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向林路,东风吹麦陇。藤草蔓古渠,牛羊下荒冢。
落日向林路,东风吹麦陇。藤草蔓古渠,牛羊下荒冢。
骊宫户久闭,温谷泉长涌。为问全盛时,何人最荣宠。
骊宫户久闭,温谷泉长涌。为问全盛时,何人最荣宠。

wǎnzhāoyīng--gěngwéi

luòxiànglíndōngfēngchuīmàilǒngténgcǎomànniúyángxiàhuāngzhǒng

gōngjiǔwēnquánzhǎngyǒngwèiwènquánshèngshírénzuìróngchǒng

耿湋

耿湋

耿湋 [唐] (约公元七六三年前后在世),字洪源,河东(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公元七六三年前后在世,大历十才子之一。登宝应元年进士第,官右拾遗。工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诸人齐名。湋诗不深琢削,而风格自胜。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 176篇诗文

猜您喜欢
莫把阿胶向此倾,此中天意固难明。
莫把阿(ē)胶向此倾¹,此中天意固难明。
译文:不要把阿胶向黄河里倾倒,这里上天的意思难以明了。
注释:¹莫把阿胶向此倾:语出庾信《哀江南赋》。阿胶,药名,据说将其投入浊水,可使浊水变清。
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
(jiě)通银汉¹应须曲²,才出昆仑³便不清。
译文:黄河能曲曲弯弯上通银河,刚从昆仑发源便不再清澈。
注释:¹通银汉:古人说黄河的上游叫通天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连。解:能。银汉,银河。²应须曲:双关语,既是说黄河的曲曲弯弯上通天河,也是说人们只有逢迎拍马不走正道,才能混进朝廷,谋取高位。汉代民谣有“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即是此意。³出昆仑:先秦人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至张骞上考河源才知不是。这里仍是姑妄言之。
高祖誓功衣带小,仙人占斗客槎轻。
高祖誓功衣带小¹,仙人占斗²客槎(chá)³轻。
译文:高祖平定天下时宣誓好听,严君平占卜张骞乘槎上天。
注释:¹高祖誓功衣带小:意思是无论今后出现什么事情,你们的领地也将世世代代传下去。与汉乐府中的所谓“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意思相同。²仙人占斗:意指权贵把持朝政。占斗,指严君平观测星象。³客槎:指张骞乘槎上天。槎,木筏。
三千年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三千年¹后知谁在?何必劳君报太平!
译文:三千年后知道什么人还存在呢?又何必烦劳黄河你来报道太平。
注释:¹三千年:旧说黄河五百年清一次,河清是圣人出现、天下太平的征兆。

  罗隐的这首《黄河》,表面上借用黄河的特点和典故来对其施以赋咏之辞,实则为借事寓意,对唐末昏暗的社会现实作了真实写照,尤其是大力抨击和讽刺了唐代腐败的科举制度,令士心为之一振。

  首联“莫把阿胶向此倾”借意于庾信《哀江南赋》:“阿胶不能止黄河之浊。”其意云,即使用再多阿胶也无法将黄河之浑浊澄清,纯为徒劳无功之举,以此为喻,暗示当时科举取士之虚伪;“此中天意固难明”,当时奸邪当道,以曲求通之事举不胜举,谁能真正明了天意。将讽喻之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言论大胆而尖锐。

  颔联“解通银汉应须曲,才出昆仑便不清”,以具体描述黄河之“曲”与“浊”来进一步描画科场黑暗之现实状况。黄河自古即有“九曲”之说,郦道元《水经注》曰:“黄河百里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矣”,刘禹锡《浪淘沙》词有“九曲黄河万里沙”,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九一高适《九曲词》解题:“《河图》曰:‘河水九曲。’”这里以黄河之“曲”通“银汉”为题,一语双关,所谓“曲”,表面上指黄河河道的蜿蜒曲折,实际上指科举考试中各种见不得人的不正当手段与途径,而“银汉”在古代诗词中常指人主或朝廷,这样看来,一般士人渴望投身仕途之途可谓难于登天,官场科举之腐朽不堪于此更可见一斑。后句中的“昆仑”是古人误解的黄河发源之地,“才出昆仑便不清”,从源头上就是“浊”,此中寓意显而易见,是对最高统治者的批判,也是对不公正社会的鞭笞。

  颈联“高祖誓功衣带小, 仙人占斗客槎轻”,其间包含了两个典故,从具体层面上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前者是汉高祖平定天下、分封群臣时的誓词,意为保王公贵族之爵位永存;后者是张骞寻黄河源头遇仙之事。两句合意,可知一般的寒门士子想要出将入相是比登天还难的。此句从另一个侧面再次抨击了社会的不公,怀才不遇之感也暗含其中。加上尾联的“三千年后知谁在, 何必劳君报太平”一声无奈的感叹,愤意难平,是对上天的控诉,是对统治者的不满,是对整个社会的失望。

