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竺峰飞小朵来,闲僧曾共倚崔嵬。
西竺峰飞小朵来,闲僧曾共倚崔嵬。
寒惊玉匣光初泻,晓层冰壶冻未开。
寒惊玉匣光初泻,晓层冰壶冻未开。
云外有香丹桂落,洞中无月白猿哀。
云外有香丹桂落,洞中无月白猿哀。
当年洗耳人何在,拟勺清泠酹碧苔。
当年洗耳人何在,拟勺清泠酹碧苔。

lěngquántíng--chényǔnpíng

西zhúfēngfēixiǎoduǒláixiánsēngcénggòngcuīwéi

hánjīngxiáguāngchūxièxiǎocéngbīngdòngwèikāi

yúnwàiyǒuxiāngdānguìluòdòngzhōngyuèbáiyuánāi

dāngniáněrrénzàisháoqīnglínglèitái

陈允平

陈允平

陈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宋末元初四明鄞县(今浙江宁波市鄞县)人。生卒年俱不确定,前人认为“把陈允平的生年定在宁宗嘉定八年到十三年之间(1215-1220)比较合理”,“卒年疑在元贞前后,与周密卒年相去不远”,暂依之。少从杨简学,德祐时授沿海制置司参议官。有诗集《西麓诗稿》,存诗86首,《全宋诗》另从《永乐大典》辑3首,从《诗渊》辑50首,共计139首。有词集《日湖渔唱》和《西麓继周集》,各存词86首和123首,还有5首有调名而无词,《全宋词》无另辑者,共计209首。 ▶ 336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东风扇淑气, 水木荣春晖。
东风扇淑气, 水木荣春晖(huī)¹
译文:东风吹来了美好之气,水与树木荣耀着春天的光辉。
注释:¹水木句:咸本作水本。误。春晖,《太平御览》卷九九二晋傅咸《款冬花赋》:“华艳春晖,既丽且姝。”
白日照绿草, 落花散且飞。
白日照绿草, 落花散且飞。
译文:太阳照耀着绿草,花儿在枝头散落飘飞。
孤云还空山, 众鸟各已归。
孤云还空山, 众鸟各已归。
译文:孤云在日暮时还回空山,众鸟也各自还巢而归。
彼物皆有讬, 吾生独无依。
彼物皆有讬, 吾生独无依¹
译文:这些物体都有所寄托,我的残生却孤独无依。
注释:¹彼物二句:陶渊明《咏贫士》诗:“万族各有讬,孤云独无依。”
对此石上月, 长歌醉芳菲。
对此石上月, 长歌醉¹芳菲。
译文:对着这映在石上的月光,无奈何只有在芳草中长歌沉醉。
注释:¹歌醉:萧本、玉本、郭本、刘本、严评本、全唐诗本、王本俱作醉歌。全唐诗本注云:“一作歌醉。”
我有紫霞想,缅怀沧州间。
我有紫霞想¹,缅(miǎn)怀沧州间²
译文:我曾有修炼成仙的向往,也缅怀隐居江湖之间。
注释:¹紫霞想:谓升仙。陆机《前缓声歌》:“轻举乘紫霞。”²沧州间:谓隐居江湖。
且对一壶酒,澹然万事闲。
¹对一壶酒,澹(dàn)然万事闲。
译文:现在惟有对着面前的这壶酒,淡然万事而落得孤闲。
注释:¹且:萧本、玉本、郭本、刘本、朱本、严评本、全唐诗本俱作思。全唐诗本注:“一作且。”
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
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
译文:倚着高松且将弦琴横放,把着酒杯伫望着远山。
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
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
译文:飞鸟在长空中飞尽,孤云在落日中回还。
但悲光景晚,宿昔成秋颜。
但悲光¹景晚,宿昔²成秋颜。
译文:只是悲伤我老衰如同这光景已晚,转眼间已成了凋悴的容颜。
注释:¹光:朱本作佳。²宿昔:早晚之意,谓时间短暂。《晋书·裴楷传》:“虽车马器服,宿昔之间,便以施诸贫乏。”秋颜,老衰的容颜。

  这两首诗抒写诗人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之情,表达了作者因年老求仙不得而产生的孤独之意。

