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莫行远,看花莫看迟。花迟少颜色,路远长别离。
行路莫行远,看花莫看迟。花迟少颜色,路远长别离。
史鉴

史鉴

史鉴(1434—1496),字明古,号西村,别署西村逸史。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人。生于明宣宗宣德九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九年,年六十三岁。书无不读,尤熟于史。一生淡于名利和官宦,友人引荐他入朝,他多次婉言推辞,一直隐居不仕,隐留心经世之务。每有客人到访,则陈列三代秦汉器物及唐宋以来古籍、书画名品,互相鉴赏和题签。其收藏处所名有“日鉴堂”。正德间,吴中高士首推沈周,史鉴次之,所作《晴雨霁三游西湖》,为游记文学经典,有《西村集》八卷,见《四库总目》。 ▶ 329篇诗文

猜您喜欢
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yàn)¹开金饼²。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注释:¹滟滟:光动摇貌。²金饼:月饼的联想。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
桂花¹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yǐ)河桥,清光愁玉箫。
注释:¹桂花:兼指月中之桂,半虚半实。

  中秋佳节是我国古代文人经常采用的题材。这首词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中秋赏月的无比赞美之情。

  上片的四句写待月的心情,依换韵分两层。“何须急管吹云暝,高寒滟滟开金饼”写人们等待月亮缓慢爬高时的情景。起句作者通过描写“急管吹云暝”的幼稚举动,表现出人们盼月的急切心情。妙在作者并非仅仅依赖“急管”这具体的东西来表达抽象复杂的心情,却在“急管吹云暝”之前冠上“何须”两字。

  这样一来就使句意更深一层。不单表现了人们的急切心情;又表现出月出人间的积极主动。下句“高寒滟滟开金饼”具体细致地描写了月如何穿出云丛出现在高空。此句化用苏舜钦《中秋新桥对月》诗:“云头滟滟开金饼。”“滟滟”,光摇动貌,写月的迷人姿态。

  “金饼”既以金色形容了月光之明亮耀眼,又以饼的圆形点明是中秋满月。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这是自劝与劝人勿辜负良辰美景的警语。这句既高度赞美了中秋夜月,又为下片赏月铺垫。

  下片写赏月,作者扣紧中秋月的特色,一句一个动人的月夜场景,从各个角度来刻画这令人难以忘怀的中秋月夜。换头“桂花香雾冷”是半虚半实的双关语。实者,桂花被月光笼罩着,加上秋夜湿露,看上去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桂花透过这“雾气”散发着阵阵幽香。虚者,写月中桂。联系上片的“高寒”很自然地会想到广寒宫的桂树、嫦娥、吴刚、桂子飘香等美丽的传说故事,仿佛感到月中之“桂花香雾冷”,令人产生无尽的遐想。下句“梧叶西风影”,则实写月光下明亮的夜景。这句与上句同样没有出现“月光”字样,但却通过秋风中梧桐树枝叶的清影反衬月光的明亮。没有月,那有影,不言月光而言树影便将月光的亮度具体可感地写出来了。“西风”二字不只是再点秋季,更重要的是使这个景色变活了,因为有“西风”,能使“梧叶”发出响声,能使“影”动,还能使人仿佛感觉到凉意。这一韵中的“桂花”、“冷”、“梧叶”、“西风”都是节候性强的词语,这就构成了秋月的特征性意境。最后“客醉倚河桥,清光愁玉箫”又换一个镜头,进一层写人在中秋之月的心境。上片“今夕不登楼,一年空过秋”只不过从月明当赏而言,这里却是既赏情景。“客醉”二字最引人深思。

