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夜中秋,不向光影门前过。披衣得坐。无佛众生我。
没鼓打皮,借问今几和。还知么。就中两个。鼻孔谁穿破。
此夜中秋,不向光影门前过。披衣得坐。无佛众生我。
没鼓打皮,借问今几和。还知么。就中两个。鼻孔谁穿破。
向子諲

向子諲

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有《酒边词》二卷。 ▶ 226篇诗文

猜您喜欢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登第,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画界堠,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武选¹登第²,为河东从事。经略使韩缜(zhěn)语之曰:“君奇士也,他日当据吾坐。”为府州、火山军巡检。辽人常越境而汲,灌亲申³画界堠(hòu),遏其来,忿而举兵犯我。灌迎高射之,发辄中,或著崖石皆没镞(zú),敌惊以为神,逡巡敛去。后三十年,契丹萧太师与灌会,道曩(nǎng)事,数何巡检神射,灌曰:“即灌是也。”萧矍(jué)然起拜。为河东将,与夏人遇,铁骑来追,灌射皆彻甲,至洞胸出背,叠贯后骑,羌惧而引却。张康国荐于徽宗,召对,问西北边事,以笏(hù)¹⁰画御榻,指坐衣花纹为形势。帝曰:“敌在吾目中矣。” 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以治城鄣功,转引进使。诏运粟三十万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浅不胜舟,陆当用车八千乘,沿边方登麦,愿以运费增价就籴之。”奏上,报可。未几,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间田千顷,湟人号广利渠。徙河州,复守岷,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则人乐应募,而射士之额足矣。”从之。甫半岁,得善田二万六千顷,募士七千四百人,为他路最。陪辽使射玉津园,一发破的,再发则否。客曰:“太尉不能耶?”曰:“非也,以礼让客耳。”整弓复中之,观者诵叹,帝亲赐酒劳之。迁步军都虞候。金师南下,悉出禁旅付梁方平守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次滑州,方平南奔,灌亦望风迎溃。黄河南岸无一人御敌,金师遂直叩京城。灌至,乞入见,不许,而令控守西隅。背城拒战凡三日,被创,没于阵,年六十二。
译文:何灌,字仲源,开封祥符人。何灌因为武选登第,做河东路从事。河东经略使韩缜对他说:“您是个奇才,将来总有一天会坐上我今天的座位。”后来何灌担任府州、火山军巡检的军职,辽国人经常越境来取水,何灌亲自划定边界,不允许他们越境过来取水,辽国人愤怒地带领兵马犯境。何灌朝着山崖向上射箭,每射必中,有的箭头都射到山石里面去了,辽军吃惊的把他当成是神人,悄悄的退去了。大约过了三十年,契丹的萧太师与何灌相遇,说起了过去的事,历数道何巡检好箭法。何灌说:“那就是我啊。”萧太师肃然起敬忙向何灌行礼。何灌随后做河东将,与西夏军队相遇,敌人的骑兵追了过来,何灌射出的箭都能侵彻敌人的铠甲,从胸前射进去,从背后洞穿,再射中后面的敌人,西夏人非常害怕地退走了。张康国把何灌向徽宗推荐,徽宗召见了他回话,询问起西北边境的敌我态势,何灌用笏板在御榻画图,指着衣服上的花纹作为敌我态势来(向皇帝讲解)。皇帝说:“敌人都在我的眼里了。”后来何灌官升提点河东刑狱,迁西上阁门使、领威州刺史、知沧州。因为治理城鄣有功,转任引进使。当时皇帝命令运送粮三十万石到并塞三州。何灌说:“河水太浅不能走水路,如果用陆路运输要用马车八千乘,工作量太大。这时沿边麦子正熟,可以用运输粮草的费用就地加价收购麦子。”奏了上去,朝廷应允了。过不多久,何灌又被任命知岷州(熙河路),凿引邈川水灌溉了数千顷偏僻的田地,河湟一带的人民把它叫做广利渠。后来平调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并加“提举熙河兰湟弓箭手”之职。何灌向朝廷进言:“如果先修缮水渠引水,使耕地不受到旱灾的损害,那么百姓就乐于参加招募,而所需的弓箭手的名额就能够招足了。”朝廷听从了何灌的建议。不用半年,就改善了耕地质量二万六千顷,招募到了七千四百青壮弓箭手,是当时西北几路最成功的。一次,何灌陪辽使在玉津园射箭,一发命中箭靶,再次发射就没有射中。客人说:“太尉不行了吧?”何灌答道:“不是,我只是出于礼节让让你。” 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随后升侍卫步军都虞候。金兵南下,朝廷让所有的禁兵都出来京城交付给梁方平守卫黎阳。靖康元年正月二日,金兵驻扎在滑州,梁方平向南逃跑,何灌亦望风溃败。黄河南岸没有一个人能抵御敌人,金师于是直接攻打京城。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何灌背靠城池抗拒,总共和敌人作战了三天,受到创伤,死在阵地上,当时六十二岁。
注释:¹武选:通过科举中的武科举来选拔武术人才。²登第:特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被录取。³申:至,到。⁴堠:古代瞭望敌情的土堡。⁵迎:面对。⁶辄:就。⁷著:接触,挨上。⁸镞:箭头。⁹逡巡:有所顾忌而徘徊不前或退却。¹⁰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蘋叶软,杏花明,画船轻。双浴鸳鸯出绿汀,棹歌声。
(pín)叶软¹,杏花明²,画船轻。双浴鸳鸯出绿汀(tīng)³,棹(zhào)声。
译文:水上柔嫩的苹叶,衬着岸边洁的杏花;翠红美丽的鸳鸯,拖着长长的绿漪浮漾。一叶轻盈的画摇出船,添几阕情韵袅袅的“棹歌”。
注释:¹软:一作“嫩”。²明:鲜艳。³绿汀:芳草丛生的水边平地。⁴棹歌:船歌。
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
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红粉¹相随南浦(pǔ)晚,几含情²
译文:春光,轻灵摇荡,明媚可人!水,好在无风无浪;天,好在半雨半晴。在疏淡的暮霭中,伴一二红粉知已泛舟南浦,更多了几分含蕴不露的情意!
注释:¹红粉:借代为女子。²几含情:屡次含着深情。

