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策金门去,承欢彩服违。以吾一日长,念尔聚星稀。
献策金门去,承欢彩服违。以吾一日长,念尔聚星稀。
昏定须温席,寒多未授衣。桂枝如已擢,早逐雁南飞。
昏定须温席,寒多未授衣。桂枝如已擢,早逐雁南飞。

sòngránjìnshì--mènghàorán

xiànjīnménchénghuāncǎiwéizhǎngniàněrxīng

hūndìngwēnhánduōwèishòuguìzhīzhuózǎozhúyànnánfēi

孟浩然

孟浩然

孟浩然(689年—740年),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 316篇诗文

猜您喜欢
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以太尉掾兼虎贲中郎将,寓直于散骑之省。高阁连云,阳景罕曜,珥蝉冕而袭纨绮之士,此焉游处。仆野人也,偃息不过茅屋茂林之下,谈话不过农夫田父之客。摄官承乏,猥厕朝列,夙兴晏寝,匪遑卮宁,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于是染翰操纸,慨然而赋。于时秋也,故以“秋兴”命篇。其辞曰:
晋十有四年¹,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²。以太尉掾(yuàn)³兼虎贲(bēn)中郎将,寓直于散骑之省。高阁连云,阳景罕曜(yào),珥(ěr)蝉冕¹⁰而袭¹¹(wán)(qǐ)¹²之士,此焉游处。仆¹³野人¹⁴也,偃(yǎn)¹⁵不过茅屋茂林之下,谈话不过农夫田父之客。摄官承乏¹⁶,猥¹⁷厕朝列¹⁸,夙(sù)兴晏寝¹⁹,匪遑²⁰卮宁,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于是染翰²¹操纸,慨然而赋。于时秋也,故以“秋兴”命篇。其辞曰:
译文:晋武帝太始十四年,我三十二岁,开始出现白头发了。因是太尉府的属员兼任了虎贲中郎将,在散骑官署内寄居值班。那里高大的楼阁连接着云彩,有阳光的鲜明景色很少见到,帽子上插着貂尾蝉文、身上穿着件件细绢绮罗的卿士,在这里嬉游居住。我是乡野之人,休息不过在草屋山林之下,谈话不过以农民和野老为客,自从暂领官职,充数排列在朝廷百官中,早起晚睡,没有一刻功夫安宁,就好像池子里的鱼、笼中的鸟,产生了对江湖山野的思念,于是笔端蘸墨,拿过纸来,感慨而作此赋。当时正是秋天,因此用秋兴作为篇名。
注释:¹十有四年:指晋武帝咸宁四年(公元年)。²二毛:头发黑白夹杂。³太尉掾:太尉的副官。⁴虎贲中郎将:帝王行宫或营帐的卫队首领。⁵寓直:寄值。⁶散骑之省:侍从皇帝左右,掌规谏的部门。⁷阳景:日光。⁸罕曜:很少照射到。⁹珥:戴。¹⁰蝉冕:汉代时侍从官员之冠以貂尾蝉纹为饰,后遂用为显贵者的通称。¹¹袭:穿。¹²纨绮:绢绸衣服,代指富贵人家的子弟。¹³仆:自谦称呼。¹⁴野人:乡野俗人。¹⁵偃息:卧息,指居住。¹⁶摄官承乏:在任官吏的谦语,意思是,人才缺乏,自己只好承担职务充数。¹⁷猥:谦词,相当于“辱”。¹⁸厕朝列:置身于朝臣的行列。¹⁹夙兴晏寝:起得早,睡得晚。²⁰匪逞:无暇。²¹染翰:指以笔醮墨。
四时忽其代序兮,万物纷以回薄。览花莳之时育兮,察盛衰之所托。感冬索而春敷兮,嗟夏茂而秋落。虽末士之荣悴兮,伊人情之美恶。善乎宋玉之言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憀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夫送归怀慕徒之恋兮,远行有羁旅之愤。临川感流以叹逝兮,登山怀远而悼近。彼四感之疚心兮,遭一涂而难忍。嗟秋日之可哀兮,谅无愁而不尽。
