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江气候不齐时,梅向杭开越上迟。春远未通蓬岛信,腊深先放武林枝。
隔江气候不齐时,梅向杭开越上迟。春远未通蓬岛信,腊深先放武林枝。
岭头素艳从争发,笛里孤音却后期。虚白堂前攀折看,咏公诗句醉金卮。
岭头素艳从争发,笛里孤音却后期。虚白堂前攀折看,咏公诗句醉金卮。
赵抃

赵抃

赵抃(biàn)(1008年—1084年), 字阅道,号知非,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 ▶ 564篇诗文

猜您喜欢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内马¹赐宫人²,银鞯(jiān)³麒麟
译文:宫禁中赐给宫女的马,镶银的鞍垫绣上漂亮的麒麟。
注释:¹内马:宫禁中的马。²宫人:宫女。一作“官人”。³鞯:马的鞍垫。⁴刺:绣。⁵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兽。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午时¹盐坂上,蹭(cènɡ)(dènɡ)²(kè)³风尘。
译文:而中午在虞坂上拉盐车的骏马,却在风尘里遭受着艰难饥困。
注释:¹午时:一作“年时”。²蹭蹬:困顿,遭受挫折。³溘:依着、迎着之意。
红尘白日无闲人,况有鱼绯击此身。
红尘白日无闲人,况有鱼绯(fēi)¹击此身。
译文:世上无事可做的人很少,何况还有鱼袋与红色官府加诸于身。
注释:¹鱼绯:鱼袋与红色官服。是宋朝知州一级官员的配制。
关上罗浮闲送目,浩然心意复吾真。
关上罗浮闲送目¹,浩然心意复吾真。
译文:我登上罗浮山上观赏风景,放松双眼,浩然的心意又回到自己的身上。
注释:¹送目:投以目光,注视。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¹自南,吹彼棘(jí)²。棘心夭夭³,母氏劬(qú)
译文:和风煦煦自南方,吹在枣树嫩芽上。枣树芽心嫩又壮,母亲养儿辛苦忙。
注释:¹凯风:和风。一说南风,夏天的风。这里喻母爱。²棘心:酸枣树初发的嫩芽。这里喻子女。棘,落叶灌木,即酸枣。枝上多刺,开黄绿色小花,实小,味酸。心,指纤小尖刺。³夭夭:树木嫩壮貌。⁴劬劳:操劳。劬,辛苦。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xīn)¹。母氏圣善²,我无令³人。
译文:和风煦煦自南方,枣树成柴风吹长。母亲明理又善良,儿子不好不怨娘。
注释:¹棘薪: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这里比喻子女已长大。²圣善:明理而有美德。³令:善,好。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yuán)¹有寒泉²?在浚(xùn)³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译文:寒泉之水透骨凉,源头就在浚邑旁。母亲养育儿七个,儿子长成累坏娘。
注释:¹爰:何处。一说发语词,无义。²寒泉:卫地水名,冬夏常冷。³浚:卫国地名。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xiàn)(huǎn)¹黄鸟²,载³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译文:黄雀婉转在鸣唱,悦耳动听真嘹亮。母亲养育儿七个,难慰母亲不应当。
注释:¹睍睆:犹“间关”,鸟儿宛转的鸣叫声。一说美丽,好看。²黄鸟:黄雀。³载:传载,载送。

  此诗以凯风吹彼棘心开篇,把母亲的抚育比作温暖的南风,把自己弟兄们小时候比作酸枣树的嫩芽,“丛生的”小嫩芽之所以能够健康成长,全是母亲大人辛勤哺育的功劳。七个儿子一个一个长大成人(材)了,母亲的大恩大德,堪称圣善,儿子却是不孝儿,这就是自责自称,总嫌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与母亲的养育之恩相比,还差得很远很远,无以为报。

  从第三章开始,作者又以寒泉比母,以黄鸟比子,作进一步的自我批评。寒泉也成为母爱的代称。寒泉在地下流淌,滋养浚人。母亲生养弟兄七人,至今还如此劳苦,让作儿子的如何心安?黄鸟鸣叫得清丽婉转,尚且如此悦耳动听,为什么七个儿子却不能抚慰母亲那颗饱受孤苦的心呢?

