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太清境,谁幻出阶坳。不知身住何处,爽气逼霜袍。但见人间一样,似夜又还非夜,栖鸟不安巢。认得在尘世,禁鼓二更敲。最忺看,来竹底,上梅梢。几家朱户,不如儿女醉蓬茅。谁把琴声三弄,不管骚人幽趣,似向曲中嘲。长啸赋赤壁,有酒更无肴。
一段太清境,谁幻出阶坳。不知身住何处,爽气逼霜袍。但见人间一样,似夜又还非夜,栖鸟不安巢。认得在尘世,禁鼓二更敲。最忺看,来竹底,上梅梢。几家朱户,不如儿女醉蓬茅。谁把琴声三弄,不管骚人幽趣,似向曲中嘲。长啸赋赤壁,有酒更无肴。

shuǐdiàotóu··duàntàiqīngjìng--céng

duàntàiqīngjìngshuíhuànchūjiēàozhīshēnzhùchùshuǎngshuāngpáodànjiànrénjiānyàngshìyòuháifēiniǎoāncháorènzàichénshìjìnèrgèngqiāozuìxiānkànláizhúshàngméishāojiāzhūérzuìpéngmáoshuíqínshēngsānnòngguǎnsāorényōushìxiàngzhōngcháozhǎngxiàochìyǒujiǔgèngyáo

李曾伯

李曾伯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873篇诗文

猜您喜欢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蹙 一作:颦)
美人卷珠帘¹,深坐²(cù)³蛾眉。(蹙 一作:颦)
译文:美人儿卷起珠帘一直等待,独坐深闺中双眉紧紧蹙起。
注释:¹卷珠帘:意指其卷帘相望。珠帘:珠串的帷帘。²深坐:长久的坐。³蹙:皱眉。⁴蛾眉:蚕蛾触须弯而细长,故以称女子之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译文:只看见她两腮泪痕斑驳,不知道她心中埋怨的人是谁。

  五言绝句:语言平浅简易,情态缠绵凄凉,含蓄蕴藉,言短意长。“含蓄有古意”、“直接国风之遗”,在理解李白诗歌的时候应该注意这些。古代的“美人”就不是一个普通的词,与现代口头时髦的“美女”很不一样。《离骚》里的“香草美人”指贤臣明君;《诗经》中的美人指容德俱美的年轻女子,“有美一人,清扬婉兮”。“美人卷珠帘”是指品性容貌都美好的闺中女子,李白诗歌的“含蓄蕴藉”是指诗歌中主人公情韵的婉转,而非指寄托兴寓,所以说它“直接国风之遗”。

  这首小诗抒写一位美人的幽怨,不直截了当地写怨,而只作美人神态的描绘:含颦独坐,泪痕满面,却表现出了她心中深深的愁恨。

  “深坐颦蛾眉”,“深”的意思是有多层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蝶恋花》)女子所住的闺房在“帘幕无重数”的深院里,十分幽深,十分寂寞,这是第一层;“深”还有深情的意思,所谓“美人卷珠帘”,古人思念亲人,总要登高望远,那是男子的做法,女子“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能抛头露面,于是只好“卷珠帘”望着离人去的方向以寄托思念之情,期待离人回来,这是第二层;“深”的第三层意思便是“久”,指坐的时间很长了。颦是皱的意思,吴宫里的西施“颦”起来的样子比平日更加美丽,更加楚楚可怜,才有了东施的效颦。“颦蛾眉”更显出了“美人”之美。

  “但见泪痕湿”,因为思念太深了,情太深了,所以不知不觉就流下相思泪。“湿”字说明是暗暗地流泪,情不自禁地流泪。联系到第二句的“颦蛾眉”,比“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怨情更重。

  “不知心恨谁”,明明是思念,是爱一个人,却偏偏用“恨”。女主人公的心底是有点抱怨,离人去外地太久了,害她一个人在这深院里忍受着孤单寂寞,离人却还不回来。但这种恨,其实就是一种爱。爱一个人,总是恨对方不能陪伴在身边。诗的前三句用赋,末尾用问句归结“怨情”。这里的赋是个动态的过程,首先是“卷珠帘”,然后“深坐”,再“颦蛾眉”,最后“泪痕湿”,行动可见,情态逼人。

