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五十年前梦,山压平湖水次门。白鹭未惭公子贵,青松不屈大夫尊。
追思五十年前梦,山压平湖水次门。白鹭未惭公子贵,青松不屈大夫尊。
文辞朴凸推鼻祖,标置孤高到耳孙。更喜新亭名意好,吴郎清峻芮郎温。
文辞朴凸推鼻祖,标置孤高到耳孙。更喜新亭名意好,吴郎清峻芮郎温。

shānyuēzhòngkuàngyuǎntíngshǒu--liúzhǐ

zhuīshíniánqiánmèngshānpíngshuǐménbáiwèicángōngziguìqīngsōngzūn

wéntuībiāozhìgāodàoěrsūngèngxīntíngmínghǎolángqīngjùnruìlángwēn

刘一止

刘一止

刘一止(1078~1160)字行简,号太简居士,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宣和三年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为文敏捷,博学多才,其诗为吕本中、陈与义所叹赏。有《苕溪集》。 ▶ 294篇诗文

猜您喜欢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花开红树¹乱莺啼²,草长³平湖白鹭(lù)飞。
译文:在那开满了红花的树上一群黄莺儿乱啼,西湖岸边已长满了青草,成群白鹭在平静的湖面上翻飞。
注释:¹红树:指开满红花的树。²乱莺啼:指到处都是黄莺的啼叫。³长:茂盛。⁴湖:指杭州西湖。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风日晴和人意¹好,夕阳箫鼓²几船归³
译文:暖风晴和的天气,人的心情也很好,夕阳里船船游客吹箫击鼓兴尽而归。
注释:¹人意:游人的心情。²箫鼓:吹箫击鼓,指游船上奏着音乐。³几船归:意为有许多船归去。

  这首诗写诗人泛舟湖上,为两岸明媚的春光所陶醉的愉快心情。

  前两句着重写景。

  “花开红树乱莺啼”一句,从气氛上烘托出西湖春天万象更新、生机盎然的景象。“花开”而使树显得红得耀眼,点出游湖的节令是春意正浓之时,同时又从视觉角度照应诗题,说明观景之人正在“湖上”。“乱莺啼”从听觉效果上更进一步渲染春天热烈的气氛。这里“乱”字用得很好,它不仅形象地描绘出红林深处传出的那此起彼伏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这一动一静给春景又平添了几分魅力。诗人以浪漫、具有强烈情感的红色为基调,点以明快、活泼的黄色,形成鲜艳夺目的暖色调,从而产生了亢奋向上之情,成功地完成了画面气氛的渲染。

  假如将“花开红树乱莺啼”比作一幅图画的中景,那么,“草长平湖白鹭飞”一句则是这幅画的远景。诗人极目远望,只见水天一色,远处芳草繁茂泛青,近处湖水碧波激艳,沙洲上几只白鹭怡然自得地时飞时落。这里以大自然的绿色为主,点缀些素洁的白色,形成一种偏冷的色调,给人以宁静、清新的感觉。与第一句浓墨重彩的笔法迥然不同的是,诗人在这里用轻描淡写的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淡泊的意境美。当然这与前面热烈的气氛并不矛盾,而是色彩和情调上恰到好处的调整与补充,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幅合谐、动人的春光图。苏轼曾用“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诗句形容西湖的美丽景色,恰好可以用来为这两句诗作注。

  后两句侧重抒情。

  “风日晴和人意好”一句具有口语化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诗人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抒发了游湖赏春之人的愉快心境。那红树、黄莺、青草、白鹭,那一叶扁舟、一湖绿水,无处不荡漾着春意,更有那温暖的阳光、和煦的春风,自然使“人意好”。“人意好”由诗人在船上所见景色引发,是游春之人闲情逸致的陈白,所以是贯穿于诗中的总线。

