分谣远,何时才能筑好城垒得以归还?
注释:¹汉月:指祖国。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译文:头上的暮云悠悠南去,我们眼巴巴地望着却不能攀上它飞回故园。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单于¹寇我垒(lěi),百里风尘昏。
译文:敌人前来攻打我们的城垒,百里沙场风尘昏暗。
注释:¹单于:汉时匈奴称其君长曰单于,这里泛指边疆少数民族君长。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雄剑四五动¹,彼军为我奔²
译文:我们挥动宝剑几次出击,就把敌军打得东逃西散。
注释:¹四五动:是说没费多大气力。²奔:是奔北,即吃了败仗。
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掳其名王¹归,系颈授辕(yuán)²
译文:我活捉了敌人的一个酋长归来,系上他的脖子交给主将。
注释:¹名王:如匈奴的左贤王、右贤王。这里泛指贵人。正是所谓“擒贼先擒王”。²辕门:军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译文:然后悄悄地站到队列里,初次得胜又何必为自己张扬?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
从军十年余,能无¹分寸功。
译文:我从军十多年了,难道没有一点点的功劳?
注释:¹能无:犹“岂无”、“宁无”,但含有估计的意味,分寸功,极谦言功小。观从军十年 馀,可知“府兵制”这时已完全破坏。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众人¹贵苟得²,欲语羞雷同。
译文:众人争相冒功求赏,我想报功却羞于与他们混同。
注释:¹众人:一般指将士。²苟得:指争功贪赏。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dí)与戎。
译文:争功夺利的事中原也有,何况在这与异族邻壤的边境!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译文:大丈夫应当心怀天下,岂可为个人的困穷而动容!

  《晋书·乐志》载汉乐府有《出塞》《入塞》曲,李延年作,是一种以边塞战斗生活为题材的军歌。杜甫作《出塞》曲有多首,先写的九首称为《前出塞》,后写的五首称为《后出塞》。杜甫的前后《出塞》曲,并非军歌,而是借古题写时事,意在讽刺当时进行的不义战争。

  杜甫这九首诗通过描写一个士兵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尖锐地讽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义战争,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给兵士和百姓带来的苦难。

  第一首叙述自己初别父母被迫远戍的情景。第二首叙说上路之后的情景。离家已远,死生难料,只好索性豁出性命练习武艺。第三首,诉说自己一路上心情的烦乱,故作自励之语以求自解。第四首,描写自己在路上被军吏欺压和驱逼的情景。第五首,自叙初到军中时的感慨:官兵对立,苦乐不均,身为奴仆,难树功勋。第六首,征夫诉说他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实际上是杜甫对待战争的态度,明确地表达了诗人的政治观点。第七首,征夫诉说他大寒天在高山上筑城和戍守的情况。第八首,征人诉说自己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待功劳的态度。第九首,征人自叙他自己从军作战十余年的经历。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刻划离别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刻划以身许国。

  这九首连章体的组诗,“借古题写时事,深悉人情,兼明大义”,主题鲜明,内容集中,而且在艺术表现上也有许多独特之处。

  首先,这组诗“九首承接只如一首”,前后连贯,结构紧凑,浑然成为一个整体。杜甫的《前出塞》组诗第一首是起,写出门应征,点题“出塞”,引出组诗主旨:“君已家土境,开边一何多”,以之为纲,统摄全篇。以后各首便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顺次写去,循序渐进,层次井然。第九首论功抒志;带有总结的性质,可为结。中间各首在围绕主题展开的同时,每首又各有重点。前四首写出征,重在写征人的留恋之情;后五首写赴军,重在写征人的以身许国。条理清晰,又波澜起伏,曲折有致。诗人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前后照应,过渡自然。如第二首“骨肉恩岂断”承第一首“弃绝父母恩”;第八首“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呼应第六首“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就使九首如线贯珠,各首之间联系更为紧密,不致分散。浦起龙说:“汉魏以来诗,一题数首,无甚铨次,少陵出而章法一线。如此九首,可作一大篇转韵诗读。”足见这种连章体组诗也是杜甫的一大创造。

