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
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yōng)¹
译文:腊八节这天家家都要煮腊八粥,大臣们特地在雍和宫熬粥。
注释:¹雍和:雍和宫。
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对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译文:第一锅用来敬献佛祖,第二锅是进奉给太后和帝后的家眷。

xiàrén qīngdài 

jiājiāzhǔzhōuduō chénpàidàoyōng 
duìshìdāngjīn jìnfèngáochéngèrgu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腊八节这天家家都要煮腊八粥,大臣们特地在雍和宫熬粥。

第一锅用来敬献佛祖,第二锅是进奉给太后和帝后的家眷。

注释

雍和:雍和宫。

夏仁虎

夏仁虎

夏仁虎(1874~1963),南京人,字蔚如,号啸庵、枝巢、枝翁、枝巢子、枝巢盲叟等。他兄弟五人,即夏仁溥、夏仁澍、夏仁析、夏仁虎、夏仁师,排行老四,乡人成其为“夏四先生”。清朝戊戌变法那年(1898年),25岁的夏仁虎以拔贡身份到北京参加殿试朝考,成绩优秀,遂定居北京,开始了他整整30年的官宦生涯。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中央文史馆馆员。晚年的夏仁虎尽管双目失明,仍然笔耕不辍,直到1963年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夏仁虎和妻子张玉贞有八子一女,其中第六子夏承楹的妻子便是伟大的女性作家林海音。 ▶ 1篇诗文

猜您喜欢
柳暝河桥,莺晴台苑,短策频惹春香。当时夜泊,温柔便入深乡。词韵窄,酒杯长。翦蜡花、壶箭催忙。共追游处,凌波翠陌,连棹横塘。
柳暝(míng)河桥¹,莺(yīng)晴台苑²,短策³频惹春香。当时夜泊,温柔便入深乡。词韵窄,酒杯长。翦(jiǎn)蜡花、壶箭催忙。共追游处,凌波翠陌,连棹(zhào)横塘
译文:浓密的柳荫把河桥遮藏,黄莺在清静的古台旧苑中鸣啭,我曾多少次骑着骏马到此处与你共度春光。还记得那次夜泊桥边,很快便进入了温柔之乡。我的词才显得笨拙,只顾与你共饮清觞,共剪灯花,那一宵过得太快太匆忙。还记得与你嬉游之处,青草铺就的小路上留下你轻盈的脚步,两舟相并,我与你荡漾于城南横塘。
注释:¹柳暝河桥:日暮时停舟于杨柳掩映的河桥之下。暝,日落黄昏之时。河桥,苏州河上的小桥。²莺晴台苑:晴日登上莺声婉转的苏州台苑。台苑,指苏州姑苏台的苑圃。³策:马鞭。⁴蜡花:蜡烛的火花。⁵壶箭:古代的计时仪器。铜壶装水滴漏,壶中有箭标识时辰。⁶凌波翠陌:与美人在岸上遨游。凌波,女子步履轻盈貌。翠陌,长着青草的道路。⁷连棹横塘:与美人在水上遨游。棹,船桨,指船。横塘,一个连一个的池塘。
十年一梦凄凉。似西湖燕去,吴馆巢荒。重来万感,依前唤酒银罂。溪雨急,岸花狂。趁残鸦、飞过苍茫。故人楼上,凭谁指与,芳草斜阳。
十年一梦凄凉。似西湖燕去,吴馆巢(cháo)¹。重来万感,依前唤酒银罂(yīnɡ)²。溪雨急,岸花狂。趁残鸦、飞过苍茫。故人楼上,凭谁指与,芳草斜阳。
译文:十年如梦,梦醒后倍觉凄凉,恰似那西湖上燕子飞去,人去楼空燕巢已荒。今日我重到葑门,百感交集,像从前一样唤酒品尝。急雨拍打着溪面,岸上的落花轻狂。又见到几只乌鸦掠过雾雨苍茫。而今又来到故人的楼上,还有谁能与我凭栏远眺,指点芳草斜阳?
注释:¹似西湖燕去,吴馆巢荒:形容人去楼空如燕去巢荒。西湖吴馆,作者经常住宿的地方。此处指佳人离去。²银罂:银制的酒器。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据杨铁夫《吴梦窗词笺释》,作者曾在苏州与一歌姬同居,此词为姬去后,作者重来苏州觅去不得,回杭州时所作。词的上阕写过去苏州时的欢乐;下阕写重来苏州不见故人之凄凉。词韵响亮、飞扬,表现了作者急狂、苍茫的失落无依之情。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长揖(yī)雄谈态自殊¹,美人巨眼识穷途²
译文:李靖长揖不拜雄辩善谈神态不凡,红拂眼光敏锐看出穷途中的英豪。
注释:红拂:隋末大臣杨素家里的婢女,本姓张,因侍杨素时手执红拂(掸灰尘的用具),后来就叫她红拂。有一次,李靖以布衣人见杨素,从容谈论天下大事。红拂在旁见他气宇轩昂,谈吐超人,知道他将来必非庸碌之辈,就连夜逃离杨府,投奔李靖,与他同往太原辅佐李世民起兵讨伐隋王朝(见唐代杜光庭《虬髯客传》)。¹“长揖”句:李靖谒杨素时,杨素态度倨傲,李靖长揖(拱拱手)不拜,并指责杨待客不逊,杨连忙谢罪。后来,杨素听了李靖的一番高谈雄辩,更心悦诚服。长揖:拱拱手,程高本改为“长剑”。雄谈:是说李靖阔论高谈,滔滔雄辩。态自殊:指李靖的态度自如,与众不同。²“美人”句:红拂能在李靖尚处卑贱地位时,看出他日后必有一番作为,所以说她具有眼力,见识卓越。巨眼:形容眼光敏锐,见识远大。梦稿本作“具眼”,亦通。然小说中有“巨眼英豪”(第一回)之语。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尸居余气¹杨公幕²,岂得羁(jī)(mí)³女丈夫
译文:杨素那死气沉沉腐朽将亡的府署,怎么能够困留得住女中的大丈夫?
注释:¹尸居余气:用以说人将死,意思是虽存余气,而形同尸体。语出《晋书》:李胜曾对曹爽说:“司马公(司马懿)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也。”红拂投奔李靖,李清恐杨素不肯罢休。红拂也说:“彼尸居余气,不足畏也。”²杨公幕:指杨素的府署。³羁縻:束缚、留住。⁴女丈夫:指红拂,后人称她与李靖、虬髯客为“风尘三侠”。

