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楼百尺兀相望,帝作东辅拱神州。当日隋家漕渠柳,至今春在末梢头。
城楼百尺兀相望,帝作东辅拱神州。当日隋家漕渠柳,至今春在末梢头。

gǒngzhōudàozhōngèrshǒu--liúzhǐ

chénglóubǎichǐxiāngwàngzuòdōnggǒngshénzhōudāngsuíjiācáoliǔzhìjīnchūnzàishāotóu

刘一止

刘一止

刘一止(1078~1160)字行简,号太简居士,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宣和三年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为文敏捷,博学多才,其诗为吕本中、陈与义所叹赏。有《苕溪集》。 ▶ 294篇诗文

猜您喜欢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秋阴时¹²渐向暝(míng)³,变一庭凄冷。伫(zhù)寒声,云深无雁影。
译文:时阴时晴的秋日又近黄昏,庭院突然变得清冷。伫立在庭中静听秋声,茫茫云深不见鸿雁踪影。
注释:¹时:片时、偶尔的意思。²晴:一作“作”。³暝:黄昏。⁴伫听:久久地站着倾听。伫,久立而等待。⁵寒声:即秋声,指秋天的风声、雨声、虫鸟哀鸣声等。此处是指雁的鸣叫声。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¹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²
译文:夜深人散客舍静,只有墙上孤灯和我人影相映。浓浓的酒意已经全消,长夜漫漫如何熬到天明?
注释:¹照壁:古时筑于寺庙、广宅前的墙屏。与正门相对,作遮蔽、装饰之用,多饰有图案、文字。亦谓影壁,指大门内或屏门内做屏蔽的墙壁。也有木制的,下有底座,可以移动,又称照壁、照墙。²消夜永:度过漫漫长夜。夜永,犹言长夜。

  这首词写羁旅孤栖的情景。词的上片写日间情境,于明处写景,暗里抒情,寓情于景;下片写夜间的情景,于明处抒情,衬以典型环境,情景交融。

  上片一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实很像是物化了的旅人的心境,难得有片刻的晴朗。“秋阴时作渐向暝”,这是以白描手法勾出秋天时阴时晴、阴冷、黯淡的特点,这似乎是客观事物的直叙,然而一句“变一庭凄冷”,就将词人的感情突现出来。“一庭”即满庭。着一“变”字,将“凄冷”与上句联系起来,揭示了“凄冷”之因。同时将自然与人的感受融在一起,表现了景中情。在这“凄冷”的庭院中,词人“伫听寒声”。这久久的伫立,静听寒声,可见出人之心寒、孤寂。这寒声是秋风飒飒,秋叶瑟瑟,秋雁哀鸣,这寒声加浓了羁旅“凄冷”的况味。歇拍“云深无雁影”一句,词人不仅在满庭凄冷的环境中伫立,静听秋声,而且还在寒声中追寻那捎书的鸿雁,然而望尽云霄,只听哀鸿长泣,不见孤鸿形影,留下的是更加深重的寂寞之感,也触发了词人思乡念亲之情。

  在沉寂之中推出了过片:“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地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身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此时此刻,人非常希望自己尚酣醉之中。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都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难以忍受。这首词全无作者惯有的艳丽之彩,所有的只是一抹凄冷之色。

  这首词不仅切合音律,而且精于铸词造句。“秋阴时晴”,一个“时”字表明了天阴了很久,暂晴难得而可贵。“伫听寒声”两句写得特别含蓄生动。寒声者,秋声也。深秋之时,万物萧瑟寒风中发出的呻吟都可以叫做寒声。词人笔下的孤旅伫立空庭,凝神静听的寒声,是云外旅雁的悲鸣。南飞的雁都因浓云的阻隔而不能一面,自然是凄苦的情景。整首词中几乎一字一句均经过刻意的琢磨。可以说通篇虽皆平常字眼,但其中蕴含有深挚情思。这也是周邦彦词的一大妙处。

  全词取境典型,结句直接抒情。全词以时间为线索,章法缜密,构思严谨。意象鲜明,人与物、情与境,浑然融为一气。感情步步推进,格调清峭,情味淡永。

参考资料:
1、 周汝昌 等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8 :1054-1055 .
2、 唐圭璋 钟振振 .唐宋词鉴赏辞典 .合肥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00 :545 .
3、 甘远辉 等 .宋诗词全书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2年 :471 .
4、 于非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428 .

