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史静开筵,所思何地偏。故人为县吏,五老远峰前。
柱史静开筵,所思何地偏。故人为县吏,五老远峰前。
宾榻寒侵树,公庭夜落泉。会当随假务,一就白云禅。
宾榻寒侵树,公庭夜落泉。会当随假务,一就白云禅。

dōngzhōngzhūgōnghuì宿yáoduāngōngzhái怀huáiyǒngyīnshì--

zhùshǐjìngkāiyánsuǒpiānrénwèixiànlǎoyuǎnfēngqián

bīnhánqīnshùgōngtíngluòquánhuìdāngsuíjiǎjiùbáiyúnchán

无可

无可

无可,唐代诗僧,俗姓贾,范阳(今河北涿州)人,贾岛从弟。少年时出家为僧,尝与贾岛同居青龙寺,后云游越州、湖湘、庐山等地。大和年间,为白阁寺僧。与姚合过往甚密,酬唱至多。又与张籍、马戴等人友善。无可攻诗,多五言,与贾岛、周贺齐名。亦以能书名,效柳公权体。 ▶ 88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
译文:在栽有万棵杏树的江边园林,一夜春风催花开。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译文:整个园子里颜色深浅不同的杏花照在一江碧滢滢的春水之中。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出游时惬意的心情。在栽有万棵杏树的江边园林,一夜春风催花开,万树颜色深浅不同的杏花照在一江碧滢滢的春水之中,杏花浸染着江水,江水浸润着杏花,江边杏花林,水中杏花影,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春意倍加浓郁!

yóuchūnèrshǒu ·

wáng tángdài 

wànshùjiāngbiānxìng xīnkāifēng 
mǎnyuánshēnqiǎn zhàozài绿zhōng 
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濯锦江头新样锦,非宜。故著寻常淡薄衣。
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¹。濯(zhuó)锦江²头新样锦,非宜³。故著寻常淡薄衣。
译文:香的皮肉透出冰雪晶莹之色,就是藐姑射山的仙人也不如她美丽。成都出的新花样的蜀锦,不适合她。特地穿上日家常朴素衣服。
注释:¹不似伊:还赶不上你。伊,你。²濯锦江:在今四川成都市郊,又名浣花溪或百花潭,是著名蜀锦的产地。³非宜:不适宜。
暖日下重帏。春睡香凝索起迟。曼倩风流缘底事,当时。爱被西真唤作儿。
暖日下重帏(wéi)¹。春睡香凝索²起迟。曼倩(qiàn)风流缘底事,当时。爱被西真唤作儿³
译文:温暖的日子放下层层帐幕。她睡着了,室内焚的香,烟气不散,叫她起来,她很迟才起来。东方朔风格不同凡俗,为什么当时常被西真唤作“儿”呢?
注释:¹下重帏:放下层层的幕帐,表示清净安睡。²索:须,应,得。³曼倩三句:曼倩是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的字。在古代传说中,东方朔是个仙人。西真曾称东方朔为“邻家小儿”。底事:这事。儿:对晚辈的昵称。

  上片以姑射山上的仙子相比拟,“冰雪透香肌。姑射仙人不似伊。”在词人眼中,爱妻闰之的肌肤像冰雪一般洁白细嫩,而且随时散发着微微香气,有如神话中姑射山中的神女,但是神女似乎还赶不上闰之的美貌。“不似伊”三字,倾尽了词人对闰之的钟爱之情。下文则从内在品格上着力渲染闰之的勤俭质朴,但却不直接说出,而是从她穿着打扮的外表上落笔,显得句法生新:“濯锦江头新样锦,非宜。故著寻常淡薄衣。”在濯锦江边生产着各种花样翻新的锦缎,但是,这对闰之是不适宜的,她平时所穿的都是些寻常的淡薄衣衫。词人在后来写的《祭亡妻同安郡君文》中曾这样高度评价闰之的品德道:“妇职既修,母仪甚敦。”可见,闰之是一位具有传统美德的妇女典型,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使词人对闰之的感情愈加笃厚。

