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如寄,叹征尘驱我,担簦西去。烟嶂云屏相迎送,几幅鹅溪缣素。浑汗流金,饮冰漱玉,桃叶呼前渡。若将有意,道傍一鹭延伫。
细读壁上龙蛇,太丘笔在,更著茶坡句。樽酒十年今白发,不改江流东注。胜概难逢,旅怀易动,信美非吾土。恨无六翮,长风万里高举。
浮生如寄,叹征尘驱我,担簦西去。烟嶂云屏相迎送,几幅鹅溪缣素。浑汗流金,饮冰漱玉,桃叶呼前渡。若将有意,道傍一鹭延伫。
细读壁上龙蛇,太丘笔在,更著茶坡句。樽酒十年今白发,不改江流东注。胜概难逢,旅怀易动,信美非吾土。恨无六翮,长风万里高举。
李曾伯

李曾伯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 873篇诗文

猜您喜欢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当年万里觅(mì)封侯¹,匹马戍(shù)²梁州³。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diāo)(qiú)
译文:回想当年为了建功立业驰骋万里,单枪匹马奔赴边境戍守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唯有曾穿过的貂裘,已积满灰尘变得又暗又旧。
注释:¹万里觅封侯:奔赴万里外的疆场,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²戍:守边。³梁州:治所在南郑。陆游著作中,称其参加四川宣抚使幕府所在地,常杂用以上地名。⁴关河:关塞、河流。一说指潼关黄河之所在。此处泛指汉中前线险要的地方。⁵梦断:梦醒。⁶尘暗旧貂州:貂皮州上落满灰尘,颜色为之暗淡。这里借用苏秦典故,说自己不受重用,未能施展抱负。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¹未灭,鬓(bìn)²先秋³,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译文:胡人还未消灭,自己的双鬓却早已白如秋霜,只能任忧国的眼泪白白地流淌。谁能料我这一生,心始终在前线抗敌,人却老死在沧洲!
注释:¹胡:古泛称西北各族为胡,亦指来自彼方之物。南宋词中多指金人。此处指金入侵者。²鬓:鬓发。³秋:秋霜,比喻年老鬓白。⁴天山:在中国西北部,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⁵沧洲: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这里是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

  此词描写了作者一生中最值得怀念的一段岁月,通过今昔对比,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上片开头追忆作者昔日戎马疆场的意气风发,接写当年宏愿只能在梦中实现的失望;下片抒写敌人尚未消灭而英雄却已迟暮的感叹。全词格调苍凉悲壮,语言明白晓畅,用典自然,不着痕迹,不加雕饰,如叹如诉,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1172年(乾道八年),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里,“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谢池春·壮岁从戎》),呈现出一派卓荦不凡之气。“悲歌击筑,凭高酹酒”(《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呼鹰古垒,截虎平川”(《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那豪雄飞纵、激动人心的军旅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时时入梦,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强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宣泄。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州”,在南郑前线仅半年,陆游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州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一事无成霜鬓侵”,一股悲凉渗透心头,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也难以实现“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事业。“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所以说,这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此时的失望,“早岁那知世事艰”,“而今识尽愁滋味”,理想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无怪乎词人要声声浩叹。“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陆游这首词,确实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阑干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力量,更为动人。

