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厨酿冰池,摇振畏出境。年衰杂羸病,一釂百不醒。
天厨酿冰池,摇振畏出境。年衰杂羸病,一釂百不醒。
鸾台异诸曹,有政非簿领。颓然虽无谪,因谢出囊颖。
鸾台异诸曹,有政非簿领。颓然虽无谪,因谢出囊颖。
回首愧周行,群英粲彪炳。
回首愧周行,群英粲彪炳。

yùnzizhānyuānmíngyǐnjiǔèrshíshǒushísān--zhé

tiānchúniàngbīngchíyáozhènwèichūjìngniánshuāiléibìngjiàobǎixǐng

luántáizhūcáoyǒuzhèngfēi簿lǐngtuíránsuīzhéyīnxièchūnángyǐng

huíshǒukuìzhōuxíngqúnyīngcànbiāobǐng

苏辙

苏辙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 1669篇诗文

猜您喜欢
风飐,波敛,团荷闪闪,珠倾露点。木兰舟上,何处吴娃越艳:藕花红照脸。
风飐(zhǎn)¹,波敛²,团荷³闪闪,珠倾露点。木兰舟上,何处吴娃越艳:藕(ǒu)花红照脸。
注释:¹风飐:风吹的意思。²波敛:波起皱纹。敛:收,引申为起皱折、起波纹。³团荷:圆形荷叶。⁴珠倾露点:露水如珠,倾滴于荷叶上。⁵木兰舟:用木兰树所造的船。⁶任吴娃越艳:指吴越一带的美丽姑娘。
大堤狂杀襄阳客,烟波隔,渺渺湖光白。身已归,心不归,斜晖,远汀鸂鶒飞。
大堤¹狂杀²襄阳客,烟波隔,渺(miǎo)渺湖光白。身已归,心不归,斜晖,远汀鸂(xī)(chì)³飞。
注释:¹大堤:曲名。原指襄阳沿江大堤。²狂杀:狂极,感情难以节制。³鸂鶒:水鸟之一种,又称溪鹉,形如鸳鸯,头有缨,尾羽上翘如船舵,俗名紫鸳鸯。

  这首词写游览所见所感。

  上片写游湖时所见:风微微地吹,波轻轻地荡,圆荷上的露点如珍珠闪闪,绘出了初秋明丽的背景,“何处”二句,写出在画面中的人物,“吴娃越艳”,都是漂亮活泼的南国少女,“藕花红照脸”,这一句简洁俊秀,表现了姑娘们的青春的美丽。

  下片写游客的心情,借用了乐府中《大堤曲》赞美少女的内容,来表示游客对吴娃越艳的倾慕。“烟波隔”,是说姑娘们渐渐远去。“渺渺湖光白”,他还留连不舍,目送舟行,直至再也看不见人影儿,只剩下湖光渺渺。“身已归,心不归”,出语直率,情真意切。结尾二句,景中有情,有温庭筠“斜晖脉脉水悠悠”之意。全词情意真挚,笔墨清丽明快,非凑数之作可比。

chuán··fēngzhǎn--sūnguāngxiàn

fēngzhǎnliǎntuánshǎnshǎnzhūqīngdiǎnlánzhōushàngchùyuèyànǒuhuāhóngzhàoliǎn

kuángshāxiāngyángyānmiǎomiǎoguāngbáishēnguīxīnguīxiéhuīyuǎntīngchìfēi

喧喧车骑帝王州,羁病无心逐胜游。
喧喧¹车骑帝王州,羁(jī)²无心逐胜游。
译文:喧闹成队的车队行过长安,羁旅生病,没有心情去各方游玩。
注释:¹喧喧:形容声音喧闹。²羁病:羁旅病困。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译文: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夜晚,众人都在欢庆,只有我一人感到孤愁。
拂水双飞来去燕,曲槛小屏山六扇。春愁凝思结眉心,绿绮懒调红锦荐。
拂水双飞来去燕,曲槛(jiàn)小屏山六扇¹。春愁凝思结眉心,绿绮(qǐ)²懒调红锦荐³
注释:¹小屏山六扇:画有山水的小屏风有六扇。²绿绮:古琴名。³红锦荐:以红色锦绣为席垫。
话别情多声欲战,玉著痕留红粉面。镇长独立到黄昏,却怕良宵频梦见。
话别情多声欲战,玉著痕留红粉面。镇长¹独立到黄昏,却怕良宵频梦见。
注释:¹镇长:常常很久地。镇,常。