  第一首诗前四句写作者对春天美景的爱惜,也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慨。东风吹来美好之气遍于天地之间,树木在春光中欣欣向荣。灿烂的阳光照耀得芳草遍地生绿。但到了暮春之时,花朵散落飞扬,因此感叹自然规律的不可转移。后六句从日暮时孤云众鸟各有所归,想到自然中的万物皆有所托,而自己却漂泊无依。因此举杯对着石上之月,邀之共饮,以达长醉歌春日之芳菲。情调既是感伤,也是豁达。

  第二首诗开头说自己原有隐居之意,想象自己对着一壶酒,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接着具体描绘隐居的生活图景:“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这几句满含出世之意,甚似王维的诗境。最后笔锋一转,发出时光易逝、生命苦短的感叹,隐含了理想抱负难以实现的悲情。

参考资料:
1、 作品鉴赏部分内容由朝阳山人根据相关资料编写.
明月到今宵,长是不如人约。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
明月到今宵,长是不如人约。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
夜深休更唤笙歌,檐头雨声恶。不是小山词就,这一场寥索。
夜深休更唤笙歌,檐头雨声恶。不是小山词就,这一场寥索。
这是一首节序词,是咏中秋节的。但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中秋节,而是一个暴雨之想。全词就是围绕雨里中秋这一特定情景展开描述的。上片写景,写中秋节的风雨景色,但手法比较婉转。开头二句写中秋不见月。言自古以来,中秋就是赏月的佳节,按理说应当月明如昼,可“明月到今宵”,却“是不如人约”,就是说今宵明月失约于人。这一方面含蓄地说明了中秋无月,另一方面又对明月“不如人约”表示了不满与失望,为下片抒情预作铺垫。为什么中秋无月呢?是云遮月吗?显然不是。但作者没有明言,只是说“想见”嫦娥在广寒宫里“云梳风掠”。下片抒情,直接抒写自己恶劣的心情。换头二句写听雨的恶劣情绪。言中秋之想,大雨如注,檐头发出令人厌恶的雨声,破坏了中秋赏月的欢快心境,当然更不会去深想听歌了。这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对中秋想雨的深恶痛绝,也折射出作者对生活环境的不满以及时下的恶劣情绪。结尾二句写生活之寂寞无聊。其中前一句关合词题,写王路钤中秋词,多少还能给人带来一点快感,给这寂寞的生活带来一线希望,而“这一场寥索”五字,又绕回了原题,清楚地告诉读者,他这一天生活极其凄凉、空虚。以情结景,对风雨中秋节,对这一场生活,流露出极度失望情绪。

