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与夜光不肯要,捉得泥丸弄到老。因嗟蜀望无胸怀,至今号作思归鸟。
过与夜光不肯要,捉得泥丸弄到老。因嗟蜀望无胸怀,至今号作思归鸟。

huò--zhāngyǒng

guòguāngkěnyàozhuōwánnòngdàolǎoyīnjiēshǔwàngxiōng怀huáizhìjīnhàozuòguīniǎo

张咏

张咏

(946—1015)濮州鄄城人,字复之,号乖崖。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历太常博士、枢密直学士等职。出知益州,参与镇压李顺起事,对蜀民实行怀柔政策,恩威并用。真宗立,入拜御史中丞。又出知杭州、永兴军、益州、升州,所至有政绩。累进礼部尚书,上疏极论丁谓、王钦若大兴土木,致国库空虚,请斩之以谢天下。旋遭排挤出知陈州。卒谥忠定。平生以刚方自任,为政尚严猛,好慷慨大言。与寇准最善,每面折其过,虽贵不改。有《乖崖集》。 ▶ 160篇诗文

猜您喜欢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碧海¹无波,瑶(yáo)²有路。思量³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译文:碧海波平无险阻,瑶台有路可通行。细思量,当初就该双飞去。想当时,轻别意中人,现如今,合高水远何处寻。
注释:¹碧海:传说中的海名。²瑶台:指传说中的神仙居处。³思量:考虑;忖度。⁴意中人:心中所眷恋或属意的人。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qǐ)¹凝尘,香闺²掩雾。红笺(jiān)³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译文:灰尘落绮席,烟雾锁香闺。写好的书信,如何送给你。登高楼极目望远方,萧萧细雨洒梧桐,天已近黄昏。
注释:¹绮席:华丽的席具。古人称坐卧之铺垫用具为席。²香闺:青年女子的内室。³红笺:红色笺纸。⁵附:带去。

  晏殊整整做了五十年的高官。他赋性“刚峻”(《五朝名臣言行录》),处事谨慎,没有流传什么风流艳事。他自奉俭约,但家中仍然蓄养歌妓,留客宴饮,常“以歌乐相佐”(《避暑录话》)。他喜欢纳什么歌妓、姬妾,是容易做到的。照理,他生平不会在男女爱情上产生多少离愁别恨,但他词中写离愁别恨的却颇多。这可能和当时写词的风气有关:酒筵歌席上信手挥写,以付歌妓、艺人歌唱,内容不脱晚唐、五代以来的“艳科”传统;也可能和文学创作的特点有关:它可以描写人们的普遍感情,不限于作者的自我写照。但晏殊写的这类词,也不像完全脱离自身生活的客观描写,这首《踏莎行》小令,就是这样的一首词。

  此词写别情。上片起首三句:“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楚辞·离骚》有瑶台这个词,但可能从《穆天子传》写西王母所居的瑶池移借过来,指陆上仙境。说要往海上仙山,没有波涛的险阻,要往瑶台仙境,也有路可通,原来可以双飞同去,但当时却没有这样做;此时“思量”起来,感到“不合”,有些后悔。接着两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是说放弃双飞机会,让“意中人”轻易离开,此时后悔莫及,可就是“山长水远”,不知她投身何处了。“轻别”一事,是产生词中愁恨的特殊原因,是感情的症结所在。一时的轻别,造成长期的思念,“山长”句就写这种思念。它和作者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词中的“山长水阔知何处”,同一意境。

  下片,“绮席凝尘,香闺掩雾”,写“意中人”去后,尘凝雾掩,遗迹凄清,且非一日之故。“红笺小字凭谁附”,音讯难通,和《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的“欲寄彩笺兼尺素”而未能的意思相同。“高楼目尽欲黄昏”,既然人已远去,又音讯难通,那么登高遥望,也就是一种痴望。词中不直说什么情深、念深,只通过这种行动来表现,显得婉转含蓄。最后接以“梧桐叶上萧萧雨”一句,直写景物,实际上景中有情,意味深长。比较起来,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虽然妙极,还是失之显露;而作者的《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词中的“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另一首《踏莎行·小径红稀》的“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结笔的妙处正相同,都是以景结情。