  “夕阳箫鼓几船归”一句紧承上句作一转折,把读者的思绪引回到湖上,紧扣诗题,并且在收尾上及时煞住,写法上干净利落。这一句是全诗的精华,诗中的韵味和意境都藏于其中。“夕阳”点明游人赏春已延长到了傍晚。“箫鼓”的乐声仍回荡在湖面,表明船上游人仍然余兴未尽。“几船归”可有两种解释:一是说,眼看着这夕阳美景,闻着这两岸馥郁的花香,听着船上箫鼓齐鸣的乐声,虽然船儿终将离去,但一片深深的眷恋之情已留在了湖上。另一种则是,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里,又能有几只奏着箫鼓的游船停留在这湖上呢?问句中显然暗含有诗人的言外之意。

  这首诗前两句描绘西湖春天的繁华胜景:繁花似锦,团簇如树,群莺欢叫,岸边草长,湖面平静,白鹭翻飞,勾画出一幅西湖春景图。后两句由景到人,游人荡舟遣兴,沉醉在湖光山色之中,写出了南宋时期西湖游览的盛况。这首游春小诗打破了宋人重理趣、轻兴致的特点,创造出优美的意境,运用气氛烘托,色彩点染,画面对比等手法,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参考资料:
1、 蒙万夫.千家诗鉴赏辞典: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50-51

shàng

yuánjié sòngdài 

huākāihóngshùluànyīng cǎozhǎngpíngbáifēi 
fēngqíngrénhǎo yángxiāochuánguī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lú)山烟雨浙江潮(cháo)¹,未至千般恨²不消。
译文:庐山的烟雨,钱塘江的潮汐,都值得去观赏。无缘去一饱眼福则会遗憾终身。
注释:¹浙江潮:指钱塘江潮汐。²恨:遗憾。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译文:终于亲眼看到庐山、浙江的景致,却发现过去的冲动妄念不过如此,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翻开苏轼的诗集,描写庐山和杭州的诗篇可说不少,但是这一首《观潮》所流露的思想感情却很特别,极具禅味。

  就苏轼的庐山诗而言,他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别开生面;他写的西湖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也独步古今。前者哲理趣味极浓,说明如陷在里面跳不出来,就常被现象迷惑而看不到客观事物的真相。后者观察景物敏锐而深刻,譬如恰到好处。《观潮》一诗,也是继于以往人生体验,看清自己心随境转、杂念丛生的冲动之后的淡雅,不随着冲动妄念走。

  从诗的命意看,可以看出诗人对庐山的风景和钱塘江潮慕名已久,常萦于梦寐。似乎如果不能身历庐山之境,一赏烟雨迷濠之奇;如果不能目睹钱塘江潮,一看它万马奔腾,势撼山岳之壮,真是辜负此生,千般遗憾,难以消解。可是后来攀登庐山,出任杭州刺史,饱览了庐山的烟雨,欣赏了一年一度的钱塘江潮,反倒觉得客观的景物究竟是旷世稀有还是平淡无奇,也不过是自己主观意识的驱动。烟雨的聚散飘忽,江潮的自来自去,似乎不再那么激烈澎湃,不过是风幡不动心妄动。

  以禅理入诗的历代诗人都有,唐代的王维可以说是代表,因为他追慕隐逸恬静,后来更皈依佛教,所以很多诗表现了出尘的思想。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都是例证。苏轼在经历过宦海风涛,经历了人生道路上的许多坎坷之后,产生“及至到来无一事”的禅语,也是烦恼即菩提的真实价值。

  苏轼借《观潮》为题,抒写了一种经历妄念躁动,转而豁然超越的思想,有佛家的禅宗情调。所谓禅宗,有南北之分,北宗强调“住静观心”、“慧念以息想,极力以摄心”;南宗则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以达到“无念为宗”。苏轼在诗中说的“及至到来无一事”,就是把自己妄念看清,恍然看清自己之后,细想这与苏轼当初未来时的千般期待、万分遗憾,显得很可笑了。