四时¹²其代序³兮,万物纷以回薄。览花莳(shì)之时育兮,察盛衰之所托。感冬索而春敷¹⁰兮,嗟(jiē)夏茂而秋落。虽末士¹¹之荣悴¹²兮,伊人情之美恶。善乎宋玉之言¹³曰:“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憀(liáo)¹⁴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送将归”。夫送归怀慕徒之恋¹⁵兮,远行有羁(jī)旅之愤。临川感流以叹逝兮,登山怀远而悼¹⁶近。彼四感¹⁷之疚心¹⁸兮,遭¹⁹一涂²⁰而难忍。嗟秋日之可哀兮,谅²¹无愁而不尽。
译文:春夏秋冬四季匆匆地接替,世上万物纷纷回转迫近。看那花朵移栽随着时序更替,能察觉出四季是草木盛衰的寄托。感慨那草木冬天的凋零,春天的滋生,嗟叹草木夏天的茂盛,秋天的摇落。虽说草木荣枯是微末小事,却也影响着人们的情感的好、恶。宋玉的话说得好:“悲哀啊,秋天形成了肃杀寒凉的阴冷之气,萧条寂寞啊,草木摇动飘零变得衰落。心中凄凉悲伤,就像要去远行,登山临水送别将要归去的人。”送归者有思念伴侣的怀念,远行者有羁旅漂泊的悲愤,临水者则像孔子感叹流水似时光飞逝,登山者又像齐景公怀想未来而哀悼眼前。那四种感伤都使人心内痛苦,遇上了一件也难以忍受,但嗟叹秋天的值得悲哀,那大概是没有什么愁可比而又没有尽头了。
注释:¹四时:春、夏、秋、冬。²忽:迅疾的样子。³代序:次序更替。⁴回薄:指万物的生长与凋谢反复更替。⁵览:观察。⁶莳:栽种。⁷时育:按时令生长。⁸察:明白,察觉。⁹冬索:冬季万物凋敝殆尽。¹⁰春敷:春季百卉四处布生。¹¹末士:士大夫中官位低卑者。¹²荣悴:指政治上的得志和失意。¹³宋玉之言:指《九辩》。¹⁴憀栗:伤心的样子。¹⁵徒之恋:即徒恋之,徒劳地留恋。¹⁶悼:感伤。¹⁷四感:封建士大夫宣扬养生处世应奉行忍、默、平、直四条原则,违背即有痛苦,所以叫“四感”。¹⁸疚心:内心痛苦。¹⁹遭:遇。²⁰一涂:一次厄运。涂,堵塞,坎坷。²¹谅:的确。
野有归燕,隰有翔隼。游氛朝兴,槁叶夕殒。于是乃屏轻箑,释纤絺,藉莞箬,御袷衣。庭树槭以洒落兮,劲风戾而吹帷。蝉嘒嘒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天晃朗以弥高兮,日悠阳而浸微。何微阳之短晷,觉凉夜之方永。月朣胧以含光兮,露凄清以凝冷。熠耀粲于阶闼兮,蟋蟀鸣乎轩屏。听离鸿之晨吟兮,望流火之余景。宵耿介而不寐兮,独辗转于华省。悟时岁之遒尽兮,慨伏首而自省。斑鬓髟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领。仰群俊之逸轨兮,攀云汉以游骋。登春台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炯炯。苟趣舍之殊涂兮,庸讵识其躁静。
野有归燕,隰(xí)有翔隼(sǔn)¹。游氛朝兴,槁叶夕殒。于是乃屏²轻箑(shà)³,释纤絺(chī),藉(jiè)(guǎn)(ruò),御(jiá)衣。庭树槭(sè)¹⁰以洒落兮,劲风戾(lì)¹¹而吹帷。蝉嘒(huì)¹²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天晃朗¹³以弥高兮,日悠阳¹⁴而浸微¹⁵。何微阳之短晷(guǐ)¹⁶,觉凉夜之方永¹⁷。月朣(tóng)(lóng)¹⁸以含光¹⁹兮,露凄清以凝冷。熠(yì)耀²⁰(càn)²¹于阶闼(tà)²²兮,蟋蟀鸣乎轩屏²³。听离鸿之晨吟兮,望流火²⁴之余景²⁵。宵耿介²⁶而不寐兮,独辗转于华省²⁷。悟时岁之遒(qiú)²⁸尽兮,慨伏首而自省。斑鬓髟(biāo)²⁹以承弁(biàn)³⁰兮,素发飒(sà)³¹以垂领。仰群俊³²之逸轨³³兮,攀云汉以游骋。登春台³⁴之熙熙³⁵兮,珥金貂³⁶之炯炯³⁷。苟趣舍³⁸之殊涂(tú)³⁹兮,庸讵(jù)⁴⁰识其躁静⁴¹
译文:田野里有归来的燕子,沼泽地有低翔的鹘鸟。漫游的兴致早晨产生,枯干的树叶傍晚就殒落了。于是就收起了轻巧的扇子,脱下纤细的葛衣,铺垫上香蒲席,穿上了夹袄。庭院树木的枝头空空都飘洒零落了,强劲的风凶猛地吹动着帐幕。寒蝉嘒嘒地小声低吟,秋雁飘飘地向南飞去。天空澄明愈加高远,阳光在空中飘忽逐渐微弱。为什么微弱的阳光时间这么短,感觉那寒冷的夜晚却正长。月色朦胧透出微光,露水凄清凝结着寒气。萤火虫的光亮在台阶门旁闪烁,蟋蟀在小屋的屏帐附近鸣叫。听那飞离的大雁在晨空中低吟,仰望那七月流火的寒天残景。深夜里我耿耿于怀不能睡,在官署中独自展转反侧。醒悟到时光岁月快到尽头,愤然低下头来检查自己。我斑白的鬓发长长地下垂顶着帽子,白头发飒然飘落到了衣领。仰慕显贵们安逸的生活轨迹,可以攀青云致高远到处游逛。他们熙熙攘攘地登上了春台,帽子上插着的金铛貂尾在闪闪发着金光。如果人们的志向好恶有不同,也就无从识别他们的轻重静躁了。
