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贫忽暴富,菜种二十七。
痴儿不解事,问我何从得。
于义苟有违,吾宁饥不食。
家贫忽暴富,菜种二十七。
痴儿不解事,问我何从得。
于义苟有违,吾宁饥不食。
梁栋

梁栋

(1242——1305) 字隆吉,湘州(在今湖北)人,迁镇江(今属江苏)。咸淳四年(1268)进士。迁宝应簿,调钱塘仁和尉,入师幕。宋亡,归武林,后卜居建康,时往来茅山中。《全宋词》存其词三首。 ▶ 37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朝真暮伪何人辨¹,古往今来底²事无。
译文:白日真黑夜假谁去分辨,从古到今的事无尽无休。
注释:¹辨:一作“辩”。²底:啥。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但爱臧(zāng)¹能诈圣²,可知³宁子解佯(yáng)愚。
译文:世人只是上了假圣人的当,去爱臧武仲那样的人,哪知道世间还有甯武子那样装呆作傻的人呢?
注释:¹臧生:指臧武仲。臧:一作“庄”。²诈圣:假装圣人。³知:同“智”。⁴宁子:指甯武子。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草萤(yíng)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¹
译文:萤火虫有光非真的火光,荷叶上的露水虽圆岂是真珠?
注释:¹“草萤”二句:以萤光并非火,露滴不是珠来比喻人世间的某些假象,并告诫人们不要为假象所蒙蔽。这是从侧面说明要从本质去看问题,或者说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出本质。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不取燔(fán)¹兼照乘²,可怜光彩亦何殊(shū)³
译文: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
注释:¹燔柴:此用为名词,指火光。²照乘:珠名。³殊:异。

  予出佐浔阳,未届所任,舟中多暇,江上独吟,因缀五篇,以续其意耳。”据序文可知,这是公元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诗人被贬赴江州途中所作。当年六月,诗人因上疏急请追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遭当权者忌恨,被贬为江州司马。诗题“放言”,就是无所顾忌,畅所欲言。组诗就社会人生的真伪、祸福、贵贱、贫富、生死诸问题纵抒作者的己见,宣泄了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和对作者自身遭遇的忿忿不平。此诗为第一首,放言政治上的辨伪——略同于近世所谓识别“两面派”的问题。

  “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底事,何事,指的是朝真暮伪的事。首联单刀直入地发问:“早晨还装得俨乎其然,到晚上却揭穿了是假的,古往今来,什么样的怪事没出现过?可有谁预先识破呢?”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颔联两句都是用典。臧生,即春秋时的臧武仲,当时的人称他为圣人,孔子却一针见血地斥之为凭实力要挟君主的奸诈之徒。宁子,即宁武子,孔子十分称道他在乱世中大智若愚的韬晦本领。臧生奸而诈圣,宁子智而佯愚,表面上的作伪差不多,但性质不同。然而可悲的是,世人只爱臧武仲式的假圣人,却不晓得世间还有宁武子那样的高贤。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颈联两句都是比喻,意思是:“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可它终究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难道那就是珍珠吗?”然而,它们偏能以闪光、晶莹的外观炫人,人们又往往为假象所蒙蔽。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的比喻,明示辨伪的方法。燔柴,语出《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这里用作名词,意为大火。照乘,指明珠。这两句是说:“倘不取燔柴大火和照乘明珠来作比较,又何从判定草萤非火,荷露非珠呢?”这就相当于谚语所说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诗人提出对比是辨伪的重要方法。当然,如果昏暗到连燔柴之火、照乘之珠都茫然不识,比照也就失掉了依据。所以,最后诗人才有“不取”、“可怜”的感叹。

  这首诗,通篇议论说理,却不使读者感到乏味。诗人借助形象,运用比喻,阐明哲理,把抽象的议论,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了。而且八句四联之中,五次出现反问句,似疑实断,以问为答,不仅具有咄咄逼人的气势,而且充满咄咄怪事的感叹。从头至尾,“何人”、“底事”、“但爱”、 “可知”、 “终非”、 “岂是”、 “不取”、 “何殊”,连珠式的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通篇跳荡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读者以骨鲠在喉、一吐为快的感觉。诗人的冤案是由于直言取祸,他的辨伪之说并非泛泛而发的宏论,而是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离骚》式的呐喊。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896-897页

