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对春风裛泪痕,殷红马上石榴裙。
长对春风裛泪痕,殷红马上石榴裙。
无端更唱关山曲,哀怨教人不忍闻。
无端更唱关山曲,哀怨教人不忍闻。

yǒubié--jùnmín

zhǎngduìchūnfēnglèihényīnhóngshàngshíliúqún

duāngèngchàngguānshānāiyuànjiàorénrěnwén

李俊民

李俊民

李俊民(1176~1260)或(1175~1260)字用章,自号鹤鸣老人,泽州晋城(今属山西晋城)人。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韩王元嘉之后。年幼时 ,勤于经史百家,尤精通二程理学。承安间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弃官教授乡里,隐居嵩山,元政府泽州长官段直从河南嵩山迎回李俊民任泽州教授,长期在泽州大阳生活教学。金亡后,忽必烈召之不出,卒谥庄靖。能诗文,其诗感伤时世动乱,颇多幽愤之音。有《庄靖集》。 ▶ 692篇诗文

猜您喜欢
海人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
海人¹无家海里住,采珠役(yì)²为岁赋(fù)
译文:海人没有家,天天在海船中居住。他们每天都要出海去采撷珍珠,杀象取牙来缴纳赋税。
注释:¹海人:常潜海底的劳动者。²役象:海南出象,采珠人使象作为纳税的交通工具。
恶波横天山塞路,未央宫中常满库。
恶波¹横天山塞路²,未央宫³中常满库。
译文:险恶的波浪翻涌连天,道路全被高山阻隔。皇宫中的珍珠、象牙常常堆满的府库。
注释:¹恶波:指险恶的波涛。²山塞路:言陆运之苦。³未央宫:西汉长安宫名,这里借指唐代皇宫。

  此诗是一篇新乐府,通过鲜明的对比,揭示了在封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下,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海人无家海里住”,诗一开始便交代了“海人”的生活状况及其工作环境。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家,常下水作业,大部分时间浸泡在又咸又涩的海水里。一个“住”字形象而准确地反映出“海人”的工作时间之长,劳动强度之大。用字可谓精准。次句“采珠役象为岁赋”对首句作了补叙。“海人”以采珠为业,以交纳赋税为目的。可见当时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负担何其繁重,工作条件又是何其低劣。“恶波横天山塞路”乃诗人渲染之笔,对前两句作出具体的描绘。采珠之时常常是风大浪急、波涛蔽日,运珠之途常常是山陡路仄,坎坷难行。而“海人”却要年复一年地辛苦劳作,毫无安闲之时。度日非常艰难。以上三句对“海人”采珠纳税的整个过程描绘得层层深入,用语简洁生动,形象鲜明,通俗明晰。

  末句“未央宫中常满库”是此诗最为精彩之处。与“海人”的无家与未央宫里的珠宝常常填满库房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这里写出了一个残酷的事实:未央宫中满库房的珠宝竟是“海人”终年辛苦所得,而“海人”却穷困潦倒至“无家”的地步。诗人先以“海人”为描写对象,再现了他们工作条件的艰苦及其工作环境的恶劣程度,结尾处用重笔突出主题,戛然而止,用笔简洁峭拔,入木三分。劳动的果实自己不能享有,而全被统治者拿去,主人公内心的怨恨、哀伤可想而知。但诗人不予说破,语气含蓄,意在言外,隐含了作者对统治阶级肆意盘剥劳动人民的无耻行经的强烈讽刺和愤慨。王安石曾这样评价王建的诗:“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通篇看来,王建的《海人谣》篇幅短小,构思巧妙,语言通俗易懂且凝练精悍,极富表现力,有民歌谚谣的色彩,“独张籍、王建二家体制相似,稍复古意。或旧曲新声,或新题古意,词旨通畅,悲欢穷泰,慨然有古歌谣之风。”(《唐音癸签》卷七引)。通过前三句与尾句的对比,清晰地反映了诗人的不平和愤怒,尾句一出,便于不动声色中将题旨表露出来。

参考资料:
1、 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24-325

hǎirényáo

wángjiàn tángdài 

hǎirénjiāhǎizhù cǎizhūxiàngwéisuì 
èhéngtiānshānsāi wèiyānggōngzhōngchángmǎn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¹
译文:你我命运何其艰难,十年间转徙漂泊,居无定所,如那随风飘转的蓬草。
注释:¹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逐已过乱离中。
译文:国事艰难,战事不断,转眼间青逐已逝,再相逢都已是白发苍苍。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行人杳(yǎo)¹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译文:相聚短暂,月已西垂,北风萧萧,你又要踏上遥远征程。
注释:¹杳杳:犹渺茫。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译文:今日一别,天涯遥遥,汉水楚云相距万里,这无尽的伤感啊,如何能消?

