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平当暇岁,遐迩屡丰年。
环辙道万里,轺车开两川。
干戈今满地,剑栈漫梯天。
试向长淮望,冯高更怃然。
升平当暇岁,遐迩屡丰年。
环辙道万里,轺车开两川。
干戈今满地,剑栈漫梯天。
试向长淮望,冯高更怃然。
岳珂

岳珂

岳珂(公元1183~公元1243) ,南宋文学家。字肃之,号亦斋,晚号倦翁。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寓居嘉兴(今属浙江)。岳飞之孙,岳霖之子。宋宁宗时,以奉议郎权发遣嘉兴军府兼管内劝农事,有惠政。自此家居嘉兴,住宅在金佗坊。嘉泰末为承务郎监镇江府户部大军仓,历光禄丞、司农寺主簿、军器监丞、司农寺丞。嘉定十年(公元1217),出知嘉兴。十二年,为承议郎、江南东路转运判官。十四年,除军器监、淮东总领。宝庆三年(公元1227),为户部侍郎、淮东总领兼制置使。 ▶ 630篇诗文

猜您喜欢
梵宫、晚钟。落日蝉声送。半规凉月半帘风,骚客情尤重。何处楼台,笛声悲动?二毛斑秋夜永。楚峰,几重?遮不断相思梦。
(梵fàn)¹、晚钟。落日蝉(chán)声送。半规²凉月半帘风,骚(sāo)客情尤重。何处楼台,笛声悲动?二毛³斑秋夜永。楚峰,几重?遮不断相思梦。
译文:寺庙里传来傍晚的钟声,一阵阵蝉鸣送走了落日。半轮凉月升起,半帘夜风吹来,触发起诗人的满怀愁绪。什么地方的楼台上,传来悲怨的笛声?鬓发早已斑白秋夜这样漫长。巫山神女虽相隔重重山峰,也遮不断对她相思的梦。
注释:梵¹宫:即佛寺。²半规:圆形为规,半规即半圆。³二毛:鬓发斑白。⁴楚峰:指四川、湖北两省边境的巫山一带,有十二峰,其中神女峰最奇。

cháotiānzi··qiūyín--zhìyuǎn

fàngōngwǎnzhōngluòchánshēngsòngbànguīliángyuèbànliánfēngsāoqíngyóuzhòngchùlóutáishēngbēidòngèrmáobānqiūyǒngchǔfēngzhòngzhēduànxiāngmèng

瓜州渡口。恰恰城如斗。乱絮飞钱迎马首。也学玉关榆柳。
瓜州¹渡口。恰恰城如斗²。乱絮飞钱迎马首。也学玉关³榆柳。
注释:¹瓜洲:在今江苏邗江县南。²城如斗:指城形如北斗。³玉关:泛指边塞。
面前直控金山。极知形胜东南。更愿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
面前直控金山¹。极知形胜东南。更愿诸公著意,休教忘了中原。
注释:¹直控金山:是说瓜洲直接控制镇江金山,是东南的要冲。
作者经过瓜洲时,但见平沙浅草,征途茫茫,有感而作此词。南宋时,瓜洲渡是金兵南侵的冲要之地。所以这个“乱絮飞钱”的南方小镇,如今已成了从前的边塞玉门关。词中说瓜洲南控金山,形势十分重要,作者提醒朝廷诸公加意经营,不要忘了中原地区。全词融写景、抒情、议论为一体,语言工丽精练。
紫黯红愁无绪,日暮春归甚处?春更不回头,撇下一天浓絮。春住!春住!黦了人家庭宇。
紫黯(àn)红愁无绪,日暮春归甚处?春更不回头,撇下一天浓絮¹。春住!春住!黦(yuè)²了人家庭宇。
译文:东风最无情,让那悦目的姹紫嫣红也暗淡失了本色,天色将晚,春的归处又在哪里呢?春光一去不回头,只留下满天飞絮。春天啊春天,你能否停下脚步为这失了颜色的房屋重新渲染上春色。
注释:¹浓絮:指柳絮。²黦:色败坏。污迹。五代韦庄《应天长》词:“想得此时情切,泪沾红袖黦。”
东君无情,一时间姹紫嫣红皆黯然失色。而春光却不顾人们的挽留和叹息,仍抛下满天白絮,径自离去,以至作者急得连声呼唤“春住”。惜春之情,溢于言表。

mènglìng··ànhóngchóu--gōngzhēn

ànhóngchóuchūnguīshénchùchūngènghuítóupiēxiàtiānnóngchūnzhùchūnzhùyuèlerénjiātíng

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
天上¹碧桃²³露种,日边红杏倚(yǐ)栽。
译文:天上的碧桃和着甘露种植,日边的红杏倚着彩云栽培。
注释:¹天上:指皇帝、朝廷。²碧桃:传说中仙界有碧桃。³和:带着,沾染着。⁴倚云:靠着云。形容极高。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fú)(róng)¹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译文:芙蓉生长在这秋天的江畔,从不抱怨东风不让她及时开放。
注释:¹芙蓉:落叶灌木。花供观赏。也叫木芙蓉。