  这首词写闺妇的春愁。

  上片以双燕来来去去起兴,引起闺妇的思绪。下片写她与情人别后的愁苦。结尾一句,别致有情。《栩庄漫记》说:“别愁无那,赖梦见以慰相思,而反云却怕良宵频梦见,是更进一层写法。”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亮入东家。
皎洁西楼月未斜,笛声寥(liáo)¹入东家。
译文:高悬中天的明月映照着西楼,这时一阵笛声从西楼传入了东邻人家。
注释:¹寥亮:清越响亮。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
却令灯下裁衣妇,误剪同心一半花。
译文:正在灯下裁衣的东陵女子一闻笛声,失手剪坏了那朵美丽的同心花。

--shījiān

jiǎojié西lóuyuèwèixiéshēngliáoliàngdōngjiā

quèlìngdēngxiàcáijiǎntóngxīnbànhuā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行役¹(zhì)风波,游人淹不归。
译文:你迟迟未归,是因为被风波阻拦所以滞留下来了吧!
注释:¹行役:旧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泛称行旅,出行。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gāo)¹木叶下²,陇(lǒng)³秋云飞。
译文:我这里已是秋风起而木叶下,你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
注释:¹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²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³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寒园夕鸟集,思牖(yǒu)¹草虫悲。
译文:萧瑟凄寒的皋圃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
注释:¹牖:窗户。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嗟矣当春服,安见¹御冬衣?
译文:等我裁好寒衣寄到你那,只怕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穿上春服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
注释:¹安见:哪里能见到。安:哪里。

  柳恽以《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之句闻名后世。他的这首同赋闺怨的少年成名作《捣衣诗》中“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一联,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句。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捣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六朝这类诗甚多,谢惠连的《捣衣诗》就曾受到钟嵘的称赞,其中有句云:“檐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可见古代捣衣的具体情景。

  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因此诗一开头便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古代交通不便,南方水网地区,风波之险常是游子滞留不归的一个重要原因。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的原因是由于风波之阻,正反映出特定的地域色彩。两句中一“滞”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而前者重在表现客观条件所造成的阻碍,后者重在表达思妇内心的感受,在相似中有不同的侧重点。

  三四两句写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即陇头,系游人滞留之地。陇首或陇头的意象,在南北朝诗赋中常与游子的飘荡相联系,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广,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粱书》本传说:“恽少工篇什,为诗云:‘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王元长(融)见而嗟赏。”可见它在当时就被视为警语佳句。

  五六句由第四句的驰神远想收归眼前近景:“寒皋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在呈现出深秋萧瑟凄寒景象的皋圃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思妇的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寒”点秋令,也传出思妇凄寒的心态;夕鸟之集,反衬游人不归;草虫悲,正透出思妇内心的悲伤。所见所闻,无不触绪增悲。

  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

  诗题为“捣衣”,但跟前面所引的谢惠连的《捣衣诗》具体描绘捣衣劳动的写法不同,除结尾处略点寄衣之事外,其它六句几乎不涉捣衣本题,表面上看似有些离题。实则首联揭出游人之淹滞远方,为捣衣之由,中间两联写景,为捣衣时所见所想,仍处处关合题目。只是此篇旨在抒写捣衣的女子对远人的思念、体贴,对捣衣劳动本身则不作正面描写。这种构思,使诗的意境更为空灵,也更富抒情色彩。

dǎoshī

liǔyùn nánběicháo 

xíngzhìfēng yóurényānguī 
tínggāoxià lǒngshǒuqiūyúnfēi  
hányuánniǎo yǒucǎochóngbēi 
jiēdāngchūn ānjiàndō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