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读黄帝书,肯不笑机事。意犹负深衷,未免名迹累。
少读黄帝书,肯不笑机事。意犹负深衷,未免名迹累。
厌贫学干禄,欲徇宾王利。甘为风波人,岂复江海意。
厌贫学干禄,欲徇宾王利。甘为风波人,岂复江海意。
担簦平台下,是日饮羁思。逢君道寸心,暂喜一交臂。
担簦平台下,是日饮羁思。逢君道寸心,暂喜一交臂。
绪言未及竟,离念已复至。甯陵望南丘,云雨成两地。
绪言未及竟,离念已复至。甯陵望南丘,云雨成两地。
途殊迹方间,河广流且驶。暮帆望不及,览赠心欲醉。
途殊迹方间,河广流且驶。暮帆望不及,览赠心欲醉。
爱君如金锡,昆弟皆茂异。奕赫连丝衣,荣养能锡类。
爱君如金锡,昆弟皆茂异。奕赫连丝衣,荣养能锡类。
君子道未长,深藏青云器。巨鳞有纵时,今日不足议。
君子道未长,深藏青云器。巨鳞有纵时,今日不足议。
唯当加餐饭,好我袖中字。别离动经年,莫道分首易。
唯当加餐饭,好我袖中字。别离动经年,莫道分首易。

chóuliángèrshísòngzhōngsuǒzèngjiānliúbiéliángshǎo--

shǎohuángshūkěnxiàoshìyóushēnzhōngwèimiǎnmínglèi

yànpínxuégànxùnbīnwánggānwèifēngrénjiānghǎi

dāndēngpíngtáixiàshìyǐnféngjūndàocùnxīnzànjiāo

yánwèijìngniànzhìnínglíngwàngnánqiūyúnchéngliǎng

shūfāngjiān广guǎngliúqiěshǐfānwànglǎnzèngxīnzuì

àijūnjīnkūnjiēmàoliánróngyǎngnénglèi

jūnzidàowèizhǎngshēncángqīngyúnlínyǒuzòngshíjīn

wéidāngjiācānfànhǎoxiùzhōngbiédòngjīngniándàofēnshǒu

独孤及

独孤及

独孤及(725~777),唐朝散文家,字至之,河南洛阳人,天宝末,以道举高第,补华阴尉。代宗召为左拾遗,俄改太常博士。迁礼部员外郎,历濠、舒二州刺史,以治课加检校司封郎中,赐金紫。徙常州,卒谥曰宪。集三十卷,内诗三卷,今编诗二卷。 ▶ 89篇诗文