  诗的前二章的前二句都以凯风吹棘心、棘薪,比喻母养七子。凯风是夏天长养万物的风,用来比喻母亲。棘心,酸枣树初发芽时心赤,喻儿子初生。棘薪,酸枣树长到可以当柴烧,比喻儿子已成长。后两句一方面极言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材,反躬以自责。诗以平直的语言传达出孝子婉曲的心意。

  诗的后二章寒泉、黄鸟作比兴,寒泉在浚邑,水冬夏常冷,宜于夏时,人饮而甘之;而黄鸟清和宛转,鸣于夏木,人听而赏之。诗人以此反衬自己兄弟不能安慰母亲的心。

参考资料:
1、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61-63
2、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3-64

kǎifēng

shījīng·guófēng·bèifēng xiānqín 

kǎifēngnán chuīxīn xīnyāoyāo shìláo 
kǎifēngnán chuīxīn shìshèngshàn lìngrén 
yuányǒuhánquán zàixùnzhīxià yǒurén shìláo 
xiànhuǎnhuángniǎo zàihǎoyīn yǒurén wèixīn 
蝴蝶儿,晚春时。阿娇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
蝴蝶儿,晚春时。阿娇¹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
注释:¹阿娇:汉武帝的陈皇后名阿娇。此泛指少女的小名。
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无端和泪拭胭脂,惹教双翅垂。
还似花间黄,双双对对飞。无端¹和泪拭胭(yān)(zhi)²,惹教双翅垂。
注释:¹无端:无故。²胭脂:一作“燕脂”。

  早期的词,词牌往往也就是题目。它兼具两个作用:确定音乐上的曲调,一般也限定了词的创作内容。张泌的《胡蝶儿》便有这一特点。开篇两句即紧扣题目,前三字完全重复题目字面,可说是特例。审视题旨,词应该描绘胡蝶的形神姿态,这两句偏不作摹写语,而用叙述的方法,但却把胡蝶翩翩飞动的轻盈形象活灵活现地写出来了。关键是“晚春时”三字起到了极好的作用。它虽只点明特定的时节,却可以让我们想象出繁花如锦,草木丰茂,莺歌燕舞的暮春三月的风光。胡蝶正是在这时出现,驾东风,采花粉,扇起它灵巧的双翅,又给春天增添了新的活力和气息。接着,诗人撇下胡蝶,运转笔锋写人。“阿娇初著淡黄衣,倚窗学画伊。”阿娇,汉武帝陈皇后的小名,后用以代称少女。陶宗仪《辍耕录》“关中以女儿为阿娇”可证。这少女被翩翩飞舞的胡蝶所吸引,凭倚着疏窗,手挥彩笔为它真。这对上文摹写胡蝶具有充实深化的作用,更好地表现了纷飞的胡蝶非常惹人喜爱,以至少女捃摭入画。这两句写少女也是十分工致的。晚春是春夏更替的季节,人感受到新季节的来临,带着欣喜的心情送旧迎新,换装是自然的事。“初著淡黄衣”,不仅说出了这些变化,而且刻划了少女美丽动人,充满青春活力的形象。“倚窗”的情态更描写出了少女凭窗握管的风姿。前人说:“阿娇二句妩媚。”(旧题汤显祖《花间集评》)是很有见地的。

  换头就少女“学画”运笔“还似花间见,双双对对飞”,画出的胡蝶栩栩如生,妙通造化,犹如真的胡蝶一样。“双双对对”既同字重叠,又近义词反复,强调了所画胡蝶的特点。古代诗词中,写蜂蝶成双成对的情景,往往是表现男女相恩相爱的感情。词中的少女这么爱画双蝶,透露了她内心的感情活动。她触景生情,借物寓情,一种热切的怀春感情涌起。眼前数不清的双蝶可说是冶游酣畅,春情骆荡,而少女的心事毕竟虚幻成空,这就引起了她的伤心。“无端和泪湿胭脂,惹教双翅垂。”她泪下滂沱,沾湿了脸上的胭脂,真是伤心透了。这似乎感染了胡蝶,惹得它们双翅下垂,不再翩翩飞动,同情少女的悲伤。作者不直写主人公心情沮丧,致使她笔下的胡蝶失却了写真的生气,而说胡蝶灵犀一点,关怀同情人,极为深刻地表现了人的感情的婉曲、细腻。