  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历来为人称道。明明是思念,是爱一个人,却用了一个“恨”,所谓恨,是爱之极也。明明思念的对象已经呼之欲出了,却就不知恨谁。这两句,可以从两个视角来解读。第一个视角,是美人的视角,美人不是恨谁,是恨这春光太美,勾引了她内心的思念,还是恨良人久离不归,让她独守空房?恨的模糊了,但美人内心的恨意,却是明确的。第二个视角,是诗人的视角,诗人是一个旁观者的角度,看到一个脸上挂着泪痕的美女,看到了她内心的恨意,但是不知道她恨的对象,也不敢冒昧问。

  李白的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意境,一个孤独的女子的思念之情。这样一个很平凡的情景,作者捕捉到了几个点,由这几个点勾出一幅简单的画面,同时又留下无限的遐想。随意的一个小细节,就可以泄露整个主题,可见诗人的洞察力。全诗哀婉凄凉,缠绵悱恻。

参考资料:
1、 《全唐诗》(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
2、 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四):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222-223

yuànqíng

bái tángdài 

měirénjuǎnzhūlián shēnzuòéméi  (zuò pín )
dànjiànlèihénshī湿 zhīxīnhènshuí 

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
(mián)¹瓜瓞(dié)²。民之初生,自土³(jū)。古公亶(dǎn),陶陶穴,未有家室
译文:大瓜小瓜瓜蔓长,周人最早得发祥,本在沮水漆水旁。太王古公亶父来,率民挖窖又开窑,还没筑屋建厅堂。
注释:¹緜緜:即绵绵,不绝貌。緜:同“绵”。²瓞:小瓜。³土:居住。⁴沮漆:古二水名,均在今陕西省境内。⁵古公亶父:周王族十三世祖,后追称大(太)王。古公是称号,犹言“故邠公”;亶父是名。⁶陶:窑灶。⁷复:古时的一种窑洞,即旁穿之穴。⁸家室:犹言“宫室”。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古公亶父,来朝¹走马²。率³西水浒,至于岐下。爰(yuán)及姜女,聿(yù)来胥宇
译文:太王古公亶父来,清早出行赶起马。沿着河岸直向西,来到岐山山脚下。接着娶了姜氏女,共察山水和住地。
注释:¹朝:早。²走马:指避狄难。³率:沿着。⁴浒:水涯。漆沮之侧也。⁵岐下:岐山之下。岐山在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⁶爰:于是。⁷姜女:指古公亶父之妃,姜氏。⁸聿:发语词。⁹胥宇:犹言“相宅”,就是考察地势,选择建筑宫室的地址。胥,相,视。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
周原膴(wǔ)¹,堇(jǐn)²(tú)³如饴(yí)。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曰时,筑室于兹¹⁰
译文:周原土地真肥沃,苦菜甜如麦芽糖。开始谋划和商量,再刻龟甲看卜象。兆示定居好地方,在此修屋造住房。
注释:¹膴膴:肥沃的样子。²堇:旱芹。³荼:苦菜。⁴饴:用米芽或麦芽熬成的糖浆。⁵契:锲,指刻龟甲占卜。⁶龟:指占卜所用的龟甲。⁷曰:语助词。⁸止:言此地可以居住。⁹时:言此时可以动工。¹⁰兹:此,这里。
