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牡驰原隰,侯邦害必除。疲民端可念,茅舍未如初。
四牡驰原隰,侯邦害必除。疲民端可念,茅舍未如初。
消息三春异,创痍二纪馀。君王心在远,谕意倚相如。
消息三春异,创痍二纪馀。君王心在远,谕意倚相如。

yùnxiàngxiàndàozhōngǒuchéng--hóngshì

chíyuánhóubānghàichúmínduānniànmáoshěwèichū

xiāosānchūnchuàngèrjūnwángxīnzàiyuǎnxiāng

洪适

洪适

洪适(1117~1184)南宋金石学家、诗人、词人。初名造,字温伯,又字景温;入仕后改名适,字景伯;晚年自号盘洲老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洪皓长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魏国公,卒谥文惠。洪适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 ▶ 7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丁酉岁,吾北征。出自蓟门,历观燕之旧都,其城池霸异,迹已芜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子,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
丁酉岁¹,吾北征。出自蓟(jì)²,历观燕(yān)之旧都³,其城池霸异,迹已芜(wú)没矣。乃慨然仰叹。忆昔乐生、邹(zōu),群贤之游盛矣。因登蓟丘,作七诗以志之。寄终南卢居士。亦有轩辕之遗迹也。
译文:丁酉这一年,我从行北征契丹。从蓟门出去,遍览燕国的旧都城,它的城池、霸业已经荒废了。于是感慨而仰天叹息,回忆起当年乐毅、邹衍众位贤士在燕国的游从可称很盛了。于是登上蓟丘,作了七首诗来表达这种感想,寄给终南山的卢藏用居士。这里也有黄帝的遗迹存在。
注释:¹丁酉岁:武则天神功元年(697年)。²蓟门:即蓟丘。³燕之旧都:蓟是古代燕国都城,故址在北京市西南。⁴乐生:指战国名将乐毅。⁵邹子:即邹衍。⁶轩辕:黄帝之号。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
北登蓟丘望,求古轩辕台¹
译文:向北登上蓟丘四下观望,寻访古代轩辕台的遗址。
注释:¹轩辕台:相传为黄帝所居,遗址在河北涿鹿县西南。
应龙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应龙¹已不见,牧马空黄埃。
译文:勇猛的应龙它已经不见,牧马的童子也离开尘世。
注释:¹应龙:有翼之龙,相传是黄帝的臣子,受命杀了蚩尤。
尚想广成子,遗迹白云隈。
尚想广成子¹,遗迹白云隈(wēi)²
译文:还思念着那仙人广成子,白云深处也许留下踪迹。
注释:¹广成子:神仙名,一说为老子别号。²隈:曲深之处。
南登碣石阪,遥望黄金台。
南登碣(jié)石阪(bǎn)¹,遥望黄金台²
译文:往南登上邹衍居住的碣石宫,远远眺望郭隗受礼的黄金台。
注释:¹阪:一作“馆”。²黄金台:又称燕台、招贤台,故址在河北易县东南。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译文:丘陵上全是成林的参天大树,招贤纳士的燕昭王如今何在?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霸图怅已矣,驱马复归来。
译文:霸业的理想遗憾地成为过去,我骑着马前往又骑着马回来。
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
王道已沦(lún)(mèi)¹,战国竞贪兵。
译文:仁政王道已经沦没不明,战国诸侯竞相贪利用兵。
注释:¹沦昧:没落;昏暗。
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
乐生何感激¹,仗义下齐城。
译文:乐毅为此多么感动奋发,主持正义攻下齐国都城。
注释:¹感激:感奋激发。
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¹
译文:宏伟抱负竟然半途而废,我遗憾叹息地遥念伊尹。
注释:¹阿衡:指商代贤相伊尹。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
秦王日无道,太子怨亦深。
译文:秦王一天天暴虐无道,燕太子怨愤也就加深。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一闻田光义,匕首赠千金。
译文:一旦听说田光的高义,便以千金购利匕相赠。
其事虽不立,千载为伤心。
其事虽不立¹,千载为伤心。
译文:他们的事虽没有成功,千年来为之黯然伤神。
注释:¹不立:不成。
自古皆有死,徇义良独稀。
自古皆有死,徇(xùn)¹义良独稀。
译文:自古以来人人都有一死,只是徇义的人确实少见。
注释:¹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献身。一作“循”。
奈何燕太子,尚使田生疑。
奈何燕太¹子,尚使田生疑。
译文:为什么像燕丹太子这样,还要使田光先生有怀疑?
注释:¹太:一作“丹”。
伏剑诚已矣,感我涕沾衣。
伏剑诚已矣,感我涕沾衣。
译文:伏剑而死诚然已成往事,使我感动落泪沾湿衫衣。
大运沦三代,天人罕有窥。
大运沦三代¹,天人罕有窥。
译文:天道沦没在夏商周以后,天与人的奥秘很少发现。
注释:¹三代:指夏、商、周。
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垂。
邹子何寥廓,漫说九瀛(yíng)¹²
译文:邹衍先生气度多么恢宏,漫说九州之外大海无边。
注释:¹瀛:海。²垂:远。
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
兴亡已千载,今也则无推¹
译文:人事兴亡已经过了千年,如今就再无从进行推算。
注释:¹推:推求。一作“为”。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
译文:只有生而逢时最为难得,每朝每代并非没有人才。
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wěi)¹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译文:郭隗先生又是多么幸运,燕昭王为他筑起黄金台。
注释:¹隗君:即郭隗。