fàngyánshǒu ·

bái tángdài 

zhāozhēnwěirénbiàn wǎngjīnláishì 
dànàizāngshēngnéngzhàshèng zhīnìngjiěyáng 
cǎoyíngyǒuyào耀zhōngfēihuǒ suītuánshìzhū 
fáncháijiānzhàochéng liánguāngcǎishū 
冥冥深林兮树木郁郁。
冥冥¹深林兮树木郁郁²
译文:幽暗不明的山林,树木密密层层生长茂盛。
注释:¹冥冥:幽暗不明。²郁郁:葱郁,繁茂。
山参差以崭岩兮,阜杳杳以蔽日。
山参(cēn)(cī)¹以崭(zhǎn)²兮,阜(fù)³(yǎo)以蔽日。
译文:山势高峻岩石峥嵘,峰峦遮天蔽日天色阴郁。
注释:¹参差:不齐貌。²崭岩:高峻的山势。崭:古通“巉”,高而险峻。³阜:阜丘,土丘。⁴杳杳:幽暗深广。
悲余心之悁悁兮,目眇眇而遗泣。
悲余心之悁(yuān)¹兮,目眇(miǎo)²而遗泣³
译文:可怜啊心中无限惆怅,举目远眺涕泣涟涟。
注释:¹悁悁:忿怒的样子。²眇眇:极目远望的样子。³遗泣:留下泣声。
风骚屑以摇木兮,云吸吸以湫戾。
风骚屑¹以摇木兮,云吸吸²以湫(qiū)(lì)³
译文:秋风萧萧摇动百草,云气浮动卷曲滚滚布满天空。
注释:¹骚屑:形容风呼啸的声音。²吸吸:形容云气浮动的样子。³湫戾:卷曲的样子。
悲余生之无欢兮,愁倥偬於山陆。
悲余生之无欢兮,愁倥(kǒng)(zǒng)¹於山陆²
译文:人生毫无欢乐只余差伤,久居深山野岭忧愁困苦。
注释:¹倥偬:困苦窘迫。²山陆:山间和陆地。陆,大土堆。
旦徘徊於长阪兮,夕彷徨而独宿。
旦徘徊¹於长阪²兮,夕彷徨³而独宿。
译文:白天在山坡上徘徊游荡,夜晚形单影吊独宿山间。
注释:¹徘徊:来回游荡。²长阪:亦作“ 长坂 ”,长长高坡。³彷徨:犹豫不决。
发披披以鬤鬤兮,躬劬劳而瘏悴。
发披披¹以鬤(ránɡ)²兮,躬³(qú)而瘏(tú)
译文:我披头散发容貌萎靡,身心劳苦憔悴病卧在床。
注释:¹披披:散乱的样子。²鬤鬤:头发纷乱的样子。³躬:自身。⁴劬劳:过分劳苦,辛劳。⁵瘏悴:疲病,疲惫憔悴。
魂俇俇而南行兮,泣沾襟而濡袂。
魂俇(ɡuànɡ)¹而南行兮,泣沾襟而濡²(mèi)³
译文:心神不定匆匆南行,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
注释:¹俇俇:犹“惶惶”,恐惧不安、心神不定的样子。²濡:沾湿。³袂:衣袖。
心婵媛而无告兮,口噤闭而不言。
心婵媛(yuán)¹而无告兮,口噤闭²而不言。
译文:愁思缠绕又能向谁诉说,只能紧闭双唇沉默不语。
注释:¹婵媛:情思牵萦。²噤闭:闭口不做声。
违郢都之旧闾兮,回湘、沅而远迁。
违郢(yǐng)都之旧闾¹兮,回湘、沅而远迁。
译文:离开我的家乡郢都,经过湘江沅水流放至远方。
注释:¹闾:乡里。巷里。
念余邦之横陷兮,宗鬼神之无次。
念余邦之横陷¹兮,宗鬼神²之无次³
译文:惦念我的祖国横遭灾难,祖庙混乱鬼神无人祭祀。
注释:¹横陷:意外陷落。²宗鬼神:宗族祖先的鬼神。³无次:失去次第,指没有人祭祀。
闵先嗣之中绝兮,心惶惑而自悲。
(mǐn)¹先嗣²之中绝³兮,心惶惑而自悲。
译文:哀怜祖先事业由此中断,心中恐惧疑惑独自差伤。
注释:¹闵:忧虑,担心。²先嗣:先祖事业的继续。³中绝:中断。⁴惶惑:惶恐疑惑。
聊浮游於山陿兮,步周流於江畔。
聊浮游於山陿(xiá)¹兮,步周流於江畔。
译文:暂且漫步徘徊在山谷之中,再到江边四处游荡。
注释:¹陿:同“峡”,峡谷。
临深水而长啸兮,且倘佯而氾观。
临深水而长啸¹兮,且倘(cháng)(yáng)²而氾(fàn)³
译文:面对深渊引吭高歌,徜徉漫游四处观望。
注释:¹长啸:长声呼啸。²倘佯:同“徜徉”,往来盘旋。³氾观:纵观,广泛地浏览。
兴离骚之微文兮,冀灵修之壹悟。
¹离骚之微文²兮,冀灵修³之壹悟
译文:申发《离骚》的隐约讽喻,希望君王能够最终醒悟。
注释:¹兴:创作。²微文:隐约讽喻的文章。³灵修:有修为之神灵。讽指楚王。灵,神修,美。⁴壹悟:一悟,专一醒悟。
还余车於南郢兮,复往轨於初古。
还余车於南郢兮,复往轨¹於初古²
