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忆莲娃夜叩门,恐缘芳草怨王孙。眉弯海峤初生月,鬓亸巫峰欲坠云。
为忆莲娃夜叩门,恐缘芳草怨王孙。眉弯海峤初生月,鬓亸巫峰欲坠云。
金粟花残将委烬,香丝篆破不成文。朦胧月映人如玉,尔汝忘形共一樽。
金粟花残将委烬,香丝篆破不成文。朦胧月映人如玉,尔汝忘形共一樽。

guòxièchíxiǎozhuóqiányùnshìzhūyǒu--ōuyángchè

wèiliánkòuménkǒngyuánfāngcǎoyuànwángsūnméiwānhǎijiàochūshēngyuèbìnduǒfēngzhuìyún

jīnhuācánjiāngwěijìnxiāngzhuànchéngwénménglóngyuèyìngréněrwàngxínggòngzūn

欧阳澈

欧阳澈

欧阳澈,男,北宋末江右人布衣。字德明,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少年时即喜谈世事,尚气大言,慷慨不稍屈。靖康初应诏上疏,奏论朝廷弊政三十余事,陈安边御敌十策。金兵南侵,徒步赴行在,伏阙上书,力诋和议。建炎元年八月,与陈东同时被杀,年三十一 (《宋史》本传作年三十七,误)。绍兴间,追赠秘阁修撰。 ▶ 19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¹始举孝廉(lián)²,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³,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wǔ)¹⁰¹¹常侍¹²。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译文:我被举为孝廉时,年纪很轻,自以为不是那种隐居深山而有名望的人士,担心被天下人看作是平庸无能之辈,所以想当一个郡的太守,把政治和教化搞好,来建立自己的名誉,让世上的人都清楚地了解我。所以我在济南任国相时,开始革除弊政,公正地选拔、推荐官吏,这就触犯了那些朝廷的权贵。因而被豪强权贵所恨,我恐怕给家族招来灾祸,所以托病还乡了。
注释:¹孤:古代王侯自谦之称。曹操当时任丞相,封武平侯,故此自称。²孝廉:汉代从汉武帝开始,规定地方长官按期向中央推举各科人才,分孝廉、贤良、方正等科目,听候使用,东汉时每年由各郡、国从二十万人中荐举一人,曹操被举为孝廉时才二十岁。孝指善事父母,廉指清廉方正。³岩穴知名之士:指隐居而有名望的人。岩穴:山洞石室。⁴海内人:这里主要指世家豪族。曹操出身宦官家庭,故被轻视。⁵郡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即太守。⁶政教:行政和教化。⁷世士:世人。⁸在济南:曹操于中平元年(184年)为济南国相,职位相当于太守。济南国辖境在今山东济南一带。⁹除残去秽:曹操任济南国相时,下属官吏多趋附权贵,贪赃枉法。曹操奏请撤免八个县官,下令捣毁六百多所祠庙,严禁祭祀鬼神,因此得罪了当时的权贵近臣。¹⁰违迕:违背、触犯。¹¹诸:之于。¹²常侍:也称中常侍,皇帝的侍从近臣,掌管宫廷文书和传达皇帝命令。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shào)¹,顾视同岁²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qiáo)³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bì),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译文:辞官之后,年纪还轻,回头看看与我同年被荐举的人当中,有的年纪已五十多岁了,还没有被人称作年老。自己内心盘算,从现在起,往后再过二十年,等到天下安定太平了,我才跟同岁中那些刚被举为孝廉的人相等罢了。所以返回家乡,整年不出,在谯县东面五十里的地方建了一学社,打算在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希望得到一点瘠薄的土地,想老于荒野、不被人知,断绝和宾客交往的念头。但是这个愿望没有能实现。
注释:¹年纪尚少:曹操任济南相期满,朝廷调他为东郡太守。他托病辞官还乡,年方三十来岁。²同岁:同一年被举为孝廉的人。³谯:今安徽亳县。曹操的故乡。⁴精舍:古人认为心是精神所居之处,精舍最初是指儒家讲学的学社,后来也指出家人修炼的场所为精舍,精舍多指此意。⁵底下之地:低洼之地,指瘠薄的土地。⁶泥水自蔽:意谓老于荒野,不求闻达。
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徵(zhēng)为都尉¹,迁典军校尉²,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³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biàn)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译文:后来我被征召做了都尉,又调任典军校尉,心里就又想为国家讨贼立功了。希望得到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死后在墓碑上题字说:“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这就是我当时的志向。然而遇上董卓犯上叛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这时我完全可以招集更多的兵马,然而我却常常裁减,不愿扩充;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兵多了意气骄盛,要与强敌抗争,就可能重新引起祸端。所以汴水之战时,我部下只有几千人,后到扬州再去招募,也仍不过三千人,这是因为我本来的志向就很有限。
注释:¹都尉:官名,管军事,官阶相当于太守。²典军校尉:武官名,掌管近卫兵,多由皇帝亲信担任。188年(中平五年),汉灵帝刘宏建立西园军,设置八校尉,以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³讨贼:指讨伐地方军阀和镇压农民起义军。⁴征西将军:东汉时授征西将军的有四人,他们对东汉王朝都立过功劳。曹操借此述志,表示愿做东汉王朝的功臣。⁵董卓之难:董卓原是凉州(今甘肃、宁夏一带)豪强,灵帝时任并州(今山西太原)牧。中平六年(189年),汉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外戚何进为了消灭宦官,召董卓领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刘协。董卓自封都尉和相国,操纵朝政。各州郡起兵反对,成立讨卓联军。⁶兴举义兵:指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各州郡纷纷起兵讨伐董卓,都自称“义兵”。⁷汴水之战:初平元年(190年),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各州郡声称讨董,实各怀私利,又怕董卓兵强,不敢先进。曹操独率军西进,与董卓部将徐荣在荥阳的汴水(今名索河,在河南省荥阳县西南)一带交战,因兵少无援失败。曹操本人被流矢所中,连夜逃走。⁸扬州更募:曹操汴水战败后,与夏侯惇等到扬州重新召募兵丁。东汉末年,扬州的州治在今安徽省合肥,辖今江苏、安徽一带。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后领兖(yǎn)¹,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²(jiàn)³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jǔ),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xiāo)其二子。又刘表¹⁰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¹¹,以观世事,据有当州¹²,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译文:后来我担任兖州刺史,击败了黄巾农民军,收编了三十多万人。再有袁术在九江盗用皇帝称号,部下都向他称臣,改称城门为建号门。衣冠服饰都按照皇帝的制度,两个老婆预先抢着当皇后。计划已定,有人劝说袁术立即登基,向天下人公开宣布。袁术回答说:“曹公尚在,还不能这样做。”此后我出兵讨伐,擒拿了他的四员大将,抓获了大量部属,致使袁术势穷力尽,瓦解崩溃,最后得病而死。待到袁绍占据黄河以北,兵势强盛,我估计自己的力量,实在不能和他匹敌;但想到我这是为国献身,为正义而牺牲,这样也足以留名后世。幸而打败了袁绍,还斩了他的两个儿子。还有刘表自以为是皇室的同族,包藏奸心,忽进忽退,观察形势,占据荆州,我又平息了他,才使天下太平。自己当上了宰相,作为一个臣子已经显贵到极点,已经超过我原来的愿望了。