  这组诗共七首:第一首凭吊轩辕古台,诗人感叹自己生不逢时,不见至道之治,于是产生了追寻古人、寻访神仙的出世之念;第二首凭吊碣石馆、黄金台,缅怀燕昭王,抒发自己不遇明主的感慨;第三首赞颂乐毅的功勋,同时叹惜其遭谗被疑、不能成就最后功业,寄托着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慨;第四首追忆燕太子丹的往事,惋叹其事败而遭杀身之祸;第五首颂赞田光勇于为正义献身的气节,同时责备燕太子多疑;第六首赞颂邹衍的九州理论以及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探索精神;第七首抒写对郭隗的仰慕之情,叹惋古今仁人志士怀才不遇的普遍遭际。全组诗借古讽今,感情深沉,词句朴质,有较强的感人力量。其中第二首诗尤具有代表性。其开篇两句,首先点出凭吊的地点碣石山顶和凭吊的事物黄金台,由此引发出抒怀之情,集中表现出燕昭王求贤若渴的风度,也写出了诗人对明君的盼望,为后四句作铺垫。接下二句紧承诗意,以深沉的感情,凄凉的笔调,描绘了眼前乔木丛生,苍茫荒凉的景色,由景衬情,寓情于景,发出“昭王安在哉”的慨叹,表达对燕昭王仰慕怀念的深情。诗人借古以讽今,对古代圣王的怀念,正是反映对现实君王的抨击,是说现实社会缺少燕昭王这样求贤若渴的圣明君主。结尾二句以画龙点睛之笔,以婉转哀怨的情调,表面上是写昭王之不可见,霸图之不可求,国士的抱负之不得实现,只得挂冠归还,实际是诗人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感叹。

  这是一组咏史怀古诗,当时作者身居边地,登临碣石山顶,极目远眺,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吊古抒情,体现了诗人对盛世的向往、对古代贤人丰功伟绩的追慕,同时抒发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感慨,反映了作者积极向上的强烈的进取精神。其基本内容,与《登幽州台歌》一样,带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进取精神,充满着对政治、道德、命运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观点与思考。因此,这组诗也是陈子昂实践其提倡的“兴寄”“风骨”理论的代表作品。