译文:能让我的马车返回郢都,遵循先王辙迹决不改向。
注释:¹往轨:往日之轨道。²初古:犹远古。
道修远其难迁兮,伤余心之不能已。
道修远¹其难迁兮,伤余心之不能已²
译文:郢都道路遥远啊我实难回还,黯然神伤啊我无法自已。
注释:¹修远:修为遥远。²已:止。
背三五之典刑兮,绝洪范之辟纪。
背三五¹之典刑²兮,绝洪范³之辟纪
译文:君王背离三皇五帝的常法,断绝《洪范》的准则纪纲。
注释:¹三五:指三皇五帝。²典刑:旧法,常规。³洪范:《尚书》篇名。洪,大。范,方法,规范。相传为周灭商后二年,箕子向周武王陈述“天地之大法”,提出了帝王治理国家必须遵守的九种根本大法,即“洪范九畴”。⁴辟纪:法纪。
播规矩以背度兮,错权衡而任意。
播规矩以背度¹兮,错²权衡而任意。
译文:放弃圆规直尺违背法度,丢开称物权衡任意估量。
注释:¹背度:违背法度。²错:错置。
操绳墨而放弃兮,倾容幸而侍侧。
操绳墨¹而放弃兮,倾容²幸而侍侧。
译文:认真执行法纪的遭受放逐,侧头安身的能够近君旁。
注释:¹绳墨:木工的墨线。喻法度。²倾容:即侧头安身的人。倾,歪斜。容,容身。
甘棠枯於丰草兮,藜棘树於中庭。
甘棠¹枯於丰草兮,藜(lí)(jí)²树於中庭。
译文:棠梨枝叶枯萎而野草却丰盛啊,把蒺藜荆棘种满庭院中央。
注释:¹甘棠:即杜梨,高大的落叶乔木,春华秋实,花色白,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²藜棘:蒺藜和棘刺。
西施斥於北宫兮,仳倠倚於弥楹。
西施斥於北宫兮,仳(pǐ)(suī)¹倚於弥²(yíng)³
译文:美女西施被斥冷宫之中,丑妇仳倠得宠搔首堂前。
注释:¹仳倠:古代丑女的名。《淮南子·修务》载:“虽粉白黛黑弗能为美者,嫫母、仳倠也。”²弥:遍及。³楹:堂前的直柱。
乌获戚而骖乘兮,燕公操於马圉。
乌获¹²而骖(cān)³兮,燕公操於马圉(yǔ)
译文:莽夫乌获作为贴身警卫,让燕公操劳在马房之中。
注释:¹乌获:乌获:人名,战国时大力士,秦国人,与任鄙、孟说齐名。秦武王崇好力士,罗致并宠用他们,皆至大官。他力能举百钧,年八十余岁。后用作力士的泛称。²戚:亲近,亲密。³骖乘:在车右边陪乘,是近侍警卫。⁴燕公:即邵公,姓姬名奭,被周武王封于燕,故曰燕公,也称燕邵公。⁵马圉:养马的地方。
蒯聩登於清府兮,咎繇弃而在野。
(kuǎi)(guì)¹登於清府²兮,咎繇(yáo)³弃而在野。
译文:蒯瞶叛逆无义却能进宗庙,皋陶贤明圣智被弃逐远方。
注释:¹蒯瞶:人名,春秋时期卫灵公的太子。由于不顺其亲,欲害其后母。²清府:清府:即清庙,也即宗庙。由于宗庙肃然清静,所以被称为清庙。³咎繇:即皋陶,舜时的法官,公正无私,为传说中的司法之祖。
盖见兹以永叹兮,欲登阶而狐疑。
¹见兹以永叹兮,欲登阶而狐疑。
译文:看到如此世界使我长叹啊,想要进身规劝又犹豫惊慌。
注释:¹盖:大概,皆因。
乘白水而高骛兮,因徙弛而长词。
乘白水¹而高骛(wù)²兮,因徙弛³而长词
译文:还是从白水之上远走高飞趁此退身隐居永别君王。
注释:¹白水:神话中的水名,据说发源于昆仑山,相传饮之可以不死。²高骛:高远奔驰。³徙弛:退却。⁴长词:通“长辞”,长久告别。
叹曰:倘佯垆阪沼水深兮,容与汉渚涕淫淫兮,
叹曰:倘佯垆¹²³水深兮,容与涕淫淫兮,
译文:可叹啊:徜徉在垆山坡上,池水深深我彷徨。徘徊汉水之滨,涕泪涟涟流连彷徨。
注释:¹垆:山名。²阪:山坡。³沼:水池。⁴容与:徘徊。⁵汉:汉水。⁶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⁷淫淫:泪流不断的样子。
钟牙已死谁为声兮?纤阿不御焉舒情兮,
钟牙¹已死谁为声兮?纤阿²不御³焉舒情兮,
译文:子期伯牙已死,谁能知晓弹妙音?纤阿不能驾驭车马,怎能发挥力量?
注释:¹钟牙:指钟子期和俞伯牙,春秋时人,精于音律。²纤阿:古神话中御月运行的女神。³御:驾驶马车。
曾哀凄欷心离离兮,还顾高丘泣如洒兮。
¹哀凄欷(xī)²心离离³兮,还顾高丘泣如洒兮。
译文:无限差哀凄凉,心痛欲裂如刀绞。回望楚国方向,眼泪抛洒不断。
注释:¹曾:通“增”,更加。²欷:欷歔,哽咽。³离离:割裂的样子。⁴还顾:环顾。

