扪萝山迳迥,流水石桥分。
一雨过秋寺,千峰生暮云。
望穷迷野色,沙远见鸥群。
烟蔼苍茫外,寥寥清磬闻。
扪萝山迳迥,流水石桥分。
一雨过秋寺,千峰生暮云。
望穷迷野色,沙远见鸥群。
烟蔼苍茫外,寥寥清磬闻。
方凤

方凤

(1240—1321)宋元间婺州浦江人,一名景山,字韶卿(韶父),号岩南。宋末恩授容州文学,入元不仕。善为古今诗,不缘雕琢,体裁纯密,自成一家。有《存雅堂稿》等。 ▶ 50篇诗文

猜您喜欢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余尝¹寓居²惠州³嘉祐(yòu),纵(zòng)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¹⁰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¹¹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¹²兵阵¹³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¹⁴,退则死法¹⁵,当恁(nèn)么时¹⁶也不妨熟歇¹⁷
译文: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注释:松风亭:在广东省惠阳县东弥陀寺后山岭上。¹尝:曾经。²寓居:暂居。³惠州:今广东惠阳县。⁴嘉祐寺:故址在白鹤峰以东,明代改建城隍庙。⁵纵步:放开脚步走。⁶就:靠近。⁷止息:停下来休息。⁸宇:屋檐。⁹木末:树梢。¹⁰意谓:心里说,文中有“心想”之意。¹¹由是:因此。¹²虽:即使。¹³兵阵:两军对阵交锋。¹⁴死敌:死于敌手。¹⁵死法:死于军法。¹⁶恁么时:这时候。¹⁷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

  文章题目标明“记游”,本可记述游历经过和松风亭的由来及四周的景物。但苏轼非为叙事,而是明理。从“意谓如何得到”,悟出世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的道理。这种即时放下,随遇而安,“当甚么时,也不妨熟歇”的旷达态度,正是苏轼从自己丰富的人生磨砺中,触动外物,偶然得之的。一件本来令人沮丧的遭遇,换个角度想,豁然开朗,“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这种思考方式,在后来贬谪过程中不断从苏轼笔下表现出来,这既是苏轼对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种积极反抗——以乐处哀,又是苏轼在具体现实中始终不堕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种旷远开阔境地的呈示。

  文章读来有味,是因为作者写出了他由“思欲就亭止息”到悟出“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后的自得心情。这自得既表现在他对作出决定后“是心”“忽得解脱”的描述,又表现在他对“若人悟此”当有之事的想像。其实,他的自得,实是对随遇而安人生态度的肯定。小品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并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思之所至,笔亦随之。又出语平淡、通俗却意味深永,能真实再现作者为人坦诚、天真、达观、有趣的一面。

  文中写苏轼思绪变化过程,跌宕起伏,顿挫有致。深刻的道理能用家常话说出,真率亲切。其间几处宋时口语的运用,更能收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1、 熊礼汇编撰.唐宋八大家文章精华 (第二版):湖北长江出版集团,2007.08 第2版:第541页
2、 陶文鹏,郑园编选.苏轼集:凤凰出版社,2006.11:第318页
3、 蒋松源主编.历代小品山水:崇文书局,2010.01:第228页
4、 陈霞村,阎凤梧著.唐宋八大家文选 下:三晋出版社,2008.08:第407页

yóusōngfēngtíng

shì sòngdài 

    chánghuìzhōujiāyòu zòngsōngfēngtíngxià  jiùtíngzhǐ wàngtíngshàngzài wèishìdào liángjiǔ yuē  jiānyǒushènxiēchù  yóushìguàgōuzhī jiětuō ruòrén suībīngzhènxiāngjiē shēngléitíng jìn tuì退 dāngnènshífángshúxiē 
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绳。
天上何所有,迢(tiáo)迢白玉绳。
译文:夜半天上何所有,只有这遥远的玉绳星白光闪闪。
注释:玉绳:星宿名,李善《文选》注引《春秋元命苞》说,玉衡北两星为玉绳星。
斜低建章阙,耿耿对金陵。
斜低建章¹(què),耿(gěng)耿对金陵。
译文:继而又斜挂在建章宫门前,低吐地对着钟山。
注释:¹建章:宫殿名,南朝宋时建。
汉水旧如练,霜江夜清澄。
汉水¹旧如练,霜江²夜清澄(chéng)
译文:寒江夜来显得更加清澈,静水依旧像一条素练。
注释:¹汉水:即汉江,长江最长支流,源出今陕西西南宁强县,流经湖北,在武汉注入长江。这里即借指长江。²霜江:此指长江。
长川泻落月,洲渚晓寒凝。
长川泻落月,洲渚¹晓寒凝。
译文:天将晓时川流不息的长江水像要把落月也泻到大海。沙洲上还凝结着夜里的秋寒。
注释:¹洲渚:水中小块陆地。
独酌板桥浦,古人谁可征。
独酌(zhuó)板桥浦,古人谁可征¹
译文:我独自酌酒在板桥浦,寻找着古人描写这里的诗篇。
注释:¹“独酌”二句:谢朓有《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诗。征:即”徵“。
玄晖难再得,洒酒气填膺。
玄晖(huī)¹难再得,洒酒²气填膺(yīng)
译文:可惜谢朓这样的诗人再也不得见了,洒酒江上惆帐填满胸间。
注释:¹玄晖:即谢朓。《南齐书》: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人。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²洒酒:一作“洒泪”。

