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家有故园,园中可图录。天然一派根,一根生两竹。
余家有故园,园中可图录。天然一派根,一根生两竹。
一长复一短,比之如手足。长者似乃兄,短者弟相逐。
一长复一短,比之如手足。长者似乃兄,短者弟相逐。
我见人弟兄,少有相和睦。竹分长幼情,人岂无尊宿。
我见人弟兄,少有相和睦。竹分长幼情,人岂无尊宿。
将竹比人心,人殆类禽畜。常记五六岁,不见还呼哭。
将竹比人心,人殆类禽畜。常记五六岁,不见还呼哭。
及至长大时,妻孥相亲族。咫尺不相见,相疏何太速。
及至长大时,妻孥相亲族。咫尺不相见,相疏何太速。
不顾父母生,同胞又同腹。旦夕慕歌欢,几能思骨肉。
不顾父母生,同胞又同腹。旦夕慕歌欢,几能思骨肉。
枉具人须眉,而食天五谷。静思若斯人,争及园中竹。
枉具人须眉,而食天五谷。静思若斯人,争及园中竹。

shuāngzhú--zhàobiàn

jiāyǒuyuányuánzhōngtiānránpàigēngēnshēngliǎngzhú

zhǎngduǎnzhīshǒuzhǎngzhěshìnǎixiōngduǎnzhěxiāngzhú

jiànrénxiōngshǎoyǒuxiāngzhúfēnzhǎngyòuqíngrénzūn宿

jiāngzhúrénxīnréndàilèiqínchùchángliùsuìjiànhái

zhìzhǎngshíxiāngqīnzhǐchǐxiāngjiànxiāngshūtài

shēngtóngbāoyòutóngdànhuānnéngròu

wǎngrénméiérshítiānjìngruòrénzhēngyuánzhōngzhú

赵抃

赵抃

赵抃(biàn)(1008年—1084年), 字阅道,号知非,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 ▶ 564篇诗文

猜您喜欢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¹
译文:青翠的松树生长在东园里,荒草埋没了它的身姿。
注释:¹没其姿:掩没了青松的英姿。其:一本作奇。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凝霜殄(tiǎn)¹异类²,卓然³见高枝。
译文:等到寒霜凝结的时候,其他植物都枯萎了,这才显现出它卓尔不群的高枝。
注释:¹殄:灭尽。²异类:指众草。³卓然:特立的样子。这两句是说经霜之后,众草凋零,而青松的枝干却格外挺拔。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连林¹人不觉²,独树³众乃奇
译文:在一片树林中人可能还不觉得,单独一棵树的时候人们才称奇。
注释:¹连林:松树连成林。²人不觉:不被人注意。³独树:一株、独棵。⁴众乃奇:众人认为奇特。奇:一本作知。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提壶抚寒柯(kē)¹,远望时复为。
译文:我提着酒壶抚弄寒冬中的树干,有时候又极目远眺。
注释:¹寒柯:指松树枝。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吾生梦幻间,何事¹²尘羁(jī)³
译文:我生活的世界就是梦幻一样,又何必被俗世的尘嚣羁绊住脚步呢。
注释:¹何事:为什么。²绁:系马的缰绳,引申为牵制。³尘羁:犹尘网。这句和上句是说人生如梦幻,富贵功名把人束缚够了,为什么还要受它的羁绊?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经过孔子的这一指点,松柏之美,便象征着一种高尚的人格,而成为中国文化之一集体意识。中国诗歌亦多赞叹松柏之名篇佳作。尽管如此,陶渊明所写《饮酒》第八首“青松在东园”,仍然是极有特色。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青松之姿,挺秀而美。生在东园,却为众草所掩没。可见众草之深,其势莽莽。青松之孤独,也不言而喻。“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殄者,灭绝也。,异类,指众草,相对于青松而言。枝者,谓枝干。岁寒,严霜降临,众草凋零。于是,青松挺拔之英姿,常青之秀色,乃卓然出现于世。当春夏和暖之时节,那众草也是青青之色。而况草势甚深,所以能一时掩没青松。可惜,众草究竟经受不起严霜之摧残,终于是凋零了。“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倘若青松多了,蔚然连成松林,那么,它的与众不同,便难以给人以强烈印象。只是由于一株青松卓然独立于天地之间,人们这才为之诧异了。以上六句,构成全诗之大半幅,纯然出之以比兴。正如吴瞻泰《陶诗汇注》所说,是“借孤松为己写照。”青松象征自己坚贞不渝之人格,众草喻指一班无品无节之士流,凝霜则是譬比当时严峻恶劣之政治气候,皆容易领会。唯“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两句,意蕴深刻,最是吃紧,应细心体会。一株卓然挺秀之青松,诚然令人惊诧。而其之所以特异,乃在于众草不能有青松之品质。倘园中皆是青松,此一株自不足为奇了。一位人格高尚之士人,自亦与众不同。其实,这也是由于一班士人自己未能挺立人格。若士流能如高士,或者说人格高尚蔚然而为一代士风,则高士亦并非与众不同。依中国文化传统,“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人人都具备着挺立人格的内在因素。“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下》)——人人都可以挺立起自己的主体人格。可惜士人往往陷溺于私欲,难能“卓然见高枝”。正如朱熹所说:“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陶澍集注《靖节先生集》附录引)渊明少无适俗韵,晚抱固穷节,自比青松,当之无愧。最后四句,直接写出自己。“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寒柯,承上文“凝霜”而来。下句,陶澍注:“此倒句,言时复为远望也。”说得是。渊明心里爱这东园青松,便将酒壶挂在松枝之上,饮酒、流连于松树之下。即使不到园中,亦时常从远处来瞻望青松之姿。挂壶寒柯,这是何等亲切。远望松姿,正是一往深情。渊明之心灵,分明是常常从青松之卓然高节,汲取着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庄子讲的“与物有宜”,“与物为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分别见《庄子·大宗师》、《德充符》、《天下》篇),正是此意。“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结笔两句,来得有点突兀,似与上文无甚关系,实则深有关系。梦幻,喻人生之短暂,翻见得生命之可珍惜。绁者,捆缚也。尘羁即尘网,谓尘世犹如罗网,指的是仕途。生命如此有限,弥可珍惜,不必把自己束缚在尘网中,失掉独立自由之人格。这种坚贞高洁的人格,正有如青松。这才是真正的主体品格。