参考资料:
1、 唐圭璋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南宋·辽·金).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2469-2470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¹之氓(méng)²³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rǔ)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¹⁰千钱,重,是以后¹¹。”曰:“何不去¹²之?”不应,摇其首。有顷¹³,益¹⁴(dài)¹⁵。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yú)之甚,蔽¹⁶之甚,身且¹⁷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nì)死。吾哀之¹⁸。且若是,得不有大货¹⁹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译文:永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上涨的厉害,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横渡湘江。渡到江中时,船破了,船上的人纷纷游水逃生。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多远,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很多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一会儿,他更加疲乏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昧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于是就淹死了。我对此感到十分悲哀。如果像这样,难道不会有大利淹死大人物的事情吗?于是写下了《哀溺》。
注释:¹永:即永州。²氓:古代指百姓。³咸:都。⁴善:通“擅”,擅长。⁵暴:涨。⁶绝:渡过。⁷湘水:即湖南境内的湘江。⁸中济:渡到河中央。济:渡河。⁹不能寻常:达不到平时游泳的水平。寻常:古代八尺为寻,再加倍为常,意为几尺远。¹⁰腰:腰缠。¹¹后:落后。¹²去:丢弃,放弃。¹³有顷:一会。¹⁴益:更。¹⁵怠:疲乏。¹⁶蔽:昏聩,不明是非。¹⁷且:将,将要。¹⁸吾哀之:为动用法,我为他感到悲哀。¹⁹货:这里指钱。

  短文用白描手法,用词简省浅近,人物特点却入木三分,体现了柳氏寓言一贯的特点。

  《哀溺文序》的特色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主要刻划了溺死者要钱不要命的心态,使全文叙述相当精炼,人物形象十分生动传神。

  正面描写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行动描写,“尽力而不能寻常”,暗示钱的累赘;二是语言描写,“吾腰千钱,重,是以后”,说明他明知关键在钱,却仍不愿割舍;三是表情描写,两次“不应,摇其首”,说明他要钱不要命,至死不悟。

  侧面烘托也是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反衬,“善游最也”,借他人之口指出他平素善于游泳,从而反衬他今日“尽力而不能寻常”的反常行为;二是对比,把最善游泳的他反倒淹死,与本来游水本领不如他的人都能安全到达彼岸进行对比。三是用“己济者”的呼号,从侧面揭示他的蒙昧自蔽。

  作者通过三个正面描写和三次侧面烘托,在简省的白描中通过强烈而深刻的对比,戏剧化地突出了人物性格物征,深刻而令人警醒地彰明了“哀溺”的主题。

  从细节运用与结构分析方面来看,此文也可圈可点。

  在永州民众“咸善游”,而水“暴甚”,几人渡河,船破于中流的背景下,众人皆游。“咸”点明人人都水性好,即使水“暴甚”,本来众人也可以游至岸边。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一笔转折,使读者注意力自然聚于此“一氓”,而后又特借“其侣”来点明,这个“尽力却不能寻常”的人正是“善游最也“之人,那所有人都不禁要问“今何后为”了。

  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腰缠千钱,财难舍,可谓“氓”之常情。到底是钱重要还是命重要?

  读者都要问“何不去之?”了,生死危机下,应该“去之”了吧?结果“氓”“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

  对这样要钱不顾命的人,人们都忍不住喊出“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的劝诫。

  出人意料的是,“氓”“又摇其首。遂溺死。”这一转笔,直让人慨叹竟然真有这样要钱不要命的人,何其可悲。再回想前文,这人是“咸善游”的民众中“善游最也”之人啊——这样的人,竟是溺死河中。为何?已不言自明。

  小小篇幅,重重铺垫,层层对比。设悬念、作伏笔,起承转合,多在细节处见匠心。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最后“合”笔之处,点明主旨,“善游最也”的“氓”为千钱便溺死河中而不顾,那“大货”又会溺死多少“大氓”呢?