注释:¹隼:鸟名,凶猛善飞。²屏:通“摒”,放弃。³箑:扇子。⁴纤缔:一种用葛纤维织成的细布。⁵藉:铺上。⁶莞:草名,此处指席子。⁷箬:草名,此处亦指席子。⁸御:等于说“穿”。⁹祫:夹衣。¹⁰槭:树枝无叶的样子。¹¹戾:猛烈。¹²嘒嘒:蝉鸣声。¹³晃朗:明亮的样子。¹⁴悠阳:太阳将落的样子。¹⁵浸微:日光越来越微弱。¹⁶晷:时光。¹⁷方永:正长。¹⁸朣胧:似明不明的样子。¹⁹含光:月光不够明亮如物之含而未吐,光亮没有完全散出。²⁰熠耀:指萤火虫。²¹粲:明亮的样子。²²闼:门。²³轩屏:堂前屏风。²⁴流火:流,指下行。火,指大火星,即心宿。夏历六月黄昏时,心宿出现千南方,方向最正,位置最高。到了七月,就偏西向下了。²⁵余景:余光。²⁶耿介:烦躁不安的样子。²⁷华省:职务亲贵的官署。此指散骑省。²⁸遒:临近。²⁹髟:鬓发下垂的样子。³⁰弁:用皮革做成的帽千。³¹飒:衰落。³²群俊:指众多的官僚。³³逸轨:超逸的行迹,指仕途得意。³⁴春台:登眺游玩的胜处。³⁵熙熙:人多的样子。³⁶金貂:金珰和貂尾。³⁷炯炯:明亮的样子。³⁸趣舍:进与退。趣,通“趋”。³⁹殊涂:异路。涂,通“途”。⁴⁰庸讵:难道,反问副词。⁴¹躁静:急躁与安静。
闻至人之休风兮,齐天地于一指。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行投趾于容迹兮,殆不践而获底。阙侧足以及泉兮,虽猴猿而不履。龟祀骨于宗祧兮,思反身于绿水。且敛衽以归来兮,忽投绂以高厉。耕东皋之沃壤兮,输黍稷之余税。泉涌湍于石间兮,菊扬芳于崖澨。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鲦之澼澼。逍遥乎山川之阿,放旷乎人间之世。悠哉游哉,聊以卒岁。
闻至人¹之休风²兮,齐天地于一指。彼知安而忘危兮,故出生而入死。行投趾(zhǐ)³于容迹兮,殆(dài)不践而获底。阙侧足以及泉¹⁰兮,虽猴猿而不履¹¹。龟祀骨于宗祧(tiāo)¹²兮,思反¹³身于绿水。且敛衽(rèn)¹⁴以归来¹⁵兮,忽投绂(fú)¹⁶以高厉¹⁷。耕东皋(gāo)¹⁸之沃壤兮,输¹⁹黍稷之余税²⁰。泉涌湍于石间兮,菊扬芳于崖澨(shì)²¹。澡²²秋水之涓涓²³兮,玩²⁴游鲦(tiáo)²⁵之澼(pì)²⁶。逍遥乎山川之阿²⁷,放旷乎人间之世。悠哉游哉²⁸,聊以卒岁²⁹
译文:听说道德高尚的人的吉祥风尚,能齐天下万物于一指间。而那些人却只顾贪安忘危,所以也逃不过出于生而入于死的规律。人们行动迈步不过只需容足之地,不踏容足以外的地方,几乎就能获得安生。如果在只能立足之地,挖坑深至黄泉,即使是敏捷的猿猴也不敢涉足。神龟不愿死后把自己的龟骨放到祖庙中祭祀,它还想转身返回绿水之中。且让我收拾起官服归来吧,快扔掉官印飞走高飞吧。耕种那水边高地的肥沃土地,除交纳租税还有粮食剩余。在石缝间,山泉水波汹涌湍流,在水边的山崖上,黄菊吐出芬芳。在涓涓的秋水中洗澡,在潎潎戏水声中观赏白鲦鱼。自由逍遥在深山幽水间,放任旷达地生活在人世中。从容不迫悠闲自得地遨游吧,姑且度过一年又一年。
注释:¹至人:道家指对人生悟彻的人。²休风:美好风范。³投趾:置足。⁴容迹:仅能容纳一脚之地。⁵殆:近处。⁶不践:不踩踏。⁷底:达到。⁸阙:通“掘”。⁹侧足:足附近之地。¹⁰及泉:指挖掘很深。¹¹履:走。¹²宗祧:宗庙。¹³反:通“返”。¹⁴敛衽:提起衣襟。¹⁵归来:辞官归家。¹⁶投绂:解下系印的带子,指辞官。¹⁷高厉:走向高处,指归隐。¹⁸东皋:泛指田野。¹⁹输:缴纳。²⁰税:租。²¹澨:水涯。²²澡:洗。²³涓涓:水流的样子。²⁴玩:观赏。²⁵鲦:鱼名,又称苍条鱼。²⁶澼澼:游动的样子。²⁷阿:大山。²⁸优哉游哉:自得的样子。²⁹卒岁:度完时日。

