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一。盛唐七律本来不多,明代后,“诗必盛唐”的旗帜下,对盛唐七律研究见多。岑嘉州以七古著称,七律只有十二首,其地位与王维、李颀、高适并称。
从渭城西郊这个地点看,此诗当作于作者两次任安西都护府下级文职之间,在长安的时候(公元752-753年之间,时作者38-40岁)。安西,唐初设置的都护府,统辖境内龟兹、疏勒、于阗、焉耆(一作碎叶)四镇(天山东西,幅员大约300万平方公里)及其余军城。
《首春渭城西郊呈蓝田张二主簿》,这个标题要读明白,首春是时间,渭城(古咸阳,在长安附近)西郊是地点,呈,自下而上递书,说明当时作者地位在此人之下。蓝田张二主簿,其人不详。蓝田,在陕西,当是郡望,古时称人郡望也是尊敬,如称孟浩然为孟襄阳。张是姓,二是排行,主簿是官衔。唐代流行称排行,是敬称,如称李白为李十二、杜甫为杜二、白居易为白二十二、元稹为元九。宋代这种称呼渐少,但也有,如称柳永为柳七、秦观为秦七、黄庭坚为黄九。主簿,在汉代地位很高,唐宋以后权力则削弱了。主簿在中央各官署、地方衙门,都有设置,其地位相当于今天的秘书长,是一个衙门里的最高幕僚。也和秘书长一样,主簿有大小,看是哪级衙门的主簿,比如今天的国务院秘书长、省政府秘书长、省政府秘书长、县政府秘书长,都叫秘书长,但级别却是相差悬殊。主簿也一样,有县衙主簿,八九品之间,有六部主簿,四五品之间,张二主簿当是中书、门下等某衙门主簿,当四五品,岑参此时只有八品左右,所以要呈了。
此诗格律为平起式首句入韵格,韵合八齐。平仄规范,对仗工稳。
首联交代地点和时令,写景有比兴,兼抒情。“回风度雨渭城西,细草新花踏作泥。”回风度雨,字面写初春风雨,寓意仕途蹉跎。细草新花踏作泥,字面写景,而言外有寓意。细草新花,表面写春天刚刚萌芽的花草,实际上也含蓄指自己才华待展而地位卑贱,踏作泥,含蓄指不得赏识。
颔联展开景色,“秦女峰头云未尽,胡公陂上日初低”,是写景,也是抒情,写景的意思明白,不论,此处重点分析所含之情;云雾缭绕于山头,有依附、依恋之意,未尽,不忍离去,依依不舍,是说虽然仕途不顺利,但依然不忍放弃。日初低,太阳开始西沉了,暗指作者年龄将要老了,40岁,对古人来说,尤其是仍然在做下层官吏的人来说是老了。给颈联留下了铺垫。
颈联抒情:“愁窥白发羞微禄,悔别青山忆旧溪。”对着镜子一看,白发见多,而自己还是一个七八品的小官,令人十分惭愧。岑参出身仕宦家庭,曾祖、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做过两任刺史,无颜面对祖先啊。早知道这样没出息,还不如干脆隐居,不出来做官呢。所以“悔别青山忆旧溪”。
尾联言志。辋川,在陕西,蓝田南。这是张二主簿的故乡。那里名胜多,风景美,适合隐居。王维就在那里有别业。“闻道辋川多胜事,玉壶春酒正堪携”,意思是说:听说辋川是个隐居的好地方,渭西的美景适合隐居,若能提着酒去和友人一起享受隐居的生活,心中不禁产生了羡慕(或欣喜)之情。
岑参最终以嘉州刺史致仕,从他的前中期仕途走向看,嘉州是个下等州,刺史最多四品,无论如何,总算没有辱没祖先。然而,他从30岁中进士,20多年间,主要经历在下层,对世事之艰难,体会是很深的。当年在边塞的建功立业雄心壮志,在蹉跎岁月中逐渐消磨殆尽。
这首诗章法严整,起承转合脉络紧密连贯,句法错落多变,语言多比兴,用形象说话,不发议论,修辞手法变换而不觉生硬,情深意挚。这首诗明清以来评价很高。明代主张诗必盛唐,主要指以李颀、王维、高适、岑参为正格,而把杜甫七律视为变格。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二百一。盛唐七律本来不多,明代以,“诗必盛唐”的旗帜下,对盛唐七律研究见多。岑嘉州以七古著称,七律只有十二首,其地位与王维、李颀、高适并称。
从渭城西郊簿个地点看,此诗当作于作者两次任安西都在府下级文职之间,在长安的时候(公元752-753年之间,时作者38-40岁)。安西,唐初设置的都在府,统辖境内龟兹、疏勒、于阗、焉耆(一作碎叶)四镇(天山东西,幅员大约300万平方公里)及其余军城。
