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树琅玕碧玉梢,秋声半夜浙江潮。
千树琅玕碧玉梢,秋声半夜浙江潮。
小庭寂寞无人到,谁与同吹月下箫。
小庭寂寞无人到,谁与同吹月下箫。

--chényǔnpíng

qiānshùlánggānshāoqiūshēngbànzhèjiāngcháo

xiǎotíngréndàoshuítóngchuīyuèxiàxiāo

陈允平

陈允平

陈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宋末元初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县)人。生卒年俱不确定,前人认为“把陈允平的生年定在宁宗嘉定八年到十三年之间(1215-1220)比较合理”,“卒年疑在元贞前后,与周密卒年相去不远”,暂依之。少从杨简学,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有诗集《西麓诗稿》,存诗86首,《全宋诗》另从《永乐大典》辑3首,从《诗渊》辑50首,共计139首。有词集《日湖渔唱》和《西麓继周集》,各存词86首和123首,还有5首有调名而无词,《全宋词》无另辑者,共计209首。 ▶ 33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还了酒家钱。便好安眠。大槐宫里着貂蝉。行到江南知是梦,雪压渔船。
还了酒家钱,便好安眠。大槐宫里着(zhuó)貂蝉¹。行到江南知是梦,雪压渔船。
译文:还了欠下的酒钱之后,便能好好安眠。迷迷糊糊好似在槐安国中做了太守,船到江南醒来才知只是一场梦,只有满天大雪压着渔船。
注释:浪淘沙:词牌名。本唐教坊曲名,刘禹锡、白居易并作七言绝句体,单调二十八字,四句三平韵。五代时起始流行长短句双调小令,又名“卖花声”,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各五句、四平韵,多作激越凄壮之音。《乐章集》名“浪淘沙令”,入“歇指调”,上下片首句各少一字。题酒家壁:把词写在酒店的墙壁上。¹“大槐宫”句:唐代李公佐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记载,淳于棼梦到槐安国,娶了公主,当了南柯太守,荣华富贵。以后率师出征战败,公主亦死,遭到国王疑忌,被遣归。至此梦醒。在庭前槐树下寻得蚁穴,即梦中槐安国都。南柯郡为槐树南枝下另一蚁穴。此寓言比喻富贵得失无常。着:穿。一作“著”。貂蝉,喻达官显贵。貂蝉本是古代王公显官冠上之饰物,始于汉代武官。《后汉书·舆服志下》:“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铛,附蝉为文,貂尾为饰,谓之‘赵惠文’冠。”西晋崔豹《古今注》上《舆服》谓出于胡服。
盘礴古梅边。也信前缘。鹅黄雪白又醒然。一事最奇君记取。明日新年。
盘礴(bó)¹古梅边,也是前缘²。鹅黄³雪白又醒然。一事最奇君记取:明日新年。
译文:叉开腿坐在古梅树边,也许是与梅树前世有缘。早春杨柳枝条上泛出的淡黄嫩芽与白雪相映分外鲜明。还有一事最奇请你牢牢记住:那就是过了今天明日便是新年。
注释:¹盘礴:本指梅树根基牢固,此处借以形容作者箕踞而坐于梅树边的形象。“箕踞”这种坐法,是以屁股坐地,两腿斜前伸出,状如簸箕,是一种傲慢不敬的姿态。²前缘:谓前世定下的缘分。³鹅黄:指早春杨柳枝条上泛出的淡黄色,是初春的象征。⁴雪白:指雪。⁵醒然:清楚而鲜明的样子。

  这是一首即事抒怀的小词。上片写“还了酒钱”后,便安稳睡大觉,熟睡中做了个好梦,醒来却只见雪压渔船的情景。下片写自己独坐古梅边,望着雪中杨柳枝条上泛出的淡黄色,故意小题大做,提醒人们关注一件“奇事”:“明日新年”。词中通过写官场如梦的人生体验,表现了作者倜傥不羁、飘逸不群、高洁兀傲的性格,也流露出逝者如斯、流年暗换的感伤情绪。作者以严肃的内容,发之以诙谐幽默的形式,读之使人笑中落泪。词境平中见奇,悬念迭起,结句更出想象之外,为全词带来事浅意深的艺术效果。