  《秋兴赋》在嗟叹四时的基础上,以宋玉《九辨》中悲秋的名句为契机,抒发自己对“秋日之可哀”的独特理解。先将宋玉句中提到的“送归”、“远行”、“临川”、“登山”做的诠释和评议:“夫送归怀慕徒之恋兮,远行有羁旅之愤,临川感流以叹逝兮,登山怀远而悼近。”送别归去的人怀着思慕伴侣的恋意,远去他方的人有羁旅漂泊的悲愤,面临大川则感叹流水似时光飞逝,登上高山又怀想未来而哀悼眼前。前两点是一般概括,后两点是具体用典,一用孔子“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之典,一用齐景公乐而怕死之典。接着潘岳用议论总结了“四感”,道出自己的见解:“彼四感之疚心兮,遭一途而难忍。嗟秋日之可哀兮,谅无愁而不尽。”四感让人内心哀痛,遇到一样也难以忍爱,可是嗟叹秋天本身的值得悲哀,大概是没有什么愁可比而又无休无止了。宋玉的名言是封建社会仕途坎坷的文人在秋日共同心理感应的写照,潘岳的独特理解又成为此赋所兴的思想基础。

  《秋兴赋》以空间的转换、时间的推移,点染重彩浓墨,极力铺写萧瑟、冷落的秋天景象。按时间来看,从野外写到庭院:“野有归燕,隰有翔隼”,写到屋内:“庭树槭以洒落兮,劲风戾而吹帷。”田野里有归来的燕子,沼泽地有低翔的鹘鸟;庭院树枝上的叶子都飘洒零落了,强劲的风凶猛地吹动着屋门的帐幕。按时间来看,从白天写到晚上:“天晃朗以弥高兮,日悠阳而浸微。何微阳之短晷,觉凉夜之方永。”天空澄明愈加显得高远,太阳的光线在空中飘飘忽忽逐渐衰微。为什么微弱的阳光时间这么短,而感觉那寒冷的夜晚却正长。从夜晚又写到清晨:“听离鸿之晨吟兮,望流火之余景。”听那飞离的大雁在晨空中吟唱,仰望那七月流火的寒天残景,而且其中夹杂着对秋夜“月瞳胧”、“露凄清”、“熠耀粲”、“蟋蟀鸣”种种所见所闻的感受描写。景象铺写后联想到自己,以“不寐”、“展转”写出所悟和自省,又以自己“斑鬓髟以承弁兮,素发飒以垂领”的忧思早衰的形象与显贵们“登春台之熙熙兮,珥金貂之炯炯”的得意嬉游的傲气对比,当然会自然得出清醒的认识和信念:“苟趣舍之殊涂兮,庸讵识其躁静。”如果人们的志向好恶有不同,也就无从识别他们的轻重静躁了,是此赋所兴的环境背景。