注释:¹兖州:东汉十三州之一,辖今山东西南部和河南东部。²袁术:字公路,袁绍的异母弟,九江郡太守,东汉末年江淮一带世族豪强大军阀。³僭号:盗用皇帝称号。⁴九江:郡名,辖今江苏、安徽省南部和江西省。⁵露布:布告,宣示。⁶禽:同“擒”。⁷解沮:瓦解崩溃。⁸袁绍:字本初,袁术之兄。⁹枭:即枭首,斩首而悬之示众。¹⁰刘表:字景升,汉皇族鲁恭王刘余的后代,东汉末豪强军阀。献帝初平(190—193年)年间任荆州刺吏。¹¹乍前乍却:忽前忽后。意喻投机。¹²当州:当地,即荆州,辖今湖北、湖南等地。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¹,妄相忖度,每用耿(gěng)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²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yīn),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³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lì),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sì)乎!”胡亥之杀蒙恬(tián)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chuàng)然流涕也。孤祖、父¹⁰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¹¹兄弟,过于三世矣。
译文:今天我说这些,好像很自大,实是想消除人们的非议,所以才无所隐讳罢了。假使国家没有我,还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帝,多少人称霸呢!可能有的人看到我的势力强大,又生性不相信天命之事,恐怕会私下议论,说我有夺取帝位的野心,这种胡乱猜测,常使我心中不得安宁。齐桓公、晋文公所以名声被传颂至今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兵势强大,仍能够尊重周朝天子啊。《论语》说:“周文王虽已取得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但仍能尊奉殷王朝,他的道德可说是最崇高的了。”因为他能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子啊。从前燕国的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与他图谋攻打燕国。乐毅跪伏在地上哭泣,回答说:“我侍奉燕昭王,就像侍奉大王您,我如果获罪,被放逐到别国,直到死了为止,也不会忍心谋害赵国的普通百姓,何况是燕国的后代呢?”秦二世胡亥要杀蒙恬的时候,蒙恬说:“从我的祖父、父亲到我,长期受到秦国的信用,已经三代了。现在我领兵三十多万,按势力足够可以背叛朝廷,但是我自知就是死也要恪守君臣之义的原因,是不敢辱没先辈的教诲,而忘记先王的恩德啊。”我每次阅读有关这两个人的书,没有不感动得悲伤流泪的。从我的祖父、父亲直到我,都是担任皇帝的亲信和重臣,可以说是被信任的,到了曹丕兄弟,已经超过三代了。
注释:¹不逊之志:不忠顺的想法。指别人认为曹操有代汉自立为皇帝的野心。²垂称:垂名,称颂。³以大事小:以强大的诸侯来侍奉弱小的天子。⁴赵王:赵惠文王。⁵徒隶:犯人和奴隶,此泛指地位低贱的人。⁶后嗣:后代,指燕惠王。⁷胡亥:秦始皇嬴政的小儿子,继始皇立,称二世。⁸蒙恬:秦始皇时名将,秦统一六国后,他率兵三十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秦始皇死后,赵高伪造始皇遗诏,逼使蒙恬自杀。⁹三世:蒙恬祖父蒙骜、父亲蒙武、连他自己共三代。均为秦国名将。¹⁰祖、父:指曹操的祖父曹腾和父亲曹嵩。¹¹子桓:曹操次子曹丕的字。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¹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gé)之要²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³有《金縢(téng)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译文:我不仅是对诸位来诉说这些,还常常将这些告诉妻妾,让她们都深知我的心意。我告诉她们说:“待到我死去之后,你们都应当改嫁,希望要传述我的心愿,使人们都知道。”我这些话都是出自肺腑的至要之言。我所以这样勤勤恳恳地叙说这些心腹话,是看到周公有《金縢》之书可以表明自己的心迹,恐怕别人不相信的缘故。但要我就此放弃所统率的军队,把军权交还朝庭,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这实在是不行的啊。为什么呢?实在是怕放弃了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这既是为子孙打算,也是考虑到自己垮台,国家将有颠覆的危险。因此不得贪图虚名而使自己遭受实际的祸害。这是迫不得已的啊。先前,朝庭恩封我的三个儿子为侯,我坚决推辞不接受,现在我改变主意打算接受它。这不是想再以此为荣,而是想以他们作为外援,从确保朝廷和自己的绝对安全着想。
注释:¹万年:死的代称。²肝鬲之要:出自内心的至要之言。鬲,同“膈”,胸膈。³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弟,周成王叔。⁴金縢:《尚书·周书》篇名。縢,封缄。金縢密封的金属柜。⁵便尔:就此。⁶委捐:放弃,交出。⁷执事:指朝廷统率军队的主管权。⁸武平侯国:建安元年(196年),献帝任曹操为大将军,封武平侯。武平,在今河南鹿邑县西。⁹为万安计:曹操此令公布后,据《魏书》记载:汉献帝在第二年,即建安十六年(211年),封曹操之子曹植为平原侯,曹据为范阳侯,曹豹为饶阳侯。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孤闻介推(tuī)¹之避晋封,申胥(xū)²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³,仗钺(yuè)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yì)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bàng)议,少减孤之责也。
译文:每当我读到介子推逃避晋文公的封爵,申包胥逃避楚昭王的赏赐,没有不是放下书本而感叹,以此用来反省自己的。我仰仗着国家的威望,代表天子出征,以弱胜强,以小胜大。想要办到的事,做起来无不如意,心里有所考虑的事,实行时无不成功。就这样扫平了天下,没有辜负君主的使命。这可说是上天在扶助汉家皇室,不是人力所能企及的啊。然而我的封地占有四个县,享受三万户的赋税,我有什么功德配得上它呢!现在天下还未安定,我不能让位。至于封地,可以辞退一些。现在我把阳夏、柘、苦三县的二万户赋税交还给朝庭,只享受武平县的一万户。姑且以此来平息诽谤和议论,稍稍减少别人对我的指责吧!
注释:¹介推:即介子推,春秋时晋国人,曾随晋公子重耳出亡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即位,大封从亡诸臣。介子推不挂念自己的功劳,与他的母亲隐于绵山而死。后世又传说重耳曾烧山要他出来做官,他坚不出山,抱木被烧而死。²申胥:即申包胥,春秋时楚国大夫。伍子胥率吴军伐楚,攻下郢都。申包胥求救于秦,痛哭七日,终于感动了秦哀公,求得救兵,击退吴军。楚昭王回到郢都,赏赐功臣。他避而逃走,不肯受赏。³威灵:指汉皇室祖宗的威武神灵。⁴钺:古兵器,形似大斧,也是天子出征时的一种仪仗。皇帝授钺给主将,即象征代表天子出征。⁵推:指挥。⁶天助汉室:这是曹操表示不自居功的客气话。⁷四县:指武平、阳夏(jiǎ,今河南太康县)、柘(今河南柘城县北)、苦(hù,今河南鹿邑县东)。⁸食户三万:受三万户人家所纳赋税的供养。⁹分损:减少,平息。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意望已过矣”,作者主要叙述了自己三十多年来的历史功绩。首先他叙述了自己早年的志向,他当时虽少年得志,但非知名之士,只想做一个郡守,先在政治教化中树立声誉:因此他在任济南相时,严惩那些贪官污吏,但触犯宦官利益,遭到豪强的反对。