  若只言“醉”,有可能是中秋亲朋好友团圆欢聚,一醉方休,但加上一个“客”字就要突破这个可能性了。中秋为“客”,一醉之后,对着团圆的月,就更会因离别而伤心了。“倚河桥”,对着天上、水中的明月,更会浮想联翩,很自然地想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的意境。“玉箫”与首句的“急管”遥相呼应,然而两者的情调迥然不同。一个是待月之初,一时忘却客中之感的急切希冀的欢快之音,一个是既见秋月反勾起客愁的冷漠凄凉的愁苦之声。常见的月圆人不圆的主题,作者却并不急于一语道破,先从情理中应有的欢快说起,继用“冷”、“影”稍稍透露气氛,一直憋到最后才吐出一个“愁”字来,不仅在写法上有如剥茧抽丝之妙,而且在效果上收到扣人心弦之妙。这样写出的愁,读者之心能够格外惦量出它的沉重。这是一种别致的艺术手法。

mán ·guǎnchuīyúnmíng

gāoguānguó sòngdài 

guǎnchuīyúnmíng gāohányànyànkāijīnbǐng jīndēnglóu niánkōngguòqiū 
guìhuāxiānglěng 西fēngyǐng zuìqiáo qīngguāngchóuxiāo 
柳带榆钱,又还过、清明寒食。天一笑、浦园罗绮,满城箫笛。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
柳带榆(yú)¹,又还过、清明寒食²。天一笑、浦园罗绮(qǐ)³,满城箫笛。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
译文:柳条飘拂,榆荚成串。清明、寒食两节已过。天晴了,满园游玩的仕女,满城笙歌。阳光照耀,满树红天红得艳丽;雨后远山,座座青翠欲滴。问江南:都有谁来乌衣园探寻?只有我这个江南过客。
注释: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金陵乌衣园:南京秦淮河岸乌衣巷东面,原为东晋王、谢等贵族住宅遗址,南宋时已成为人们游乐场所。¹柳带榆钱:指柳条飘拂,榆荚成串。²清明寒食:“清明”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一“气”。“寒食”是令名,在清明节前一两日,以禁火做饭,故名。³罗绮:此以衣代人,指游女。⁴江南客:自指并兼指其兄。
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
乌衣巷¹,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mì)。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抖擞(sǒu)一春尘土债²,悲凉万古英雄迹。且芳尊随分³趁芳时,休虚掷(zhì)
译文:乌衣巷的模样还似往昔。可乌衣巷中的往事今日已难寻觅。只有春来秋去的燕子年年来此地,看到的也不过是苍茫暮色中残阳渐坠西。我来这里游赏本想除去为官经历上的烦意,眼前所见,倒为古今沧桑生出无数悲切和忧郁。且端着酒杯让我随意畅饮,莫虚度了这天气晴朗和天红柳绿的光阴。
注释:¹乌衣事:指东晋王导和谢安住在这里,衣冠来往、车马喧闹的历史事迹。²尘土债:指自己仕宦的官务。³随分:犹云随便。

  这首词为感愤时事之作。上片作者写自己游乌衣巷看到春末的景况,表达光阴荏苒之感。下片转入怀古,引出自己身世,抒发自己仕途不顺的苦闷和压抑之情。这首词融情于景,借古讽今,笔调洒脱凝重,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上片侧重写景,景中含情,其中“满园罗绮,满城箫笛”的热闹场景与“花树得晴红欲染,远山过雨青如滴”的美好景致,皆足以动人游兴,让人兴奋,但却与宦途不顺的吴氏兄弟的郁闷心情不相协调,反而引出了他们的客居之愁。前两句写乌衣园及金陵城内游人如织的赏春盛事,后两句对仗工整,将此时节的美丽风景描绘得尤为绘声绘色。

  “问江南、池馆有谁来?江南客。”在这乌衣园内的池阁馆榭间游玩的是些什么人呢?其中就有我这来自江南的游客。上片结句以一问答引出自己客中游园的身份,乐尽悲续,引起下片的身世之慨。

  下片转入怀古抒情,郁闷之情贯穿全篇。“乌衣巷,今犹昔。乌衣事,今难觅。”两句以“乌衣”并提,但巷犹昔,事难觅,对比十分鲜明。王谢的德行已成历史,不复存在,所以难觅。来到此地,只见小巷依然,触景生情。“但年年燕子,晚烟斜日。”只有春来秋去的燕子年年来此凭吊一番, “晚烟斜日”景象何其萧条。燕子当年经历过乌衣园的繁盛,如今又看到它的冷落,作者的今昔之感借燕子作了具体呈现。这里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诗句,但用意不同。刘诗旨在奚落、讽刺,这里是景仰、怀念。

