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来池馆清,夜闻宫漏声。迢递玉山迥,泛滟银河倾。
秋来池馆清,夜闻宫漏声。迢递玉山迥,泛滟银河倾。
琴上松风至,窗里竹烟生。多君不家食,孰云事岩耕。
琴上松风至,窗里竹烟生。多君不家食,孰云事岩耕。

ānwángxiàoshū--gěngwéi

qiūláichíguǎnqīngwéngōnglòushēngtiáoshānjiǒngfànyànyínqīng

qínshàngsōngfēngzhìchuāngzhúyānshēngduōjūnjiāshíshúyúnshìyángēng

耿湋

耿湋

耿湋 [唐] (约公元七六三年前后在世),字洪源,河东(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公元七六三年前后在世,大历十才子之一。登宝应元年进士第,官右拾遗。工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诸人齐名。湋诗不深琢削,而风格自胜。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 176篇诗文

猜您喜欢
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绿叶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
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绿叶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
与君相逢处。不道春将暮。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
与君相逢处。不道春将暮。把酒祝东风,且莫恁(nèn)¹、匆匆去。
注释:¹恁:思,念。

  这首词上阕写景,表明春色将残。“雨打江南树,一夜花开无数。”起首二句写春到江南景色。江南多雨,连贵如油的春雨也不稍缺,所以“雨打江南树”。“雨”是飘飘洒洒的细雨,是知时节的好雨,是杏花春雨江南的春雨,而不是孟浩然《春晓》中所写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催开百花的及时雨,而不是摧残百花的风雨,所以下句才说“一夜花开无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诗句)春雨降下,一夜之间,百花盛开,万紫千红的春天来到了。这是写初春景色。但是好景不长,时不我待,转瞬之间,阳春三月已过,就到暮春时节。“绿树渐成阴,下有游人归路”。三四两句写暮春景色。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已经是“绿树成阴果满枝”了,花期已过,累累果实已经挂满枝头。古语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果树下已有游人踏出的归路,说明花期已过,游人渐少。上阕纯写春景,但写景中已露惜春之意。

  下阕抒情,词人欲留住春光。“与君相逢处,不道春将暮。”一二句写词人与他的挚友刚相逢,正欲共赏美丽春景,无奈已经到了暮春,花事已残。这当然十分令人惋惜,于是词人还想作最大努力,把春光留住:“把酒祝东风,且莫恁匆匆去。”作者无法,便把希望寄托东风身上。他端着酒杯,向东风祈祷:东风呀,你继续地吹吧,不要匆匆而去。他知道,只要东风浩荡,春意便不会阑珊。通过这一举动,词人的惜春之情、留春之意便跃然纸上了。

岸柳拖烟绿,庭花照日红。数声蜀魄入帘栊。惊断碧窗残梦,画屏空。
岸柳拖烟绿,庭花照日红。数声蜀魄入帘栊。惊断碧窗残梦,画屏空。

  这首词也以景胜,写情较空泛。

  “岸柳”二句最为清疏,柳本是绿色,作者用“拖”字则将岸柳写活,移情于物,别具韵味。下句本是写红日照花,而却说“庭花照日”,极言花之红艳。后三句写杜鹃声惊醒美人残梦,顿觉“画屏空”,这乃是人之空虚的反映。

nánzi··ànliǔtuōyān绿--zhāng

ànliǔtuōyān绿tínghuāzhàohóngshùshēngshǔliánlóngjīngduànchuāngcánmènghuàpíngkōng

村晚惊风度,庭幽过雨沾。
村晚惊风度,庭幽过雨沾。
译文:山村的傍晚阵阵冷风吹过,幽静的庭院经过一场秋雨洗涤,院里泥泞得很。
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
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
译文:夕阳照射着细草,湿气升腾;雨后清新明丽的江景映入眼帘。
书乱谁能帙,杯干可自添。
书乱谁能帙(zhì)¹,杯干可自添。
译文:书乱了没有人帮助整理,杯中酒喝完了也只能靠自己斟满。
注释:¹帙:整理书籍。
时闻有馀论,未怪老夫潜。
时闻有馀(yú)论,未怪老夫潜。
译文:隐居村野,时常听到人们关于世俗人情的谈论,他庆幸人们没有责怪自己这一老潜夫。

wǎnqíng

 tángdài 

cūnwǎnjīngfēng tíngyōuguòzhān 
yángxūncǎo jiāngyìngshūlián 
shūluànshuínéngzhì bēigāntiān 
shíwényǒulùn wèiguàilǎoqián 
齐国好厚葬,布帛尽于衣衾,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曰:“夫凡人之有为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过度者戮其尸,罪夫当丧者。”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
齐国好¹厚葬,布帛(bó)²尽于³衣衾,材木尽于棺椁。桓公患之,以告管仲,曰:“布帛尽则无以为蔽,材木尽则无以为守备,而人厚葬之不休,禁之奈何?”管仲对¹⁰曰:“夫凡人之有为¹¹也,非名之则利之也。”于是乃下令曰:“棺椁(guǒ)过度者戮(lù)¹²其尸,罪¹³夫当¹⁴丧者。”夫戮死无名,罪当丧者无利,人何故为之也?
译文:齐国的人喜好豪华的葬礼,产的布匹都被用来做寿衣上,而木材也都耗在了做棺材上。齐桓公对这样的风气很担心,就把这个情况材诉了管仲,说:“布匹用尽了我们就没有衣服穿,木材耗尽了就没有用来制作防御器材的材料,而豪华葬礼的风气不能停息,如何禁止这种风气?”管仲回答说:“但凡人们要做什么事,不是为了名誉就是为了有利可图。”于是齐桓公下命令说:“从今以后如果棺椁做得太过豪华,就把那人的尸体暴尸示众,并且把那些发丧的人治罪。” 斩断尸体就没有好名声,给主持丧礼的人治罪就没有好处,人们怎么还会做这种事呢?
注释:¹好:喜爱。²布帛:泛指织物。³于:被。⁴衣衾:死人入棺时所用的衣服与大被。⁵椁:棺材外面套的大棺材。⁶患:担心。⁷尽:全部,用尽。⁸无以:没什么可以用的了。⁹休:停止。¹⁰对:回答。¹¹为:做事。¹²戮:侮辱。¹³罪:治···的罪。¹⁴当:主管。
东风飘拂雨纤纤,吹向空中草木沾。
东风飘拂雨纤纤¹,吹向空中草木沾。
译文:东风拂过,细雨纤纤,草木都被细雨浸湿。
注释:¹纤纤:细长的样子;柔细的样子。
记得传喧三殿日,恍疑天半撒珠帘。
记得传喧三殿日,恍(huǎnɡ)¹天半撒珠帘。
译文:还记得雨下了整整三日,雨声传进殿中,还以为是空中撒下了半边天的珍珠帘。
注释:¹恍疑:仿佛。

zhēnzhūlián--chénxiángdào

dōngfēngpiāoxiānxiānchuīxiàngkōngzhōngcǎozhān

chuánxuānsān殿diànhuǎngtiānbànzhūli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