参考资料:
1、 史双元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94-1395

zhōngqíng ·dāngniánwànfēnghóu

yóu sòngdài 

dāngniánwànfēnghóu shùliángzhōu guānmèngduànchù chénànjiùdiāoqiú 
wèimiè bìnxiānqiū lèikōngliú shēngshuíliào xīnzàitiānshān shēnlǎocāngzhōu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jī)¹²秋晨,晨积展³游眺(tiào)
译文:在秋晨自己的羁旅之思更加浓重了,自己怀着这种秋晨的羁旅之思来尽情地游赏眺望。
注释:¹羁心:羁旅之心,离乡人的愁思。²积:聚集。³展:申展,这里是尽情的意思。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孤客伤逝湍(tuān)¹,徒旅²苦奔峭(qiào)³
译文:看到急流的江客和崩落的江岸更感伤自己的长期在外飘荡。
注释:¹逝湍:急流不停的江水。湍,急流。²徒旅:游客。孤客、徒旅皆诗人自指。³奔峭:崩落断裂的陡峭江岸。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石浅水潺(chán)(yuán)¹,日落²山照曜(yào)³
译文:只见急流飞逝,日落西山,余辉照耀。
注释:¹潺湲:水流的样子。²日落:日光下射。³照曜:阳光闪耀的样子。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荒林¹纷沃若²,哀禽相叫啸。
译文:荒林落叶纷纷,哀禽凄凄哀号。
注释:¹荒林:无人料理和游赏的野林。²纷沃若:枝叶繁茂众多的样子。纷,纷纷,众多。沃若,即沃然,美好繁盛的样子。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
遭物¹²迁斥³,存期得要妙。
译文:贬谪的游子,怎能不睹物伤悼,幸运的是,我已悟出了椹然长存的微妙要道。
注释:¹遭物:看到客观景物,即面对着流水、日光、荒林和哀禽。²悼:感伤。³迁斥:被贬滴、斥逐。⁴存期:期望,想要。存,想。要妙:精微玄妙的道理,这里指老庄的哲理。
既秉上皇心,岂屑末代诮。
既秉¹上皇心²,岂屑³末代(qiào)
译文:既然抱定上古三皇的淳朴之心听任自然,无为治郡,怎会顾忌末代群小的讥诮。
注释:¹秉:掌握,把持。²上皇心:上古时代人们淳朴的思想感情。上皇,即羲皇,伏羲氏,历史传说中的上古时帝王。³岂屑:哪顾,不管。⁴末代:衰乱之世,这里指诗人所处的社会。⁵诮:责备,讥诮。
目睹严子濑,想属任公钓。
目睹严子濑(lài)¹,想属(zhǔ)²任公³钓。
译文:目睹严子濑的淙淙急流,联想任国公子的东海垂钓。
注释:¹严子濑:即严陵濑,在七里濑东。“严子”即严光,字子陵,本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但他坚决不肯出仕,隐居富春江上,后人名其垂钓处为严陵濑,即此诗所谓的“严子濑”。其地在七里濑下游数里,故诗人举目可见。²想属:联想。³任公:任国公子。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¹
译文:谁说古今不同,只要都怀着一颗高沽韵心,即使时代辽远,也能共谐异曲同工之妙。
注释:¹同调:情调相同,志同道合。

  开头四句语言颇艰涩费解。第一句,“羁心”指一个被迫远游为宦的人满肚皮不情愿的心情。这句意思说在秋天的早晨自己郁积着一种不愉快的羁旅者的心情。接下来第二句说,既然一清早心情就不愉快,那么爽性尽情地眺览沿途的景物吧。第三、四两句似互文见义,实略有差别。“逝湍”指湍急而流逝的江水,则“孤客”当为舟行之客;而“徒旅”虽与“孤客”为对文,乃指徒步行走的人,则当为陆行之客,故下接“苦奔峭”三字。夫舟行于逝湍之中,自然提心吊胆;但其中也暗用“逝川”的典故。《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因知此句的“伤”字义含双关,既伤江上行舟之艰险,又伤岁月流逝之匆遽,与下文“遭物悼迁斥”句正相呼应。第四句,江岸为水势冲激,时有崩颓之处,徒步旅行的人走在这样的路上自然感到很苦。不过从上下文观之,这句毕竟是陪衬,重点还在“伤逝湍”的“孤客”,也就是作者本人。所以“孤客”、“徒旅”是以个别与一般相对举,似泛指而并非全是泛指。

