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病渊明刚止酒,不禁秋蕊浮香。饮船歌板已兼忘。吴霜羞鬓改,无语对红妆。
小捻青枝撩鼻观,绝胜娇额涂黄。独醒滋味怕新凉。归来烛影乱,欹枕听更长。
多病渊明刚止酒,不禁秋蕊浮香。饮船歌板已兼忘。吴霜羞鬓改,无语对红妆。
小捻青枝撩鼻观,绝胜娇额涂黄。独醒滋味怕新凉。归来烛影乱,欹枕听更长。
李弥逊

李弥逊

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号筠西翁、筠溪居士、普现居士等,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观三年(1109)进士。高宗朝,试中书舍人,再试户部侍郎,以反对议和忤秦桧,乞归田。晚年隐连江(今属福建)西山。所作词多抒写乱世时的感慨,风格豪放,有《筠溪乐府》,存词80余首。 ▶ 805篇诗文

猜您喜欢
病酒心情。唤愁无限,可奈流莺。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
病酒¹心情。唤愁无限,可奈流莺(yīng)²。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
译文:醉酒后的心情。那黄莺的叫声唤起心中无限愁思,听得烦闷,却又无可奈何。转眼又是一年,光阴荏苒,时不我待,连花柳之物都因时序惊心。
注释:¹病酒:醉酒。²流莺:流莺亦作“ 流鸎 ”。即莺。流,谓其鸣声婉转。
天涯翠巘层层。是多少、长亭短亭。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
天涯翠巘(yǎn)¹层层。是多少、长亭短亭。倦倚(yǐ)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
译文:望尽天涯,青翠的山峰重重叠叠,要经历多少长亭短亭。疲倦了就倚着东风,任凭它将我带入梦中,飞回到我的家中。
注释:¹翠巘:青翠的山峰。

  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他喝了闷酒,醉得有些近乎病态(“病酒”即醉酒,俗谓“醉酒如病”);黄莺鸟的叫声,本来是悦耳动听的,所以博得了“流莺”的雅号,杜甫也有“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可是对这首词中的主人公来说,却只能“唤愁无限”,听得心烦,却又无法封住那流莺的嘴巴,真是无可奈何(“可奈”即“怎奈”、“无可奈”)!主人公的愁从何而来?细细想来,既不是源于病酒,也不是因为流莺。伤春?倒有些相似。你看,“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光阴荏苒,逝者如斯,转眼“又是一年”!春光如许,年复一年,时不我待,触景生情,感到时序惊心,慨叹流年暗换,从而“愁”上心头,“春愁过却病”,美其名曰“伤春”,有何不可?“伤春”一词,不知被古人用过多少次,其实,春本无可伤,可伤者往往是与春一样美好的事物。

  总结一下古人的生活经验,春天的本身虽无可“伤”,但它却往往是人们感慨伤怀的诱发物。王昌龄《闺怨》诗说:“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少妇本无愁,所以欢欢喜喜地打扮好。但她一旦登上了层楼,看到了那一派迎风飘舞的柳丝,于是愁从中来,——她想到了远在他乡“觅封侯”的“夫婿”。最好的春光,应该与自己的爱人共赏,一旦“共赏”不可得,便触景生情,对景怀人,这就是所谓“伤春”了。唐人还有这样的诗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对于一个没有心事的人而言,黄莺的叫声是动听的,但是对思妇而言,它阻碍自己梦中到辽西与丈夫相会,所以不惜“打起黄莺儿”。看来,春天是一个怀人的季节,古人从这里选取题材,抒发感情,不知写下了多少诗词!黄简的这首词,也是这样。当他望尽天涯的层层翠巘,心中暗数着那根本数不清的“长亭短亭”,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但天涯各一方,现实的现象不可能,绝望之下,只得象希望于梦中与家人相会。“天涯翠巘层层。是多少、长亭短亭”,是这首词中最关键的句子,也是读者理解和欣赏这首词的钥匙,况蕙风评说:“此等语非深于词不能道,所谓词心也。”(《蕙风词话》)“天涯”一句,是触景生情的诱发点。

  上片的流莺、花柳,皆眼前身边之景,对于词境皆止于描述而没有开拓意义,“天涯”一句却既融入了上片诸景,又高瞻远瞩,意象博大,更重要的是它开拓出了“长亭短亭”一境,遂使全词豁然开朗,转出了一片新天地,这是一个成功的过片。“长亭短亭”句接踵“天涯”句而来,是词中主人公望尽天涯的直接所得,是揭示全词情感实质的关键处。“长亭”、“短亭”皆系行人休止之所,后来它就成了天涯羁旅、游子思归的象征。显然,这一句揭示了全词的抒情实质:乡关之思。读到这里,读者才能省悟到,上片所写的“病酒心情”以及流莺唤愁等等,都是主人公内心的乡关之思的外部流露,决不仅仅是因为春天即将逝去而感伤。结拍的“倦倚东风”三句,都是在思归而不能归的情况下的思想活动。实际上的“归”既不可能,只得寄希望于梦,在梦中“飞到”故乡的“银屏”,与亲人团聚,这自然是“好梦”了。虽是梦,也给人以希望和安慰。这三句把思归的心情作了更深一层的抒发。至此,全词所曲曲折折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凸现出来了。

