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驴乌帽禅客,落日黄尘故关。
已悔弃繻昔去,更逢挈履今还。
蹇驴乌帽禅客,落日黄尘故关。
已悔弃繻昔去,更逢挈履今还。
贺铸

贺铸

贺铸(1052~1125) 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 66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凤吹声¹如隔彩霞(xiá),不知墙外是谁家。
译文:吹笙的声音如隔着彩霞从天而来,不知是从墙外哪一家传来。
注释:¹凤吹声:吹笙的声音。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重门¹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²
译文:重重的大门紧锁无处可寻,猜想其中必有千树的桃花,灼灼其华。
注释:¹重门:重重的大门。²千树花:千桃树上的花。

  这是一首听笙诗。笙这种乐器由多根簧管组成,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宛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凰鸣(见《列仙传》)。

  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就似乎由此作想,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超凡入神。具象地写出“隔彩霞”三字,就比一般地说“此曲只应天上有”(杜甫)、“如听仙乐耳暂明”(白居易)来得高妙。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给读者的感觉更生动具体。同时,这里的“彩霞”,又与白居易《琵琶行》、韩愈《听颖师弹琴》中运用的许多摹状乐声的视觉形象不同。它不是说声如彩霞,而是说声自彩霞之上来;不是摹状乐声,而是设想奏乐的环境,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

  “不知墙外是谁家”,对笙乐虽以天上曲相比拟,但对其实际来源必然要产生悬想揣问。诗人当是在自己院内听隔壁“邻家”传来的笙乐,所以说“墙外”。这悬揣语气,不仅进一步渲染了笙声的奇妙撩人,还见出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情态,也间接表现出那音乐的吸引力。于是,诗人动了心,由“寻声暗问‘吹’者谁”,进而起身追随那声音,欲窥探个究竟。然而“重门深锁无寻处”,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不禁令人于咫尺之地产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强烈的憧憬,由此激发了一个更为绚丽的幻想。

  “疑有碧桃千树花”。以花为意象描写音乐,“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是从如泣如笑的乐声着想,“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是从《梅花落》曲名着想,而此诗末句与它们都不同,仍是从奏乐的环境着想。与前“隔彩霞”呼应,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碧桃,是王母桃花。灼灼其华,竟至千树之多,是十分繁缛绚丽的景象。它意味着那奇妙的、非人世间的音乐,宜乎如此奇妙的、非人世间的灵境。它同时又象征着那笙声的明媚、热烈、欢快。而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使意象给人以飘渺的感受而不过于质实。

  此诗从听笙写起,采用侧面烘托、联想想象等方法极其浪漫地创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意境。全诗章法流走回环中有递进,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间接有力地表现出笙乐的美妙,在“通感”手法的运用上独具特色。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645-646 .

tīnglínjiāchuīshēng

lángshìyuán tángdài 

fèngchuīshēngcǎixiá zhīqiángwàishìshuíjiā 
chóngménshēnsuǒxúnchù yǒutáoqiānshùhuā 
夜来疏雨鸣金井,一叶舞空红浅。莲渚收香,兰皋浮爽,凉思顿欺班扇。秋光苒苒。任老却芦花,西风不管。清兴难磨,几回有句到诗卷。
夜来疏雨鸣金井,一叶舞空红浅。莲渚(zhǔ)¹收香,兰皋(gāo)²浮爽,凉思顿欺班扇。秋光苒(rǎn)³。任老却芦花,西风不管。清兴难磨,几回有句到诗卷。
注释:¹莲渚:水边莲花。渚:水中小洲,水边。²兰皋:有兰草之岸。³苒苒:行貌,渐进之意。
长安故人别後,料征鸿声里,画阑凭偏。横竹吹商,疏砧点月,好梦又随云远。间愁似线。甚击损柔肠,不堪裁翦。听著鸣蛩,一声声是怨。
长安故人别後,料征鸿声里,画阑凭偏。横竹¹吹商²,疏砧³点月,好梦又随云远。间愁似线。甚击损柔肠,不堪裁翦(jiǎn)。听著鸣蛩(qióng),一声声是怨。
注释:¹横竹:管乐器笛。²商:五音之一。³砧:捣衣石。

