饫聆舌铎向鸡窗,深愧葭蒹倚玉傍。妙论乍离人吐屑,渴心欣破橘含霜。
饫聆舌铎向鸡窗,深愧葭蒹倚玉傍。妙论乍离人吐屑,渴心欣破橘含霜。
颇多好景撩人笑,独赏幽丛扑面香。数笔江山吟未得,何时对榻细商量。
颇多好景撩人笑,独赏幽丛扑面香。数笔江山吟未得,何时对榻细商量。

cháozōng--ōuyángchè

língshéduóxiàngchuāngshēnkuìjiājiānbàngmiàolùnzhàrénxièxīnxīnhánshuāng

duōhǎojǐngliāorénxiàoshǎngyōucóngmiànxiāngshùjiāngshānyínwèishíduìshāngliàng

欧阳澈

欧阳澈

欧阳澈,男,北宋末江右人布衣。字德明,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少年时即喜谈世事,尚气大言,慷慨不稍屈。靖康初应诏上疏,奏论朝廷弊政三十余事,陈安边御敌十策。金兵南侵,徒步赴行在,伏阙上书,力诋和议。建炎元年八月,与陈东同时被杀,年三十一 (《宋史》本传作年三十七,误)。绍兴间,追赠秘阁修撰。 ▶ 1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冬至至后日初长¹,远在剑南²思洛阳。
译文:冬至之后,白天渐长而黑夜渐短。我在远远的成都思念洛阳。
注释:¹日初长:指冬至之后,白天逐渐由短变长。²剑南:这里指蜀地。因在剑门关以南,故称。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青袍白马¹有何意,金思铜驼²非故乡³
译文:我在严武的幕府中志不自展,成都虽也有如金谷、铜驼一类的胜地但毕竟不是故乡金谷铜驼。
注释:¹青袍白马:此和《洗兵行》中所用不是一个意思。这里指的是幕府生活。²金思、铜驼:邵注:金思园、铜驼陌,皆洛阳胜地。³非故乡:金思铜驼,洛阳皆遭乱矣,物是人非。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dì)(è)¹一别永相望。
译文:梅花正含苞欲放,我不自觉地想起我洛阳的兄弟朋友。
注释:¹棣萼:以比喻兄弟。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愁极¹本凭诗遣(qiǎn)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译文:愁闷极了,本想写诗来排愁,没想到越写越凄凉了。
注释:¹愁极:意为愁苦极时本欲借诗遣怀,但诗成而吟咏反觉更添凄凉。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第一句准确地写出了冬至的特点:一年中日最短,影最长的日子,冬至之后,日渐长而影渐短。诗人杜甫写此诗时,正在成都(剑南),在朋友严武那里做幕僚,而且与严武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心情十分低落,所以就思念起了洛阳。杜甫的青少年时期是在洛阳度过的,而且他与李白当年也正是在洛阳相识的。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青袍白马,指的是自己当前的处境,指闲官卑位,这里作借代用,也可指处于闲官卑官中的自己。随即他又说,故乡洛阳已经物是人非。当时安史之乱,洛阳已经沦陷。这里的金谷,指的是金谷园,西晋石崇的花园,在洛阳西北,这是古代诗歌中经常出现的一处名园。铜驼,指的是铜驼街,铜驼路是西晋都城洛阳皇宫前一条繁华的街道,以宫前立有铜驼而得名。故人们常以金谷、铜驼代表洛阳的名胜古迹,或者指代洛阳。但洛阳城里的“金谷铜驼”并非故乡的典型特征。诗中的“金谷”与“铜驼”,已十分清楚地告知我们,杜甫在剑南所思念的洛阳,是可肯定为其故乡的。而诗中的“非故乡”,并不是指洛阳不是杜甫的故乡,而是说:但洛阳的金谷园、铜驼等胜地的风景,因遭受了安史之乱而使其非昔日可比了。正如《杜诗详注》云:“金谷铜驼,洛阳遭乱矣。”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诗经·小雅·常棣》“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诗以开花繁盛紧密的棠棣起兴,讲对兄弟的思念。所以棣萼指的就是兄弟,所以表面上作者是在讲两种花,指堂棣之华早就开谢了,自己还在想着它,而梅花正含苞欲放。而实际上,作者前一句是起兴,讲的是眼前的景:梅花欲开。后一句讲的是由此景而联想的情绪:对远在洛阳的兄弟朋友的思念。洛阳遭受战乱,那里有知我怜我的兄弟,所以我特别地想念它。(棠棣,有人以为就是郁李,以上为郁李花。)诗人说,愁闷极了,本想写首诗来排遣这愁闷,没料到诗写成后自己吟咏起来,反而更觉得凄凉与寂寞了。

参考资料:
1、 仇兆鳌在《杜诗详注》卷十四笺此云:“金谷铜驼,洛阳遭乱矣。因梅花而念棣萼,总是触物伤怀。”