  词中所写到的事,是作者“还了酒家钱”之后的一些活动,有酒后的安眠,有美梦的欢欣与破灭,伴随着江南路上的行程以及在古梅边的“盘礴”。作者是嗜酒的。他在《清明日书事》中说:“野夫不知时节换,但要熟醉如春泥。”“野夫”是其自称,他的别号就叫“野斋”。他的嗜酒贪醉,他的美梦及其破灭等都与他所处的时代及个人的遭遇有关,都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产物。词中“大槐宫里着貂蝉”,典出唐代李公佐《南柯太守传》,作者借用这个具有特定寓意的典故,其目的恐不仅仅在于说明自己酒后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也不一定是写他某种追求的破灭,而是用来批判当时富贵无常、得失不定的社会现实。作者曾任溧阳县丞,也算在“大槐宫”里戴了一阵纱帽,对官场浮沉、人生冷暖,深有体察。在这首词中,作者借酒以入梦,由梦而借典,用典以刺世,乍看似随手写来,细玩乃知有弦外之音,含不尽之意,这正是作者对当时社会在不敢公然“怨怼”的情况下,所作的一种曲折巧妙的批判。

  “雪压渔船”,自然是作者在梦醒之后所看到的真实景物,但也未尝不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形象表现,写其严酷,寓有作者的指斥之意。至于“盘礴古梅边”云云,则是作者性格另一侧面的表现。“盘礴”,即箕踞而坐。一般来说,傍梅而踞,以为岁寒友,挹其清芬,自然是一种绝好的境界。但这里却别有用意。“箕踞”这种坐法是一种傲慢不敬的姿态。《礼记·曲礼》就有“立毋跛,坐毋箕”的训诫,即使在宋代,文士也不能这样坐。这里是作者以自己的放浪形骸去嘲弄礼法以至愤世的一种行动表现,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反抗形式。作者的这种个性特征,在其诗赋中也时有反映;而这种性格特征,知往往是通过他的“诙谐”来表现的。

  这首词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诙谐幽默。前人说,诗庄词媚。而这首词却在庄媚之外,别具一格:幽默诙谐,酸而不腐,谑而不虐。

  前人认为这首词“奇怪”,原因也就在这里。初读起句,便觉异于常格。吃酒还钱,事极平常,但以之入词,表现了一个不赊不赖的醉汉形象,涉笔成趣,却令人耳目一新。

  词的下片尤其诙谐,作者把他在“古梅边”那种放浪形骸的“盘礴”,说成“也是前缘”,是前世定下的缘分,显然是小题大做,故弄玄虚,把本来不相关的事情硬是拉在一起,意在构成幽默,这是说“俏皮话”的一种常用手法。这种表达,尽管作者寓有嘲弄礼法的用意,但在文字表达效果上,首先征服读者的,还是它的幽默诙谐。“鹅黄雪白”,“鹅黄”指早春杨柳枝条上所泛出的那种淡黄色,“雪白”指雪,这种初春的消息,与白雪相映,醒然在目,这预示着作为新春佳节的新年很快就要到了。结句的诙谐与奇特,是超出常人想象之外的:“一事最奇”,猛提一笔,突如其来,形成悬念;“君记取”,再提醒一句,言之凿凿,不容稍怠;但在形成了一种紧张的气氛,人们屏息而待的时候,作者却出人意料地说出了一件尽人皆知、无“奇”可言,更无加“最”之理的答案:“明日新年”,把严肃的悬念立刻化为轻烟,随之而来的是读者的莞尔甚至捧腹。这仍是一种虚张声势、大起大落的笔法,从而构成幽默。但是,在这里,作者也并非为诙谐而诙谐,诙谐之中也流露了他的伤感。“鹅黄雪白知醒然”以至“明日新年”,诵读之下,在一阵捧腹之后,细味深参,便觉一种逝者如斯、流年暗换的伤感情绪隐然可见,与蒋捷的“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舟过吴江》)有异曲同工之妙。词中的“知”字,下得似轻而实重,作者的这种伤感,就是通过这个“知”字传达出来的。原来作者并不那么天真,诙谐只是其表象,腹中却有其块垒。