  这首诗切定黄河,而又别有所指,寓言写物,巧妙贴切,新警深刻,构思独特。诗人对于晚唐混乱黑暗的现实作了痛快淋漓的揭露和鞭笞,在此类诗作中很具有代表性。

参考资料:
1、 杨旭辉主编;苏州大学《唐诗鉴赏大辞典》编写组编.唐诗鉴赏大辞典:彩色版.北京:中华书局,2011:1363-1364

huáng--luóyǐn

ājiāoxiàngqīngzhōngtiānnánmíng

jiětōngyínhànyīngcáichūkūnlún便biànqīng

gāoshìgōngdàixiǎoxiānrénzhàndòucháqīng

sānqiānniánhòuzhīshuízàiláojūnbàotàipíng

维清缉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维周之祯。
¹清缉(jī)(xī),文王之典²。肇(zhào)³(yīn),迄(qì)用有成,维周之祯(zhēn)
译文:我周政教清又明,文王典章指路灯。伟功开始于西土,最终基业开创成。这是周家的祥祯。
注释:¹维:语助词。²典:法。³肇:开始。⁴禋:祭天。⁵迄:至。⁶祯:吉祥。

  这是《诗经》中最简短的篇章之一,文句虽简单,但在《周颂》中地位却较重要:它是歌颂文王武功的祭祀乐舞的歌辞,通过模仿(所谓“象”)其外在的征战姿态来表现其内在的武烈精神。按《雅》、《颂》之诗,称扬文王多以文德,赞美其武功,那就显得意义非同一般了。

  诗首句感叹当时天下清平光明,无败乱秽浊之政,次句道出这一局面的形成,正是因为文王有征伐的良法。据《尚书大传》等记载,文王七年五伐,击破或消灭了邘、密须、畎夷、耆、崇,翦除了商纣的枝党,为武王克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武王沿用文王之法而得天下,推本溯源,自然对“文王之典”无限尊崇。下面第三句“肇禋”,郑笺解为:“文王受命,始祭天而枝伐也。”“枝伐”,即讨伐纣的枝党(如崇国)以削弱其势力。郑说有《尚书中候》、《春秋繁露》等书证,“肇禋”即始创出师祭天之典,自确凿无疑。《大雅·皇矣》叙文王伐崇,有“是类是祃”之句,“类”是出师前祭天,“祃”是在出征之地祭天,与此篇的“肇禋”也是一回事,可以彼此互证。最后两句,“迄用有成”直承“肇禋”,表明“文王造此征伐之法,至今用之而有成功”(郑笺);又以“用”字带出用文王之法,暗应“文王之典”。“维周之祯”则与第一句“维清缉熙”首尾呼应,用虚字“维”引出赞叹感慨之辞,再次强调“征伐之法,乃周家得天下之吉祥”(同上)。作者这样的文字处理,未必是刻意为之,而在结构上自有回环吞吐的天然妙趣。戴震《诗经补注》谓其“辞弥少而意旨极深远”,对此诗小而巧的结构却有着较大的语义容量深有会心。

  这样的一首古诗,因其内容感情距当代读者的生活过于遥远,在接受过程中要产生审美快感,是比较困难的,但通过上文的分析,当能使读者对此诗有比较确切的理解。如果此诗的乐舞能够复原,那么,欣赏这一武舞,观看一下打扮成周文王之师的舞蹈家表演攻战之状,感受一下其武烈精神,应是一大艺术享受。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48-649

