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共写过六首内容相仿的《更漏子》。这首《更漏子》,借“更漏”夜景咏妇女相思情事,词从夜晚写到天明。
开头三个字,表面看是景语,不像后来李清照《醉花阴·重阳》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含有以炉烟袅袅来表示愁思无限的意思。次句“红蜡泪”就不同了:夜间燃烛,用以照明,但多了一个“泪”字,便含有了人的感情。说“玉炉”,既见其精美,又见其色洁;“红蜡”则透出色泽的艳丽而撩人情思,而闺中的寂寞也隐隐流露出来了。“画堂”,写居室之美,与“玉炉”、“红蜡”相映衬。这句紧承上句,说红蜡所映照是画堂中人的秋思。“秋思”,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深藏于人心中的情愫,红蜡是不能“照”到的,可是作者却执拗地强调“偏照”。“偏照”者,非照不可也。这一来,将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的感情,巧妙地联系起来了。此刻,在这美丽的画堂中,冷清寂静,只有玉炉之香,红蜡之泪,与女主人公相伴,不管它们是有意、无意,但在她看来,却是“偏照”。至此,是蜡在流泪,抑或人在流泪,浑融一体,更反衬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概言之,第一句主要是衬景,二句景中含情,三句感情色彩强烈,女主人公的愁肠百结,呼之而出了。陈匪石云:“词固言情之作,然但以情言,薄矣。必须融情入景,由景见情。”(《旧时月色斋词谭》)这里“融情入景”是逐步深入的,至“偏照”始喷涌而出。
“眉翠薄,鬓云残”,两句写人。以翠黛描眉,见其眉之美。鬓云,是形容美发如云,可知其人之美。但紧接着用了一个“薄”字,一个“残”字,景况便完全不同了。“薄”字形容眉黛褪色,“残”字描绘鬓发不整。这两个字反映出她辗转反侧、无法入睡的情态,不仅写外貌,也同时写出了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枕寒”,继续写思妇独处无眠的感受,它不仅点明了时间:长夜漫漫;写出了人的感觉:衾枕生寒,如李清照怀念外出丈夫时的“半夜凉初透”。由此可知上面的一切景物,都是夜长不寐之人目之所见,身之所感。这些景物如粒粒珍珠,用“秋思”这条线把它们串了起来。
上阕写画堂中人所见,下阕从室内转到室外,写人的所闻。秋夜三更冷雨,点点滴滴在梧桐树上,这离情之苦没有人可以理解。它与“偏照画堂秋思”呼应,可见“秋思”即是离情。下面再作具体描述:“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潇潇秋雨不理会闺中少妇深夜怀人的苦情,只管让雨珠洒在一张张梧桐叶上,滴落在窗外的石阶上,一直滴到天明,还没有休止。秋雨连绵不停,正如她的离情连绵无尽。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由玉炉生香、红蜡滴泪的傍晚,到闻“三更雨”,再看“滴到明”,女主人公的彻夜不眠,当然更非“一个愁字了得”了。
这首词通首写画堂人的“秋思”“离情”,上阕的意境,在《花间集》中颇常见,下阕的写法则独辟蹊径。陈廷焯说“梧桐树”数语,用笔较快,而意味无上文章之厚。其实,“用笔快”如果一泻千里,言尽意止,固然不好;但这里并非如此。谭献说“梧桐树”以下似直下语,正从“夜长”逗出,亦书家“无垂不缩”之法。书法中的所谓“垂”,指竖笔;在作竖笔时,最后须往上逆缩一下,使字体不失其气势。比之于词,即是看似直率,纵笔而下,但须顿挫深厚,跌宕而有情致,似直而实纡也。《更漏子》下阕,写梧桐夜语,正有此特色。这里直接写雨声,间接写思妇,亦是“夜长衾枕寒”的进一步说明;但整夜不眠却仍用暗示,始终未曾点破,这就是直致中有含蓄之处。所以说此词深得书家 “无垂不缩”之法,即是指它“直说”中仍适当地配合以“含蓄”,否则便会使人有一览无余、索然寡味之感了。宋人聂胜琼《鹧鸪天·别情》词有句云:“枕前泪共阶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当是从此词脱胎而来,写得语浅情深;但全词并不像此词上下片浓淡相间,又缺乏转折变化,相较之下,韵味亦是略逊一筹。
这是一首纪游词。词的上片写景,有暮春景、船中景、船外景,统融成一幅官宦人家的闲情逸趣图景;下片着重叙述好客的主人史云麓以及宴饮情景。词写夜游宴饮。既因有“洛花”同行可大增游兴,又因乘“画舫”划行于溪水之上而倍增画意诗情。境界自是不俗。此词写得明快流利。
上阙的发端“听风听雨”一韵,化用皮日休、吴融诗之意,言春天风雨之后,百花凋零,此时正是牡丹盛开之际。“乍倚玉阑”一韵,化用李白《清平调》,罗隐《牡丹》诗意,以杨贵妃美姿比拟牡丹花,一个“乍”字,突出其含苞未放。“剪夭艳”言其美艳之形乃是造化剪裁,一个“旋”字,与“乍”字呼应,均强调花蕾初放,时间短暂,形美色艳。“携醉靥”一韵,以贵妃的美面比拟牡丹,故牡丹花有名“杨妃醉酒”者,此韵扣题“载洛花”三字。“放溯溪游缆”二韵,言画舫逆溪而游,水波荡漾,波光粼粼,风景优美。“映烛花黯淡”一韵,扣题“宴客”二字,写云麓先生在画舫内宴客的情况,“烛花”暗示画舫宴客时间在晚上,“映烛花黯淡”以烛光黯淡反衬牡丹花的光华耀眼。
下阙不变,继写牡丹花的美艳,“碎霞澄水”一句,用晚霞灿烂映照在清澄的水面上来比拟牡丹花的色彩斑斓明丽,“吴宫初试菱鉴”此句化用辛弃疾《念奴娇·赋白牡丹》:“对花何似?吴宫初教,翠围红阵。”以吴宫宫女之美貌比拟牡丹花繁盛簇拥,纷中有整的形态。“菱鉴”言似锦繁花映照在如镜的水面上。“旧情顿减,孤负深杯滟”此笔锋一转,写自己对牡丹花的感想,这真是空际转身。前面极力描绘牡丹花之美艳多姿,此处却突然“情顿减”“负深杯”,其情突然急骤下转。此词以如此笔法,言自己对牡丹之情突然减弱,辜负了主人斟酒满杯以赏花的深情,这其中含蓄地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衣露天香染”三韵,又掉转笔锋写同游的人们,依旧沉醉在牡丹花中,衣服尽染牡丹香,通宵达旦地饮酒,不关心时间的早晚。
此词大幅描绘牡丹花美艳异常,多处化用典故,包括李白、白居易、皮日休、吴融、罗隐、辛弃疾等语典,并以杨贵妃比拟牡丹花,词风浓艳密丽。后空际转身,写自己对牡丹花的感想,寄托了对国事的隐忧,这与吴文英词中的《解语花·梅花》:“冷云荒翠,幽栖久,无语暗中春怨。”《丁香结·秋日海棠》:“娇羞艳色,自伤时背”一样,均有寄托之思。这正如李庆甲所言:“用比兴手法和苍凉的音调,隐晦曲折地写出了对宋室沦亡的哀伤之情。”(《词综·前言》)俞平伯亦言:“吴文英……他们每通过典故词藻的掩饰,曲折地传达眷怀家国的感情,这不能不说比之‘花间’词为深刻,也比北宋词有较大的进展。”(《唐宋词选释·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