  这首词写春游的情景。上片写在叶嫩花明的春光里,画船轻荡,鸳鸯戏浴,渔歌声声,给人以轻快明畅之感。下片“春水无风无浪,春天半雨半晴”二句,连用两个“春”字,两个“无”字,两个“半”字,写尽春光骀荡之状。后两句写人情,与上片“鸳鸯”呼应,突出"红粉相随”。少女们相互媳戏追随,在南浦游玩,各得其乐。这首词写得明快,有生活气息,摆脱了浓厚的富贵味,堪称佳词。

参考资料:
1、 随便看看吧.春光好·蘋叶软

chūnguānghǎo··píngruǎn--níng

píngruǎnxìnghuāmínghuàchuánqīngshuāngyuānyāngchū绿tīngzhàoshēng

chūnshuǐfēnglàngchūntiānbànbànqínghóngfěnxiāngsuínánwǎnhánqíng

晚饮诚斋,忽有一鸥来泊松上,已而复去,感而赋之。
偶听上梢(shāo)扑鹿¹,知是沙鸥(ōu)来宿。稚(zhì)²莫喧哗³,恐惊他。
译文:偶尔听到窗外松树上拍打翅膀扑扑鹿鹿的声音,知道沙鸥在夜宿,十分惊喜。小孩子声音小一些,别惊动了鸥鸟。
注释:¹扑鹿:状声音。张志和《渔父》:“惊起鸳鸯扑鹿飞。”²稚子:幼子;小孩。³喧哗:声音大而杂乱。
偶听松梢扑鹿,知是沙鸥来宿。稚子莫喧哗,恐惊他。
(é)(qīng)¹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qǐ)归休²,报沙鸥³
译文:不一会儿工夫,沙鸥突然振翅远飞,不知道它落到何处去了。告诉沙鸥,我已经向朝廷提出请求,要辞官归隐了。
注释:¹俄倾:片刻;一会儿。²归休:辞官退休;归隐。³报沙鸥:沙鸥,栖息于沙滩、沙洲上的鸥鸟。
俄倾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
俄倾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我已乞归休,报沙鸥。

  上片写作者静坐书室,意外地听窗外上树上有沙鸥前来投宿,十分惊喜。“偶听上梢扑鹿”,“偶”字意即偶然地,或者说是意料之外地,“扑鹿”是象声词。首句说,他偶然听到门前上树梢上有飞鸟拍打翅膀的“扑鹿”声,凭着生活经验,他“知是沙鸥来宿”。首二句无丝毫的渲染与夸饰,似乎是简单地平铺直叙,但只要稍稍揣摩,便不难发现,这十二个字既写出了环境的寂静,又写出了树上鸥鸟的活动,从字面看,人未见形,鸥未露体,而在读者的意念中,却分明“看”到作者凝神谛听的神态,“听”到沙鸥抖动翅膀的扑扑鹿鹿的声音,这足以说明,这两句近似口语的话,并非随意信手写来,而是经过认真推敲锤炼而得,因此颇为传神。

