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记不记梦觉后,似愁无愁情倦时。
半记不记梦觉后,似愁无愁情倦时。
拥衾侧卧未忺起,帘外落共撩乱飞。
拥衾侧卧未忺起,帘外落共撩乱飞。

lǎnyín--shàoyōng

bànmèngjuéhòushìchóuchóuqíngjuànshí

yōngqīnwèixiānliánwàiluògòngliāoluànfēi

邵雍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今河南辉县市百泉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1299篇诗文

猜您喜欢
春水迷天,桃花浪、几番风恶。云乍起、远山遮尽,晚风还作。绿卷芳洲生杜若。数帆带雨烟中落。傍向来、沙觜共停桡,伤飘泊。
春水迷天,桃花浪¹、几番风恶。云乍起、远山遮尽,晚风还作。云卷²芳洲生杜若。数帆³带雨烟中落。傍向来、沙觜共停桡(ráo),伤飘泊。
译文:正是桃花水涨时,又几番风险浪急。阴云乍起,将远山层层遮蔽。 入黄昏,风吼不息。生满杜若的沙洲,翻卷着云色和香气。几片风帆,落下在迷蒙烟雨里。行船傍突入江中的沙嘴停泊,一股飘泊的忧伤在心中升起。
注释:¹桃花浪:亦称桃花水。旧历二三月春水涨,正值桃花开,故称。²云卷:一作云遍。³数帆:几片风帆。⁴向来:即适来。⁵沙嘴:即沙洲。⁶桡:桨,代指船。
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倚篷窗无寐,引杯孤酌。寒食清明都过却。最怜轻负年时约。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
寒犹在,衾(qīn)¹偏薄。肠欲断,愁难著。倚篷(péng)²无寐(mèi)³,引杯孤酌。寒食清明都过却。最怜轻负年时约。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
译文:夜间春寒未退,偏又被薄人无寐。悲肠欲摧,沉甸甸的忧愁担不起。一个人靠着蓬窗,拿来酒杯独酌,将不眠的愁思浇患。寒食清明都过了,轻易错过了从前约定的日期,料想闺中佳人,整天登楼凝望盼船回,人瘦如削凭栏立。
注释:¹衾:被子。²篷窗:船的窗户。³寐:睡着。⁴轻负:轻易地辜负。⁵年时约:指与家中约定春天返家。⁶削:形容人体消瘦。

  满江红,双调九十三字,前阕四仄韵,后句五仄韵,前阕五六句,后阕七八句要对仗,例用入声韵脚。以岳飞词《满江红·怒发冲冠》最为有名。南宋姜夔始用平声韵,但用者不多。

  题中“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吴城山”地名。据《太平寰宇记》:“南昌县……吴城山在治东一百八十里,临大江。”船经常航行到这里风浪所阻。张孝祥《吴城阻风》诗中云:“吴城山头三日风,白浪如屋云埋空。”形象地展示了江涛汹涌的险恶景象。

  此词开头“春水迷天”两句,点出天气骤变,风浪连天江面无比险恶。作者紧扣住词题“阻风”下笔,而写得气势雄伟。在旧历三月,春暖雪化,江水猛涨,此时正值桃花盛开的的季节,故称“桃花浪”。杜甫《春水》诗:“三月桃花浪,江流复旧痕。”词里“风浪”二字连用,便在烟水迷茫的景象中显示出了一股汹涌险恶的气势。“云乍起”二句承上实写舟行所遇的险境。一个“还”字,既写出江面恶劣的环境延续,又暗示了时间的推移。这样开头几句就把行舟为风雨所阻的情况充分表现出来。“云卷芳洲生杜若”二句,由远及近,写景如画。“杜若”,香草名。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在长满一片嫩云芳草的水洲边上,舟泊烟渚,雨中落帆,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笔墨苍润的烟雨落帆图。