  “抖擞一春尘土债,悲凉万古英雄迹。”语出辛弃疾《沁园春·和吴子似县尉》词中“直须抖擞尘埃”句。“这里“尘土债”与“英雄迹”对照,显示了自己及其兄多少沉沦下僚、尘驱物役的苦闷和愤慨;“英雄”二字显示出兄弟二人不同于那些“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的世俗之人,他们悲愤的是壮志难酬,追求的是干一番惊天动地的英雄事业。此二句将怀古之情拍合到自身的宦海沉浮之感中。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多少英雄业绩俱已成为过眼烟云,又不禁心生悲凉。这两句把这种思想感情的曲折表现。“且芳尊随分趁芳时,休虚掷。”感情并非消极低沉,而是故作反语,表现自己济时报国的“英雄”事业难以实现的悲愤。这正言若反手法的运用,使得全词的感情更显沉郁凄劲。

  词有沉郁顿挫之致,感情的抒发由隐到显,诼弗展开。含蕴深远。颇耐人寻昧。笔调洒脱凝重,与辛词风格相近。

参考资料:
1、 施蛰存,陈如江.宋词经典: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01:第361页
2、 夏于全.唐诗宋词 第十九卷 宋词: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6.1:第274页
天迷关,地迷户,东龙白日西龙雨。
天迷关,地迷户¹,东龙²白日西龙³雨。
译文:乌云弥漫秦时的雄关,大地掩没山河的门户。两只苍龙正在相斗,一会儿白日高照,一会又满天大雨。
注释:鸿门会: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咸阳,废秦苛法。项羽率诸侯军至鸿门,听部下言,邀刘邦赴宴,欲杀刘邦,幸项伯相助与张良、樊哙谋勇,刘邦逃脱了厄运。鸿门:地名,在今陕西新丰镇鸿门堡村。¹天迷关,地迷户:传说中天有门,地有户。用“迷”用来形容天地混沌莫辨之状,这里喻秦末天下无主。²东龙:指刘邦。传刘邦为赤帝子。³西龙:指项羽。
撞钟饮酒愁海翻,碧火吹巢双猰貐。
撞钟饮酒愁海翻,碧火吹巢¹双猰(yà)(yǔ)²
译文:且举玉钟饮酒,愁云恨海翻覆,那边正巢居窥伺,有一对凶恶的猰貐。
注释:¹碧火吹巢:化用李贺《神弦曲》“笑声碧火巢中起”一句。碧火,王充《论衡·论死》:“人之兵死也,世言其血为磷。磷火色碧,故言碧火。吹巢,烧鸟巢。²双猰貐:喻指欲害刘邦的范增、项庄。猰貐,食人怪兽,似狸而善走。
照天万古无二乌,残星破月开天馀。
照天万古无二乌¹,残星破月开天馀²
译文:万古千秋的天上,岂能有两轮金色的太阳。天的那一个角落,只有残星和月亮的光芒。
注释:¹二乌:即二日。《淮南子·精神训》曰:“日中有踆乌。”故以乌代日。²馀:有版本作“余”。
座中有客天子气,左股七十二子连明珠。
座中有客¹天子气²,左股七十二子连明珠。
译文:座中的来客有天子的气象,七十二颗黑痣像明珠排布在左腿之上。
注释:¹座中有客:此指刘邦。客:即刘邦。²天子气:《史记》载,刘邦所至有五采气,为天子气。左股七十二子:事见《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军声十万振屋瓦,排剑当人面如赭。
军声十万振屋瓦,排剑当人面如赭(zhě)¹
译文:十万大军齐声呼喊,呼喊声震地摇天。将军拔出长剑,剑光照红了容颜。
注释:¹赭:这里指赤红色。
将军下马力排山,气卷黄河酒中泻。
将军下马力排山,气卷黄河酒中泻。
译文:将军下马,力能拔山,豪气于云,黄河翻卷。
剑光上天寒彗残,明朝画地分河山。
剑光上天寒彗¹残,明朝画地分河山。
译文:剑光上天,星月凋残,明朝划却了河山一半。
注释:¹彗:即所谓扫帚星。古人认为此星为妖星,是不祥之兆。
将军呼龙将客走,石破青天撞玉斗。
将军呼龙将客走¹,石破青天撞玉斗²
译文:将军把来客送走,亚父的玉斗撞破了耿耿青天。
注释:¹“将军”句:承上文,句中“将军”当指项羽。呼龙:鸿门会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故曰“呼龙”。客:指刘邦,在鸿门宴中刘邦为客。²撞玉斗:指范增挥剑击碎刘邦送来的玉斗。