wéiqīng

míng xiānqín 

wéiqīng wénwángzhīdiǎn zhàoyīn yòngyǒuchéng wéizhōuzhīzhēn 
泠泠水向桥东去。漠漠云归溪上住。疏风淡月有来时,流水行云无觅处。
泠泠¹水向桥东去。漠漠²云归溪上住。疏风淡月有来时,流水行云无觅(mì)处。
译文:河水叮咚流向桥东,行云悠闲飘聚在溪水上边。清风淡月往来有规律,流水行云却难寻踪迹。
注释:¹泠泠:形容流水的清脆声。²漠漠:弥漫广布貌。
佳人独立相思苦。薄袖欺寒脩竹暮。白头空负雪边春,着意问春春不语。
佳人独立相思苦。薄袖欺寒脩(xiū)¹暮。白头空负雪边春,着意问春春不语。
译文:美人独自伫立备受相思之苦,单薄衣衫浸透寒露,日日伴修竹,双眼欲穿盼郎归,常常等至天色暮。残雪身边春色青,我却白发头上生,执意问春我老否?春天默默不出声。
注释:¹脩竹:高高的竹子。
这首词的题目是“东山探梅”,全篇写的就是去杭州东山探梅的所见与所感,重心在一个“探”字。上片以探梅途中及到达目的地时所见的“泠泠”流水、"漠漠"归云和"疏风淡月"等景物烘托渲染环境,意致十分闲淡。下片前两句以杜甫诗所写幽独佳人比拟梅花,以抒发探梅之所感;后两句则借探梅这个话题慨叹道:往昔白白错过了雪中赏梅的大好机会,如今已进老境,失去的青春已经无法追回了。最后两句的这个慨叹,才是一篇抒情的主旨。
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
南轩¹有孤松,柯叶²自绵幂(mì)³
译文:南面窗外有棵孤傲的青松,枝叶繁茂层层叠叠。
注释:¹南轩:轩原本指多窗的长廊,这里泛指当南的窗外。²柯叶:枝叶。³绵幂:密密层层的样子,枝叶稠密而相覆之意。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清风无闲时,潇(xiāo)¹终日夕²
译文:清风时时摇着它的枝条,潇洒终日是多么惬意。
注释:¹潇洒:洒脱,无拘束貌。此以形容松树枝叶在清风中摆动的样子。²日夕:早晚。“终日夕”与上句“无闲时”对举。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阴生古苔(tái)绿¹,色染秋烟碧。
译文:阴凉处长满了颜色深绿的青苔,秋日的云雾到此也被它染碧。
注释:¹“阴生”句:阴凉处生出的青苔颜色深绿。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何当¹凌云霄(xiāo)²,直上数千尺。
译文:松树何时才能长到云霄外面,直上千尺巍然挺正。
注释:¹何当:犹言何日、何时。²凌云霄:直上云霄。

  此诗的前六句,重在描绘诗人所见“孤松”之景,写“孤松”枝叶繁茂、清风中显得那样潇洒自得;“孤松”苔绿叶翠,秋烟中更添膘胧之美。这给人以孤傲自恃,超然物外的感觉。末二句,侧重体现出诗人不满足于“孤松”的潇洒自得,向往着“直上数千尺”的凌云之势。此诗借孤松自喻,借物抒怀,写孤松的潇洒高洁、顽强挺拔的品性,赞颂“凌云霄”的孤松,表现出诗人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希望孤松上冲千尺、直上云霄,侧重体现出诗人不满足于“孤松”的潇洒自得,向往着“直上数千尺”的凌云之势,暗寓出诗人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

  首联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松树苍劲挺拔、松树枝叶稠密昂首天外的景致。诗一开头,就说这是一棵“孤松”,突出了它的不同凡俗。接着写松树枝叶繁茂、生机勃勃、四季常青,塑造出松树郁郁苍苍、风朴高洁的形象。

  颔联是讲风吹劲松,更觉松树苍劲。风人有诗云:“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清风”、“潇洒”、“日夕”等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迅猛阔大的气势。风因松而见其盛,松因风而见其劲,为下文期盼“孤松”向往着“直上数千尺”的凌云之势作铺垫。

  颈联两句,再对松树生长的环境进行描写,来烘托松树高大苍翠。“阴生风苔绿”,是说由于松树高大,在它的阴处长出了碧绿的风苔。既言“风苔”足见这棵松树的年岁之长。半空中松树茂密的枝叶,一片浓密翠绿,而地上的风苔也呈现出一片绿色,上下辉映,似乎将周围的空气都要染绿了似的。“色染秋烟碧”,形象地描绘了这一迷人景象。其中一个“染”字用得妙,将景物都着上了宜人的色彩。

  最后尾联两句以夸张的口吻极言其高。正是抒写的诗人见“孤松”而生的感叹,但不是以上所说的那种感觉,却是一种因不满足于眼前之景而萌生的期待、盼望之情。

  此诗借用“孤松”、“清风”、“游云”、“日夕”、“苔绿”、“秋烟”、“苔绿”、“云霄”、“染”、“凌”等有巨大气势的事物和表现大起大落的动词,使得诗意具有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气势,易使读者产生激昂振奋的感觉,侧面衬托出“孤松”潇洒高洁、顽强挺拔的品性,表现出诗人不满足于“孤松”的潇洒自得,向往着“直上数千尺”的凌云之势,表达了诗人刚正不阿的高尚品格,道明诗人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抱负。

参考资料:
1、 陈文新 .历代草木诗选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8年12月第1版 :77-78 .
2、 詹福瑞 等 .李白诗全译 .石家庄 :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921 .