guānlìng ·qiūyīnshíqíngjiànxiàngmíng

zhōubāngyàn sòngdài 

qiūyīnshíqíngjiànxiàngmíng biàntínglěng zhùtīnghánshēng yúnshēnyànyǐng 
gēngshēnrénjìng dànzhàodēngxiāngyìng jiǔdōuxǐng xiāoyǒng 

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
不受尘埃半点侵¹,竹篱茅舍自甘心。
译文:高洁的梅花不受半点尘埃侵蚀,心甘情愿地生长在竹篱边、茅舍旁。
注释:¹侵:侵蚀。
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只因误识林和靖(jìng)¹,惹得诗人说到今。
译文:只因错误的认识了酷爱梅花的林和靖,惹得诗人谈笑至今。
注释:¹林和靖:林逋终生不仕不娶,无子,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

méi

wáng sòngdài 

shòuchénāibàndiǎnqīn zhúmáoshègānxīn 
zhǐyīnshílínjìng shīrénshuōdàojīn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夕何夕兮,搴(qiān)¹中流。
译文:今晚是怎样的晚上啊我驾着小舟在河上漫游。
注释:¹搴舟:犹言荡舟搴:拔。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译文:今天是什么日子啊能够与王子同船泛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蒙羞被(pī)¹好兮,不訾(zǐ)²(gòu)³
译文:承蒙王子看得起,不因为我是舟子的身份而嫌弃我,责骂我。
注释:¹被:同“披”,覆盖。²訾:说坏话。³诟耻:耻辱。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心几(jī)¹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²
译文:心绪纷乱不止啊,因为能够结识王子。
注释:¹几:同“机”。²王子:此处指公子黑肱(?-前529年),字子皙,春秋时期楚国的王子,父亲楚共王。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¹君兮君不知。
译文:山上有树木啊树木有丫枝,心中喜欢着你啊你却不知道。
注释:¹悦:喜欢。

  起首两句“今夕何夕兮搴洲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洲”,当从《北堂书钞》卷一O六引作“舟”。“搴洲中流”即在河中荡舟之意。这是记事,记叙了这天晚上荡舟河中,又有幸能与王子同舟这样一件事。在这里,诗人用了十分情感化的“今夕何夕兮”、“今日何日兮”的句式。“今夕”、“今日”本来已经是很明确的时间概念,还要重复追问“今夕何夕”、“今日何日”,这表明诗人内心的激动无比,意绪已不复平静有序而变得紊乱无序,难以控抑。这种句式及其变化以后常为诗人所取用,著名的如宋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的末两句“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进入诗的中间两句行文用字和章法都明显地由相对平易转为比较艰涩了。这是诗人在非常感情化的叙事完毕之后转入了理性地对自己的心情进行描述。“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是说我十分惭愧承蒙王子您的错爱,王子的知遇之恩令我心绪荡漾。

  最后两句是诗人在非常情感化的叙事和理性描述自己心情之后的情感抒发,此时的诗人已经将激动紊乱的意绪梳平,因此这种情感抒发十分艺术化,用字平易而意蕴深长,余韵袅袅。“山有木兮木有枝”是一个比兴句,既以“山有木”、“木有枝”兴起下面一句的“心说君”、“君不知”,又以“枝”谐音比喻“知”。在自然界,山上有树树上有枝,顺理成章;但在人间社会,自己对别人的感情深浅归根到底却只有自己知道,许多时候你会觉得自己对别人的感情难以完全表达,因此越人唱出了这样的歌词。而借“枝”与“知”的谐音双关关系做文章的比兴手法,也是《诗经》所惯用的。如《卫风·芄兰》“芄兰之支,童子佩觽;虽则佩觽,能不我知”,《小雅·小弁》“譬彼坏木,疾用无枝;心之忧矣,宁莫之知”,即是。这种谐音双关对后代的诗歌如南朝乐府民歌《子夜歌》等恐怕不无影响。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二句,与《九歌·湘夫人》中“沅有茝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二句相仿佛(然“山”句为“A有B兮B有C”句式,“沅”句为“A有B兮C有D”句式,亦有不同),也可见出此楚译《越人歌》深受楚声的影响。虽然今人所读到的《越人歌》是翻译作品,但仍可这样说:《越人歌》的艺术成就表明,两千多年前,古越族的文学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参考资料:
1、 马祖熙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961