  其次,写隐居家乡的生活,政治上初试锋芒却受挫后,曹操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表面上隐居在乡渎书射猎,实际上却是养精蓄锐,等待机会东山再起。同时,表明自己只是希望在讨贼立功中封侯,并未有什么大志或野心,本志有限。再次,叙述自己先后消灭军阀袁术、袁绍、刘表的历史功绩,同时说明自己目前虽身为丞相,但实质远远超越了最初的志向,因此也不会再有更大的野心。

  第二部分从“今孤言此”到最后,这部分作者用贤人志十的典故,说明自己既无野心又不让权的苦心,即明本志。“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一句满怀自尊、自负之意,也说明了当时的实际情况二如果没有曹操的拥戴,汉家王朝恐怕早已四分五裂了,曹操在维持汉末圈家局部统一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鲁迅先生就很欣赏曹操的坦率:“曹操自己说过:‘倘无我,不知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句话他倒没有说谎。”(《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曹操首先借齐桓公、晋文公“以其兵势广、大,犹能事奉周摩”。说明他自己定会效法前人忠心侍奉汉室政权, “以大事小”。接着又举乐毅和蒙恬两个历史人物来与自己想比,用意同前。曹操借蒙恬“积信于秦三世”,来表明自己一家也会和蒙恬一样知恩图报,绝不会心存二志。更何况鉴于圣明如周公者.尚留有金滕之书以自明,作者借此再次表明心迹。