zhìhòu

 tángdài 

dōngzhìzhìhòuchūcháng yuǎnzàijiànnánluòyáng 
qīngpáobáiyǒu jīntóngtuófēixiāng 
méihuākāijué èbiéyǒngxiāngwàng 
chóuběnpíngshīqiǎnxìng shīchéngyínyǒngzhuǎnliáng 
湖上西风斜日,荷花落尽红英。金菊满丛珠颗细,海燕辞巢翅羽轻。年年岁岁情。
湖上西风斜日,荷花落尽红英¹。金菊满丛珠颗细,海燕辞英翅羽轻。年年岁岁情。
译文:秋天傍晚,斜阳照在湖上,西风微凉,湖上荷花已谢。金黄色的菊花开满花丛,花蕊像颗颗细珠,又是燕子归去时节,它们轻展羽翅,辞巢而去,每年的秋天都这样。
注释:¹红英:红花。
美酒一杯新熟,高歌数阕堪听。不向尊前同一醉,可奈光阴似水声。迢迢去未停。
美酒一杯新熟,高歌数阕堪听。不向尊¹前同一醉,可奈光阴似水声。迢迢²去未停。
译文:斟上一杯新酿的酒,高歌数曲,听起来感觉不错。可惜不能像以前那样跟你一起对饮,高歌同醉,无奈光阴如流水,不舍昼夜地逝去。
注释:¹尊:古代盛酒的器具。也作“樽”。²迢迢:悠长的样子。

zhènzi--yànshū

shàng西fēngxiéhuāluòjǐnhóngyīngjīnmǎncóngzhūhǎiyàncháochìqīngniánniánsuìsuìqíngměijiǔbēixīnshúgāoshùquèkāntīngxiàngzūnqiántóngzuìnàiguāngyīnshìshuǐshēngtiáotiáowèitíng

东西那有碍,出处岂虚心。
东西那有碍,出处岂虚心。
译文:浮云忽东忽西没有阻碍,飞流到哪儿都是空空虚虚。
晓入洞庭阔,暮归巫峡深。
晓入洞庭阔,暮归巫峡深。
译文:早晨还在洞庭湖上盘旋,夜晚便已飞入巫峡山中。
渡江随鸟影,拥树隔猿吟。
渡江随鸟影,拥树隔猿吟。
译文:忽而随着一群鸥鸟渡江,忽而又隐入密林漫起一片猿声。
莫隐高唐去,枯苗待作霖。
莫隐高唐去¹,枯苗待作霖。
译文:像楚襄王游览云梦台,作巫山云雨,降落下一场甘霖,滋润久旱的禾苗。
注释:¹莫隐高唐去:则引用了宋玉记载在《高唐赋·序》中的典故,说自己与楚襄王游云梦台。

yún--

dōng西yǒuàichūchùxīnxiǎodòngtíngkuòguīxiáshēn

jiāngsuíniǎoyǐngyōngshùyuányínyǐngāotángmiáodàizuòlín

二月杨花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
二月杨花¹轻复微,春风摇荡惹人衣。
译文:二月的杨花轻盈而卑微,随着春风摇摇荡荡,撩惹他人衣襟。
注释:¹杨花:柳絮。
他家本是无情物,一任南飞又北飞。
他家本是无情物,一任南飞又北飞。
译文:上天给柳絮本来的命运就是无情的,一意让它南飞北飞,飘忽无定。
凤舞团团饼。恨分破、教孤令。金渠体净,只轮慢碾,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凤舞团团饼¹。恨分破²、教孤令³。金渠(qú)体净,只轮慢碾(niǎn),玉尘光莹。汤响松风,早减了、二分酒病。
译文:几只凤凰在凤饼茶上团团飞舞。只恨有人将茶饼掰开,凤凰各分南北,孤孤零零。将茶饼用洁净的金渠细心碾成琼粉玉屑,但见茶末成色纯净,清亮晶莹。加入好水煎之,汤沸声如风过松林,已经将酒醉之意减了几分。
注释:¹凤舞团团饼:指龙凤团茶中的凤饼茶。团饼印有凤舞图案,北苑御焙产。²分破:碾破磨碎。³孤令:令同零,即孤零。⁴金渠:指茶碾,金属所制;⁵体净:整个碾具干净。⁶汤响松风:烹茶汤沸发的响声如松林风过。
味浓香永。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
味浓香永。醉¹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²
译文:煎好的茶水味道醇厚,香气持久。饮茶亦能使人醉,但不仅无醉酒之苦,反觉精神爽朗,渐入佳境。就好比独对孤灯之时,故人从万里之外赶来相逢。此种妙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惟有饮者才能体会其中的情味。
注释:¹醉:说明茶也能醉人;一个醉字带出下面浪漫主义的想象。²省:知觉,觉悟。

  该词上片写碾茶煮茶。开首写茶之名贵。宋初进贡茶,先制成茶饼,然后以蜡封之,盖上龙凤图案。这种龙凤团茶,皇帝也往往以少许分赐从臣,足见其珍。下二句“分破”即指此。接着描述碾茶,唐宋人品茶,十分讲究,须先将茶饼碾碎成末,方能入水。“金渠”三句无非形容加工之精细,成色之纯净。如此碾成琼粉玉屑,加好水煎之,一时水沸如松涛之声。煎成的茶,清香袭人。不须品饮,先已清神醒酒了。

  换头处以“味浓香永”承接前后。正待写茶味之美,作者忽然翻空出奇:“醉乡路,成佳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以如饮醇醪、如对故人来比拟,可见其惬心之极。

  作者在《戏答荆州王充道烹茶四首》一词中也提到“醉乡”:“三径虽鉏客自稀,醉乡安稳更何之。老翁更把春风碗,灵府清寒要作诗。”怀中之趣,碗中之味,确有可以匹敌的地方。词中用“恰如”二字,明明白白是用以比喻品茶。其妙处只可意会,不能言传。这几句话,原本于苏轼《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我官于南(时苏轼任杭州通判)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胸中似记故人面,口不能言心自省。”但作者稍加点染,添上“灯下”、“万里归来对影”等字,意境又深一层,形象也更鲜明。这样,作者就将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桩事,巧妙地与品茶糅合起来,将口不能言之味,变成人人常有之情。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宋词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470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