  “稚子莫喧哗,恐惊他。”沙鸥前来投宿,作者无限欣喜,他小心翼翼地向正在玩耍的孩子们示意,告诫他们不要吵闹,恐怕惊吓了鸥鸟。这两句于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沙鸥这种鸟儿非常喜欢,同时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而且增加了本词的生活气息。“莫”字和“恐”字表达出作者对沙鸥由衷的喜爱。

  下片写鸥鸟远飞,词人不免怅然若有失,进而将鸥鸟人格化,与之沟通思想,借以抒发心志。“俄顷忽然飞去,飞去不知何处?”作者正因为沙鸥落在“诚斋”门前上树上高兴,转瞬间沙鸥忽然振翅远飞,作者深感失望,先前的激情顿时冷落下来。“不知何处”说明作者对鸥鸟十分记挂,面对一片空虚的茫茫夜空,他万分焦虑,却又无可如何。两句中“飞去”二字重复使用,这种手法在现代修辞学上称为“顶真”,因为用得恰切自然,所以读起来丝毫没有重复的感觉。

  “我已乞归休,报沙鸥。”结尾两句,作者和盘托出心志,把自己辞官归隐的事告诉沙鸥,表述了他期望求得沙鸥“理解”的心情。据《宋史》记载,杨万里长期被贬,愤而辞官家居,临终前曾有“韩佗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的话,说明他因为报国无门,又不被人理解,忧愤至死。本词把沙鸥视为“知己”,寄托自己的感情,其意也在于排解内心的苦闷。

参考资料:
1、 俞平伯 .《唐宋词选释》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年10月第一版 :第186页 .
2、 史杰鹏 .《宋词三百首正宗》 . 北京 : 华夏出版社 , 2014.3 :299-300 .
我昔南行舟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
我昔南行舟击汴¹,逆风三日沙吹面。
译文:往年,我乘船南下,停泊在汴水边,逆风刮了三天,黄沙阵阵扑面。
注释:¹汴:汴河,在徐州合泗水东流入淮。
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
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¹
译文:船上的舟子都劝我去向僧伽寺祈祷,果然,一炷香还未烧尽,旗子已哗哗向南舒卷。
注释:¹旗脚转:指改变了风向。
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
回头顷刻失长桥¹,却到龟灵²未朝饭。
译文:船走得快如飞箭,转眼间长桥失去了踪影,到龟山还不到吃早饭的时间。
注释:¹长桥:在泗州城东。²龟灵:在泗州东北的洪泽湖中。传大禹治水获无支祁,镇于此。
至人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
至人¹无心何厚薄,我自怀私欣所便²
译文:最高尚的人从不厚此薄彼,我呢,满足了自己的私心,为得到顺风而欢欣。
注释:¹至人: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这里指僧伽。²便:便利。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
耕田欲雨刈(yì)¹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
译文:耕田的人要下雨,收割的人要晴天;离去的人要顺风,来的人又对逆风抱怨。
注释:¹刈:收割。
若使人人祷辄遂,告物应须日千变。
若使人人祷(dǎo)(zhé)(suì)¹,告物应须日千变。
译文:如要让人人祈祷都如愿,老天爷岂不是一天要万化千变?
注释:¹遂:如愿,顺意。
我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
我今身世两悠悠¹,去无所逐来无恋。
译文:我如今自身与世俗两不相关,去没有什么追求,来也没什么留恋。
注释:¹悠悠:遥远莫测。
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
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
译文:能走得快些固然很好,走不了也无所谓不便。每次到这里都去求神,神一定也感到厌倦。
退之旧云三百尺,澄观所营今已换。
退之旧云三百尺,澄观¹所营今已换。
译文:往昔韩愈诗所说拔地三百尺的高塔,如今见到的已不是澄观苦心经营所建。
注释:¹澄观:唐代名僧,曾重建僧伽塔。
不嫌俗士污丹梯,一看云山绕淮甸。
不嫌俗士¹污丹梯²,一看云灵绕淮甸(diàn)³
译文:僧伽塔啊,你若不嫌我带来的俗尘玷污了你的丹梯,请让我登上你,饱览群山环绕下的淮河两边。
注释:¹俗士:出家人目中的普通人,是作者自指。²丹梯:指塔中的梯子。³淮甸:指淮河一带地区。甸,城外名郊,郊外名甸。