  作者黄简本是建安(今属福建)人,长期隐居于吴郡光福山,乡关之思,自然深切,至于能把这种感情抒写得如此婉曲缠绵,确实是“非深于词不能道”的。

  黄简的词流传至今的,只有三首,皆精于修辞,如《眼儿媚》:“打窗风雨,逼帘烟月,种种关心。”《玉楼春》:“妆成挼镜问春风,比似庭花谁解语?”炼字炼句的功夫十分到家,竟似“妙手偶得之”。这首词中,则有“花惊寒食,柳认清明”。这两句的妙处,首先是如况蕙风所说:“属对绝工”。这两句都是同样的“主谓宾”句式结构,花对柳,是植物性名词相对,“惊”和“认”两个动词相对,“寒食”和“清明”两个表节气的名词相对,分明而严整。富有感情色彩和动作表现力的“惊”字“认”字,把一春郁闷,不觉时光飞逝,见花柳而惊知寒食清明已至的情态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这两个极精当极富表现力的动词,不经几番锤炼,是无论如何得不到的,确实是这首词的“词眼”。乍见而“惊”,由“惊”而“认”,细细辨认之后,于是乎确认寒食清明已到,从而想到祖茔在焉的故乡,乡关之思油然而生,“泪眼问花花不语”的情态就出现了。作者选定寒食清明这种时节,也是不无考虑的。