  这首诗主要叙写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被放逐后,行走江湖,无人理解,孤苦而无所适从,进退两难的悲苦情景。全诗设喻形象贴切,格调凄清忧伤。

  诗文起笔便设置了一个幽暗凄清的自然环境:屈原独自一人徘徊在空旷的山野,心情凄楚抑郁,在渲嚷嘈杂之声已然沉寂之际展开了内心独白。他先是想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遭到放逐,离开故国郢都,流落在沅湘蛮荒之地。虽说境遇如此,但他仍然挂念着邦国宗族的兴衰存亡。

  《九叹·思古》诗文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是从首句到“且倘佯而泛观”。这一层起笔描写阴森的森林和荒芜的大山,为屈原代言,抒发了诗人被排挤、被流放在沅湘蛮荒之地后的孤独、困苦和徘徊、失意、悲伤心情。

  第二层是从“ 兴《离骚》之微文兮”到“因徙弛而长词”。这一层直写屈原悲哀、困苦的原因。这一层诗人用了很大篇幅,用历史人物来比喻、对比屈原的怀才不遇,欲忠心报国,却遭受奸邪谗言,不见信于君王,更被排挤流放,返国无望的悲惨结局。

  第三层是从“叹曰:倘佯垆阪”到末句。这一层倾诉了屈原没有知音,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忧伤心情。这其实也明示和表达了屈原真正的伤心和悲哀是在于见疑与君王,不得效力国家。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诗经楚辞鉴赏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1296-1338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
¹云松竹,万事从今足²。拄(zhǔ)杖东家分社³肉,白酒床头初熟
译文:山园里一望无际的松林竹树,和天上的白云相连接。隐居在这里,与世无争,也该知足了。遇上了秋社的日子,拄上手杖到主持社日祭神的人家分回了一份祭肉,又恰逢糟架的那瓮白酒刚刚酿成,正好痛快淋漓地喝一场。
注释:¹连:连接。²足:满足、知足。³社:指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史记·陈丞相世家》:“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可知逢到“社”日,就要分肉,所以有“分社肉”之说。⁴白酒:此指田园家酿。⁵床头:指酿酒的糟架。⁶初熟:谓白酒刚刚酿成。
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西风¹梨枣山园,儿童偷²把长竿。莫³(qiǎn)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
译文:西风起了,山园里的梨、枣等果实都成熟了。一群嘴馋贪吃的小孩子,手握着长长的竹竿,偷偷地扑打着树上的梨和枣。别叫家人去惊动了小孩子们,让我在这儿静静地观察他们天真无邪的举动,也是一种乐趣呢。
注释:¹西风:指秋风。²偷:行动瞒着别人。代指孩子敛声屏气、蹑手蹑脚、东张西望扑打枣、梨的情态。³莫:不要。⁴旁人:家人。⁵闲:悠闲。⁶看:观察,观看。