  下片进一步描绘王闰之的清心寡欲和雍容睡态,愈加令人惜爱。“暖日下重帏。春睡香凝索起迟。”而下文“曼倩风流缘底事,当时。爱被西真唤作儿。”则转向了词人自己,他以西汉风流才子东方朔自喻,说他当时热恋着王闰之。末句是用《汉武内传》典,以此末句之“爱被西真唤作儿”,显得极其生动亲切。“儿”字是一种亲昵之称,从西王母神仙口中唤出,不仅活灵活现,犹如目前,而且抬高了词人存在的现实价值,颇有自许傲世的味道。再从《汉武内传》叙述东方朔的毕生才干和曲折遭际来看,似蕴含了词人的身世之感,正影射出曾在朝中反对新法而屡遭贬谪和“补外”的坎坷经历。由于他的反变法是光明磊落的,是“此心耿耿,归于忧国”的,故他有着自信、自傲的心态。这也符合词人“外迁”任杭州太守时的心绪。

  这首词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继妻王闰之的外貌形体美和内秀品格美的形象。全词清新婉丽,明净流美,用典寓意,自然高迈。

参考资料:
1、 朱靖华,饶学刚,王文龙编著,苏轼词新释辑评 (下册),中国书店,,第1115-1118页
秋帷里。长漏伴人无寐。低玉枕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
秋帷(wéi)¹里。长漏²伴人无寐(mèi)。低玉枕³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
译文:在秋夜的帐帷里,那计时的满滴长久地陪伴着贵人不能入睡。低枕的玉枕渐渐凉了,轻薄的绣被已用上了,床上弥漫了一片秋天的气氛。
注释:¹帷:帐子。²漏:古代计时的工具,用壶滴水的方法计算。这里代指时间。³玉枕:陶瓷枕,以示华贵之用物。⁴绣被:指绸缎一类的被子,富贵人家的征示。
晓色又侵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
晓色又凉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¹
译文:晨光浸透窗纸,窗外报晓的雄鸡发出第一阵鸣声,鸡声断断续续,又从耳边传来,天已亮了,但鸡声还未停息。
注释:¹已:前“已”,已经。末“已”,停止。

  上片,写秋夜思的凉色。“秋帷里,长漏伴人无寐。”不说贵人心不平静,而说长漏与贵人为伴不能人眠,躺卧“秋帷”,煎熬“无寐”。“低玉枕凉轻绣被,一番秋气味。”不说贵人秋思心凉,而说“玉枕”低枕而“凉”,“绣被”顿时而“轻”薄。这凉玉枕,这轻绣被,渗透着“一番秋气味”,弥漫在贵人的“秋帷里”。或许就是这“玉枕”、“绣被”、“秋气味”,正是引起贵人“无寐”心凉的媒介。而这一幕就发生在夜色无声的“秋帷里”。

  下片,写秋夜思的回声。“晓色又侵窗纸,窗外鸡声初起。声断几声还到耳,已明声未已。”长夜刚过,贵人本已心凉,全身心地浸透“秋气味”,应算完成“秋夜思”的全篇构建。词人竟运用词的有限文字,写了“秋夜思”的续片,在光和声上继续做文章,因为光和声最易撩动人的思想情感。“晓色”“侵窗纸”,点明早晨来临;“鸡声初起”,表示划破长夜的秋思,给“秋帷”人展示一线希望。晨光伴随不停的鸡声,从“到耳”中给“秋帷”人带来美好回声。或许这“晓色”、“鸡声”的来临,才真正解除“秋帷”人的绵绵夜思。而这一幕就发生在晓色有声的“窗外”,令人长长回味。

  全词,写一贵人的秋夜思和余思,可词中找不到一个“思”字,更找不出在“思什么”。词人运用通感的手法,从色与声的沟通、挪移中构思了“秋帷”人的秋思图。上片,“秋帷”人一言不发,无声胜有声;下片,“鸡声”声声不断,则是有声衬无声。