  如上所说,这是一个祭扫祖茔的时节,最容易勾起异乡人的乡关之思;同时,这也是一个“断魂”的时刻,往往是雾雨其蒙,雨痕,泪痕,冷冷清清。这种大家约定的、公认的气氛,对全词所要表达的那种比较低沉的乡关之思,自然起到一种烘托、浸染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作者的匠意所在。当然,这首词的艺术精华,并不止于这两句(其整体结构上的匠心独妙之处,已略如上述),但这两句乃“词眼”所在,确实为此词生色不少,因此也就获得了后人的格外垂青。“词眼”所在,确实为此词生色不少,因此也就获得了后人的格外垂青。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 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 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登兹¹楼以四望兮,聊²(xiá)³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guǎ)。挟清漳(zhāng)之通浦(pǔ)兮,倚曲沮(jū)之长洲。背¹⁰(yǎn)¹¹之广陆¹²兮,临皋(gāo)(xí)之沃流¹³。北弥陶牧¹⁴,西接昭丘¹⁵。华实蔽野¹⁶,黍(shǔ)(jì)盈畴(chóu)¹⁷。虽信美¹⁸而非吾土¹⁹兮,曾何足以少留²⁰
译文:登上这座楼来眺望四周,暂且在闲暇的时光消解忧愁。(我)看这座楼宇所处的地方,实在是明亮宽敞少有匹敌。携带着清澈的漳水的浦口,倚临着弯曲的沮水的长长的水中陆地。背靠着高而平的广大的陆地,俯临水边高高低低的地面上可以灌溉的河流,北边的终点是陶朱公放牧的原野,西边连接着楚昭王的陵墓。花果遮蔽原野,谷物布满田地。但即使(这里)的确很美却不是我的乡土,又怎么能够值得我在此逗留?
注释:¹兹:此。麦城楼故城在今湖北当阳东南,漳、沮二水汇合处。²聊:姑且,暂且。³暇日:假借此日。暇:通“假”,借。⁴销忧:解除忧虑。⁵斯宇之所处:指这座楼所处的环境。⁶实显敞而寡仇:此楼的宽阔敞亮很少能有与它相比的。寡,少。仇,匹敌。⁷挟清漳之通浦:漳水和沮水在这里会合。挟,带。清漳,指漳水,发源于湖北南漳,流经当阳,与沮水会合,经江陵注入长江。通浦,两条河流相通之处。⁸倚曲沮之长洲:弯曲的沮水中间是一块长形陆地。倚,靠。曲沮,弯曲的沮水。沮水发源于湖北保康,流经南漳。当阳,与漳水会合。长洲,水中长形陆地。⁹背:背靠,指北面。¹⁰坟:高。¹¹衍:平。¹²广陆:广袤的原野。¹³临皋隰之沃流:楼南是地势低洼的低湿之地。临:面临,指南面。皋隰:水边低洼之地。沃流:可以灌溉的水流。¹⁴北弥陶牧:北接陶朱公所在的江陵。弥:接。陶牧:春秋时越国的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后弃官来到陶,自称陶朱公。牧:郊外。湖北江陵西有他陶朱公墓,故称陶牧。¹⁵昭丘:楚昭王的坟墓,在当阳郊外。¹⁶华实蔽野:(放眼望去)花和果实覆盖着原野。华:同“花”。¹⁷黍稷盈畴:农作物遍布田野。黍稷:泛指农作物。¹⁸信美:确实美。¹⁹吾土:这里指作者的故乡。²⁰曾何足以少留:竟不能暂居一段。曾,竟。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 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 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 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遭纷浊(zhuó)而迁逝¹兮,漫逾(yú)纪以迄今²。情眷(juàn)³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jiàn)以遥望兮, 向北风而开襟(jīn)。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cén)。路逶(wēi)(yí)而修迥(jiǒng)兮,川既漾(yàng)而济深。悲旧乡之壅(yōng)¹⁰隔兮,涕(tì)¹¹横坠而弗禁¹²。昔尼父¹³之在陈兮,有归欤(yú)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¹⁴,庄舄(xì)显而越吟¹⁵。人情同于怀土兮¹⁶,岂穷达而异心¹⁷
译文:(我因为)逢上纷乱混浊的乱世而迁移流亡(到这里),到现在已经超过漫长的十二年。心中思念故乡希望归去,谁能忍受这种(思乡的)忧思啊!凭靠着楼上的栏杆来(向远方)遥望,面对着北风(我)敞开衣襟。(北方的)平原(是那么)遥远,(我)纵目远望,(视线)被荆山的高峰所遮蔽。道路弯弯曲曲又长又远,河水浩大无边深不可测。悲叹故乡被阻隔,眼泪横流情不能禁。昔日孔子在陈国的时候,发出过“归欤”的叹息。钟仪被囚禁(在晋国)而演奏楚国的地方乐曲,庄舄(在楚国)做了大官但仍说家乡越国的方言。人思念故乡的感情是相同的,岂会因为穷困还是显达而表现不同?
注释:¹遭纷浊而迁逝:生逢乱世到处迁徙流亡。纷浊:纷乱混浊,比喻乱世。²漫逾纪以迄今:这种流亡生活至今已超过了十二年。逾:超过。纪:十二年。迄今:至今。³眷眷:形容念念不忘。⁴任:承受。⁵凭:倚,靠。⁶开襟:敞开胸襟。⁷蔽荆山之高岑:高耸的荆山挡住了视线。荆山,在湖北南漳。高岑:小而高的山。⁸路逶迤而脩迥:道路曲折漫长。修,长。迥,远。⁹川既漾而济深:河水荡漾而深,很难渡过。¹⁰壅:阻塞。¹¹涕:眼泪。¹²弗禁:止不住。¹³尼父:指孔子。¹⁴钟仪幽而楚奏兮:指钟仪被囚,仍不忘弹奏家乡的乐曲。¹⁵庄舄显而越吟:指庄舄身居要职,仍说家乡方言。¹⁶人情同于怀土兮:人都有怀念故乡的心情。¹⁷岂穷达而异心:哪能因为不得志和显达就不同了呢?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 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 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惟日月之逾迈兮¹,俟(sì)河清其未极²。冀王道之一平³兮,假高衢(qú)而骋力。惧匏(páo)瓜之徒悬兮, 畏井渫(xiè)之莫食。步栖(qī)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nì)。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¹⁰。兽狂顾以求群¹¹兮,鸟相鸣而举翼¹²,原野阒(qù)其无人¹³兮,征夫行而未息¹⁴。心凄怆以感发¹⁵兮,意忉(dāo)(dá)而憯恻¹⁶。循阶除而下降¹⁷兮,气交愤于胸臆¹⁸。夜参半而不寐¹⁹兮,怅盘桓以反侧²⁰。 
译文:念及时光的流逝,等待天下太平要到什么时候啊!(我)期望王道平易,在太平盛世施展自己的才能。担心像葫芦瓢一样徒然挂在那里(不被任用),害怕清澈的井水无人饮用。漫步游息徘徊,太阳很快就下山了。(接着)刮起了萧瑟的寒风,天色也阴沉沉地暗了下来。野兽慌忙地左顾右盼寻找兽群,鸟雀也纷纷鸣叫着展翅高飞。原野一片寂静没有游人,(只有)征夫在行走不停。(我的)心情凄凉悲怆而且感伤,心中也充满了忧伤和悲痛。(于是)沿着台阶走下楼来,心中却气愤难平。(一直)到了半夜还不能入睡,惆怅徘徊翻来覆去睡不着。
注释:¹惟日月之逾迈兮:日月如梭,时光飞逝。惟,发语词,无实义。²俟河清其未极:黄河水还没有到澄清的那一天。俟,等待。河,黄河。未极,未至。³冀王道之一平:希望国家统一安定。冀,希望。⁴假高衢而骋力:自己可以施展才能和抱负。假,凭借。高衢:大道。⁵惧匏瓜之徒悬:担心自己像匏瓜那样被白白地挂在那里。⁶畏井渫之莫食:害怕井淘好了,却没有人来打水吃。渫,淘井。⁷步栖迟以徙倚:在楼上漫步徘徊。栖迟,徙倚都有徘徊、漫步义。⁸白日忽其将匿:太阳将要沉没。匿,隐藏。⁹风萧瑟而并兴:林涛阵阵,八面来风。萧瑟,树木被风吹拂的声音。并兴,指风从不同的地方同时吹起。¹⁰天惨惨而无色:天空暗淡无光。¹¹兽狂顾以求群:野兽惊恐地张望寻找伙伴。 狂顾:惊恐地回头望。¹²鸟相鸣而举翼:鸟张开翅膀互相地鸣叫。¹³原野阒其无人:原野静寂无人。阒,静寂。¹⁴征夫行而未息:离家远行的人还在匆匆赶路。¹⁵心凄怆以感发:指自己为周围景物所感触,不禁觉得凄凉悲怆。¹⁶意忉怛而憯恻:指心情悲痛,无限伤感。¹⁷循阶除而下降:沿着阶梯下楼。循,沿着。除,台阶。¹⁸气交愤于胸臆:胸中闷气郁结,愤懑难平。¹⁹夜参半而不寐:即直到半夜还难以入睡。²⁰怅盘桓以反侧:惆怅难耐,辗转反侧。盘桓,这里指内心的不平静。