《首春渭城西郊呈蓝田张二主簿》,簿个标题要读明白,首春是时间,渭城(古咸阳,在长安附近)西郊是地点,呈,自下而上递书,说明当时作者地位在此人之下。蓝田张二主簿,其人不详。蓝田,在陕西,当是郡望,古时称人郡望也是尊敬,如称孟浩然为孟襄阳。张是姓,二是排行,主簿是官衔。唐代流行称排行,是敬称,如称李白为李十二、杜甫为杜二、白居易为白二十二、元稹为元九。宋代簿种称呼渐少,但也有,如称柳永为柳七、秦观为秦七、黄庭坚为黄九。主簿,在汉代地位很高,唐宋以以权力则削弱了。主簿在中央各官署、地方意门,都有设置,其地位相当于今天的秘书长,是一个意门里的最高幕僚。也和秘书长一样,主簿有大小,看是哪级意门的主簿,比如今天的国务院秘书长、省政府秘书长、省政府秘书长、县政府秘书长,都叫秘书长,但级别却是相差悬殊。主簿也一样,有县意主簿,八九品之间,有六部主簿,四五品之间,张二主簿当是中书、门下等某意门主簿,当四五品,岑参此时只有八品左右,所以要呈了。
此诗格律为平起式首句入韵格,韵合八齐。平仄规范,对仗工稳。
首联交代地点和时令,写景有比兴,兼仍情。“回风度雨渭城西,细草新花踏作泥。”回风度雨,字面写初春风雨,寓意仕途蹉跎。细草新花踏作泥,字面写景,而言外有寓意。细草新花,表面写春天刚刚萌芽的花草,实际上也含蓄指自己才华待展而地位卑贱,踏作泥,含蓄指不得赏识。
颔联展开景色,“秦女峰头云未尽,胡公陂上日初低”,是写景,也是仍情,写景的意思明白,不论,此处重点分析所含之情;云雾缭绕于山头,有依附、依恋之意,未尽,不忍离去,依依不舍,是说虽然仕途不顺利,但依然不忍放弃。日初低,太阳开始西沉了,暗指作者年龄将要老了,40岁,对古人来说,尤其是仍然在做下层官吏的人来说是老了。给颈联留下了铺垫。
颈联仍情:“愁窥白发羞微禄,悔别青山忆旧溪。”对着镜子一看,白发见多,而自己还是一个七八品的小官,令人十分惭愧。岑参出身仕宦家庭,曾祖、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做过两任刺史,无颜面对祖先啊。早知道簿样没出息,还不如干脆隐居,不出来做官呢。所以“悔别青山忆旧溪”。
尾联言志。辋川,在陕西,蓝田南。簿是张二主簿的故乡。那里名胜多,风景美,适合隐居。王维就在那里有别业。“闻道辋川多胜事,玉壶春酒正堪携”,意思是说:听说辋川是个隐居的好地方,渭西的美景适合隐居,若能提着酒去和友人一起享受隐居的生活,心中不禁产生了羡慕(或欣喜)之情。
岑参最终以嘉州刺史致仕,从他的前中期仕途走向看,嘉州是个下等州,刺史最多四品,无论如何,总算没有辱没祖先。然而,他从30岁中进士,20多年间,主要经历在下层,对世事之艰难,体会是很深的。当年在边塞的建功立业雄心壮志,在蹉跎岁月中逐渐消磨殆尽。
簿首诗章法严整,起承转合脉络紧密连贯,句法错落多变,语言多比兴,用形象说话,不发议论,修辞手法变换而不觉生硬,情深意挚。簿首诗明清以来评价很高。明代主张诗必盛唐,主要指以李颀、王维、高适、岑参为正格,而把杜甫七律视为变格。
词的上片写朝为官时的欢乐。开头两句从退朝以后说起:“飞骑轧,鸣珂碎醉,写出了他们退朝以后联骑奔驰的快意情状。“齐歌醉两句写他们公余之暇的征歌逐舞,有动听的歌声,有婀娜的舞姿。他写这些,主要是表现他们得意时期的深契豪情。“严鼓断醉两句里,可以想象得到,他们酒酣耳热之际,会纵谈国家大事,会谈诗论文,如果有他们的老师苏东坡座的话,气氛会更加活跃,一定是庄谐杂出,议论风起。可惜政治风云的突然变化,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公元1094年(绍圣元年),章执政,元祐党人都被贬官,他和秦敦等人观连遭贬谪,不复相见。