参考资料:
1、 王岚.陈子昂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4:83-91
2、 傅经顺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45-46
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笥,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其颓岩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神孟凃所处。《山海经》曰:“夏后启之臣孟凃,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凃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寔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江水又东,迳(jìng)¹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郭仲产云:“按地理志,巫山在县西南,而今县东有巫山,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²,或方似笥³,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yǔn),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其颓岩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sǒng)(jié)。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é),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概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神孟凃所处。《山海经》曰:“夏后启之臣孟凃,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凃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是请生,居山上,在丹山西。”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寔(shí)为灵芝。”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早视之,果如其言。故为立庙,号朝云焉。”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译文:长江继续向东流,经过巫峡。巫峡是杜宇王时派人凿开用来通江水的。郭仲产说:“按照《汉书·地理志》,巫山在巫山县城西南,可是现在巫山在巫山县城的东边,这大概是郡县政府所在地不固定的缘故吧!”长江经过巫峡,往东流去,经过新崩滩。这山在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塌过一次,晋太元二年又崩塌过一次。崩塌的时候,水倒流一百多里,掀起几十丈高的浪头。现在滩上的石头,有些圆的象箪,有些方的象笥,象这样一类的多得很,都是崩塌的山崖上滚落下来的,使得湍急的江水更是汹涌,所以叫它做新崩滩。那崩塌的山崖剩下的部分,比起其他各个山岭,还算是高耸突出的。新崩滩下去十多里,有大巫山,它的高不只是三峡所没有,而且可以跟岷山、峨眉山争高低,同衡山、九疑山相并列;它遮护统领周围的各个山峰,高与云平,还要到霄汉去衡量它们的高低啊!神人孟凃就居住在这大巫山上。《山海经》记载:“夏朝君主启的臣子孟凃,这人在巴地主管神灵之事。巴地的人到孟凃那里诉讼,孟凃把那衣服上有血的人抓起来了,被抓的人请求饶命,孟凃赦免了他,让他居住在这丹山的西边。”郭景纯给《山海经》作注说:“丹山在丹阳,属巴地。”丹山西就是巫山。天帝的女儿也住在那里。宋玉所说:“天帝最小的女儿名叫瑶姬,未出嫁就死了,埋在巫山的南面。灵魂变成草,这就是灵芝。”记载“神女离别楚怀王时自叙:‘巫山神女,住在巫山险要的地方,早上变为朝云,晚上变为雨雾,早早晚晚,都在阳台山的下面。’第二天早晨去看,果然象神女所说。因此楚怀王为神女立庙,叫做朝云。’这一段从头到尾全长一百六十里,叫做巫峡,是根据巫山而得名的。