  第二节的四句全是景语。这中间也有跳跃。开头明写秋晨,下文却来写“秋晚”,而用“日落山照曜”一句来代表。这种浓缩的手法是我国古典诗歌的特点之一,而谢灵运的诗在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但是缓是急,仍须研究。汉武帝《瓠子歌》(见《史记·河渠书》引):“河汤汤兮激潺谖。”可见当训水流急貌。何况“石浅”则水势自急,必非缓流可知。此四句“石浅”句写水,写动态,“日落”句写山,写静态;水为近景,色泽清而浅;山为远景,色泽明而丽。“荒林”句写目之所见,“哀禽”句写耳之所闻。全诗景语,仅此四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照理讲它们并非主要内容。只是若把这四句删掉,此诗即无诗味可言。可见情由景生,原是写诗要诀。

  第三节从写景转入抒情,却兼有议论。“迁斥”有两层意思,一是主观上指自己被出为郡守,无异于受迁谪和贬斥,二是客观上感到节序迁改推移,时不待人。这二者都是值得伤悼的。但只要存有希望,就可以领悟精微玄妙的道理,不致因外来的干扰影响自己的情绪了。然而这种悟道的境界,只有太古时代的圣君贤哲才能心领神会,处于衰乱末代的人是无法理解的。所以作者说,“我既已持有上古时代的圣贤的一颗心,哪里还在乎当今世人的讥诮呢!”从这里,看得出作者同刘宋王朝的统治阶级是互相对立的,这是豪门世族与军阀新贵之间必然存在的矛盾。最后矛盾激化,谢灵运终于以谋反罪被杀害。从历史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这是丝毫不足为怪的。

  最后一节,作者借古人以明志。“严子”和“任公”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古人。严光是避世的隐者,而任公则象征着具有经世大才的非凡之辈。作者意思说自己纵有经天纬地之才,由于不合时宜,宁可做个隐士。结尾两句,作者明确表示:即使不同时代的人也可以志趣相投,步调一致。言外隐指:本人知音寥落,当世的人对自己并不了解。从而可以推断,上文作者所伤悼的具体内容到底是什么了。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634-635页
君家赤骠画不得,一团旋风桃花色。
君家赤骠画不得,一团旋风桃花色。
译文:君家赤骠骏马难以描摹,好似一团旋风桃花之色;
注释:君:指卫节度。旋风:形容骏马动作迅捷,行动如风。桃花色:因红中带白,行动起来,混同一片,故称桃花色。
红缨紫鞚珊瑚鞭,玉鞍锦鞯黄金勒。
红缨紫鞚(kòng)珊瑚鞭,玉鞍锦鞯(jiān)黄金勒。
译文:红缨穗紫缰绳珊瑚马鞭,玉马鞍锦鞍垫黄金马勒。
注释:鞚:带嚼口的马笼头,与下文“勒”同。珊瑚鞭:珊瑚制的鞭子。玉鞍锦鞯:指华丽的马具。鞯,衬马鞍的垫子。
请君鞁出看君骑,尾长窣地如红丝。
请君鞁(bèi)出看君骑,尾长窣(sū)地如红丝。
译文:请君备马牵出上马一试,马尾甩过地面有如红丝,
注释:鞁:配备马具。窣:这里是甩动之意。
自矜诸马皆不及,却忆百金新买时。
自矜诸马皆不及,却忆百金新买时。
译文:诸马难以相比令人自豪,却忆百两黄金买马之时。
注释:自矜:自豪。百金:百两黄金,说价高。
香街紫陌凤城内,满城见者谁不爱。
香街紫陌凤城内,满城见者谁不爱。
译文:穿过京城之内大街小巷,全城看马之人谁不赞赏?
注释:香街:长安街名,泛指长安街道。紫陌:过去称京城中的道路。凤城:古时对京城的称呼。
扬鞭骤急白汗流,弄影行骄碧蹄碎。
扬鞭骤急白汗流,弄影行骄碧蹄碎。
译文:时而扬蹄飞奔汗流满身,时而姿影缓缓志气扬扬。
注释:白汗:非中医之证名,而是指普通的汗。弄影:舞动姿影。骄:马健壮的样子。碧蹄:形容马蹄坚美如育石。碎:碎步。
紫髯胡雏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鬉高。
紫髯(rán)胡雏金剪刀,平明剪出三鬉(zōng)高。
译文:胡家少年马夫手拿剪刀,天亮修剪马鬃束得高高;
注释:紫髯:绛紫色胡须。胡雏:胡儿。这里指马夫。三鬉:把马鬃修剪成三瓣的样式。
枥上看时独意气,众中牵出偏雄豪。
(lì)上看时独意气,众中牵出偏雄豪。
译文:拴在槽头已是气概不凡,牵出马群更觉身姿雄豪。
注释:枥:马槽。独意气:气概独特。
骑将猎向南山口,城南孤兔不复有。
骑将猎向南山口,城南孤兔不复有。
译文:跨上骏马出猎终南山口,追得城南孤兔全都没有;
注释:南山口:似指终南山口。
草头一点疾如飞,却使苍鹰翻向后。
草头一点疾如飞,却使苍鹰翻向后。
译文:马蹄点过草梢迅疾如飞,使那空中苍鹰反而落后。
注释:草头:草梢。点:形容马蹄轻捷,只像点过一样。翻:反而。
忆昨看君朝未央,鸣珂拥盖满路香。
忆昨看君朝未央,鸣珂(kē)拥盖满路香。
译文:当日看您前来朝拜皇宫,前呼后拥满路赞美之声;
注释:朝:朝拜。末央:汉代宫殿名,这里借指唐宫。鸣珂:马勒上的装饰叮叮作响。珂,玉石。这里指马勒上的装饰品。盖:古时高级官员出行时车马上的遮蔽物,类似伞形。满路香:说满路好名声,即路人交口称誉。
始知边将真富贵,可怜人马相辉光。
始知边将真富贵,可怜人马相辉光。
译文:身为边镇大将多么富贵,人马互相辉映多么威风。
注释:边将:边防将官。卫节度曾为安西一带做边将,故称。
男儿称意得如此,骏马长鸣北风起。
男儿称意得如此,骏马长鸣北风起。
译文:男儿应当如此才称心意,骏马阵阵长呜北风吹起;
待君东去扫胡尘,为君一日行千里。
待君东去扫胡尘,为君一日行千里。
译文:待您东去扫平战乱之日,骏马为您一日驰骋千里!
注释:胡尘:胡马奔跑所扬起的尘土。这里指安史乱军。当时安史乱军还盘踞东都洛阳,故诗中说东去。