  渊明此诗之精神境界与艺术造诣,可以喻之为一完璧。上半幅纯用比兴,赞美青松之高姿。下半幅纵笔用赋,抒发对于青松之知赏,以及珍惜自己人格之情怀。全幅诗篇浑然一体,实为渊明整幅人格之写照。全诗句句可圈可点,可谓韵外之致味之而无极。尤其“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二句,启示着人人挺立起高尚的人格,则高尚的人格并非与众不同,意味深远,极可珍视。《诗·小雅·裳裳者华》云:“唯其有之,是以似之。”只因渊明坚贞高洁之人格,与青松岁寒不凋之品格,特征相似,所以此诗借青松为自己写照,境界之高,乃是出自天然。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558-559页

yǐnjiǔ ·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qīngsōngzàidōngyuán zhòngcǎo姿 
níngshuāngtiǎnlèi zhuóránxiàngāozhī 
liánlínrénjuè shùzhòngnǎi 
hán yuǎnwàngshíwéi 
shēngmènghuànjiān shìxièchén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绿艳¹²且静(jìng),红衣³浅复深
译文:牡丹叶碧绿鲜艳,娴静文雅;牡丹的花瓣色彩时浅时深错落有致。
注释:¹绿艳:指碧绿鲜艳的叶子。²闲:通“娴”,文雅的样子。³红衣:指红色的牡丹花瓣。⁴浅复深:由浅到深。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
花心愁欲断¹,春色岂(qǐ)知心²
译文:面临凋零,牡丹花却是愁肠欲断,请问春光,你可懂得牡丹所想?
注释:¹愁欲断:形容伤心到极点。²心:牡丹花内心所想。

  这首诗前两句写牡丹娇艳可爱的丰姿和闲雅安静的气度,后两句写花欲凋谢时的愁怨,暗言自己愁春光易逝,愁红颜易衰。这首诗以美人喻花,意境优美。含蓄蕴藉,余味悠长。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这两句先侧重写牡丹枝叶的状态和花的色彩。诗人以人写花,说碧绿鲜艳的牡丹叶,簇簇拥立,多像一个身着绿妆娴静文雅的少女;那色彩时浅时深错落有致的红色欲滴的花片,又像少女的衣裙。开首这两句,诗人把美人和牡丹融为一体,写的是牡丹的外部形象。