  这首词的好处便是这样:在一片诙谐幽默之中,作者把要奚落的奚落了;把自己倜傥不羁,飘逸不群的形象性格以及他的伤感情绪,都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严肃的内容,发之以诙谐幽默的形式,这就是它的“奇怪”。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唐圭璋,缪钺,叶嘉莹等撰写. 宋词鉴赏辞典 5[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7:1698-1700.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
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¹闻马嘶(sī)²。青梅如豆柳如眉³,日长蝴嘶飞。
译文:在南郊的园林中游春,和暖的春风中,时时听到马的嘶鸣。青青的梅子,才豆粒一样大小,细嫩的柳叶,像眉毛一般秀灵。春日渐长,蝴嘶飞得多么轻盈。
注释:¹风和:春风暖和。²马嘶:指游人车马的声音。嘶,叫。³青梅如豆柳如眉:青梅结得像豆子那么大,柳叶长得像美人的眉毛。后世多以此句描绘明媚的春日风景。⁴日长:过了春分的节令,白天渐渐长了。这里还有整个白天的意思。。
花露重,草烟低,人家帘幕垂。秋千慵困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花露重,草烟¹低,人家帘幕²垂。秋千慵(yōng)³解罗衣,画堂双燕归。
译文:花上露珠晶莹,春草茂密如烟,这户人家已放下窗帘。她荡罢秋千格外疲倦,轻解罗衣床上眠,伴她的只有梁上双燕。
注释:¹草烟:形容春草稠密。²帘幕:帘子和帷幕。³慵困:困倦。⁴罗衣:香罗衫。⁵画堂:彩画装饰的堂屋。

  此词描写少妇因游春有感而忆所思的无可排遣之情。 

  首句点明时序:芳春过半,踏青游赏,戏罢秋千。由动境而归静境,写其季节天色之气氛,闺阁深居之感受,读来宛如亲历。 

  次句“风和闻马嘶”五字为一篇关键,虽用笔闲淡,不扬不厉,而造境传神,常人难及。“闻马嘶”之宝马振鬣长嘶,成为古人游春这一良辰美景之一种不可或缺的意象。时节已近暮春,青梅结子,小虽如豆,已过花时,柳尽舒青,如眉剪黛;而日长气暖,蝴蝶不知从何而至,翩翩于花间草际,好一幅闹春图画。“蝶蝶飞”以一动作点活了暮春之景。 

  过片“人家帘幕垂”极写静境。而“花露重,草烟低”,正与写静有关:花觉其露重欲滴,草见其烟伏不浮,正是极静之物境心境下。 

  “秋千”句是写静至精微处,再以动态一为衬染,然亦虚笔,而非实义。出秋千,写戏罢秋千,只觉慵困,解衣小憩,已是归来之后。既归画堂,忽有双燕,亦似春游方罢,相继归来。不说人归,只说燕归,以燕衬。人,物人一也,不可分辨。然而燕归来,可知天色近晚,由此一切动态,悉归静境。结以燕归,又遥与开篇马嘶相呼应。于是春景芳情,浑然莫辩。

  前人谓“冯词如古蕃锦,如周、秦宝鼎彝,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此词写仲春景色,豆梅丝柳,日长蝶飞,花露草烟,秋千慵困,画梁双燕,令人目不暇接。而人物踏青时的心情,则仅于“慵困”、“双燕栖”中略予点泄,显得雍容蕴藉。

ruǎnlángguī ·nányuánchūnbànqīngshí

ōuyángxiū sòngdài 

nányuánchūnbànqīngshí fēngwén qīngméidòuliǔméi chángdiéfēi 
huāzhòng cǎoyān rénjiāliánchuí qiūqiānyōngkùnjiěluó huàtángshuǎngyànguī 
生杨风雨小楼寒,宋玉秋词不忍看。
垂杨风雨小楼寒,宋玉秋词¹不忍看。
译文:凉风斜吹,雨水打在低垂的杨柳枝条上,小楼上充斥着寒冷,此时实在不忍心去欣赏宋玉的《九辨》。
注释:旅邸(dǐ):旅馆。苏虞:浙江绍兴人,姜夔的朋友。¹宋玉秋词:宋玉是战国时楚国辞赋家,曾为楚顷襄王大夫。有人称他是屈原的弟子,他作有《九辩》,抒发政治上不得志的悲伤。《九辩》开头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故后人常以此为悲秋之词,以宋玉为悲秋伤怀的代表人物。
万里青山无处隐,可怜投老客长安。
万里青山无处隐,可怜投老¹客长安²
译文:青山万里,可是却没有我的容身之所,迟暮之年却只能飘泊在临安。
注释:¹投老:到老,垂老,临老,迟暮之年。²客长安:漂流在京城。长安,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这是一首感怀境遇身世的悲秋之作。