  诗的开头从赤骠马的神骏落笔。首句用画家难以描绘来虚写一笔,次句用一新奇的比喻来写马的形象:好似一片桃花色的旋风在回旋。“旋风”与“桃花色”构成难以捕捉的形象,从而落实了“画不得”。这是动的描写。三、四两句用名贵的装饰来进一步衬托马的神骏,全用颜色搭配,写得色彩摈纷。这是静的描写;诗的次四句从试骑的方面写马。“尾长”一句从马本身形象写,“自矜”和“百金”两句则分别从骑者的心理和价格的高贵两方面写,都突出了马的不同寻常。“新买时”一句自然引出下文。

  以下四句写“新买时”的情景。“香街紫陌凤城内,满城见者谁不爱”,这两句用京城人们的反映对马作侧面烘托。“扬鞭骤急白流汗,弄影行骄碧蹄碎”,这两句则从疾驰和缓行两方面对马作直接描绘。这四句写得很有概括力而又十分形象;京城里的人们仿佛看到:新买的赤骠马穿过京城大街小巷,一会儿扬蹄疾驰,一会儿摇尾缓行,路旁人们无不喧喷称赞。作品就用这种环境把马的神骏突显出来。接着四句又从精心修饰喂养的角度,与众马比较写赤骠马。“独意气”,“偏雄豪”,从马的神态方面写出它的不凡气概。“骑将猎向南山口”以下四句选取了一个特定的射猪场面,以迅疾的狐免,矫健的苍鹰与赤骠马比较,来突出“疾如飞”的赤骠马奔跑的迅捷,“草头一点”,把马的姿态写得轻快而又飘逸。