  “花心愁欲断,春色岂知心。”这两句是写“牡丹仙子”的内心世界,说花儿似乎也有情感,也有愁。因为牡丹花与春天同在,在美好的春天里,牡丹花娇嫩妩媚,姿容娟秀,清香万里,占尽了春情。然而,春天不能永驻,谁也无法挽留,这正是牡丹的愁心所在。它深知自己的芳香美色只能与春天同在。春天一去,它就会调零衰败,渐渐枯萎。因此,人们只知道欣赏春色,欣赏牡丹花的鲜艳,而不知道它的一片愁心。

  这首诗在用字造句上,更是煞费苦心。以“绿艳”衬托“红衣”,使牡丹显得娇媚动人。作者不明言自己愁春光易逝,愁红颜易衰,而让花儿自愁自哀自伤自叹,真是翻奇出新,别有一番情致。全诗把牡丹花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感,达到了意境上的神化和形象化,是一篇较好的咏物诗。

 

参考资料:
1、 张天定.花鸟诗词欣赏: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42-43

hóngdān

wángwéi tángdài 

绿yànxiánqiějìng hóngqiǎnshēn 
huāxīnchóuduàn chūnzhīxīn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译文: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秧苗。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笠是兜鍪(móu)¹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jiǎ)²
译文: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弄湿了肩胛。
注释:¹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²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唤渠¹朝餐²歇半霎³,低头折腰只不答。
译文:农妇呼唤农夫吃早饭,休息一会儿,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只是说道:
注释:¹渠:他,代词。²朝餐:早饭;吃早饭。³半霎:极短的时间。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秧根未牢莳(shì)¹未匝²,照管³鹅儿与雏鸭。
译文: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栽插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
注释:¹莳:移植,栽种。²匝:遍;满。³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

  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田夫、田妇、大儿、小儿各有分工,拔秧、抛秧、接秧、插秧,紧张忙碌而秩序井然。前四句,纯用描写手法,极富表现力。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的风格。

  由于这首诗着力写雨中抢插稻秧,所以作者也不怠慢,开篇便动手“插”了起来:“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

  三、四两句进一步点明雨中抢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从句中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否则,不至于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

  五、六两句“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前句是个无主兼语句,“唤”的主语没有写出,按诗意应是位老妪或老翁。后句是个无主连动句,按诗意,主语应是“大儿”,还极可能包括完成了本职活茬的田夫、田妇和小儿。一家人干活绝无唱过一口便袖手看戏的道理。老人来叫他们吃早饭,(抢插何其早,自在其中),让他们歇那么小小一会儿,却无人动作,无人答话,似乎对田埂上的呼唤置若罔闻,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不如此,便写不出抢插的紧张程度。

  结句“秧根未稳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似乎是田夫对送饭老人的回答:“您瞧这稻苗还不栽稳,再说这块田还没插完,您把饭放这儿,我们呆会儿就吃,您得赶紧回去照看好那帮鸡鸭鹅们,它们要来到田里,可就糟了。”