  “垂杨风雨小楼寒”,寒冷的风雨、东摇西摆的垂杨、孤独寂寞的小楼,诗的开始就营造了一派凄清悲凉的气氛。一个“寒”字,不仅交代时令是乍暖还寒的早春,还透露出诗人沐风栉雨时的身寒心也寒。春日西湖,垂杨毵毵,有些风雨,本来可以使湖山增色, “山色空濛雨亦奇”,可是如今这风雨摧折着垂杨,显得十分凄寂。诗人栖身于临时租赁的小楼中,直觉寒气逼人,再加上此时诗人流离失所、穷困潦倒的社会生活,使他不自觉地与宋玉的《九辨》相对照,自然引出“宋玉秋词不忍看”之句。《九辨》的悲秋氛围,《九辨》中宋玉政治上不得志的悲伤,使诗人找到了感情上的契合,惆怅黯然,不忍看。而“不忍看”,首先是无心看。任宋玉的华词丽藻、精思巧构,也激不起鉴赏的兴致。其次,“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容易了触动姜夔自己的愁思——政治上失意,生活上潦倒的伤感。由春风写到秋词,实是为“寒”注明在于“愁”。

  “万里青山无处隐,可怜投老客长安。”“万里青山”极言天地广阔,“无处隐”与之形成极大反差。这既切火灾后的无处安身,又暗射天地之大却无容身之地意。隐不得,又归不得。可叹到了垂老之年,还漂泊在京城。而这正是诗人心中致命的隐伤。年已半百,操劳一生,飘零一世,辛辛苦苦,到处奔波,最后却什么都没有得到,连个容身之所都失去了,这真可以说是人生莫大的失败和悲哀了。姜夔自幼随父宦居汉阳。每当他漂泊异乡遇上某种契机,便自然怀乡念旧,“听得秋声忆故乡”,见了春花也思家,在这“风雨满人间”的境遇中,更激起无处安身的悲慨。

  这首诗虽然紧切寓所被焚寄居旅舍的事情,实是借此抒发了平生不得安处的感慨。姜夔词名盛于诗,而诗之高妙有时实不在词下。因他不仅有诗的写作实践,且有理论概括,著有《白石道人诗说》。即如此篇,一、三两句语意径直,但不致“雕刻伤气,敷衍露骨”,乃在于第二句力挽第一句之意,尤其末句的一“老”一“客”两意,把第三句的从空间上说的意思更为深进,确乎做到了“小诗精深,短章蕴藉”、“篇终出人意表”,因而通篇血脉贯通,韵味丰赡。

参考资料:
1、 姜夔著.姜夔集.山西:三晋出版社,2008.8:第37-38页
2、 殷光熹主编.姜夔诗词赏析集.四川:巴蜀书社,1994年01月:第253-254页

línānsǒu--jiāngkuí

shēngyángfēngxiǎolóuhánsòngqiūrěnkàn

wànqīngshānchùyǐnliántóulǎozhǎngān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驱车上东门¹,遥望郭北²墓。
译文:车到洛阳城东门,遥望邙山累累坟。
注释:¹上东门:洛阳城东面三门最北头的门。²郭北:城北。洛阳城北的北邙山上,古多陵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白杨¹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译文:墓道萧萧白杨声,松柏夹路气阴森。
注释:¹白杨:古代多在墓上种植白杨、松、柏等树木,作为标志,便于子孙祭扫。
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下有陈死何¹,杳(yǎo)²³长暮
译文:墓里纵横久死何,如堕暗夜永不明。
注释:¹陈死何:久死的何。陈,久。²杳杳:幽暗貌。³即:就,犹言“身临”。⁴长暮:长夜。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潜寐(mèi)¹黄泉下,千载永不寤(wù)²
译文:默默长卧黄泉下,千年万年永不醒。
注释:¹潜寐:深眠。²寤:醒。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浩浩¹阴阳²移,年命³如朝(zhāo)露。
译文:四时运行无停歇,命如朝露短时尽。
注释:¹浩浩:流貌。²阴阳:古何以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这句是说岁月的推移,就像江河一样浩浩东流,无穷无尽。³年命:犹言“寿命”。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何生忽¹如寄²,寿无金石固。
译文:何生匆促如寄宿,寿命怎有金石坚?
注释:¹忽:匆遽貌。²寄:旅居。
万岁更相迭,贤圣莫能度。(迭 一作:送)
万岁¹²相迭,贤圣莫能度³。(迭 一作:送)
译文:自古生死相更替,圣贤难过生死关。
注释:¹万岁:犹言“自古”。这句是说自古至今,生死更迭,一代送走一代。²更:更迭。³度:过也,犹言“超越”。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译文:服食丹药想成仙,常被丹药来欺骗。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不如饮美酒,被(pī)¹服纨(wán)与素。
译文:不如寻欢饮美酒,穿绸着锦乐眼前。
注释:¹被:同“披”,穿戴。