  第二,以点来反映面。整组诗只集中描写了一个征夫的从军过程,但却反映了整个玄宗天宝末年的社会现实:“开边一何多”,这里有连续不断的黩武战争;“单于寇我垒”,也有敌人对唐王朝边境的侵扰。两种战争交替进行,性质是复杂的。诗中有战争给人民造成的流离失所的沉重灾难,也有封建军队中官兵不公的现实;既有军士对奴役压迫的不满和反抗,也有征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既有征人戍边筑城的艰难困苦,也有士兵们的英勇作战。可谓这一时期的全景纪录。

  第三,整组诗都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写,由征夫直接向读者诉说。这样寓主位于客位,可以畅所欲言地指斥时政。这正是用第一人称的自由方便处。此外,诗人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叙事,仿佛亲身经历一般,这就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第四,诗人善于抓住人物特征,着重人物的心理刻划,精心塑造了一个来自老百姓的淳厚朴实、勇敢善战的士兵的生动形象。诗人在刻划人物的心理活动时,或通过人物行动的细节描写以突出他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如第二首写这个征人冒险轻生、拚命练武的行动,就反衬出这个征人内心的苦闷和忧怨;第三首用磨刀伤手而自己不觉来刻划他“心绪乱已久”,内心烦乱不安的矛盾痛苦。这种用人物行动细节的描写来刻划人物复杂的内心变化,就使人物的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直接说教。或通过比兴手法来刻划人物的内心活动的变化,如第七首“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就将自己思念故乡、想念亲人的迫切心情托之“汉月”,寄之“浮云”,这就使人物复杂抽象的心理变化和感情特征具有可感性、形象性,使读者易于了解和接受。此外第八首描写这个征人对敌作战的英勇顽强,第九首写他对功赏的正确态度,虽着墨不多,但都形象逼真,跃然纸上。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 .唐诗鉴赏辞典补编 .成都 :四川文艺出版社 ,1990年6月版 :第249-251页 .

qiánchūsàijiǔshǒu

 tángdài 

 yōuyōujiāo 
gōngjiāyǒuchéng wángmìngyīnghuòluó 
jūnjìng kāibiānduō 
juéēn tūnshēngháng 

chūményuǎn shòu 
ròuēnduàn nánérshí 
zǒutuōpèitóu shǒuzhōngtiǎoqīng 
jiéxiàwànrèngāng shēnshìqiān 

dāoshuǐ shuǐchìrènshāngshǒu 
qīngchángduànshēng xīnluànjiǔ 
zhàngshìguó fènwǎnyǒu 
gōngmínglín zhàndāngxiǔ 

sòngyǒucháng yuǎnshùyǒushēn 
shēngxiàngqián láochēn 
féngxiāngshírén shūliùqīn 
āizāiliǎngjuéjué tóngxīn 

tiáotiáowàn lǐngsānjūn 
jūnzhōng zhǔjiàngnìngjìnwén 
jiàn shūshùbǎiqún 
shǐwéi shíshùgōngxūn 

wǎngōngdāngwǎnqiáng yòngjiàndāngyòngcháng 
shèrénxiānshè qínzéixiānqínwáng 
shārényǒuxiàn lièguóyǒujiāng 
gǒunéngzhìqīnlíng zàiduōshāshāng 

tiānxuě jūnhánggāoshān 
jìngwēibàohánshí zhǐluòcéngbīngjiān 
hànyuèyuǎn shízhùchénghuán 
yúnnánzhēng wàngpān 

chánkòulěi bǎifēngchénhūn 
xióngjiàndòng jūnwéibēn 
míngwángguī jǐngshòuyuánmén 
qiánshēnbèihángliè shènglùn 

cóngjūnshínián néngfēncùngōng 
zhòngrénguìgǒu xiūléitóng 
zhōngyuányǒudòuzhēng kuàngzāiróng 
zhàngfāngzhì ānqióng 