chāyāng

yángwàn sòngdài 

tiánpāoyāngtiánjiē xiǎoéryāngérchā 
shìdōumóusuōshìjiǎ cóngtóushàngshī湿dàojiǎ 
huànzhāocānxiēbànshà tóuzhéyāozhǐ 
yānggēnwèiláoshìwèi zhàoguǎnéérchú 
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
江陵¹城西二月尾²,花不见桃惟见李。
译文:在江陵城西郊在二月底,白色的李花到处开遍,几乎看不出红色的桃花。
注释:张十一署:即张署,时韩愈与张署同在江陵府任参军。十一,行第。¹江陵:今湖北江陵县。²二月尾:二月末。
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涘。
风揉雨练¹雪羞比²,波惟翻空³(yǎo)无涘(sì)
译文:在春风的抚摸与春雨的洗炼下,李花的洁白连雪也难与相比,花林象波涛在空中翻滚一样杏无边际。
注释:¹风揉雨练:言李花经春天的风雨搓洗出来。²雪羞比:言李花洁白,使白雪羞于与之相比。³波惟翻空:李花繁密,似波惟在空中翻动。⁴杳无涘:无边无际。
君知此处花何似?
君知此处花何似?
译文:您知道这里的花到底象什么呢?
白花倒烛天夜明,群鸡惊鸣官吏起。
白花倒烛¹天夜明,群鸡惊鸣²官吏起³
译文:白色的花儿反照着天空,把夜色中的天空也照亮了,以致于群鸡也惊觉而啼鸣,官吏都起床了。
注释:¹倒烛:倒照,言李花的白光从下往上照,使夜空明亮。²群鸡惊鸣:群鸡见天空发白,误以为天亮,争相打鸣,此夸张之辞。³官吏起:官吏闻鸡鸣,便起床前往官衙,此夸张之辞。
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金乌¹海底初飞来,朱辉²散射青霞³开。
译文:那承载着金鸟的太阳从海底升起,红光照射,青霞披开。
注释:¹金乌:太阳,古神话说日有三足乌。²朱辉:红霞,红光。³青霞:青云。
迷魂乱眼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
迷魂乱眼¹看不得,照耀万树繁如堆²
译文:李花在阳光的照射下繁密成堆,令人魂迷眼花,不敢直视。
注释:¹迷魂乱眼:阳光下的李花,光彩撩人,使人神魂恍惚。²繁如堆:形容李花之茂盛。
念昔少年著游燕,对花岂省曾辞杯。
念昔少年著¹游燕²,对花岂省曾辞杯³
译文:我想起少年时候,喜爱游赏宴乐,对着美丽的花儿哪里肯推辞美酒。
注释:¹著:著意,贪恋。²游燕:游赏宴饮。燕,通“宴”。³辞杯:推辞酒杯。
自从流落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自从流落¹忧感集,欲去未到先思回。
译文:自从流离贬逐以来,百忧交集,即使去赏花,人还没到赏花之处就已经盘算着回来了。
注释:¹流落:远流他乡,穷愁潦倒。此指远贬阳山。
只今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只今¹四十已如此,后日更老谁论哉。
译文:现在我才四十岁就已经是这样了,以后年纪更大又不知将与谁说起。
注释:¹只今:如今。
力携一尊独就醉,不忍虚掷委黄埃。
¹(xié)一尊²独就醉³,不忍虚掷(zhì)委黄埃
译文:还是让我独自喝得酩酊大醉,我实在不忍心将美丽的光阴抛弃而让鲜艳的李花零落在黄土中。
注释:¹力:尽力。²尊:酒器。³独就醉:独自喝醉。⁴虚掷:虚度光阴。⁵委黄埃:零落到黄土里。

  这首诗可分前后二段,前十一句为前段,先作巧构形似之言,摹写李花的色白和茂盛状,再用夸饰手法写夜中的李花,而后写朝阳初照花林的景致,其体物入微,发前人所未发,是描写客观景物的笔力展现;后八句为后段,写自己感到赏花心情已远不如少年时代,李花盛开,自己却与张署同谪江陵,同悲流落,可知自贬阳山以来,政治上的失意始终笼罩在韩愈心头。这首诗写得奇丽精妙,体物入微;全诗情寓物中,物因情见。

  前十一句,极写李林繁花之盛,景象之奇。韩愈大概早就领略过李花明黑夜的奇景,夜游李林不为无因。所游似一处果园,有桃李等果树林,然而夜间因红色反光微弱,洁白之色反光强烈,故“花不见桃惟见李”。接着大笔“等闲平地起波澜”极力挥洒,李林之神光被描摹得气势非凡,压倒一切。凿空乱道得理直气壮,涵盖时空远近动静虚实大小,硬语盘空。“风揉雨练雪羞比,波涛翻空杳无涣”说风雨压李花不倒,其洁白超过白雪,李林耀眼白涛腾空盖地无边无际。“君知此处花何似?”句后有删节,故无下句。

  “白花倒烛天夜明”至“照耀万树繁如堆”六句,并未回答“花何似”问题,而是接前“波涛翻空”写李林繁花的气势。李花照耀压倒一切,如同天已破晓,群鸡惊鸣,官吏们纷纷起床。太阳升起,霞光万道,使人眼乱魂迷,这里没有说这是阳光还是李花的神光,把所有的树林都照耀得明亮奇异如玉山堆垛。

