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暗荷枯秋已满。枨黄橘绿冬初暖。草草杯盘成小宴。殷勤劝。尊前莫遣霞觞浅。
两鬓从教霜点半。人生最要长为伴。举酒岂徒称寿算。深深愿。来年更看门风换。
菊暗荷枯秋已满。枨黄橘绿冬初暖。草草杯盘成小宴。殷勤劝。尊前莫遣霞觞浅。
两鬓从教霜点半。人生最要长为伴。举酒岂徒称寿算。深深愿。来年更看门风换。
杨无咎

杨无咎

杨无咎(1097~1171)字补之,杨一作扬,一说名补之,字无咎。自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紫阳居士。临江清江(今江西樟树)人,寓居洪州南昌。绘画尤擅墨梅。水墨人物画师法李公麟。书学欧阳询,笔势劲利。今存《逃禅词》一卷,词多题画之作,风格婉丽。生平事迹见《宋史翼》卷三六。 ▶ 212篇诗文

猜您喜欢
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然蕉何尝有声,声假雨也。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为之声。蕉雨固相能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摩而成声,声与耳又能相入也。迨若匝匝㴙㴙,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如珠倾,如马骧,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也。长洲胡日之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
夫蕉者,叶大而虚,承雨有声。雨之疾徐、疏密,响应不忒(tè)¹。然蕉何尝有声,声假²雨也。雨不集,则蕉亦默默静植;蕉不虚,雨亦不能使为之声。蕉雨固相能³也。蕉,静也;雨,动也,动静戛(jiá)而成声,声与耳又能相入也。迨(dài)若匝(zā)匝㴙(zhá),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如僧讽堂,如渔鸣榔(láng),如珠倾,如马骧(xiāng),得而象之,又属听者之妙也。长洲¹⁰胡日之¹¹种蕉于庭,以伺雨,号“听蕉”,于是乎有所得于动静之机者欤?
译文:芭蕉,叶子很大而空,承接雨点时会有声响,因雨点的快慢疏密而发出不同的声响,没有差错。但蕉叶哪里有声音,它是借助雨点才发出声音的。雨点不落在蕉叶上,那么蕉也只是默默地静静地栽种在那里;蕉叶不空,雨点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蕉叶与雨点本来就是相互起作用的。蕉叶是静,雨点是动,动的雨点与静的蕉叶相碰撞而发出声响。声响又是能够进入耳朵的。等到耳朵接受了雨打芭蕉之声,人们用“匝匝㴙㴙”、“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来摹拟这种声响,觉得它像僧人在佛堂诵经,像捕鱼人驱鱼时用木棒敲船的声响,如珍珠倾泻,如骏马奔腾,至于将听到的声音想像成什么,那又属于听者的佳妙了。长洲人胡日之把芭蕉种在庭院来等着下雨,以“听蕉”为别号,这样看来他对动与静的机理应该有所领悟了吧?
注释:¹不忒:没有差错。²假:借。³相能:亲和,谐调。⁴戛摩:碰击,摩擦。⁵迨:同“逮”,等到。⁶匝匝㴙㴙:包括后文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都是叠用象声词,用以表现雨打芭蕉的各种声响。㴙,滴水。⁷渔:打鱼人。⁸榔:捕鱼时用以敲船惊鱼的长木条。⁹骧:奔驰。¹⁰长洲:旧县名,治所在今江苏苏州。¹¹胡日之:作者同乡友。

  这篇文章叙写作者听到雨打芭蕉叶时的精致细腻的感官品味,先听而后思,并连续运用象声叠词和排比博喻句式,将原本单调乏味的声音表达得顿挫扬抑,生动流畅。文章拟物模情,形象细腻;虚实相映,意蕴独特。

  从文章中很容易发现它以文字而造就的种种音乐效果,也可以透过全篇文字把握到被作者用心描绘的雨中芭蕉的典雅气质。然而,这篇两百字不到的小品最引人注目的地方,还是它那超越表层描述的哲学思考。