  这首乡情词,描写的农村是一片升平气象,没有矛盾,没有痛苦,有酒有肉,丰衣足食,太理想化了。尽管在当时的情况下,江南广大农村局部的安宁是有的,但也很难设想,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生活得很幸福、愉快。当然,这不是说辛弃疾有意粉饰太平,而是因为他接触下层人民的机会很少,所以大大限制了他的眼界,对生活的认识不免受到局限。

  上阕写闲居带湖的满足及安居乐业的农村生活景象,烘托静谧和谐的氛围。“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云雾缭绕,笼罩着生长茂盛、郁郁葱葱的松、竹,环境优美、生活舒适和谐,所以说“从今万事足”。上句写景,说山园的松竹高大,和天上的白云相连,饱含着赞赏之情,使人想到的是林木葱笼,环境清幽,准确地把握住了隐居的特色。如果舍此而去描绘楼台亭阁的宏丽,那就不足以显示是隐居了,而会变为庸俗的富家翁的自夸。下句抒情,表现与世无争的知足思想。这一思想,无疑是来自老子的。《老子》一书中,即从正面教诲人说“知足者富”,“知足不辱”,又从反面告诫人说“祸莫大于不知足”。作者这一思想,虽然是消极的,但是比那些勾心斗角、贪得无厌之徒的肮脏意识却高尚得多。这两句领起全篇,确定了全篇的基调。一“足”字,表达了词人对居住环境、生活的满足。

  “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是对“万事足”的补充说明,字里行间透露出生活的甜美温馨。从一个侧面来写生活上的“足”。上句说同邻里的关系融洽,共同分享欢乐。“拄杖”,表明年老。估计词人这时,已是年过半百。“分社肉”,是当时仍存的古风,每当春社日和秋社日,四邻相聚,屠宰牲口以祭社神,然后分享祭社神的肉。据下文,这里所说的应是秋社分肉。下句说山园富有。李白《南陵叙别》有句云:“白酒初熟山中归,黄鸡啄麦秋正肥。”如此说富有,意近夸而不俗。因为饮酒是高人雅士的嗜好,所以新分到了社肉,又恰逢白酒刚刚酿成,岂不正好惬意地一醉方休吗?读了这两句,不禁使人想起王驾的《社日》:“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下阕摄取一个情趣盎然的生活镜头直接入词,更使此词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这既有很强的情节性,又具强烈的行动性、连续性。可以设想,如果画家把这场面稍事勾勒、着色,就是一幅生气勃勃的农村风俗画;如果作家用散文把这场面和人物的活动记下来,又可成功为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的小品。只是平常的几句话却具绘画的立体美,又具散文的情节美,稼轩运用语言文字功力娴熟,由此也可见一斑。下阕“书所见”,表现闲适的心情。“西风犁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藉“西风”点明时间是在秋天。“犁枣山园”,展现出庄园内的犁树和枣树上果实累累的景象,透露出词人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儿童偷把长竿”,是词人所见的一个场面,甚似特写镜头:一群儿童,正手握长长的竹竿在偷着扑打犁、枣。“偷”字极有趣味,使人仿佛看到了这群馋嘴的儿童,一边扑打着犁、枣,一边东张西望地提防随时准备拔腿逃跑。一个“偷”字,写出了贪嘴孩子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反映词人对偷梨、枣的儿童们的保护、欣赏的态度。这两句很容易使人联想到杜甫《又呈吴郎》的“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都是对扑打者采取保护的、关心的态度,不让他人干扰。然而两者却又有不同:杜甫是推已及人,出于对这“无食无儿一妇人”的同情。作者是在“万事人今足”的心态下,觉得这群顽皮的儿童有趣,要留着“老夫静处闲看”;杜甫表现出的是一颗善良的“仁”心,语言深沉,作者表现出的是一片万事足后的“闲”情,笔调轻快。一“闲”字,是指在“万事从今足”的心态下,作者觉得“偷梨枣”的儿童顽皮、有趣,展现出作者的悠闲;轻快笔调之中,透露出对当前生活的喜悦之情。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和枣的儿童欣赏、爱护之情。

  陆游乡居时曾说“身闲诗简淡”。作者的这首词,也是因“身闲”而“简淡”的。它通篇无奇字,无丽句,不用典故,不雕琢,如同家常语一样,而将主人公形象的神情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实在耐人寻味,这也正是它“简淡”的妙处。