  这首词写离愁别恨,侧重“轻别”,有其“个性”;它从内心的懊悔和近痴的行动来表现深情,婉转含蓄,不脱晏殊词的特点;而结笔为最妙,蕴藉而韵高,尤堪玩赏。

参考资料:
1、 陈祥耀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432-433

suōxíng ·hǎi

yànshū sòngdài 

hǎi yáotáiyǒu liángbiàn便shuāngfēi dāngshíqīngbiézhōngrén shānchángshuǐyuǎnzhīchù 
níngchén xiāngguīyǎn hóngjiānxiǎopíngshuí gāolóujìnhuánghūn tóngshàngxiāoxiāo 
舷灯渐灭,沙动荒荒月。极目天低无去鹘,何处中原一发?
(xián)¹渐灭,沙动荒荒²月。极目天低无去鹘(gǔ),何处中原一发³
译文:船边的灯火渐渐熄灭,朦胧的月光在沙滩上摇荡。极目远望,只见天边低垂不见飞鹘,哪里是青山微如一发的中原?
注释:夜发香港:作者1904年任广东学政,因与总督矛盾,托病归去。这首词写于1905年作者离开广东,经香港北归时。¹舷灯:船边灯火。²荒荒:月色朦胧。³“极目天低无去鹘(hu)”两句:化用苏轼《澄迈驿通潮阁》中“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句意。鹘,鸟名,鹰隼类,非常凶猛。
江湖息影初程,舵楼一笛风生。不信狂涛东驶,蛟龙偶语分明。
江湖¹息影²初程,舵(duò)³一笛风生。不信狂涛东驶,蛟龙偶语分明。
译文:归隐江湖休息才是第一程,舵楼里随风飘出愤怨的笛声。我不信狂涛东驶不可挽转,蛟龙已偶尔对我说分明。
注释:¹江湖:隐士所居,相对朝廷。²息影:隐居休息之意。³舵楼:掌舵之处。⁴笛:轮船汽笛。⁵偶语:相聚议论或窃窃私语。《史记·高祖本纪》:“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
上片先以二句勾勒并渲染近岸海面的浓重夜霾。船上灯的渐次熄灭,一个“渐”字将夜渐深的时间流程抉现,而秋月荒凉渐由水天交接处升起也在灯灭之际愈显突出。月色照在沙滩上呈现一种恍惚迷幻之感正是从这样的视野中得来。“沙动荒荒月”五字具现其老辣洗炼而又深刻的笔力。“荒荒”既有荒凉之意,又兼恍惚之味。“荒”可通恍,荒忽亦即恍惚。于是,隐约难辨的幽暗状貌毕现纸上。而那个“动”字最见警策灵动,把恍惚感觉中海边沙滩在迷离月色下似现若隐的景象写得极真切,视觉引起的复杂感知既生动具体,词人寂寥孤寒心情由此亦被写足。“极目”二句翻用苏轼《澄迈驿通潮阁》诗句“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然而同样写在岭南,东坡用的是肯定判断句式:“是中原”,朱强村却用的乃是反诘疑问语势“何处中原一发”?这样,对国事的忧伤以及内心迷茫消沉的情绪显得特浓,再回过头去体味“沙动荒荒月”这“月”的意味,就很有点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携盘独出月荒凉”的境界了。“一发”是“一线”之意,“鹘”,鹰隼之属。“无去鹘”,象征孤寂,寥落。 下片首句表明从此低影江湖,将跳出凶险的宦海。“江湖”相对于朝阙。对一个原期有所作为的忠爱于君国的士大夫说来,低影退隐实出于不得已。但此举虽多少有点无可奈何,然而毕竟坚持了自己不随波逐流、阿谀权势的节操风骨,由此而言,脱身漩涡浊流,亦不无轻快之感。拂袖而去,心底自安。“舵楼一笛风生”句正表现出这种微妙心态。笛声长鸣,离开岸驳,实即告别仕宦生涯,与那个王朝政权分手了;“初程”二字与“风生”贯连体味,确是沉重而又轻快、颇多矛盾心理。正因为轻快中原有沉重心绪在,所以结句慨然而道:我不信既倒之“狂涛”就能任意卷浪东去,汨没一切异己!难道不听见水底蛟龙分明仍在“偶语”么?“偶语”即耦语,相互私语。《史记·高祖本纪》有“诽谤者矣,偶语弃市”,指暴政行为。朱孝臧此处用“偶语分明”作结,无疑乃愤急语,是对岑春煊辈的抗争,下笔极见份量的。