hǎoshìjìn··zhōngqiūshàngwángqián--xīn

míngyuèdàojīnxiāozhǎngshìrényuēxiǎngjiàn广guǎnghángōng殿diànzhèngyúnshūfēnglüè

shēnxiūgènghuànshēngyántóushēngèshìxiǎoshānjiùzhèchǎngliáosuǒ

掷帽悲歌发。正倚幌、孤秋独眺,凤城双阙。一片玉河桥下水,宛转玲珑如雪。其上有、秦时明月。我在京华沦落久,恨吴盐、只点愁人发。家何在,在天末。
掷帽悲歌发。正倚幌(huǎng)¹、孤秋独眺,凤城双阙(què)²。一片玉河³桥下水,宛转玲珑如雪。其上有、秦时明月。我在京华沦落久,恨吴盐、只点愁人发。家何在,在天末。
译文:用力甩掉帽子,唱一曲动人的悲歌。我靠着布幔,在深秋的季节里,一个人独自远眺,只见皇城双阙耸立。那一片流经金水桥的玉河水,多么宛转流美,看起来就像是皑皑白雪。在它的上面挂着一轮圆月,在秦汉时代已高悬在天的明月!我在京城已沦落太久,更可恨的是那数不清的吴盐,竟不断地点缀着离人的黑发。家在哪儿?它在那遥远的天边。
注释:芝麓先生:龚鼎孳(1615-1673),号芝麓,安徽合肥人。明崇祯甲戌(1643年)进士,官兵科给事中。入清,官刑、兵、礼三部尚书。¹幌:幔。凤城:皇帝所居之城,又称皇城。²双阙: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台。³玉河:又称御河,源出玉泉山,经紫禁城出都城东。《大清一统志》:“顺天府玉河桥在府南玉河之上。”⁴吴盐:又称淮盐,江南地区生产的一种优质盐,其色洁白如雪。
凭高对景心俱折。关情处、燕昭乐毅,一时人物。白雁横天如箭叫,叫尽古今豪杰。都只被、江山磨灭。明到无终山下去,拓弓弦、渴饮黄獐血。长杨赋,竟何益。
凭高对景心俱折¹。关情处、燕昭(zhāo)乐毅²,一时人物。白雁横天如箭叫,叫尽古今豪杰。都只被、江山磨灭。明到无终山³下去,拓弓弦、渴饮黄獐(zhāng)。长杨赋,竟何益。
译文:登高凭栏,对着远景,我伤心到了极点。最能引发我兴味的,是燕昭王时代的名将乐毅,这是一个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看,一行白雁在天上飞过,发出的叫声有如出弓的疾箭,这叫声让我想起了自古以来曾经的英雄豪杰,但他们都为那不变的江山所磨灭。这明月还照耀着田畴隐居的无终山,我也要像南朝名将曹景宗一样射猎:拉开长弓,在平泽中逐獐,渴时饮其血,饿时食其肉。如果只是像杨雄那样能作《长杨赋》,这又有什么用呢?
注释:¹心俱折:心情极度低落。²燕昭乐毅:燕昭,战国时燕国的国君,他曾筑黄金台求贤,一时世人争趋赴之。乐毅,战国时燕国名将,曾率军攻占齐地七十余城。³无终山:亦名翁同山、阴山,在天津蓟县境内。三国时魏田畴志行卓越,隐居无终山。后人因以为隐逸之典。陶潜《拟古》诗之二:“辞家夙严驾,当往志无终。”⁴黄獐血:《南史·曹景宗传》:“我昔在乡里,骑快马如龙,与少年辈数十骑,拓弓弦作霹雳声,箭如饿鸱叫。平泽中逐獐,数肋射之,渴饮其血,饥食其肉。”⁵长杨赋:汉代杨雄作。长杨为汉代行宫名,在今陕西周至东,因宫中有杨树数亩而得名。杨雄曾从汉成帝涉猎,其时农民因帝王射猎而不得收获,杨雄借作赋劝诫成帝不要因驱使农民搜捕禽兽而误了农时。

  陈维崧作此调呈送芝麓先生共二首,这是第一首。芝麓,即龚鼎孳,字孝升,号芝麓,安徽合肥人。明崇祯进士,授兵科给事中,累官御史。清顺治初以原官起用。康熙年间官至礼部尚书。芝麓工于诗词,与吴伟业、钱谦益齐名,并称为“江左三大家”。陈维崧与他交游唱和甚多。龚鼎孳接读这二首《贺新郎》词后,随即用原韵作《贺新郎》(和其年秋夜旅怀韵)二首。这对于理解本词是很有益处的。

  这首词是作者旅居京华时所作。在一个孤寂的秋夜,他独自倚靠着窗帘眺望着京城帝王的宫楼,不由牵动起心中的悲歌,但他没有直接倾吐,而是寓情于景。开头“掷帽”三句,写夜中眺望京城的情景。“凤城”,谓帝都,此指北京。“一片玉河桥下水”三句承上写天空与地面的景色而插入怀古之情。“玉河”,在北京城西,源出玉泉山,流经大内出都城东,故亦称为御河。在秋夜月光的映照下,玉河的水面显得格外的清澈明亮。这里用王昌龄《出塞》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的成语,注入怀古之情,构成雄浑的独特词境。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五评点说:“插入吊古,极见精神。”

  “我在京华沦落久”两句,由景及情。“吴盐”,唐肃宗时盐铁铸钱使改变盐法,所煮盐以洁白著名。后称两淮生产的盐为吴盐。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这里是写自己沦落京华多年,抑郁不得志,一腔愁恨已化为点点白发。正如龚鼎孳《贺新郎》词中所写:“羁宦薄游俱失意。”点出了失意的心态。“家何在”两句以思归收束上片。“天末”,即天边。饥驱四方的潦倒境遇,使他更加思念自己的故乡。然而身居千里之外,遥望家乡,远在天边。“家何在?在天末。”这是词人心灵痛苦的呼唤。