山衔日。洒酒西风独立。一叶扁舟流水急。转头无处觅。
山衔(xián)¹。洒酒西风独立。一叶扁(piān)舟流水急。转头无处觅。
译文:在落日衔山的时候,友人乘船离开,水流很急,船行的很快,转眼就看不到了。只剩我一人迎着西风,挥泪送别。
注释:¹衔日:傍晚太阳下山时的景象。
去则而今已去,忆则如何不忆。明日到家应记得。寄书回雁翼。
去则而今已去,忆则如何不忆。明日到家应记得。寄书回雁翼。
译文:要离开的现在已经走了,心中思念又如何能不去思念?朋友,你到家时一定要记得让鸿雁传封书信给我,以解我的思念之情。

jīnmén--céng

shānxiánjiǔ西fēngbiǎnzhōuliúshuǐzhuǎntóuchùérjīnmíngdàojiāyīngshūhuíyàn

陈在衡,年六十有余。暮行郊野间,见二人笼灯前行,就火吸烟,久而不燃。其一人问曰:“君过首七未耶?”陈讶其语,漫曰:“未也。”其人曰:“宜哉,阳气未尽,故阴火不燃。”陈悟其为鬼。佯曰:“世言人畏鬼,信乎?”鬼曰:“非也!鬼实畏人!”陈曰:“人何足畏?”曰:“畏啐。”陈即长吸而啐之。二鬼退至三步外,张目怒陈曰:“汝非鬼也?”陈笑曰:“实不汝欺,吾乃与鬼相近之人耳!”再啐之,各缩其半;三啐之而灭。
陈在衡,年六十有余。暮行郊野间,见二人笼灯前行¹,就²火吸烟,久而不燃。其一人问曰:“君过首七³未耶?就陈讶其语,漫曰:“未也。就其人曰:“宜哉,阳气未尽,故阴火不燃。就陈悟其为鬼。佯(yáng)曰:“世言人畏鬼,信乎?就鬼曰:“非也!鬼实畏人!就陈曰:“人何足畏?就曰:“畏啐。就陈即长吸而啐之。二鬼退至三步外,张目怒陈曰:“汝非鬼也?就陈笑曰:“实不汝欺,吾乃与鬼相近之人耳!就再啐之,各缩其半;三啐之而灭
译文:陈在衡,六十多岁了。晚上走在野外,看到二个人打着灯笼往前走。(陈在衡)于是靠近灯笼里的火点烟,很久都点不燃。其中一个人问:“你过了死后的第七日了吗?”陈在衡觉得他的话很奇怪,就说谎道:“没有。”这个人就说:“这就对了,阳气没有完全消失,所以阴火点不燃。”陈在衡明白他们是鬼。就假装鬼说:“世人都说人怕鬼,确定吗?”鬼说:“不是!鬼其实怕人。”陈在衡说:“人哪里值得害怕?”鬼说:“怕吹气。”陈在衡于是用力吸气向他们吹气。两个鬼后退到三步外,睁大眼睛很生气地说:“你不是鬼?”陈在衡笑着回答:“实话不骗你,我是和鬼很相近的人而已!”然后又向他们吹气,两个鬼都变小了一半;第三次向他们吹气他们就消失了。
注释:¹行:行走。²就:靠近。³首七:死后的第七日。⁴讶:奇怪,以……为奇怪。⁵漫:随意。⁶悟:明白,醒悟。⁷信:确实。⁸足:值得。⁹灭:消失。
海南奇宝。铸出团团如栲栳。曾到昆仑。乞得山头玉女盆。
海南奇宝¹。铸出团团如栲(kǎo)(lǎo)²。曾到昆仑³。乞得山头玉女盆
译文:经海道南部女入一体奇异宝器,它被浇铸得圆圆如同柳编“栲栳”。琉璃曾也女入昆仑岛,如同索取华山产的玉女盆那样珍贵。
注释:¹奇宝:指大琉璃杯。²栲栳:用柳条编成的盛物器具,亦称笆斗,类圆筐。这里形容琉璃杯圆大如笆斗。³昆仑:西王母所居神山。⁴玉女盆:仙女洗头之盆。亦以形容大琉璃杯。
绛州王老。百岁痴顽推不倒。海口如门。一派黄流已电奔。
(jiàng)¹王老。百岁痴顽推不倒²。海口如门³。一派黄流已电奔。
译文:深红色的州地,有位王仲翁老人,他能活一百岁,很顽强一下死不了。口大如门,一阵黄酒迅快、轻易地下肚了。
注释:¹绛州:今山西新绛县。²推不倒:不倒翁意,谓长寿。³海口如门:夸张王仲翁口长得大。⁴一派黄流:犹言一条黄河,此为形容王仲翁饮酒之豪状。