  这篇赋以铺叙手法,由登楼极目四望而生忧时伤事之慨,并把眷恋故乡、怀才不遇之情巧妙地结合起来,而各层自有重点,深挚的感情,徐徐道来,感人至深,真不愧名家手笔。

  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全篇抒情意味很浓,“忧”字贯穿全篇,风格沉郁悲凉,语言流畅自然,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

  此赋有如下特点:一、层次清晰。全文分为三段,首段写登楼所见,次段叙怀乡之情,末段抒身世之惧,遵循主人公情绪的自然发展而来,层次极为清晰。

  二、结构严谨。第一段写景中透露出“忧思”,“望”“忧” 两字,奠定了全文的抒情基调。第二段集中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沉重忧思。开头四句承上文“非吾土”抒发怀乡之情,“凭轩槛以遥望兮”中的“望”字,化景物为情思。第三段对思乡之情进一步开掘,揭示出“忧思”深层的政治内涵。情景交融。首段写异乡风光:地势开阔,山川秀美,物产富饶,以眼前乐景反衬心中哀情。末段写傍晚景色:日惨风萧,兽狂鸟倦,原野寂寥,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凄怆。前后景物描写,即景生情,寓情于景,一乐一悲,相互照应,真切的反映出作者愁绪步步加深、忧伤至极的过程。

  三、语言清丽。文章用典贴切,注意与主观感情的抒发相契合。例如“瓠瓜徒悬”、“井渫莫食”等典故,都传达出作者的怀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怨愤。文章大量运用富有音乐性的修饰词语。例如“眷眷”、“惨惨”、“凄怆”、“憯恻”、“盘桓”等,音节流畅,朗朗上口。

  四、主题深刻。这篇文章超越了一般的怀乡之作,揭示了深厚的政治内涵。“遭迁逝”句,概括了当时动荡的时代特征和作者悲惨不幸的遭遇;“惟日月”两句,表达了作者时不我待、急欲乘时而起的紧迫感;“冀王道” 两句,表达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急于建功立业的使命感。总之,作者通过登楼四望,抒发了浓重的故土之思,倾吐了宏图难展的悲慨,表达了建功立业的迫切愿望。

  综上所述,这篇赋体貌高度精练,情思深厚丰腴,使读者自然而然地感觉其意味深永,形象感人,因此成为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杰作。

参考资料:
1、 胡国瑞 等.古文鉴赏辞典(上册).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436-439
2、 巨 才.辞赋一百篇.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4:56-57

dēnglóu

wángcàn liǎnghàn 

    dēnglóuwàng liáoxiáxiāoyōu lǎnzhīsuǒchǔ shíxiǎnchǎngérguǎchóu xiéqīngzhāngzhītōng zhīchángzhōu bèifényǎnzhīguǎng广 língāozhīliú běitáo 西jiēzhāoqiū huāshí shǔyíngchóu suīxìnměiérfēi céngshǎoliú 

    zāofēnzhuóérqiānshì mànjīn qíngjuànjuànérhuái怀guī shúyōuzhīrèn píngxuānjiànyáowàng xiàngběifēngérkāijīn píngyuányuǎnér jīngshānzhīgāocén wēiérxiūjiǒng chuānyàngérshēn bēijiùxiāngzhīyōng héngzhuìérjìn zhīzàichén yǒuguīzhītànyīn zhōngyōuérchǔzòu zhuāngxiǎnéryuèyín rénqíngtónghuái怀 qióngérxīn 

    wéiyuèzhīmài qīngwèi wángdàozhīpíng jiǎgāoérchěng páoguāzhīxuán wèijǐngxièzhīshí chí báijiāng fēngxiāoérbìngxīng tiāncǎncǎnér shòukuángqiúqún niǎoxiāngmíngér yuánrén zhēngxíngérwèi xīnchuànggǎn dāoércǎn xúnjiēchúérxiàjiàng jiāofènxiōng cānbànérmèi chàngpánhuánfǎn 