yuèrén

míng xiānqín 

jīn qiānzhōuzhōngliú 
jīn wángtóngzhōu 
méngxiūhǎo gòuchǐ 
xīnfánérjué zhīwáng 
shānyǒuyǒuzhī xīnyuèjūnjūnzhī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德祐(yòu)二年¹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shū)密使²,都督诸路右马。时北兵³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缙(jìn)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zhé)交驰,北邀(yāo)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shū)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chān)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¹⁰
译文: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当时元兵已经逼近都城北门外,交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做了。满朝大小官员会集在左丞相吴坚家里,都不知道该怎么办。适逢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元军邀约宋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国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惜自己了;估计元方也许可以用言词打动。当初,使者奉命往来,并没有被扣留在北方的,我就更想察看一下元方的虚实,回来谋求救国的计策。于是,辞去右丞相职位,第二天,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注释:¹德祐二年:即公元1276年德祐:宋恭帝的年号。²枢密使:宋朝所置掌管右事的最高长官,位与宰相等。³北兵:即元兵。⁴修门:《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本指楚国郢都城门,这里代指南宋都城临安的城门。⁵左丞相:当时吴坚任左丞相。⁶使辙:指使臣车辆。⁷当国者:指宰相。⁸纾:解除。⁹觇:侦察,窥视。¹⁰以资政殿学士行:以资政殿学士的身份前往。资政殿学士:宋朝给予离任宰相的荣誉官衔。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pō)惊动,北亦未敢遽(jù)轻吾国。不幸吕师孟¹构恶²于前,贾余庆³献谄(chǎn)于后,予羁(jī)(mí)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gòu)(lǔ)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qiú)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¹⁰当引决,然而隐忍¹¹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¹²
译文:刚到元营时,据理抗争,言词激昂慷慨,元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他们也未敢立即轻视我国。可不幸的是,吕师孟早就同我结怨,贾余庆又紧跟着媚敌献计,于是我被拘留不能回国,国事就不可收拾了。我揣度不能脱身,就径直上前痛骂元军统帅不守信用,列举吕师孟叔侄的叛国行径,只要求死,不再考虑个人的利害。元军虽然表面尊敬,其实却很愤怒,两个重要头目名义上是到宾馆来陪伴,夜晚就派兵包围我的住所,我就不能回国了。不久,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身份到元京大都去,元军驱使我一同前往,但不列入使者的名单。我按理应当自杀,然而仍然含恨忍辱地前去。正如古人所说:“将要有所作为啊!”
注释:¹吕师孟:时为兵部尚书,叛将吕文焕之侄。²构恶:结怨。³贾余庆:官同签书枢密院事。知临安府,后代文天祥为右丞相,时与文天祥同出使元营。⁴献谄:《指南录·纪事》:“予既絷维,贾余庆以逢迎继之”,“献谄”之事当即指此。⁵诟:责骂。⁶失信:指元右扣押使臣。⁷数:列举罪责,加以谴责。⁸馆伴:接待外国使臣的人员。⁹祈请使:奉表请降的使节。¹⁰分:本分。引决:自杀。¹¹隐忍:屈志忍耐,忍辱而活。¹²“昔人”二句:作者在这里引用韩愈《张中丞传后叙》之语,意谓自己暂时隐忍,保全性命,以图有所作为。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展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至京口¹,得间奔真州²,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kǔn)³,约以连兵大举。中兴机会,庶几在此。留二日,维扬帅下逐客之令。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mǐ)。已而得舟,避渚(zhǔ),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¹⁰,展转四明¹¹、天台¹²,以至于永嘉¹³
译文:到了京口,得到机会逃奔到真州,我立即把元方的虚实情况告诉淮东、淮西两位制置使,相约他们联兵讨元。复兴宋朝的机会,大概就在此一举了。留住了两天,驻守维扬的统帅竟下了逐客令。不得已,我只能改变姓名,隐蔽踪迹,在草地上和郊野外奔走歇宿,日日为躲避元军的骑兵出没在淮河一带。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远,号呼不应。后来得到一条船,避开元军占据的沙洲,逃出江口以北的海面,然后渡过扬子江口,进入苏州洋,辗转在四明、天台等地,最后到达永嘉。
注释:¹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当时为元右占领。²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县,当时仍为宋右把守。³东西二阃:指宋淮东制置使李庭芝和淮西制置使夏贵。阃:城郭门限,这里代指在外统兵将帅。⁴维扬帅:指淮东制置使李庭芝。维扬:扬州,当时为淮东制置使所驻之地。⁵下逐客之令:文天祥到真州后,与真州安抚使苗再成计议,约李庭芝共破元右。李庭芝因听信谗言,怀疑文天祥通敌,令苗再成将其杀死,苗再成不忍,放文天祥脱逃。⁶追购:悬赏追缉。⁷号呼靡及:指高声呼喊,无人应答。⁸渚州:指长江中的沙州;时已被金兵占领。⁹北海:指淮海。¹⁰苏州洋:今上海市附近的海域。¹¹四明:今浙江省宁波市。¹²天台:今浙江省天台县。¹³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呜呼!