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德实广运,车书靡不宾。执瑁朝群后,垂旒御百神。
帝德实广运,车书靡不宾。执瑁朝群后,垂旒御百神。
八荒重译至,万国婉来亲。
八荒重译至,万国婉来亲。

liángliùshǒuhuáng--shěnyuē

shí广guǎngyùnchēshūbīnzhímàocháoqúnhòuchuíliúbǎishén

huāngzhòngzhìwànguówǎnláiqīn

沈约

沈约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 41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剪中流,白苹芳草,燕尾江分南浦。盈盈待学春花靥,人面年年如故。留春住,笑几许浮萍,旧梦迷残絮。棠桡无数。尽泛月莲舒,留仙裙在,载取春归去。
剪中流,白苹芳草,燕尾江分南浦¹。盈盈²待学春花靥(yè)³,人面年年如故。留春住,笑几许浮萍,旧梦迷残絮。棠桡(ráo)无数。尽泛月莲舒,留仙裙在,载取春归去。
译文:江水自中流分开,东洲南浦,白苹芳草一片繁茂。有娇女身态轻盈,学那桃花妆容,年年美丽浦故。想留住春天,笑那残絮仍沉迷于旧梦,化作轻狂的浮萍。无数只兰舟,夜泛月下,荷叶尽展,在风中裙裾飘扬。载着春天,尽兴归去。
注释:¹浦:①水滨。②指池、塘、江河等水面,如浦月(江河中之月)。²盈盈:①仪态美好貌。《古诗十九首》有“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王观《卜算子》有“眉眼盈盈处”。②水清澈貌。《古诗十九首》有“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③充积貌。④十五岁。《礼记·礼运》有“三五而盈”。³花靥:妇女颊上彩妆。靥,妇人面妆。⁴桡:桨,亦指舟。⁵泛月:月下泛舟。⁶留仙裙:谓赵飞燕裙。《赵飞燕外传》载:婕妤接帝于太液池,作千人舟,号合宫之舟;池中起为瀛洲,榭高四十尺,帝御流波文縠无缝衫,后衣南越所贡云英紫裙,碧琼轻绡。广榭上,后歌舞归风送远之曲,帝以文犀簪击玉瓯,令后所爱侍郎冯无方吹笙,以倚后歌中流。歌酣,风大起,后顺风扬音,无方长吸细袅与相属,后裙髀曰:“顾我,顾我!”后扬袖曰:“仙乎,仙乎!去故而就新,宁忘怀乎?”帝曰:“无方为我持后!”无方舍吹持后履。久之,风霁,后泣曰:“帝恩我,使我仙去不待。”怅然曼啸,泣数行下。帝益愧爱后,赐无方千万,入后房闼。他日,宫姝幸者,或襞裙为绉,号曰“留仙裙”。
佳丽地,仙院迢迢烟雾。湿香飞上丹户。醮坛珠斗疏灯映,共作一天花雨。君莫诉。君不见桃根已失江南渡。风狂雨妒,便万点落英,几湾流水,不是避秦路。
佳丽地¹,仙院迢(tiáo)迢烟雾。湿香飞上丹户。醮(jiào)²珠斗疏灯映,共作一天花雨。君莫诉。君不见桃根已失江南渡³。风狂雨妒,便万点落英,几湾流水,不是避秦路。
译文:江南自古佳丽地。仙院上烟雾飘渺,丹房里香气不散。醮坛上,疏灯上映北斗,一起幻成了天花雨。不要再倾诉,难道你没看到桃根桃叶已经失去南渡?雨骤风狂,纵有几点落英,几湾流水,再也没有可供逃尘避世的桃花源!
注释:¹佳丽地:此指金陵。谢朓《入朝曲》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句。²醮坛:道士作法之神坛。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吾家巫觋祷请,绝于言议;符书章醮,亦无祈焉。”王利器集解引卢文弨曰:“道士设坛伏章祈祷曰醮。”觋音习。《国语·楚语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韦昭注:“巫觋,见鬼者。³桃根渡:①桃叶,王献之之妾名,其妹名桃根。②桃叶渡,今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处。