时运,游暮春也。春服既成,景物斯和,偶景独游,欣慨交心。
时运¹,游暮春也。春服既成²,景物斯³,偶景(yǐng)独游,欣慨交心
译文:《时运》诗是写暮春出游的。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稳了,春天的景色是那么和美,独自出游只有影子作伴,不禁欣喜与慨叹交替袭来。
注释:¹时运:指春、夏、秋、冬四时之运行。²春服既成:春服已经穿定,气候确已转暖。《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成,定。³斯:句中连词。⁴和:和穆。⁵偶景:与影为伴,表孤独。景,同“影”。⁶欣慨交心:欣喜与感慨两者交会于心。
迈迈时运,穆穆良朝。
物物¹时运,穆(mù)²良朝。
译文:天回地转,时光物进,温煦的季节已经来临。
注释:¹物物:行而复行,此指四时不断运行。²穆穆:和美貌。
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¹我春服,薄²³东郊。
译文:穿上我春天的服装,去啊,去到那东郊踏青。
注释:¹袭:衣外加衣。²薄:迫、近。³言:语词。全句说到了东郊。
山涤余霭,宇暧微霄。
山涤(dí)¹余霭(ǎi)²,宇暧(ài)³微霄
译文:山峦间余剩的烟云已被涤荡,天宇中还剩一抹淡淡的云。
注释:¹涤:洗、除。²霭:云翳。³暧:遮蔽。⁴霄:云气。
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有风自南,翼¹彼新苗。
译文:清风从南方吹来,一片新绿起伏不停。
注释:¹翼:名词用作动词。写南风吹拂春苗,宛若使之张开翅膀。
洋洋平泽,乃漱乃濯。
洋洋¹平泽²,乃漱(shù)乃濯(zhuó)³
译文:长河已被春水涨满,漱漱口,再把脚手冲洗一番。
注释:¹洋洋:水盛大貌。²平泽:浇满水之湖泊。³漱、濯:洗涤。
邈邈遐景,载欣载瞩。
(miǎo)¹遐景²,载³欣载瞩(zhǔ)
译文:眺望远处的风景,看啊看,心中充满了喜欢。
注释:¹邈邈:远貌。²遐景:远景。³载:语词。⁴瞩:注视。此句写诗人眺望远景,心感欣喜。
人亦有言,称心易足。
人亦有言,称¹心易足。
译文:人但求称心就好,心意满足并不困难。
注释:¹称:相适合,符合。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
挥兹一觞(shāng)¹,陶然自乐。
译文:喝干那一杯美酒,自得其乐,陶然复陶然。
注释:¹挥兹一觞:意谓举觞饮酒。挥:倾杯饮酒。
延目中流,悠想清沂。
延目¹中流²,悠想清沂(yí)³
译文:放眼望河中滔滔的水流,遥想古时清澈的沂水之湄。
注释:¹延目:放眼远望。²中流:此指平泽之中央。³沂:河名,源出山东东南部,即《论语·先进》所说“浴乎沂”之沂水。这两句谓当此延目中流之际,平泽忽如鲁地之沂水。言外之意,向往曾皙所言之生活。
童冠齐业,闲咏以归。
童冠¹(jì)²,闲咏以归。
译文:有那十几位课业完毕的莘莘学子,唱着歌儿修褉而归。
注释:¹童冠:童子与冠者,即未成年者与年满二十者。²齐业:课业完成。齐,同“济”。
我爱其静,寤寐交挥。
我爱其静,寤(wù)¹(mèi)²交挥³
译文:我欣羡那种恬静的生活,清醒时,睡梦里时刻萦回。
注释:¹寤:醒着。²寐:睡着。这两句说诗人向往曾皙之静,不论日夜都向往不已。“静”,指儒家所论仁者之性格。《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³交挥:俱相奋发。
但恨殊世,邈不可追。
但恨殊世¹,邈不可追²
译文:遗憾啊,已隔了好多世代,先贤的足迹无法追随。
注释:¹殊世:不同时代。²追:追随。
斯晨斯夕,言息其庐。
斯晨¹斯夕²,言³息其庐
译文:这样的早晨,这样的夜晚,我止息在这简朴的草庐。
注释:¹晨:早。²夕:晚。³言:语词。⁴庐:草庐。
花药分列,林竹翳如。
花药分列,林竹翳(yì)¹
译文:院子里一边药栏,一边花圃,竹林的清阴遮住了庭除。
注释:¹翳如:翳然,隐蔽貌。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译文:横放在琴架上的是素琴一张,那旁边还置放着浊酒半壶。
黄唐莫逮,慨独在余。
¹²莫逮³,慨独在余。
译文:只是啊,终究赶不上黄唐盛世;我深深地感慨自己的孤独。
注释:¹黄:指黄帝。²唐:指帝尧。陶渊明《赠羊长史》:“愚生三季后,慨然念黄虞。”³莫逮:未及。

