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溪日漱枯肠洁,自志穷愁渐陋劣。故人不爱北苑春,更遣清甘嚅吻颊。
寒溪日漱枯肠洁,自志穷愁渐陋劣。故人不爱北苑春,更遣清甘嚅吻颊。
只今相望如参商,武夷孤绝云苍茫。底事坐阅百鸟翔,要借玉川风两腋,高飞令我坠君傍。
只今相望如参商,武夷孤绝云苍茫。底事坐阅百鸟翔,要借玉川风两腋,高飞令我坠君傍。

yùnjiànānliúyànchōngxuéshìcháshǒu--liúzhǐ

hánshùchángjiézhìqióngchóujiànlòulièrénàiběiyuànchūngèngqiǎnqīnggānwěnjiá

zhǐjīnxiāngwàngcānshāngjuéyúncāngmángshìzuòyuèbǎiniǎoxiángyàojièchuānfēngliǎnggāofēilìngzhuìjūnbàng

刘一止

刘一止

刘一止(1078~1160)字行简,号太简居士,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宣和三年进士,累官中书舍人、给事中,以敷文阁直学士致仕。为文敏捷,博学多才,其诗为吕本中、陈与义所叹赏。有《苕溪集》。 ▶ 294篇诗文

猜您喜欢
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
月去疏帘才数尺,乌鹊惊飞,一片伤心白¹。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²
注释:¹伤心白:形容月色惨淡,一种感受语。²梅花笛:笛曲中梅花引。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遮掩窗儿黑。
(xī)(shuài)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生憎(zēng)¹遮掩窗儿黑。
注释:¹生憎:生,语助辞。憎恨,憎恶,此处可作厌恶解。
词的第一句“月去疏帘才数尺”句面上讲的是月离“疏帘”的距离近,实则是暗示当时的月光异常的明亮皎洁,能见度高。作者起笔含蓄,浓重细密的心思积而不发,这也多与作者在长年艰辛苦难的生活中所养成的隐忍低敛的性格相关。另一方面,第一句也是在为第三句做铺垫:当时的月亮离稀疏摇曳的窗帘近在咫尺,一阵乌鹊惊飞而起,当空略过,凭空留下了那赤裸裸,触目惊心的白,月光就这样明晃晃地白,得勾起多少伤心旧事啊,以致于作者都不忍久视。作者这样的写作手法是在古时又称之为“揭帘法”写的是帘,目的却是帘后的人,揭开帘子才露出了庐山真面目。 第二句“乌鹊惊飞”源自曹操的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南飞的乌鹊它不是本地的乌鹊,绕树三匝,为何迟迟不肯落羽?真的是没有树枝可以留驻吗?其实不然,既然有树,枝桠总是有的,只是境迁物非,草木殊类,异地险境让乌鹊感到犹豫,不安和惊虑,没有了归属感。这与作者后半生漂泊东南,流徙吴越的心境是何其地相似。作者月夜吟诗,念到伤心处,情难以堪,一片伤心白既照应了第一句,也奠定了整阕词的基调。 第三句“万里故人关塞隔”很多砖家认为这里的故人是指远谪边境的孙启或丁澎等挚友,我不能苟同这种说法。孙启和丁澎等人同样也遭流放,作者如果客寓他乡,在寂寞的深夜里,最能勾起作者怀念的是什么?首先应该是作者自己的家,故乡,和故乡的故人,这是常情。所以这里的故人不会是同病相怜的那些好友。这位故乡的故人一定吹得一手好笛,让作者事隔多年依然能依稀记得个中韵律,以致于在异乡的深夜,幽闻南楼梅花笛,立刻就能想起:家乡的他在万里之外,这又是谁在吹弄如此熟悉的笛声...说到底其实也不是作者在想念那笛声,作者是太想家了。 后半阕第一句把作者和读者神游在外的思绪拉近到“灯前”,也就是作者这位“病客”的跟前。作者行家里手,行文思路相当清晰,文章结构也井井有条。前半阕寄情于景,后半阕移情于人。刘熙载的《艺概。词曲概》有言:“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简单而言就是写词不能就事论事,就事论事的词写的再华丽也是下品,写的差的那就是恶俗了。现在有很多写“新词”的作者,自诩文采高古,填出来的词就跟叙事散文一样,还网上报上到处贴,就跟电线杆上的“狗皮膏”一样了,都懒的撕你。 第二句“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孤单的影子,在房间里来回踱两步,想睡那由得自己啊。词面上作者自己的意思是蟋蟀的吟叫搅扰地自己无法入睡,其实还是因感慨为自己的伤心的旧事和凄凉的当下而无法入眠。 末句这位辛苦的诗人终于在“墙角芭蕉”的僻护下获得了暂时的宁静,芭蕉叶这一巴掌的黑遮住了窗口,遮挡住了在多数人眼里是美好圆满象征的那轮明月,把作者伤痕累累,不忍卒视的内心静静地掩藏起来。同时芭蕉伊遮掩窗儿黑也与前文的伤心白形成了呼应。《二乡亭词》评论道:“感得芭蕉遮掩,为‘一片伤心白’也,细不可言。”至此完美收笔,妙不可言。

