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龙山、把酒酹西风,西风苦无情。似秋容不受,骚人登眺,特地慳晴。依稀两三过雁,何处是方城。目断危楼外,山远烟轻。
且对黄花一笑,叹浮生易老,乐事难并。唤遏云低唱,檐溜任霏铃。问何如、乌纱折角,把芳名、盖取晋参军。东篱下,阴晴不管,输与渊明。
拟龙山、把酒酹西风,西风苦无情。似秋容不受,骚人登眺,特地慳晴。依稀两三过雁,何处是方城。目断危楼外,山远烟轻。
且对黄花一笑,叹浮生易老,乐事难并。唤遏云低唱,檐溜任霏铃。问何如、乌纱折角,把芳名、盖取晋参军。东篱下,阴晴不管,输与渊明。
李曾伯

李曾伯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873篇诗文

猜您喜欢
楚塞巴山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去棹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
楚塞(sài)巴山¹横渡口,行人莫上江楼。征骖(cān)²去棹(zhào)³两悠悠。相看临远水,独自上孤舟。
译文:楚地边塞与巴蜀山峰横亘在临江渡口,行人啊请不要登上江边高楼。我远行的车马和你即将远去的客船相隔越来越远。只能隔着江水远望,独自一人登上孤舟。
注释:临江仙: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此词为双调小令,平韵格,上下片共六十字。戍:守卫边疆。此为谪戍,即充军。江陵:今湖北江陵。内:内人,妻子。¹楚塞巴山:指江陵渡口一带。楚塞,指的是江陵西面的南津关,因江陵在春秋时是楚国的郢都,南津关扼守西陵峡口,形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的要塞。巴山,指高耸夹峙在巴东三峡之一的西陵峡两岸的巴蜀山峰。²征骖:驾车远行的马,也指旅人远行的车。杨慎自己将骑马南下云南。³去棹:即将远去的客船。杨慎妻子黄娥将乘舟西上巴蜀。⁴悠悠:远貌。
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河洲。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好,偏照别离愁。
却羡多情沙上鸟,双飞双宿河洲¹。今宵明月为谁留?团团清影²好,偏照别离愁。
译文:还是羡慕沙滩上多情的鸟儿,在河中的小岛上双宿双飞。今天晚上的明月是为谁留下的呢?圆圆的月亮,清朗的月光固然美好,却偏偏照耀着这有着离愁别绪的人。
注释:¹河洲:河中的小岛。²团团清影:圆圆的月亮,清朗的月光。

línjiāngxiānshùyúnnánjiānglíngbiénèi--yángshèn

chǔsāishānhéngkǒuxíngrénshàngjiānglóuzhēngcānzhàoliǎngyōuyōu

xiāngkànlínyuǎnshuǐshàngzhōu

quèxiànduōqíngshāshàngniǎoshuāngfēishuāng宿zhōujīnxiāomíngyuèwèishuíliú

tuántuánqīngyǐnghǎopiānzhàobiéchóu

凿破苍苔地,偷他一片天。
凿破苍苔¹地,偷他一片天。
译文:在门前铺遍苍苔的地上凿了一个盆池,池水中映出的青天白云是我偷来的一片天。
注释:¹苍苔:青色苔藓。
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白云生镜里,明月落阶前。
译文:池水如镜,洁白的云仿佛从镜子里浮内出一般,天边明月夜静静地落在台阶前。

pénchí

 tángdài 

záocāngtái tōupiàntiān 
báiyúnshēngjìng míngyuèluòjiēqián 
西山龙蟠几千里,力尽西风吹不起。
西山¹龙蟠(pán)²几千里,力尽西风吹不起。
译文:龙盘踞在太行上绵延几千里,(所以)尽西风之力也无法将山吹起。
注释:¹西山:太行山。²龙蟠:龙环绕、盘踞状。
夜来赤脚踏苍鳞,一著神鞭上箕尾。
夜来赤脚踏苍鳞¹,一²³神鞭上箕(jī)尾。
译文:(某天)夜晚“我”赤脚走在龙身上,一挥鞭就驱策着神龙上达云霄。
注释:¹苍鳞:龙鳞。²一:垫字,无意义,不译。³著:挥鞭。
天风泠泠清入肌,醉抱明月人间归。
天风泠(líng)¹清入肌,醉抱明月人间归。
译文:天上的风清冷凄寒,侵入肌肤,我乘着醉意抱走天上的月亮并将它带回人间。
注释:¹泠泠:清凉,凄清的样子。
嫦娥洒泪不敢语,银河鼓浪沾人衣。
嫦娥洒泪不敢语,银河鼓浪¹沾人衣。
译文:嫦娥敢怒不敢言,只能默默哭泣,(回程的路上)银河翻起波涛沾湿了我的衣服。
注释:¹鼓浪:翻起波涛。
寄谢君平莫饶舌,袖中此物无人知。
寄谢¹君平²莫饶舌³,袖中此物无人知
译文: “我”会希望严君平不要将这件事情讲出来,(这样)我袖中藏着的月亮就没有人会知晓了。
注释:¹寄谢:答谢;报答。²君平:此处引用严君平的典故,字君平,西汉蜀郡(今四川)人。严遵好老庄思想,隐居不仕,在成都以卜筮为生。³饶舌:多嘴;作者希望(像)严君平(一样高明的术士)不要将自己上天揽月的事情说出去。⁴袖中此物:即指从天上带回人间的月亮。