猜您喜欢
宝枕轻风秋梦薄。红敛双蛾,颠倒垂金雀。新样罗衣浑弃却,犹寻旧日春衫着。
宝枕轻风秋梦薄¹。红敛双蛾²,颠(diān)倒垂金雀³。新样罗衣弃却,犹寻旧日春衫着。
译文:秋夜卧枕而眠,轻风中睡梦不安。愁锁双眉,金雀倒挂无心管。新式罗衣全不要,还倒着穿过去的衣衫。
注释:¹秋梦薄:梦短易醒。秋,“秋闺”点题,明节令。此句言心神不宁,失眠。²“红敛”句:红肿眼睑,紧锁双眉。双蛾:蛾喻眉毛。³金雀:钗,金雀饰状的发钗。⁴罗衣:丝织绫罗所制衣衫。⁵浑:全。⁶春衫:相对于“罗衣”的布衫。“春”又与“秋”相对照,亦暗切题旨。青春衣衫实即“青衿”,秀才(诸生)服也。
偏是断肠花不落。人苦伤心,镜里颜非昨。曾误当初青女约,只今霜夜思量着。
偏是断肠花不落¹。人苦伤心,镜里颜非昨。曾误当初青女²约,只今霜夜思量着。
译文:那芙蓉花偏偏不落,看着它令人愁肠寸断。人因伤心而痛苦,镜里容颜不像从前。当初误了与霜雪之神的前约,如今只好忍受寒夜反思的熬煎。
注释:¹肠断花回不落:意谓伤心人偏偏仍活着。断肠花:暗翻李白《古风》“朝为断肠花,暮逐东流水”句意。²青女:李商隐《霜月》诗:“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青女为传说中专司霜雪之神。“青女约”指相约如松柏之坚贞不屈。
“闺思”题材,无论是“春闺”抑是“秋闺”,从来不外是怨郎君或情郎薄倖,叹一己青春空抛、红颜薄命,罕见有自责负约、自伤移情改志的。有则自清初始。时代的某些特定背景,导致传统题材的内涵启变,“闺怨”即其中一例。宋徵舆在“云间三子”中年最少,幼于陈子龙、李雯十岁,迟后陈、李二十年始卒。“三子”在甲申、乙酉鼎革之际,子龙赴难殉身,李、宋改志仕清。李雯卒早,宋徵舆渐居要路,俯今仰昔,心情复杂,愧对故友如陈子龙者之自疚感时有涌起,这首《秋闺》就是以吞吐含蓄之笔透现内心的隐蔽境界。尽管事实已是“新样罗衣”难以弃却,“旧日春衫”无可寻复,“青女约”之误早成定狱,“断肠花不落”的怨天尤人均无法挽回“颜非昨”之势,但作者的自怨自艾并非伪饰,是真诚的。惟其真诚而又不可逆变已铸成之事实,所以,隐痛也就显得深沉。云间词人论词主“境由情生、辞随意启”的雅正婉研之旨,好以“香草美人”为寄托载体,本多情爱之写。不意陵谷变迁,陈子龙最后三数年之作尽寄以忠爱苦情,李雯、宋微舆等则于白日歌酒流连,夜半乃自伤成为“两截人”,境由情生之旨转获致更多层面的发挥。时势推移,每多初衷始所未料者。此词意象似多陈旧,然而特定个性的情思却推陈见新,颇醒服目。词的脉络甚细,辞既达意又能惋曲,老于传统手笔而不迂不滞,允称驾轻就熟之高手。
台湾自设行省,抚藩驻台北郡城,华夷辐凑,规制日廓,洵海外雄都也。赋词纪盛。
客来新述瀛(yíng)¹胜,龙荒²顿闻开府³。画鼓春城,环灯夜市,娖(chuò)队蛮韡(wěi)红舞。莎茵绣土。更车走奇(jī)(gōng),马徕(lái)瑶圃。莫讶琼仙,眼看桑海但朝暮。
译文:来到台湾的客人都在诉说着瀛洲宝岛的新盛况,昔日荒远的边疆,突然听说要自设行省了。彩绘鼓的乐声回荡在春城,华丽的灯光照耀着夜市,边地的女子正跳着队列整齐、场面盛大的红裙舞。绿草如茵,疆土锦绣。更有火车如传说中奇肱国的飞车一般飞驰,象征着各族归服的骏马也来到了这仙境中。瑶池的麻姑仙子眼看着此处朝暮间便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请不要太过惊讶。
注释:辐凑:车辐凑集于毂上。指达官显贵集聚一处。洵海:美丽之海。¹瀛洲:传说中的东海仙山。瀛洲在东,而东瀛就是对日本的称呼,此指台湾。²龙荒:漠北。龙指匈奴祭天处龙城,荒谓荒服。此处指台湾原来也是像漠北一样洪荒之地。³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如三公、大将军、将军等)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汉朝三公、大将军可以开府。汉末局势混乱,将军李傕等开府。《后汉书·董卓传》:“傕(李傕)又迁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汜后将军,稠右将军,张济为镇东将军,并封列侯。傕、汜、稠共秉朝政。济出屯弘农。”魏、晋放宽开府资格,晋诸州刺史兼管军事带将军衔者即可开府。开府置官属,本系三公所享殊遇,因而有“开府仪同三司”的名号,以隋、唐、宋、金、元均以开府仪同三司为文散官的官阶。清人习称任督抚为开府。⁴娖队蛮韡红舞:娖,拘谨,谨慎。整齐的样子;韡,华丽。⁵奇肱:又称鱼人国、夜郎国。汉代已并入中华民族。⁶马徕:徕,本义,到来。
客来新述瀛洲胜,龙荒顿闻开府。画鼓春城,环灯夜市,娖队蛮韡红舞。莎茵绣土。更车走奇肱,马徕瑶圃。莫讶琼仙,眼看桑海但朝暮。
天涯旧游试数。绿无环废垒,唬鵙(jú)凄苦。绝岛螺盘,雄关豹守,此是神州庭户!惊涛万古。愿洗净兵戈,卷残楼橹¹。梦踏云峰,曙霞天半吐。
译文:试追溯当年到这天涯海角来游览所见的情景。碧绿的荒草环绕着废弃的军垒,杜鹃的悲啼声是那样的凄苦。这绝域的宝岛如海螺般盘踞,雄伟险要的关隘有勇猛的虎豹来把守,正是能确保中国神州平安的重要庭户啊!惊涛骇浪,万古激荡。但愿能洗净兵器,令他们永不必再用,击溃土寇,令他们永不敢再来。在梦中踏上耸入云端的高峰,正见曙光映着朝霞在半空中吐艳争辉。
注释:¹愿洗净兵戈,卷残楼橹:此句后有作者自注:近闻埤南嘉彰,土寇窃发。
天涯旧游试数。绿无环废垒,唬鵙凄苦。绝岛螺盘,雄关豹守,此是神州庭户!惊涛万古。愿洗净兵戈,卷残楼橹。梦踏云峰,曙霞天半吐。
天涯旧游试数。绿无环废垒,唬鵙凄苦。绝岛螺盘,雄关豹守,此是神州庭户!惊涛万古。愿洗净兵戈,卷残楼橹。梦踏云峰,曙霞天半吐。