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诋(dǐ)¹大酋(qiú)²当死;骂逆贼当死;与贵酋处二十日,争曲直,屡(lǚ)当死;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几自刭死;经北舰³十余里,为巡船所物色,几从鱼腹死;真州逐之城门外,几彷徨死;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竟使遇哨(shào),无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殆(dài)送死;坐桂公塘¹⁰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贾家庄¹¹几为巡徼(jiào)¹²所陵迫死;夜趋高邮¹³,迷失道,几陷死;质明¹⁴,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¹⁵(xí)¹⁶下,几以捕系¹⁷死;行城子河¹⁸,出入乱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xiè)(hòu)死;至海陵¹⁹,如高沙²⁰,常恐无辜死;道海安、如皋(gāo)²¹,凡三百里,北与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通州²²,几以不纳死;以小舟涉鲸波²³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呜呼!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译文:唉!我到达死亡的境地不知有多少次了!痛骂元军统帅该当死;辱骂叛国贼该当死;与元军头目相处二十天,争论是非曲直,多次该当死;离开京口,带着匕首以防意外,几次想要自杀死;经过元军兵舰停泊的地方十多里,被巡逻船只搜寻,几乎投江喂鱼而死;真州守将把我逐出城门外,几乎彷徨而死;到扬州,路过瓜洲扬子桥,假使遇上元军哨兵,也不会不死;扬州城下,进退两难,几乎等于送死;坐在桂公塘的土围中,元军数千骑兵从门前经过,几乎落到敌人手中而死;在贾家庄几乎被巡察兵凌辱逼迫死;夜晚奔向高邮,迷失道路,几乎陷入沼泽而死;天亮时,到竹林中躲避哨兵,巡逻的骑兵有好几十,几乎无处逃避而死;到了高邮,制置使官署的通缉令下达,几乎被捕而死;经过城子河,在乱尸中出入,我乘的船和敌方哨船一前一后行进,几乎不期而遇被杀死;到海陵,往高沙,常担心无罪而死;经过海安、如皋,总计三百里,元兵与盗贼往来其间,没有一天不可能死;到通州,几乎由于不被收留而死;靠了一条小船渡过惊涛骇浪,实在是没有办法,对于死本已置之度外了!唉!死和生,不过是昼夜之间的事罢了,死就死了,可是像我这样境界险恶,危难层迭交错涌现,实在不是世间的人所能忍受的。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
注释:¹诋:辱骂。²大酋:指元右统帅伯颜。³北舰:指元右舰队。⁴物色:按形貌搜寻。⁵瓜洲:在扬州南长江中。⁶扬子桥:在扬州南。⁷竟使:倘使。⁸殆:几乎,差不多。⁹例:等于。¹⁰桂公塘:地名,在扬州城外。¹¹贾家庄:地名,在扬州城北。¹²巡徼:这里指在地方上巡逻之人。¹³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县。¹⁴质明:黎明。¹⁵制府:指淮东制置使官府。¹⁶檄:原指晓喻或声讨的文书,这里是指李庭芝追捕文天祥的文书。¹⁷捕系:捉拿囚禁。¹⁸城子河:在高邮县境内。¹⁹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²⁰高沙:即高邮。海安。²¹如皋:县名,今均属江苏省。²²通州:今江苏省南通市。²³涉鲸波:指出海。鲸波:指海中汹涌的大浪。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历吴门、毗陵,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抄录。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发北关外¹,历吴门²、毗(pí)³,渡瓜洲,复还京口,为一卷;脱京口,趋(qū)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为一卷;自海道至永嘉、来三山,为一卷。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译文:我在患难中,有时用诗记述个人的遭遇,现在还保存着那些底稿,不忍心废弃,在逃亡路上亲手抄录。现在将出使元营,被扣留在北门外的,作为一卷;从北门外出发,经过吴门、毗陵,渡过瓜洲,又回到京口的,作为一卷;逃出京口,奔往真州、扬州、高邮、泰州、通州的,作为一卷;从海路到永嘉、来三山的,作为一卷。我将把这诗稿收藏在家中,使后来的人读了它,为我的志向而悲叹。
注释:¹北关外:指临安城北高亭山,文天祥出使元营于此。²吴门:今江苏省苏州市。³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⁴三山:即今福建省福州市,因城中有闽山。越王山。九仙山,故名“三山”。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¹?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lù)²;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³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gē)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jū)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¹⁰,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译文:唉!我能死里逃生算是幸运了,可幸运地活下来要干什么呢?要求做一个忠臣,国君受到侮辱,做臣子的即使死了也还是有罪的;要求做一个孝子,用父母留给自己的身体去冒险,即使死了也有罪责。将向国君请罪,国君不答应;向母亲请罪,母亲不答应;我只好向祖先的坟墓请罪。人活着不能拯救国难,死后还要变成恶鬼去杀贼,这就是义;依靠上天的神灵、祖宗的福泽,修整武备,跟随国君出征,做为先锋,洗雪朝廷的耻辱,恢复开国皇帝的事业,也就是古人所说的:“誓不与贼共存”,“恭敬谨慎地竭尽全力,直到死了方休”,这也是义。唉!像我这样的人,将是无处不是可以死的地方了。以前,假使我把尸骨抛在荒野里,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也不能掩饰自己对国君、对父母的过错,国君和父母又将会怎么讲我呢?实在料不到我终于返回宋朝,重整衣冠,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国的土地上,我还有什么遗憾呢!还有什么遗憾呢!
注释:¹“予之”二句:这两句是说,我能活下来是幸运的,但侥幸生存是为了做什么呢?²僇:侮辱。³父母遗体:父母授予自己的身体。⁴殆:危险。⁵九庙:皇帝祭祀祖先共有九庙,这里以九庙指代国家。⁶高祖:指宋太祖赵匡胤。⁷微以:无以。⁸自文:自我表白。⁹返吾衣冠:回到我的衣冠之乡,即回到南宋。¹⁰日月:这里指皇帝和皇后。
是年夏五,改元景炎,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是年夏五¹,改元景炎²,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译文:这一年夏天五月,改年号为景炎,庐陵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作序,诗集名《指南录》。
注释:¹夏五:即夏五月。²改元景炎:由于宋恭帝为元兵掳去,德祐二年五月,文天祥等人在福州立赵昰为帝,是为端宗,改元景炎。