  这是很让人迷惑不解的,像沈周这样一位对于事物的形体、色彩有敏锐感受的画家,何以面对葱绿的芭蕉,不是着意用他的眼,却是用他的耳去“听”这生命成长的节奏。而当他静心倾听那雨打芭蕉的渐沥声时,他脑海里浮现的,不是蕉叶上晶莹的水珠,而是形而上的抽象命题:芭蕉承雨有声,其声假之于雨;雨不集,蕉不虚,声无从起,因而声乃蕉雨相合之结果:蕉静雨动,动静相配以起声,等等。如果对中国古代绘画的特性有比较充分的了解,可以很快悟到这实际上是中国绘画重神似甚于重形似的基本理论在沈周身上的一种曲折的反映:或许可以进一步说,正因为沈周是一位一流的中国画家,而不是普通的画匠,所以他面对熟悉的绘画对象——芭蕉,才不会古板地专注于它的形,而着眼于它的神,把雨打芭蕉的动人场景当作一个哲学问题来思考。

  但《听蕉记》,终究不是一篇高深的哲学论文,而是一曲富有思辩色彩的乐章。这乐章的形式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尤为明显。当作者用“匝匝㴙㴙、剥剥滂滂、索索淅淅、床床浪浪”四串叠用象声词来表现雨点或快或慢、或大或小、或疏或密地打在芭蕉叶上时,无疑可以感到一阵新鲜感。作为一位喜欢与僧侣交朋友而又生活于姑苏水乡的画家,沈周把这种声音同时比喻为如僧人在佛堂内同声诵经与如晚归的渔舟敲响梆榔,也是顺理成章的事。但透过这种象声词的娴熟运用与生活化比喻的巧妙设置,也感到一点钱钟书先生所谓的“通感”在沈周身上有着突出的表现。沈氏之所以对于声音的感受如此细致,或许与他对于形体与色彩的敏锐感觉颇有关联,亦未可知。

参考资料:
1、 汤高才主编 沈伟麟 吉明周副主编.历代小品大观: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06:439-440
见说随帆瞻九面。碧藕花开,朵朵波心现。晓日渐飞金碧颤。晶光返射湘江练。
见说随帆瞻九面¹。碧藕花开²,朵朵波心现。晓日渐飞金碧颤。晶朵返射湘江练³
译文:听说随船在湘江航行,可以看到九面衡山;芙蓉峰像碧色的莲花盛开,朵莲花在江心映现。旭日渐渐飞升,金光碧光交错摇颤;晶亮的峰光反射江面,澄澈的湘江如同长绢。
注释:岳峰远碧:这是作者所写《潇湘十景词》之一。岳峰,即衡岳,也就是衡山,位于湖南中部,俯瞰湘江。因是五岳之一,故叫衡岳,岳峰。这首词的词前小序说:“自衡阳北三十里,至湘潭南六十里,岳峰浅碧,宛转入望。”¹见说随帆瞻九面:见说,听说。九面,因湘江至衡山曲折很多,故能看衡山的九面。²碧藕花开:指莲花峰,即芙蓉峰。衡山有七十二峰,其中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廪等五峰为著。³晶朵返照湘江练:晶朵,晶亮的峰朵。练,白娟。
谁遣迷云生绝巘。苍水仙踪,雾锁灵文篆。帝女修眉愁不展。深深未许人间见。
谁遣迷云生绝巘(yǎn)¹。苍水仙踪²,雾锁灵文篆(zhuàn。帝女修眉愁不展。深深未许人间见。
译文:是谁派遣迷云生于极高的山峦?自从舜到了苍梧之野,湘江便有仙人遗踪出现,仙人的篆书就封锁在云雾里面。仙女峰如帝尧女儿的长眉,为舜一去不回愁眉不展,她们被云雾深深地遮掩,不许人间看见她们的愁颜。
注释:¹绝巘:极高的山峰。²苍水仙踪:《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苍梧,指桂林等地。苍水,苍梧之水,指湘江。仙踪,仙人的遗踪。³雾锁灵文篆:雾锁,被云雾封闭。灵文篆,神仙的篆书。据《吴越春秋》载,禹登衡山宛委山,发石得“金简玉字之书”。⁴帝女修眉愁不展:指仙女峰。帝女,指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死后化为仙女峰。愁不展,舜随湘水下苍梧而崩,不再归来,使帝女愁眉不展。