  《秋兴赋》直接阐发老庄的“齐万物、一生死”的学说,顺理成章地引出此篇的篇眼——即所兴。正面议论、反面对照、援例引证、用典说明,可说议论得十分透辟。其中“龟祀骨”的典故源于《庄子·秋水》篇。这个典故正好表达了潘岳宁愿无拘无束地去过隐居生活,也不愿受人白眼而宦海沉浮,全篇所兴也就一下子脱口而出:“且敛衽以归来兮,忽投绂以高厉”,且让我收藏起官服归来吧,快扔掉那官印用高风亮节激励自己。该句说的直接,痛快,又响亮,是此赋的眼目。紧接着又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想像中的归隐生活:“耕东皋之沃壤兮,输黍稷之余税。泉涌湍于石间兮,菊扬芳于崖澨。澡秋水之涓涓兮,玩游鲦之潎潎。”耕东皋,交余税,听泉声,嗅菊芳,浴秋水、赏鱼乐,写得何其轻松自在,情趣横生,一幅怡然自得、与世无争的隐居图跃然纸上,这是当时司马氏严酷统治下庶族士大夫超然物外,全身远祸的典型心境。由老庄哲学想到归隐是此赋的理想境界。

  《秋兴赋》通过对秋哀感情的抒发,对秋景铺陈的描写,对“齐天地”观念深刻的议论,表达了对达官显贵们的轻蔑和自己处境的愤懑,从而表示了归隐避祸的决心。

  《秋兴赋》在赋的发展阶段中,按内容属抒情言志小赋;按形式属骈体赋。在表达方式上,它已打破了汉散体大赋专尚叙事,铺陈扬丽的写法,而是熔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很多句子多种表达方式兼而有之,不能说专指某种表达方式了。句式上以四、六句为主,而且注重对仗,上下句几乎都是双双比翼骈出,而且注重偶句押韵和灵活换韵,增强了语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虽然还保留很多骚体赋的“兮”字,但只在上句,句中没有,而且也不是句句必有,可以看到逐渐被淘汰的痕迹了。

参考资料:
1、 迟文浚, 许志刚, 宋绪连.历代赋辞典: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09-01:295-300页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出关万里去参加远征的人都还未回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但使¹龙城飞将在,不教²胡马³阴山
译文:倘若曾经能够抵御外敌的名将还在,绝不会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注释:¹但使:只要。²不教:不叫,不让。教,让。³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⁴度:越过。⁵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liú)¹²跨白玉鞍(ān),战罢沙场³月色寒。
译文: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骏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寒的月色。
注释:¹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²新:刚刚。³沙场:指战场。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城头铁鼓声犹震¹,匣里金刀血未干。
译文:城头上的战鼓声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¹震:响。

  其一

  这是一首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这首诗也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人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抒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同时,这两句又语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但是通过对边疆景物和征人心理的描绘,表现的内容是复杂的。既有对久戍士卒的浓厚同情和结束这种边防不顾局面的愿望;又流露了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同时又以大局为重,认识到战争的正义性,因而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安全的需要,发出了“不人胡马度阴山”的誓言,洋溢着爱国激情。

  诗人并没有对边塞风光进行细致的描绘,他只是选取了征戍生活中的一个典型画面来揭示士卒的内心世界。景物描写只是用来刻画人物思想感情的一种手段,汉关秦月,无不是融情入景,浸透了人物的感*彩。把复杂的内容熔铸在四行诗里,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这首诗意境雄浑,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

  其二

  这首诗描写了一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的情景。枣红马刚刚装上白玉装饰的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未干。诗人用寥寥数笔,就把将士们的英武气概,胜利者的神态生动地描绘出来。

  “骝马新跨白玉鞍”是“新跨骝马白玉鞍”的倒装。“白玉鞍”极言马鞍的华贵。这一句表面上写骏马华鞍,实际上是写那位跨在马上的人。人的形象如何,诗没有作直接描绘;但是,红色的战马映着白玉装饰的马鞍,色彩明丽,跨在马上的人,自然显得英姿飒爽,光彩照人。“新跨”的 “新”字说明这马的主人是一位刚刚立过战功摧升起来的将军,骏马雕鞍正是他新近得到的赏赐。这样,骏马雕鞍就不只衬出马上将军的英姿,而且表现了他踌躇满志的意气,杀敌致果的威风。诗一开始,就显得形象鲜明,神采飞动。