qīngpíng··xiānggǎng--zhūxiàozāng

xiándēngjiànmièshādònghuānghuāngyuètiānchùzhōngyuánjiāngyǐngchūchéngduòlóufēngshēngxìnkuángtāodōngshǐjiāolóngǒufēnmíng

素蘤多蒙别艳欺,此花端合在瑶池。
素蘤(huā)¹多蒙别艳欺,此花²端合³在瑶池
译文:素雅之花常常要被艳花欺,白莲花总应生长在瑶池里。
注释:¹蘤:“花”的古体字。²此花:指白莲。³端合:真应该。端,一作“真”。⁴瑶池:传说中的仙境,相传为西王母所居,《穆天子传》有“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的话。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duò)¹
译文:月儿明风儿清花儿要凋谢,只有恨却无情谁人了解你?
注释:¹欲堕时:指白莲将要凋谢的时候。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称莲花为“花之君子”,说它“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说它“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并且对其作了具体介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些描写,形象而具体地写出了莲花的特点,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主要寓于对莲花的描写之中。《白莲》这首诗却不同,这首诗虽然是以“白莲”为题,以莲花为吟咏对象,但诗人没有对白莲作具体描绘,而是抓住白莲颜色的特点,借题发挥,直述诗人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感情。

  诗的第一句:“素花多蒙别艳欺”便明显地指向人事。有不少人轻视乃至鄙弃素色的花卉,而专门喜欢那些妖艳的花朵。封建社会的上层社会也是这样,一些朴实无华,不善于表现自己的人往往被忽视,被埋没,被欺凌,而一些华而不实的家伙则往往得到封建统治者的欣赏与重用。这句诗明显地指向了这一不合理的社会现象。诗的第二句就更明显了,瑶池是传说中的神仙世界,是无比高雅神圣的地方。诗人说白莲应该在这样的地方占据一个位置,这明显地是在说那些有才能的人应该在人类社会上得到自已应得到的地位。这里当然也不能排除诗人有自况的意思。可是,在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使诗人感到愤怒,也使诗人感到悲哀,因此在此诗的最后两句,诗人塑造了在晓月清风之中即将凋谢的白莲这一形象,让人们注意,向人们提出了问题。这就又一次把矛头指向了封建社会,控诉封建统治者摧残与埋没人才。这首诗就是这样通过对白莲的吟咏,揭露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合理现象,为被埋没、被摧残的人才鸣不平,为他们发出呼呼的。这首诗诗主要运用象征的手法,议论与描写结合得十分巧妙,语言也通俗易懂,概括力强。