  《蝶恋花·岳峰远碧》,是王夫之《潇湘十景词》之六。这之前,他曾写过《潇湘小八景》和《潇湘大八景》。潇湘,是湘江的别称,因其深且清而得名。《湘中记》云:“湘川清照五、七丈,下见底,石如樗蒲矣,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岩若朝霞。”王夫之是湖南衡阳人,长期活动于湘水之滨,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不但有细致的观察,而且有极深厚的感情,因而他笔下的湖南山水,自然优于他省他乡的墨客骚人。

  “岳峰远碧”,就是从远处看苍碧的岳峰。作者在本词小序中云:“自衡阳北三十里至湘潭南六十里,岳峰浅碧,宛转入望。”岳峰,即南岳衡山。山在衡山县西,湘江流经其东,可俯瞰湘江。山势雄伟,有七十二峰,以祝融、天柱、芙蓉、紫盖、石廪五峰最为著名。词中所描述的“碧藕”,即芙蓉峰。

  上片写的是泛舟湘江望中所见。“见说随帆瞻九面”,早就听说在曲折的湘江上航行,可以望见衡山各个不同的侧面。湘江从衡山东侧逶迤至株州,然后折而向西,至湘潭南六十里,再折而向北。所以,在这一段航程中,可以从东、西、北等多角度看岳峰。《水经注》载渔歌云:“帆随湘转,望衡九面。”“碧藕花开,朵朵波心现。”写苍碧的芙蓉等峰,倒映在清澈的江水中,像朵朵盛开的莲花,在波心隐现。传神地画出了一幅湘江衡岳倒影图。“晓月渐飞金碧颤,晶朵返射湘江练。”清晨,天际残月渐渐隐去;衡岳群峰披上朝霞,峰间飞瀑流泉,返射颤动着的阳朵,与素练般的江水,交相辉映,组成了一片飞动的神奇世界。画面极美,让人倾倒。

  下片写云雾中的衡岳山峰。在旭日飞升时,变幻莫测的“迷云生绝巘”,将岳峰挺拔多姿的身影,掩盖起来了。作者由此展开了丰富、奇幻的想象:首先假定这隐去“绝巘”的“迷云”,是有人“遣”来的,“迷云”的“生”,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行动。然后询句,这“迷云”是谁遣来的呢?作者从两方面作了回答:

  一、“苍水仙踪,雾锁灵文篆。”呵,这迷云的兴起,原来是为了掩盖苍水使者的仙踪,封锁灵文古篆。《吴越春秋》载:禹登衡山,“伤父功不成,乃于衡山血马祭之,仰天而啸,夕梦一人,自称元夷苍水使者,曰:欲得我山神书者斋焉。禹乃斋,遂获金简玉字之书,知治水之要,其功乃成。”又《衡阳县志》载,衡阳城北有岣嵝峰,上有石碑,字如蝌蚪文。

  二、“帝女修眉愁不展,深深未许人间见。”这迷云的兴起,是为了掩盖帝尧二女的倩影,不许人间看到娥皇、女英修长的愁眉。自古有将远山喻修眉的用法。又晋张华《博物志》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于苍梧之野),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上片写得十分明快,描绘衡山至湘潭一段湘江,山如莲花,水如素练,雅淡高洁。其境界令人流连,其神韵令人景仰。下片转入迷离凄惋的叙述,如悲似怨、愁苦哀伤,感情激荡。上片写的是乐景,下片抒的哀情。这强烈的哀乐对比,用心何在?龙榆生先生有一段话,也许可作回答:王夫之“窜伏穷山,四十余年,一岁数徙其居,故国之戚,生死不亡”(《近三百年名家词选》)。词中是否有亡明之戚呢?见仁见智,惟读者自省。