diéliànhuā··yuè怀huáirén--sòngwǎn

yuèshūliáncáishùchǐquèjīngfēipiànshāngxīnbáiwànrénguānsāinánlóushuínòngméihuā

shuàidēngqiánbìngqīngyǐngpáihuáishuìyóuqiángjiǎojiāofēngshēngzēngzhēyǎnchuāngérhēi

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憾。母诫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皆尽。乡邻纷纷给其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刘氏者¹,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²则疾耕(gēng)³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邻有贫乏者,刘氏辄(zhé)以斗升相¹⁰。偶¹¹有无衣者,刘氏以¹²己之衣遗(wèi)¹³¹⁴。乡里咸¹⁵¹⁶其善。然¹⁷儿不解,心有憾(hàn)¹⁸。母诫¹⁹之曰:“与²⁰人为²¹²²,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皆尽。乡邻纷纷给其衣物,且为之伐木建第,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译文:(有一个)姓刘的一个人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养育(有)一个孩子。白天在田间努力耕作,晚上点着蜡则在织机上纺织,整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刘氏就用粮食救济他们。偶尔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她善良。然而她孩子不理解,心里有怨言。母亲告诫他,说:“对别人友善,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困厄、情势紧迫的时候呢?”母亲(指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全部被烧光。大家不仅给他衣服,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怀念刘氏的恩情!这时刘氏的孩子才明白母亲的善举。
注释:¹者:......的人。²昼:白天。³耕:耕种。⁴竟年:终年,一年到头。⁵如:像。⁶是:代词,这样。⁷贫:贫穷。⁸辄:就。⁹相:代“贫困者”。¹⁰济:救助,帮助。¹¹偶:偶尔。¹²以:把。¹³遗:赠送。¹⁴之:代词,代“无衣者”。¹⁵咸:皆, 全,都。¹⁶称:称赞。¹⁷然:然而。¹⁸憾:怨恨。¹⁹诫:告诫。²⁰与:与,偕同之意。²¹为:做。²²善:好,好的,善良的。
迢迢天汉西南落,喔喔邻鸡一再鸣。
(tiáo)迢天汉¹西南落,喔(wō)喔邻鸡一再鸣。
译文:迢迢万里的银河朝西南方向下坠,邻家的公鸡喔喔叫个不停。
注释:¹天汉:银河。《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毛传:“汉,天河也。”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门搔首怆平生。
壮志病来消欲尽,出一搔(sāo)¹(chuàng)²平生。
译文:疾病几乎把报国壮志消磨殆尽,出一四望不禁手搔白发抱憾平生。
注释:¹搔首:以手搔头。焦急或有所思貌。²怆:悲伤。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三万里¹²东入海,五千仞(rèn)³上摩天
译文: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触青天。
注释:¹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²河:指黄河。³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⁴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黄河和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一说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⁵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遗民¹泪尽²胡尘³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译文: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注释:¹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²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³胡尘:指金人入侵中原,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⁴南望:远眺南方。⁵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第二首写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而终不绝望的千回百转的心情。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

  组诗的第一首落笔写银河西坠,鸡鸣欲曙,从所见所闻渲染出一种苍茫静寂的气氛。“一再鸣”三字,可见百感已暗集毫端。三四句写“有感”正面。一个“欲”字,一个“怆”字表现了有心杀敌无力回天的感慨。