参考资料:
1、 《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18-1521页

qīngpíngyuè ·jiǎnjiàoshānyuánshūsuǒ 

jiànxīn sòngdài 

liányúnsōngzhú wànshìcóngjīn zhǔzhàngdōngjiāfēnshèròu báijiǔchuángtóuchūshú 
西fēngzǎoshānyuán értóngtōuchánggān竿 qiǎnpángrénjīng lǎojìngchùxiánkàn 
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
五里滩¹头风欲平,张帆举棹(lǔ)觉船轻。柔橹(lǔ)²不施停却棹(zhào),是船行。
译文:船行至五里滩时风势将要平息,马上举棹扬帆,船行瞬间轻松了许多。轻轻地摇着橹不用划桨,船儿都行走的飞快。
注释:¹五里滩:河上的一个地名。²橹: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长而大,安在船尾或船旁,用人摇。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译文:放眼望去,只见微风吹来,水面上波光荡漾。看着眼前的山,就好像是来迎接你似的,但当你仔细一看,山并没有动,而是船在前行。

  这是一首反映船夫水上生活的抒情小词,它写的是狂风过后船夫们驾驶帆船前进的情景和心情。

  词一开头就说”五里滩头风欲平,张帆举棹觉船轻”。五里滩,是这条河上的一个地名,“头”是方位词,它说明船已开到五里滩上了。帆船是需要借助风力的,乘风破浪,船走得更快。但这种风必须是顺风。如果吹来的风是旋风,或逆风,那就不但不能帮助帆船前进,而且还会带来危险,所以是不能张帆的。在五里滩以前,船夫们遇到的显然不是顺风。他们经过一场和狂风恶浪的搏斗以后,观察到风势将要平息,也就是“风欲平”了,就马上扯起帆来。在这个当儿,大家虽然还在继续举棹摇般,却产生了“觉船轻”的感觉。“棹”,桨板,举棹就是打桨板。既然风力可以代替人力,何必还要打桨摇橹呢,于是,便“柔橹不施停却棹”吧。在文学作品中常把橹称为柔橹,以形容橹的得心应手。橹的外形有点儿象桨,安在船梢或船旁,用人摇动,它会象鱼的尾和鳍一样,通过拨水,产主推动力。“施”,使用。写到这里,船夫们的轻松愉快的感情,一下就传达出来了。

  词的下片就是通过看山看水反映了他们的心情。

  “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却似走来迎。”“闪灼”,形容水光闪动的样子。狂风过后,乌云也散开了,上文说“风欲平”,是还有些风,所以河里的波浪涌起,波光粼粼。这时两岸的山呐,看上去挺有趣过的,它们似乎很好客,正在急急忙忙地迎面走过来欢迎大家。但是,山是不会走动的。子细(仔细)看看,山确实没有动啊。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哦,那不过是因为船走得快,使得坐在船上的人产生一种“走来迎”的感觉罢了。

  词的上片和下片的末尾都用“是船行”作结束,它不仅起一个叙述作用,而且还象船夫的劳动号子的和声一样,余音袅袅[niǎo],久久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