  这英武的将军是手持“金刀”(即金错刀)奋战沙场的。这将军披一身月色,顶凛冽寒风,鏖战而归。但他全副精神仍沉浸在烟尘滚滚的沙场,那咚咚的进击鼓声还响彻耳畔。这风度轩昂、勇武不凡、充满自信的将军,就是诗人心目中唐军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无时无刻不意欲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这实在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从耿耿赤心发出的雄壮的呐喊,也分明寄寓着诗人的殷切希望。

  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诗歌选取战斗生活的一个片段,以“骝马”“沙场”“铁鼓”“金刀”等战争意象串成一系列战斗生活的画面,战斗的激烈与战场的肃杀尽在其中。诗头“新跨”一词将战士风风火火、迎接战斗的激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而诗尾以“血未干”这样一幅看似血腥的场景描写战士的内心——热血并未因为战斗的结束而冷却。这种激烈肃杀的气氛,生动地表现出战士的飒爽英姿和激昂振奋的风貌。

  这首诗主要是运用形象的描绘,来说明唐军奋勇杀敌激战沙场的事实的。诗中所用的“骝马”“白玉”“鞍”“沙场”“月色”“铁鼓”“金刀”“血”,都是有形象的,是在生活中能看得到的;“震”有声,可以听见;“寒”是气温,可以感觉到;“跨”是动作,也可以看见。此诗除了“战罢”二字是抽象的叙述以外,用的全是形象化的语言。

  作者在这首诗中抓住战斗刚刚结束的场面加以描写,塑造了一个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立功的勇敢精神,并借战士们的勇武杀敌、速战速胜的飒爽英姿,从侧面衬托出盛唐时期的兵强马壮、国力雄厚、威慑四方的兴旺景象。

参考资料:
1、 张迎胜.王昌龄边塞诗的思想精华和艺术造境[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01)

chūsàièrshǒu

wángchānglíng tángdài 

qínshímíngyuèhànshíguān wànchángzhēngrénwèihuán 
dànshǐ使lóngchéngfēijiàngzài jiāoyīnshān 