  上片写赏春人赏春的热情和春去的遗憾。起首二句先描绘东洲的形胜景致,水流迎洲而分为燕尾,洲上芳草萋萋,白盛开。“盈盈”二句写游春女子,年年都把自己扮得如桃花一般。“留春住”三句,写人们虽然殷勤地希望春天能多留一段时间,但时值暮春,芳菲已歇,百花零落,只有水上浮萍和空中飞絮,还残留着春天的一点气息。用一“笑”字。表现出对春去难留的无奈。“棠桡”四句,江上各式各样的船只画舫,载着衣着漂亮的女子,在月光下尽情地游赏美景,但春天还是匆匆地归去了。

  下片由追忆过去旖旎风光,引发感叹国家的兴亡。在江南那美丽的土地上,仙院香云缭绕,湿润的芳香飘入红漆朱户,道家的神坛疏灯与天上晶亮如珠的星斗互相辉映,就像是一派由天而降的花雨,这一切都如春天注定要逝去一样,也已逝去了。敌人的铁蹄已至国门,江南的桃根古渡已沦于敌手,在这风狂雨妒的不幸时代,那和桃源相似的万点落英和几湾流水是躲避不了侵略者的铁蹄的。此时桂王所凭据的西南地区几乎全部落入清人之手,百姓避乱无地。作者作为明朝遗民,对此感受最为深切、故而也最为沉痛和悲愤。

  本词虽然吟咏江南风景,实则抒发了国家灭亡的痛苦,继承了辛弃疾愁苦孤愤的情调,并效法辛词以自然界的意象与人事进行类比的写作手法,用语含蓄,感情深沉。

ér··dōngzhōutáolàngxiāoxiāngxiǎojǐngzhīsān--wángzhī

jiǎnzhōngliúbáipíngfāngcǎoyànwěijiāngfēnnán

yíngyíngdàixuéchūnhuārénmiànniánnián

liúchūnzhùxiàopíngjiùmèngcán

tángráoshù

jǐnfànyuèliánshūliúxiānqúnzàizàichūnguī

jiāxiānyuàntiáotiáoyān

湿shīxiāngfēishàngdān

jiàotánzhūdòushūdēngyìnggòngzuòtiānhuā

jūn

jūnjiàntáogēnshījiāngnán

fēngkuáng便biànwàndiǎnluòyīngwānliúshuǐshìqín

春山碧。诗成马上应相忆。应相忆。卢沟桥畔,晚云如织。人生有别休多惜。但悲后会知何日。知何日。暮云心绪,断鸿消息。
春山碧。诗成马上应相忆。应相忆。卢沟桥畔(pàn),晚云如织。人生有忆休多惜。但悲后会知何日。知何日。暮云¹心绪,断鸿²消息。
译文:春天的山碧绿苍翠。诗词写于马上,勾起对朋友、往事的回忆。应当回忆啊。那难忘的卢沟桥畔和如织的晚云下美好的时光。人生常有分忆不必叹惜。只是为何日再相见感到悲伤。何日再相见啊。心绪犹如这傍晚之云,我就像失群的孤雁。
注释:¹暮云:黄昏的云。²断鸿:失群的孤雁。

qínésòngniúnóngshīèrshǒu--yǒurén

chūnshānshīchéngshàngyīngxiāngyīngxiānggōuqiáopànwǎnyúnzhīrénshēngyǒubiéxiūduōdànbēihòuhuìzhīzhīyúnxīnduàn鸿hóngxiāo

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
生平四十老柴荆(jīng)¹,此日麻鞋拜故京。
译文:四十年来,甘守贫困度残生,脚穿麻鞋,此日登台望旧京。
注释:¹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jiǎn)故到园陵¹
译文:满目破碎,大好河山谁摧毁?一腔悲愤,园陵松柏竟凋零!
注释:¹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
牛羊践履(lǚ)多新草,冠盖¹(yōng)²半旧卿。
译文:牛羊践踏,大片春草变狼籍,车马驰骋,半是旧官显骄横。
注释:¹冠盖:官僚们的官服车盖。²雍容:华贵的样子。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译文:暮色苍茫,欲哭无泪残阳斜,悲风猎猎,吹起大江呜咽声。