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sōng)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hàn)。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译文:巍峨四岳是大山,高高耸峙入云天。神明灵气降四岳,甫侯申伯生人间。申伯甫侯大贤人,辅佐王室国桢干。藩国以他为屏蔽,天下以他为墙垣。
注释:崧:又作“嵩”,山高而大。维:是。岳:特别高大的山。毛传:“岳,四岳也。东岳岱,南岳衡,西岳华,北岳恒。”骏:大。极:至。维:发语词。甫:国名,此指甫侯。其封地在今河南省南阳市西。申:国名,此指申伯。其封地在今河南南阳北。翰:“干”之假借,筑墙时树立两旁以障土之木柱。于:犹“为”。蕃:即“藩”,藩篱,屏障。宣:“垣”之假借。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wěi)亹申伯,王缵(zuǎn)之事。于邑(yì)于谢,南国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译文:申伯勤勉能力强,王委重任理南疆。分封于谢建新邑,南方藩国有榜样。周王下令给召伯,申伯新居来丈量。申伯升为南国长,子孙继承福祚享。
注释:亹亹:勤勉貌。缵:“践”之借,任用。前一“于”字:为,建。谢:地名,在今河南唐河南。式:法。召伯:召虎,亦称召穆公,周宣王大臣。定:确定。登:升。执:守持。功:事业。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译文:周王下令给申伯,要树表率于南国。依靠谢地众百姓,修筑封地新城郭。周王下令给召伯,申伯田界重划过。周王下令给傅御,迁去家臣同生活。
注释:因:依靠。庸:通“墉”,城墙。彻:治理。此指划定地界。傅御:诸侯之臣,治事之官,为家臣之长。私人:傅御之家臣。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chù)其城,寝庙既成。既成藐藐,王锡(cì)申伯。四牡蹻(jué)蹻,钩膺濯(zhuó)濯。
译文:申伯建邑大工程,全靠召伯苦经营,墙垣厚实是坚城。宗庙也已修筑好,富丽堂皇面貌新。周王有物赐申伯,四马驾车真健劲,带饰樊膺闪闪明。
注释:俶(厚貌,一说建造。寝庙:周代宗庙的建筑有庙和寝两部分,合称寝庙。藐藐:美貌。锡:同“赐”。牡:公马。蹻蹻:强壮勇武貌。钩膺:即“樊缨”,马颈腹上的带饰。濯濯:光泽鲜明貌。
王遣申伯,路车乘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王遣申伯,路车乘(shèng)马。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译文:周王赏赉给申伯,大车驷马物品多。我已考虑你居处,不如南方最适合。郑重赐你大玉圭,镇国之宝永不磨。尊贵王舅请前往,回到南方安邦国。
注释:遣:赠送。路车:诸侯乘坐的一种大型马车。路,同“辂”。乘马:四匹马。四马一车为一乘。图:图谋,谋虑。介:亦作“玠”,大。圭:古代玉制的礼器,诸侯执此以朝见周王。近(按说文从辵从丌,今从斤,误。读音jì):语助词,相当于“哉”。保:保有。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méi)。申伯还南,谢于诚归。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zhāng),式遄(chuán)其行。
译文:申伯出发果动身,周王郿地来饯行。申伯如今回南国,去往谢邑即启程。周王下令给召伯,去把申伯疆界定。路上粮草要备足,保证供给快驰骋。
注释:信:真。迈:行。饯:备酒食送行。郿:古地名,在今陕西眉县东渭水北岸。当时宣王在岐周,郿在歧周东南,申伯封国之谢又在郿之东南,故宣王为申伯在岐周之郊郿地饯行。谢于诚归:即“诚归于谢”。峙:本作“偫”,或作“庤”,又作“畴”,储备。粻:米粮。遄:加速。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
申伯番(bō)番,既入于谢。徒御啴(chǎn)啴。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pī)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
译文:申伯勇武有豪情,前往谢邑入新城,步卒车骑军容盛。周邦人民皆欢喜,国有栋粱得安宁。尊贵显赫贤申伯,周王元舅封疆臣,文武双全人崇敬。
注释:番番:勇武貌。徒:徒行之士兵。御:御车之士兵。啴啴:众多而威武貌。戎:汝,你。或训“大”。不:通“丕”,太。显:显赫。元舅:长舅。宪:法式,模范。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译文:申伯德高望又隆,品端行直温且恭。安抚万邦功劳大,誉满四海人赞颂。吉甫创作这首诗,篇幅既长情亦重。曲调典雅音节美,赠送申伯纪大功。
注释:柔惠:温顺恭谨。揉:即“柔”,安。吉甫:尹吉甫,周宣王大臣。诵:同“颂”,颂赞之诗。其:是,此。孔硕:指篇幅很长。孔,很;硕,大。风:曲调。肆好:极好。