  下片“凭高对景”三句,由眼前实景宕开,现实的失意和悲愤,使词人的思维追踪到千年前的历史人物。“燕昭乐毅”,战国时的著名人物。燕昭,即燕昭王,曾招纳贤士,师事郭隗,而天下之士争相奔从。乐毅自魏至燕,与燕人同甘共苦,燕国日益富强。后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赵、韩、魏合力攻齐,攻下了齐国都城临淄。事见《史记·燕召公世家》。故这里称他们为“一时人物”。下面“白雁横天”三句既点出时令季节,又承上抒写。“白雁”,白色的雁。据宋彭乘《续墨客挥犀》卷七:“北方有白雁,似雁而小,色白,秋深则来。白雁至则霜降。”深秋季节,北方一群群白雁飞来,发出一阵阵似响箭般的叫声,似乎呼叫着大地上被江山所磨灭的古今豪杰。词人融情于景的心意,龚鼎孳在《贺新郎》和词中指出:“只有穷交堪对酒,况是江东人杰。”在被江山磨灭的古今豪杰中,包涵着陈维崧这样的江东人杰。

  “明到无终山下去”两句,词人放笔直抒胸中豪气。“无终山”,一名翁同山,又名阴山,在河北蓟县。麞,即獐,似鹿而小。“渴饮黄麞血”化用《汉书·王莽传》“饥食虏肉,渴饮其血”的句子,表现出作者的雄心豪气。故陈廷焯在《词则·放歌集》中评点说:“雄劲之气,横扫千人。”

  词末两句以古喻今,更见其悲慨深沉。《长杨赋》是西汉扬雄所作。长杨为汉行宫名,在今陕西周至县东,因宫中有杨树数亩而得名。扬雄曾随从汉成帝羽猎。其时农民因帝王游猎而不得收敛,扬雄作此赋以讽。然而如今有何用处呢?这里把典故融化入词境,既与上文挽弓射猎相接应,又不露斧凿痕迹,而使词的情味更加浓厚。

故人别我出阳关,无计锁雕鞍。今古别离难,兀谁画蛾眉远山。
故人别我出阳关¹,无计锁雕鞍(ān)²。今古别离难,兀(wù)谁画蛾眉远山³
译文:老朋友和我告别远去山东,我无法锁住你的鞍马留住你。古往今来离别最是让人伤感,以后谁再为我画眉形如远山?
注释:太常引:词牌名,又名《太清引》、《腊前梅》等。双调,四十九字,前片四句四平韵,后片五句三平 韵。 曲牌名,属北曲仙吕宫。字数定格为七、五、五、七(四句),下接幺篇换头,为四、四、五、五、七(五句),与词牌上阕同。专作小令。¹阳关:汉置关名,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叫“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关隘。诗词中的阳关常代指送别之地,如唐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²雕鞍:雕花的华丽马鞍,此代马。³“兀谁“句:兀,作语助。峨眉远山:指女子的眉毛。
一尊别酒,一声杜宇,寂寞又春残。明月小楼间,第一夜相思泪弹。
一尊别酒,一声杜宇¹,寂寞又春残。明月小楼间,第一夜相思泪弹。
译文:一樽离别的苦酒,一声杜鹃催人启程的啼唤,孤寂空虚中又百花凋残。今晚我将独守空楼,对着明月把相思泪酒,度过这别后的第一个夜晚。
注释:¹杜宇:杜鹃。传说古蜀帝王望帝,因通其相鳖灵之妻,惭愧而死,其魂化为杜鹃鸟,声声悲啼。

  这首小曲是作者刘燕歌与一位官员饯别时即席而作。先化用王维的诗句,写出了离别的无奈;接着又化用柳永的词句,点明自古而今最难最苦的是别离,中间几句写了别后的相思和无比的空虚寂寞。结尾两句写出了相思之苦。该曲言简意赅,用典而不隐晦,深入而能浅出,无限凄怆之情,只以缠绵含蓄之语出之,故能优游不竭。

  开头即紧扣题目写饯别。“故人”见两人交情之深之久;“阳关”非指西北玉门之阳关,亦非山东宁阳之阳关,乃泛说空间之遥远而已,尤在化用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名句,以为下文张本。“无计”是客观情势,“锁雕鞍”是主观幻想,五字写主客矛盾,则凄然欲绝之情已力透纸背。

  大合之后,第三句即大开,宕开泛说古今之人同感离别之难,屈原首叹“悲莫悲兮生别离”(《九歌·少司命》),江淹《别赋》继称“黯然而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李商隐《无题》更说“相见时难别亦难”;柳永《雨霖铃》总结“多情自古伤离别”,当为此曲所本。第四句又挽合到自己,但却不写当前而虚写未来,问今后谁再像张敞那样为我画远山眉呢?用典不露痕迹,而齐参