  苏轼工于七古,汪洋恣肆,妙设譬喻,直逼唐代李、杜,同时又在记事写景中恰到好处地穿插说理,倾诉心情,语词往往诙谐风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被公认为宋代第一作手。这首《泗州僧伽塔》诗,很能代表苏轼七古的风格。

  “身世悠悠”等语,反映他当日心情;但其中较多地讲的是祷风于神的事。妙在即事说理,灵巧地揭露了神灵之虚妄,“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这首诗先写昔日(治平三年(1066)护父丧归蜀)南行过泗祷风于神,有求辄应的事。“逆风三门沙吹面”,极写风阻之苦;“香火未收旗脚转”,极写风转之速;“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朝饭议”,极写风转后舟行之快。诗说自己的船在这里受阻,听从舟子的劝说,去向僧伽塔祈祷,果然“香火未收旗脚转”,变了顺风,得以顺利前进。梅尧臣《龙女祠祈风》:“舟人请余往,山庙旗脚转”,“长芦江门发平明,白鹭洲前已朝饭”,写在苏轼诗前,苏诗构思当受梅诗影响。苏诗写得生动流畅,胜于梅诗。

  特到值得注意的是:他并不因祷风得遂而赞颂神灵之力;相反,他却由此发出一通否定神力的议论。“至人无心何厚薄”,看来好象抬高神沸,实则目的在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因为道家以“至人无己”为修养的最高境界;而佛家讲“无人我相”,也是以“无心”为妙谛的。既本“无心”,即当无所厚薄;而“有求必应”,就不是“无我”而是有所厚薄了。妙在并不点破,反而说“我自怀私欣所便。”这意思是说,当时得风而欣喜,不过是自己私心,而神佛本来并无厚此薄彼之意。就行船来说:南来北往,此顺波逆,“若使人人祷辄遂”,风向就要一“日千变”了。这是一个极寻常的眼前事实,但从来无人从这里想到神佛之妄。孔灵符《会稽记》所言樵风泾故事,是讥“人心不足”的,与苏拭用意并不相同。“耕田欲雨刈欲晴”,是用来为下句作警。后来张耒在《田家词》中把它加以铺写,但归结为“天公供尔良独难”,亦显与苏轼原意相悖,点金成铁。用比较法讲古诗,不应看其形式之似,还应就作者用心细加区析。

  宗教,总是宣扬神力,鼓吹以祷祀求福佑的,所以苏轼这一点破是很有意义的。苏轼早年便认为“天人不相干”(《夜行观星》)其对佛、道,只是取其“至人无心”,超然自得,并非迷信;他后来一些求雨祷雪之诗,大抵皆视神灵如朋友,以“游戏于斯文”(黄庭坚语)。既有这样思想基础,又善于捕捉形象,且带着感情说话,故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一个很深奥的哲理命题,他写得如此生动有趣,这是很不容易的。