  雨花台是坐落在南京城南的一处名胜,登高远眺,诸景诸色,尽收眼底。南京曾是明代建国之初的都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墓就在南京钟山之上;南明福王朝廷也曾建都于此。诗人登上雨花台,举目四望,不禁感叹万分。开头两句不禁点名了诗人的布衣身份,而且还隐含着一股豪气。魏禧在明亡之后,绝意仕进。清统治者为笼络文士,曾诏举博学鸿词,他拒绝应试,因此年至四十,仍甘心老于茅屋。“麻鞋”乃乡间野老所穿,杜甫曾以“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写抵凤翔见唐肃宗得授拾遗的情景。在山河破碎、江山易主的时刻,魏禧以“此日麻鞋拜故京”表达了更为深沉浓重的情感。

  三、四两句诗人心头的怒火陡然升起,诗人发出了激愤的责问:究竟谁是国家灭亡的罪魁祸首?表现了诗人对祸国殃民者的仇恨和对历史的反思。“全破碎”的“全”字含义深刻。金瓯破碎,竟然无一可以幸免,而且是在极为短暂的时间内遭到了迅速覆灭的命运。福王朱由崧即位南京之后,阉党余孽马士英等把持了朝政,不积极备战,以图恢复,反而倒行逆施,大兴土木,恣意荒淫,遂使山河全部为清所有。战火遍地,四处疮痍,甚至明朝开国皇帝的陵墓也难逃厄运。这实在是令人难以容忍的奇耻大辱,诗人用“可堪翦伐到园陵”表达了痛心疾首的义愤之情。其中有对断送国家者的鞭挞,也有对异族入侵者的控诉。

  五、六两句诗人内心的怒火转化为憎恶怨恨,从而使全诗的内蕴更加深邃和丰富。“牛羊践履”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是对异族侵略者的微妙讥讽。作为刚从游牧部族进入关内的清人,牛羊的践踏锦绣江山,就如同他们的铁蹄在蹂躏着大江南北。“多新草”三字含义深长,形象地描绘出了被牛羊践踏的田园一片荒芜,只有野草时时更新的景况,黎民百姓的悲惨处境也就可想而知了。与此相对的却是雍容华贵的官府车盖,前呼后拥,招摇过市。更令人触目惊心者还是“半旧卿”三字,那些曾在明朝为官为宦的权贵们,在异族入侵着面前卑躬屈膝,侧姿求媚,腰身又变成了当朝的新贵。他们毫无民族气节,不顾国家生死危亡,只知追求个人安乐,不正是这些民族败类葬送了明代的江山吗?这就与上一联“谁使山河全破碎”紧紧呼应起来。“冠盖雍容”与诗人“柴荆”“麻鞋”的身份相映衬,表露出“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之意,诗人强烈的民族气节也就愈加分明。“多新草”与“半旧卿”,一新一旧,新草遮盖的是旧日山河,旧卿却扮演了新贵的角色。由此不难见出诗人锤字炼句之功。

  最后两句,诗人在雨花台上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满腹的悲愤还未倾吐干净,不觉暮色已经降临。作者的真挚情感甚至打动了天地万物,只见凄风悲号,江水痛哭,日夜不息。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达到了“感天地、泣鬼神”的程度。全诗也就在这悲风声中收束。

dēnghuātái

wèi míngdài 

shēngpíngshílǎocháijīng xiébàijīng 
shéishǐ使shānquánsuì kānjiǎndàoyuánlíng 
niúyángjiànduōxīncǎo guāngàiyōngróngbànjiùqīng 
chéngtiān bēifēngjiǎngshēng 
不趁常参久,安眠向旧溪。
不趁¹常参²久,安眠(mián)向旧溪³
译文:我已经离开朝廷很久,安心地居住在故乡。
注释:¹趁:跟随。²常参:宋制,文官五品以上及两省供奉官、监察御史、员外郎、太常博士每天参加朝见,称常参官。³旧溪:指家乡宣城。宣城有东西二溪。
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
五更¹千里梦²,残月一城鸡³
译文:晚上忽然做了个梦,梦中又回到了千里外的京城,与你相会;梦醒时已是五更,鸡鸣阵阵,落月照着屋梁。
注释:¹五更: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此为第五个时段,即天将明时。²千里梦:梦到了千里外的京城。³一城鸡:满城鸡鸣。
适往言犹在,浮生理可齐。
适往¹更犹在,浮生²理可齐。
译文:回味梦中,欢叙友情的话还在耳边回响,想到这人生,不也和一场梦一样?
注释:¹往:指梦中赴京华与欧阳修相会。²浮生:人生。这是梅尧臣自嘲的说法,指自己大半生虚度。
山王今已贵,肯听竹禽啼。
山王¹今已贵,肯听竹禽(qín)²啼。
译文:老朋友啊,你如今已登显贵,是不是还肯像过去同游时,再听那竹禽啼唱?
注释:¹山王:山指山涛,王指王戎,均为竹林七贤之一。山涛后官吏部尚书,王戎官司徒、尚书令。²竹禽:即竹鸡,善啼,栖竹林内。