  议往时为她画眉之体贴人微,亦可窥见,此正虚处传神之笔。

  “一尊”三句,又挽合到当前实写。“一尊别酒”,对行者而言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对已而言,也许是“未饮心先醉”了,蕴含了多少无声的千言万语!偏偏此时又“一声杜宇”啼叫不如归去”,似乎在催促分手,更加情何以堪?“寂寞”回应“谁画蛾眉”,“春残”呼应“杜宇”,且双关爱情的春天也将“残”了。叠用“一”字,视听力重千钧;双关“残”字,情景双重销魂。

  收尾二句,复又大开,虚写遥想未来:到今夜将是独守空楼,仰望明月,月圆人不再圆,只能形影相吊了;第一夜尚且如此难熬,那今后漫长的日日夜夜又该怎么难熬啊!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参考资料:
1、 陈鹏,闫丽红主编. 元曲三百首鉴赏辞典[M].武汉:崇文书局,2016 ,329-330.
2、 赵义山编. 元曲鉴赏辞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12 ,1036-1037.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¹(xī)²³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jié)¹⁰。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¹¹之所得,各因其才¹²;仁¹³¹⁴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¹⁵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乎?
译文:象牙、犀角、珍珠、美玉这些奇异珍贵的物品,虽然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却不实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虽然具有实用价值,用过之后就会破损,取来就会用完。既能愉悦人的耳目又具有实用性;用过不会破损、取来不会用完;有贤能的人和无贤能的人都可以依凭各自的资质而各有所得;道德高尚的人和聪明睿智的人都能凭借各自的天分而各有发现;资质天分不同但是只要求取就不会没有收获的,大概只有书籍了吧。
注释:李氏:指李常,字公择,南昌建昌人,曾做过齐州(今山东济南)知州,是黄庭坚的舅父。¹象:象牙。²犀:犀牛角。³珠:珍珠。⁴玉:美玉。⁵怪珍:奇异珍贵。⁶金石:金属和石料。⁷五谷:上古时五种谷物的统称,具体说法不同:有的以黍、稷、麦、豆、麻为五谷,有的则以稻、稷、麦、豆、麻为五谷,后世成为谷物的泛称。⁸六材:古代制作弓所用的六种材料,即干、角、筋、胶、丝、漆。⁹弊:通“敝”,破旧,损坏。¹⁰竭:尽。¹¹贤不肖:即贤与不贤,意即贤能的人和不贤能的人。¹²才:才能。¹³仁:即仁者,指道德修养高的人。¹⁴智:即智者,指有聪明才智的人。¹⁵分:天分,资质。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聘于上国,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 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也?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¹老聃(dān)²为多书。韩宣子³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季札(zhá)于上国¹⁰,然后得闻《诗》之风、雅、颂¹¹。而楚独有左史倚相¹²,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¹³。士之生于是时, 得见《六经》¹⁴者盖¹⁵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¹⁶益众,纸与字画日趋(qū)于简便¹⁷。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¹⁸¹⁹以苟简²⁰,何哉?余犹及见老儒²¹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²²转相摹(mó)²³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xǐ)²⁴于昔人,而后生科举²⁵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²⁶无根,此又何也?
译文:从圣人孔子开始,人们的学习就一定都是从读书开始。在那个时代,只有东周王室的柱下史老聃拥有很多的书。韩宣子出访鲁国,才见到《周易》《象魏》和《鲁春秋》。季札出访地处中原的鲁国,这才得以欣赏到风、雅、颂的演奏。而楚国仅有左史倚相,能读懂《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三皇五帝时的艰涩难懂的古书。出生在那个时代的读书人,能够读到儒家六部经典之作的人大概没有几个,他们的学习条件可以说是非常艰苦的。然而他们都熟习礼制和音乐,在道德上具有深厚的修养,这些都不是后代的读书人所能企及的。自从秦汉以来,著书的人越来越多,纸张和文字笔画一天天趋于简便,因而书籍也随之日趋丰富,读书的人没有哪一个没有书的,然而学习、读书的人却越来越不认真,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还赶得上见到那些老一辈的儒学先生,据说他们小时候,想要找《史记》《汉书》也找不到;有幸借到了,都要亲自动手抄写,日夜背诵,唯恐抄不完、背不熟就要归还了。近年来书商间相互辗转翻刻刊印书籍,诸子百家的书,每天都有千万流传于世。对于读书人来说,当今的书是如此多又如此容易得到,照理说他们的文章词采和学术造诣,应当比古人好上许多倍。