注释:¹迳:经过。²箪:古代用竹子等编成的盛 用的器具。³笥:盛饭或盛衣物的方形竹器。⁴竦桀:高耸特出。⁵岷峨:岷山和峨眉山的并称。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¹三峡²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³(quē)处。重岩叠嶂(zhàng),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xiāng)¹⁰¹¹,沿¹²(sù)¹³阻绝;或¹⁴王命¹⁵急宣¹⁶,有时朝发白帝¹⁷,暮到江陵¹⁸,其间千二百里,虽¹⁹²⁰奔御²¹风,不以²²²³也。春冬之时,则素湍²⁴绿潭²⁵,回清倒影²⁶;绝巘(yǎn)²⁷多生怪柏,悬泉²⁸瀑布,飞漱(shù)²⁹其间;清荣峻茂³⁰,良³¹多趣味。每至晴初³²霜旦³³,林寒涧(jiàn)肃;常有高猿长啸,属(zhǔ)³⁴凄异³⁵,空谷传响,哀转久绝³⁶。故渔者歌曰:“巴东³⁷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³⁸泪沾³⁹(cháng)⁴⁰!”
译文: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悬崖峭壁重峦叠嶂,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
注释:¹自:在,从。²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个省级行政单位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³略无:毫无,完全没有。⁴阙:通“缺”,缺口,空隙。⁵嶂:直立如屏障一样的山峰。⁶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⁷亭午:正午。⁸夜分:半夜。⁹曦:日光,这里指太阳。¹⁰襄:上,这里指漫上。¹¹陵:大的土山,这里泛指山陵。¹²沿:顺流而下(的船)。¹³泝:逆流而上(的船)。¹⁴或:有的时候。¹⁵王命:皇帝的圣旨。¹⁶宣:宣布,传达。¹⁷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奉节县东。朝:早晨。¹⁸江陵:今湖北省荆州市。¹⁹虽:即使。²⁰奔:奔驰的快马。²¹御:驾着,驾驶。²²不以:不如。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比船)快,或为“以”当是“似”之误。(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 ²³疾:快。²⁴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²⁵绿潭:碧绿的潭水。²⁶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倒影。²⁷绝巘:极高的山峰。绝:极。巘:高峰。²⁸悬泉:悬挂着的泉水瀑布。²⁹飞漱:急流冲荡。漱:冲荡。³⁰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³¹良:很。³²晴初:(雨后或雪后)天刚刚放晴的时候。³³霜旦:下霜的早晨。³⁴属引:连续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³⁵凄异:凄惨悲凉。³⁶哀转久绝:悲哀婉转,猿鸣声很久才消失。绝:消失,停止。转:通“啭”鸣叫。³⁷巴东:汉郡名,在今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³⁸三声:几声。这里不是确数。³⁹沾:打湿。⁴⁰裳:衣服。
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着意寻春懒(lǎn)¹便回,何如信²步两三杯?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
译文:有意游春,但感觉困乏便不再前行,不如随便走走找个地方喝上几杯。游山刚到绝佳处,但再走感到疲倦,诗还没有写成,可好雨忽来似乎催促快点写完。
注释:鹧鸪天:词牌名。鹅湖:鹅湖原名荷湖,因山中有湖,多生荷。晋人龚氏居山,养鹅湖中,于是更名鹅湖。¹懒:指了无情趣。²信:放任。
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开。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携竹杖,更芒鞋。朱朱粉粉野蒿(hāo)开。谁家寒食¹归宁²女,笑语柔桑陌上来?
译文:拄着手杖,穿着草鞋,看到路旁野花盛开,红的红,粉的粉,很是好看。谁家出嫁的女儿在寒食节这一天回家探亲,欢声笑语从桑林的小路上走来。
注释:¹寒食:节令名,清明节前一天(或说清明前两天)。²归宁:古老的传统婚俗。流行于南北广大地区。指已嫁女子,回娘家归问父母之行动。起源很早,《诗经》已有“归事父母”之记载。