  这是一篇“台湾赋”。词史上自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之赋纪杭州盛景开始,遂有以词写都市繁华一体。张景祁此词即属这类题材的作品。需要指出的是,吟诵台湾的词而且又如此富其热情,却是在张景祁之前未曾见过,所以,张氏此篇在诗词史上是很珍稀的作品。特别是因为词人从宦台湾,知淡水县多年,中法战争中又身处岛上休戚与共,故而笔底情深意厚,尤觉可贵。

  上片着重写台北一带的民情风物以及“华夷”共处的奇异景观,是怀着很高的热情和爱心来吟唱的。虽也还用了“夷”、“蛮”等词,但毫无轻蔑亵渎之意自显而易见。词一开始用“瀛洲胜”三字,表现了他对“海外城都”的回想和神往。当客人一告诉他台湾在台北开府的消息时,“画鼓春城”的盛况就浮现在脑海了,他仿佛又置身在“瑰灯夜市,娖队蛮靴红舞”的“莎茵绣土”上。瑰灯,是华丽鲜亮的灯火,娖队,则形容整齐的队伍。这乃以少数民族为主的集会歌舞的场面,夜景璀灿,十分动人。张景祁说还有机械发动的车辆叫人新奇(“奇肱”,《博物志》言“奇肱国民能为飞车”,此处借喻),来自东西方的各种马队(“马徕”,徕即来,瑶圃,意为天外远方)也极为壮观。

  在顺笔排比铺陈到“莫讶琼仙”(即不要惊讶这是天上神仙所居处)时,词人笔锋一转说:“眼看桑海但朝暮!”你们切莫以为那是个世外桃源,其实,台湾经历的沧桑变化就在前不久呵!张景祁老辣地由此转入下片的对战争时代的回想。

  这样,在上下片之间构成柔与刚、欢与悲、暖色与冷色的对照,使这篇“台湾赋”从时空的广袤性,从历史的演变背景上显得更丰富、更充实。作为词人,张景祁是更多地有着政治眼光的一个作家。

  “天涯旧游试数”,一个“数”字拉回了历史的往事。“绿芜”句写战争惨败时的景况,“啼鵙”(伯劳,诗词中与鹃同义)句勾勒了军民的心情凄苦,这是一段耻辱的历史,岂能忘记。“绝岛螺盘”以下,强调了“此是神州庭户”,似在提醒人们,宝岛风物虽美,但不能再文恬武嬉,松弛武备,重蹈覆辙了!“惊涛万古”四字是意味深长的长鸣警钟之句。最后则又表述了他的愿望:“洗净兵戈,卷残楼橹”,永保国泰民安,天下太平。这一年张景祁已整六十岁,他自觉年迈已不能重游旧地,故而他心愿即使“梦踏云峰”,一睹“曙霞天半吐”的壮观也满足了。