  这是一首咏史诗,写刘邦、项羽鸿门之会。此诗前六句,写秦末大乱,楚、汉抗争,作时代氛围的刻画;中间六句,从大形势的渲染跳到宴会上,分别描写刘、项双方:刘邦的志向、实力,项羽的气概、军威;后四句则概括了鸿门会的结局,以刘邦溜回军中,范增撞碎玉斗宣告了鸿门会的结束。全诗结构紧凑,用词精炼,事至繁而笔极简,造语奇崛,意境幽诡。

  杨维桢这首诗的所长是想象丰富,运笔兼有空灵和奇崛两个不容易统一在一起的特点。鸿门宴中刘邦、项羽以及范增、项庄、樊哙、张良等都有许多生动的性格鲜明的言语行动,这些经过司马迁的刻画,人们早已耳熟能详,若再重复描写,便无新意。如张宪《鸿门会》写:“披帷壮士发指冠,侧盾当筵请公舞。白发老臣心独苦,玉玦三看君不语。”这不如读《史记》更具体、更生动。杨维桢此《鸿门会》则不然,他完全撇开刘、项等人在宴会中具体的言语行动,而驰骋其缥缈不羁的灵思,从当时群雄角逐的大形势着眼,刻画其风云变幻、惊心动魄的时代氛围。因此,读此诗的时候有一种读《史记》时所没有的审美感受。

  此诗前六句,纯作时代氛围的刻画。首句迭用两个“迷”字,极言天地混沌莫辨之状,暗喻秦末天下无主,一切都动荡不定的情势。其时秦王子婴已降,秦军已摧垮了,然各起义将领拥军自重,为“东龙”或为“西龙”行云布雨,阴晴不定。一场更为复杂、难以逆料的战争在酝酿着,因为“照天万古无二乌”,天无二日,秦朝一亡,揭竿起义的诸将领终究是要决一雌雄的。鸿门会可以说正是这一矛盾激化与公开化的标志。

  中间六句,从大形势的渲染顿然跳到宴会上,分别描写刘、项双方:刘邦的志向、实力,项羽的气概、军威。诗中描写项羽,称他“将军下马力排山”。项羽素以勇猛称,设鸿门宴把刘邦召来,虽然恼恨刘邦捷足先登,然也并没有把刘邦当作一回事,大有一跺足便可使山河颤抖之气概。故诗中以“气卷黄河酒中泻”句形容之。李贺《梦天》诗有“一泓海水杯中泻”句,描写从天上望下来大海之小似乎只能注满一杯;此则写项羽气概之大,似乎可以把黄河注入酒杯中,一饮而尽。此充分说明了项羽对潜在的敌手刘邦是掉以轻心了。

  后四句则以极精练、极富韵致的笔调,概括了鸿门会的结局。“剑光上天寒彗残”鸿门会中双方剑拔弩张,最惊心动魄者莫过于项庄舞剑了。诗写其直如天上飞划而过的彗星,是险到了极点。而后,项伯为报张良救命之恩通敌,项羽因自傲而手软,其结果是刘邦得以逃席逸去,鸿门会不了了之,这便是诗中所写的“将军呼龙将客走”的局面。项羽坐失了消灭潜在对手刘邦的最佳时机,对此范增愤愤不已,在刘邦脱身后,张良谢,以白璧一双赠项羽,玉斗一双赠范增。项羽受璧,范增则恼恨已极,置玉斗于地,拔剑撞而破之。诗人高度评价范增的识见,故把他撞玉斗的行动喻为“石破青天”。