  这首词,写得切题但又不粘题,既写真胡蝶,也写画的胡蝶,真假不辨,玲线透脱,还关合着作画少女的情感,表现了深致、凄婉的心理活动。词虽属小令,气势却一波三折,极富变化。词的语言浅近通俗,颇具民间词的特色,而表情达意,则很含蓄蕴藉,隽永有味。

diéér ·diéér

zhāng tángdài 

diéér wǎnchūnshí ājiāochūzhuódànhuáng chuāngxuéhuà 
háihuājiānjiàn shuāngshuāngduìduìfēi duānlèishìyānzhī jiàoshuāngchìchuí 
相国中山公赋《秋声》,以属天官太常伯,唱和俱绝,然皆得时行道之余兴,犹动光阴之叹,况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然,以寄孤愤。
相国中山公¹赋《秋声》,以属(zhǔ)²天官³太常伯,唱和俱绝,然属得时行道之余兴,犹动光阴之叹,况伊郁老病者乎?吟之斐(fěi),以寄孤愤。
译文:宰相中山公写了篇《秋声赋》,用来应和吏部尚书的赋作,一唱一和都很绝妙。虽然都表现了遇到良时、理想得以施行的未尽兴致,却仍有时光匆匆、人生易老的感叹,何况像我这样抑郁苦闷、老而多病的人呢?吟诵之后,援笔成章,以寄托我心中的孤臣之愤。
注释:¹相国中山公:即李德裕。²属:请人唱和。³天官:指吏部,主选授之事。⁴太常伯:龙朔二年(662年)改吏部尚书为太常伯,这里指王起。⁵得时行道:逢时易达,得以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⁶光阴之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之感叹。⁷伊郁:愤懑,忧烦。⁸斐然:形容有文采。
碧天如水兮,窅窅悠悠。百虫迎暮兮,万叶吟秋。欲辞林而萧飒,潜命侣以啁啾。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草起寒螿之愁。
碧天如水兮,窅(yǎo)¹悠悠²。百虫迎暮兮,万叶吟秋。欲辞林³而萧飒(sà),潜命侣以啁(zhōu)(jiū)。送将归兮临水,非吾土兮登楼。晚枝多露蝉之思,夕草起寒螿(jiāng)¹⁰之愁。
译文:蓝天有如清澈的水啊,是那样遥远深幽;百虫迎来了岁暮啊,万叶也在吟唱寒秋。树林中将要飘下的枯叶,在西风中瑟瑟作响;潜藏的昆虫呼唤着同伴,声音凄凉而又悲忧。送那将归之人啊,来到水边;远离了故土啊,为望乡登上高楼。晚秋的树枝上蝉鸣阵阵,牵惹旅人的乡愁;黄昏的蔓草中寒蝉哀吟,引起人几多离愁?
注释:¹窅窅:深远的样子。²悠悠:渺远无限。³辞林:凋落的树叶。⁴潜:隐藏。⁵命侣:招呼伙伴。⁵啁啾:虫鸣声。⁷吾土:故乡。王粲《登楼赋》: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⁸露蝉:露水中的蝉。蝉翼被露水打湿,飞行困难。⁹夕草起:一作“夕蔓趣”。¹⁰寒螿:指蟋蟀。
至若松竹含韵,梧楸圣脱。惊绮疏之晓吹,坠碧砌之凉月。念塞外之征行,顾闺中之骚屑。夜蛩鸣兮机杼促,朔雁叫兮音书绝。远杵续兮何冷冷,虚窗静兮空切切。如吟如啸,非竹非丝。合自然之宫徵,动终岁之别离。废井苔冷,荒园露滋。草苍苍兮人寂寂,树槭槭兮虫咿咿。则有安石风流,巨源多可。平六符而佐主,施九流而自我。犹复感阴虫之鸣轩,叹凉叶之初堕。异宋玉之悲伤,觉潘郎之幺么。
至若松竹含韵¹,梧楸(qiū)²圣脱。惊绮(qǐ)³之晓吹,坠碧砌之凉月。念塞外之征行,顾闺中之骚屑。夜蛩(qióng)鸣兮机杼(zhù)促,朔雁叫兮音书绝。远杵(chǔ)¹⁰续兮何冷(líng)¹¹,虚窗¹²静兮空切切¹³。如吟如啸,非竹¹⁴非丝¹⁵。合自然之宫徵(zhǐ)¹⁶,动¹⁷终岁¹⁸之别离。废井苔冷,荒园露滋¹⁹。草苍苍²⁰兮人寂寂²¹,树槭(sè)²²兮虫咿(yī)²³。则有安石²⁴风流,巨源²⁵多可。平六符²⁶而佐主,施²⁷九流²⁸而自我。犹复感阴虫²⁹之鸣轩³⁰,叹凉叶之初堕(duò)³¹。异宋玉³²之悲伤,觉潘郎³³之幺(yāo)(mó)³⁴