  这首诗,《毛诗序》以为是尹吉甫美宣王,但吴闿生却认为是讥刺。他在《诗义会通》中说:“案《崧高》、《烝民》二诗,微指略同。皆讥宣王疏远贤臣,不能引以自辅,语虽褒美,而意指具在言外,所以为微文深意。《序》皆未能发其义。《烝民》语意较显,汉儒犹有知之者,此篇则喻者益少。然二篇笔意相似,惟此为弥隐耳。先大夫曰:迭称王命,所以深著王之远贤。郑笺云:‘申伯忠臣,不欲离王室。’最得其旨。殆三家遗说,郑偶采及之,非毛义也。‘不显申伯’三句,先大夫曰:‘深惜其远去也。’”这首诗应是尹吉甫赠给在王室为卿士而又出为方伯的申伯的。其旨意是歌颂申伯辅佐周室、镇抚南方侯国的功劳。同时也写了宣王对申伯的优渥封赠及不同寻常的礼遇。西周末期,其南方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等侯国。由于王室卑微,这其中一些渐渐强大起来的诸侯并不怎么顺从王室,叛乱时有发生,所以派谁去统领侯国,安抚南方,对当时的周王室来说,就是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了。申国为周初所封,西周末年依然强大,在众侯国中有一定的威望。申伯入朝为卿士,在朝中有很高威信。鉴于当时的形势,再加上申伯是王室贵戚(宣王元舅),故宣王改大其邑,派他去作南方方伯。所以,宣王分封申伯于谢,有其政治目的,完全是以巩固周王室的统治为出发点的。清人李黼平《毛诗纳义》曰:“自共和时,荆楚渐张,故召穆公有追荆至洛之役。宣王时,势当又炽,南方诸侯必有畔而从之者,故加申伯为侯伯,以为连属之监,一时控制之宜,抚绥之略,皆于此诗见焉。”尹吉甫为什么对分封申伯于谢之事加以郑重叙写,周王为什么在分封时反覆叮咛、殷勤眷注,为什么京师之人看到申伯启程欢欣鼓舞,知道了上述情况,就不难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从布局谋篇及结构上看,这首诗有明确的线索,一定的顺序。全诗八章。首章叙申伯降生之异,总叙其在周朝的地位和诸侯中的作用。次章叙周王派召伯去谢地相定申伯之宅。三章分述宣王对申伯、召伯及傅御之命。四章写召伯建成谢邑及寝庙。五章为周王期待申伯为天子效命的临别赠言。六章叙宣王在郿地为申伯饯行。七章叙申伯启程时的盛况。末章述申伯荣归封地,不负重望,给各国诸侯们作出了榜样,并点明此诗作意。可以看出,作者是以王命为线索,以申伯受封之事为中心,基本按照事件发展的经过来进行叙写的。但由于要表示宣王对申伯的宠眷倚重,故诗中又每事申言,不厌句义重复,可以说这是《崧高》一诗的显著特征。严粲《诗缉》说:“此诗多申复之词,既曰‘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又曰‘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既曰‘南国是式’,又曰‘式是南邦’。既曰‘于邑于谢’,又曰‘因是谢人,以作尔庸’。既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又曰‘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既曰‘谢于诚归’,又曰‘既入于谢’。既曰‘登是南邦,世执其功’,又曰‘南土是保’。既曰‘四牡蹻蹻,钩膺濯濯’,又曰‘路车乘马’。此诗每事申言之,写丁宁郑重之意,自是一体,难以一一穿凿分别也。”“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两句,孔颖达疏曰:“此复云‘王命召伯’者,召伯营谢既成,遣使报王,王知城郭既了,又复命以此事。”顾广誉《学诗详说》评曰:“此以辞害意也。只是一时一事,此乃溯原申伯之归谢所由得遄行耳。《集传》谓:‘召伯之营谢也,则已敛其税赋,积其餱粮,使庐市有止宿之委积,故能使申伯无留行也。’盖举其国中之峙粻,而在道固不待言矣。”正因为孔颖达不视王命为“一体”,强加分别,附会穿凿,所以招致顾氏之讥。

  这首诗的起首二句“崧高维岳,骏极于天”为后人所激赏。方玉润说:“起笔峥嵘,与岳势竞隆。”又曰:“发端严重庄凝,有泰山岩岩气象。中兴贤佐,天子懿亲,非此手笔不足以称题。”“后世杜甫呈献巨篇,专学此种。”(《诗经原始》)既指出起句的艺术特征,又点明了它的用意和深远影响。读此二句,首先让读者联想起的倒不是杜甫的“呈献巨篇”,而是其《咏怀古迹》第一首的开头两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及其评语。有人说这二句:“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又有人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崧高》的作者在诗里是要努力把申伯塑造成“资兼文武,望重屏藩,论德则柔惠堪嘉,论功则蕃宣足式”的盖世英雄,所以以此二句发端,就显得称题切旨,可谓气势雄伟,出手不凡。杜诗与此机杼正同,波澜不二。后世诗中除老杜这一联外,能具此神理而堪与之比肩者实寥寥无几。

sōnggāo

míng xiānqín 

sōnggāowéiyuè jùntiān wéiyuèjiàngshén shēngshēn wéishēn wéizhōuzhīgàn guófán fāngxuān 

wěiwěishēn wángzuǎnzhīshì xiè nánguóshìshì wángmìngshào dìngshēnzhīzhái dēngshìnánbāng shìzhígōng 

wángmìngshēn shìshìnánbāng yīnshìxièrén zuòěryōng wángmìngshào chèshēntián wángmìng qiānrén 

shēnzhīgōng shàoshìyíng yǒuchùchéng qǐnmiàochéng chéngmiǎomiǎo wángshēn jiǎojiǎo gōuyīngzhuózhuó 

wángqiǎnshēn chēshèng ěr nán ěrjièguǐ zuòěrbǎo wǎngjìnwángjiù nánshìbǎo 

shēnxìnmài wángjiànméi shēnhuánnán xièchéngguī wángmìngshào chèshēnjiāng zhìzhāng shìchuánxíng 

shēn xiè chǎnchǎn zhōubāngxián róngyǒuliánggàn xiǎnshēn wángzhīyuánjiù wénshìxiàn 

shēnzhī róuhuìqiězhí róuwànbāng wénguó zuòsòng shīkǒngshuò fēnghǎo zèngshē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