  应该说张景祁的“愿洗净兵戈”的祝祷,并非是没有预感的。尽管他不可能测知日后政局的演化趋向,但一种忧虑似老在他的词心盘缠。后来的历史证明,不到十年,中日战争爆发,甲午一战,清水师全军覆没,日帝的魔爪铁蹄继之长期蹂躏台湾岛。如果张景祁还在世的话,“赋到沧桑句便工”,不知他又将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词篇来呀!

参考资料:
1、 品诗文网
旅人嗟倦游,结缆坐春洲。
旅人嗟(jiē)¹倦游,结缆²坐春洲。
译文:对于频繁往来江上的旅行已生厌倦,早早泊船靠岸,依春洲以望远,聊解忧烦。
注释:¹嗟:叹息;感叹。²结缆:系舟,停舟。
日暮江风静,中川闻棹讴。
日暮江风静,中川闻棹讴(ōu)¹
译文:黄昏之时,江风停息,一片寂静。突然一曲悠扬的船歌不知从江中何处传来。
注释:¹讴:民歌。
草光天际合,霞影水中浮。
草光天际合,霞影水中浮。
译文:举目遥看,只见一片莹莹草色与暮光水色融为了一体;霞光倒映在水中,随着水波起伏。
单舻时向浦,独楫乍乘流。
单舻(lú)时向浦,独楫(jí)(zhà)乘流。
译文:寂静的江上,时而一只小船从暮边驶来,映着暮上的霞光,滑过水中的云影,缓缓摇近岸边。
娈童泣垂钓,妖姬哭荡舟。
(luán)童泣垂钓,妖姬(jī)哭荡舟。
译文:坐于江畔,看江水长流,夕阳西沉,孤舟飘泊,恨谄臣阻扼贤路,忧国家隐患重重。
客心自有绪,对此空复愁。
客心自有绪,对此空复愁。
译文:外仕宦人的心中纵有无限愁绪,也只有一声叹息无可奈何。

  何逊的诗在梁代颇有影响,沈约曾盛誉其作,谓“每读卿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此诗的艺术水准,也当得起这番赞誉。题中的刘谘议,即刘孝绰,曾任谘议参军之职。他是与何逊齐名的诗人,当世有“何刘”之称,二人之间经常有唱和之作。

  “旅人嗟倦游,结缆坐春洲。”诗的起首两句交代了作者之所以在行程中要“早泊”,并不是春江夕阳的美丽景色激发了他的观赏兴趣,而是对官事繁复和往来江上的旅行已经厌倦了,才宁愿早早泊船岸边,依春洲以望远,聊解忧烦。何逊的这种心情,在其诗作中多有反映,如“游宦疲年事,来往厌江滨”;“我本倦游客,心念似悬旌”等。诗一开始就表现出作者的忧愁烦恼,为下面的写景与联想做了铺垫。

  接下来六句描写了春晚夕阳中的江上景色。暮色黄昏之时,江风停息。涣涣春水,犹如一匹长长的白练,无声地流动着,一直流向远方。江中不知何处,传来一曲悠扬的船歌。这是打鱼归来的船家在摇橹歌唱。在一片静谧之中,这歌声显得既清亮而又陶然自得,使疲于奔波的旅人闻之,更加感慨万端。举目遥看大江两岸,但见春草茵茵。这如翠的绿色绵绵不断,伸展向前,直连着天边。近处的草芽绿得可爱,远处的草却渐渐地映出傍晚天际的清光,越向远方,这清光越亮,草色也越淡。遥望所及,只见一片莹莹,草色与天光水色融为了一体。偶尔有几朵彩云飘来,霞光倒映在水中,水波起伏,宛如云影飘浮在江面。寂静的江上,时而一只小船从天边驶来,映着天上的霞光,滑过水中的云影,缓缓摇近岸边。宁静的江流,悠扬的渔歌,天边的余晖,绵绵的春草,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在这画面中,有声,有光,有色,有近处的清晰,有远方的迷濛,有静止的水天背景,有动态的孤舟轻漾。一切都呈现出素雅的色调,透出一股忧郁的情思。