  在元代前的理学家中,刘因的文学成就最为突出,其诗歌创作各体兼备,尤以七古见长,此诗即是他的七古名作之一。

  此诗气势充沛,奇丽雄峭,有韩愈诗“其力大,其思雄”的特点;然其想象西山(太行山)之大,从而梦游上天,“醉抱明月”以归。其中“赤脚踏苍鳞”“天风冷冷”“银河鼓浪”等,皆是险怪瑰丽的意境,兼有李贺诗的特色;而豪情气势,奇想夸张,又兼有太白遗风。可以说他是兼采众长融变为自己独特风格的。

  另外本诗想象奇特,不落窠臼,展现了刘因自铸伟词的能力;多细腻的细节描写,叙事连贯通畅,尾句巧妙地运用典故点缀,意境交融,体现了其精巧的构思。总体来说语言平和流畅,趣味盎然,不失为一首佳作。

参考资料:
1、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2、 黄琳《论元初诗人刘因的诗歌创作成就》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西shān--liúyīn

西shānlóngpánqiānjǐn西fēngchuīláichìjiǎocānglínzheshénbiānshàngwěi

tiānfēnglínglíngqīngzuìbàomíngyuèrénjiānguīchángélèigǎnyínlàngzhānrén

xièjūnpíngráoshéxiùzhōngrénzhī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 同:衹)
世有伯乐¹,然后有千里马²。千里马常有,而³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 同:衹)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因此虽然有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中受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因日行千里而闻名于世。
注释:¹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²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人。³而:表转折。可是,但是。⁴故虽有名马:所以虽然有名贵的马。故:因此。虽:虽然。名:名贵的。⁵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祗:同“衹(只)”,只,仅。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⁶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⁷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 称:出名。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马之千里者¹,一食²³(sù)一石(shí,旧时读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¹⁰有千里之能¹¹,食不饱,力不足¹²,才¹³¹⁴不外见(xiàn)¹⁵,且¹⁶¹⁷与常马等¹⁸不可得¹⁹,安²⁰²¹其能千里也?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像普通的马一样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良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注释:¹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²一食:吃一顿。食,吃。³或:有时。⁴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⁵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⁶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一石约等于一百二十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⁷食:喂。⁸其:指千里马,代词。⁹是:这样,指示代词。¹⁰虽:虽然。¹¹能:本领。¹²足:足够。¹³才:才能。¹⁴美:美好的素质。¹⁵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通“现”,表现;显现。¹⁶且:犹,尚且。¹⁷欲:想要。¹⁸等:等同,一样。¹⁹不可得:不能够得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²⁰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²¹求:要求。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¹不以其道²,食(sì)³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¹⁰!其¹¹真无马邪¹²?其真不知¹³马也!
译文: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千里马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面对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¹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指鞭策,驾驭。之:代词,指千里马。²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以:按照。道:正确的方法。³食之:食,通“饲”,喂。⁴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这里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材:通“才”,才能。尽:竭尽,发挥出。⁵鸣:马嘶。⁶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⁷执:拿。⁸策:马鞭。⁹临:面对。¹⁰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¹¹其:难道,表反问语气。其:大概,表推测语气。¹²邪:通“耶”,表示疑问的语气词,意为“吗”。¹³知:懂得,了解,认识。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这是作者的讽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参考资料:
1、 陈国林 .高中生必背古诗文 :龙门书局出版社 ,2012年8月 :121-123 .

shuō

hán tángdài 

    shìyǒu ránhòuyǒuqiān qiānchángyǒu érchángyǒu suīyǒumíng zhǐrénzhīshǒu piáncáozhījiān qiānchēng  (zhǐtóng zhǐ )

    zhīqiānzhě shíhuòjìnshí zhězhīnéngqiānér shì suīyǒuqiānzhīnéng shíbǎo  cáiměiwàixiàn qiěchángděng ānqiúnéngqiān 