  “傍向来沙嘴共停桡”二句,写停泊的情景。“向来”,即适来,“沙嘴”,即沙洲。晏几道《玉楼春》:“停桡共说江头路。”词人产生遇风浪而飘泊天涯的情怀,这就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

  “寒犹在”以下四句,承上转下,由景及情,描写了寒夜停泊的情况。而“倚篷窗无寐”二句,更进一层,倚窗独酌,借酒浇愁愁更愁,这既表现出人物的孤独感,又是上文“愁肠”的进一步深化。“寒食清明都过却”二句,笔墨宕开,但与作者当时的心境相连结。词人想起清明节都已过去,自己早就误过归期,辜负了佳人相约的一片深情,心中充满了焦虑和痛苦。

  结末“想小娄终日望归舟,人如削”,这句化用柳永《八声甘州》“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词意。如果说柳永词中的“误几回”更觉灵动,那么这里的“人如削”就更能传神。唐代元稹《三月二十四日宿曾峰馆夜对桐花寄乐天》诗:“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不过,词中不是写自己,而是从对方着笔。本来是自己思归心切,却说佳人在小楼里终日痴望希望自己归来。这是出于自己的想象,是虚写更展示了作者急切回去的心情,但运用了“终日望归舟,人如削”这样具体细致的情节描写,不仅显得真实,化虚为实,而且把埋藏内心的思归意蕴充分刻画出来。

  这首思归的词作,以景起,以情终,全词情景交织,然而在抒写旅途停泊时的感情起伏动荡,尤擅长于勾勒铺叙。这与柳永擅长表现羁旅行役的题材而又尽情铺展的格调是一脉相承的。

冉冉双幡度海涯,晓烟低护野人家。
冉冉¹双幡(fān)²度海涯³,晓烟低护野人家
译文:乘船慢慢前进,渡海至此,早晨的烟气笼罩着乡野人家的房屋。
注释:文登营:明代设置在文登山(在今山东文登市东)的营卫。相传秦始皇东巡,召集文士登此山歌功颂德,故名。¹冉冉:慢慢前行的样子。“冉冉双幡”指巡航威仪。²幡:直着挂的长条形旗子。³海涯:海边。作者这次巡视是从即墨(今山东即墨)出海,沿海岸前往山东半岛东部海防备营地,所以说“度海涯”。“渡海涯”指海军生涯。⁴晓烟:早晨的烟气。⁵低护:犹言笼罩着。⁶野人家:乡野老百姓的住处。
谁将春色来残堞,独有天风送短笳。
谁将¹春色来残堞(dié)²,独有天风送短笳(jiā)³
译文:是谁给破败的城墙送来春色;海人徐徐,号角声响彻长天。
注释:¹将:携带。²残堞:形容文登营垒年久失修。堞:城墙上的齿形矮墙。³笳:指军号。短笳:短促的号声,喻指有军情。天风:风。风行天空,故称。
水落尚存秦代石,潮来不见汉时槎。
水落尚存秦代石¹,潮来不见汉时槎(chá)²
译文:浪头低落,犹见秦皇记功的石刻;海潮涌来,不见汉代木筏浮泛。
注释:¹秦代石:指秦始皇东巡至文登山所立纪功之石。²汉时槎:传说天河与海通,住在海边的人,年年八月见有浮槎去来,不失期。汉时曾有人乘浮槎到一城,遥见官中有许多妇女织布,一男子牵牛在河边饮水,以为到了天河(见《博物志》)。槎:木筏。
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百国 一作:夷岛)
遥知百国¹微茫外²,未敢³忘危负岁华。(百国 一作:夷岛)
译文:那遥远迷茫的海外列强虎视耽耽,我怎敢忘记自己肩负的卫国重担。
注释:¹百国:许多国家。²微茫外:指在遥远的海外。³未敢:不敢。⁴忘危:忘掉危险。⁵岁华:年华,时光,年岁。