  然后作者阐明了自己拒绝让出兵权的原因,即出于自身和子孙以及冈家安全的考虑,不愿“慕虚名而处实祸”。明确坚定的语气,显示出作者在关系个人命运和围家安危的原则问题上,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含糊。

  最后,曹操又以“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的事迹来自省,表示要学习前贤的高风亮节,居功不傲,虽然自己有“荡平天下”的重要功绩.但封兼四县的邑土却受之有愧。因而他准备要让出三县的封地,以表明意向,消除众舆论的攻击之势,显示曹操成熟灵活的政治手腕,给人以谦恭礼让的印象,让县这一举动在政治上可以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这篇文章写得直率洒脱、大义凛然。全文结构安排井然有序,前半部分侧重叙事,后半部侧重“明志” 作者善用典故,用齐桓、晋文说明自己会“尊王攘夷”;乐毅、蒙恬表明自己的忠心耿耿;用介推、申胥说明自己的高风亮节;用周公的《金滕》之书阐明自己的良苦用心,这些众所周知的历史事实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让文章内容充盈。在语言方面,全文直白自然,毫无雕饰之迹,表现了曹操利落而坚定的性格以及处世原则。在原则问题上,绝不妥协;而枝节问题上则可以做出让步,表现出了一个政治家的豪气和见识。

参考资料:
1、 白雪,李倩编著.古文鉴赏大全集 上: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10:第202页

shùzhìlìng

cáocāo liǎnghàn 

    shǐxiàolián niánshào běnfēiyánxuézhīmíngzhīshì kǒngwéihǎinèirénzhīsuǒjiànfán wéijùnshǒu hàozuòzhèngjiào jiànmíng shǐ使shìshìmíngzhīzhī zàinán shǐchúcánhuì píngxīnxuǎn wéizhūchángshì wéiqiángháosuǒfèn忿 kǒngzhìjiāhuò bìnghuán 

    guānzhīhòu niánshàngshào shìtóngsuìzhōng niányòushí wèimíngwéilǎo nèizhī cóngquèèrshínián dàitiānxiàqīng nǎitóngsuìzhōngshǐzhěděngěr shíguīxiāng qiáodōngshízhùjīngshè qiūxiàshū dōngchūnshèliè qiúxiàzhī shuǐ juébīnwǎngláizhīwàng ránnéng 

    hòuzhēngwéiwèi qiāndiǎnjūnjiàowèi suìgèngwéiguójiātǎozéigōng wàngfēnghóuzuòzhēng西jiāngjūn ránhòudàoyán hànzhēng西jiāngjūncáohóuzhī  zhì érzāozhídǒngzhuózhīnàn xīngbīng shìshíbīngnéngduōěr ránchángsǔn duōzhī suǒránzhě duōbīngshèng qiángzhēng tǎnggèngwéihuòshǐ biànshuǐzhīzhànshùqiān hòuhuándàoyángzhōugèng guòsānqiānrén běnzhìyòuxiàn 

    hòulǐngyǎnzhōu xiánghuángjīnsānshíwànzhòng yòuyuánshùjiànhàojiǔjiāng xiàjiēchēngchén míngményuējiànhàomén bèijiēwéitiānzhīzhì liǎngzhēngwéihuánghòu zhìdìng rényòuquànshùshǐ使suìwèi tiānxià yán cáogōngshàngzài wèi  hòutǎoqínjiāng huòrénzhòng suìshǐ使shùqióngwángjiě bìngér zhìyuánshàoběi bīngshìqiángshèng duóshì shízhī dàntóuwéiguó mièshēn chuíhòu xìngérshào xiāoèr yòuliúbiǎowéizōngshì bāocángjiānxīn zhàqiánzhàquè guānshìshì yòudàngzhōu dìngzhī suìpíngtiānxià shēnwéizǎixiàng rénchénzhīguì wàngguò 

    jīnyán ruòwéi rényánjìn huìěr shèshǐ使guójiāyòu zhīdàngrénchēng rénchēngwáng huòzhěrénjiànqiángshèng yòuxìngxìntiānmìngzhīshì kǒngxīnxiàngpíng yányòuxùnzhīzhì wàngxiàngcǔnduó měiyònggěnggěng huán jìnwénsuǒchuíchēngzhìjīnzhě bīngshìguǎng广 yóunéngfèngshìzhōushì  lún yún  sānfēntiānxiàyòuèr shìyīn zhōuzhīwèizhì  néngshìxiǎo yuèzǒuzhào zhàowángzhīyān yuèérchuí duìyuē  chénshìzhāowáng yóushìwáng chénruòhuò fàngzàiguó shìránhòu rěnmóuzhàozhī kuàngyānhòu  hàizhīshāméngtián tiányuē  xiānrénzhìsūn xìnqínsānshì jīnchénjiāngbīngsānshíwàn shìbèipàn ránzhīérshǒuzhě gǎnxiānrénzhījiàowàngxiānwáng  měièrrénshū wèichángchuàngránliú  zhìshēn jiēdàngqīnzhòngzhīrèn wèijiànxìnzhě huánxiōng guòsānshì 