  这是一首寻春的小词。作者并未开门见山地道出他的寻春感受,而是在小词的开端,娓娓如话家常,将读者逐渐引入胜境:“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抱定了寻春的目的四处寻找,不如喝上几杯酒,在家门附近和春光不期而遇。其实,辛稼轩自己就是那种“着意寻春”的人。为了寻春,他风雨无阻,阴晴不避:“莫避春阴上马迟,春来未有不阴时。”(《鹧鸪天》)作者“柳外寻春,花边得句”(《满庭芳》)。他寻求、欣赏春天的妙趣,真可以说达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的程度。而令人困惑的是,在此《鹧鸪天》小词中,他不但一开端就否定了“着意寻春”的佳处,而且还进一步辩解道:“山才好处行还倦,诗未成时雨早催。”作者又说:刻意游春之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见到“山才好处”,人却已经疲惫不堪了,哪里还有十足的精神去赏春呢?有的时候,人的诗思还未成熟,而一场急雨却过早地来催他做诗,那诗就不可能做得好。

  词题为“鹅湖归病起作”,说明作者前不久游览了名胜鹅湖山(今江西铅山县东)。从鹅湖归来后,他生了病。这一次他病得大概还不轻,性情倔强的词人不得不卧床休养了。一贯主张抗金、恢复失地的辛稼轩自被朝廷罢黜后,常常借游山水来消除心中愤懑。现在他大病初愈,暂且无力出游,只好大唱“着意寻春”大可不必的高调了。辛稼轩虽然不能远游寻春,却在病愈初时徘徊于家门附近之际,感受到了一种他从未如此强烈感受过的蓬勃春意,使他获得了意外的惊喜。

  作者在词之上阕并未明言他寻到了一种什么样的春意,而是有所保留,正见出此春意的宝贵。这也正是稼轩词艺术表达的曲折含蓄处。若问辛稼轩如今在村头到底有何得,可先看他南渡这多年后每年寻春都寻到了什么。翻检稼轩长短句,会发现到处是这类词句:“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籍。”(《满江红·暮春》)“可惜春残风雨又”(《蝶恋花·点检笙歌多酿酒》)。“闻道春归去,更无人管飘红雨”(《惜分飞·春思》)。在作者的春词中,春天总是那么满纸满行的娇软脆弱!年年盼春、游春的辛稼轩,虽然饱览着春的千姿百态,但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娇春却给他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下阕写词人移动着刚刚病愈的身体,手拄竹杖,穿上草鞋,向家门附近的田野漫步走去。“携竹杖,更芒鞋”,创造出轻松而随便的氛围,为下面与乡村春色猝然相遇时的喜悦心情做了不露痕迹的铺垫。

  走着,走着,蓦地,若干亮色映入了作者的眼睛。词人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些在野草中间开放的野蒿花。这些不入品流、无人护理的花儿,这儿几朵,那儿一片,沐浴着春风,颜色鲜亮,别有一番健康秀美的魅力。“朱朱粉粉”,用语特妙。它把花儿鲜明的颜色和生气蓬勃、随处自由开放的特点简洁地描绘出来,也把词人与野花不期而遇时的喜悦心情含蓄地透露出来,大有“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味道。作者在欣赏乡村花朵那无拘无束之形式美的背后,还有对它们的一种理性的思考。此次鹅湖归来,他已从乡村景物中获得了深沉的启示:“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城中娇嫩的桃李之花是经不起风雨的,只有在乡野溪头久沐风雨、倔强生长的荠菜花一类的花朵,生命力才更为长久,才真正启示着春天的奥秘。明晓了稼轩对人生的这种思考,我们就会接触到他目睹野蒿花时心灵中更深一层的东西。

  当词人正为野蒿花所吸引的时候,另一番景象又把他的视线吸引了去:“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一些有说有笑的归宁女子,正沿着长满桑树的田间小路走过来了。这两句写得很美,“柔”字尤为巧妙传神。它不但状出桑叶之嫩,春光之新,而且衬托出村女那柔美的容貌、步态和笑声。这些村女快要回到娘家看到亲人了,所以心情是甜甜的,笑声是美美的。她们的笑声,感染着词人。这是农村淳朴自然、充满生命活力的美好场景。他不禁驻足倾听,若有所思。这就是辛稼轩寻找到的春天。春天在乡野之花中,在村女的步履中,笑声里。