廼慰廼止,廼左廼右,廼疆廼理,廼宣廼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
(nǎi)¹²廼止³,廼左廼右,廼疆廼理,廼宣廼亩。自西徂(cú)东,周爰执事。
译文:于是在此安家邦,于是四处劳作忙,于是划疆又治理,于是开渠又垦荒。打从东面到西面,要管杂事一样样。
注释:¹廼:同“乃”。《诗经》各篇通用“乃”,惟此篇与《大雅·公刘》“廼”、“乃”杂用。²慰:安定。³止:居住。⁴疆:划分疆界。⁵理:治理土地。⁶宣:疏通沟渠。⁷亩:整治田垄。⁸徂:往,去。⁹周:徧(遍的异体字)。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乃召司空¹,乃召司徒²,俾(bǐ)³立室家。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
译文:先召司空定工程,再召司徒定力役,房屋宫室使建立。准绳拉得正又直,捆牢木板来打夯,筑庙动作好整齐。
注释:¹司空:管工程的官。²司徒:管土地和力役的官。³俾:使。⁴缩:捆绑。⁵载:通“栽”,筑墙的长板。⁶翼翼:动作整齐。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
(jū)¹之陾(réng)²,度³之薨(hōng),筑之登登,削屡(píng)。百堵皆兴,鼛(gāo)¹⁰鼓弗胜¹¹
译文:铲土入筐腾腾腾,投土上墙轰轰轰。齐声打夯登登登,削平凸墙嘭嘭嘭。成百道墙一时起,人声赛过打鼓声。
注释:¹捄:此作动词用,意思是筑墙者掘土而盛于笼中。²陾陾:众多貌。³度:填土于筑板内。⁴薨薨:填土声。⁵登登:相应声。⁶屡:通“塿(lǒu)”,土墙隆起的部分。⁷冯冯:削平墙面的声音。⁸堵:五版为堵。⁹兴:起。此言治宫室。¹⁰鼛:大鼓,长一丈二尺。¹¹弗胜:指鼓声盖不过人声。
廼立皋门,皋门有伉。廼立应门,应门将将。廼立冢土,戎丑攸行。
廼立皋门¹,皋门有伉(kàng)²。廼立应门³,应门将(qiāng)。廼立冢(zhǒng),戎行。
译文:于是建起郭城门,郭门高耸入云霄。于是立起王宫门,正门雄伟气势豪。于是修筑起大社,正当防戎那大盗。
注释:¹皋门:王都的郭门。²伉:通“亢”。高大貌。³应门:王宫的正门。⁴将将:庄严雄伟的样子。⁵冢土:即大社,祭祀社神的地方。冢,大;土,通“社”。⁶戎:指昆夷,北方的游牧民族,即犬戎。⁷丑:对边远民族的蔑称。⁸攸:所。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駾矣,维其喙矣!
¹不殄(tiǎn)²厥愠³,亦不陨(yǔn)厥问。柞(zuò)(yù)拔矣,行道兑(duì)矣。混夷(tuì)¹⁰矣,维其喙(huì)¹¹矣!
译文:既不断绝对敌愤,邻国也不失聘问。柞栎白桵都拔去,道路畅通又宽正。昆夷奔逃不敢来,疲弊困乏势不振。
注释:¹肆:于是。²殄:断绝。³愠:怒。⁴陨:坠。⁵问:通“闻”,谓声誉。⁶柞:栎树。⁷棫:白桵(ruí),与柞皆丛生灌木。⁸兑:通“达”,通畅。⁹混夷:即昆夷。¹⁰駾:突逃。¹¹喙:疲劳困倦。
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
¹(ruì)²³厥成,文王蹶(guì)厥生。予有疏附,予曰有先后¹⁰。予曰有奔奏¹¹,予曰有御侮¹²
译文:虞芮两国争执平,文王启发感其性。我说有臣疏化亲,我说有臣辅佐灵。我说有臣善奔走,我说有臣御敌侵。
注释:¹虞:古国名,在今山西平陆。²芮:古国名,在今陕西大荔。³质:评断。⁴成:平。⁵蹶:感动。⁶生:通“性”。⁷予:周人自称。⁸曰:语助词。王逸《楚辞章句》引作“聿”。⁹疏附:指能使疏者亲之臣。¹⁰先后:指君王前后辅佐之臣。¹¹奔奏:指奔命四方之臣。“奏”亦作“走”。¹²御侮:指捍卫国家之臣。