参考资料:
1、 叶嘉莹主编,苏轼词新释辑评 上册,中国书店,2007.1,第158-159页

jīnmén··qiū--shì

qiūwéizhǎnglòubànrénmèizhěnliángqīngxiùbèifānqiūwèi

xiǎoyòuqīnchuāngzhǐchuāngwàishēngchūshēngduànshēngháidàoěrmíngshēngwèi

小院新凉,晚来顿觉罗衫薄。不成孤酌,形影空酬酢。
小院新凉,晚来顿觉罗衫¹薄。不成孤酌(zhuó)²,形影空酬(chóu)(zuò)³
译文:天色已晚,小院里忽然添了几分寒意,便觉得此时衣裳有些单薄了。一个人独饮闷酒,对着自己的影子对饮长歌。
注释:¹罗衫:丝织衣衫。²酌:饮(酒)。³酬酢:客相互敬酒,主敬客曰酬,客敬主曰酢。此处是说独自酌饮,唯有自家的形影相随,非常孤独寂寞。
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
萧寺¹怜君,别绪²应萧(xiāo)³。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
译文:我怀念在萧寺中惺惺相惜的友人是否衣缕单薄,不抵风寒呢。西风劲吹夕阳,随着晚风,天气转寒,自是那槐花也承受不起这寒风,萧萧索索,落了一阵。
注释:¹萧寺:佛寺。李肇《唐国史补》卷:“梁武帝造寺,令萧子云飞白大书‘萧’字,至今一‘萧’字存焉。”后因称佛寺为萧寺。²别绪:分别时的思绪、情感。³萧索:凄清冷落。⁴西风恶:是说西风的猛烈寒冷。⁵角:号角,古代的乐器,多用于军营。

  这是一篇思念故友的作品。

  词的上片从自己的感官出发,写怀友心绪。词人以“小院清凉”起笔,言及天气刚刚转冷,后句有“晚来”自然说到那一天至傍晚时,天气变得凉了,而由“清朝‘博学鸿词’考试一般设于秋季”可知,此处说的应该是秋凉。秋凉便觉得有些寒意了。念及此处,便想起了那友人,为下片怀人之言埋下伏笔。而此时词人只能一个人驱寒,“形影空酬酢”一句便把词人自己的伤怀念远、孤独寂寞的心情刻画得惟妙惟肖。

  下片自然承接到怀念友人处,提及萧寺。自友人处起笔,想起当初跟友人在萧寺中惺惺相惜之情、对饮长谈之景,对比此刻的自己的形影相吊,忽而不觉黯然。萧寺名虽出自萧姓,但也觉萧索之意,遂有下句“别绪应萧索”。此处词人匠心独运,把自己的感情转而嫁接到随后而至的秋凉之感上,又用萧寺做引子,显得十分巧妙有味,意在含蓄地写出词人与好友都是孤独寂寞的处境,心照不宣地邀请好友来府居住。结句以景结尾,满含悠然不尽之意,从容道来,一点都不带滞凝之感,令人遐思无限。

  词人此作将自己的思友之情藏起,上片写己,下片转至友人,把笔触瞄准了各种秋景,景语之处,句句怀人,显得尤为真挚感人。全词意境优美,景情交融,极含婉深致。

参考资料:
1、 聂小晴编著.《中华经典藏书 纳兰词》: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3年:第83-84页
2、 (清)纳兰性德著;田萍注解.《纳兰词全集鉴赏》:中国画报出版社, 2013 :第221页