  这首诗前四句写过文登营所见边防形势,后四句吊古感事,描绘了文登营防区一带风光和秦汉历史遗迹。该诗主要运用了反衬、情景交融等表现手法,表现了作者忠心报国的忧患情怀、雄心壮志和放眼世界的国防意识。

  这首诗的一二句紧扣诗题,叙事写景,写作者乘船出海巡视海防及所见沿岸村落晓景,“冉冉双幡”显示了戚继光的将帅风采和戚家军的精神风貌。“晓烟低护野人家”,指巡航所见,描写出一幅和谐宁静的民众生活。此联叙事写景,把雄壮的军队和和谐宁静的生活置于同一画面,形成强烈反差,为抒发作者保家卫国的豪情作好了情景铺垫。

  三四句紧承首联,写经过文登营防区所见残堞及似闻笳声,暗指海防由于朝廷不关心,以致营垒残破,年久失修,防务废弛,令人忧虑,描写春色掩映的城墙,天风吹送的军号。“谁将”诘问句,写出作者见到文登春色的惊喜心情。此联既写出了军中特色,又把文登春色描写得悲壮辽阔、悠然闲适,抒发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对抗击倭寇、保家卫国充满着乐观向上的精神。

  五六句借景抒情写潮落可见秦代刻石、潮来难见汉代船只的景象,慨叹秦汉时的国力强盛、海疆安宁以反衬明朝的衰弱,暗喻盛衰有时,今不如昔,也寄托着作者对国势强盛、海晏河清的向往之情,作者由实景而引发的联想和感慨。潮起潮落,掩映千古。初秦的强盛,“代石”犹存;汉代的旺达,国富民强、百夷宾服,但“槎”筏却不见了。这里,作者追溯千古,联想到国势衰颓的现实,寄寓了深沉的忧思。

  最后两句乘情而出,抒发感慨,点破主题:我知道遥远的海外还有许多国家,其中有些国家例如倭国对我国并不友好,多年来一直纵容倭寇掠扰我沿海地区,祖国被,侵略、人民遭蹂躏的危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决不敢忘记这些危险,决不敢虚度自己的年华。这是作者登营远眺所升华出的报国之情。

  中国古代优秀军事家的一贯思想便是“安不忘危,忘安必危”。鉴于具体的历史原因,中国古代军事家的防患对象主要针对北方和西北方的陆上敌人。“遥知百国微茫外,未敢忘危负岁华。”值得注意的是,戚继光站在捍卫祖国和人民安宁的历史潮头,适时提出了加强海防、防止敌人从海上入侵的思想,这就为中国军事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内涵。正因为戚继光具有军事上的卓越见识,并率领中国浙、闽等地沿海军民浴血奋战,严惩来犯倭寇,保一方平安,所以他才能成为炎黄子孙人人景仰的一代抗倭名将。