    fēiduìzhūjūnshuì chángqiè jiēlìngshēnzhī wèizhīyán  wànniánzhīhòu cáojiēdàngchūjià lìngchuándàoxīn shǐ使rénjiēzhīzhī  yánjiēgānzhīyào suǒqínqínkěnkěnxīnzhě jiànzhōugōngyòu jīnténg zhīshūmíng kǒngrénxìnzhī ránbiàn便ěrwěijuānsuǒdiǎnbīngzhòng huánzhíshì guījiùpínghóuguó shí zhě chéngkǒngbīngwéirénsuǒhuò wéisūn yòubàiguójiāqīngwēi shìmíngérchǔshíhuò suǒwéi qiáncháoēnfēngsānwéihóu shòu jīngèngshòuzhī fēiwéiróng wéiwàiyuán wéiwànān 

    wénjiètuīzhījìnfēng shēnzhītáochǔshǎng wèichángshèshūértàn yòuxǐng fèngguówēilíng zhàngyuèzhēng tuīruòqiáng chǔxiǎoérqín zhīsuǒ dòngwéishì xīnzhīsuǒ xiàng suìdàngpíngtiānxià zhǔmìng wèitiānzhùhànshì fēirén ránfēngjiānxiàn shísānwàn kānzhī jiāngwèijìng ràngwèi zhì ér jīnshànghuányángxià zhè sānxiànèrwàn dànshípíngwàn qiěfēnsǔnbàng shàojiǎnzhī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南陵¹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译文:路过南陵县的时候水面平缓、水流悠长,西风紧吹,轻云掠过,秋天即将来到身旁。
注释:¹南陵:唐县名,在今安徽省繁昌县西。漫悠悠:水面平缓,水流悠长的样子。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正是客¹心孤迥(jiǒng)²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译文:正当客居他乡,心情孤寂凄清的时候,忽然看见了不知谁家的女子在江边高楼凭栏遥望。
注释:¹客:作者自指。²孤迥:指孤单。

  这首诗收入《樊川外集》,题一作“寄远”。杜牧在文宗开成(835-840)年间曾任宣州团练判官,南陵是宣州属县,诗大约就写于任职宣州期间。

  题称“南陵道中”,没有点明是陆路还是水程。从诗中描写看,理解为水程似乎切当一些。

  前两句分写舟行所见水容天色。“漫悠悠”,见水面的平缓、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空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寂。一、二两句之间,似有一个时间过程。“水面漫悠悠”,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时的景象。过了一会,风变紧了,云彩因为风的吹送变得稀薄而轻盈,天空显得高远,空气中也散发着秋天的凉意。“欲变秋”的“欲”字,正表现出天气变化的动态。从景物描写可以感到,此刻旅人的心境也由原来的相对平静变得有些骚屑不宁,由原来的一丝淡淡的孤寂进而感到有些清冷了。这些描写,都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遥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丽的图景,精神为之一爽,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至于这幅图景中的凭楼而望的红袖女子,究竟是怀着闲适的心情览眺江上景色,还是像温庭筠词中所写的那位等待丈夫归来的女子那样,“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在望穿秋水地历数江上归舟呢,江上舟行的旅人并不清楚,自然也无法向读者交待,只能浑涵地书其即目所见。但无论是闲眺还是望归,对旅人都会有所触动而引起各种不同的联想。在这里,“红袖凭江楼”的形象内涵的不确定,恰恰为联想的丰富、诗味的隽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似乎告诉读者,在一定条件下,艺术形象或图景内涵的多歧,不但不是缺点,相反地还是一种优点,因为它使诗的意境变得更富含蕴、更为浑融而耐人寻味,读者也从这种多方面的寻味联想中得到艺术欣赏上的满足。当然,这种不确定仍然离不开“客心孤迥”这样一个特定的情景,因此尽管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联想体味,但总的方向是大体相近的。这正是艺术的丰富与杂乱、含蓄与晦涩的一个重要区别。

参考资料:
1、 刘学锴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1095-1096 .