  这首诗模仿《诗经》的格式,用四言体,诗题取首句中二字,诗前有小序,点明全篇的宗旨。本来,汉魏以后,四言诗已渐趋消歇。因为较之新兴的五言诗来,其节奏显得单调,而且为了凑足音节,常需添加无实义的语词,也就不够简练。但陶渊明为了追求平和闲静、古朴淡远的情调,常有意选用节奏简单而平稳的四言诗体。因为是有意的选择,其效果比《诗经》本身更为明显。

  全诗牵涉到这样一个典故:据《论语》记载,一次孔子和一群门徒围坐在一起,他让各人说出自己的志向。最后一个是曾点,他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意思是:在暮春时节,天气暖和得已经穿得住春装了,和五六个成年朋友一起,带上六七个少年人,到曲阜南面的沂水里入浴,再登上求雨的土坛,迎着春风的吹拂,然后一路唱着歌回家。这想像中和平安宁的景象,悠闲潇洒的仪态,把向来严毅深沉的老夫子也感动得喟然长叹,说:“吾与点也。”(我的心与曾点一样)后代修禊(三月三日在水边洗濯以消除不祥)的风俗渐盛,因为时间也是暮春,又同是在水边嬉游,所以关于修禊的诗文,常引用到《论语》中这个典故。诗前小序的大意是:暮春时节,景物融和,独自出游,唯有身影相伴,欣喜感慨,交杂于心。全诗四章,恰是前二章说欣喜之情,后二章叙感伤之意。

  先说一二两章。第一章前四句中,“时运”谓四时运转;“袭”谓取用、穿上;“薄言”是仿《诗经》中常用的语词,无实义。这四句意思很简单,用五言诗写两句也够了:时运值良朝,春服出东郊。但诗歌语言并非唯有简练才好,而必须服从特定的抒情要求。下笔缓缓四句,正写出诗人悠然自得、随心适意的情怀。开头“迈迈”、“穆穆”两个叠词,声调悠长,也有助于造成平缓的节奏。而且“迈迈”形容时间一步一步地推进,“穆穆”形容春色温和宁静,都排除了激荡、强烈的因素,似乎整个时空和诗人的意绪有着同样的韵律。后四句写郊外所见景色:山峰涤除了最后一点云雾,露出清朗秀丽的面貌;天宇轻笼着一层若有若无的淡淡云气,显得格外高远缥缈;南风吹来,把踪迹留在一大片正在抽发的绿苗上,那些禾苗欢欣鼓舞,像鸟儿掀动着翅膀。这些写景的句子从简朴中显出精巧,似漫不在意,却恰到好处。同时这开远的画面,又是诗人精神世界的象征。它广大、明朗、平和、欢欣。

  第二章转笔来写自己在水边的游赏,这情趣和《论语》中说的“浴乎沂,风乎舞雩”相似。“洋洋平泽”,是说水势浩大而湖面平坦,诗人就在这湖边洗濯着(这里“漱”也是洗涤之意);“邈邈远景”,是说远处的景色辽阔而迷濛,它引人瞩目,令人欣喜。这四句中写动作的两句很简单,其实就是四个动词。“乃”和“载”都没有实义,主要起凑足音节、调和声调的作用。写景的两句也很虚,不能使读者切实地把握它。但实际的效果如何呢?那洋洋的水面和邈邈的远景融为一气,展示着大自然浩渺无涯、包容一切的宽广。

  诗人在湖中洗濯,在水边远望,精神随着目光延展、弥漫,他似乎和自然化成了一个整体。这四句原是要传布一种完整而不可言状的感受、气氛,倘若某一处出现鲜明的线条和色块,就把一切都破坏了。后四句是由此而生的感想:凡事只求符合自己的本愿,不为世间的荣利所驱使,人生原是容易满足的。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在朦胧醉意之中,我就自得其乐。

  以上是说暮春之游在自然中得到的欣喜。陶渊明热爱自然,这是人所皆知的。他病重时写给几个儿子的遗书中,还言及自己“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不过,陶渊明之热爱自然,内中还深含着一层人生哲理。在他看来,多数人由于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追逐无止境的欲望,于是虚伪矫饰,倾轧竞争,得则喜,失则忧,人生就在这里产生了缺损和痛苦。

  而大自然却是无意识地循着自身的规律运转变化,没有欲望,没有目的,因而自然是充实自由的,无缺损的。人倘能使自己化同于自然,就能克服痛苦,使人生得到最高的实现。

  至于陶渊明“欣慨交心”,并有一种感伤的缘由是他终究不能完全脱离社会而完全面对着自然生活——即使是做了隐士。当时动荡不宁、恶浊昏暗的社会现实,与陶渊明笔下温和平静的自然,恰成为反面的对照。它不能不在诗人的心中投下浓重的阴影。三四两章伤今怀古的感叹,正是以此为背景的。