  “得不有”一句是理解整篇辞赋的关键,也是作者由“序文”过渡到赋文的桥梁。林纾在《柳文研究法》中说:“《哀溺文》与《蝂传》同一命意。然柳州每于一篇言之中,必有一句最有力量、最透辟者镇之。……‘序’之结尾即曰:‘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语极沉重,有关系。”

  从故事到人物,从记述到描写,都鲜明具体,活灵活现,如一篇“小小说”。这个被淹死的“氓”,钱迷心窍,爱钱超过爱命,死到临头还执迷不悟,最后终因金钱的拖累而被淹死,实在可悲而又可怜。可是从另一方面说,他在紧急的关头,分不清主要、次要,依然恋钱不舍,又有些死得活该。柳宗元在“哀之”的同时,马上想到“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从被淹死的“氓”想到正在被淹没的“大氓”,从永州一件具体的生活事件想到整个社会现实。

参考资料:
1、 朱庆.文言诗文点击: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27-28
2、 霍旭东.历代辞赋鉴赏辞典.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1:712-715
3、 柳宗元、马茂元等.柳宗元诗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32-34

āiwén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yǒngzhīméngxiánshànyóu  shuǐbàoshèn yǒu liùméngchéngxiǎochuánjuéxiāngshuǐ zhōng chuán jiēyóu méngjìnérnéngxúncháng yuē  shànyóuzuì jīnhòuwéi  yuē  yāoqiānqián zhòng shìhòu  yuē  zhī  yìng yáoshǒu yǒuqǐng dài zhěànshàngqiěháoyuē  zhīshèn zhīshèn shēnqiě huòwéi  yòuyáoshǒu suì āizhī qiěruòshì yǒuhuòzhīméngzhě shìzuò āi  
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
前有毒蛇后猛虎,溪行尽日无村坞。
译文:沿途各地荒无人烟,还有毒蛇猛兽出没,坐了一整天的船也没有看到一个村庄。
江风萧萧云拂地,山木惨惨天欲雨。
江风萧萧云拂(fú)¹,山木惨惨天欲雨。
译文:江上寒风呼啸,地面弥漫着云雾,山中林木衰残,天上笼罩着阴霾,倍感荒凉。
注释:¹云拂地:写云随风掠地而过,正是将雨之象。
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谁复数?
女病妻忧归意速,秋花锦石¹谁复数?
译文:女儿病了,妻子很忧虑,就想快点到家,溪上的秋花锦石哪里还有精神去欣赏?
注释:¹锦石:水底有花纹的小石。
别家三月一得书,避地何时免愁苦?
别家三月一得书,避地¹何时免愁苦?
译文:为逃难而流落异地,离家几个月才收到一封家书,什么时候才不用愁苦与悲伤?
注释:¹避地:为避难而流寓异地。杜甫自公元七五九年由华州避地秦州后,转徙至此时,已近五年,故有“何时”之叹。