  这村女便是春天的化身。如果把这“谁家寒食归宁女,笑语柔桑陌上来”和作者同期所作另一首《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中的“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相比较,便可发现,前者和后者在时间(寒食节)、景物(桑蚕)、人物(女)、语气(谁家)诸方面,都有着和谐的一致。所不同之处,是前者侧重于其音容的纯真无邪(笑语柔桑),后者则突出着其穿着的素朴无华(青裙缟袂)。然而这纯真无邪的“笑语”与素朴无华的“青裙缟袂”,本是统一于村女之纯朴的特质之中,原不可分割的。明乎此,便可断知,彼天真无邪的“笑语柔桑”之女,原也是衣着朴素的“青裙缟袂”之女。这两首《鹧鸪天》中的村女形象正可参照合读。“青裙缟袂”化用苏轼诗《于潜女》:“青裙缟袂于潜女,两足如霜不穿屦,沙鬓发丝穿杼,蓬沓障前走风雨。……逢郎樵归相媚妩,不信姬姜有齐鲁。”诗中的于潜(旧县名,在杭州西)女,足不穿鞋,在风雨中穿行,体魄强健,风貌古朴,爱情真挚,其气质,足使齐鲁之贵族妇女相形见绌;其“青裙缟袂”,也成为了善于抗击风雨、具有春天般活力的一类人物精神的象征。而当辛稼轩将苏诗“青裙缟袂”之意象引入其词章中时,他便赋予了村女一种和苏诗中于潜女同样的品格,和他称颂的荠菜花、野蒿花同样的品格——在风雨中顽强生存、获取着持久的生命力的品格。作者被村女那普通而又不平凡的装束和充满生气的笑语所触动的秘密也就在于此。

  这种景致出现在稼轩词中是有很深刻的社会生活背景的。作者南渡以来每年都在寻春,他在大量的寻春词章中寄寓着他的炽热的报国理想。他曾不遗余力地写奏折,提出抗金种种策略。然而,事实却告诉他,南宋的偏安小朝廷,很像是城中娇弱的桃李之花,经不住风雨的考验,这使他感到了深深的失望。如今在罢黜闲居之时,他目接着乡野之花与青裙缟袂之女,心中的希望之火又一次被点燃。春,存在于神州广大的乡野之中。这是辛稼轩此次寻春之最深刻的感受。

参考资料:
1、 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6:298-299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xǐ)¹飞。
译文:昨晚我裙带忽然松弛解开,早晨又看见蟢子双双飞来。
注释:¹蟢子:小蜘蛛脚长者,俗称蟢子。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
铅华¹不可弃,莫是藁(gǎo)(zhēn)²归。
译文:要赶紧描眉擦粉梳妆打扮,莫非是我的丈夫快要回来。
注释:¹铅华:指脂粉。²藁砧:丈夫的隐语。

  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皆在“撰录艳歌”,徐本人是当时著名的宫体诗作者,故后多以玉台体指言情纤艳之作。权德舆此诗标明“玉台体”,也是此类诗作。但他写得感情真挚,朴素含蓄,可谓俗不伤雅,乐而不淫。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两种喜兆接连出现。

  “昨夜裙带解,今朝蝽子飞。”前句写这位女子昨夜裙带自解,后旬写今天早上这女子又看见长脚的蜘蛛飞来了。裙带自解是夫归之兆,蟢子飞也是喜兆,于是这女人满心欢喜,认为丈夫真的要回来了。蟢子飞,据刘勰《新论》:“野人见蟢子飞,以为有喜乐之瑞。”诗人通过对两种喜兆的描写,把小女子那种急切、思念、惊喜的复杂心理展现得极为生动、传神,让人玩味。

  诗的后两句写女子对喜兆的反应。

  “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铅华,脂粉。莫是,莫不是。句意为:赶紧涂脂抹粉打扮一下吧,恐怕丈夫真的要回来了。藁砧,即稿砧,是丈夫的隐称。周祈《名义考》卷五:“古有罪者,席稿伏于椹(帖)上,用鈇斩之。言稿椹则言铁矣,鈇与夫同音,故隐语稿椹为夫也。”这女子见喜兆后的激动心态在诗人的笔下表现得是多么细致入微。

  然而这女子的丈夫回来没有?喜兆有没有应验?这位女子最终是欢喜还是失望?诗中并没有交代。诗人只是抓住了这女子思夫的一瞬间进行渲染,把这女子的思夫之情含蓄地表达出来,给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未尽之意读者自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联想。