  《白莲》一诗从“素花多蒙别艳欺”一句生发新意;然而它并没有黏滞于色彩的描写,更没有着意于形状刻画,而是写出了花的精神。“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白莲好像无情,但却有恨,在天欲晓而残月尚在,凉爽的晨风吹着,无人知觉的时候,这正是白莲的花瓣将要坠落的时候。这样的想象和描写是既适合作者心目中的白莲的性格的特点,而且又很有情致和余味的。因为有诗的感觉和想象的诗人写诗,并不是仅仅打一个比喻,借题发挥,发一点个人的牢骚,而是对他所歌咏的对象,总是感到了诗意,感到了有动人的地方,然后才可能写出可以打动人的真正的诗来。最后两句,诗人从不即不离的空际着笔,把花写得若隐若现,栩栩如生。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81-82
2、 尚作恩.晚唐诗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186-188
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南京¹久客²(gēng)南亩³,北望伤神北窗。
译文:我望眼欲穿,而你却是那么地遥远,在罹难了叛贼的践踏之后,九重宫阙、雕梁画栋早已满目疮痍,昔日的繁华旧景也早已荡然无存,留下的怕是只有摇摇欲坠的城阙和遍地斑斑的血迹,这怎不教人感到黯然神伤呢!
注释:¹南京:指当时的成都,而非“六朝古都”南京,是唐玄宗在至德二年(757年)为避安史之乱幸蜀时所置,与长安、洛阳同为唐国都。²客:杜甫到成都是避难和谋生兼而有之,也非情愿,所以自称为“客”。³南亩:田野,引申为田园生活。⁴北望:相对于成都而言,长安在其北。⁵伤神:伤心。⁶坐:一作“卧”。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昼引老妻乘小艇(tǐng),晴看稚(zhì)¹浴清江²
译文: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早晨,我身着布衣,深情地牵引着老妻乘上小艇,在浣花溪上鼓棹游赏,清澈的溪水在阳光下荡漾着波光,不远处,孩子们在水里无忧无虑地洗澡嬉戏。
注释:¹稚子:幼子;小孩。²清江:水色清澄的江。南朝梁何逊《初发新林》诗:“铙吹响清江,悬旗出长屿。”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俱飞蛱(jiá)¹²相逐,并蒂(dì)³芙蓉本自双。
译文:浣花溪岸边的蝴蝶缠缠绵绵翩翩双飞,你追我逐;溪水上的荷花如双栖鸳鸯一般,并蒂双双。
注释:¹蛱蝶:蝴蝶。²元:犹“原”,本来。³并蒂:指两朵花并排地长在同一个茎上。⁴芙蓉:荷花的别名。也指刚开放的荷花。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míng)¹蔗浆²携所有,瓷罂(yīng)³无谢玉为缸。
译文:把煮好的茶汤和榨好的甘蔗浆,用瓷坛来盛装也不比玉制的缸来得差,放在艇上可以随取随饮。
注释:¹茗饮:指冲泡好的茶汤,亦是茶的别称。²蔗浆:即甘蔗榨成的浆汁。³瓷罂:盛酒浆等用的陶瓷容器。⁴无谢:犹不让,不亚。

  诗人在一开始就直抒胸臆,顿感一种悲怆感伤的情绪油然而生。诗人在草堂的北窗独坐,极目北望,感慨万千。此联对仗极工,“南”、“北”二字迭用对映,以“南京” 对“北望”、以“南亩”对“北窗”。

  颔联由抒怀转入描写在成都的客居生活:“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此情此景富有诗情画意,是一种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乡野生活。波光云影伴着棹声、嬉闹声,杜甫望着眼前这位同他患难与共的糟糠之妻杨氏,两鬓业已有些斑白,细细的皱纹开始悄悄爬上了曾经细嫩的面庞,回想起和她一起看过的风景和一起走过的人生旅程,今生有伊相伴,纵然再苦也甘之如饴,这或许就是一起吃苦的幸福吧。想到这里,杜甫内心深处的感情犹如潮水从心底奔涌而出,多年漂泊与流离的苦痛和如今能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幸福,两种冰火两重天的情感交杂在一起,最终化作颈联“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这两句。“俱飞蛱蝶”和“并蒂芙蓉”,如双栖鸳鸯一般,都是成双成对的,象征着夫妻或两个相爱的恋人双宿双飞,永不离分,唯美的梁祝化蝶所表达的也正是此意。