  这首诗是《红楼梦》中林黛玉惜“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的寄慨之作。林黛玉自谓:“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恰好被贾宝玉翻见,将这组诗题为《五美吟》。《五美吟·红拂》就是其中之一。

  组诗中所写的人事其实并非都据史实。如东施效颦出自《庄子》,带有寓言性质;《西京杂记》中所写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工以致不为汉元帝所知而被诏使出塞的情节只是传说;至于出自《虬髯客传》的红拂形象则更经传奇作者的艺术加工。

  这首诗中的议论原本是借古讽今,为现实感受而发。林黛玉钦佩红拂卓识敢为,能不受相府权势和封建礼教的“羁縻”,更突出地表现了她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的理想。

  诗中所咏与小说情节的某种照应关系,这是可以研究的问题。《五美吟》写的都是关于死亡或别离的内容,有的还涉及事败或者获罪被拘系,这就不是偶然的了。在现存材料很少的条件下,要确切地阐明作者的意图还是不容易的。在《红楼梦》戚序本与甲辰本上有一条早期批语说:“《五美吟》与后《十独吟》对照。”《十独吟》在后四十回续书中没有,当是已散失的后半部原稿中薛宝钗或史湘云所写的诗。从诗题看,大概是借古史上十个独处的女子如寡妇、弃妇、尼姑和离别丈夫的妇女等的愁怨,来写书中人物的现实感触的。所谓“对照”当也不仅仅限指诗题。