  《指南录》是文天祥写从被扣元营到返回温州的战斗经历的—部诗集。本文是他为诗集写的后序,叙述出使元军、被驱北行、中途逃脱、辗转回到永嘉的艰险遭遇,表现了作者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

  本文的语言十分讲究。从句法上看,骈散结合、灵活多变;从词法上看,大量同义动词的运用和“死”字的22次重复出现,准确地表现了作者颠沛流离的艰辛和遭遇困厄的苦况。

  结合叙述进行抒情、议论是本文的特点。如先写他临危受命,时“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再写他被迫北上,本应自杀,因“将以有为”,才“隐忍以行”;然后写他逃出敌营,奔走救国,历尽艰险的悲惨遭遇。以叙为主,富情于叙;随后以抒情为主结合叙事,又间断插入议论,使叙事、抒情、议论浑然一体,表现了作者威武不屈的浩然正气和面对山河破碎的亡国之痛。

  南宋末年,激烈的民族矛盾激发了许多人的爱国感情,写出了一些爱国主义的作品。本文就是这样的作品。它记叙了作者出使元营与敌抗争的情况及脱逃南归的艰险经历,表达了作者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和万死不辞的爱国主义精神。本文和《指南录》中的一些诗为人们广泛传诵,多少年来成为许多爱国志士坚持斗争的思想武器。