  全诗共九章。首章以“緜緜瓜瓞”起兴,开首八字简洁地概括了周人延绵不绝、生生不息的漫长历史。以下至第八章,全叙太王率族迁岐、建设周原的情况。正是太王迁岐的重大决策和文王的仁德,才奠定了周人灭商建国的基础,如《鲁颂·閟宫》所言:“后稷之孙,实维大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至于文武,缵大王之绪。”篇末便自然而然带出文王平虞芮之讼的事,显示出其蒸蒸日上的景象。

  周人早先所居的邠地,人们遭遇强悍游牧民族昆夷的侵扰,促使古公亶父举族迁移。《孟子·梁惠王下》记载狄人入侵,意在掠地,古公亶父事之以皮币、珠玉、犬马,均不得免,乃“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以其仁而“从之者如归市”。全诗以迁岐为中心展开铺排描绘,疏密有致。长长的迁徙过程浓缩在短短的四句中:“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而“爰及姜女”一句,看似随笔带出,实则画龙点睛。姜女是当地平原民族姜族的长女,周与姜联姻,意味着古公亶父被承认为周原的占有者和统治者。同时,此句又为后文在渭水平原上的种种生活劳动的刻画,做了铺垫。

  在“堇荼如饴”的辽阔平原上,周人怀着满腔喜悦和对新生活的憧憬投入了劳动,他们刻龟占卜,商议谋划。诗人以浓彩重墨描绘农耕、建筑的同时,融人了深沉朴质的感情。他们一面“廼慰廼止,廼左廼右,廼疆廼理,廼宣廼亩”,欢天喜地安家定宅,封疆划界,开渠垦荒,一面“筑室于兹”。与落后的邠地相比,平原文明的标志便是建造房屋。走出地穴窑洞,在地面上修屋筑室,是一个质的飞跃,是周人安居乐业的开始,是周族初兴的象征,也正是古公亶父迁岐的伟大功业。对建筑的描摹刻画,正是对古公亶父的热情歌颂,故而诗中最精彩生动的描写正集于此:“陾陾”“薨薨”“登登”“冯冯”四组拟声词,以声音的嘈杂响亮表现了种种劳动场面,烘托了劳动的气氛。洪大的鼓声被淹没在铲土声、填土声、打夯声和笑语声中,真是朝气蓬勃、热火朝天。“百堵皆兴”,既是对施工规模的自豪,也暗示了周民族的蓬勃发展。“皋门有伉”“应门将将”,既是对自己建筑技术的夸耀,又显示了周人的自强自立、不可侵犯的精神。由此歌颂武功文略便是水到渠成:“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混夷駾矣,维其喙矣。”表现了日益强大的周族对昆夷的蔑视和胜利后的自豪感。文王平虞芮之讼,突出表现其睿智与文德。结尾四个“予曰”,一气呵成,既是诗人内心激情一泻而出的倾述,又是对文王德化的赞美,更是对古公亶父文韬武略的追忆,与首句“緜緜瓜瓞”遥相呼应,相映成趣。

  诗章以时间为经,以地点为纬,景随情迁,情缘景发,浑然丰满,情景一体,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自邠至岐,从起行、定宅、治田、建屋、筑庙到文王服虞芮、受天命,莫不洋溢着周人对生活的激情、对生命的热爱、对祖先的崇敬。结构变幻,开合承启不着痕迹,略处点到即止,详处工笔刻画,错落有致。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24-528

mián

shījīng··wénwángzhīshí xiānqín 

miánmiánguādié mínzhīchūshēng  gōngdǎn táotáoxué wèiyǒujiāshì 
gōngdǎn láizhāozǒu shuài西shuǐ zhìxià yuánjiāng lái 
zhōuyuán jīn yuánshǐyuánmóu yuánguī yuēzhǐyuēshí zhùshì 
nǎiwèinǎizhǐ nǎizuǒnǎiyòu nǎijiāngnǎi nǎixuānnǎi 西dōng zhōuyuánzhíshì 
nǎizhàokōng nǎizhào shìjiā shéngzhí suōbǎnzǎi zuòmiào 
zhīréngréng duózhīhōnghōng zhùzhīdēngdēng xuēpíngpíng bǎijiēxīng gāoshèng 
nǎigāomén gāoményǒukàng nǎiyīngmén yīngménqiāngqiāng nǎizhǒng róngchǒuyōuháng 
tiǎnjuéyùn yǔnjuéwèn zuò hángdàoduì hùntuì wéihuì 
ruìzhìjuéchéng wénwángguìjuéshēng yuēyǒushū yuēyǒuxiānhòu yuēyǒubēnzòu yuēyǒu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唢呐 一作:锁呐; 声价 一作:身价)
(lǎ)(ba)¹,唢呐²,曲儿小³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声价¹⁰。(唢呐 一作:锁呐; 声价 一作:身价)
译文:喇叭和唢呐,吹的曲子虽短,声音却很响亮。官船来往频繁乱如麻,全凭借你抬高名誉地位。
注释:¹喇叭:铜制管乐器,上细下粗,最下端的口部向四周扩张,可以扩大声音。²唢呐:写作“锁呐”,管乐器,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前接一个喇叭形扩声器。民乐中常用。³曲儿小:(吹的)曲子很短。⁴腔儿大:(吹出的)声音很响。曲儿小腔儿大是喇叭、唢呐的特征。本事很小、官腔十足是宦官的特征。⁵官船:官府衙门的船只。⁶乱如麻:形容来往频繁,出现次数很多。⁷仗:倚仗,凭借。⁸你:指喇叭、唢呐。⁹抬:抬高。¹⁰声价:指名誉地位。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甚么 同:什么)
¹听了军愁²,民听了民怕。哪里³去辨甚么真共假?(甚么 同:什么)
译文:军队听了军队发愁,百姓听了百姓害怕。哪里会去辨别什么真和假?
注释:¹军:指军队。²愁:发愁。因受搅扰而怨忿。旧时皇帝为了加强对军队统帅的控制,常派宦官监军,以牵制军队长官的行动,十分讨厌。³哪里:同“那里”。⁴辨:分辨、分别。⁵甚么:同“什么”,疑问代词。⁶共:和。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眼见的¹吹翻了这家²,吹伤了那家³,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译文:眼看着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有的人家元气大伤,直吹得江水枯竭鹅飞跑,家破人亡啊!
注释:¹眼见的:眼看着。²吹翻了这家:意思是使有的人家倾家荡产。³吹伤了那家:使有的人家元气大伤。⁴水尽鹅飞罢:水干了,鹅也飞光了。比喻民穷财尽,家破人亡。这是宦官害民的严重后果。水尽鹅飞,“官船”就不能长久来往,这也是对最高统治者的警告,比喻家破人亡。