  此诗的前四句写秋夜天宇和金陵远景。起首二句:“天上何所有?迢迢白玉绳。”一问一答,天真活泼,明快自然,饶有民歌风味。诗人仰望秋空,看到在这寥廓空明的天宇上远远地闪烁着两颗银亮的玉绳星。三四两句写玉绳星照耀下的金陵城。诗人放眼远眺,但见玉绳星斜斜地、低低地嵌镶在建章宫高大的楼阙旁边,发出格外耀目的光芒,对着整个金陵古城。这四句从大处落墨,先写天空,后写地面,连接自然,展现出碧海般的青天,白玉般的明星,以及星光照耀下的金陵城巍峨宫阙的剪影,境界空阔高远,正融注了诗人秋夜泛月时那种萧散自然、风流自赏的意绪。如果更深细地品味,这四句诗已隐隐透露,出怀念前代诗人谢朓的情思。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诗中,有“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苍苍……金波丽鳷鹊,玉绳低建章”等写景佳句,李白诗的三、四句,显然是有意点化了谢诗,借以寄寓对谢朓的缅怀、追慕。而且,这两颗璀灿的玉绳星,一颗斜照建章阙,一颗耿对金陵城,仿佛具有象征的意蕴。它们在浩渺秋空中互相映照,仿佛正是谢朓、李白这两位古今相通、精神契合的天才诗人的化身。

  中间四句写秋江月色。这里“汉水”借指长江。诗人不说“长江”而说“汉水”,是为了避免同下句“霜江”字面重复和音声相混。在板桥浦信步泛月的李白,俯视着脚下的大江,但见清澄的江水静静地流淌着,像是一条银光闪烁的白练。此刻,谢朓描写大江黄昏美妙景色的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自然跳上心头。对景吟诗,使他产生一种悠然神远的感变,仿佛自己已超越古今的界限,同小谢一起联袂步月,同赏秋江美景,推心置腹地纵论人生、品评诗文了。李白整个身心都沉浸在与古人神游的幻想境界里,以致忘怀了一切。他久久地凝望着明月逐渐西斜,月光如乳汁般倾泻在长江之中。直到月落星隐,天将破晓,朝雾弥漫洲渚,寒气侵袭发肤。这四句写秋江月色,明丽皎洁,清幽飘逸,动静相生,空灵迷人。而在这幅秋江月色图中,隐然一含情凝眺之人呼之欲出。这里表现出他的神态和心绪的变化:先是缅怀遐想古人,继而是与古人神游的畅快,接着是从遐想中醒悟过来发觉古人不可得见的寂寞与怅惘,这四句妙在不是静态的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而是从时间和景色的变化之中暗示出诗人复杂微妙的心理变化,不着痕迹,纯乎天籁。

  最后四句点明题旨,直抒胸臆。诗人在板桥浦自斟自酌,没有知音同欢共饮,虽追慕谢朓,但毕竟相隔数百年,谁也不能把古人找回来。而在当今现世,像谢玄晖这样才华高妙、志趣相投的人,是很难得再遇到的。想到这里,诗人深深感到孤独寂寞,挥杯洒酒无心再饮。一股悲凉抑郁之气,充满了他的胸中。结句暗用梁代诗人江淹《恨赋》“置酒欲饮,悲来填膺”句意,而融化无迹,如同己出。至此,诗人不仅婉曲尽致地抒写了对古人的缅怀遐思,而且借痛感斯人之不可复遇,宣泄出世无知音的深沉感喟。

参考资料:
1、 宋绪连.李白低首谢宣城[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3.
双鹭能忙翻白雪,平畴许远涨青波。
双鹭能忙¹翻白雪²,平畴(chóu)³许远涨清波。
译文:两只白鹭在水上振动着雪白的羽毛,飞来飞去是那样的忙;平坦的田野涨起清波,望去是那样的遥远。
注释:¹能忙:那么繁忙。²白雪:这里指白茫茫的水域。³平畴:平坦的田野。⁴许远:如此遥远
钩帘百顷风烟上,卧看青云载雨过。
钩帘百顷风烟上,卧看青云载雨过。
译文:随手将窗帘钩起,顿时便似有无限风光扑上楼头,悠闲地躺着,欣赏那一团团带雨的青云从空中飞过。