  诗题是“梦后”,诗的重点也是抒发梦后感怀,但诗先从未入梦时写,交代自己的情况,作为梦的背景。首联实写,随手而出,说自己离开朝廷已经很久,安居在故乡。这联很质朴,实话实说,但对后面写梦起了重要作用。唯有“不趁常参久”,与友人离别多日,所以思之切,形诸梦寐;唯有“安眠向旧溪”,满足于现状,才会有下文感叹人生如梦,唯适为安,希望欧阳修富贵不忘贫贱之交的想法。接下去,“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两句,转入“梦后”情景。

  这首诗之所以见称于人,主要就在这三四两句,特别是第四句,写景如画,并含不尽之意。一些文学史就以它作为梅尧臣“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的范例。

  梅尧臣提出这一名论时,他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为例,认为“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梅尧巨这时“安眠向旧溪”,并没有“道路辛苦、羁旅愁思”;然而,他在梦中走过“千里”(在梦中走到京中,见到欧阳修),“五更”时醒来,看到的是屋梁“残月”,听到是满城鸡啼。这种眼前光景与梦境联系起来,就有了说不尽之意。

  杜甫《梦李白》中写到梦后时说:“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那是把要说的“意”说了出来(也还含有未尽之意)。这里“残月”二字实际上概括了杜甫那十个字。这里的“一城鸡”与茅店的鸡声不一样,因为那是催人上道,而这里却还在“安眠”之中。但“残月”虽在,而不见故人“颜色”,耳边唯有“一城鸡”声,离情别绪涌上心头。不特如此,“鸡唱”还是催人上朝的信号。《周礼·春官·鸡人》即利用鸡的“夜呼旦,以叫百官,王维诗也说:“绛帻鸡人报晓筹”。梅尧臣“不趁常参久”,在梦回闻鸡时,又会想到“汉殿传声”(《春渚纪闻》语)。所以,这一句不仅写出在“安眠向旧溪”时的梦醒情景,而且寄托着去国(离开京城)、思友之深“意”。

  第五句的“往”,指梦中的魂“往”到京城与欧相见,是承“千里梦”而来的。“言犹在”是梦后记忆。杜甫的梦李白,写梦李白来;此诗则写诗人“往”;杜甫对梦中情景描写较多;而此则仅以“言犹在”三字概括过。这是因为两诗所要表现的重点不同,详略自异。梦中“言犹在耳”,顷刻间却只剩下“残月”、鸡声,这使诗人想到“人生如梦”,因之而觉得得失“可齐”之“理”。这就是第六句“浮生理可齐”的含意。关于“人生如梦”,有人斥为消极,但这只是一方面;从身在官场者说,看轻富贵功名之得失,才能保持廉节、操守,因而还是未可厚非的。

  最后两句,由梦中与欧阳修相会,想到了现实中的交往。诗用竹林七贤中山涛、王戎来比欧阳修,因为欧阳修当时已擢官翰林学士,因此梅尧臣希望他虽然已处高位,但不要忘记当年朋友之间的交往。诗以听竹禽啼鸣为往日萧散自在、相互脱略形骸的生活的代表,以问句出之,正是深切希望欧阳修莫改初衷,与诗人保持友情,珍惜过去。方回认为末联是说欧阳修已登显贵,要忙于朝政,已经无法享受高眠之适,也是一种合理的解释。