  王月山此作即由秋思写起,由清秋之景而滋生孤寂之感,由孤寂而顿起怀远之情。

  这首词的构思、语言和声调都很精致,时有佳句,令人称赏。就其语言风格而言,颇近周邦彦之作。宋代词坛,周邦彦以词句工丽、音律精严、章法多变著称于时。王月山此作也讲究用语工丽,如金井(原指宫廷和园林中,以飞金彩木作栏干的井)、莲渚、兰皋(语出《离骚》)、班扇(典出古乐府歌辞《怨歌行》)、画阑等,都是对一些具体事物的美称,这在艺术表现上虽未必尽可取,但却表现了古人审美情趣中的一些倾向。

女巫浇酒云满空,玉炉炭火香咚咚。
女巫浇酒¹云满空²,玉炉³(tàn)火香咚咚。
译文:女巫浇酒迎神,满空阴云,玉石雕刻的香炉中,炉火正红,兽鼓咚咚,烟柱腾升入空。
注释:¹浇酒:泼酒于地,用以迎接神仙。²云满空:是指女巫请神时烟雾腾腾,充满天空。³玉炉:用玉石雕刻的香炉。
海神山鬼来座中,纸钱窸窣鸣旋风。
海神山鬼来座中,纸钱¹(xī)(sū)²鸣旋风。
译文:请得海神山鬼依次排入座中,焚烧的纸香发出窸窣声;纸灰伴随着旋风。
注释:¹纸钱:烧化给鬼神当钱用的纸张。²窸窣:轻微细碎的声音。这里指烧纸钱的声音。
相思木贴金舞鸾,攒蛾一啑重一弹。
相思木¹贴金舞鸾(luán)²,攒蛾³一啑(dié)重一弹。
译文:相思木制成精美的琵琶,雕镂的图案是飞鸾舞凤。女巫眉头紧皱,唱词念曲,喋喋不休。
注释:¹相思木:即相思树,这里指相思木做成的琵琶。唐代女巫常弹奏琵琶。²金舞鸾:金色的鸾凤飞舞的图案。³攒蛾:紧皱眉头。⁴啑:这里指女巫喋喋不休地唱曲念词,每唱一次就弹一次琵琶。
呼星召鬼歆杯盘,山魅食时人森寒。
呼星召鬼歆(xīn)¹杯盘,山魅(mèi)²食时人森寒³
译文:弹奏琵琶,扭扭疯疯,呼唤上天诸神和冥界诸鬼;把丰盛的祭品品味,可享用祭品时人们毛骨道悚。
注释:¹歆:鬼神享用的祭品。²山魅:山中的鬼怪。³森寒:毛骨悚然。
终南日色低平湾,神兮长在有无间。
终南¹日色低平湾²,神兮³长在有无间
译文:终南山的暮色下垂,垂到平平的山弯,众神飘忽在有无之间、阴阳之间。
注释:¹终南:即终南山,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²平湾:指山凹。³兮:语气词,相当于“啊”。⁴有无间:好像有,好像无。
神嗔神喜师更颜,送神万骑还青山。
神嗔(chēn)¹神喜师²更颜³,送神万骑还青山。
译文:女巫的脸色仿佛由鬼神主宰,喜怒不时在变幻。人们恭恭敬敬地焚烧纸人纸马,好博得诸神欢心洗喜地,满意地返回青山。
注释:¹嗔:生气发怒。²师:指女巫。³更颜:变化颜色。⁴万骑:指的是送神时候烧的许多纸人纸马。