参考资料:
1、 品诗文网

diéliànhuāliù--wángzhī

jiànshuōsuífānzhānjiǔmiànǒuhuākāiduǒduǒxīnxiànxiǎojiànfēijīnchàn

jīngguāngfǎnshèxiāngjiāngliàn

shuíqiǎnyúnshēngjuéyǎncāngshuǐxiānzōngsuǒlíngwénzhuànxiūméichóuzhǎn

shēnshēnwèirénjiānjiàn

暮境难禁日月催,腊醅初见拆泥开。
暮境¹难禁日月催,腊醅(pēi)²初见拆泥开。
译文:晚年境况禁不住时间摧残,腊月酿制的酒才刚刚打开。
注释:¹暮境:晚年的境况。²腊醅:腊月酿制的酒。
压车麦穗黄云卷,食叶蚕声白雨来。
压车麦穗(suì)黄云卷,食叶蚕声白雨来。
译文:压车的麦穗如同黄云翻卷,食叶的蚕声就像大雨阵阵袭来。
薄饭蕨薇端可饱,短衫纻葛亦新裁。
薄饭蕨(jué)(wēi)¹端可饱,短衫纻(zhù)葛亦新裁。
译文:粗茶淡饭的确可以吃饱,粗布麻衣一样裁剪穿着。
注释:¹蕨薇:蕨与薇。均为山菜,每联用之以指代野蔬。
宦涂自古多忧畏,白首为农信乐哉!
宦涂¹自古多忧畏,白首为农信乐哉!
译文:自古仕途多忧患,暮年能从事农业生产实在是快乐的呀!
注释:¹宦涂:指官场仕途。
日击收田鼓,时称大有年。
日击收田鼓,时称大有年。
烂倾新酿酒,饱载下江船。
烂倾新酿酒,饱载下江船。
女髻银钗满,童袍毳氎鲜。
女髻银钗满,童袍毳氎鲜。
里胥休借问,不信有官权。
里胥休借问,不信有官权。

  这是一首揭露乡村中土豪的诗篇。村豪,指乡村豪富之家。农民辛勤劳动了一年,果实全被地主村豪掠夺去了。这些土豪在地方上势力很大,连官府也干涉不了他们。他们不是官,但势倾官府,是农村中的恶势力。

  诗的开头两句:“日击收田鼓,称大有年。”写秋收日程已到,村豪们每天敲击收田之鼓,召集佃农们为他们收割,他们督催别人辛苦劳动,让人家头顶烈日,脚踩污泥,汗水滴在田地里,自己只在一旁监收。他们占有绝大部份的土地,剥夺别人的劳动果实。除了打鼓催唤佃农刈禾之外,还不时在啧啧称道说:“今年是大有的丰年。”他们沾沾自喜,恬不知耻,自居田地的主人,在他们看来,连佃农们最低限度的穷苦生活,也全出于他们的恩赐。

  三四两句写村豪在夺取佃农劳动成果之后,狂欢享乐,尽情享用用粮食新酿的美酒,包载下江运谷的船只,颐指气使。这两句反衬佃农劳苦终年,吃的却是粗粝之食。五六两句,写这些村豪家里的人全都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妇人的头上插满银钗;儿童的衣袍,全用细软的毛皮和丝绸制成。这两句反衬劳动者衣不蔽体,女无裙裤,孩子们在秋天,也全无衣着。一旦天寒,只有忍饥受冻。

  结尾两句:“里胥休借问,不信有官权。”揭露村豪是一股顽固的势力,不仅乡村的小吏不敢过问他们,更教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权势熏天,终年鱼肉人民,毫无顾忌,就是地方官,也奈何他们不得。这“不信有官权”一句,写得极为沉痛,逼近杜甫。