  山涛保荐嵇康,而嵇康却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梅尧臣却希望欧阳修保荐自己,有人认为这样太庸俗了,是贬低了梅尧臣。其实,当时的时代、事情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梅尧臣原本不是山林隐士,而宋朝制度,官吏考绩又要看保荐者多少。而且,梅尧臣在诗中先说“不趁常参久”,再说到“梦后”的满城鸡声;又说到他对官场得失并不十分介意,然后再微示求助之意,正是老老实实说话。既不是遗世脱俗,也不是汲汲富贵,这样反而表现出梅尧臣的品格。另外,写此诗的那一年八月,梅尧臣返回京城;第二年(1056年,即嘉祐元年)便由欧阳修与赵概的联名奏荐,而得官国子监直讲。

  论人必须顾及“全人”,讲诗也必须顾及全诗。如果寻章摘句,再加抑扬,反而会失去真实。

参考资料:
1、 李梦生.宋诗三百首全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8-29
2、 缪钺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109-110

mènghòuōuyángyǒngshū

méiyáochén sòngdài 

chènchángcānjiǔ ānmiánxiàngjiù 
gēngqiānmèng cányuèchéng 
shìwǎngyányóuzài shēng 
shānwángjīnguì kěntīngzhúqín 
巴江可惜柳,柳色绿侵江。
巴江¹可惜²柳,柳色绿侵江。
译文:实在是让人喜爱,丝丝缕缕的柳叶,一片碧色染绿了大江。
注释:¹巴江:指流经川东一带的长江。²可惜:可爱。
好向金銮殿,移阴入绮窗。
好向金銮(luán)殿¹,移阴入绮(qǐ)²
译文:这样的名柳最好是送到金銮殿去,让一片阴凉移入雕满花纹的绮窗。
注释:¹金銮殿:唐代宫殿名。殿与翰林院相接,皇帝召见学士常在此殿。²绮窗:华美的雕花窗户。

  小诗开篇即点题。“可惜”二字表明诗人对巴江柳的爱怜态度。第二句描写柳色。望王山下,巴江两岸,那成行成排的杨柳,柔条纷披,新叶繁茂,青葱凄迷,如锦似绣。倒映在水中,把一江春水都染绿了,以至于分不清哪是柳色,哪是水色,意境是新鲜、优美的。诗人不用“工笔”去刻画杨柳婀娜多姿的形态美,而是用“泼墨”去烘染它气象恢宏的色彩美,以色绘春,秀逸迷人,颇见匠心。“绿侵江”,兼用拟人、夸张手法,状柳色之丰盈、浓重、苍翠欲滴。杨柳执意要分绿与巴江,让江水与它同美,一起来装点春天。一个“侵”字写活了杨柳,赋予它动感和情感,可谓以一字而尽传精神。

  杨柳不仅“风流可爱”,而且浓荫清凉,可以为夏日的人们消暑除热。于是诗人联想到,巴江柳应该“好向金銮”,“移阴绮窗”,去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辞采的富丽,衬托出希望的美好。《南史》记载,刘悛之为益州刺史,曾献蜀柳数株,齐武帝把它们种在太昌云和殿前,玩赏不罩,甚为钟爱。诗的后两句化用这个典故,但其用世之意更为明显。

  这首诗一、二句咏物写实,作者倾笔于柳色,流露出不尽喜爱之情;可柳生巴江,不得地利,徒有其色,难遇知音,惋惜之意见于言外。三、四句由柳色想到柳荫,畅言巴江柳的辉煌前程,借历史典故,抒自我心志。但柳荫终未移入绮窗,有才难被大用,惋惜之意又深一层。由此可见,这“可惜”二字,实为全诗之主眼。而无限“惜柳”之情,正是诗人自伤沉沦、自叹失意的心灵写照。

  李商隐这首咏物诗,不离不即,既切合于江柳,又在咏柳中表现自己的情思。全诗借柳写入,以虚衬实,景中含情,意在言外。

参考资料:
1、 王朝谦.巴蜀古诗选解: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713-714

jiāngliǔ--shāngyǐn

jiāngliǔliǔ绿qīnjiāng

hǎoxiàngjīnluán殿diànyīnchu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