  要想理解第二首诗,必须理解“五千仞岳”,于此有人说是泰山,因为泰山最高,被列在五岳之首,历代君王也多要去泰山封禅,用黄河与泰山作为中原大好山河的象征似乎是再恰当不过的了;赖汉屏认为岳指华山,理由是黄河与华山都在金人占领区内。陆游诗中的“岳”是指华山,可以从《宋史·陆游传》以及陆游的诗词中找到证据。《宋史·陆游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王炎宣抚川、陕,辟为干办公事。游为炎陈进取之策,以为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取长安必自陇右始。”从中可以看出陆游收复中原的策略,就是通过四川进入陇右,先夺取长安,然后凭借关中的屏障进攻退守,像秦一样收复中原。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陆游把这么多心思用在这一块土地上,可见他的主张是横贯其诗歌创作的始终的,那么“五千仞山上摩天”中的岳指华山自然就最恰当了。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便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出来了。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然而,大好河山,陷于敌手,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扩大深沉,对仗工整犹为余事。

  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早已尽了。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期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结句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他们不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

  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诗人为遗民呼号,目的还是想引起南宋当国者的警觉,激起他们的恢复之志。

参考资料:
1、 赖汉屏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981-982

qiūjiāngxiǎochūményíngliángyǒugǎnèrshǒu

yóu sòngdài 

tiáotiáotiānhàn西nánluò línzàimíng 
zhuàngzhìbìngláixiāojìn chūménsāoshǒuchuàngpíngshēng 

sānwàndōnghǎi qiānrènyuèshàngtiān 
mínlèijìnchén nánwàngwángshīyòunián 

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¹文物²草连空,天淡³云闲今古同。
译文: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
注释:¹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²文物:指礼乐典章。³淡:恬静。⁴闲:悠闲。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¹水声中。
译文:苍山翠柏间百物飞来飞去,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生活水乡山寨中。
注释:¹人歌人哭: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¹
译文:深秋的雨就像帘幕一样笼罩千家万,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
注释:¹笛风:笛声随风飘动。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chóu)(chàng)无因见范蠡( lǐ)¹,参差²烟树五湖³东。
译文:内心里怅惘无缘见到范蠡,只好掠过树木凝望太湖东。
注释:¹范蠡:春秋末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县)人,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事成后游于齐国,改名鸱夷皮子。²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³五湖:指太湖及其相属的滆湖、洮湖、射湖、贵湖等四个小湖的合称,因而它可以用作太湖的别称。这里指太湖。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诗一开始写登临览景,勾起古今联想,造成一种笼罩全篇的气氛:六朝的繁华已成陈迹,放眼望去,只见草色连空,那天淡云闲的景象,倒是自古至今,未发生什么变化。这种感慨固然由登临引起,但联系诗人的经历看,还有更深刻的内在因素。诗人此次来宣州已经是第二回了。八年前,沈传师任宣歙观察使(治宣州)的时候,他曾在沈的幕下供职。这两次的变化,如他自己所说:“我初到此未三十,头脑钐利筋骨轻。”“重游鬓白事皆改,唯见东流春水平。”(《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这自然要加深他那种人世变易之感。这种心情渗透在三、四两句的景色描写中:敬亭山象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近旁,飞鸟来去出没都在山色的掩映之中。宛溪两岸,百姓临河夹居,人歌人哭,掺合着水声,随着岁月一起流逝。这两句似乎是写眼前景象,写“今”,但同时又和“古”相沟通。飞鸟在山色里出没,固然是向来如此,而人歌人哭,也并非某一片刻的景象。“歌哭”言喜庆丧吊,代表了人由生到死的过程。“人歌人哭水声中”,宛溪两岸的人们就是这样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都不是诗人一时所见,而是平时积下的印象,在登览时被触发了。

  接下去两句,展现了时间上并不连续却又每每使人难忘的景象:一是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一是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的楼台,在晚风中送出悠扬的笛声。两种景象:一阴一晴;一朦胧,一明丽。在现实中是难以同时出现的。但当诗人面对着开元寺水阁下这片天地时,这种虽非同时,然而却是属于同一地方获得的印象,汇集复合起来了,从而融合成一个对宣城、对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里,就是长期保持着这副面貌吧。这样,与“六朝文物草连空”相映照,那种文物不见、风景依旧的感慨,自然就愈来愈强烈了。客观世界是持久的,歌哭相迭的一代代人生却是有限的。这使诗人沉吟和低回不已,于是,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五湖指太湖及与其相属的四个小湖,因而也可视作太湖的别名。从方位上看,它们是在宣城之东。春秋时范蠡曾辅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于五湖。他徜徉在大自然的山水中,为后人所艳羡。诗中把宣城风物,描绘得很美,很值得流连,而又慨叹六朝文物已成过眼云烟,大有无法让人生永驻的感慨。这样,游于五湖享受着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的对象了。