  以上对赤骠马作了尽情描绘,以下八句则转而写卫节度。开始三句对卫节度的富贵加以赞颂,第四句又归结到马上,但不单写马,而是将人与马合起来写:人以马而增辉,马以人而生光,赞扬赤骠马而及于卫节度。诗的最后四切仍将人与马并写,男儿称意,马儿神骏,人马均属不凡。结尾两句则以卫节度和赤骠马双扇作结,扣应题意,预言卫节度将获取更大战功。

  这首诗采用铺叙的写法从各个方面极写赤骠马的神骏,其中运用大量比喻和衬托,把骏马写得如在目前;最后赞扬骏马而及马的主人,手法高明。

参考资料:
1、 刘开扬.岑参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144-145
2、 高光复.高适岑参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289-294
昼对南风独闭关,暗期幽鸟去仍还。
(zhòu)对南风独闭关,暗期幽鸟去仍还。
译文:白天独坐室中感受着南风吹拂,心底期待着以啼啭更衬居所之幽静的鸟儿去了会再回来。
如今有待终身贵,未若忘机尽日闲。
如今有待终身贵,未若忘机尽日¹闲。
译文:如今与其等待得到坐享一生的荣华富贵,还不如忘却世俗过清闲的日子。
注释:¹尽日:终日,整日。
心似蒙庄游物外,官惭许掾在人间。
心似蒙庄¹游物外,官惭许掾在人间。
译文:我的心已随了庄周云游四方,也因此对人间像许掾这样的好官心有惭愧。
注释:¹蒙庄:指庄周。
开襟自向清风笑,无限秋光为解颜。
开襟(jīn)¹自向清风笑,无限秋光为解颜。
译文:敞开襟怀迎风而笑,好一片秋光使我喜笑颜开。
注释:¹开襟:敞开衣襟。
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
凄厉岁云暮,拥褐曝前轩。
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
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
倾壶绝馀沥,窥灶不见烟。
倾壶绝馀沥,窥灶不见烟。
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
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见言。
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见言。
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
何以慰我怀,赖古多此贤。

  此诗承《咏贫士·万族各有托》中的诗句“岂不寒与饥”,先叙贫困饥寒之状。朔风凄厉,已近岁末。无以取暖的老诗人,只能拥着粗布衣服,在前轩下晒太阳。抬眼望去,昔时四院中盛开的花卉已荡然无存,青葱的树木,也成了光秃秃的枯条。诗的前四句在严冬萧索景色的衬托中,描出了一位贫士索漠的形象。严寒袭人,饥更来煎。诗人一生相依为命的酒,现在即使将空壶倾得再斜,也再已倒不出一滴来;民以食为天,但饭时已到,看着灶下,却烟火全消。逸兴已消,诗书虽堆案盈几,却疗不得饥寒,任它胡乱塞在座外,直至白日西倾,也无兴再去研读它。五至八句由寒及饥,由景及情,伸足“岂不寒与饥”之意。至于日昃以后,将是又一个黄昏冬夜,如何驱遣,诗人未言,但读者不难想像。晚岁的陶潜确实困苦之甚,世乱加上荒年,使他早时只是作为一种理想精神的“甘贫”,成了严酷的现实,其《有会而作》序云:“旧谷既没,新谷未登,颇为老农,而值年灾,日月尚悠,为患未已。登岁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资,烟火才通。旬日以来,始念饥乏。岁云夕矣,慨然永怀。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所述境况正可与此诗相互发明。“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乞食》诗,更描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诗人,已不得不为生存而告乞求贷了。贫,毕竟并不那么容易“甘”之,不能再一味恬淡。当初孔子困于陈,资粮断绝,“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孔子可以这样穷而安,而己非圣人之比,就不能不像子路那样愠恼之心见于言色。不过虽然饥寒,虽有不平,诗人仍不愿弃“故辙”而改素志;那么什么是诗人的精神慰安呢?末句答道:正依靠古来那许多高风亮节,守穷不阿的“穷士”啊。