shénxián

 tángdài 

jiāojiǔyúnmǎnkōng tànhuǒxiāngdōngdōng 
hǎishénshānguǐláizuòzhōng zhǐqiánmíngxuànfēng 
xiāngtiējīnluán zǎnéchóngtán 
xīngzhàoguǐxīnbēipán shānmèishíshírénsēnhán 
zhōngnánpíngwān shénchángzàiyǒujiān 
shénchēnshénshìgēngyán sòngshénwànhuánqīngshān 
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胡腾¹身是凉州²儿,肌肤如玉鼻如锥。
译文:这个胡腾舞者本是凉州人,肌肤光滑如玉鼻子尖如锥。
注释:¹胡腾:中国西北地区的一种舞蹈。胡腾儿(ní):指的是西北少数民族一位善于歌舞的青年艺人。²凉州:今甘肃武威一带。
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桐布¹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²一边垂。
译文:桐布舞衣前后宽边如卷起,绣着葡萄纹的长带垂在一侧。
注释:¹桐布:即桐华布,梧桐花细毛织成的布。²葡萄长带:是说长带上的葡萄图案。
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搅袖为君舞。
帐前跪作本音语¹,拾²(jīn)³袖为君舞。
译文:帐前下跪诉不尽乡音苦语,提起衣襟甩长袖将要起舞。
注释:¹音语:言语。²拾:一作“拈”。³搅:一作“摆”。
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
安西¹旧牧²收泪看,洛下³词人抄曲与
译文:安西旧官员强忍着眼泪观看,洛阳词人把歌词抄写赠与。
注释:¹安西:指安西都护府。²牧:官名,州长。³洛下:指洛阳城。⁴与:赠与。
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
扬眉动目踏花毡(zhān)¹,红汗²交流³珠帽偏。
译文:起舞时眉目灵动脚踏花毡,红妆和者汗流珠帽已飞偏。
注释:¹花毡:西域少数民族的一种工艺品,把彩色的布剪成图案,用羊毛线缝制在白色的毡子上。²红汗:妇女的汗。因妇女面上施胭脂,流汗则与之俱下,其色红,故曰红汗。³交流:交错着流下。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
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xuē)柔弱¹满灯前。
译文:醉舞东倒西倾步伐却不乱,双靴飞旋似光圈闪烁灯前。
注释:¹柔弱:指舞步轻柔。
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
环行急蹴(cù)¹皆应节²,反手叉腰如却月³
译文:环行跳跃步步应和着节拍,反手叉腰真好似一弯新月。
注释:¹蹴:踏,踩,踢。²应节:符合音乐节拍。³却月:半圆的月亮。
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
丝桐¹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²城头发³
译文:直到伴奏的音乐戛然而止,才听到画角声在城头呜呜如咽。
注释:¹丝桐:指琴。古人削桐为琴,练丝为弦,故称。²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形如竹筒,本细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绘,故称。³发(fā):响起。
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
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
译文:胡腾舞者啊,胡腾舞者,你可知回乡的路已经断绝。

  此诗通过歌舞场面的描写,表现了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友好感情,表现了广大人民对胡腾儿离失故土的深切同情,并寓以时代的感慨。全诗从正侧面表现人物的高超技艺,脉络清晰,结尾点睛,余韵悠远。

  第一段描述胡腾儿原籍凉州(今甘肃武威),是“肌肤如玉”的白种人,隆准稍尖,鼻型很美;身着桐布舞衣,镶着的宽边如同前后卷起,以葡萄为图案的围腰,带子长长地垂到地面。这一段写得很朴实,字里行间浸透着诗人对艺人的深切同情。例如,胡儿最喜丝绸彩绣,“桐布”、“葡萄”也并非多美,诗人在此特书一笔,说明胡腾儿飘泊穷途,卖艺求生,又深恐破衣烂衫难以吸引看客;倾囊购置,也仅能置些民用布帛、自绣彩绘而已。

  第二段描写舞蹈开始前的场面:“帐前跪作本音语,拾襟摆袖为君舞。安西旧牧收泪看,洛下词人抄曲与。”胡腾儿起舞之前,首先跪在帐前,向各位看客用“本音语”诉说家乡沦亡、同胞被杀的诸般苦情,然后“拾襟摆袖”,向诸位施礼,准备起舞。那曾在安西做过地方官的人强忍着眼泪观看,洛下词人也主动把自己写的歌词抄送给胡腾儿演唱。这段虽然仅写了“旧牧”含泪和诗人赠曲,但却显示出了一个很大的场面,写出了不同人的思想和表情。艺人先以汉民族的习惯而跪,再以本民族的习惯施礼,其友好之情可知;诗人也不管艺人能否读懂并演出自己的创作,真情相赠;众人报之以热泪;各民族之间的感情,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交流。