  末联诗人又把游走的思绪拉回现实中来,将视线转移到随艇携带的“茗饮”和“蔗浆”上来。“茗饮”这一叫法最早出自三国曹魏张揖的《广雅》一书中:“荆巴间采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可见,在三国时期,荆巴一带(今湖北、四川交界一带)把茶汤称作“茗饮”,而且煮饮的方式也比较特别。另据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载:“菰稗为饭,茗饮为浆”,“时给事中刘镐,慕肃之风,专习茗饮”。“茶”字最早首见于唐显庆中(656~661年)苏恭的《本草》中,距离杜甫写此诗的时代已有百余年,而成都位于巴蜀一带,自古以来就是饮茶成风,这在张载的“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登成都白菟楼》)中可窥见一斑。杜甫在诗中用“茗饮”而不用“茶”,足见他移风易俗,受当地饮茶习俗影响颇深。诗人在尾联中至少寄寓了两层意思:一是道出他的人生滋味,二是表达他的人生价值观。于杜甫而言,他的人生只有“苦”和“甜”两味,而且苦是远远多于甜的,早年多舛的命运和后来的尘埃落定恰如这清苦的“茗饮”和甘甜的“蔗浆”。他与妻子经历了多少的离别、思念之苦,如今能手牵手、肩并肩同乘一艇,是在尝尽苦辛之后换来的甜蜜,来之不易。“茗饮蔗浆携所有”,把苦茗与甜蔗都同置一艇上,时饮茗来时饮浆,时苦时甜,恰如在回味一段人生。至于人生价值观,在此时的杜甫眼里,茗饮蔗浆都用普通的再也不能普通的瓷坛来盛放,一点儿也不逊色于精美的玉缸。瓷坛与玉缸,虽功用相同,内涵却有天壤之别,一朴质,一奢华;一象征着简淡平凡的生活,一象征着穷奢极恶的生活。诗人认为“瓷罂无谢玉为缸”,意味着他的人生价值观发生了重大转变,由追求显达仕途转变成追求陶然田园,由勃勃雄心转变成淡泊宁静,这一过程也诚如茶由醇厚渐转淡薄的过程。

参考资料:
1、 黄慧娟.杜诗里的唐朝往事.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122-123

jìntǐng--

nánjīngjiǔgēngnánběiwàngshāngshénzuòběichuāng

zhòuyǐnlǎochéngxiǎotǐngqíngkànzhìziqīngjiāng

fēijiádiéyuánxiāngzhúbìngróngběnshuāng

míngyǐnzhèjiāngxiésuǒyǒuyīngxièwèigāng

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卢橘未应先。
五月鲥(shí)¹已至燕²,荔枝卢橘³未应先
译文:五月的鲥鱼已从江南运到北京,荔枝和卢桔也未能抢先。
注释:¹鲥鱼:产海洋中,春夏之交为产卵期,方溯河而上,南方江河中多有之,以江苏镇江市之金山、浙江之桐庐县等处所产为最有名。²燕:指北京,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年)自南京迁都于此。³卢橘:《文选》注为枇杷。《本草纲目》李时珍注为金橘。此应指枇杷。⁴先:抢先。
赐鲜徧及中珰第,荐熟谁开寝庙筵。
赐鲜¹徧及²中珰(dāng)³,荐熟谁应寝庙
译文:皇帝赏赐的时鲜食品遍及到宦官宅第,时鲜祭品已熟有谁来主持宗庙的筵席。
注释:¹鲜:时鲜食品。²及:到。³中珰:宦官。珰,冠饰。⁴第:宅第,府第。⁵荐:无牲而祭曰荐,指时鲜祭品。⁶应:设,此指主持。⁷寝庙:即宗庙,前为庙,后为寝。⁸筵:筵席。
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
白日风尘¹²驿(yì)骑,炎天冰雪护江船³
译文:送鲥鱼的驿骑奔驰在路上,扬起阵阵尘土,遇上炎热的天气就在江上送鱼船里用冰雪护着鲥鱼。
注释:¹风尘:风沙。²驰:奔驰。³江船:江中之船,此指送鱼船。
银鳞细骨堪怜汝,玉筯金盘敢望传。
银鳞细骨堪怜汝,玉筯(zhù)金盘¹²³
译文:白色的鱼鳞细嫩的鱼刺实在令人喜爱,又岂敢盼望皇帝赏赐那玉箸金盘。
注释:¹玉筯金盘:皇帝赐臣下食物所用器物。筯,同“箸”。²敢:岂敢。³望:盼望。⁴传:颁赐,赏赐。