  词的上片,描叙以珍贵的酒器敬劝王仲翁酒,突出友情重于‘‘琉璃”。“海南奇宝,铸出团团如栲栳”,特写琉璃酒器的奇、贵、精、大。“奇”在于它五光十色:赤、白、黑、黄、青、绿、缥、绀、红、紫;“贵”在于它是从海的南部传来的“宝”物;“精”在于它系以液态非金属材料浇“铸”而成的;“大”在于它形异团团,大如“栲栳”。奇贵精大综合体现了“琉璃”酒杯所含的份量,即具有较高的美学欣赏价值和礼仪象征性价值。词人重于友谊和真情可见一斑。“曾到昆仑,乞得山头玉女盆”,又进一层地渲染东坡对王仲翁的珍贵友情。这种酒杯曾经海上丝绸之路流人昆仑岛,将海外和海内连成一片,它的意义不亚于从华山索取明星玉女的洗头盆那样珍重。东坡将自己与王仲翁置身于仙境中,仙山上,浴仙盆,玉女间,服玉浆,生活够理想化、浪漫化了。尤其盆水“碧绿澄沏”可谓他们友情纯洁的象征。从上可以窥见词人晚年仍向往着复朝的美好前景。

  词的下片,以因果之笔,描绘王仲翁狂饮之雄姿,从而进一步祝愿王健康长寿。“绛州王老,百岁痴顽推不倒”,人贵养身有道。深红色的儋州土地是荒漠贫瘠的典型表现。竟然出现了百岁老人王仲翁。他的养身之道在于“痴”和“顽”,即不问世事和苦练身体。于是他筋骨强壮,无论什么去颠仆他、推搡他,他是巍然而不倒的。这是极为可贵的财富,词人或许从中获得比“琉璃”杯还珍贵的教益。“海口如门,一派黄流已电奔”,王仲翁的狂饮雄风令人生畏。正因为他“痴顽推不倒”,所以他才有“海口”般的酒量,“门”窗般的胆量,“黄流”下肚如同“电奔”,且是“一派”,好一个“一派黄流”的老年狂,但愿王仲翁永葆青春,健康长寿。“海口”、“门”、“派”和“电奔”四个比喻夸张词,巧妙组合,一幅《老翁狂饮图》栩栩如生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令人产生轻松、痛快之感。词人语言艺术的魅力就在于此。

  全词,截取劝酒时出现的两个镜头,一是大琉璃酒杯,一是王仲翁狂欢,侧面反映了词人与朋友的友谊和真情是何种的珍贵与纯洁。大概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从词轻快、诙谐、戏谑的语调中,摸到了词人此时醉以忘神、乐而忘忧、旷达天真心灵的脉搏。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234-1236页

jiǎnlánhuā··liúbēiquànwángzhòngwēng--shì

hǎinánbǎozhùchūtuántuánkǎolǎocéngdàokūnlúnshāntóupén

jiàngzhōuwánglǎobǎisuìchīwántuīdàohǎikǒuménpàihuángliúdiànbēn

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耕。
归来物外¹情,负杖阅岩耕²
译文:一回陆浑山就像油然生出超然物外之情,背负竹杖巡视山地农事感受山林美景。
注释:陆浑:地名,在今河南省嵩县。¹物外:世外,谓超脱于尘世之外。²岩耕:耕种于山中。借指隐居。
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译文:顺着溪流一路赏花,我抵达溪水的源头;为了采摘药草,我行走在幽静的树林。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
野人¹水问姓,山鸟自呼名²
译文:山野的人们热情打招呼,交换姓氏;好客的山鸟鸣叫着,仿佛呼叫自己的名字。
注释:¹野人:泛指村野之人。²“山鸟”句:据崔豹《古今注》载:“南方有鸟名鹧鸪,其名自呼,向日而飞。”这里的山鸟就是鹧鸪。
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
去去独吾乐,无然¹愧此生。
译文:归去吧归去吧,还是独善吾身快活,自己真是缺乏德能,愧对明时又愧对此生。
注释:¹然:一作“能”。

  经历南方蛮烟瘴雨之苦的宋之问,回到邻近副都洛阳的陆浑山庄,全身心感到从未有过的安宁和愉悦。这种欣悦的心情不只缘于自然环境的舒适,更缘于脱离贬谪羁束之所的自由舒畅。