měiyín··hóng--cáoxuěqín

zhǎngxióngtántàishūměirényǎnshíqióng

shīyánggōngzhàng

王积薪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既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王积薪(xīn)¹²术功成,自谓³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既灭烛,闻主人媪(ǎo)隔壁呼其妇曰:“良宵¹⁰¹¹(qiǎn)¹²,可棋一局¹³乎?”妇曰:“诺(nuò)¹⁴。”媪曰:“第几道¹⁵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¹⁶。媪曰:“尔¹⁷败矣。”妇曰:“伏局¹⁸。”积薪暗记,明日¹⁹复其势²⁰,意思²¹皆所不及²²也。
译文:王积薪的棋艺有所成就,自认为天下没有能与他相匹敌的人。(他)将要游历京城,(路途中)投宿在旅店。灭烛后,听到主人家老太隔着墙壁在喊她的媳妇说:“美好的夜晚难以消遣,可否下一局棋?”媳妇说:“好的。”老太说:“下第几道子了?”媳妇说:“下第几道子了。”她们各自说下了几十步旗。老太说:“你输了。”媳妇说:“我认输。”王积薪默默记住(她们下棋的过程),第二天根据记忆,将婆媳的棋势重新摆试一遍,(发现她们走棋的)思路都是自己赶不上的。
注释:¹王积薪:人名,唐朝著名围棋手。²棋:指围棋。³谓:认为。⁴敌:匹敌,相等。⁵京师:京城。⁶逆旅:旅店。⁷既:已经。⁸媪:老妇,指下文“妇”的婆婆。⁹妇:指儿媳。¹⁰良宵:美好的夜晚。¹¹难:难以。¹²遣:消遣,排遣。¹³棋一局:即下盘棋。“棋”做动词用。棋:名词作动词,下棋。¹⁴诺:表示应允的词。¹⁵道:本文指围棋布子的位置,唐代围棋棋盘纵横各十九道线,双方均在横竖线交叉点布子。这里,婆媳分居两室,都是心中虚设一盘,攻战过程全凭记忆。¹⁶各言数十:意为各自说了几十步棋。¹⁷尔:你。¹⁸伏局:认输的意思。¹⁹明日:第二天。²⁰复其势:根据记忆,将婆媳的棋势重新摆试一遍。²¹意思:用意,此指下每一步棋的用意。²²及:达到。

  积薪自以为棋艺功成,天下无敌,然而“强中自有强中手”,店主婆媳不仅能在暗夜说棋,而且每招每势都是王积薪所不及,故事生动地说明了艺无止境、因而“学”亦无止境道理,强中更有强中手,在任何环境中都要虚心,要向内行人多多学习,有一点本领不要骄傲自满,学习提高是无止境的道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做人要谦虚谨慎,绝不可夜郎自大,故步自封。

  故事以王积薪自负棋艺始,以其自认不足终,前后照应,不仅使故事情节完整,而且使王积薪这个人物的形象也更为饱满。他的自负虽不足取,但遇到店主婆媳却能不保守、不嫉妒,这又是他的可贵之处,也是他的棋艺得以继续提高的条件。

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
雀步¹(cù)²沙声促促³,四尺角弓青石镞(zú)
译文:像雀儿跳跃,促促地踩着黄沙上战场,青石磨制的箭头,饰有兽角的硬弓四尺长。
注释:¹雀步:行路像雀跃一样。²蹙:踩踏的意思。³促促:象声词,在沙地上行走的声音。⁴角弓:用兽角做成的弓箭。⁵青石镞:用青石磨成的箭头。
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箙。
黑幡(fān)¹三点²铜鼓³鸣,高作猿啼摇箭箙(fú)
译文:黑旗三挥,铜鼓擂得震天响,高声呐喊如猿啼,还用力摇动着箭囊。
注释:¹幡:一种窄长的旗帜。²点:指点。挥动示意。³铜鼓: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用铜铸成的鼓,供聚集或征战时用。⁴高作猿啼:高声呼叫像猿啼一样。⁵箙:盛箭的器具。
彩巾缠踍幅半斜,溪头簇队映葛花。
彩巾¹缠踍(qiāo)²幅半斜³,溪头簇队映葛花。
译文:彩带缠在小腿上,打成斜折状,彩衣缤纷的队伍与葛花相映,排列在溪旁。
注释:¹彩巾:彩带缠绕在小脚上,打绑腿。²踍:字书无此字,疑“跤”或“骹”字,实即小腿。³幅半斜:绑腿打成斜折行状。⁴溪头:犹溪边。
山潭晚雾吟白鼍,竹蛇飞蠹射金沙。
山潭晚雾吟白鼍(tuó)¹,竹蛇²飞蠹(dù)³射金沙
译文:夜雾笼罩的山潭里,白鼍的吼声令人胆丧,竹蛇飞蠹在暗处袭击,更叫人难以提防。
注释:¹白鼍:鳄鱼的一种,俗称鼍龙,又称猪龙婆。²竹蛇:竹根蛇,剧毒。³飞蠹:毒虫名。王琦认为是“飞蛊”之误。⁴射金沙:含沙射人影。据传,一种名叫“蜮”的短狐,能含沙射人。
闲驱竹马缓归家,官军自杀容州槎。
闲驱竹马¹缓归家,官军自杀容州槎(chá)²
译文:黄洞人获胜,悠闲地骑着竹马缓缓回家去,官兵在容州竟残杀辖境的百姓去冒功请赏。
注释:¹竹马:在这里指当地一种小型的、能穿越竹林的马。叶葱奇以为“竹马”为指小儿,大约是据“青梅竹马”一语;王琦认为是当地一种马名。容州:唐代州名,今广西一带。²槎:土著居民之通称。