  对比一下陶潜初隐时的诗句,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诗人的心态。《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的逸趣已为“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的窘俭所替代;而“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读山海经》)的雅兴,亦已成了“诗书塞座外,日昃不遑研”的阑姗。于是望中景物也都改观。风寒,在诗人并非初历,但当初“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的卓拔景象已换成“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的索漠萧条。他再也无复当年“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与子俨等疏》)的感受;“拥褐曝前轩”这一诗歌形象,足见其当时不但是肉体上,也是精神上的疲老。贫困把天真的诗人从云际雾里的逍遥游中,拉回到地面上来,这也许是不幸,然而却也使诗人的高洁品格获得了更充实的内含;使他成了中国诗史上少数几位真正无愧于固穷守节之称的隐逸诗人。虽然饥寒使他沦落到行乞的地步,但他所低首下心的不是那些督邮之流的官场屑小,而是他日夕相处的“素心人”;心境虽然疲老了,但骨子里的傲气却并不减少壮。诗的结末四句用孔子厄于陈蔡之典,含义尤深长。“闲居非陈厄,窃有愠言见”,字面意思是,自己未达到孔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才有愠色;然而联系其“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以累己”(《感士不遇赋》)这种一贯思想来看,这两句诗实以自责为自傲。孔子一生为推行其仁义之道而奔波风尘,这从渊明最为服膺的道家来看是以外物累己的行为。从好的方面来看,世乱不可为,正不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所以《庄子》说“世浊不可与庄语”,甚至以为当国者形同兕柙之中的神龟。而从不好的角度来看,《庄子》中更借盗跖之口斥孔子为名利荣禄之人。从渊明对儒学的一贯态度看,二句虽不必有盗跖所责备于孔子那种含义,但以“闲居”与“陈厄”相对言,并虽有不平,仍将坚持素操来看,不难味出有以孔子之举为不智之意。所以,结末他不是顺不如孔子之意,说要以孔子穷而安作榜样,而要以此下所说的各种高士为典范,以表示虽穷也必不重入世网,乱己“真意”。穷困固然使陶潜从天上降到地上,却又使其精神进一步净化。“严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渊明之高,其实不尽在他衣食无虑,吟唱着这两句诗的时候,而正是在这贫困的低吟中,才更见出其卓然高标。也正因此,此诗虽极写饥寒穷困,给人的印象却决无后来孟郊、贾岛那样的寒俭相,而显出一种清癯孤洁的姿态,一种情怀深长的韵味。苏轼说陶诗“癯而实腴”,读此诗可有所解会。

  此诗的这种姿态韵味,也甚得力于结构语言的自然浑成。试设想。如果开首二句写寒后,紧接着就写饥,就必会造成促迫穷俭之感。比如孟郊诗就常常列举饥寒之态,穷形极相,反使人酸胃。现在于写寒之后,垫二句写景,接写饥后,再续以二句诗书之事,这就使此诗虽写饥寒而有舒徐之态、书卷之气,加以“倾壶”“窥灶”之轻描淡写,“日昃”之后的言外之言,非孔以自见的婉而不露,读来就感到仍有陶诗一贯的风行水上之致。而更可贵的是上述结构虽巧,却非刻意经营所得。坐于前轩下,自然会有望景之举,酒食无着后也自然会想到唯有书本为伴,但欲读之际,又忽兴意阑珊,更深一层表达了诗人的心境。从不经意处见出天机深杳,这是陶诗与其内容上的玄趣互为表里的艺术上的妙理,二妙并具,是后人所难以企及处。

yǒngpínshì ·èr

táoyuānmíng wèijìn 

suìyún yōngqiánxuān 
nánxiù tiáoyíngběiyuán 
qīngjué kuīzàojiànyān 
shīshūzuòwài huángyán 
xiánfēichénè qièyǒuyùnjiànyán 
wèihuái怀 làiduōx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