  这首诗,是用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的形式写出的,表现了东汉末年大动乱时期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颓废思想的悲凉心态。

  东汉京城洛阳,共有十二个城门。东面三门,靠北的叫“上东门”。郭,外城。汉代沿袭旧俗,死人多葬于郭北。洛阳城北的邶山,但是丛葬之地;诗中的“郭北墓”,正指邙山墓群。主人公驱车出了上东门,遥望城北,看见邙山墓地的树木,不禁悲从中来,便用“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两句写所见、抒所感。“萧萧”是树叶声。主人公停车于上东门外,距北邙墓地还有一段路程,当不能听见墓上白杨的萧萧声。杨叶之所以萧萧作响,乃是长风摇荡的结果;而风撼杨枝、万叶翻动的情状,却是可以远远望见的。望其形,想其声,形成通感,便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合二而一了。还有一层:这位主人公,本来是住在洛阳城里的,并没有事,却偏偏要出城,又偏偏出上东门,一出城门便“遥望郭北墓”,见得他早就从消极方面思考生命的归宿问题,心绪很悲凉。因而当他望见白杨与松柏,首先是移情入景,接着又触景生情。“萧萧”前用“何”(多么)作状语,其感情色彩非常强烈。写“松柏”的一句似较平淡,然而只有富贵人墓前才有广阔的墓道,如今“夹广路”者只有松柏,其萧琴景象也依稀可想。于是由墓上的树木想到墓下的死人,用整整十句诗诉说:

  人死去就像堕入漫漫长夜,沉睡于黄泉之下,千年万年,再也无法醒来。春夏秋冬,流转无穷;而人的一生,却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晒就消失了。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返。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经不起多少跌撞。岁去年来,更相替代,千所万岁,往复不已;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超越,长生不老。

  在道家经典中,“人生如寄”是个比喻,比喻生是暂时的,就像旅途返归家乡;而道是永恒的,就像自己家。道家认为天地万物不过是一气之转变,气聚而生,气散而死。故《尸子》引《老莱子》说:“人生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同归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其生也存,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岁往之亦速矣。”《列子》说:“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庄子》说:“生死修短,岂能强求?予恶乎知悦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之蕲生乎”。有的学者认为这些是佛教的轮回思想。实际上,这种说法旨在论证道家的生死齐一,属于“齐物”思想,与《庄子·知北游篇》所说的“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相似,道家生化说属于纯粹的万物生化论,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

  这里,诗人很细致地论说了人生免不了一死的自然规律,而且无论是谁,结果都是一样的。这样,为进一步说明那些“服食求神仙”想长生而不可得奠定了基础。

  人都希望自己长生不老。在当时,很盛行炼丹问药而求不死的风气。对此,诗人却说:“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这四句是说,服丹药,求神仙,也没法长生不死的。既然如此,还不如饮美酒,穿绸缎,图个眼前快活,快快乐乐走过短暂的一生。这里,表面看来,诗人对生命的短促产生了怅惘之情。其实,诗人对人生如寄的悲叹,除了表现当时知识分子颓废的思想,以及悲凉心态外,也隐含着对生命的热爱。诗人之所以这样说,不但是一种激愤,也是一种无奈。