  全诗所述,都是实况。作者同情人民,疾恶豪霸,在做地方官的时侯,对农村现实,有深切的了解。他对贫富不均、苦乐悬殊这一社会现实,则是深恶痛绝的。这首五律正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的。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97-98页

cūnháo--méiyáochén

shōutiánshíchēngyǒunián

lànqīngxīnniàngjiǔbǎozàixiàjiāngchuán

yínchāimǎntóngpáocuìdiéxiān

xiūjièwènxìnyǒuguānquán

枕苍龙云卧品清箫,跨白鹿春酣醉碧桃,唤青猿夜拆烧丹灶。二千年琼树老,飞来海上仙鹤。纱巾岸天风细,玉笙吹山月高,谁识王乔?
枕苍龙¹云卧²³清箫,跨白鹿春酣(hān)醉碧桃,唤青猿(yuán)夜拆烧丹灶。酣千年琼树老,飞来海上仙鹤。纱巾岸天风细,玉笙(shēng)吹山月高,谁识王乔
译文:头枕苍的青松高卧云间吹奏清箫,跨白鹿游阳春沉醉在碧桃花下,呼唤青猿在夜间拆除烧丹的炉灶。酣千年玉树苍老,海上飞来仙鹤,戴纱巾露头额天风轻拂,玉笙声在月天高高飞扬,有谁认得这位王乔。
注释:¹苍龙:指青松。²云卧:卧于云间。³品:吹奏。⁴白鹿:古人以鹿为长寿,满五百风即全身变白,称白鹿。⁵烧丹灶:炼丹的炉灶。⁶琼树:此神州中的仙树。⁷纱巾岸:推起头巾,露出前额。⁸王乔:又名王子乔,古时崇奉的神仙。

  乔吉的小令《双调·水仙子·乐清箫台》,使箫台山美丽的故事传遍了五湖四海。箫台山是乐成得名的渊源之地,乔吉借醉卧箫台山下金溪之畔,唤来猿猴拆除张文君的丹灶,表达寻仙访道的意愿;以玉树、白鹤、天风、王子晋写时空变迁,洒落一地风雅。

  月明之夜,山风林泉,箫台山顶似有箫声缈渺低吟,这就是乐成八景之一——“箫台明月”。到元朝时,“乐成八景”白鹤晨钟、箫台明月、双瀑飞泉、东塔云烟、西岑松雪、紫芝晚磬、云门福地、盖竹洞天已经形成。明朝嘉靖年间,乐成赵文韶等人仗义疏财,捐建沐箫寺和八老亭。陈璋作有《八老亭记》,赞扬赵文韶等人晚年适志泉亭的高雅情趣。因为沐箫寺前原有六棵枫树,秋来一片红艳,所以又有“六枫秋艳”的名称。

  光绪《乐清县志》记载,梅溪书院“旧在东城隅,即王忠文公祠以旁置两斋,令诸生肄业其中,亦曰书院。明隆庆间,令胡用宾重建。”清朝雍正六年(1725),县令唐传鉎把箫台山下的长春道院改为纪念王十朋的梅溪书院,延请徐炯文主持讲席。王十朋《和李花》一诗,小序有“梅溪书院”四字。王十朋称“梅溪书院”或“梅溪书馆”,不像我们今日严格。

  清朝嘉庆年间,陈舜咨、林启亨曾主讲梅溪书院。林启亨不屑于科举八股,以笃学藏书被乡里推重。后来,瑞安名儒陈黼宸曾在梅溪书院主持讲学。

  梅溪书院有近九百年历史,门生弟子遍海内,把乐清千百年积聚的耕读文化的精华,辐射到乐清全境和书院弟子足迹所到之处。但是,民国年间,梅溪书院毁坏了。现在,王十朋故乡四都的有关部门,正在考虑重建当地的梅溪书院。乐成的梅溪书院则似一首古老而雄壮的“奋进协奏曲”,始终在历史的琴键上跳跃着、轰鸣着。

  沐箫泉亭箫台桥,箫台明月箫台巷,小树林中钻出了岑山亭的尖顶,一代代以顽强的生存能力打造乐清风骨的乐清人,为故园家山谱写了一曲曲多么壮美、清新的田园交响诗。

shuǐxiānzi··qīngxiāotái--qiáo

zhěncānglóngyúnpǐnqīngxiāokuàbái鹿chūnhānzuìtáohuànqīngyuánchāishāodānzàoèrqiānniánqióngshùlǎofēiláihǎishàngxiānshājīnàntiānfēngshēngchuīshānyuègāoshuíshíwángqiáo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