  此诗前两句比喻别人考中进士并表达羡慕之意,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借皇家权贵雨露之恩者的不满;后两句比喻自己的自信和进取态度,也有希望得到高侍郎援引赏识的意思。全诗运用比体,寄兴深微。

  此诗一开始就用“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来作比拟。“天上”、“日边”,象征着得第者“一登龙门则身价十倍”,地位不寻常:“和露种”、“倚云栽”比喻他们有所凭恃,特承恩宠:“碧桃”、“红杏”,鲜花盛开,意味着他们春风得意、前程似锦。这两句不但用词富丽堂皇,而且对仗整饬精工,正与所描摹的得第者平步青云的非凡气象悉称。

  《镜花缘》第八十回写打灯谜,有一条花名谜的谜面就借用了这一联现成诗句。谜底是“凌霄花”。非常切贴。“天上碧桃”、“日边红杏”所以非凡,不就在于其所处地势“凌霄”吗?这里可以体会到诗句暗含的另一重意味。唐代科举惯例,举子考试之前,先得自投门路,向达官贵人“投卷”(呈献诗文)以求荐举,否则没有被录取的希望。这种所谓推荐、选拔相结合的办法后来弊端大启,晚唐尤甚。高蟾下第,自慨“阳春发处无根蒂”,可见当时靠人事“关系”成名者大有人在。这正是“碧桃”在天,“红杏”近日,方得“和露”“倚云”之势,不是僻居于秋江之上无依无靠的“芙蓉”所能比拟的。

  第三句中的秋江芙蓉显然是作者自比。作为取譬的意象,芙蓉是由桃杏的比喻连类生发出来的。虽然彼此同属名花,但“天上”、“日边”与“秋江”之上,所处地位极为悬殊。这种对照,与左思《咏史八首》名句“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类似,寄托贵贱之不同乃是“地势使之然”。这里还有一层寓意。秋江芙蓉美在风神标格,与春风桃杏美在颜色妖艳不同。《唐才子传》称“蟾本寒士,……性倜傥离群,稍尚气节。人与千金无故,即身死不受”,又说“其胸次磊块”等等。秋江芙蓉孤高的格调与作者的人品是统一的。

  末句“不向东风怨未开”,话里带刺。表面只怪芙蓉生得不是地方(生在秋江上)、不是时候(正值东风),却暗寓自己生不逢辰的悲慨。与“阳春发处无根蒂,凭仗东风次第吹”同样“怨而切”,只不过此诗全用比体,寄兴深微。

  诗人向“大人物”上书,不卑不亢,毫无胁肩谄笑的媚态,这在封建时代,是较为难得的。说“未开”而非“不开”,这是因为芙蓉开花要等到秋高气爽的时候。这里似乎表现出作者对自己才具的自信。

参考资料:
1、 周啸天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314-1315

xiàhòushàngyǒngchónggāoshìláng

gāochán tángdài 

tiānshàngtáozhòng biānhóngxìngyúnzāi 
róngshēngzàiqiūjiāngshàng xiàngdōngfēngyuànwèikāi 
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白波。
吴头楚尾¹路如何?烟雨²秋深暗白波。
译文:吴头楚尾之地的路是坎坷还是顺坦?在细雨之中慢慢进了深秋,秋天的江水暗自起伏。
注释:¹吴头楚尾:今江西北部,此地春秋时是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²烟雨:蒙蒙细雨。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晚趁寒潮(cháo)¹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译文:晚上趁着寒冷的潮水渡过江去,眼中尽是黄叶,耳边尽是雁嘶。
注释:¹寒潮:寒冷的潮水。

  此诗描写了深秋时节,江上白波涌起,而烟雨飘飘,天色阴暗,江上顿时给人沉沉的感觉。那滚滚的江水挟着深秋的寒气,风寒水冷,吴楚一带,秋意盎然。而两岸山峦经秋意的感染,树叶也被秋霜染成金黄,那金黄的叶子随风飘起,零落在秋山之坡,飘忽在秋水之上。树林里、天空中,一行行大雁南归,时起的雁声萦绕在天宇之间,萦绕在人们心头。

  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景物:空中,雁鸣阵阵,江上,白波涌起,四面,烟雨迷蒙,地上,落叶萧萧,多层面的渲染,秋的韵味就显得浓浓的足足的,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和效果。

  此诗一、二两句,就给人开阔辽远之感:吴头楚尾,是春秋时吴楚两国交界的地方,在今江西省北部,那里,地域辽阔,山水相接,烟雨迷茫,江涛奔涌,此境此景,诗人非常激赏,足现其心胸之开阔,意境之开朗。

  三、四两句,既交待了渡江的时间、环境,更随意点染,勾勒出一幅由寒潮、山林、大雁、黄叶构成的秋江图,简洁洗炼,蕴藉含蓄。而秋江晚渡的意境,清爽脱俗,超然典雅,长髯白衫的先觉圣明凌虚于浩淼烟波之上,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