  以下至篇末为第三段,是写艺人的舞蹈和诗人的感慨。看客们的同情使得胡腾儿大受感动:“扬眉动目踏花毡,红汗交流珠帽偏”。上句写“起始”动作,“扬眉动目”,可知表情丰富,义情激奋。下句写飞旋动作,垂珠斜飞,“红汗交流”可知舞得十分卖力。“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进入另一种意境,上句既是写舞姿的妙曼,也是写他以舞蹈语言,痛陈离乡背井之苦。在舞蹈艺术中,“醉步”要求“形散神凝”,看似如醉如痴,飘忽不定,实则缓促应节,刚柔相生,是一种高难度的表演。下句写双腿飞旋,双靴闪动,恍如灯前闪烁出一层层柔弱的光圈。“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应节”二字,照应前后诸句。说他无论“环行”如轮,还是“急蹴”起跃,还是“反手叉腰如却月”的造型,都能丝毫不差地吻合着音乐的拍节;可知不论“踏花毡”的起步,还是“东倾又西倒”的醉步,还是“柔弱满灯前”的急旋,也无不与音乐的拍节相侔了。接着以点睛之笔兼写几个方面:“丝桐忽奏一曲终,呜呜画角城头发!”说伴奏的“丝桐”(弦乐器)忽停,表示了舞蹈的结束;舞蹈结束,方听得“画角”呜呜,又见看客们因全神贯注于音乐舞蹈,其他音响均不得干入其耳,烘衬出了舞技的超绝,引人入胜:“画角”发于城头,又说明时局紧张,岂止边地沦陷,京畿亦有烽火相照。时代气氛如此,不能不引起诗人深沉的感慨。

  “胡腾儿,胡腾儿,家乡路断知不知?”这里说的“家乡路断”,并非指山川隔阻,而是指中原藩镇割据,唐王朝边事失利。这既表现了诗人对胡腾儿的深切同情,也暗含了对于中唐国事的叹惋。诗贵含蓄,收尾尤贵意在言外。如果说前面叙事端、写看客、状舞蹈,都能写得精炼而动人的话,那么这收尾四句却更富于余韵远响,具有耐人寻味的妙趣。卢纶盛赞李端:“校书才智雄,举世一娉婷。赌墅鬼神变,属词鸾凤惊。”中唐前期,诗歌暂处低潮,“大历十才子”多不擅长歌行。这首歌行,应该是当得起“举世娉婷”的赞誉的。

参考资料:
1、 傅经顺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654-655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霜落邗(hán)¹积水清,寒星²无数傍(bàng)³船明。
译文:已是降霜时分,邗沟里,水还是清澈的,天上万颗星星,映在水里,和船是那么近。
注释:¹邗沟:又名邗江,即今江苏境内自扬州市西北入淮之运河,中途经高邮。《嘉庆扬州府志》卷八:“运河,皆云古邗沟也。……左哀九年杜预注:‘于邗江筑城穿沟,东北通射阳湖,西北至末口入淮。’”²寒星:寒光闪闪的星。³傍:靠近。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gū)¹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译文:原以为岸边茭蒲之地,没什么人家,忽然传出了言语几声。
注释:¹菰蒲:菰,即茭白;蒲,即蒲草。
月团新碾瀹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月团¹新碾(niǎn)²(yuè)³花瓷,饮罢呼儿课楚词
译文:碾好的月团用茶碗泡着,喝完后,让孩子背诵楚辞。
注释:¹月团:茶饼名。²新碾:即旋碾旋泡。³瀹:烹茶或泡茶。⁴花瓷:指茶碗。⁵楚词:即《楚辞》。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
译文:没有风,小院里也没有落叶,几只虫子相对,正在吐丝。
连卷雌霓小西楼,逐雨追晴意未休。
连卷¹(cí)(ní)²小西楼,逐雨追晴³意未休。
译文:望弯弯淡虹,像是挂在小西楼上似的,鹁鸠因彩虹出现而尽情地鸣噪追逐。
注释:¹连卷:长而弯曲的样子。²雌霓:副虹,双虹中色彩浅淡的虹。³逐雨追晴:虹现可以预测晴雨。
安得万妆相向舞,酒酣聊把作缠头。
安得万妆相向舞¹,酒酣(hān)聊把作缠头²
译文:怎样才能求得盛妆的女子相对而舞,我喝酒正香,把彩虹作锦帛赏给她们。
注释:¹万妆相向舞:无数盛妆的女子相对而舞。万:泛言其多。²缠头:指赠与歌舞者之锦帛或财物。