  诗的后四句抒发了作者由江景而生发的联想和感慨。“娈童泣垂钓”用“龙阳君泣鱼”之典。《战国策·魏策》记魏王的男宠龙阳君钓鱼而泣,魏王问其故,龙阳君答曰,前得之鱼小,后得之鱼大,故弃前者而藏后者;因想天下之美人多矣,王将惑于新人而弃故。魏王遂布令于四境之内:“有敢言美人者族。”后以此事喻近幸之臣蔽君主得贤之路。“妖姬哭荡舟”,事见于《左传·僖公三年》。齐桓公与蔡姬泛舟水上,蔡姬摇荡舟身,桓公恐,禁之不可,怒而遣蔡姬。桓公打发蔡姬回娘家只是一种惩罚,不曾想蔡人竟嫁女于他人。桓公大怒,举兵攻破蔡国,并乘势进军楚国。《淮南子·人间训》称:“蔡女荡舟,齐师大侵楚。”以喻祸之起于微小之间。这两个典故都与水有关。何逊关心国事,有志向,但因出身寒微,不善奉迎,故仕途多蹇,胸中常郁郁。他坐于江畔,看江水长流,夕阳西沉,孤舟飘泊,恨谄臣阻扼贤路,忧国家隐患重重,心情格外沉重。他的愤恨忧虑不可以直接表达,遂由水而生发联想,借“泣鱼”、“荡舟”的典故婉转隐晦地表现出来。这应当就是“客心自有绪”的内涵。《南史·何逊传》记载,梁武帝萧衍因何逊在诗中用曹操故事而颇为不满,称“何逊不逊,未若吾有朱异”。何逊“自是疏隔,希复得见”。(朱异是梁代以阿谀奉迎皇帝而著称的近臣,后侯景起兵乱梁,就借讨朱异为名)此事或许能帮助读者理解何逊用这两个典故时的心理背景。

  然而,“旅客长憔悴,春物自芳菲”,“客子行行倦,年光处处华”(何逊)。大自然既不因人的悒郁不乐而失去其美之魅力,也不因人之喜悦赞赏而增加其美的色彩。自然的生命就是这样健壮、坚强、蓬勃旺盛。相比之下,人的生命是多么短促、软弱,人的作用又是多么微薄、无力。江水静静,日夜不停;春光流转,年年不息;太阳落下,第二天照样升起;可江边之人,明日不知身在何处,愤恨忧虑,亦复徒然。“对此空复愁”,正是诗人对于人生、社会的无可奈何之叹。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058-1059页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孔明分拨已定,先引五千兵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余次飞马报到,说:“司马懿(yì)¹引大军十五万,望西城蜂拥而来!”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军,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众官听得这个消息,尽皆失色。孔明登城望之,果然尘土冲天,魏兵分两路望西城县杀来。孔明传令,教“将旌旗²尽皆隐匿³;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chǎng),戴纶(guān),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译文:孔明已经分配布置妥当,先派五千人退去西城县搬运粮草。忽然十几个骑兵拍马奔来,说“司马懿带着十五万大军,向西城袭来!”当时孔明身边没有其他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孔明登上城楼观察,果然尘土冲天,魏兵从两路向西城杀过来。孔明传令,命令“把旌旗全部隐藏起来;所有的士兵各自守住城里的铺子,如果有擅自走动者,以及大声喧哗者,斩杀!大开四城门,每一处城门由二十军士,扮成百姓,打扫街道。如果魏兵到来,不可擅自行动,我自有计策。”孔明于是披上鹤氅,戴纶巾,领着两个小童携琴一张,在城楼上面敌,靠着栏而坐,焚香弹琴。
注释:¹司马懿:统帅魏国重兵的大将军。²旌旗:用五色羽毛装饰的旗子。³隐匿:隐藏。⁴城铺:城上巡哨的岗棚。⁵擅动:自作主张。⁶鹤氅:用鸟羽编成的衣服。⁷纶巾:用青丝带做的头巾。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日:“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日:“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有一童子,手执麈尾¹。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日:“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懿日:“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²辈岂知?宜速退。”于是两路兵尽皆退去。
译文:却说司马懿前军哨兵到城下,见了孔明如此模样,都不敢进,急报给司马懿。懿笑着不信,于是命三军停下,从马上远远望着。果然看见孔明坐在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弹琴。左边有一童子,手捧宝剑;右边有一童子,手执拂尘。城门内外,有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完后非常怀疑,于是到中军,命令后军换做前军,前军换做后军,向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说:“莫非诸葛亮没有军队,故意装作这种姿态?父亲为什么就退兵?”司马懿说:“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冒险。今天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定会中他的计。你们岂能知道?最好快点退兵。”于是两路兵马都退去。
注释:¹麈尾:用鹿一类动物的尾巴做的拂尘。²汝:你。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禁门¹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lù)²(kē)
译文:月光由宫门移到树梢,媚眼只看那栖息的鹭的窝巢。
注释:¹禁门:宫门。²宿鹭:栖息的鹭。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斜拔玉钗(chāi)灯影畔(pàn),剔开红焰¹救飞蛾。
译文:在灯影旁拔下头上玉钗,挑开灯焰救出扑火飞蛾。
注释:¹红焰:指灯芯。