可是现在参加科举考试的年轻士子,全都把书捆扎起来而不去阅读,言谈空洞无物;漫无根底,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注释:¹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常侍立殿廊柱下,因而得名。²老聃:即老子,姓李名耳,谥号为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道家学派创始人,有《道德经》(又名《老子》)一书。曾任东周王室柱下史。³韩宣子:名起,春秋时晋国大夫。⁴适:到,去。⁵《易》:即《周易》。⁶《象》:据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引宋代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六说,当指《象魏》,象魏本是宫门外悬挂法令使百姓知晓之处,后转而指代法令,此《象》即指代鲁国历代政令。一说《易》《象》指《周易》的《象辞》。⁷《鲁春秋》:《春秋》本是当时各国史书的通称,《鲁春秋》即是鲁国的历史书,经孔子修订后成为现在专指的《春秋》。⁸季札:春秋时吴王寿梦第四子。据《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吴国公子季札出访鲁国,鲁国乐工为之歌《周南》《召南》《风》《雅》《颂》,他一一加以评论。⁹聘:出访,指古代诸侯之间或诸侯与天子之间派使节问候。¹⁰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¹¹《诗》之风、雅、颂:即指《诗经》中的《国风》《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¹²左史倚相:左史,史官名。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倚相,人名,春秋时楚国的左史。他学识渊博,据《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楚灵王曾对大臣子革赞扬倚相说:“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¹³《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相传为三皇、五帝时的古书,字句艰涩难懂,久已失传。¹⁴六经:儒家的六种经典著作,即《诗经》、《尚书》、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周易》、《春秋》以及早已失传的《乐经》,也称“六艺”。¹⁵盖:副词,表示推测,意即大概、也许。¹⁶作者:写书的人。¹⁷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秦汉以来书写材料由甲骨、竹简转变为丝帛和纸,日趋便利,而文字也由繁难的籀文、大篆简化为小篆、隶书,再简化为楷体。这方便了书籍的流通。¹⁸学者:学习的人。¹⁹益:更加。²⁰苟简:马虎,草率。²¹老儒:老儒生,老学者。²²市人:买卖人,此指书商。²³摹刻:翻印。²⁴倍蓰:超过数倍。蓰,本意为五倍,此处泛指。²⁵科举:从隋朝开始,历代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分科考试取士而得名。²⁶游谈:空谈。游:虚浮不实。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¹五老峰²下白石庵之僧舍。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³九千余卷。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jué)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¹⁰也,未尝少¹¹损。将以遗(wèi)¹²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译文:我的好友李公择,年轻时曾在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中的僧舍里读书。公择离开以后,山中的人怀念他,便把他住过的地方命名为“李氏山房”。那里的藏书共有九千多卷。公择已经广泛地涉猎了各类图书,探讨了它们的源流,采撷了其中的精华,并且仔细品尝了其中的美味,化为已有,体现于文章中,表现在行动上,因而闻名于当世。可是那些书依然像它们本来的样子,并没有丝毫的损毁。公择打算把这些书留传给后来的人,供他们对书籍无限的需求,从而满足他们的才智和天分所应当得到的知识。所以不把书藏在家里,而是藏在他从前住过的僧舍中,这是品德高尚的人的苦心。
注释:¹庐山:在江西九江市南,北临长江,东南依鄱阳湖。相传秦末匡氏七兄弟庐居此山,故亦名匡庐山。²五老峰:庐山南面的一座高峰,如五位老人并坐,因而得名。³凡:总共。⁴涉其流,探其源:指广泛涉猎、探讨了图书、知识的源流演变。⁵采剥:即采摘,采撷。剥,通“扑”,意即敲打,采摘,《诗经·豳风·七月》有“八月剥枣”。⁶华实:即花和果实。华,通“花”,此作精华解。⁷膏味:甘美的滋味。⁸行事:做事,意即为人处世。⁹固:副词,表示肯定。¹⁰自如:照旧。¹¹少:同“稍”,略微。¹²遗:送,给予。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¹得数年之闲,尽读其²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³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译文:我已经是年老多病的人了,对于社会没有很大的用处了,只希望能有几年的闲暇,遍读李君藏书中我还没有见过的书。而庐山本来就是我希望游览而一直没能去成的地方,大概我将终老于此了。我把公择的藏书全都翻出来,拾取他剩余弃置的东西来弥补自己的缺陷,也许会有所收益吧!而公择要我写篇文章作为他的庐山藏书记,于是才写下了上面的一席话,让后来的人得知以前的君子见到书的困难,而当今的读书人有书却不读,是非常可惜的。
注释:¹惟:副词,表示希望的语气词。²其:其中的,指李氏藏书。³固:本来。⁴老焉:终老于此。⁵庶:副词,表示可能或期望的语气,也许。