  第一首表现邢沟附近的水乡夜色。微霜已降,秋水方清,诗人乘船经过运河,习习凉风,吹来清新空气,很觉爽快。这时没有月光,只见满天星斗。诗人陶醉在迷人的秋江夜色之中,环顾四周,寒星万颗,映照水中,倍感亲切。一二句由霜寒二字领起,不消点出“秋”字,而题意自在其中。
  三四句赞关环境幽寂。邢沟两岸丛生着菰蒲一类水生植物,在夜色朦胧中,给人以一望无际的感觉。菰蒲深处居然隐藏人家,诗人完全没有料到,不过,这种艺术处理,只适宜于若明若晴,唯见星光的秋江之夜,如果换成月夜和白天,就不一定恰切。此联妙在使用了“疑”、“忽”二字。诗人心中正结着一个菰蒲深处有无藏舟之“地”的“疑”团。忽然几声“笑语”,方知岸上还有“人家”,疑团顿时解开。这种情景,很平常,优诗人却能通过艺术作品把它捕捉下来。宋人曾说此联是来自白道猷的“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而“更加锻炼”。诗人们各自写出了生活中的类似体验,但秦观此联却显得更灵动,因而受到黄山谷的称赏。
  在表现手法上,诗人用的是先抑后扬法。通篇不直写旅人,而是借物托志,先写霜气、秋水、寒星、菰蒲,最后写菰蒲深处的“笑语声”,随即戛然而止。然言虽止而意未尽。这亲切的笑语声是伴随着夜行人度过迷蒙空寂的秋宵,还是瞬间消失在凄冷的夜空,留下的却是更加难耐的寂寞和愁苦。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正面阐述,而是用遮掩来突出,用省略来增添。由于构思巧妙,含蓄深邃,因而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第二首描写家庭生活中的闲适情趣。一二句写碾茶烹茗、课儿读书两件家庭琐事。月团(茶饼)新碾,花瓷为杯,茶美而器精,说明诗人很通茶道。饮罢呼儿课诵《楚词》,更见教子有方,他同把酒色财气作为生活必需的腐败官僚,是大为异趣的。
  三四句则突出了静观万物的逸趣闲情。小轩风定,树梢处于暂时静止状态,连一用古叶也不见掉落。这可给了青虫以好机会,相对吐丝,好不自在。青虫乃细小生物,吐丝是轻微动作,但诗人却能仔细进行观察,他对昆虫世界的浓厚兴趣,对人世纷扰的淡泊情怀,都是可想而知的。诗人迷醉在青虫吐丝的小天地中,仿佛回到了儿童时代,简直忘掉了荣辱得失。这种情趣,是眼中唯见财与势的俗物所无法理解的。这样,诗人的超逸情怀,无形中便从纸背反透出来。一、二句写人情,三、四句写秋景,粗看似不相干,实则气氛和谐,情景交融,达到物我相忘的境界。方回说秦观“古诗多学三谢,而流丽之中有淡泊”,并举了此诗,当亦属于有“三谢余味”之作。全诗语言朴素清新,画面生动,极富生活气息,闲雅而有情致。

  第三首诗写雨后彩虹当空的绚丽景象,想象奇特,语气豪放,带有浓厚的浪漫色彩。
  诗的一、二句状景,雨过天晴,由于阳光的折射,西天出现长而弧曲的彩虹,变幻多姿,非常美丽,远远望去,就像挂在西楼之上,仿佛诗人伸手就可摘下,极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逐”和“追”两字,以拟人化的手法,赋予彩虹以活泼甚至顽皮的性格,生动、形象,简直把彩虹写活了。此时此景,诗人也好像受了感染,神情振奋,突发奇想:如果能招来千万个美人一起歌舞,那该多好。在酒酣时,一定剪下这美丽的彩虹,赏赐给她们。缠头,指古代舞女绕缠头上作为妆饰的锦锻,后来将宴席上赏赐给歌舞者的罗锦之类的礼物称为缠头。诗人的幻想是做不到的,但却是心情愉快的真实流露。在这里,正面描摹已美不胜收,又引发奇想,使美景更加可怜可爱,锦上添花。其构思巧妙,手法新颖。

参考资料:
1、 及宝瑶,秦观《秋日三首》赏读[J],《阅读与鉴赏》,2007
2、 陈衍 .宋诗精华录 :巴蜀书社 ,1992 :348 .
3、 缪钺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608-610 .

qiūsānshǒu

qínguān sòngdài 

shuāngluòhángōushuǐqīng hánxīngshùbàngchuánmíng 
shēnchù yǒurénjiāxiàoshēng 

yuètuánxīnniǎnyuèhuā yǐnérchǔ 
fēngdìngxiǎoxuānluò qīngchóngxiāngduìqiū 

liánjuǎnxiǎo西lóu zhúzhuīqíngwèixiū 
ānwànzhuāngxiāngxiàng jiǔhānliáozuòchántóu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