  全诗仅十句。头八句是写黄家洞蛮抗击官军的战事大略。“雀步蹙沙声促促,四尺角弓青石镞”是写其步履与武装。步子非常奇特,是雀儿一样的步子,一跳一跳的,步子踏(“蹙”)在沙上,便发出“促促”的响声;而他们的武装却是四尺见长的用兽角装饰的弓和用青石作箭头的箭。“黑幡三点铜鼓鸣,高作猿啼摇箭箙”是写黄家洞蛮部队的情状。一种狭而长的黑旗点了三下,铜鼓声大震,蛮民集合了。每一个黄家洞人都像猿猴那样怪声怪气地大声叫喊,双手还频频摇着自己的箭袋(箭箙)。“巾缠踍幅半斜,溪头簇队映葛花”是写这支部队的“军服”。这“军服”和民服无异,也是够别致的了:他们的“裹腿”仅用彩巾斜缠着的。这一支队伍在溪头傲立,映着正在开放的红紫色的葛花,那艳丽斑驳的色彩也够撩人眼目的了。“山潭晚雾吟白鼍,竹蛇飞蠹射金沙”是写黄家洞蛮伏击官军的战事。这一场伏击是这样奇妙、神速,就好似白鼍晚吟、竹叶青蛇、飞蠹突然向人发动袭击一样,不但恐怖异常,也让人猝不及防。这一句王琦解为“状洞中景物”,实不确。因为这样解,此句便游离于全篇。叶葱奇注为写翻船(白鼍)和蛮人之射箭(竹蛇、飞蠹)。又有点过于拘泥。其实这两句就是写黄家洞蛮作战的勇猛无敌、神速无匹的。

  后两句是写战后情景。这里有一个对照:黄家洞蛮在战后,骑着自己的“竹马”悠悠然地回到家里;可官军却屠杀容州的百姓,以人头数交差。

  这首诗的题旨是刺官军的无能、残暴与歹毒。李贺一生,贫病相加,仕途多舛。他对当道者是充满了无比的憎恨与愤怒的。他的诗因此很不乏讥刺时事之作。如《夜饮朝眠曲》是刺当权者的淫逸生活的,《秦宫诗》是刺豪门的专横跋扈的,《吕将军歌》是刺宦官带兵平藩的,《老夫采玉歌》是刺富者榨取采玉工人血汗的。《黄家洞》与这些讽时刺世之作,在批判的精神上是相通的。但这一首诗同情并讴歌少数民族人民的起义斗争,这在唐诗中又实属罕见。李贺的这一首诗,是超越了阶级和种族偏见的。在这一点上,李贺要比他的师长韩愈——他称黄家洞为“贼”——的思想要先进得多。这首诗应当是李贺诗中的民主性的精华。虽历经世,又过千载,这首诗的思想异彩仍能在唐诗苑中放射出奕奕不灭的耀眼光华。

  《黄家洞》在艺术上仍是一种奇崛幽峭,秾丽凄清的风格。奇特的步式、蛮荒的戎装、猿啼一般的怪叫,都生发出一种诡奇而幽丽的神韵;而那与这“奇装异服”相映的红紫色的葛花,又很能增加全诗的凄清而艳丽的氛围。在这里,诗人是把战士诗化了。把战事也诗化了。战争并不残酷,它显得很美好,很有趣。这一点不仅说明诗人的同情是在黄家洞人民方面,也说明诗人的美学观总是和善、和同情心联系在一起的。再就是篇末点题法。全诗十句有九句是写黄家洞人的军威的,仅在篇末才点了官军一笔。而这一笔恰恰是全诗的关键处、诗意所在。全诗由这一句而神彩飞动,令人震惊。按理说,表现主题的部分一定要用重笔墨,不厌其繁,而这首诗却一反常情,不厌其略。这种手法,恰如相声的抖包袱皮,一层层剥去,显得很有趣,很有情致,而剥到最后竟是一个奇异的发现,这就要比句句写官军杀良报功的方法巧妙、神奇,而且会经济得多。大约这种方法十分类似军事上的声东击西,很能出奇而制胜的。