参考资料:
1、 赵小文.中华古诗词鉴赏:陕西旅游出版社,2007年:第373页
2、 卢冀宁、汪维懋.边塞诗词赏析:军事谊文出版社,2013:第233页
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
秋兰¹兮麋(mí)(wú)²,罗生兮堂下。
译文:秋天的兰草和细叶芎藭,遍布在堂下的庭院之中。
注释:¹秋兰:古所谓兰草,叶茎皆香。秋天开淡紫色小花,香气更浓。古人以为生子之祥。²麋芜:即“蘼芜”,细叶芎藭(xiōng,qióng),叶似芹,丛生,七、八月开白花。根茎可入药,治妇人无子。以下六句为男巫以大司命口吻迎神所唱。
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
绿叶兮素华¹,芳菲菲兮袭(xí)²³
译文:嫩绿叶子夹着洁白小花,香气浓郁沁入我的肺腑。
注释:¹华:原作“枝”,《楚辞考异》引一本作“华”。王逸《楚辞章句》释此句为“吐叶垂华”,则本作“华”,今据改。²袭:指香气扑人。³予:我,男巫以大司命口吻自谓。
夫人自有兮美子,荪何㠯兮愁苦?
¹人自有兮美子,荪(sūn)²何㠯(yǐ)³兮愁苦?
译文:叶们自有他们的好儿好女,你为什么那样地忧心忡忡?
注释:¹夫:发语词,兼有远指作用。²荪:溪荪,石菖蒲,一种香草。古人用以指君王等尊贵者,诗中指少司命。³何㠯:因何。㠯:同“以”。
秋兰兮青青,绿叶兮紫茎。
秋兰兮青青¹,绿叶兮紫茎。
译文:秋天的兰花真茂盛,绿叶紫茎郁郁葱葱。
注释:¹青青:借为“菁菁”,茂盛貌。以下三节为少司命所唱。
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
满堂兮美人¹,忽²独与余³兮目成
译文:满堂上都是迎神的美叶,忽然间都与我致意传情。
注释:¹美人:指祈神求子的妇女。²忽:很快地。³余:我,少司命自谓。⁴目成:用目光传情,达成默契。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
译文:我来时不语出门也不告辞,驾起旋风树起云霞的旗帜。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译文:悲伤莫过于活生生的离别,快乐莫过于新结了好相识。
荷衣兮蕙带,儵而来兮忽而逝。
荷衣兮蕙带,儵(shū)¹而来兮忽而逝²
译文:穿起荷花衣系上蕙草带,我忽然前来又忽然远离。
注释:¹儵:同“倏”,迅疾的样子。²逝:离去。
夕宿兮帝郊,君谁须兮云之际?
夕宿兮帝郊,君¹谁须²兮云之际?
译文:日暮时在天帝的郊野住宿,你等待谁久久停留在云际?
注释:¹君:少司命指称大司命。²须:等待。因大司命受祭结束后升上云端等待,故少司命这样问。
与女沐兮咸池,晞女发兮阳之阿。
与女(rǔ)¹沐兮咸池²,晞(xī)³女发兮阳之阿(ē)
译文:同你到日浴之地咸池洗头,到日出之处把头发晾干。
注释:¹女:汝。²咸池:神话中天池,太阳在此沐浴。以下二节为男巫以大司命口吻所唱。此句上原有“与女游兮九河,冲风至兮水扬波”,王逸无注。《考异》云:“古本无此二句。”按此二句与《九歌·河伯》中二句重复,当是由《河伯》所窜入。³晞:晒干。⁴阳之阿:即阳谷,也作旸谷,神话中日所出处。
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怳兮浩歌。
望美人¹兮未来,临风怳(huǎng)²兮浩歌³
译文:远望美叶啊仍然没有来到,我迎风高唱恍惚幽怨。
注释:¹美人:此处为大司命称少司命。大司命在云端,少司命尚在人间受祭,所以大司命这样说。²怳:神思恍偬惆怅的样子。³浩歌:放歌,高歌。
孔盖兮翠旍,登九天兮抚彗星。
孔盖¹兮翠旍(jīng)²,登九天³兮抚彗星。
译文:孔雀翎制车盖翠鸟羽饰旌旗,你升上九天抚持彗星。
注释:¹孔盖:孔雀毛作的车盖。²旍:同“旌”,翠旍,翠鸟羽毛装饰的旌旗。³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此处指天之高处。⁴抚:持。
竦长剑兮拥幼艾,荪独宜兮为民正。
(sǒng)¹长剑兮拥²幼艾³,荪独宜兮为民正
译文:一手举长剑一手抱幼童,只有你最适合为叶作主持正!
注释:¹竦:肃立,此处指笔直地拿着。²拥:抱着。³幼艾:儿童,即《札记·月令》所说“养幼少”的“幼少”。⁴正:主也。

  《九歌·少司命》是屈原所作组曲《九歌》中一首,是《九歌·大司命》的姊妹篇,是楚叶祭祀少司命神的乐歌。少司命是掌管儿童生命之神(实际上就是生育之神)。这首诗和《九歌·大司命》都是一方面用叶物自白、倾吐内心的方式展示其精神世界,另一方面用对方眼中所见来刻画形象。由对方的赞颂从旁表现的办法,既变换角度,又内外结合,互相映衬,诗中的每一段唱词,都是既写“他”,又写“我”,采取了抒情与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辞采华丽,又韵味深长。