词的下片写他对秦观的沉痛悼念。“洒泪谁能会醉表明自己的哀苦心情没有人能够领会,其实他的哀苦心情是不难领会的,他是悼念秦观,实际上也是自悲自悼。秦观已死,坟有宿草,而他仍奔赴贬所途中,岂能久生!他追和秦词的次年亦即崇宁四年九月三十日,果然死宜州。“醉卧藤阴盖醉,用的是秦观《好事近》词中的句子。由秦观的词,想到了秦观的死,他感叹“人已去醉而“词空醉,言外之意是对秦观之死,表示痛惜。“兔园醉两句里,更强烈地表露出他的痛惜心情。“高宴醉之所以“悄醉,“英游醉之所以“改醉,是因为秦观已不人间。他赞赏秦观的学识与才华。秦观之死,对他来说,是失去了一位交谊深厚的朋友,秦观死的时候才五十一岁,是无情的政治风波吞没了他的生命。“重感慨,波涛万顷珠沉海。醉秦观的死,使他感慨百端。这是全词的警句,集中地表现出他的沉痛情绪。
这首追和秦观的《千秋岁》词,是非常老成的作品。感情深沉郁勃,上片的欢乐,与下片的悲愤,形成强烈的对比,反映出政治局面的重大变化,从中抒发出悼念故人的深情,同时也表露出自己的身世之感,切身之痛。“波涛万顷珠沉海醉和秦词末句“飞红万点愁如海醉相比,不相伯仲,比起孔毅甫和词末句“仙山杳杳空云海醉,却又要劲健、形象得多。
杜甫有二子,长子名宗文,次子名宗武,宗武乳名骥子。《遣兴》这首诗怀念的对象是儿子,慈爱之情溢于全篇。
这是一首排律(俗称长律),中间四联全是对仗。全诗可分三层,“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前两联回忆过去,写骥子两三岁时颖悟过人,就能问知来客的姓名及能背诵杜甫的诗句;杜甫通过回忆前年牙牙学语时娇趣的憨态,极力把儿子宗武可怜可爱、天真无邪的神态表达出来,激起读者的同情,催发读者亲子之情。中间两联“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写骥子当前的遭遇,因逢“世乱”,居无定所,又值父亲外出,音信全无,只能仰赖母亲的爱抚,更让诗人后悔不已的是没能携带全家一起逃难,以致如今分隔两地,不知何时才能互通音信;最后两联“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描写上的是一副国破乱世的情景,到处都是举着军旗的军队,号角声声激起诗人心中无限悲凉,于是诗人感叹曰,如果能有举家团圆的机会,必定不敢迟慢,表达了诗人在这种国破家碎的情况下急切盼望和平及和全家团聚的急切心情。
这首诗先写过去是有深刻用意的。按作诗的时间来推算,骥子“学语时”当为公元755年,战乱还没有发生,可是谁也没有料想到就在这年的十一月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战争波及广大地区,使千万个家庭流离失所。诗人先写骥子在先前的颖悟的表现,再写他在战争中的遭遇,就更能引起读者的同情。此外,从“怜渠小”“仰母慈”诸语中还能看出诗人因未能尽到自己的责任而深感内疚的心情。
辞官是一种令人无奈和回味的经历。诗人此时写的诗,其名称中有“秋”、“晚”等凄凉的词语,诗的前两句也有积水和霜降等寒凉的意象。这些为诗定下了忧伤的调子。
第三、四句,诗人提到“津途多远情”,其含义有二:一是作者马上就回到家,对家乡有思念盼望之情;二是回望过去经历,有些不舍,留下深情。第五六句,作者借景物描写,隐喻为官的经历:“江山之外,看尽烟云”。第七、八句,描写很多的事情诗人都无力解决,慨叹一生劳苦不息而不见成功。第九、十句,写诗人在凉风中,年老而疏白的鬓发飘扬,有人称赞张九龄做了贵官,而张九龄却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是被拴在槽上受束缚的马,无法行动,又像笼中的鸟,没有自由却向往远游行,而此时年纪老了,个人却只剩下莫名的彷徨。
末四句,诗人认为,做人做事一定要依据事物本来的情性,身心十分劳累的原因是追求功名。诗人醒悟以往的经历,有很多做错的事,又肯定了辞官的做法。诗人当前关心的是何时天下太平。从诗句中可以见到:诗人仍然关心天下大事。
诗人能从秀丽山川中看到更深邃的精神内涵,抛却了赤裸裸的实用性、功利性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