huángjiādòng--

quèshāshēngchǐjiǎogōngqīngshí

hēifānsāndiǎntóngmínggāozuòyuányáojiàn

cǎijīnchánqiāobànxiétóuduìyìnghuā

shāntánwǎnyínbáituózhúshéfēishèjīnshā

xiánzhúhuǎnguījiāguānjūnshāróngzhōuchá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东南山水,余杭郡(jùn)¹为最。就郡言²,灵隐寺³为尤。由寺观,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yú)。高不倍寻,广不累(lěi),而撮(cuō)¹⁰得要¹¹,地搜胜概¹²,物无遁(dùn)¹³
译文:东南地区的山水胜景,余杭郡的最好;在郡里,灵隐寺的景致最为突出;寺庙中,冷泉亭第一。冷泉亭筑在灵隐山下面,石门涧中央,灵隐寺西南角。它高不到十六尺,宽不超过两丈,但是这里集中了最奇丽的景色,包罗了所有的美景,没有什么景物可以走漏的。
注释:¹余杭郡:唐时即称杭州,治所在今浙江杭州市西。²就郡言:谓就余杭郡的山水而言。³灵隐寺: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西北灵隐山麓,飞来峰东。⁴尤:突出。⁵由寺观:谓从灵隐寺的风景来看。⁶为甲:数第一。⁷山:指灵隐山。⁸倍寻:两寻,合古尺一丈六尺。寻;古以八尺为一寻。⁹不累丈:即不到两丈。累:累积。¹⁰撮奇:聚集奇景。¹¹得要:获得要领。¹²胜概:优美的山水。¹³物无遁形:谓在亭上看灵隐景物,一览无遗。“物”,指景物。“遁形”,隐藏形态,指山水草木被遮蔽而看不见。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渟渟,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沏,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xūn)¹,木²欣欣³,可以导和纳粹(cuì),畅人血气。夏之夜,吾爱其泉(tíng),风泠(líng),可以蠲(juān)烦析(xī)(chéng)¹⁰,起¹¹人心情。山树为盖¹²,岩石为屏,云从栋¹³生,水与阶¹⁴平。坐而玩之者,可濯(zhuó)足于床¹⁵下;卧而狎(xiá)¹⁶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shěn)¹⁷又潺(chán)(yuán)¹⁸洁沏(qī)¹⁹,粹冷²⁰柔滑²¹。若俗士,若道人²²,眼耳之尘,心舌之垢(gòu),不待盥(guàn)(dí)²³,见辄(zhé)除去²⁴。潜利阴益²⁵,可胜言²⁶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²⁷
译文:春天,我爱它花草的芬芳,树林的茂盛。在这里可以吸入纯净新鲜之气,使人心平气顺,使人气血舒畅。夏夜,我爱它泉水轻流,清风凉爽。在这里可以消去烦恼,解脱酒醒后的疲惫,激发游人的兴致。山上的树林是亭子的大伞,四周的岩石是亭子的屏障,云从亭子的栋梁上生出,水与亭的台阶相齐平。你坐着玩赏,可用亭椅下清泉洗脚;你卧着玩赏,可在枕上垂竿钓鱼。又加清澈的潺潺涧水,不息地缓缓在眼下流过。不论你是个凡夫俗子,或者是出家的人,你看到的听到的邪恶门道,你想着的要说的肮脏念头,不待那清泉洗涤,一见冷泉就能除去尘垢。不知不觉中给人的利益、好处说不完!所以我说:冷泉亭,是余杭郡最优美的地方、灵隐寺第一的去处啊!
注释:¹薰薰:草木的香气。²木:树木。³欣欣:生气蓬勃的样子。⁴导和纳粹:谓引导人们心情平和,吸取纯洁的养分。“粹”,精米,此喻精神滋养。⁵畅人血气:谓令人血气畅快。⁶泉:指冷泉。⁷渟渟:水止不流动的样子。⁸泠泠:形容风清凉。⁹蠲:消除。¹⁰析酲:解酒,使头脑清醒。¹¹起:启发,振足。¹²盖:伞。¹³栋:指亭梁。¹⁴阶:指亭的台阶。¹⁵床:喻亭似床。¹⁶狎:亲昵,亲近。¹⁷矧:况且。¹⁸潺湲:水流缓慢的样子。¹⁹洁澈:水洁净清澈。²⁰粹冷:形容水清凉。²¹柔滑:形容水感。²²道人:指修行出家的僧侣道徒。²³盥涤:洗涤干净。盥:浇水洗手。²⁴见辄除去:谓看见冷泉亭水,便把眼耳心舌的尘垢都清除掉了。²⁵潜利阴益:谓冷泉亭给人的好处,有许多并不显露于表面,即指上述对人们思想情操的熏陶。²⁶可胜言:岂能说尽。²⁷“斯所以”句:谓这就是冷泉亭风景在余杭郡最好,在灵隐寺列第一的原因。
杭自郡城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¹自郡城抵四封²,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³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gāo)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dì)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后作此亭¹⁰。于是五亭相望,如指¹¹之列,可谓佳境殚(dān)¹²矣,能事¹³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¹⁴,述而不作¹⁵。长庆三年¹⁶八月十三日记。
译文:余杭郡从郡城到四郊,山连山、湖连湖,有极多风景秀美的地方。过去在这里做太守的人,有位相里尹,修筑了虚白亭;仆射韩皋,修筑候仙亭;庶子裴棠棣,修筑观风亭;给事卢元辅,修筑见山亭;右司郎中河南人元藇(xu),最后筑了这个冷泉亭。这样,五亭相互可以望见,像五个手指排列在一起,可以说,全郡的美景都在这些地方了,要筑的亭子已经全筑好了。后来主持郡政的人,虽然有巧妙的心思和眼光,再要加什么也加不上了,所以我继承他们到这里以后,只是整修亭子,不再添造新的。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释:¹杭:指杭州,即余杭郡。²四封:余杭郡四边疆界。³先是:在此之前。⁴领郡者:担任杭州刺史的。⁵相里君:姓相里,曾任杭州刺史。“君”,对士大夫的一种敬称。⁶韩仆射皋:韩皋,字仲闻,曾任杭州刺史,历官东都留守,镇海军及忠武军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⁷裴庶子棠棣:裴棠棣,曾任杭州刺史,官至太子庶子。⁸卢给事元辅:卢元辅,字子望,曾任杭州刺史,官至兵部侍郎、给事中。⁹元藇: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在白居易之前任杭州刺史,当时任右司郎中员外郎。¹⁰此亭:即指冷泉亭。¹¹指:手指。¹²殚:尽。¹³能事:指从事山水胜境构筑的能力。¹⁴继之:继元藇后为杭州刺史。¹⁵述而不作:谓记述其事而不再构筑这类亭子。“作”,创造。¹⁶长庆三年:唐穆宗即位第三年,公元年。