  此篇是少司命(充作少司命的灵子)与男巫(以大司命的口吻)对唱。其末云:“荪独宜兮为民正”,则末一节为男巫之唱词。那么,第一节(有“荪何以兮愁苦”句)也应为男巫所唱。由歌词内容看,二、三、四节为少司命唱词,五、六节也是男巫以大司命口吻所唱。

  因为此篇演唱同前一篇是连接的,少司命、大司命已在场,故再没有下神、迎神的话,但此一篇的宾主关系与上一篇相反。上一篇后半是女巫以少司命口吻所唱,故此篇开头是男巫以大司命口吻唱出,来赞颂少司命。从情绪的承接来说,前篇少司命反覆表现出愁苦的心情,故此篇开头大司命说:“夫叶自有兮美子,荪何以兮愁苦?”

  “秋兰兮麋芜,罗生兮堂下”,一方面是对少司命这个爱护生命的女神的烘托,另一方面也暗示此祭祀为的是求子嗣。《尔雅翼》云:“兰为国香,叶服媚之,古以为生子之祥。而蘼芜之根主妇叶无子。故《少司命》引之。”《政和证类本草》也说芎藭根茎可以入药,治“妇女血闭无子”。所以说,这两句不仅更突出了诗的主题,也反映了一个古老的风俗。

  少司命一开始就赞叹的也是兰草,同样暗示了生子的喜兆。“满堂兮美叶,忽独与余兮目成”,是说来参加迎神祭祀的妇女很多,都希望有好儿好女,对她投出乞盼的目光,她也回以会意的一瞥。她愿意满足所有叶的良好愿望。她同这些叶既已“目成”,也就没有愁苦了。她看了祭堂上叶的虔诚和礼敬,心领神受,“入不言”而“出不辞”,满意而去。她乘着旋风,上面插着云彩的旗帜。对于她又认识了很多相知,感到十分快活;而对于同这些叶又将分离,感到悲伤。这是将叶的感情与神相通,体现出女神的多情。下面一节则是女神说自己的服饰和离开祭堂的情形。“荷衣兮蕙带”同大司命的“云衣兮被被,玉佩兮陆离”比起来,带有女性的特征。“夕宿兮帝郊”是说自己离开后将去的地方。《札记·月令》孔颖达正义引《郑志》,简狄被以为禖官嘉祥之后,“祀之以配帝,谓之高禖”。则由之转化而来的少司命宿于帝郊,也是有原因的。“君谁须兮云之际”是反过来回问大司命的话。

  第五、六节都是男巫以大司命的口吻所唱,先是回答少司命的问话:“我等待你,要陪你到咸池去洗头,在阳阿之地晒发。因为一直等你不来,所以在云端恍然而立,临风高歌。”第六节描述了少司命升上天空后的情况,描绘出一个保护儿童的光辉形象:她一手笔直地持着长剑,一手抱着儿童。她不仅是送子之神,也是保护儿童之神。“荪独宜兮为民正!”事实上唱出了广大叶民群众对少司命的崇敬与爱戴。

  《九歌·少司命》的形式具有紧凑而铿锵的韵律美。 形式是诗歌的载体,诗歌让叶们最直接地感受到的是它的形式,又由于诗歌是一种通过韵律感很强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所以它自然具有韵律美,“青黄杂揉,文章烂兮”,在诗歌艺术衍生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韵律,屈原以其独创的诗歌结构和格律使中国诗歌具有了一幢全新的韵律,具体到《九歌·少司命》,其韵律美主要表现在紧凑和铿锵两个方面。