  这首小令可分四层,第一层说喇叭、唢呐最突出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暗示小人得意的情状;第二层说喇叭、唢呐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为官方所用;第三层展示喇叭、唢呐用途的另一面:为害军民,即在为官船抬声价的同时,肆意侵害军民的利益,让老百姓一听到喇叭、唢呐之声就不寒而栗,胆战心惊;最后一层写喇叭、唢呐吹奏的结果: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直吹得民穷财尽,家破人亡。曲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全曲借物抒怀,虽然没有正面提到宦官的字样,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对他们的痛恨情绪。

  小令第一层说喇叭、唢呐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写宦官集团小人得志气焰十分嚣张的情状,生动传神。“曲儿小”,暗示宦官乃宫中奴仆,本没有参政的资格,也可理解为其所作所为完完全全是小人行径。“腔儿大”,指宦官很不正常地占据要津后的得意忘形,耀武扬威。曲儿小腔儿大是喇叭、唢呐的特征。本事很小、官腔十足是宦官的特征。句中的“小”和“大”互为反衬,给人的印象极其鲜明,是对宦官的嘲讽和蔑视,表达效果十分突出。

  小令的第二层说喇叭、唢呐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为官方所用。“声价”即名誉地位,按理应是客观评价;而这里却要“抬”,就说明喇叭、锁呐的品格是卑下的。历史证明,封建社会的中国百姓,总是怕官的,能忍则忍。但当被逼进绝路时,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惊天动地地造起反来,将旧世界炸个粉碎。阉党既要加重对人民敲骨吸髓的剥削,又想避免火山爆发而危及他们的地位和利益,于是就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全仗你抬身价”,这充满嘲讽意味的句子,尖锐地指出阉宦在官船上设喇叭,是为了拾高自己的身价,向人民示威,用以掩盖其内心的恐惧。作者洞察了反动派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及其色严内荏的阶级实质,写得入木三分,令人击节称快。

  小令第三层“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这两句上承“曲儿小”一句而来,是互文,即军民听了喇叭都又愁又怕,是写统治集团在精神上给军民造成的巨大压力和痛苦。听到喇叭就愁得要死,怕得要命,军民的反应如此敏感而强烈,因为在他们身边发生过许许多多家庭被喇叭“吹伤”“吹翻”的悲惨事件,使他们的心一直还在震颤。作者从听觉上写军民的感受,又用排偶的句式加强它,成功地从侧面反映了阉党对劳动人民压迫和剥削的程度。。

  小令最后一层写喇叭、唢呐吹奏的结果: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直吹得民穷财尽,家破人亡。这决不是小说家言,而是“眼见”的血淋淋的事实。“这家”“那家”不是十家八家,而是千家万家。这句采用排偶形式一气呵成,给人那家伤了这家翻了紧紧相承目不暇接之感。这惨象,“军”和“民”都“眼见”了,感到自己正面临着被“吹翻”“吹伤”的可能,所以听到喇叭就极度地忧伤和恐惧。真是苛政猛于虎。“这”“那”本属虚指代词,但在这里给读者的艺术体验却是实在而形象的,好像作者指点着把身边相继破散的家庭的真名实姓一一列举给读者听。

  这首小令是作者目睹了往来于运河之上的宦官的种种恶行后的借题发挥之作,是有所寄托的。喇叭和宦官不同类,但喇叭的“曲儿小腔儿大”与宦官的“本事小来头大”却有共同点,于是作品在物与人之间找到共性,作者实际上是比照着宦官的嘴脸咏喇叭的:以吹(虚张声势)为特征,是官方害民的帮凶,到处作威作福,惹得军民共忿,直到吹得天昏地暗、江山动摇。作者在对宦官害民的现实黑暗进行揭露的同时,也向最高统治者发出警告,其批判锋芒是很尖锐的。所以说这首小令的思想内涵是丰富而深刻的。