    zhīdào zhīnéngjìncái míngzhīérnéngtōng zhíérlínzhī yuē  tiānxià   zhēn zhēnzhī 

丧乱那堪说,干戈竟未休。
丧乱那堪说,干戈(gē)¹竟未休。
译文:自靖康以来,丧亡离乱之事多得不堪言说,而兵戈纷争之事竟难以止息。
注释:¹干戈:干、戈皆为古代兵器,代指战争和动乱。
公卿危左衽,江汉故东流。
公卿危左衽(rèn)¹,江汉故东流。
译文:朝中公卿害怕被掳为夷狄之民,故纷纷逃散;我定要像江汉朝宗于海一样,追随建在东南的新宋王朝。
注释:¹左衽:语出孔子《论语·究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衣襟向左掩。披头散发,指异族入侵为主。古代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不同于中原一带人民的向右掩。衽,衣襟。
风断黄龙府,云移白鹭洲。
风断黄龙府¹,云移白鹭洲²
译文:旧帝被掳北移黄龙,音讯断绝;新君即将东幸,追随不及。
注释:¹黄龙府:即和龙城,今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县城内。北宋徽宗、钦宗被金人掳后被囚禁在五国城。五国城属黄龙府。²云移白鹭(lù)洲:指宋高宗在南边建立朝廷。云,紫云,天子之气,指皇帝的銮舆;白鹜洲,长江中洲渚,位于建康(今南京)西南江中。
云何舒国步,持底副君忧。
云何¹²国步,持底³副君忧?
译文:自己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纾解国难,也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分担君忧。
注释:¹云何:如何。²舒:纾解,缓解。³持底:拿什么。
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
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
译文:今时势艰危如此,固非难以预料,而我生本自飘浮。
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
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
译文:秋日黄花,纷披四野,作此秋日之荣秀,更欲使何人观赏呢?

  诗题“感事”,总指靖康、建炎以来的丧乱事变,诸如汴京被占,徽、钦二帝被俘,高宗播迁,以及公卿士大夫窜亡等。“感事”之“事”,蕴含广泛,非指一时一事。

  此诗先写常年征战,让人不知该从何说起;接着连续用了“危左衽”“断卿龙府”“移白鹭洲”三个典故来表达北宋被灭、南宋偏安的现实;最后诗人以写景作结,菊花盛放与眼前凄凉的事实形成鲜明对比,一句反问将内心的悲伤与郁闷表现出来,深沉曲折却哀婉动人。全诗情感委婉深刻,抑扬顿挫,真挚感人。

  “丧乱那堪说,干戈竟未休。”在百感交集之下,话却说自从头。自从靖康丧亡离乱以来,国事扰攘,国土日蹙,所不忍言;而兵争干戈之事方兴未已,竟未能望其止息。“那堪”、“竟未”,感慨苍凉沉至。

  “公卿危左衽,江汉故东流。”此句的意思是:公卿大夫害怕被金人所掳,化为夷狄之民,故而纷纷逃散。下句用《禹贡》:“江汉朝宗于海。”但陈诗此句,是切自己所在之地而言,因邓州是长江、汉水临近之地。“江汉故东流”,是诗人说自己一定要像江汉朝宗于海一样,追随建在东南的南宋朝廷。

  “风断卿龙府,云移白鹭洲。”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以谄媚契丹,契丹封他为“儿皇帝”。辽大同元年(947年),契丹逼晋,并俘虏了石敬瑭之子石重贵,把他囚禁在卿龙府。北宋亡国以后,徽宗、钦宗被金人所掳,囚禁于五国城(五国城:辽国地名,后内附;划归卿龙府),其事与晋事相类。下句“云移白鹭洲”,当时宋高宗的朝廷移在扬州。这都是诗人所系念所感伤的事。

  “云何舒国步,持底副君忧?“云何”,犹言如何;“持底”,犹言用什么。诗人说,自己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纾解国难,也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分担君忧。

  “世事非难料,吾生本自浮。”上句亦《发商水道中》“世事本前期”之意。意云:今时势艰危如此,固非难以预料,而是事出有因。“吾生本自浮”,虽则前事有因,而我生本自飘浮。命运如此,为之奈何。

  “菊花纷四野,作意为谁秋!”时势艰危如彼,身世漂泊如此,已足使人感伤。然则秋日卿花,纷披四野,作此秋日之荣秀,很难让人有观赏的欲望。

  陈与义这首《感事》诗,确是逼近杜甫。从遣词用字上看,“那堪”、“竟未”,“危”、“故”,“断”、“移”等,都是沉实的字眼,有杜诗的风味。从比兴手法上看,“风断”、“云移”一联,以天象喻人事,也深得杜诗的兴寄之妙。至于以景抒情作结,又是杜甫即事咏怀一类诗作的常见章法。全篇苍凉沉郁,居然老杜气韵。比纪昀稍晚的南阳人邓显鹤,著有《南村草堂文钞》,他在一篇序文中说:“自来诗人多漫浪湖湘间,如少陵、退之、柳州及刘梦得、王龙标辈,皆托迹沅、澧、郴、湘、衡、永间,绝无有至吾郡者,有之,自简斋始。”又说:“简斋先生诗,以老杜为宗,避乱湖峤,间关万里,流离乞食,造次不忘忧爱,亦与少陵同。”“不忘忧爱”,是杜甫的大节,也是简斋的大节。用这四个字去看这首《感事》诗,正是十分契合。

参考资料: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吴调公,曾枣庄,葛晓音,陈伯海,赵昌平,莫砺锋,刘永翔.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897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