nánlíngdàozhōng

 tángdài 

nánlíngshuǐmiànmànyōuyōu fēngjǐnyúnqīngbiànqiū 
zhèngshìxīnjiǒngchù shuíjiāhóngxiùpíngjiānglóu 
佳景留心惯。况少年彼此,风情非浅。有笙歌巷陌,绮罗庭院。倾城巧笑如花面。恣雅态、明眸回美盼。同心绾。算国艳仙材,翻恨相逢晚。
佳景¹留心惯。况少年彼此,风情非浅。有笙(shēng)歌巷陌(mò)²,绮(qǐ)罗庭院。倾城巧笑如花面。恣(zì)³雅态、明眸(móu)回美盼。同心绾(wǎn)。算国艳仙材,翻恨相逢晚。
译文:习惯了留心风流韵事,何况彼此都青春年少,风情更是浓厚。街巷里笙歌燕舞,庭院中佳人绮罗。笑起来倾国倾城,脸庞宛若盛开的花朵。她尽情展现优雅的形态,回眸一笑百媚生。同心结已绾。就算是郎才女貌,也不免懊悔相见的太晚。
注释:¹佳景:风流韵事。²巷陌:街巷。³恣:肆意;尽情。⁴同心绾:同心结已绾。⁵国艳:最艳丽的花,多指牡丹。⁶仙材:出众的资质。
缱绻。洞房悄悄,绣被重重,夜永欢余,共有海约山盟,记得翠云偷翦。和鸣彩凤于飞燕。间柳径花阴携手遍。情眷恋。向其间、密约轻怜事何限。忍聚散。况已结深深愿。愿人间天上,暮云朝雨长相见。
(qiǎn)(quǎn)¹。洞房悄悄,绣被重重,夜永欢馀(yú),共有海约山盟,记得翠云偷翦(jiǎn)²。和鸣彩凤³于飞燕。间柳径(jìng)花阴携手遍。情眷恋。向其间、密约轻怜事何限。忍聚散。况已结、深深愿。愿人间天上,暮云朝雨长相见。
译文:情意绵绵,洞房里静谧无声,绣被层层叠叠,夜还很长,欢乐还很多,一同共鸣山盟海誓的誓言,记得剪下头发相互赠送。像凤凰和鸣般感情和谐,像燕子一样比翼齐飞。手牵手一同游走于花丛中,漫步于树荫下,情意眷恋。在这期间,私密的约会与无尽的宠爱充盈其中,没有什么拘束可言。又怎么能忍受离散的痛苦呢?尤其是已经结下了深深的心愿。愿我们天上人间,朝朝暮暮,永远相爱相伴。
注释:¹缱绻:情意深厚、缠绵,形容感情恩爱深厚。²翠云偷翦:偷偷剪下头发。³和鸣彩凤:像凤凰和鸣般感情和谐。⁴于飞燕:像燕子一样比翼齐飞。于,助词,无实际意义。⁵间:间或,时而。⁶聚散:离散。

dòngxiān··jiājǐngliúxīnguàn--liǔyǒng

jiājǐngliúxīnguànkuàngshǎoniánfēngqíngfēiqiǎnyǒushēngxiàngluótíngyuànqīngchéngqiǎoxiàohuāmiàntàimíngmóuhuíměipàntóngxīnwǎnsuànguóyànxiāncáifānhènxiāngféngwǎnqiǎnquǎndòngfángqiāoqiāoxiùbèizhòngzhòngyǒnghuāngòngyǒuhǎiyuēshānméngcuìyúntōujiǎnmíngcǎifèngfēiyànjiānliǔjìnghuāyīnxiéshǒubiànqíngjuànliànxiàngjiānyuēqīngliánshìxiànrěnsànkuàngjiéshēnshēnyuànyuànrénjiāntiānshàngyúncháozhǎngxiāngjiàn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不求见面惟通谒(yè)¹,名纸朝来满敝(bì)²庐。
译文:友人拜年都是递上名片不求见面,因此我的屋中已堆满了名贵拜贴。
注释: ¹谒:名帖。²敝:用于与自己有关的事物。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译文:我也随潮流向他人投送拜贴,世人认为这样更简易,但不会认为这是空虚的礼节。