  全诗造语奇崛,意境幽诡,颇有些接近李贺的风格,个别地方如“碧火吹巢”,袭自李贺的《神弦曲》:“百年老鸮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他没有正面去实写刘、项对峙的军事形势,而是用了一连串似乎无关的奇特的比喻加以烘托。如“东龙白日西龙雨”、“残星破月开天余”、“碧火吹巢”、“石破青天”等词句,均难以通常的语法或逻辑去理解。然它们组合在一起,却又十分形象地勾画了秦末动乱的社会状态以及波谲云诡的政治、军事的形势。这样一种以许多奇丽古怪的物象来烘托诗歌意旨的手法正是李贺诗歌的特征,显然杨维桢此诗颇多借鉴李贺之处,特别是同一题材的《公莫舞歌》。然比较而言,李贺的《公莫舞歌》稍嫌堆砌,格局不大,此诗则纵横驰骋,元气淋漓。

参考资料:
1、 钱仲联,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171-173页

hóng鸿ménhuì

yángwéizhēn yuándài 

tiānguān  dōnglóngbái西lóng 
zhuàngzhōngyǐnjiǔchóuhǎifān huǒchuīcháoshuāng 
zhàotiānwànèr cánxīngyuèkāitiān 
zuòzhōngyǒutiān zuǒshíèrliánmíngzhū 
jūnshēngshíwànzhèn páijiàndāngrénmiànzhě 
jiāngjūnxiàpáishān juǎnhuángjiǔzhōngxiè 
jiànguāngshàngtiānhánhuìcán míngzhāohuàfēnshān 
jiāngjūnlóngjiāngzǒu shíqīngtiānzhuàngdǒu 
倦客如今老矣,旧时不奈春何。几曾湖上不经过。看花南陌醉,驻马翠楼歌。
(juàn)¹如今老矣,旧时不奈春何。几曾湖上不经过。看花南陌²醉,驻马翠楼²歌。
译文:倦客如今已老矣,而春天还像旧时一样,每年都如期来到人间。可是我的心情已与过去大不相同,只能发出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叹了。回忆以前经常在西湖一带泛舟西湖,观景看花,饮酒听歌,几无虚日。
注释:¹倦客:词人自指。²南陌:游乐之地。²翠楼:词中指妓馆歌楼。
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著春罗。枉教装得旧时多。向来箫鼓地,犹见柳婆娑。(箫鼓地 一作:歌舞地)
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著春罗¹。枉教装得旧时多。向来箫鼓地,犹见柳婆(pó)(suō)²
译文:云见芳草触动愁思,不免忆起着春罗湘裙的歌童舞女。现在的一些歌伎舞女,她们打扮得比旧时歌伎舞女更加娇艳。西湖边上的婀娜柳枝临风婆娑而舞,只能令人追忆当年之歌喉舞腰而已。
注释:¹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着春罗:云见芳草触动愁思,不免忆起着春罗湘裙的歌童舞女,勾引起对昔年繁华生活的缅怀。²婆娑:盘旋起舞。

  上片首句“倦客如今老矣”。词人自称“倦客”,是由于经历了生活的挫折,对人世产生了厌倦情绪的缘故。“旧时可奈春何”,春天每年都如期而至,但词人的心情却不同于往年,感叹的意味很重。下文转入回忆。“几曾湖上不经过。看花南陌醉,驻马翠楼歌”说往年经常在西湖一带游赏观光,几无虚日。“看花南陌醉,驻马翠楼歌”是全词中最精采的语句。它用华丽的字面勾画出了一幅由色彩、声音和动态所组成的形象鲜明的生活图景,概括了词人过去那段看花赏景、饮酒听歌的繁华热闹的生活经历。

  写到下片,词人又把回忆的内容集中在歌妓之类的人物身上。“远眼愁随芳草,湘裙忆着春罗”两句,由牛希济《生查子》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演化而来,词人着意增添了“愁”、“忆”两个字,从而使他重新写出来的词句的抒情色彩更加浓烈,抒情作用也更加直接。“枉教装得旧时多”一句,起着由回忆过去转到述说当前的过渡和连接的作用,尽管现在仍可看到一些装饰得比旧时模样更好的歌妓舞女,但却引不起词人旧日的欢快情绪了。结尾的“向来歌舞地,犹见柳婆娑”要与上片的“看花”、“驻马”两句合看,因为它们之间有联系,也有对比,而从中展示的则是一种由于今昔变化而引发出来的感叹与悲伤。