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
早被婵(chán)(juān)¹误,欲妆临镜慵(yōng)
译文:早年我被容貌美丽所误,落入宫中;本想梳妆打扮一番,但一想到美貌误人,又不免迟疑起来,懒得动手了。
注释:¹婵娟:形容形态美好。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¹
译文:蒙恩受幸,其实不在于俏丽的容颜;到底为取悦谁,叫我梳妆修饰仪容。
注释: ¹若为容:又叫我怎样饰容取宠呢?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风恩鸟声碎¹,日高花影重。
译文:鸟儿啼声繁碎,是为有和恩的春风;正午艳阳高照,花影才会叠叠重重。
注释:¹碎:鸟鸣声细碎。
年年越溪女,相忆采芙蓉。
年年越溪女¹,相忆采芙蓉。
译文:我真想念,年年在越溪浣纱的女伴;欢歌笑语,自由自在地采撷着芙蓉。
注释:¹越溪女:指西施浣纱时的女伴。

  历来写宫怨的诗大多不着“春”字,即使是写春宫之怨的,也没有一首能像杜荀鹤这首那样传神地把“春”与“宫怨”密合无间地表现出来。

  前两句是发端。“婵娟”,是说容貌美好。宫女之被选入宫,就因为长得好看,入宫以后,伴着她的却只是孤苦寂寞,因而拈出一个“误”字,慨叹“今日在长门,从来不如丑”(于濆《宫怨》)。此刻,她正对着铜镜,顾影自怜,本想梳妆打扮一番,但一想到美貌误人,又不免迟疑起来,懒得动手了。上句一个“早”字,仿佛是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深长的叹息,说明自己被误之久;次句用欲妆又罢的举动展示怨情也很细腻。这两句在平淡之中自有自然、深婉的情致。

  三、四句用的是流水对,上下句文意相续,如流水直泻,一气贯注,进一步写出了欲妆又罢的思想活动。“若为容”是“怎样打扮”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是说打扮没有用。宫女说:“既然被皇上看中并不在于容貌的美好,那么,我再打扮又有什么用呢?”言外之意,起决定作用的是别的方面,例如勾心斗角、献媚邀宠等。

  五、六句忽然荡开,诗笔从镜前宫女一下子转到室外春景:春风骀荡,鸟声轻碎,丽日高照,花影层叠。这两句写景,似乎与前面描写宫女的笔墨不相连属,事实上,仍然是围绕着宫女的所感(“风暖”)、所闻(“鸟声”)与所见(“花影”)来写的。在欲妆又罢的一刻,透过帘栊,暖风送来了动听的鸟声,游目窗外,见到了“日高花影重”的景象。临镜的宫女怨苦之极,无意中又发现了自然界的春天,更唤起了她心中无春的寂寞空虚之感。景中之情与前面所抒写的感情是一脉相承的。

  “风暖”这一联设色浓艳,《诗人玉屑》(卷三)把它归入“绮丽”一格。风是“暖”的;鸟声是“碎”的──所谓“碎”,是说轻而多,唧喳不已,洋溢着生命力,刚好与死寂的境界相对立;“日高”,见出阳光的明丽;“花影重”,可以想见花开的繁茂。绮丽而妙,既写出了盛春正午的典型景象,反衬了怨情,又承上启下,由此引出了新的联想。

  眼前声音、光亮、色彩交错融合的景象,使宫女想起了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荷叶、罗裙,一色裁成,芙蓉似脸,脸似芙蓉,三人一队,五人一群,溪声潺潺,笑语连连。“越溪”即若耶溪,在浙江绍兴,是当年西施浣纱的地方,这里借指宫女的家乡。这两句以过去对比当下,以往日的欢乐反衬出此时的愁苦,使含而不露的怨情具有更为悠远的神韵。诗的后四句虽是客观的写景与叙事,然而揭开字句的帷幕,却可以听到宫女隐微而又极其伤痛的啜泣之声。

  从诗的意境来看,《春宫怨》似不只是诗人在代宫女寄怨写恨,同时也是诗人的自况。人臣之得宠主要不是凭仗才学,这与宫女“承恩不在貌”如出一辙;宫禁斗争的复杂与仕途的凶险,又不免使人憧憬起民间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与宫女羡慕越溪女天真无邪的生活又并无二致。它不仅是宫女之怨情,还隐喻当时黑暗政治对人才的戕杀。

  这首诗以“风暖”一联饮誉诗坛,就全篇而论,也是一首意境浑成的好诗。

chūngōngyuàn

xún tángdài 

zǎobèichánjuān zhuānglínjìngyōng 
chéngēnzàimào jiàoqièruòwéiróng 
fēngnuǎnniǎoshēngsuì gāohuāyǐngchóng 
niánniányuè xiāngcǎiró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