  这是一篇别致的“劝学篇”。记述了李氏力学苦读的成就和家中藏书的情况,赞扬了李氏藏书以遗来者的仁者之心。同时它从历史角度考查了书籍的发展及对社会的重要作用,批评了当时科举士子“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浮浪风气,强调了认真读书的必要性。全文结构清晰、叙议结合,是一篇关于古代藏书的难得佳作,也是读者了解宋代藏书状况的参考史料。

  文章一开始就论述了书的宝贵,作者举了两类东西作陪衬,如“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使人见了喜欢、听了悦耳的好处,但并没有普遍使用的价值;金石草木丝麻等物品,有普遍的使用价值,但又有使用损耗和来源短缺的弊病。在这两个陪衬下,作者才引出书籍的宝贵——有上面两类东西的优点,而没有它们的缺点,不论什么人都能从中得到一些益处。运用这种对比方法,既生动又通俗,书的宝贵价值一下就显示出来了。“书中自有黄金屋”,也是说书宝贵和读书的好处,但含义庸俗,引人入邪。该文的对比方法,内涵健康,人人明白,富有新意。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意思是说从孔子起,人们就很重视读书。那时书很少,只有周朝王室的书很多,求书很难。作者从不同角度举了例子,一是楚国很大,可是只有左史官倚相能读懂上古时代的书籍;二是达官贵族如韩宣子、季札,也是到了鲁国才见到《易象》和《诗经》这类书;三是当时一般读书人,能见到六经的也很少。这些都说明孔子时代求书很难,学习条件很差,但是那时候的读书人却学习得很好,“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作者采用博证法,有意增强可信程度,并非繁文缛节,另一个作用可以反衬古代读书人的刻苦认真。“非后世君子所及”,既总结上文,又引出下文后世读书人存在的问题。

  第二段作者采用详略结合的方法,先概述自秦汉以来,书逐渐多了,得到书籍已经很容易了,但学者却“益以苟简”,学习态度越来越不那么认真了。这是从历史的角度作简要的叙述,再从亲身见闻方面加以证明。苏轼先从自己听见过老儒先生讲起,“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是指求书难;“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是叙述学习刻苦。

  再写所见,眼见现在书越来越多,求书极其容易,可是“后生科举之士”却“束书不观,游谈无根”。历史角度从简,所见所闻从详,重点是落在批评后生科举之士不爱读书的坏习气上。文章前面用“何哉”,后面又用“此又何也”,两相呼应,都是责问不重视读书是什么缘故,表示两重叹息。一问再问,问而不答,留给读者去想,寓劝于问,意味深长。

  涓涓流水归大海,作者前面写的铺垫,目的还是在于写李君山房藏书的意义。“余友公择”是交待人物,说明李氏与作者自己的关系。“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交待读书和藏书的时间和地点,这是写记的基本要素。“山中之人思之”,是写李君的为人深受山人尊敬。“藏书凡九千余卷”,是说明藏书的数量。“公择既已涉其流”至“以闻于当世矣”这段反映李君读书认真、受益颇深,品行受人尊敬。“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之僧舍”说明李君藏书的与众不同,目的为了“将以遗来者”,它运用重复的修辞手段,有意加以提及。“此仁者之心也”,到此,文章着重颂扬了李君藏书的善举和无私的品质。最后,作者表示要抓紧时间好好阅读李君藏书,以资自补的愿望。同时趁写记的机会,规劝来者和今之学者要爱惜书的宝贵,改变有书不读的毛病。既与前面论述相呼应,又完成了作记劝学的目的。

  全文主要采用了议论与叙述相结合的写法,先议后叙,把书的宝贵、求书之难、学者日趋不重视读书的道理和现象写透,再写李君藏书的意义。文章内容层层铺垫、前后呼应,在议论中运用了对比、陪衬、博证等手法,有力地加强了生动性和说服力。作者在语言方面很少用排偶句,大多是参差不齐的散行句,显得十分自然。

参考资料:
1、 吕晴飞.《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第1291页—1292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