  接下去,用“我今”与“我昔”相对照;但如径直地写今日求风不遂,那就平弱了。他且不言风,而说心倩。“身世两悠悠”,就是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中讲的“世与我而相遗”之意,亦即是说:世俗既不能了解自已,自己也不肯降心从俗。这是由于与王安石“议论不协”而引起的。就事论事,苏轼当时对新法认识不足,他后来也承认这一点。诗中好在一带而过,措词也还有分寸。正由“身世悠悠”,所以来去无心,去留任便,因而得行固好,留亦“不恶”。自己对去留无所谓,神也就懒得应其所求。明明是求风不验,却说“神亦倦”,给神开脱,语极微婉。明明由“议论不协”,心情苦闷,却“极力作摆脱语”(纪昀评语),不失豪放本色。这诗中有些话是很不容易措词的,他能说得如此明朗、如此自然、如此有趣,“纯涉理路,而仍清空如话”(纪昀评语),其驾驭语言的能力是很强的。“层层波澜,一齐卷尽,只就塔作结”,洵属“简使之至”(纪昀评语)。但“简便”也不是简单。他用“退之旧云三百尺”(韩愈《赠澄观》诗)凌空插入,笔势奇妙。僧伽是高僧,塔为喻浩设计的著名建筑(见《中山诗话》),其中有很多可写的话,他只用“澄观所营再修今已换”一语,将其一带而过,很快转入登塔看山。“百尺”“丹梯”,“群山”在望,着墨不多,境界开阔,且与上文“留不恶”遥遇相应,结构绵密。“无心”于仕途得失,有意而于大好河川,襟怀之豁达、趣味之高尚,皆意余言外。正由豁达豪迈,才敢于否定神权;复由其观察入微,“刻决入里”,故深探妙理,趣味横生。“姑知豪放本精微,不比凡花生容慧”(苏轼《题吴道子画》),可谓“夫子自道”。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34-336
2、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5-86
新叶初冉冉,初蕊新霏霏。
新叶初冉(rǎn)¹,初蕊新霏(fēi)²
译文:新生的嫩叶多么娇媚,刚绽放的蓓蕾是那样秀美。
注释:¹冉冉:柔弱下垂的样子。²霏霏:很盛的样子。
逢君后园讌,相随巧笑归。
逢君后园讌(yàn)¹,相随巧笑²归。
译文:欣逢主公后园设宴,宫中美人相随欣然到来。
注释:¹讌:同宴。²巧笑:笑的很甜美。
亲劳君玉指,摘以赠南威。
亲劳君玉指,摘以赠南威¹
译文:劳烦主公亲动玉指,折梅赠给宠爱的嫔妃。
注释:¹南威:南之威的省称,古美女名。
用持插云髻,翡翠比光辉。
用持插云髻(jì)¹,翡(fěi)²³光辉。
译文:她插一枝到云髻上,光彩胜过美玉翡翠。
注释:¹云髻:高髻,梳理的很高的发式。²翡翠:青绿色的玉。³比:胜过。
日暮长零落,君恩不可追。
日暮长零落,君恩不可追。
译文:一到黄昏花儿零落,主公的恩爱啊,也将一去不复回。

  这首吟咏落梅的诗作,寄托了深沉的政治感慨,这对于只求形似的六朝一般咏物诗来说,是一大发展。

  “新叶初冉冉,初蕊新霏霏”,起首两句便暗寓忧惧的心理。“冉冉”,说明梅花的嫩叶还很柔弱,意指自己在政治上并不是强有力的;“霏霏”,说梅花的新蕊随风飘落,暗寓自己政治地位的不稳。明写落梅,暗写政治。

  从“逢君后园讌”至“翡翠比光辉”,这六句以美人自拟,写他同随王的亲密关系。意思说他的美才可比战国晋文公时的美女南威之貌;参与随王后园宴会,又如《诗经·卫风》所写“硕人”之“巧笑”,相随而归;又说随王亲手摘下梅花赠送给他,他便像古美人把花插到发髻上,其光彩胜过翡翠美玉。这段话表达了他受到随王宠幸的感激之情。

  “日暮长零落,君恩不可追”,结尾两句语气一转,由乐转忧,以梅花之落,喻指君恩之衰。忧君恩之衰的心理,是由介入皇室内部矛盾斗争所产生的危惧心理引发出来的,与担心“时菊委严霜”同义。这末两句,从篇幅来说,只是全诗的五分之一,然而从中心思想而言,却是全诗的主干与核心。也可以说,担心斗争失败,反而招来杀身之祸,这才是他借咏落梅委宛地向随王吐露出来的真情。

  咏物诗至六朝而自成一格,宫体诗中之咏物已极尽图貌写形之能事,其所追求者在于形似。与山水诗至谢朓手中由客观之描写转而介入主观之抒情一样,咏物诗至谢朓手中亦一变,由求其形似,转而求其寄托。谢朓之咏物诗既有与时代相通的善于写物图形的特性,又汲取了《诗》《骚》以来比兴的传统,在客观的物象之中寄托主观的旨意。这首《咏落梅》诗便是如此。传统的所谓“香草”“美人”的比兴,这里都用上了。诗中既以“落梅”(香草)自拟,又以“南威”自拟,其所比拟均在似与不似之间,即所谓不即不离,不粘不脱者也。这一艺术境界成了唐宋咏物诗词的最高准则。可以说,这首诗的艺术,正标志谢朓在咏物诗方面的杰出贡献。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等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2年9月 :869-871

yǒngluòméi

xiètiǎo nánběicháo 

xīnchūrǎnrǎn chūruǐxīnfēifēi 
féngjūnhòuyuányàn xiāngsuíqiǎoxiàoguī 
qīnláojūnzhǐ zhāizèngnánwēi 
yòngchíchāyún fěicuìguānghuī 
chánglíngluò jūnēnzhuī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