  第三章前四句,写自己目光投注在湖中的水波上,遥想起《论语》中曾点所描叙的那一幅图景:少长相杂的一群人,习完了各自的课业,无所忧虑、兴味十足地游于沂水之滨,然后悠闲地唱着歌回家。需补充说明的是,这里面包含着双重意义:一方面是个人的平静悠闲,一方面是社会的和平安宁。这本是曾点(包括孔子)所向往的理想境界,但陶渊明把它当作实有之事,以寄托自己的感慨。他的周围,是一个喧嚣激荡的流血世界;他自己,进不能实现济世之志,退又不能真所谓超然物外。而且他是孤独的,小序中说“偶影独游”,正与曾点所说“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相对照。他不能不感伤。下面说:“我爱其静,寤寐交挥。”用一个“静”字总括曾点所叙,并表示对此时刻向往,不能自已(“交挥”犹言“迭起”),因为那种社会的安宁与人心的平和,是他所处的世界中最为缺乏的;那种朋友们相融无间、淡然神会的交往,又是他最为渴望的。最后两句说:遗憾的是那个时代与自己遥相悬隔,无法追及。这实际是说,他所向往的一切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

  第四章所叙,是游春后回到居所的情景。开头两句,写经过自晨至夕的流连,又回到家中。接着四句描摹庭园景色和室内陈设。这里表面上没有写主人的活动,但诗篇取景的镜头,映照出分列小径两旁的花卉药草,交相掩蔽的绿树青竹,床头一张古琴、半壶浊酒,清楚地表现出一种清静的气氛和主人清高孤傲的情怀。第二章出现过的、使诗人“陶然自乐”的酒,在这里重又出现了,不过它现在似乎更带有忧伤的色彩。酒中的陶渊明到底是快乐的还是忧伤的呢?恐怕他自己也说不清。

  后面“黄唐”指传说中的黄帝、唐尧,据说他们统治的远古时代,社会太平、人心淳朴。但是“黄唐莫逮”,这个时代自己已经无法追赶了,“慨独在余”,我只能一个人独自感叹伤怀。最后这两句的意思和第三章结尾两句差不多,不过是换了一个寄托感慨的对象,把伤今怀古的情绪回复加强了一番。

  但怀古并非陶渊明真正的目的。他只是借对古人的追慕表达对现实的厌恶,对一种空想的完美境界的向往,这和《桃花源记》实质上是共通的。

  这首诗表现的情绪、蕴含的内容是复杂而深厚的。诗人从寄情自然中获得欣慰,但仍不能忘怀世情,摆脱现实的压迫;他幻想一个太平社会,一个灵魂没有负荷的世界,却又明知道不可能得到。所以说到底他还是痛苦的。但无论是欢欣还是痛苦,诗中表现得都很平淡,语言也毫无着意雕饰之处。陶渊明追求的人格,是真诚冲和,不喜不惧;所追求的社会,是各得其所,怡然自乐,因而在他的诗歌中,就形成了一种冲淡自然、平和闲远的独特风格。任何过于夸张,过于强烈的表现,都会破坏这种纯和的美,这是陶渊明所不取的。

参考资料:
1、 郭维森 包景诚.陶渊明集全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5-8
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清心为治本,直道¹是身谋。
译文:端正思想是吏治的根本,刚直的品性是修身的原则。
注释:端州:宋州名,治所在今广东省肇庆市。包拯曾任端州知州。郡斋:郡守的府第。¹直道:正直之道。
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
秀干¹终成栋(dòng)²,精钢不作钩³
译文:茂盛的树干终成栋梁之材,柔韧的好钢也不愿枉道而行。
注释:¹秀干:茂盛的树干,喻指优秀的人才。²栋:屋中的正梁,此喻担当国家重任的人。³不作钩:不作弯曲的钩子,意思是说不愿枉道而行。
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
仓充¹鼠雀²喜,草尽兔狐愁。
译文:粮仓贮存充足那些鼠雀兔狐之辈可高兴了,贮存不充足时那些贪官污吏就发愁。
注释:¹仓充:粮仓贮存充足。此喻引起腹心贪欲的财宝。²鼠雀:指贪官污吏。
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
史册有遗训,毋贻(yí)¹来者²羞。
译文:在这方面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的教训,不要做出使后人蒙羞的事情吧!
注释:¹贻:留给。²来者:后人。

  这首诗主要讲述包拯为官不屈不挠,一身正气的事迹。首联写为人处世之道;颔联进一步写为人处世之道是“直”;颈联写除暴安良;尾联写接受史书留下的教训,决不给后人留下耻笑的把柄。这首诗字字如钢,句句沥血,令后学振奋,令巧伪蒙羞。