  这首作品不是为咏物而咏物,它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洞察,强烈的感情色彩,是在传达一种反抗的呼声,而这些思想内涵都包融在咏物之中。作品是在批判宦官害民,但终于没有点破,结论留待读者思而得之,既痛快淋漓又含蓄有力,这就是“不即不离”。

参考资料:
1、 宋远凌.吹出一腔怨愤——试析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名作欣赏,1999(01):54-55

cháotiān ·yǒng

wángpán míngdài 

 suǒ érxiǎoqiāngér guānchuánláiwǎngluàn quánzhàngtáishēngjià  (suǒzuò suǒ shēngjiàzuò shēnjià )
jūntīnglejūnchóu míntīnglemín biànshènmezhēngòngjiǎ  (shènmetóng shénme )
yǎnjiàndechuīfānlezhèjiā chuīshānglejiā zhǐchuīdeshuǐjìnéfēi 
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怅晨星残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江山。刘表坐谈,深源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伤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风寒。
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zhān)¹未还?怅(chàng)晨星残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²江山。刘表坐谈³,深源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伤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风寒
译文:是谁使得中原大片国土沦于敌手?北宋覆亡已百年有余,始终没有收复。北方有志之士,已寥若晨星;半壁江山,如西还中落日,已穷途末路;朝廷中的有些人,只是坐着空谈,有些人行事鲁莽轻率,这些都是在弹指间贻误战机、令人伤心的是,南宋年年遭到强敌的进攻,长期屈辱苟安,形势岌岌可危。
注释:沁园春:词牌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丁酉岁: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前后,蒙古灭金,发兵南侵攻宋。¹青毡:比喻中原故土,将敌人比作盗贼。²东帝:比喻穷途末路的南宋。³刘表坐谈:典故来源于《三国志》。⁴深源:东晋殷浩,字深源,善高谈阔论。曾轻率北伐,结果大败。⁵年年冰合,在在风寒:以气候的寒冷比喻局势的艰危。
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堪宴安。叹封侯心在,鳣鲸失水;平戎策就,虎豹当关。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
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tuó)¹堪宴安。叹封侯心在,鳣(zhān)²鲸失水;平戎策就,虎豹当关。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
译文:和不能安,战不能胜,朝廷偏安于江南,享乐安逸。可叹我虽有建功封侯之志,却像鳣鲸离开江湖大海,不能施展;虽然怀揣平戎之策,却因奸佞弄权无人赏识:当权者虽然无能,但国事尚有可为,我深夜难寐,灯下看剑。难道只有武将才能为中兴立功,读书人就不能被画在麒麟阁上吗?
注释:¹江沱:代指江南,沱是长江的支流。²鳣:①古代书籍上指鲟一类的鱼鳣鱼 〈名〉 鲟鳇鱼的古称 ,鱣鱼,江苏叫黄鱼

  在这首词中,作者猛烈抨击了当权者的腐朽不堪,误国害民,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渴望能长缨立马为国杀敌的热情。作此词的前三年,蒙古灭金后,随即对宋大举兴兵,连年南下,宋军屡屡败北,襄、汉、淮蜀间烽烟不断,危急日甚。宋理宗张惶失措,虽下沼罪已,仍无法挽救国土的沦丧。词中所言“丁酉岁”(1237年,理宗嘉熙元年)即是指那几年的事。面对朝廷的腐败无能,国家的日益陆沉,作者痛心疾首,愤郁填膺,不由写下该词。

  词的开头说:“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指的是中原大片国土,被蒙军占领,久久不得恢复,这究竟是谁的责任“理正辞严,大义凛然。这里用《晋书》中两个典故合在一起,极为贴切。”陆沉“,是无水而沉沦的意思,比喻土地沦陷。西晋时,王衍任宰相,正值匈奴南侵,他清谈误国,丧失了很多土地。桓温愤慨地说:”遂使神州陆沉,百年丘墟,王夷甫(王衍的字)诸人不得不任其责!“作者通过这个典故来斥责当时南宋当权者。又王献之夜睡斋中,有小偷进到他房里,偷了他所有的东西。献之慢吞吞地说:”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将小偷都吓跑了。这里以”青毡“喻中原故土,将敌方比作盗贼,说国土遭掠夺后,没有归还。作者在灵活地反用典故。