bàinián

wénzhēngmíng míngdài 

qiújiànmiànwéitōng míngzhǐzhāoláimǎn 
suíréntóushùzhǐ shìqíngxiánjiǎnxián 
濬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
(jùn)¹维商²,长发其祥³。洪水芒芒,禹敷(fū)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yǔn)禹长¹⁰。有娀(sōng)¹¹方将¹²,帝立子生商。
译文:深远又智慧的我大国殷商,永远发散无尽的福祉瑞祥。遥想那洪荒时代洪水茫茫,大禹治水施政于天下四方。他以周边各诸侯国为疆域,扩张的天下幅员辽阔之极。有娀氏族部落正在崛起时,禹王立有娀氏为妃生下契。
注释:长:长久。发:兴发。¹濬哲:明智。濬,“睿”的假借。²商:指商的始祖。³祥:福祥。⁴芒芒:茫茫,水盛貌。⁵敷:治。⁶下土方:“下土四方”的省文。⁷外大国:外谓邦畿之外,大国指远方诸侯国。⁸疆:疆土。句意为远方的方国都归入疆土。⁹辐陨:幅员。¹⁰长:广。¹¹有娀:古国名。这里指有娀氏之女,古时妇女系姓,姓氏无考,以国号称之。¹²将:壮,大。
玄王桓拨,受小国是达,受大国是达。率履不越,遂视既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玄王¹(huán)²,受小国是达³,受大国是达。率履(lǚ)不越,遂视禹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
译文:先祖契号称玄王英姿天纵,授封他小国治得政通人和,授封他大国也能人和政通。他循礼守法从不逾越规矩,因此在群众中能得到响应。后继者相土也是极为英武,诸侯纷纷归其麾下呈一统。
注释:¹玄王:商契。²桓拨:威武刚毅。³达:开,通。受小国、大国是达,二句疏释多歧。郑笺:“玄王广大其政治,始尧封之商为小国,舜之末年乃益其地为大国,皆能达其教令。”⁴率履:遵循礼法。履,“礼”的假借。⁵遂视禹发:视,巡视;发,施。旧解多歧。⁶相土:人名,契的孙子。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是商的先王先公之一。⁷烈烈:威武貌。⁸海外:四海之外,泛言边远之地。⁹有截:截截,整齐划一。
帝命不违,至于汤齐。汤降不迟,圣敬日跻。昭假迟迟,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
帝命不违,至于汤¹²。汤降³不迟,圣敬日跻(jī)。昭假迟迟,上帝是祗(zhī),帝命式于九围
译文:正是因为我殷商不违天命,商才发展到汤这一代大兴。我祖汤王的诞生正应天时,他的圣明庄敬一天天提升。商汤光昭于上天久而不息,从来都是唯上天是尊是敬,上天授他管理九州的使命。
注释:¹汤:成汤,帝号天乙,商王朝的建立者,他以武力推翻夏桀的统治,建立商王朝。²齐:齐一,一样。³降:降生。⁴跻:升。⁵昭假:向神祷告,表明诚敬之心。⁶迟迟:久久不息。⁷祗:敬。⁸式:法,执法。⁹九围:九州。
受小球大球,为下国缀旒,何天之休。不竞不絿,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
受小球¹大球,为下国²(zhuì)(liú)³,何天之休。不竞不絿(qiú),不刚不柔。敷政优优,百禄是遒(qiú)
译文:得授镇圭大圭等执政之宝,为天下诸侯树起伟大旗帜。多多承蒙上天的善意照拂,他既不争竞也不过于松弛,不过于刚硬也不过于柔和。施政理念始终是从容宽裕,因此无尽福禄降到他身躯。
注释:¹球:一说球为玉器.小者尺二寸,大者三尺;一说通“捄”,训“法”。兹取前一说。²下国:下面的诸侯方国。³缀旒:表率、法则。⁴何:同“荷”,承受。⁵休:“庥”的假借,庇荫。⁶絿:急。⁷优优:温和宽厚。⁸遒:聚。
受小共大共,为下国骏厖。何天之龙,敷奏其勇。不震不动,不戁不竦,百禄是总。
受小共¹大共,为下国骏厖(máng)²。何天之龙³,敷奏其勇。不震不动,不戁(nǎn)不竦(sǒng),百禄是总
译文:得授小珙大珙等执政之璧,为天下诸侯当好领头骏马。多多承蒙上天的恩宠关爱,他奋马扬鞭上阵英勇冲杀。不为强敌所震也不被吓倒,因为他既不怯懦也不惧怕,无尽的福禄都往他身上加。
注释:¹共:历代训释不一,一说通“珙”,璧;一说通“拱”,法;一说通“供”,为祭名或祭物,均可通。²骏厖:骏,大。³龙:“宠”的假借,恩宠。⁴敷奏:施展。⁵不震不动:郑笺:“不可惊惮也。”⁶戁、竦:恐惧。⁷总:聚。
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苞有三蘖,莫遂莫达。九有有截,韦顾既伐,昆吾夏桀。
武王¹²(pèi)³,有虔(qián)秉钺(yuè)。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è)。苞有三蘖(niè),莫遂莫达。九有¹⁰有截¹¹,韦¹²¹³禹伐,昆吾¹⁴夏桀(jié)
译文:汤王乘坐的兵车战旗烈烈,他诚敬地持着讨逆的权杖。冲锋陷阵的大军勇猛如火,没有谁敢把我的攻势阻挡。一丛竹根可生出三棵嫩芽,决不能让他出土让他成长!九州天下要想实现大一统,就要先去讨伐韦国和顾国,再去讨伐昆吾国和夏桀王!
注释:¹武王:成汤之号。²载:始。³旆:旌旗,此作动词。⁴有虔:威武貌。⁵秉钺:执持长柄大斧。钺是青铜制大斧,国王近卫军的兵器,国王亲征秉钺。⁶曷:通“遏”,阻挡。⁷苞有三蘖:苞,本,指树于;蘖,旁生的枝桠嫩芽。⁸遂:草木生长之称。⁹达:苗生出土之称。¹⁰九有:九州。¹¹截:整齐。¹²韦:国名,在今河南滑县东,夏桀的方国。¹³顾:国名,在今山东鄄城东北,夏桀的方国。¹⁴昆吾:国名,夏桀的方国,与韦、顾共为夏王朝东部屏障。据史实,成汤先将韦、顾、昆吾分割包围,先歼灭左边的韦,再歼灭右边的顾。然后两面夹击昆吾,最后伐孤立之桀,决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县东)之野,消灭了夏桀的主力。
昔在中叶,有震且业。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
昔在中叶¹,有震²且业³。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
译文:过去在我殷商中世的时候,国家一度深陷于危难之中。实在是我们天子圣明诚敬,把治国重任交给伊尹爱卿。伊尹确实配得上阿衡职位,确实起了辅佐商王的作用。
注释:¹中叶:中世。商朝立国从契始,到十世成汤建立王朝,从开国历史年代说正值中世。²震:威力。³业:功业。⁴允:信然。⁵降:天降。⁶实维:是为。⁷阿衡:即伊尹,辅佐成汤征服天下建立商王朝的大臣。他原来是一个奴隶,成汤发现他的才干,破格重用。⁸左右:在王左右辅佐。

  这是一首记述殷商发迹史特别是歌颂商汤功德的长篇颂诗。全诗七章,每章句数不等,其结构形式与《诗经》大多数篇章整齐的四言体等句分章不同。有韵,又与《周颂》各篇大多无韵不同。其内容以歌颂成汤为主并追述先王功业,并兼及功臣,也与其他祭颂之诗不同。