参考资料:
1、 吴小如 等.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53-154
2、 霍松林.霍松林选集(第三卷).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27

chēshàngdōngmén

míng liǎnghàn 

chēshàngdōngmén yáowàngguōběi 
báiyángxiāoxiāo sōngbǎijiāguǎng广 
xiàyǒuchénrén yǎoyǎocháng 
qiánmèihuángquánxià qiānzǎiyǒng 
hàohàoyīnyáng niánmìngzhāo 
rénshēng shòu寿jīnshí 
wànsuìgēngxiāngdié xiánshèngnéng  (diézuò sòng )
shíqiúshénxiān duōwéiyàosuǒ 
yǐnměijiǔ wán 

常经绝脉塞,复见断肠流。
常经绝脉塞(sài)¹,复见断肠流²
译文:我经常经过断绝山脉的边塞,一次又一次看见六盘山令人断肠的水流。
注释:¹绝脉塞:指长城险塞。绝脉,断绝地脉,指山势如脉络,因关塞阻隔如脉绝断。《史记·蒙恬列传》谓恬“筑长城,因地形,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馀里”;秦二世赐死,恬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馀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²断肠流:指陇头流水。《陇头歌辞》曰:“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肠断绝。”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送子成今别,令人起昔愁。
译文:送你到边关从军,已成今日的分别,这让人不由想起昔日经过六盘山的愁苦。
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
(lǒng)¹子半雨,边草夏先秋。
译文:陇山云雾半晴半雨,边地野草夏天未尽便提前迎来秋天。
注释:¹陇云:陇头之云。陇,陇山,为陕甘要隘。
万里长城寄,无贻汉国忧。
万里长城¹寄,无贻(yí)²汉国³忧。
译文:你在万里长城上守边寄书,可不要贻忘了国家的忧虑。
注释:¹万里长城:喻重要支柱,此以军队为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宋文帝寝疾,彭城王刘义康矫诏收捕檀道济。道济盛怒饮酒一斛,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²无贻:贻,贻误。无贻即不贻误、不贻忘的意思。³汉国:指唐王朝。唐人多以汉喻唐。

  赏析一

  《送人之军》是首送别诗,也是一首边塞诗,全诗以时空传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全的关心和戍边之人的期望。

  首联写边塞险要。“绝脉塞”指长城险塞,“断肠流”指陇头流水,分别以“绝脉”和“断肠”称之,使人感受到边塞的险要、荒凉、凄苦。首联颔联写送别。“常经”应“昔愁”,“复见”应“今别”,两相对照呼应,不仅加深了眼前的送别之愁,也可以看出当时战争的频繁。全诗以时空传情。今昔相映,“复见”了“常经”,使“今别”再添“昔愁”;塞内塞外对比,塞内尚夏而塞外就已经有了秋意。无不言愁。

  尾联是勉励之辞,诗人寄望戍边的男儿应像万里长城一样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让大唐不再有后顾之忧。“万里长城”既是写景,又是用典,妙在虚实之间。“万里长城”除写眼前景外,又暗用了檀道济的典故,在这里以长城比喻军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安全的关切和对之军戍边之人的期望。

  诗写送人之陇西临洮戍边,并寄以厚望。“常经”应“昔愁”,“复见”应“今别”,是知所送之人乃两度赴长城西段戍防也。颈联之写边塞景物节候,是昔日所经见,亦是今日将经见。言外无限辛苦凄恻,然结联犹致以勉励之辞,寄望于国之长城。“万里长城”,是景,亦典,妙在虚实之间。

  赏析二

  本诗名为“送人之军”,即送人去投军、当兵。从全诗的内容看,当为贺知章给投军之人写的赠别诗。

  诗的起首两句,诗人写自己常经过断绝山脉的边塞,一次又一次看见六盘山令人断肠的水流。三、四句联系眼下送人到军中的事,写送你到边关从军,已成今日的分别,这让人不由想起昔日经过六盘山的愁苦。五、六句则顺承写六盘山的环境,陇山云雾半晴半雨,边地野草夏天未尽便提前迎来秋天。最后两句,诗人思绪转展豪迈,说在万里长城上守边寄书,可不要贻忘了国家的忧虑。语气满含寄语,希望从军者能够以国为重,安心从军,消弭国家的忧患。

  全诗语言清新,写景独到,寄情自然,朴实无华,不事雕琢,是一首有特色的赠诗。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