  诗题《送李录事兄归襄邓》,李录事,姓名及生平事迹不详,录事是官名,主要掌管总录众曹文簿,举善弹恶。襄邓,即襄州、邓州一带,唐时襄州、邓州均属襄州大都督府管辖这是一首抒情色彩十分浓郁的送别诗。

  诗的前四句,主要是追述自己和李录事的不幸遭际,在追述当中,流露出人世沧桑的慨叹。刘长卿是中唐前期的诗人,他的生活时代跨越盛唐和中唐。青年和壮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所谓的开元、天宝“盛世”中度过的。但是处在“盛世”的他,却像一只孤苦无依的小鸟,“岁月蹉跎飞不尽,羽毛憔悴何人问!”(《小鸟篇上裴尹》)为了生计,他曾经四处奔波,这一时期,他积极活动,多次应举,却屡屡失败。安史乱后,他逃奔江南,在乱离之中,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大约到了肃宗至德三年,宰相崔涣“宣慰江南,兼知选举”,诗人才入仕途,被授为长州尉这样一个小官,这时诗人已是四十多岁的人了。入仕之后,生活应该稳定下来了吧,但是不久,诗人又连遭贬谪。这时安史之乱尚未完全平定,而南方的地方军又时时兴兵,社会的动乱,人民的流离,个人生活的不幸和仕途上的坎坷遭际,在诗人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弥合的创痕,这种创痕一旦触动,便会引起诗人内心的剧烈疼痛。因此当李录事与诗人天涯别离时,相同的遭际使诗人心中的郁积便倾泻而出了。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二句,语言朴素,明白易懂,但感情却极为强烈。天涯别离,诗人该有多少话要说啊! 可是从哪儿说起呢?诗人此时遭贬,身处逆境,很自然地就想起了自己十余年来的坎坷遭际。自己的平生是这样的痛苦,而友人也同样不幸,一腔哀情,难以自抑,便禁不住叹道:十多年来,你和我一样多灾多难,屡次举家迁徒,就像那断了根的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诗人用蓬草随风飘转作比,形象贴切,深刻揭示了诗人和友人在动乱年月里所受的飘零之苦。“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紧承首联,继续展开回忆。在战乱频仍的年代,诗人和友人都在为了生计而四处奔波,相见自然是很不容易的了,乱后相逢,当然也是十分意外的事,这样的相逢当然也使诗人和友人十分高兴; 两人总算在动乱中平安地活过来了。但在高兴之余,蓦然发现对方都已两鬓如霜了,又不禁相对叹息时光易逝,双方的青春已在战乱中悄然逝去了。

  这是一首赠友送别诗,诗人从追述二人的共同遭遇着笔,虽未直接言别,但追怀身世的悲愁中却已反衬出离别的痛苦; 同时也为整个诗篇定下了一个感伤的基调。

  诗的后四句转入对送别情事的抒写。“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对仗极为工整,而 “杳杳”、“萧萧”、“西月”、“北风”等词又构成了一幅悠远萧索的月夜送别图画,融情入景,凄怆感人。友人越走越远,而诗人却久久地注视着西边的月亮,追寻着友人远去的身影,送别归来,诗人行单影只,北风萧萧,归马嘶嘶长鸣,令人倍觉凄凉。“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汉水,即汉江,是长江的最长支流,源出于陕西省西南部宁强县,东南流经陕西南部、湖北省西北部和中部,在今武汉市入长江。李录事去襄邓一带,正是汉水流域,所以这里汉水也有代指友人所去的地方之意。从此以后,诗人和友人天各一方,相去万里,分别之后,也不知何时才能相会,离别之恨,无穷无尽,永难排遣! 诗人至此收束全诗,而悲苦之情,已足以催人泪下了。

  这首送别诗,风格平实坦易,对仗工稳整齐,全诗一气贯通,真挚感人。诗人通过离乱现实中的遭际反衬天涯别离的痛苦,表现了诗人和友人的深厚情谊。诗中所写的离乱之苦,反映了动乱现实中人们的痛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因而明代胡应麟在 《诗薮》 中曾称它为 “中唐妙唱”。

sòngshìxiōngguīxiāngdèng

liúzhǎngqīng tángdài 

shíniánduōnánjūntóng chùjiāzhúzhuǎnpéng 
báishǒuxiāngféngzhēngzhànhòu qīngchūnguòluànzhōng 
xíngrényǎoyǎokàn西yuè guīxiāoxiāoxiàngběifēng 
hànshuǐchǔyúnqiānwàn tiānbiéhènqióng 
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
(bìn)毛不觉白毵(sān)¹,一事无成百不堪。
译文:我的鬓毛不知不觉中已经变得白而细长,想起我至今一事无成,真觉不堪。
注释:¹白毵毵:形容白而细长。
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
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
译文:一起珍惜昌盛的时候辞去官职,一同百叹我们在江南过除夕。
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
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
译文:我经常回忆起家乡的山水,你细细了解生活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
老校¹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
译文:年老的军官适合辞官了,到了明天的新年我就五十三岁了。
注释:¹老校:称年老或任职已久的下级军官。