  第一章追述商国立国历史悠久,商契受天命出生立国,所以商国一直蒙承天赐的吉祥。第二章歌颂商契建国施政使国家发展兴盛,以及先祖相土开拓疆土的武功。下章即转入歌颂成汤。第三章歌颂成汤继承和发展先祖功业,明德敬天,因而受天命而为九州之主。第四章歌颂成汤奉行天意温厚施政,刚柔适中,为诸侯表率,因得天赐百禄。第五章歌颂成汤的强大武力可以保障天下的安宁,为诸侯所依靠,因得天赐百禄。第六章歌颂成汤讨伐夏桀及其从国而平定天下。第七章歌颂成汤是上天之子,上天降赐伊尹辅佐他建立功业。

  全诗从头到尾贯穿着殷商统治阶级的天命论思想:“君权天授”,他们是天帝的嫡裔,他们立国、开辟疆土、征伐异族、占有九州而统治各族人民,都是奉行上天的意旨,得到天的庇佑;他们建立的新王朝的统治权以及所有的福禄——权力、财富和显赫的荣耀,都得之于天,因为他们是天子及其嫡裔。统治阶级的这种意识形态,是他们建立统治的理论基础。诗中歌颂武功,即暴力掠夺和扩张,如“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敷奏其勇,百禄是总”,统治权和享受的百禄,都来自运用本身强大力量进行的战争。崇尚勇武和战争,为侵略、镇压、掠夺和统治披上“天意”的伪装.正是殷商天命论的实质。

  诗中塑造了商王朝创造者成汤的形象。他继续祖业而积极进取,开创新王朝基业。他恭诚敬天,“帝命不违”,奉行天意,“上帝是祗”,因而获得天佑,“百禄是遒”,是忠诚的天之子;他英武威严,战无不克,“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冲锋敌阵,其气势“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既蔑视敌人,英勇无畏,又能采取正确的战略,从而征服天下,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他又是贤明的执政者,“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圣敬曰跻,昭假迟迟”,励精图治,选贤与能,作诸侯的表率,是诸侯的依靠。《孟子·离娄下》也谈到商汤此人:“汤执中,立贤无方。”“执中”,即指汤“不竞不絿,不刚不柔”而言,是执政的必备品格;“立贤无方”,即“不拘一格”任用人才,指重用伊尹而言,传说伊尹本是奴隶,汤发现了他的才干,予以信任和重用,在伊尹辅佐下汤得以完成大业。诗中歌颂的成汤的这些品格,正是古代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理想品格。对于汤,周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赞扬的,因为他的品格也是周代统治者的理想品格;不过,他们吸取殷商覆亡的教训,把殷商的天命论加以发展和改造,提出“天命无常,唯德是从”,认为天命不是永久不变的,上天是道德神,仁德爱民才能获得和保持天命不变,因而突出执政者的道德,同时对理想人格也加以丰富和发挥,推动历史前进一大步。这些内容,从《周颂》和《大雅》都可以体会到。

  此诗具有史诗的因素,叙述的事件以殷商的史实为基础,同时像各民族上古的史诗一样,吸取了上古的许多神话传说素材,但又根据殷商统治阶级的功利及其意识形态,对神话传说有所取舍和改造。

  诗的结构形式并不整齐。在得以保存下来的五篇《商颂》中,这是章句和句式最不整齐的一篇。可能限于流传的版本不全,或资料不足,有所减略或增益,因而全诗叙事和各章内容详略不等。近人也有怀疑此诗有因错简而章次颠倒之处,如张松如《商颂绎释》,就将第四、五两章移为最后两章。

  此诗的叙述并不平直板滞,善于运用一些形象的语言,描写较为生动。韵律也较为整齐,除全诗末两句外,句句用韵,每章换韵。在句式上,多用对句,或上下句相对,或双句相对,或章句相对,行文变化多姿,使语言整齐匀称,内容凝炼集中,有较强的节律感,当是中国后世诗词对仗的滥觞。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724-729

cháng

míng xiānqín 

jùnzhéwéishāng chángxiáng hóngshuǐmángmáng xiàfāng wàiguóshìjiāng yǔncháng yǒusōngfāngjiāng shēngshāng 
xuánwánghuán shòuxiǎoguóshì shòuguóshì shuàiyuè suìshì xiànglièliè hǎiwàiyǒujié 
mìngwéi zhìtāng tāngjiàngchí shèngjìng zhāochíchí shàngshìzhī mìngshìjiǔwéi 
shòuxiǎoqiúqiú wéixiàguózhuìliú tiānzhīxiū jìngqiú絿 gāngróu zhèngyōuyōu bǎishìqiú 
shòuxiǎogǒnggǒng wéixiàguójùnmáng tiānzhīlóng zòuyǒng zhèndòng nǎnsǒng bǎishìzǒng 
wángzàipèi yǒuqiánbǐngyuè huǒlièliè gǎn bāoyǒusānniè suì jiǔyǒuyǒujié wéi kūnxiàjié 
zàizhōng yǒuzhènqiě yǔntiān jiàngqīngshì shíwéiāhéng shízuǒyòushāngw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