  从风格看,这首词只是继承了唐五代北宋以来的婉约派词风,境界比较狭窄。但炼词造句,颇为出色,尤以上片结尾二句“看花南陌醉,驻马翠楼歌”,值得称道。全词以感叹直人,以柳婆娑作结,中间插入昔时醉酒、骑马、听歌的回忆,虚实相间,反复烘染,感伤情味较浓。

参考资料:
1、 夏承焘等著.宋词鉴赏辞典 下:上海辞典书出版社,2013.08:第1650页
2、 钱仲联主编.爱情词与散曲鉴赏辞典: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09:第406页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¹能,最是不济事²
译文: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才能,(其实)是最不能成事的。
注释:¹以…为:把…作为。²济事:能成事,中用。济,对事情有益。
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眼中了了¹,心下匆匆,方寸²无多,往来应接不暇(xiá)³,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shú)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¹⁰,愈¹¹¹²愈出¹³,愈研¹⁴愈入¹⁵,愈往¹⁶而不知其所穷¹⁷。虽¹⁸生知安行¹⁹之圣,不废困勉下学²⁰之功²¹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hàn)²²读《阿房宫赋》²³至四鼓²⁴,老吏苦²⁵之,坡洒然²⁶不倦。岂²⁷²⁸一过²⁹即记,遂了³⁰其事乎!惟虞(yú)世南、张睢(suī)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³¹读,迄³²无佳文。
译文:眼里看得清楚,心里匆匆而过,(其实)留在心中的并不多,(这样)看来看去眼睛根本应付不过来,就像看歌舞场中的美女,看上一眼就过去了,和我(又)有什么相关呢?自古以来过目成诵的人,有谁(能)比得上孔子呢?孔子研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都断了好几次,不知道他翻阅过几千几百遍了,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越探索越明白,越钻研越深入,越是深入钻研就越是不知道它的尽头。即使是像孔子那样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能从容不迫地实行大道的圣人,也不会停止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功夫。苏东坡读书不需要读第二遍,然而他在翰林院时读《阿房宫赋》直到四更天,掌管翰林院的老官吏觉得他读得辛苦,可苏东坡却十分畅快,毫无倦意。怎么能因为看一遍就能记诵,便丢下书本,草草结束学习呢!只有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一生读书从不读第二遍,但他们始终也没有写出好文章。
注释:¹了了:明白。²方寸:指人的内心。³不暇:没有空闲,指应付不过来。⁴即:立刻。⁵与:和。⁶与:相关。⁷孰:谁。⁸如:比得上。⁹韦编三绝:相传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使穿连《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韦,皮革。¹⁰微言精义:精微的语言,深刻的道理。¹¹愈:越。¹²探:探讨,探寻。¹³出:显露,明白。¹⁴研:钻研。¹⁵入:深入。¹⁶往:前行。¹⁷穷:穷尽。¹⁸虽:即使。¹⁹生知安行:生,出生。知,懂得。安,从容不迫。行,实行。即“生而知之”(不用学习而懂得道理)、“安而行之”(发于本愿从容不迫地实行)。这是古人以为圣人方能具有的资质。²⁰困勉下学:刻苦勤奋地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²¹功:努力。²²翰林:皇帝的文学侍从官。这里指翰林院,翰林学士供职之所。²³《阿房宫赋》:唐朝杜牧的文章。²⁴四鼓:四更,凌晨1~3时。²⁵苦:以......为苦,对.....感到辛苦。²⁶洒然:畅快的样子。²⁷岂:难道。²⁸以:因为。²⁹过:过目。³⁰了:结束,完结。³¹再:第二次。³²迄:始终,一直。
且过辄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在此数段耳。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的钝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恶曲,及打油诗词,亦复寓目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贮其中,其龌龊亦耐不得。
¹过辄(zhé)²成诵,又有无所不诵之陋³。即如《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gāi)下之会为最。反覆诵观,可欣可泣¹⁰,在此数段耳¹¹。若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非没分晓¹²的钝(dùn)¹³汉!更有小说家言,各种传奇¹⁴恶曲,及¹⁵打油诗词¹⁶,亦¹⁷¹⁸寓目¹⁹不忘,如破烂厨柜,臭油坏酱悉²⁰(zhù)²¹其中,其龌(wò)(chuò)²²亦耐不得²³
译文:况且过目一遍能背,又有什么都背的坏处。就像《史记》一百三十篇中,《项羽本纪》写得最好,而《项羽本纪》中,又要数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会(几个片断)写得最好。反复诵读观赏,值得欣喜、值得悲泣(的内容),只在这几个片断罢了。如果一部《史记》,篇篇都读,字字都记,岂不成了不懂道理的愚钝之人!还有小说家的作品,各种品味低俗的戏曲,以及打油诗词,也都过目不忘,这样的人就像一个破烂的厨柜,发臭的油,腐坏的酱全都贮藏在里面,他的品位低俗也是让人难以忍受的!
注释:¹且:况且。²辄:就。³陋:弊端。⁴即:就。⁵《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朝司马迁撰。⁶以:认为。⁷为:是。⁸会:包围。⁹观:观赏。¹⁰可欣可泣:值得欣喜值得悲泣。¹¹耳:罢了。¹²没分晓:不懂道理。¹³钝:迟钝,愚笨。¹⁴传奇:这里指明清两代盛行的戏曲。¹⁵及:以及。¹⁶打油诗词:内容和词句通俗诙谐、不拘平仄韵律的旧体诗词;相传为唐朝张打油所创,因而得名。¹⁷亦:也。¹⁸复:又。¹⁹寓目:观看,过目。²⁰悉:都。²¹贮:贮藏。²²龌龊:不干净,这里有品位低俗的意思。²³不得:不能够。
这封家书实际上是对“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的批驳,从而引导家中子弟树立读书必须深入研究的正确态度。  第一段作者便提出过目成诵“最是不济事”,表明了鲜明的态度。  第二段作者先是指出匆匆而读其实什么收获也没有,接着又以孔子、苏东坡、虞世南等人为事实论据,从正反两面论证,强调只有深入研读才能真正读懂书中真谛的道理。  第三段作者进一步论述“过目成诵”的另一弊端——“无所不诵”:不辨真伪精粗,一概成诵,结果只能成为“臭油坏酱悉贮其中”的“破烂厨柜”,论证了读书应该有所选择,取其精华,令读者的认识又深一层。