  本篇选自《白居易集》。长庆二年(822)至四年,作者任杭州刺史。这篇题记即作于长庆三年(823)八月十三日。作者以杭州现任长官身分赞扬前任长官修筑胜景,旨在阐发山水佳境有益身心、陶冶性情的美育作用,符合教化。所以他不对冷泉亭本身作具体描写,而是强调杭州、灵隐寺本属形胜,指出冷泉亭的位置选择得很好,集中抒写在冷泉亭所感受的情趣和所获得的启发。它结构简洁,层次清楚,夹叙夹议,重在议论,而论从景出,情理交融,读来富于情致和理趣。尤其是第二段从冷泉亭春日夏夜的情趣,写到它在山下水中的地位所具有的形胜和情怀,以及坐卧其上的异趣,然后归结于情操的潜移默化,有情有景,有理有致,清婉美净,娓娓动听,有条不紊,确属一种优美的游记笔墨。这篇题记虽然得体地赞扬了前任的政绩,却更富游记的情趣,而对美好的山水风景给人以健康的情操熏陶,作者的见地显然至今仍是有所教益的。

  文中所说"五亭"1.虚白亭是 相里君 造的 2.候仙亭是 韩皋 造的 3.观风亭是 裴棠棣 造的 4.见山亭是 卢元辅 造的 5.冷泉亭是 元藇(xu)造的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