liúxīnkuàbáiān zhànshāchángyuèhán 
chéngtóutiěshēngyóuzhèn xiájīndāoxuèwèigān 

青颦粲素靥。海国仙人偏耐热。餐尽香风露屑。便万里凌空,肯凭莲叶。盈盈步月。悄似怜、轻去瑶阙。人何在,忆渠痴小,点点爱轻撅。
青颦(pín)(càn)素靥(yè)¹。海国仙人偏耐热²。餐尽香风露屑。便万里凌空,肯凭莲叶。盈盈步月。悄似怜、轻去瑶阙(què)³。人何在,忆渠痴小,点点爱轻撅(juē)
译文:青青的茉莉叶片如美人皱着的眉眼,洁白的茉莉花朵犹如美人的一张笑脸。我很疑惑,她是仙女本来自海中之国,竟能耐得住这杯中的炎热。莫非她喝尽了香风和甘露玉汤,不然她的气息怎会如此芳香。她的香味悠长能够冲向万里长空,却浮在杯中宛如朵朵微小的芙蓉。她仿佛是位轻盈的仙女在月中步行,悄无声息惹人爱怜地飘入仙宫。她怎会到这里来?想是她娇小不懂世风险恶,便轻易地被人摘采。
注释:¹青颦粲素靥:形容茉莉碧绿的叶子和洁白的花朵就像女子忽笑忽愁。²海国仙人偏耐热:指茉莉乃海上来的仙子,故能忍受人间的酷热。³瑶阙:月宫。
愁绝。旧游轻别。忍重看、锁香金箧。凄凉清夜簟席。杳杳诗魂,真化风蝶。冷香清到骨。梦十里、梅花霁雪。归来也,恹恹心事,自共素娥说。
愁绝。旧游轻别。忍重看、锁香金箧(qiè)¹。凄凉清夜簟(diàn)席。杳(yǎo)杳诗魂,真化风蝶²。冷香清到骨。梦十里、梅花霁(jì)雪。归来也,恹恹心事,自共素娥³说。
译文:真为她感到愁苦,轻易地离别了她的故土。不忍心再看她如今的出路,那么芳香的她竟在上锁的首饰小箱里居住。我在竹席上度过凄凉的今夜,怕我那难以捉摸的诗魂会像她一样化作小小风蝶。茉莉幽幽的香气已沁入我的骨子里,如今在我十里之长的梦境之地,她就像梅花在停息的雪中伫立。夜空一轮明月高悬,我躺在竹席上暗暗把茉莉花召唤。归来吧,把你那心中无数伤心事端,同这月宫中的嫦娥谈谈。
注释:¹锁香金箧:把茉莉花瓣珍藏在箱中。²真化风蝶:指自己化作蝴蝶来到茉莉身边。³素娥:月亮。
本篇咏茉莉花,风格纤巧幽丽,原因在于茉莉花小巧玲珑,素洁幽雅,须用相应的风格和笔触来描写它。拟人手法贯通此词全篇。上片一开始就将茉莉的绿叶比为美人微微皱着的黛眉,白花比为美人脸上的笑靥;接下来从整体上将此花比为娇小的美人和盈盈步月的仙女。下片更以风蝶、雪梅等为陪衬,突出茉莉"冷香清到骨"的风姿神韵。另外,茉莉被人采摘,放在首饰箱子里珍藏,这表面看来是爱花,但从花的角度来看,其实是在摧残花。篇中结合这一点来表达作者真正的怜香惜玉之情,因而使此词更富有人情味,更能感动人。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¹
译文:弯弯的月儿升起悬挂在凉州城头,皎洁的月光照亮整个凉州。
注释:¹凉州:唐朝河西节度府所在地,治所在今甘肃武威。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七里 一作:七城)
凉州七里¹十万家,胡人²半解³弹琵(pí)(pá)。(七里 一作:七城)
译文:凉州方圆七里住着数十万照家,这里的胡照半数懂得弹琵琶。
注释:¹里:一作“城”。²胡人:中国古代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称呼。³半解:半数人懂得。解,懂得,明白。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xiāo)¹兮夜漫漫²
译文:一首的琵琶曲令照肝肠欲断,只觉得风声萧萧,长夜漫漫。
注释:¹萧萧:象声词。此处形容风声。²漫漫:形容黑夜漫长。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河西¹幕中多故人,故人²别来三五春。
译文:河西幕府里我有很多老朋友,老朋友分别以来已有三五年。
注释:¹河西:汉唐 时指今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即河西走廊与湟水流域。此处指河西节度使,治所在凉州。²故人:旧交;老友。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
花门楼¹前见秋草,岂能贫贱²相看老。
译文: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
注释:¹花门楼: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²贫贱:贫苦微贱。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¹须醉倒。
译文:照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斗酒照照必须痛饮醉倒。
注释:¹斗酒相逢:即相逢斗酒。斗酒,比酒量。

  这首诗中所说的凉州,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唐河西节度府设于此地。馆,客舍。从“河西幕府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等诗句看,岑参此时在凉州作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

  此诗写作者赴北庭途经凉州在河西节度府作客,与老朋友欢聚宴饮的景况,同时写到了凉州的边境风格及民俗风情。全诗格调豪迈乐观,尤其把夜宴写得兴会淋漓,充满了盛唐的时代气象。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然后随着明月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首句“月出”,指月亮从地平线升起,次句“月出”,指月亮在城头上继续升高。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这是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凉州”,有的本子作“梁州”(今陕西汉中市)。这是因为后人看到“七里十万家”,认为甘肃凉州没有这种规模而妄改的。其实,唐前期的凉州是与扬州、益州等城市并列的第一流大都市。“七里十万家”,正是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而下一句,就更见出是甘肃凉州了。凉州在边塞,居民中少数民族很多。他们能歌善舞,多半会弹奏琵琶。不用说,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同时带着浓郁的边地情调。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仍然是写琵琶声,但已慢慢向夜宴过渡了。这“一曲琵琶”已不是“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满城琵琶声,乃是指宴会上的演奏。“肠堪断”形容琵琶动人。“风萧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所给人的感受。这种感受由于“琵琶一曲”的演奏更加增强了。

  以上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因素,运用顶针句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构成轻快的、咏唱的情调,写出凉州的宏大、繁荣和地方色彩。最后一句“风萧萧兮夜漫漫”,用了一个“兮”字和迭字“萧萧”、“漫漫”,使节奏舒缓了下来。后面六句即正面展开对宴会的描写,不再句句用韵,也不再连续使用顶针句法。

  “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两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因为“多故人”,与各人离别的时间自然不尽相同,所以说“三五春”,下语是经过斟酌的。

  “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花门楼”在这里即指凉州馆舍的楼房。二句接“故人别来三五春”,意思是说:时光迅速,又到了秋天草黄的季节了。岁月催人,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言下之意是要赶快建立功业。