  此诗通过咏鲥鱼,讽刺君王重口体之养而劳民伤财,重宦官小人而忘祖宗远君子。诗以颔联为中坚,首联写鲥鱼被帝王看重,颈联写营运时情况,尾联抒发感叹,都为鲥鱼入宫后赐宦官而不及荐祖庙而铺设。全诗咏鲥鱼,但不是一般的咏物,而是重在讽刺,对比之中深含讽刺,讽刺中寓对比,相互照应。

  “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卢桔未应先。”两句写江南鲥鱼,五月就运到北京。第一句点出了五月间船经过许多地方,才把这鲜美的鲥鱼运到北京。此时正是鲥鱼最鲜美的时候。但这时连南方的荔枝,卢橘都未能运到北京,可见鲥鱼之鲜。诗人运用对比,揭露了封建帝王的生活需要已达到穷奢极欲的地步。

  “赐鲜遍及中珰第,荐熟谁开寝庙筵。”三四句写赐鲥鱼给宦官而不祭宗庙。这里用“中珰”来代称宦官。皇帝把新鲜的鲥鱼赏赐给宫廷中每一个宦官之家,从中可知“皇恩浩荡”,说明宦官地位很高,备受恩宠。从中也可知道鲥鱼的贵重、也反衬了宦官的地位和权势。各地贡给京都的时鲜土特产,封建帝王竟置宗庙于脑后,而先赏赐宦官,说明了封建统治者所标榜的孝道是多么虚伪。此联亦是下句同上句对照,讽刺意义鲜明。

  “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五六句写陆路水路送鱼忙。尽管是满天风沙,送鲥鱼的驿骑,仍日夜奔驰。在炎热的暑天,江上送鱼船里就用冰雪护着鱼,以保持其鲜味。鲥鱼运到北京其间历经千辛万苦。白天信使骑着马在风尘中奔驰,一路上不知累倒了多少匹健壮的马匹。一个“驰”字、“护”字,就足以说明封建帝王为享乐腐化的生活而不惜劳民伤财。

  结尾两句写受赐无望的愤懑。鲥鱼白鳞细骨很可爱,但只有那些“玉筯金盘”才有希望得到宫中传来的赏赐。由鱼论及朝政,表示了作者对明中叶宦官专横当道的莫大讽刺,亦表示诗人自己受赐无望。以此作结,既说明了诗人的愿望,也说明了诗人的不满。

  全诗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以突出主题。作者将讽刺性放在对比之中,用鲥鱼之鲜对比宦官之贵,用不祭祖先却先赐鲥鱼对比皇帝同宦官的关系,再用运鱼进京的千辛万苦对比宦官正举着玉箸夹吃金盘中的鲥鱼,对比之中深含讽刺,讽刺中寓对比,相互照应,因而构成了这首诗深刻的讽刺意义。

参考资料:
1、 王烈夫编著,中国古代文学名篇注解析译 第4册 明朝、清朝,武汉出版社,2016.07,第20页
2、 田军 王洪等主编,金元明清诗词曲鉴赏辞典,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08月第1版,第461-462页

shí

jǐngmíng míngdài 

yuèshízhìyān zhīwèiyìngxiān 
xiānbiànzhōngdāng jiànshúshuíkāiqǐnmiàoyán 
báifēngchénchí驿 yántiānbīngxuějiāngchuán 
yínlínkānlián zhùjīnpángǎnwàngchu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