chúwēizhī--bái

bìnmáojuébáisānsānshìchéngbǎikān

gòngshèngshíquēxiàtóngjiēchúzàijiāngnán

jiāshānquánshíxúnchángshìfēngziān

lǎoxiàojūnxiān退tuìmíngniánbànbǎiyòujiāsān

层绿峨峨,纤琼皎皎,倒压波痕清浅。过眼年华,动人幽意,相逢几番春换。记唤酒寻芳处,盈盈褪妆晚。
层绿¹(é)²,纤琼³(jiǎo),倒压波痕清浅。过眼年华,动人幽意,相逢几番春换。记唤酒寻芳处,盈盈褪妆¹⁰晚。
译文:长满绿苔的梅树层层叠叠,点点白梅如皎皎细玉,素洁典雅,倒压湖面,一池绿波更觉清浅。年华瞬逝,但你动人的幽意依然如故,再次重逢已是几度春光易换。曾记得与朋友一起畅饮,探访芳景的情形,而美丽的梅花却久开不败,好像盈盈盛妆的美人迟迟不愿卸妆。
注释:¹层绿:重重叠叠长满绿苔的梅枝。²峨峨:高耸的样子。³纤琼:纤细娇弱的白梅。⁴皎皎:润泽洁白的样子。⁵倒压:倒映贴近。⁶幽意:幽静的意趣。⁷几番:几度。⁸唤酒:相约饮酒。⁹盈盈:形容女子容貌端庄秀丽。此处喻白梅。¹⁰褪妆:指梅花凋谢。
已销黯。况凄凉、近来离思,应忘却、明月夜深归辇。荏苒一枝春,恨东风、人似天远。纵有残花,洒征衣、铅泪都满。但殷勤折取,自遣一襟幽怨。
已销黯¹。况凄凉、近来离思,应忘却、明月夜深归辇(nǐan)²。荏(rěn)(rǎn)³一枝春,恨东风、人似天远。纵有残花,洒征衣、铅泪都满。但殷勤折取,自遣一襟(jīn)幽怨。
译文:往日的乐事已消黯,更何况近日心境凄然,快要忘记了以前明月下金辇深夜归去的美好情景,报春的梅花已渐渐凋零,最可恨这东风匆匆归去,故人却依然在天涯。纵然有点点残花还在,却依依都飘落到衣襟上,这不禁让人想起了物是人非的铅泪。还是深情地折下一枝梅独自品尝,聊且排遣一下心中的幽怨与哀伤吧。
注释:¹已消黯:那往日欢乐已在记忆中黯然消逝。²归辇:游园归来的銮驾。此处暗指南宋盛时帝王临幸而归。³荏苒:指柔弱的样子。⁴一枝春:指梅花。⁵征衣:远游在外穿的衣服。⁶铅泪:眼泪。⁷殷勤:情意浓厚。⁸遣:排遣。

  上阕写梅开之盛。开头三句化用姜夔《暗香》“千树压,西湖寒碧”句意,描绘聚景园梅花盛开之美景。“层绿峨峨”,写绿梅如云;“纤琼皎皎”,写白梅如雪;“波痕清浅”,写水中梅花倒影重重。“过眼”三句写相逢之难,感叹物是人非,美境依旧,而心情却已经迥然不同。“过眼年华”,写光阴的迅速;“动人幽意”,写梅情的高雅;“几番春换”写多次逢春才一见园梅。接下来由此接入对往日快乐时事的的追忆,仍以梅花绾合。“唤酒寻芳”,忆当年游赏之处。“盈盈褪妆晚”情景兼到,是生花妙笔。既有对梅花钟爱之情,亦含有对往事眷恋之意。

  下阕转而写今昔沧桑之感,“已消黯”写词人的伤神,点出国家沦亡的惨痛事实,“况凄凉近来离思”,写朋友之间彼此悬隔,无由再见。接下来的一句更为沉重,作者面对聚景亭中的梅花,发出“应忘却,明月夜深归辇”的哀叹。聚景亭建于宋孝宗时,本为供已经退位的高宗游赏。高宗崩逝后,孝宗、光宗、宁宗等朝,此园遂成为皇家御苑,天子多有游幸。如今国家已属他人,往昔的盛事当然应该“忘却”,可是想忘却的东西恰恰是最不易忘却的,想回避的东西恰恰是最不易回避的。这句满含辛酸眼泪的话语,正带出作者不可遏制的亡国之恨。再二句写漂泊之悲。“纵有残花”,写词人惜梅之意;“征衣、铅泪”,叹江南流浪无期。词的末尾用“一枝梅”的典故,感叹友人相隔之远。既然连“聊赠一枝春”都难以做到,也只有折梅自赏了。