  “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一个“笑”字,写出岑参和他朋友的本色。宴会中不时地爆发出大笑声,这样的欢会,这样的大笑,一生中也难得有几回,老朋友们端着酒杯相遇在一起,能不为之醉倒。

  这首诗把边塞生活情调和强烈的时代气息结合了起来。全诗由月照凉州开始,在着重表现边城风光的同时,那种月亮照耀着七里十万家和城中荡漾的一片琵琶声,也鲜明地透露了当时凉州的阔大的格局、和平安定的气氛。如果拿它和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相比,即可见同样是写边城,写秋天的季节,写少数民族的音乐,但那种“长烟落日孤城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描写,所表现的时代气氛就完全不同了。

  至于诗所写的夜宴,更是兴会淋漓,豪气纵横,不是盛唐的人不能如此。“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不是有感于时光流逝,叹老嗟卑,而是有着能够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感,表现出奋发的人生态度。“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更是爽朗健康的笑。它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同样,末句“须醉倒”,也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以酒助兴,兴浓欢悦,笑声爽朗,豪迈乐观,读者从人物的神态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

参考资料:
1、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第610-611页

liángzhōuguǎnzhōngzhūpànguān

cénshēn tángdài 

wānwānyuèchūguàchéngtóu chéngtóuyuèchūzhàoliángzhōu 
liángzhōushíwànjiā rénbànjiětán  (zuò chéng )
chángkānduàn fēngxiāoxiāomànmàn 
西zhōngduōrén rénbiéláisānchūn 
huāménlóuqiánjiànqiūcǎo néngpínjiànxiāngkànlǎo 
shēngxiàonénghuí dǒujiǔxiāngféngzuìdǎo 
百年怀土望,千里倦游情。
百年怀土¹望,千里倦游情。
译文:千里羁旅,多时离家,我禁不住回望故土,倦怠了游山玩水的兴致。
注释:¹怀土:怀恋故土。
高低寻戍道,远近听泉声。
高低寻戍(shù)¹道,远近听泉声。
译文:在山中寻找高高低低的戍道,远远近近可以听到泉水的声音。
注释:¹戍:防守边疆。
涧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jiàn)¹叶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译文:山涧旁的草色丰富让人眼花,枝丫上的花朵繁多的让人叫不出名字。
注释:¹涧:夹在两山间的水沟。
羁心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jī)¹何处尽,风急暮猿清。
译文:我的愁思何时低能停止。只有清肃的晚风和青猿凄厉的啼叫。
注释:¹羁心:亦作羇心,犹旅思,羁旅的愁思。

  怀土和倦游情这样的词是典型的羁旅思乡的象征。连续三首诗,诗人多次运用百年和千里这样的时间和空间交织进行的搭配,使得愁绪不仅仅弥漫在纸页上,更是充斥在整个空间里,并且随着第四维时间的推移更加的浓重。仿佛我们回到了那个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看到诗人的衣带正飘动,感觉到诗人的思绪刚刚开始。百年,和千里,又运用的夸张的手法,洪造得了氛围。

  戍道就是为了防守边疆而修的战道。王勃是非常渴望从戎报国的。在《滕王阁》中,他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柳宗元的《小石潭纪》中一段极其别致的描写:“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于是伐竹取道”。然而在此诗中,无论是心中的渴望还是自然的美景都无法吸引诗人,高低错落如何,远近鸣环又如何。作者在这里追对它们作了粗略的带过。

  涧叶繁密到无法细分颜色,山花也无法辨名。照理说,已经是迷花倚石的境界了。然而,即使见到了仙境般的景色,这种景色,现在仅仅作为诗人羁心的反衬了。诗中,一个低分色和一个不辨名,是不着一色,而写尽风流。其妙处类似于希腊神话中,征战十年怨声连连的士兵看到海伦之后,心甘情愿的留学卖命。(呵呵,跑题了)。

  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只道,我的愁思到哪里低会结束。言下之义就是还乡。独在异乡,那种孤独和凄凉,日暮都会浮现和膨胀。柳宗元的小石潭竟然让他凄神寒骨。所谓的“涧叶低分色,山花不辨名”竟然变成“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参考资料:
1、 注释译文来源:《人民文学》 08年15期 《平麻晚行》诗校正与注解

píngwǎnxíng--wáng

bǎinián怀huáiwàngqiānjuànyóuqíng

gāoxúnshùdàoyuǎnjìntīngquánshēng

jiàncáifēnshānhuābiànmíng

xīnchùjǐnfēngyuánqī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