  李花夜明诚属奇景,然而韩愈尽其诗笔夸饰描写,真实目的显然已非在写李花,而是另有感兴寄托。韩愈素来对李花另眼相看,其诗集中另有《李花二首》,其中第二首也写到月李交辉“明月暂入都交加”的奇景,发挥却在诗后半写到了“玉皇家”的席上,皇家酒宴韩未肯一顾,因为李花的神韵盘踞肝肠,“清寒莹骨肝胆醒,一生思虑无由加”。谜底揭开,“君知此处花何似?”写李花即是写自己,自己的灵魂和人生操守就正像“清寒”两句诗所描写的那样。韩愈对照亮黑夜的李花屡动深情原因就在这里。

  描摹歌颂夜李,对自己是一种寄托和勉励,更是磨难时期的有力鞭策。诗末八句的后段所写感兴就较直白,要向蔑视黑夜大放异彩的李花汲取精神力量,永葆清醒莹彻的肝胆。

  这首诗写得奇丽精妙,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诗歌前段着力描摹李花的情状,刻画从黑夜到清晨之间李花的物色变化,写得绚丽多姿,令人魂迷眼乱;后段借花致慨,百感交集。全诗情寓物中,物因情见,堪称咏物佳作。

参考资料:
1、 贺新辉主编.唐诗名篇赏析(第三册):中国妇女出版社,2007.01:436-437
2、 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790-792

huāzèngzhāngshíshǔ

hán tángdài 

jiānglíngchéng西èryuèwěi huājiàntáowéijiàn 
fēngróuliànxuěxiū tāofānkōngyǎo 
jūnzhīchùhuā 
báihuādǎozhútiānmíng qúnjīngmíngguān 
jīnhǎichūfēilái zhùhuīsànshèqīngxiákāi 
húnluànyǎnkàn zhàoyào耀wànshùfánduī 
niànshàoniánzhuóyóuyàn duìhuāshěngcéngbēi 
cóngliúluòyōugǎn wèidàoxiānhuí 
zhǐjīnshí hòugènglǎoshuílùnzāi 
xiézūnjiùzuì rěnzhìwěihuángāi 
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
翻身复进七人房¹,回首峰峦²入莽(mǎng)³
译文:翻身跃入有七个座位的卧车,回头看抛在身后的众多高耸山峰已隐没在崇山峻岭中。
注释:莫干山:在浙江省德清县西北,为浙北避暑、休养胜地。相传春秋时吴国在此铸“莫邪”、“干将”二剑,故名。¹七人房:指诗人使用的可坐七人的汽车。²峰峦:大小尖利的山。峰:大而尖的山。峦:小而坚的山。³莽苍:郊野之色,遥望不甚分明。莽:空旷无际。苍:青绿色。
四十八盘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
四十八盘¹才走过,风驰又已到钱塘²
译文:才经过莫干山山间曲折盘旋的山间公路,车速飞驰又到了杭州。
注释:¹四十八盘:泛指莫干山山间曲折盘旋的山间公路。²钱塘:现杭州市的旧县名。

  全诗一二句叙写作者乘车在下山的路中穿行,回头看抛在身后的峰峦已入莽苍。三四句写诗人还沉浸在对莫干山盘旋陡峭的山势的回味之中时,回程的路不知不觉地走完了。

  “翻身复进七人房,回首峰峦入莽苍。”这是写毛泽东乘车归途回望莫干山。翻身跳进汽车里,回头看大大小小的山峰,已隐人到迷茫不清的草色中。诗人和随同人员,由莫干山的主峰塔山下来,很快地上了汽车,这时汽车已经发动。“翻身复进”即转身跃入,表现了乘车人动作敏捷,状写了上车的动作快而有力,说明心情欢愉,游兴未尽,不但体力未减,而且有所增强。杜甫《哀江头》有:“翻身向天仰射去,一笑正坠双飞翼。”毛泽东将手稿中的“复入”改为“复进”,避免与下旬中的“入”字重复。诗人将可坐七人的轿车称为“七人房”,通俗而幽默。“翻身复进七人房”一句,揭示了诗人动作轻快、心情欢愉的情状。“回首峰峦入莽苍”,轿车急驰,回头看时,莫干山的峰峦已进入苍茫的野色之中,越来越辨认不清了,形象而真切。从乘车下山,到“回首峰峦入莽苍”,对时空转换与行车速度,诗人只用“回首”二字,刻画出对名山胜境未了的兴致。诗人用“峰峦”来代指莫干山,很恰当。“莽苍”,古人多用于迷濛不清、空旷无际的田野之色,诗人用于山色也很贴切。因为那里“百道泉源飞瀑布”,青竹野树翠无边,云生雾绕,远远望去,只能是迷茫一片,同广阔无边的田野浑然一体。