wéixiànshǔzhōngshèshū

zhèngxiè qīngdài 

    shūguòchéngsòngwéinéng zuìshìshì 

    yǎnzhōngliǎoliǎo xīnxiàcōngcōng fāngcùnduō wǎngláiyīngjiēxiá kànchángzhōngměi yǎnguò  qiānguòchéngsòng shúyǒukǒngzhě   zhìwéibiānsānjué zhīfānyuèguòqiānbǎibiànlái wēiyánjīng tànchū yán wǎngérzhīsuǒqióng suīshēngzhīānxíngzhīshèng fèikùnmiǎnxiàxuézhīgōng dōngshūyòngliǎngbiàn ránzàihànlín ēpánggōng zhì lǎozhī ránjuàn guò suìliǎoshì wéishìnán zhāngsuīyáng zhāngfāngpíng píngshēngshūzài jiāwén 

    qiěguòzhéchéngsòng yòuyǒusuǒsòngzhīlòu  shǐ bǎisānshípiānzhōng  xiàngběn wéizuì ér xiàngběn zhōng yòu鹿zhīzhàn hóng鸿ménzhīyàn gāixiàzhīhuìwéizuì fǎnsòngguān xīn zàishùduàněr ruò shì  piānpiāndōu dōu fēiméifēnxiǎodedùnhàn gèngyǒuxiǎoshuōjiāyán zhǒngchuán yóushī wàng lànchúguì chòuyóuhuàijiàngzhùzhōng chuònài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