  首联写为人处世之道:治理世事以清廉无私为根本,为人处世以刚直不阿为准则。

  颔联进一步写“直”:只有笔直挺拔的树干,才能终成栋梁之材;纯正的精钢,宁折不弯,决不被外力折服。作者以“秀千”、“精钢”自比,是自勉自励,也是自负自信,很有力度。

  颈联写除暴安良。先写鼠雀之“喜”,是纵;后写兔狐之“愁”是擒。而铲除这些贪官污吏、害民之徒的根本办法,就是“草尽”,即拆除屏障,消灭他们赖以生存和为非作歹的条件,他们就无法逞凶了。

  尾联写接受史书留下的教训,决不给后人留下耻笑的把柄。言外之意是要光耀青史,流芳千古。

  这首题壁诗,可以认为是包拯身体力行的座右铭。诗作持重刚健,严谨有力,质朴无华,掷地作金石声,充满堂堂正正之气,磊磊落落之情。

参考资料:
1、 李世琦评注.中国古典诗词精华类编·述志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6年01月:162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piān)¹(zhóu)
译文:牛尾的乌云如浓墨泼洒,牛头的风雨急如水车波涌轴翻。
注释:骤雨:暴雨。¹车:指水车。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怒涛¹顷刻卷沙滩,十万军车吼鸣瀑。
译文:顷刻之间,怒涛汹涌卷上了沙滩,就像千军万马鏖战急,阵阵吼声如飞瀑鸣雷令人心惊!
注释:¹怒涛:汹涌的波涛。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¹骑牛牧溪北。
译文:牧童家在溪西湾,拂晓时分便骑牛去那河北滩。
注释:¹侵早:天刚亮,拂晓。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译文:慌忙中冒雨渡过小溪返回村中,没想到暴雨骤停,又染绿了群山。

  南宋诗人华岳是一个出了名的硬骨头。他的一生屡遭打击,却坚守特立不驯的人格,“不肯附和浮议”。其诗歌也一反江西诗派和江湖诗派的雕琢习气,把自己的真情实感痛快淋漓地表达出来,体现出苍劲豪健的风格。这首《骤雨》诗非常真切地写出了农村中夏日急雨的壮观景象。骤晴写雨来得急、去得快,暗扣诗题;山又绿写出了下雨前后景色变化,隐含牧童因雨停而轻松的心情。

  首联说乌云尚在牛身后,大雨却已经打翻了牛前的水车车轴;颔联写山洪暴发的情景;颈联写牛引出牧童,在溪流猛涨时骑牛过溪,又急又慌;尾联写山雨骤歇,雨后日出,周围山色更加苍翠。全诗多用口语,笔势雄健,富有生活气息,显示其诗风的粗犷豪放。

  此诗写夏日暴雨景象,以三个场面突出描写雨势之骤。一、二句说乌云尚在牛身后,但大雨已经打翻了牛前的水车车轴。此种雨在云先的奇特景象,表明雨势之急猛,有急促突发之感。三、四句写山洪暴发的情景。用“十万军声”写大雨中山洪倾泻奔吼的声势,创意颇新。五、六、七句由牛引出牧童,在溪流猛涨时骑牛过溪,又急又慌。末句写山雨骤歇,雨后日出,周围山色更加苍翠。全诗多用口语,笔势雄健,富有生活气息,显示其诗风的粗犷豪放,在宋代诗人中,颇有特色。

  作者巧妙地把风雨骤至之场景提到开头,突兀而起,使人惊心动魄。“泼浓墨”,喻云色之黑;“翻车轴”的“车”是水车,水车戽水,轴翻水涌,发出声音,这里用以形容风雨之声。一以喻色,一以喻声。一以写暴雨将至未至;一以写风雨已经到来。而两者相距,只有牛头牛尾之间,突出了夏雨特征。

  三四句进一步用多种比喻写风雨之势。“顷刻”言来势之猛,“十万军声”状雨声之壮。“怒涛卷”上“沙滩”,借潮水之汹涌,一喻雨势奔腾。“军声吼”如“鸣瀑”,以“鸣瀑(瀑布)”喻“军声”,又以“军声”喻风雨之声。后三句是补笔。“溪西”应指西南,“溪北”应指西北,即修辞学上所谓“互文”。牧童迎着风雨向西南走,故牛头已经下雨,而牛后还只是乌云。点得清楚,补得必要。尤妙的是第四句忽又一转,写出雨晴山绿,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

  诗语言风格不事雕凿,通俗易懂的比喻,使人觉得朴实清新,平淡无华的语言组合又极富有生活情趣。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一个“骤”字。暴雨来的“骤”,去的也“骤”。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不断转换来描绘这壮观的景色。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景,在作者的笔下自然地表述了出来,使人读罢为之叫绝。作者刻画壮观,自见豪气,转折自如,多用口语,朴素清新,富有生活气息。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 .宋诗三百首全解.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年5月1日 :第278-279页
2、 缪钺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12(2012.7重印):第1240-1241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