译文:还有那苍松翠竹在风中摇曳,梧桐楸树早已枝凋叶脱。感受着晓风破窗而入的凄寒,凝视着洒满碧阶的清凉月色,不由得想起征人远在塞外的艰辛,少妇独处空闺的寂寞。夜间蟋蟀鸣叫啊,织布机声声急促;长空北雁叫啊,书信早已断绝。远方那断续的捣衣声啊,清冷激越;虚掩的窗户真寂静啊,盼不来亲人多悲切!如低吟,似长啸,不是笛箫,也不是琴瑟。合乎自然的音律,触动人终年的别绪。废井边,青苔已经布满;荒园中,到处是寒凉的露滴。此时此刻,即使有谢安那样的潇洒风度,像山涛那样的宽容随和,即使为平天下辅佐君主,将各学派的发展亲自掌握,也会有感于秋虫在窗前的鸣叫,慨叹凉叶在初秋时的凋落。只是这感慨不同于宋玉由秋引起的悲伤,也迥异于潘岳悲秋的微小琐屑。
注释:¹含韵:秋寒中仍然保持风韵。²梧楸:梧桐和楸树,都是早落叶的树木。³绮疏:雕镂华丽的窗户。疏,窗户。⁴碧砌:青绿色的玉石台阶。⁵征行:指远行征戍的丈夫。⁶骚屑:风声,这里喻叹息声。⁷蛩:蟋蟀。⁸机杼:织布机和梭子。⁹音书:音讯书信。¹⁰远杵:远处传来的捣衣声。杵,捣衣的棒槌,唐代妇女每于秋季捣衣。¹¹泠泠:泉水滴沥的凄清声。¹²虚窗:虚掩的窗户。¹³切切:悲伤的样子。¹⁴竹:笙笛一类管乐。¹⁵丝:琴瑟一类弦乐。¹⁶宫徵:宫、商、角、徵、羽五音中的两个。宫声低沉,徵声清幽。这里代指音律,指大自然中的声响。¹⁷动:触发。¹⁸终岁:终年到头。¹⁹露滋:被露水滋润。²⁰苍苍:苍茂繁密。²¹寂寂:安静的样子。²²槭械:风吹叶动声。²³咿咿:虫呜声。²⁴安石:指谢安,其字安石。《晋书·谢安传》:谢安少有重名,累辟官,属不赴任,放情丘壑,然每游赏,必以妓女从。四十余岁有仕进志,能知从。官至大都督。²⁵巨源:指山涛,其字巨源。《晋书·山涛传》:“羊祜执政……出为冀州刺史。涛甄拔隐屈,搜访贤才,族命三十余人,属显名当时。后人为吏部尚书,前后选举,周遍内外,而并得其才。”多可:多许可,多宽容。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²⁶六符:即泰阶六星之符验,也即天象对世事作出的反应。《汉书·东方朔传》:“愿陈《泰阶六符》,以观天变,不可不省。”颜师古引应劭注:“《黄帝泰阶六符经》一: ‘泰阶者,天之三阶也。……三阶平则阴阳和,风雨时,社稷神祗成获其宜,天下大安,是为太平。三阶不平……百姓不宁,故治道倾。’”²⁷施:施行。²⁸九流: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即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家。²⁹阴虫:秋虫。³⁰鸣轩:在窗前鸣叫。轩,窗。³¹初堕:开始凋落。³²宋玉:指宋玉《九辩》。³³潘郎:即潘岳,其字安仁。³⁴幺么:渺小,这里指潘岳《秋兴赋》。
嗟乎!骥伏枥而已老,鹰在韝而有情。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力将痑兮足受绁,犹奋迅于秋声。
嗟乎!骥¹伏枥(lì)²而已老,鹰在韝(gōu)³而有情。聆(líng)(shuò)风而心动,眄(miǎn)天籁(lài)而神惊。力将痑(tān)兮足受绁(xiè),犹奋迅于秋声。
译文:啊!千里马虽雄心不已,却已经衰老,苍鹰虽未腾空,却充满搏击之情。我一听到秋风的呼啸,便怦然心动,一看到苍茫的秋色,精神也为之惊醒。力量虽已将尽了啊,脚还受到束缚,可我还是要奋进向前,只因了那凛冽的秋声!
注释:¹骥:千里马。²枥:马槽。曹操《步出夏门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³鞲:皮做的臂套,用以架鹰。⁴眄:看。⁵天籁:自然界的音响。⁶痑:马病,这里指衰老。⁷受绁:捆缚。绁,捆绑。⁸奋迅:奋发迅疾。奋,奔驰。