  接着,词由愤慨转为惆怅,对国事局势发表议论。他说,如今北方有志之士已寥寥无几:南宋的半壁江山也如同落日,日子不长了。朝廷里有些人因循守旧,懦怯无能,只是坐着空谈;有些人则只好说大话,妄取虚名,行事鲁莽轻率。这样,转瞬之间丧失了战胜敌人的机会,“东帝”,喻岌岌可危的南宋。战国时,齐湣王称东帝,自恃国力,并不审时度势,后被燕将乐毅攻破临淄,他在出奔中被杀。“刘表”,喻空谈的保守势力。三国时,曹操攻柳城,刘备劝荆州牧刘表乘机袭击许昌,刘表不听,坐失良机,后来悔之莫及。“深源”,是东晋殷浩的字,他虽都督五州军事,但只会大发议论,名不符实。曾发兵攻前秦,想收复中原,结果所遣先锋倒弋,弃军仓皇逃命。这里用比草率用兵的冒进者,也是很妥贴的。总之,“刘表”三句,言“坐谈”与“轻进”指的都是贻误战机。

  “伤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还寒。”上阕末了,词情转为忧伤与悲哀。“在在”,即处处。“冰合”、“还寒”,比喻南宋遭北方强敌的不断威胁和进攻,长期苟且偷生,因循寡断。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这是恢复故地的机会丧失的必然结果。词中论说时事形势,多不实说某人某事,必用比喻借代。这是由于艺术表现上的需要,要尽量避免用语太过于直白,力求含蓄有味。前面说北地英杰寥寥,南国江山可危,都从衰谢景物取喻。至于借“青毡”、“东帝”、“刘表”、“深源”等典故史事讽今,用意也在于此。

  下阕作者直抒胸臆,但仍与上阕紧密关连。先以“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堪宴安”两句过片。出现和不能安、战不能胜的情势。固然是当时客观条件所限制,但当道者在和与战问题上,并无良策,只是各执已见,争吵不休,不想真正有所作为,这也使有识之士无技可施。“江沱”,指代江南。“沱”,是长江的支流。语出《诗。召南。江有汜》。“宴安”,是享乐安逸的意思。这两句承上启下,下面就说到自己抱负难以实现。

  “叹封侯心在,鳣鲸失水;平戎策就,虎豹当关。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这是叹息自己空有立功建业的壮志,而身处困境,无用武之地;想上书陈述恢复大计,无奈坏人当道,无人采纳自己的意见。词人接着说,这是当权者无救国才能,没有办法挽救国难,其实,形势并未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国事还可挽救,当勉力图治才是。所以自己深夜里挑灯看剑,仍希望能为国杀敌立功。“封侯”,诗词中的常用语,已成了从军立功的代词,并非真为谋求爵禄。

  鳣、鲸,都是大鱼,如果离开江湖大海,它就会遭蝼蚁所欺。贾谊《吊屈原赋》说:“彼寻常之污渎(臭水沟)兮,岂能容吞舟之鱼?横江湖之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词正用此意。“平戎策”,即打败敌人的建议。“虎豹当关”,语出《楚辞。招魂》:“虎豹九关,啄害下人此。”“渠自无谋”,暗用打胜长勺之战的曹刿说过的话:“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庄公十年》)这几句都用两两对照、扬抑相参的写法,文势跌宕起伏“封侯心在”是扬,“鳣鲸失水”便抑:“平戎策就”扬,“虎豹当关”抑:“渠自无谋”抑,“事犹可做”扬“。恰好能表达出作者内心感情起伏不定,而”更剔残灯抽剑看“一句,尤为精彩。全词于论中抒情,以这一点睛之笔,统摄以前众多的比喻句,从而使主体形象鲜明突出,从而使直白浅显,但毕竟还不能构成主体形象。一位深夜不寐,在灯下凝视着利剑、跃跃欲试的年轻爱国志士的英姿,跃然于纸端。此句措词也精警,不逊于稼轩的”醉里挑灯看剑“。”更剔残灯“四字,耐人寻味。被重新”剔“亮的,虽说是”残灯“,也可看作是心灵中本来暗淡了的火光。

  词结尾说:“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汉宣帝号称中兴之主,曾命画霍光等十一位功臣的肖像于未央宫内麒麟阁上,以表扬其功绩。所以作者说,难道只有武将们才能为国家建功立业,读书人(儒冠)的肖像就不能画在麒麟阁上吗?杜诗曰:“儒冠多误身”。对此种不合理说法,作者显然不甘心为此,故而要大声责诘。词的情绪由伏而起,最后再变而为亢奋激扬,坚信此生尚可大有作为。