nánxuānsōng

bái tángdài 

nánxuānyǒusōng mián 
qīngfēngxiánshí xiāozhōng 
yīnshēngtái绿 rǎnqiūyān 
dānglíngyúnxiāo zhíshàngshùqiānchǐ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
(qiǎng)(bǎo)¹中,父母叹²双亡。
译文:年幼时父母双亡多么悲伤。
注释:乐中悲:即乐中有悲,好景不长。¹襁褓:包婴儿的被子和带子。²叹:不幸。
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
纵居那绮(qǐ)罗丛¹,谁知娇养?
译文:虽身居豪门望族却是靠叔父抚养。
注释:¹绮罗丛:指富贵家庭的生活环境。绮罗:丝绸织物。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yíng)心上。
译文:多亏你生性豪爽宽宏大量,从未将儿女痴情缠萦心上。
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
好一似霁(jì)月光风¹耀玉堂。
译文:真像那雨后明月照玉堂。
注释:¹霁月光风:雨过天晴时的明净景象,比喻胸怀光明磊落。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厮配¹得才貌仙郎²,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kǎn)(kě)形状。
译文:嫁给那才貌双全如意君郎,只求得比翼双飞地久天长。能补偿幼年丧亲孤苦的惨状。
注释:¹厮配:匹配。²才貌仙郎:才貌出众的年轻男子。准折:抵消。准:抵算、折价。坎坷:道路低陷不平的样子,引申为人生道路艰难不得志。这里指史湘云幼年丧失父母、寄养于叔婶家的不幸。
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¹
译文:到头来,家族败落丈夫天亡。
注释:¹“终久”二句:两句中藏有“湘云”二字,又说“云散”、“水调”,以“巫山云雨”的消散干涸喻男女欢乐成空。高唐,战国时楚国台馆名,在云梦泽中。宋玉的《高唐赋》说:“楚襄王曾游高唐,梦中与一仙女相会。仙女临去时对楚王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阴,旦为轻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后人遂以“巫山云雨”喻男女的欢会。“云散高唐”,即高唐的“巫山云雨”消散干涸,男女欢乐成为泡影。这里指史湘云丈夫早死,独守空房。

  这支曲子类似于湘云对自己命运的自诉、自叹、自解。全曲情感起伏跌宕,一波三折。全曲预示史湘云坎坷的一生。她出身名门望族,年幼丧双亲寄养于叔父家;婚姻虽美满,却又因丈夫早逝而守寡。首句用感叹的句式,点出了湘云幼年时的“坎坷形状”,接着一转,写出湘云苦中作乐的情怀。成年后,湘云似乎苦尽甘来,“厮配得才貌仙郎”,然而到最后依然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地久天长”不过是一种美好的愿望罢了。湘云的判词只用简短的四句话概括了她的一生:“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曲子的内容更加丰富一些,它不但透露了更多湘云婚后生活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向读者展示了湘云丰富的内心世界。

  “襁褓”二句是说史湘云身世的。她出身官宦之家,孩提时父母双亡,寄养在叔父之家。虽仍过着锦衣玉食般的贵族生活,但被婶婶冷眼看待,也不知道什么是娇生惯养。“幸生来”三句,是说她生来性格豪爽,胸怀广阔,从未把儿女之情放在心上。暗指她与宝玉亲热,但未超越表兄妹的界限。“好一似”两句,是对史湘云总的评价。“霁月风光”句意在说湘云品格光明磊落。“厮配得”三句,说史湘云嫁给如意君郎卫若兰,弥补了幼年时坎坷的生活的不足。最后四句,写史湘云命运的结局:湘云虽嫁给了如意君郎,但好景不长,丈夫得痨病医治无效,她独守空房。曲子说这是命中注定,不必悲伤。这几句,回应了曲名“乐中悲”。 “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写最终的结局。这里指史湘云丈夫早死,独守空房。

  在《红楼梦》的众多女子中,史湘云是比较独持的一个。她的出身近似林黛玉,从小失去父母;性格上却迥异于黛玉,比较豪爽,口直心快;也和宝玉亲热打闹,但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有点豪爽的味道。在众女子中她是仅有须眉气味的一个。她生活道路虽坎坷,却没有黛玉那叛逆精神。由于受封建礼教的影响,史湘云思想上又近似薛宝钗,曾劝宝玉多读四书五经,广交豪门子弟,以图“仕途经济。”她婚姻虽美满,但好景不长,丈夫早亡,独守空房,又只能把这归之于命数有定。《好了歌注》:“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这些可与史湘云命运“乐中悲”互为说明。曹雪芹对史湘云的塑造,其赞赏之情充满言词之间,“英豪阔罗宽宏量”,“霁月光风照玉堂”等等即是。而“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也说明作者那封建迷信思想的局限性。

参考资料:
1、 玉乃球等编写.红楼梦诗词鉴赏[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9;72-73.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