  此赋的赋前小序交待了作者创作此赋的缘由和目的,正文分两层。

  前两段为第一层,这一层铺写了一系列凄凉的秋声:百虫哀鸣,落叶秋风,蝉声,螿声,蛩声,雁声,汇合成一首暮秋交响曲。而写各种秋声时,又多把秋声人格化:百虫声则为“迎暮”,落叶声则称“吟秋”,秋蝉声则曰“思”,寒螿声则谓“愁”,中间又穿插各种凄凉秋景的描写和游子、思妇对秋声的凄凉感受,把秋声烘托得很凄凉,作者之“孤”也暗寓其中了。其中,前段写秋天景色,融入了作者自己遭受多次迁谪之后带来的人生体验;后段集中描写秋天景色,展开联想,扩大境界,结合历史人物典故,使主题意义显得更加深远。

  第三段为第二层,这一层是作者直写自己对秋声的感受,以抒其“愤”,表明了作者的心态,显示作者不愿屈服于邪恶黑暗力量的信念。但又用对比手法,先写前人:以谢安之“风流”,山涛之“多可”,犹为秋声而感叹,而自己一生坎坷,无谢安之得志,又一生耿介、无山涛之权变,身处逆境,老去年华,闻秋声而不禁有所动。这里,作者写的是前人,但作者在现实中的“孤愤”之情已溢于言表。不过,作者的所感所动,既不同于宋玉因感于秋风叶落而悲叹失志,又不效法潘岳面对萧索秋景而企想隐居,而是惊秋发愤。作者化用曹操《观沧海》中“老骥伏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意直抒自己不畏压抑,不服老病的激烈情怀,又借雄鹰在鞲犹思慕一搏以表明白己不肯放弃理想的雄心。作者惊于秋声,不甘时光流逝,所以,作者在赋的最后以被系绊的老马自喻,要在垂暮之年,秋风之中,呼啸前进,以一种老当益壮、穷且益坚的青云之志给人以激人奋进的鼓舞力量。

  全赋在艺术上主要采取了铺垫烘托,正反对比的手法,作者为了突出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情怀,先用清新自然的语言从萧瑟凄凉的秋色,哀怨凄切的思妇、征夫的悲秋之情,忧郁深沉的文人的悲秋之情三个方面进行渲染烘托,同作者自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雄鹰在鞲,企望高飞的满怀豪情形成鲜明对比,形象生动地突出了作者与众不同的老当益壮的情怀。

参考资料:
1、 刘磊 编著.名赋赏析.北京:金盾出版社,2012年:185-188
2、 田兆民.历代名赋译释.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06月第1版:1246-1251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