  诗人的情绪并不高,但把客观风物写得很美,并在其中织入“鸟去鸟来山色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这样一些明丽的景象,诗的节奏和语调轻快流走,给人爽利的感觉。明朗、健爽的因素与低回惆怅交互作用,在这首诗里体现出了杜牧诗歌的所谓拗峭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尚作恩 等.晚唐诗译释: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37-39
2、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十一):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38-39
3、 萧涤非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

xuānzhōukāiyuánshuǐ

 tángdài 

xiàyuān jiārén 

liùcháowéncǎoliánkōng tiāndànyúnxiánjīntóng 
niǎoniǎoláishān rénrénshuǐshēngzhōng 
shēnqiūliánqiānjiā luólóutáifēng 
chóuchàngyīnjiànfàn cēnyānshùdōng 

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占断花中声誉,香与韵、两清洁。
绿云剪叶¹,低护黄金屑(xiè)²。占断³花中声誉(yù),香与韵、两清洁
译文:桂树的绿叶青翠欲滴,仿佛是用碧云剪裁出来的,青青的叶片低垂着,保护着它那像金子碎屑一样的黄色花朵。它独占了花中的美誉,无论是它那优雅的气质还是幽郁的香气,两样都称得上是花中的极品,无谁能比。
注释:¹绿云剪叶:指翠绿的桂叶仿佛云朵裁剪而成。²黄金屑:桂花的金黄色花蕊。³占断:占尽。⁴清洁:形容桂花品性的高洁。
胜绝,君听说。是他来处别。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
胜绝,君中说。是他来处别。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jiē)¹
译文:桂花已达到了无法再圣洁的程度,你若不信就中我说说它非同一般的来处。你抬头望望天上那轮皎洁的月光,嫦娥轻逸地把长袖挥舞,白玉做成的台阶映射着银色的光辉,金碧辉煌的宫殿沐浴着一层甘露。那就是月宫,桂花就在那里生长。
注释:¹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指桂花乃天上仙树,带着月宫的玉露和光芒。
这是一首咏桂花的咏物词。但在词中,作者借物寓怀,陈义甚高。上片,写桂花的形象与高洁的气质。“绿云剪叶,低护黄金屑。”描绘桂花枝叶的形状,花的色泽,写出了桂花与其他花卉的不同。“占断花中声誉”,它占尽了花中的声名,为什么呢?“香与韵、两清洁”。两句话,六个字,道尽了桂花的佳处。可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历来咏桂花的诗词不少,唐宋之问《灵隐寺》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又,《早发始兴江口至虚氐村作》诗:“桂香多露裛,石响细泉回。”咏桂花之香。刘禹锡《答乐天所寄咏怀目释其枯树之叹》:“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容。”赞美桂花果实之美。苏轼诗:“江云漠漠桂花湿,梅雨翛翛荔子然。”然,同燃,形容荔枝色红如火。李清照《鹧鸪天·桂花》:“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都是称颂桂花的花色之美。然而,谢懋的“香与韵,两清洁。”却言简意赅,一语道破了桂花的佳妙之处。下片抒情。过片处“胜绝,君听说”。承上片趣旨,极度赞美桂花的绝佳。“试看仙衣犹带,金庭露、玉阶月。”相传月中有一棵桂树,诗人常用月光皎洁,桂枝飘香,形容秋夜景致。金庭、玉阶,都是天宫的庭院。这里用“玉阶月”结束全篇。正如过片所说的:“胜绝”!

shuāngtiānxiǎojiǎo ·guìhuā

xièmào sòngdài 

绿yúnjiǎn huángjīnxiè zhànduànhuāzhōngshēng xiāngyùn liǎngqīngjié 
shèngjué jūntīngshuō shìláichùbié shìkànxiānyóudài jīntíng jiēyuè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