  这首诗,文字质朴无华,但感情却表现得细致入微。象“裙带解”、“蟢子飞”,这都是些引不起一般人注意的小事,但却荡起了女主人公心灵上无法平静的涟漪。诗又写得含蓄而耐人寻味。丈夫出门后,女主人公的处境、心思、生活情态如何,作者都未作说明,但从“铅华不可弃”的心理独白中,便有一个“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伯兮》)的思妇形象跃然纸上。通篇描摹心理,用语切合主人公的身分、情态,仿旧体而又别开生面。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大全集》编委会 .唐诗鉴赏大全集 珍藏本 :中国华侨出版社 , 2010 .

tái

quán tángdài 

zuóqúndàijiě jīnzhāofēi 
qiānhuá shìgǎozhēnguī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hè)¹哀。
译文:枕中微湿,好似身处云峰之间;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似乎就在我床底下轰响。
注释:甘露:甘露寺,在江苏镇江北固山上。寺建于唐文宗大和年间,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重建。北固山下临长江,当时江阔十余里。相传建寺时露水适降,因而得名。¹松声万壑:形容长江的波涛声像万壑松声一样。壑,山沟。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要看银山拍天浪¹,开窗放入大江来。
译文:如果要看冲天巨浪拍起,只要一打开窗户,那汹涌奔腾的江水就会滚滚扑来。
注释:¹银山拍天浪:形容波浪很大,像银山一样。

  此诗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三点:

  一、内容丰厚,境界阔大。仅二十八个字的绝句,就写了枕、床、窗、山、峰、壑、江、浪、银、云气、松声等许多事物,从而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诗人身处斗室之中,想象飞越千里之外,从上到下,由近及远,描写夜幕下的群山万壑、千里大江,展现了辽阔渺远,壮丽迷人的江南夜色,笔法空灵,词意蕴藉。

  二、以动写静,景中寓情。诗人创造了一种静谧的意境,却是用动的描写来取得这种效果的。流荡的“云气”,哀呜的“松声”,奔涌的大江,喧嚣的涛音,这些动的景物,给小诗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地显示了大自然的宁静。诗中似无直接的抒情,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赞颂江南夜色的美好感情,却从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景物描写中显现出来。曾公亮所处的北宋时代,党争激烈,阶级矛盾尖锐,在承平盛世的气象下,酝酿着深刻的社会危机。诗人对此不无隐忧。“万壑哀”“拍天浪”,正是一个清醒的政治家对时局深感不安的心理的曲折反映。

  三、语言质朴、平中见奇。诗人很注重选词炼语,用了许多朴素无华的词语,如“千”“万”“大”“哀”“放入”等等,重笔虚写浩茫夜色中的壮伟奇观:气势磅礴的大江,“银山拍天”的浪涛。造境,于宏阔中出雄奇;抒情,在平淡中见深沉;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此诗一句一景,景中寓情,从小处着笔写出了长江的宏伟气势。

  甘露寺在镇江北固山巅,濒临大江,因此这首诗着力描绘地势,在构思时,不用实笔,全通过想象,描绘出一幅空阔奇妙的江南夜色图,写出了江水的壮观和甘露寺的险要。首句写山峰的云气,次句写山谷的松声,末两句写长江的风采。一句诗一个画面,全诗浑成合美。诗中有画,景中有情。