  这首诗是动中见静,用许多跳动的画面组成特写,以反衬其悠然自得的闲适心情。

  成双的鹭鸟振动着雪白的羽毛,飞来飞去是那样的忙;渺渺平畴涨起清波,望去是那样的遥远。诗人随手把窗帘钩起,顿时便似有无限风光扑上楼头。诗人悠闲地躺着,欣赏那一团团带雨的青云从空中飞过。这就像杜甫《江亭》诗所写:“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充分表现出一种以自然之眼观物的旷达襟怀。前两句表面上,是渲染翻飞之速和平畴之户,深一层,则显示出双鹭的安闲和田野的静谧。“钩帘百顷风烟上”句着一“上”字,便把成百顷辽阔的风光写活了。末句“卧看青云载雨过”是否另寓深意,自无法确知。但联系到作者的生平,则此诗极可能作于政治上遭受挫折期间。汪藻一向怀抱青云之志,在几经政治风波之后,仍能泰然处之。此句所表现的,很可能就是这一境界。

  汪藻的朋友孙觌叙汪藻诗说:“兴微托远,得诗人之本意。”(《浮溪集原序》)从这句话中可知:汪藻诗的比兴和寄托是很微妙、深远的。但这两首小诗是否也有寄托,不必强作解入,但就诗里所显示的意象来看,恐不是单纯的留连光景之作,反映出一种怅惘心情。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65-766

shìèrshǒu ·èr

wāngzǎo sòngdài 

shuāngnéngmángfānbáixuě píngchóuyuǎnzhǎngqīng 
gōuliánbǎiqǐngfēngyānshàng kànqīngyúnzàiguò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赍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mǐn)县林琴南孝廉纾(shū)¹六七岁时,从²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jí)³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之礼?”即呼备¹⁰,赍(jī)¹¹米一石致之塾(shú),师乃¹²受。
译文:闽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琴南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生气了,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这份心意固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着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注释:¹林琴南孝廉纾:林纾,字琴南,福建阂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²从:跟随。³亟:急忙。⁴实:装。⁵负:背着。⁶谓:说。⁷却:推却。⁸固:本来。⁹束脩(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¹⁰呼备:叫人准备。¹¹赍:携带。¹²乃:于是。

línqínnánjìngshī

míng qīngdài 

mǐnxiànlínqínnánxiàoliánshūliùsuìshí cóngshī shīpínshèn chuī línzhīzhī guī shí mǎnzhī zhìshī shī wèiqiè quèshòu línguīgào xiàoyuē  ruòxīnshàn ránshùxiūzhī  bèi dànzhìzhīshú shīnǎishòu 
有瞽者与贩者同宿旅店,窃贩者钱五千,次晨相哄鸣于官。官即提讯,问贩者钱有无记认,贩者曰:“此乃日用之物,有何记号!”问瞽者,对曰:“有记。吾钱系字对字、背对背穿成。”对之良是。贩者不服。官命瞽者伸手,则两掌青黑,铜痕宛然,其为摸索一夕而穿无疑。乃责瞽者,而令贩者取钱去。
有瞽(gǔ)¹与贩者同宿旅店,窃贩者钱²五千,次晨³相哄鸣于官。官即提讯,问贩者钱有无记认,贩者曰:“此乃日用之物,有何记号!”问瞽者,对曰:“有记。吾钱系字对字、背¹⁰对背穿成。”对之良是¹¹。贩者不服。官命瞽者伸手,则¹²两掌青黑,铜痕宛然¹³,其为¹⁴摸索一夕而穿无疑。乃责瞽者,而令贩者取钱去¹⁵
译文:有一个盲人和商贩同住在一家旅店里,商贩被人偷了五千钱,第二天早晨他们互相争着到官府去告状。县官当即提审,问商贩铜钱上有没有做过记号时,商贩说:“这是我每日要使用的钱,有什么记号!”县官问盲人,盲人回答说:“我做了记号,我的铜钱是有字的一面对着有字的一面,没字的一面对着没字的一面穿起来的。”县官叫人验证,确实是这样。商贩不服。县官命令盲人伸开两手,就看到他两个掌上留着青黑的颜色,铜钱的痕迹十分清晰,这一定是盲人摸索了一晚后穿成的。县官就责罚盲人 ,并且命令商贩拿钱离开。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