lángzhōng--

qiányǒushéhòuměngxíngjǐncūn

jiāngfēngxiāoxiāoyúnshāncǎncǎntiān

bìngyōuguīqiūhuājǐnshíshuíshù

biéjiāsānyuèshūshímiǎnchóu

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烟村潇洒,人闲一哄,渔樵早市。永昼端居,寸阴虚度,了成何事。但丝莼玉藕,珠粳锦鲤,相留恋,又经岁。
小沟东接长江,柳堤苇岸连云际。烟村潇洒,人闲一哄¹,渔樵(qiáo)早市。永昼²端居³,寸阴虚度,了成何事。但丝莼(chún)玉藕,珠粳(jīng)锦鲤,相留恋,又经岁。
译文:亭前小沟东临长江,柳岸苇堤一望无际,安静的村庄只有卖鱼卖柴的人在早上作生意时才喧闹一阵子。整天安居无事,光阴白白度过,什么事也未作成。不过,莼菜、白藕、珍米、锦鲤等食物,年复一年地离开不了。
注释:¹哄:一阵喧闹。²永昼:白天。³端居:谓平常居处,安居。⁴丝莼:湖水植物,可作菜。⁵珠粳:贵重粳米。
因念浮丘旧侣,惯瑶池、羽觞沈醉。青鸾歌舞,铢衣摇曳,壶中天地。飘堕人间,步虚声断,露寒风细。抱素琴,独向银蟾影里,此怀难寄。
因念浮丘¹旧侣,惯²瑶池³、羽觞(shāng)醉。青鸾(luán)歌舞,铢(zhū)摇曳,壶中天地。飘堕¹⁰人间,步虚声¹¹断,露寒风细¹²。抱素琴,独向银蟾¹³影里,此怀难寄。
译文:想和旧友痛饮如浮丘在瑶池般的生活,歌妓舞女穿着仙女般飘柔的衣,轻歌曼舞于仙境。飘落到了人间,再也听不到道士诵经之声,只好过着风露交加的生活。我抱着一张白色的琴,独自一人面对月宫弹奏;否则,对君思念之情是难以寄托的。
注释:¹浮丘:浮丘公,古仙人名。²惯:习惯于。³瑶池:西方仙境。⁴羽觞:酒器,酒盏。用形似羽(鸟)、觞(兽)作,故名。⁵沈:即“沉”。⁶青鸾:女子,这里指歌妓舞女。⁷铢衣:轻衣。古代二十四铢为两,这里极言衣轻。⁸摇曳:飘荡。⁹壶中天地:仙境之一。¹⁰飘堕:飘落。¹¹步虚声:道士唱经礼赞声。¹²露寒风细:喻指贫寒生活。¹³银蟾:传说中的月亮。

  上片,运用景事反观手法,写功名未就,感到空悲而又极力排遣与安慰的心态。开头五句,写了临皋烟景:小沟、长江、柳堤、苇岸、烟村、早市。它们叠印成了“连云际”的“潇洒”而喧闹的渔樵之乡的风景图,很有特色。面对如此美丽的江滨风光,东坡竟产生了与常人不同的人生感叹:“永昼端居,寸阴虚度,了成何事。”然而,东坡毕竟是东坡,迅即调整心态,从“丝莼”、 “玉藕”、“珠粳”与“锦鲤”的寻常百姓生活中,看到了一条值得留恋的人生道路。

  下片,运用仙话寄托的笔法,回忆起京城令作者陶醉的生活,感叹贬居黄州后的无奈心境。开头六句,从宴饮和歌舞两个侧面,再现了当年东坡京城那种“浮丘”仙人式的、“瑶池”仙境般的“沉醉生活,再现了众“青鸾”穿着“摇曳”的“铢衣”,进入“壶中天地”而“歌舞”的缥缈轻举美之情景。颇有“坐中年少暗消魂,争问青鸾家远近”(柳永《木兰花》)的韵味,反映了东坡借仙人、仙境以解脱空虚苦闷的无奈心态。紧接着,笔锋一转,反照现实,天上人间,好不凄凉,从“瑶池”、“壶中天地”的仙境陡然“飘堕人间”,过着“露寒风细”贫困的贬居生活。与《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作《越调笛声慢》赠公显的心境一样,唯一告慰故友的是“我”抱素琴,独向“银蟾影里”遥慰,否则, “此怀难寄”。

  全词以景托情,正反观照,杂以仙话的点化引用,作者将自己此时此地对人生、对现实怀有虚无感和伤叹感表达得淋漓尽致。道时光易逝,叹怀才不遇;借仙话隐道,解脱空虚愁苦。纵观全词,抓住虽以“抱琴”“独向银蟾”遥慰,仍隐留着“此怀难寄”之感。

参考资料:
1、 孔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245-246
2、 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95

shuǐlóngyín··xiǎogōudōngjiēzhǎngjiāng--shì

xiǎogōudōngjiēzhǎngjiāngliǔwěiànliányúnyāncūnxiāorénxiánhōngqiáozǎoshìyǒngzhòuduāncùnyīnlechéngshìdànchúnǒuzhūjīngjǐnxiāngliúliànyòujīngsuì

yīnniànqiūjiùguànyáochíshāngshěnzuìqīngluánzhūyáozhōngtiānpiāoduòrénjiānshēngduànhánfēngbàoqínxiàngyínchányǐng怀huáin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