  作者写此词时年方二十,正是还华正茂,意气还发之时。作者以布衣出生之身,却自此鳣鲸,自许以封侯,而且视驵中肉食者为粪土,激越飞扬,尽述胸中抱负,抨击当权者的无能衰败。全词前后呼应,气势磅礴,表现出一股救国于危难之中的积极向上的奋斗精神。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巴蜀通归使,妻孥(nú)¹且旧居。
译文:有人从巴蜀带来口信,说我的妻子儿女仍然像过去一样,安心在外家居住。
注释:外舅:岳父。郭大夫:郭概。巴蜀,今四川一带。¹妻孥:妻子儿女。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深知报消息¹,不忍问何如²
译文:我深知他是来报消息的,可难以开口请他把详细的情况缕诉。
注释:¹消息:音信,信息。²何如:如何,怎么样。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身健何妨远¹,情亲未肯疏。
译文:只要身体康健,用不着因远隔千山万水而忧虑;亲人之间的骨肉情谊,更不会因分别而有所远疏。
注释:¹何妨:无碍;不妨。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功名¹欺老病²,泪尽数行书³
译文:可叹我年老病多,功名未立;流着凄伤的眼泪,写下了这几行回书。
注释:¹功名:功业和名声。旧指科举称号或官职名位。²老病:年老多病。³书:书信。

  这首诗先从岳父寄信来报知消息入手,写出了自己接到蜀地来信,知道妻儿都平安地住在岳父家中的喜悦心情,但又不敢深问具体情况的矛盾复杂心理,后再用温言絮语抚慰妻儿,又感慨哀痛自己身世。诗通篇全以感情运行,首联平静,颔联沉抑,颈联以淡淡的欢快挑起,尾联复归结于感慨哀痛。起伏跌宕,得自然之趣,尽真情之妙。

  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看似起得平平,道来却也不易。开篇便是“巴蜀”二字,容易使人联想到李白“噫嘘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古代四川的交通困难,早已使“巴”、“蜀”这些字眼染上一层滞重的色彩。因而紧接着的“通归使”也就显得特别难能可贵。那样“崎岖不易行”的蜀道居然“通”了,来了一位信使,而他所带的又正是自己朝夕盼望的妻儿的消息,这正是“家书抵万金”。“通”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就打上了强烈的感情印记。

  “妻孥且旧居”,是作者的内心独白。娇妻幼子,关山阻隔,不知有多久没有互通音讯了,作者想,他们的情况怎样?该不会有什么意外吧?……面对远道而来的信使,脑海里日夜浮现的妻儿形象都要跳出来了,可是作者却写了这样一句淡而又淡的诗。像是沉吟,像是揣度,又像是自我安慰,一个“且”字,把那种又迫切又犹疑,惊喜慰惧交集,满肚子话要问却欲言又止的心情传达出来了。此时此刻的作者,正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了。

  颔联两句把沉吟犹疑的原因挑明了。作者的心理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形成的。家人分居异地,消息阻塞,祸福不知,一方面盼望消息,一方面对消息反而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生怕会有坏消息传来,特别在战乱年代这种矛盾心理更为突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杜甫《述怀》:“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都是这种心理状态的写照。陈师道是效法杜甫的,这首诗也受了杜甫诗的影响。

  但不管怎样“不忍问”,害怕问,最后总得硬着头皮听消息。一旦获知妻儿都好,平安无事,作者就像久囚遇大赦,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心情立刻轻松起来,一扫嗫嚅之态,和信使也有说有笑了。因而“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两句就带有明显的愉快情绪,既是作者对妻儿的安慰,也是一种自我慰藉。只要大家都身体健康,平平安安,那么即便隔山阻水也没有什么了。作者还进一步用温言絮语抚慰妻儿:夫妻、父子的亲情,绝不会由于分离而疏远、而隔膜。

  尽管有淡淡的微笑,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家庭异地分居、不能团圆的严酷现实。所以在最后一联,作者又情不自禁,悲从中来,不能抑制了。他想,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像别人那样合家团聚,共享天伦之乐呢?追根究底,还不是因为科举不顺吗?古代读书人要想飞黄腾达,唯一出路是应试做官。陈师道尽管以孤介自许,实际上也未能免俗。“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顾影自怜,年已老大,愁病交攻,连自己的妻儿都养活不了,想到这些,提笔回信之时,他便洒下了伤心之泪。全诗的思想深度也在此深入一步,由家庭的悲欢离合上升到身世的感慨,对社会不平的怨愤抗议也就意在其中了。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641-642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