diǎnjiàngchún--lánxìng

xiǎoyuànxīnliángwǎnláidùnjuéluóshānbáochéngzhuóxíngyǐngkōngchóu

xiāoliánjūnbiéyīngxiāosuǒ西fēngèyángchuījiǎozhènhuáihuāluò

晚鸦飞去,一枝花影送黄昏。春归不阻重门。辞却江南三月,何处梦堪温?更阶前新绿,空锁芳尘。
晚鸦¹飞去,一枝花影送黄昏。春归不阻重门²。辞却江南三月,何处梦堪温?更阶前新绿³,空锁芳尘
译文:晚空中寒鸦飞向远方,一枝花影送走黄昏。重重院落难以阻拦归去的新春,辞别这繁花似锦的暮春三月,何处再重温春光如画尽情游赏的美梦?哪堪忍受阶前又长出碧绿的青苔,空自掩盖着芳花香尘。
注释:婆罗门引:词牌名,又名“婆罗门”“望月婆罗门”“望月婆罗门引”“菊潭秋”。双调七十六字,前段七句四平韵,后段七句五平韵。¹晚鸦:傍晚归巢的鸟鸦。²不阻重门:即不为重门所阻。³新绿:嫩绿色。⁴芳尘:芳华尘土,喻黛华之景消歌。
随风摇曳云,不须兰棹朱轮。只有梧桐枝上,留得三分。多情皓魄,怕明宵、还照旧钗痕。登楼望、柳外销魂。
随风摇曳(yè)云,不须兰棹(zhào)¹朱轮²。只有梧桐枝上,留得三分。多情皓魄³,怕明宵、还照旧钗痕。登楼望、柳外销魂。
译文:春云随风摇曳翻滚,再不能乘坐画船钿车游赏春景。只有梧桐枝上,还有几片枝叶在晃动。害怕那多情的明月啊,依旧照射到闺阁楼中。登楼遥望,夕阳外柳丝缕缕更添愁情。
注释:¹兰棹:兰舟。²朱轮:本高官所乘之车,以朱红漆轮而名。词中代指装饰华丽之车。³皓魄:明月。⁴旧钗痕:此处比喻故国遗迹。⁵“柳外”句:谓看到远处垂柳更添愁情。销魂,形容极度愁苦。

  此篇与其说是思夫词,不如说是思妇词。词上片写春天夜晚的景象;下片写春之归去无留意,过渡处一气流贯,不着痕迹。此词表面全是写景,但联系明朝将亡的形势,细味“辞却江南三月,何处梦堪温”诸句,工丽婉曲,语极含蓄,当是有所寄托。

  上阙写日落黄昏,晚鸦投林,余晖即将收尽,唯有“一枝花影”依稀可见。“送”字含脉脉惜别之情。“春归”三句,情致更深一层。一夕春晖收去,而整个春三月也即消逝,春之去意已决,纵有道道“重门”也难以将其阻拦。宋人诗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之句,说春来关不住,此则云“一枝花影送黄昏。”

  于是“春归不阻重门”,说春去关不住,情致何其哀婉。春归匆匆,要做什么,是寻找好梦,这是女主人的猜测,“何处”是提出疑问,挑明了说,就是并无欢乐之梦可以重温,没有必要辞别江南,仍是留春之语。而“何处”句,又可解为抒情主人公之自问自伤,嗟叹春已归去,而已有鸳梦亦何堪重温。但春执意要走,“阶前新绿”虽有勃勃生机,但也只能“空锁芳尘”,留不住坚决归去的春天,这可苦了闺中人了,她无伴无侣,只得凄然苦对一片伤心碧。至此,文情由惜春转为怨春。

  下阙继续写春之归去无留意,过渡处一气流贯,不着痕迹。“随风曳云”二句,写春之踪迹来去自由,随风带云,轻快之极,却不假不恋人间华美的物事如“兰棹朱轮”等等,总见其无情。但偏偏在梧桐枝上留下三分春色,“碧梧栖老凤凰枝”(唐杜甫《秋兴》其八),这可怜的三分芳意,也将片刻即逝,非但不足以慰藉人情,反而更惹人怅恨。春似有情而实无情。以下文情又作一折,感谢明月“多情”,怜悯愁人,和她为伴,“明宵还照旧钗痕”但又冠一“恐”字,将信将疑,也许“皓魄”和春一样,会将她抛撇。“望”字则点出所思在远方。末二句以写景作结,一片混茫,无限情思。闺中人以春拟人,与春对话,丝丝缕缕,曲曲折折,抽绎出幽思深情。词人体情入微,唯至情之人,有此至情之词。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元明清词鉴赏辞典:新一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7.08:第427-428页

luóményǐn··chūnjǐn--xiàwánchún

wǎnfēizhīhuāyǐngsònghuánghūnchūnguīzhòngménquèjiāngnánsānyuèchùmèngkānwēngèngjiēqiánxīn绿kōngsuǒfāngchén

suífēngyáoyúnlánzhàozhūlúnzhǐyǒutóngzhīshàngliúsānfēnduōqínghàomíngxiāoháizhàojiùchāihéndēnglóuwàngliǔwàixiāohú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