  写景诗,许多诗人往往爱从视觉落笔,如唐代诗人李白的:“危楼高百尺”(《夜宿山寺》),贾岛的“松下问童子”(《寻隐者不遇》)。曾公亮却避开这种传统的写法,另辟蹊径,独出机杼,从感受、听觉去写。诗题是“宿甘露僧舍”,所以围绕“宿”字展开。睡在寺里,房间中自然不可能有云雾,所谓“枕中云气”,当是长江水汽会在高处,令人觉得空气很湿,甚至枕中已经凝结了些许水珠。诗人躺在枕上,感受到枕中微湿,自然联想起长江之浩瀚,甚至误以为自己身处云峰之间。接着,诗人又写床底穿来的江水之声,那阵阵惊涛,仿佛狂风席卷山谷,招起无数苍松摇撼助威,其声壮烈奔腾之至。“枕中”“床底”,点明诗人已经就寝,紧扣诗题“宿”字。“万壑哀”,语出杜甫《诸将五首》之五:“巫峡清秋万壑哀”。曾公亮诗中的这一“哀”字,恰切地摹写了风吹松林所发出的低沉悲壮的声音。用“千”写“峰”,用“万”写“壑”,极尽形容,从纵向描写北固山奇险变幻、充满生机的景象。

  这起二句是睡在床上的感受与幻想,是通过感官来证实它存在,虽然没有具体的肯定,逼真感很强,尽管北固山没有千山万壑存在。“云气”、“松声”,一在枕上,一在床下,都反映了江水之猛劲;而感觉到云气,凝听到松涛,也反映了诗人心底的宁静。这两句写近景,对仗工稳,用笔细腻,文字跌宕生姿。

  三、四句写远景。诗人来到甘露寺原是为了住宿歇息的,可寺外千山万壑的松涛声和不尽江流的喧哗声,搅扰着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眠。诗人情绪激动了,索性披衣起床,打开窗户,迎风伫立,凭栏远眺。天空没有月色星光,地上熄了万家灯火。周围的一切都被黑暗吞噬,看不见山,看不见树,也看不见远处的城廓。只有横躺在北固山下的长江,这条水的巨龙,力的怪神,在没日没夜、无休无止地掀起惊天的狂澜,发出动地的长吟,不甘沉默,永无睡意。诗人虽然看不清,但能想象出它那汹涌澎湃的壮阔气象。于是掉转诗笔,将描写对象由千峰、万壑转向长江、巨浪,开拓出一个奇丽广阔的新境界。

  “银山拍天浪”是写得很精彩的景语,气势警拔,形象生动,层层修饰,词约义丰。“银山”从色、形、质等多方面地细致入微地刻画波涛的光彩、巨大以及沉重感。“拍天”则状波峰的突兀和高峻,使人感到惊心动魄,惶惶不安。不用“玉山”而写“银山”,用词是雕琢的。银是仅次于金的贵重金属,色白而灿烂。用鲜亮的词把平凡的波涛写得十分美好,格外显豁,寄寓着诗人高洁的情怀。

  末句构思很奇特,仍用幻笔,不说开窗看如雪白浪,而说奔腾翻滚的长江被“放”进窗来,把长江的气势写透写活,作者眼前似乎看到浪花要扑进窗来的奇观,深深地被长江的伟观所震撼。“放入”,自然是长江先前想要入窗而不得,诗人到此刻才将它放了进来。原来所谓“枕中云气”,所谓“床底松声”,都是长江有意而为。长江想要冲进房间,好让诗人欣赏自己的奇伟,便先以枕云相示,后以骇浪相呼,不停地邀请着诗人,召唤着诗人,诗人便再也无心睡眠,欣然开窗,与长江陶醉在了一起。明明是诗人向往长江景色,到了诗人笔下,却成了长江招引着诗人去欣赏,通篇用反客为主而不露痕迹,前后呼应之间又只觉一气呵成,笔法高超。这一写作及炼字方法,与杜甫《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相仿,但杜诗写的是静态,曾诗写的是动态,更具魄力,只有稍后的王安石绝句“两山排闼送青来”可与媲美。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71-72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2-23
3、 吴洪荣,品读《宿甘露寺僧舍》[J],读与写(高中版),2008年06期

宿gānsēngshè

zēnggōngliàng sòngdài 

zhěnzhōngyúnqiānfēngjìn chuángsōngshēngwànāi 
yàokànyínshānpāitiānlàng kāichuāngfàngjiānglá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