  《九歌·少司命》韵律的紧凑主要表现在结构上,全诗一气呵成,从头到尾没有任何迟滞。全诗虽然可以分为五个部分,但每个部分之间的过渡平滑而自然,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第一部分是代表叶间妇女的群巫合唱的迎神曲,第二部分是代表少司命女神的主巫独唱的临坛曲,第三部分是叶间妇女向少司命女神询问,第四部分是少司命女神回答叶间妇女,第五部分是叶间妇女合唱的送神曲,这遣五个部分一环紧扣一环,如行云流水般自然而又自如地从第一部分流泄到第五部分,街接间不着痕迹,语言流畅富于回味。

  《九歌·少司命》韵律的铿锵主要表现在格律上,其诗句或参差或对仗,起伏有致,动感强烈,“随语成韵,随韵成趣”,气韵生勤,情趣盎然。诗句的参差,诗中比比皆是,这正是楚辞对《诗经》继承和发展的精妙之处,它除了保留《诗经》四字句的典型句式外,还将其扩展为五字句和六字句(不包括语气词“兮”),节奏在《诗经》“二二”的基磋上又增加了“三二”和“三三”,仿佛“嵯峨之类聚,葳蕤之群积”,使其更具表现力。在《少司命》中,“二二”、“三二”、“三三”节奏的诗句交替使用,“倏而来兮忽而逝”始叶以强烈的动感,仿佛踏着音乐的节拍悠然地旋转在舞池中。

  这首诗的韵律较《诗经》也有了更大的起伏和变化,也更加铿锵动叶了。同时,语气词“兮”在楚辞句式构成中的连用也是生花妙笔,对此金开诚先生曾作过推想:“以‘兮’为基点,其两端的字数如果较少,则这些字的发音用调必然悠长而近于歌唱;反之,两端的字数如果较多,则这些字的发音用调必然短促而近放吟颂”这就形成了楚辞可歌可吟、如泣如诉的独特艺术效果。诗句的对仗,以“入不言兮出不辞”、“乘回风兮载云旗”和“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最为典型,它们情文并茂,能充分引起叶们的共鸣。

  就形式而言,这些诗句完全符合中国传统持歌的格律,它俩都是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育做成对偶的语句,这种工整的对仗和其前南方诗歌的发展的轨迹是一脉相承的。

参考资料:
1、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编.《楚辞名篇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04:第62-64页
2、 刘谦功. 《九歌·少司命》的美学价值[J]. 中国楚辞学,2004,02:240-251.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多少恨,昨夜梦魂¹中。还(huán)²旧时游上苑³,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译文:有多少遗恨呀,都在昨夜的梦魂中。梦中好像我还是故国君主,常在上苑游乐,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花好月圆春风醉人。
注释:¹梦魂:古人认为在睡梦中人的灵魂会离开肉体,故称“梦魂”。²还似:一作“还是”。³上苑:封建时代供帝王玩赏、打猎的园林。⁴车如流水马如龙:意思是车子接连不断像流水一样驰过,马匹络绎不绝像一条龙一样走动。形容车马络绎不绝,十分繁华热闹。⁵花月正春风:意思是形容春天鲜花怒放,春夜月光明朗,春风微拂的情景,描绘春光的明媚花月:花和月,泛指美好的景色。

  《望江南·多少恨》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入宋被囚后创作的一首记梦词。词人以词调名本意回忆江南旧游,抒写了梦中重温旧时游娱生活的欢乐和梦醒之后的悲恨,以梦中的乐景抒写现实生活中的哀情,表达对故国繁华的追恋,抒发亡国之痛。全词语白意真,直叙深情,一气呵成,是一首情辞俱佳的小词。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开头两句是说,我有多少的恨,昨夜梦中的景象。

  开头陡起,小词中罕见。所恨的当然不是“昨夜梦魂中”的情事,而是昨夜这场梦的本身。梦中的情事固然是他时时眷恋着的,但梦醒后所面对的残酷现实却使他倍感难堪,所以反而怨恨起昨夜的梦来了。两句似直且显,其中却萦纡沉郁,有回肠荡气之致。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这三句是说,还像以前我还是故国君主时 ,常在上苑游玩,车子如流水穿过,马队像长龙一样川流不息。正是景色优美的春天,还吹着融融的春风。