  本词副标题是咏梅,所以全篇贯穿着梅花的标格和神韵,盛也梅花,衰也梅花。作者的兴废之感都通过这浅淡幽香的生命表达出来,可谓语意传神。

参考资料:
1、 郭伯勋编著.宋词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2005年11月:第570页
2、 上疆村民编 李之亮译.白话宋词三百首:岳麓书社,2005年01月:第486页

xiànxiānyīn ·jǐngtíngméicǎochuāngyùn

wángxùn sòngdài 

céng绿éé xiānqióngjiǎojiǎo dàohénqīngqiǎn guòyǎnniánhuá dòngrényōu xiāngféngfānchūnhuàn huànjiǔxúnfāngchù yíngyíngtuìzhuāngwǎn 
xiāoàn kuàngliáng jìnlái yīngwàngquè míngyuèshēnguīniǎn rěnrǎnzhīchūn hèndōngfēng réntiānyuǎn zòngyǒucánhuā zhēng qiānlèidōumǎn dànyīnqínzhé qiǎnjīnyōuyuàn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痴儿了却公家事¹,快阁²东西³(yǐ)晚晴。
译文:我办完了公事,登上快阁,在这晚晴的余辉里倚栏远眺。
注释:¹痴儿了却公家事:意思是说,自己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痴儿,作者自指。了却:完成。²快阁: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作者任泰和令时。³东西:东边和西边 。指在阁中四处周览。⁴倚:倚靠。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落木¹千山天远大,澄江²一道月分明。
译文: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天地更加辽远阔大。朗朗明月下澄江淙淙流过,月光下显得更加空明澄澈。
注释:¹落木:落叶。²澄江:指赣江。澄,澄澈,清澈。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朱弦¹已为佳人²绝,青眼³因美酒横。
译文: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
注释:¹朱弦:这里指琴。²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³青眼: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指正眼看人 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⁴聊:姑且。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万里归船弄¹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²
译文:我从万里之外的远地乘船归来,在船上吹起长笛;我的这颗心,将愿与白鸥结为朋友。
注释:¹弄:演奏。²与白鸥盟: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这是黄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小诗。

  一般说来,文章或诗歌开头往往较难,以致有的文学家常将其开头处砍去,这是因为开头处,作者还没有和作品的情境融为一体,因而容易作态。黄山谷此诗起首,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但又能构思奇妙,引人入境。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这二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更是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读此三家,宛如一幅艺术摄影,在晚霞的逆光里,诗人与亭阁的背影。

  不仅如此,“倚晚晴”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读这样的诗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脁“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名句。但黄山谷之句,既汲取了前辈的养料加以锻炼熔造,又是新的境界再现。所以前人曾评此二句道:“其意境天开,则实能劈古今未泄之奥妙。”(张宗泰《鲁斋所学集》)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诗人这二句大意是说,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结句诗人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颗心呵,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从全诗的结构看,这个结尾是相当精彩的: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潘伯鹰评语)。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

  全诗明白如话,因景抒情寄慨,字字紧扣,层层关联,用典贴切,无一字无来处,体现了江西诗派用字新奇、笔力雄健的特点。

  此诗极受后人称赏。姚鼐称此诗“豪而有韵,此移太白歌行于七律内者”;方东树评析说:“起四句且叙且写,一往浩然,五、六句对意流行。收尤豪放。此所谓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之中者。”这些评析都是十分切中肯綮的。翁方纲评黄山谷诗云:“坡公之外又出此一种绝高之风骨,绝大之境界,造化元气发泄透矣。”细吟此诗,当知无愧。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599-600 .
2、 孙文葵. 黄庭坚诗歌艺术风格浅谈[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01)
3、 刘河. 登“快阁”而不快——读黄庭坚《登快阁》诗[J]. 新筑学刊(社会科学版). 1983(00)

dēngkuài

huángtíngjiān sòngdài 

chīérliǎoquègōngjiāshì kuàidōng西wǎnqíng 
luòqiānshāntiānyuǎn chéngjiāngdàoyuèfēnmíng 
zhūxiánwèijiārénjué qīngyǎnliáoyīnměijiǔhéng 
wànguīchuánnòngcháng xīnbáiōumé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