  诗的首联大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笔意。首句“归来物外情”,劈空而起点明“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的题旨,同时定下了全诗轻快的情绪基调。唐代士大夫多在城郊置有别业,供休暇时居住,同时利用田产获得部分经济收入。宋之问的陆浑山庄显然也是有一定规模的田产,次句的“阅”字点出自己的业主身份,说明阅岩耕是巡视山地,检阅农事,而不是休闲游览,承起句“归来”二字,暗示了个人身份的转变。“负杖阅岩耕”一句看上去像平常叙事,却字字精当,不可移易。先看负杖,古人年届五十已入老境,出行扶杖是常事,但作者巡视山地,须攀岩而上,无法拄杖而行,只得背着杖走,这是写人。再看岩耕,一方面说明了山庄地貌,同时也包括了劳作者在内,比直接说山地意思丰富得多。

  在起联总叙巡视庄田之后,中间两联分述出行的所遇所见。颔联先自叙,用了倒装句式,本意是说沿着涧水看花深入,无意中来到源头;为了搜采药草,不知不觉走进幽静的密林。“源水”“幽林”提到句首,就突出了走近水的源头和密林深处的意外惊奇之感,读来比“看花入源水,采药行幽林”这样的写法更有趣味。这里,连用四个动词(看、入、采、行),在优美的自然景色中别有一种动态美,显得意象活泼而富于生气。既写出了烂漫山花、苍翠林色的诱人,也表现了人物悠闲的心情。颈联再写所遇见的人和物,这里的野人应该不是作者的佃户,而是附近的山民,所以不认识作者,殷勤地请教姓氏。这一情节有可能是事实,也可以是虚构,用意只有一个:表明自己的装束和普通百姓一样,野外相遇全然没有距离感。官服本来会带来威严,但自从经历贬谪,官场对他来说就只是个不堪回首的噩梦,回到自然山林中,以普通人的身份与山民见礼,反而更让他感觉自然和亲切。人犹如此,鸟更不用说,对诗人咕咕啼叫着,仿佛自报姓名。“山鸟自呼名”的写法很风趣,后来苏东坡《海外》诗袭其意,写成“花曾识面香仍好,鸟不知名声自呼”一联,到元代萨都剌干脆就原样搬到自己《玉山道中》诗里。宋之问这里将鸟自呼名与野人的殷勤相问对举,使山野自然平添一重人情之美,正好与刚刚摆脱的严酷的流贬境遇形成鲜明对照,强化了“归来物外情”的主题。

  结联紧承诗意的发展,顺势将这愉悦心情升华为独善其身的意念。“去去”两个叠字具见作者不可遏制的急切情态,向读者表明了要与官场决裂、只求独善己身的决心。但这么写有个问题,按照传统观念,“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论语·泰伯》)。生当盛世而以“独吾乐”傲世,这非但背离了士大夫立身处世的原则,对朝廷也是个不小的讽刺,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为此宋之问追加了“无能愧此生”一句结束全诗,使独乐的念头避免涉及宦海风波,而将理由归咎于自己的无能,且表示辜负盛世的惭愧之意,这就委婉地避免了忧谗畏讥的嫌疑。尽管这未必是作者的真心话,而且他的结局也证实他并未践行隐退山林之志,但就诗的立意而言,确实如清代诗论家贺裳所说,“辞理兼至”。

  自陶渊明的作品行世,不为五斗米折腰,宁弃轩冕而归隐田园,就成为诗歌中习见的主题。如何将这个老生常谈的意思表达得自然而不矫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宋之问这首五律,完全跳过“久在樊笼里”,而直接从“复得返自然”写起,首句点题,中间以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渲染乡居生活的舒适和人情味,最后以谦卑的态度委婉地表明自己的志向,很自然地完成了主题的提炼和表现,堪称是同类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参考资料:
1、 陈贻焮.杜甫评传(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2-53
2、 蒋 寅.说宋之问《陆浑山庄》.文史知识,2018(12)

húnshānzhuāng

sòngzhīwèn tángdài 

guīláiwàiqíng zhàngyuèyángēng 
yuánshuǐkànhuā yōulíncǎiyàoxíng 
rénxiāngwènxìng shānniǎomíng 
 ránkuìshē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