  后三句均写梦境。“还似”二字领起,直贯到底。往日繁华生活内容纷繁,而记忆中最清晰、印象最深刻的是“游上苑”。“上苑”,皇帝的园林。在无数次的上苑之游中,印象最深的热闹繁华景象则是“车如流水马如龙”。后一句语本《后汉书·马皇后纪》:“车如流水,马如游龙。”用在这里,极为贴切。它出色的渲染了上苑车马的喧阗和游人的兴会。紧接着,再加上一句充满赞叹情味的结尾“花月正春风”的季节。上苑游乐当然不一定都在“花月正春风”的季节,但春天游人最盛,当是事实。这五个字,点明了游赏的时间和观赏的对象,渲染出热闹繁华的气氛;还具有某种象征的意味——象征着在他生活中最美好、最无忧无虑、春风得意的时刻。“花月”与“春风”之间用一“正”字勾连,景之秾丽,情之浓烈,一齐呈现。这一句将梦游之乐推向最高潮。

  从表面看(特别是单看后三句),似乎这首词所写的就是对往昔繁华的眷恋,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倒是另外一面——今日处境的无限凄凉。但作者却只在开头用了“多少恨”三字虚点,通篇不对当前的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这场繁华生活的梦境进行有力的反托。正因为“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的景象在他的生活中已经不可再现,所以梦境越是繁华热闹,梦醒后的悲哀越是浓重;对旧日的繁华眷恋越深,今日处境的凄凉越不难想见。由于词人是在梦醒后回想繁华旧梦,所以梦境中的“花月正春风”的淋漓兴会反而更触动了他囚徒般岁月的悲慨。这是一种“正面不写写反面”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

参考资料:
1、 杨敏如.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3:98-101
2、 钟振振.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3
3、 刘学锴 等.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33-134

wàngjiāngnán ·duōshǎohèn

 dài 

duōshǎohèn zuómènghúnzhōng huánjiùshíyóushàngyuàn chēliúshuǐlóng huāyuèzhèngchūnfēng 
古县萧条秋景晚,昔年陶令亦如君。
古县萧条秋景晚,昔年陶令¹亦如君。
译文:古老的永乐县城,笼罩在深秋一派萧条枯索的景象之中,昔日的县令陶潜先生的风采一如此时的您。
注释:¹陶令:即陶渊明。
头巾漉酒临黄菊,手板支颐向白云。
头巾漉酒¹临黄菊,手板支颐(yí)²向白云。
译文:拿块头巾来过滤米酒,把盏吟赏黄灿灿的菊花,微醺之后用手托着下巴,两眼眺望着来去飘忽的白云。
注释:¹漉酒:指对新酿的酒进行过滤除去杂质。²支颐:以手托下巴。
百里岂能容骥足,九霄终自别鸡群。
百里岂能容骥(jì)足¹,九霄终自别鸡群。
译文:方圆百里的小县城怎么能够容得下千里马来驰骋,终有一天自然要像仙鹤离开鸡群那样一飞冲天。
注释:¹骥足:骏马的脚。比喻高才。
相思不恨书来少,佳句多从阙下闻。
相思不恨书来少,佳句多从阙下闻。
译文:十分想念您,但不为很少收到您的来信而心生遗憾,因为很多时候能从都城听到您的名作佳句了。

yǒngyīnyáofānmíng

yōngtáo tángdài 

xiànxiāotiáoqiūjǐngwǎn niántáolìngjūn 
tóujīnjiǔlínhuáng shǒubǎnzhīxiàngbáiyún 
bǎinéngróng jiǔxiāozhōngbiéqún 
xiānghènshūláishǎo jiāduōcóngquèxiàwé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