  次句接写下山途中,车窗外的青峰翠峦随窗内视点的飞速移动和空间角度的不断变化,由大而小,由近而远,由高而低,以至于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这一句采用的是兼语句式,“峰峦”既是“回首”的宾语,又兼“入苍莽”的主语。北宋陈抟《归隐》诗曰:“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写的是梦境。“回首峰峦入莽苍”与“回首青山入梦频”句式相近,却写的是实景。“回首”照应开头的“翻身”,表现出诗人对名山胜境的顾眄留恋和未了的兴致。“峰峦入莽苍”与“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个“入”字,将静态的景物动态化,极为传神。

  莫干山与杭州城的空间直距近百里,以路程计,当不止此数,行车决非片刻能到。但诗的艺术时空,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晋陆机《文赋》)。如果说“回首”句是以急速变化的空间景象表现飞逝而去的时间意象的话,那么结尾两句则是采用时空变形的艺术手段,化时辰为瞬间,缩百里为咫尺,写出独特的审美感受。

  “四十八盘”显示的是峰回路转、弯曲盘旋的空间意象,“才走过”却有着急遽发展的时间节奏。上一句的那个“入”字表现为一个过程,“入莽苍”当在车离山道之后。而“回首”则是一路不断地向后瞻望,全神贯注地目送“峰峦”远去。待到山色终于融入一片苍莽之中,这时转过脸来,才发现不知不觉中轿车已履平地,这便是“才走过”云云的心理依据。从山上到山下,诗人感觉到的只是顷刻间的一驰而过,于是原有的空间被极大地压缩了。作者的《七律·登庐山》的开头两句“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在展现雄伟壮阔的空间景象的同时,着一时间速率极快的“跃”字,一下子将庐山上下的空间距离缩小,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的豪情。“四十八盘才走过”的“走”字,是飞奔之意,与“跃”字有相同的艺术功能,又和下一句的“风驰”同义。而结尾句如果没有“风驰”二字过渡,就会使人产生莫干山下即“钱塘”的错觉。其实“四十八盘”只是归程的一小段,离杭州尚有百里之遥,但作者却以风驰电掣、其疾如飞的车轮转动,形象地表现了时光的高速,压缩了出发点与目的地之间巨大的空间距离。“已”回应上句的“才”,构成两句间的顺承关系。“又”则点明“到钱塘”并非初次,暗示了由杭州去莫干山,再由莫干山返回杭州的来去行踪,具有极强的概括力。

  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风格轻快。体现在归途人的心情与动作的轻快上。上汽车的动作“翻身跃入”,体轻敏捷,干净利落,“跃”字传神,显得老当益壮,非常活跃。在回首山色时,看到的是“入莽苍”,反衬出汽车远离莫干山以及行驶之快,一个“又”字,更加突出车速之快,又表现了作者心情的轻快。在不知不觉当中,已经走过“千里”之程,诗人完全沉浸在轻松快乐之中,显得轻舟的神速。两者都体现了一个“快”字,表现的是一个“松”的心境。所不同的是,一个在陆上,一个在水上;一个坐车,一个乘船;一个“回首”,一个“旁观”。

  全诗即景抒情,诗句轻快,语言明白如话,诗趣意兴盎然。诗人此次游兴极好,心境闲适,以致慨叹时光走得太快了。

参考资料:
1、 辜正坤.毛泽东诗词: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1
2、 周振甫等.毛泽东诗词鉴赏:中华书局,2013.4:187
3、 王玉孝.毛泽东诗词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2-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