  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妓称“内人”。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这首诗题为“赠内人”,其实并不可能真向她们投赠诗篇,不过借此题目来驰骋诗人的遐想和遥念而已。这是一首宫怨诗,但诗人匠心独运,不落窠臼,既不正面描写她们的凄凉寂寞的生活,也不直接道出她们的愁肠万转的怨情,只从她们中间一个人在月下、灯畔的两个颇为微妙的动作,折射出她的遭遇、处境和心情。

  诗的首句“禁门宫树月痕过”,乍看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写景句子,而诗人在用字遣词上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宫禁森严、重门深闭的环境气氛。“月痕过”,点明时间,但月而曰“月痕”,就给人以暗淡朦胧之感,而接以一个“过”字,更有深意存乎其间,既暗示即将出场的月下之人在百无聊赖之中伫立凝望已久,又从光阴的流逝中暗示此人青春的虚度。

  第二句“媚眼惟看宿鹭窠”,紧承上句所写的禁门边月过树梢之景,引出了地面上仰首望景之人。“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诗经·卫风·硕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但可怜这位美貌的少女,空有明媚的双目,却看不到禁门外的世界。此刻在月光掩映下,她正在看宿鹭的窠巢,不仅是看,而且是“惟看”。这是因为,在如同牢狱的宫禁中,环境单调得实在没有东西可看,她无可奈何地惟有把目光投向那高高在宫树之上的鹭窠;也可能因为,周围可看的景物虽多,而惟有树梢的鹭窠富有生活气息,所以吸引住了她的视线。这里,诗人没有进一步揭示她在“惟看宿鹭窠”时的内心活动,这是留待读者去想象的。不妨假设,此时月过宫树,飞鸟早已投林,她在凝望鹭窠时会想:飞鸟还有归宿,还有“家庭”,它们还可以飞出禁门,在广大的天地中游翔,而自己不知何时才能飞出牢笼,重回人间。一双媚眼所注,是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幸福的憧憬的。

  诗的下半首又变换了一个场景,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光下,现出了一个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近景。前一句“斜拔玉钗灯影畔”,是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画出了诗中人的一个极其优美的女性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风姿。后一句“剔开红焰救飞蛾”,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愿。这里,诗人也没有进一步揭示她的内心活动,而读者自会这样设想:如果说她看到飞鸟归巢会感伤自己还不如飞鸟,那么,当她看到飞蛾投火会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而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自我哀怜。

  这是一首造意深曲、耐人寻味的宫怨诗,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

参考资料:
1、 陈邦炎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974-975 .

zèngnèirén

zhāng tángdài 

jìnméngōngshùyuèhénguò mèiyǎnwéikān宿 
xiéchāidēngyǐngpàn kāihóngyànjiùfēié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