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缉民用扰。乐谐风自移。舜琴终已绝。尧衣今复垂。
礼缉民用扰。乐谐风自移。舜琴终已绝。尧衣今复垂。
象天则地体无为。
象天则地体无为。

liángbǐngmíngzhījūnsān--shěnyuē

mínyòngrǎo

xiéfēng

shùnqínzhōngjué

yáojīnchuí

xiàngtiānwèi

沈约

沈约

沈约(441~513年),字休文,汉族,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南朝史学家、文学家。出身于门阀士族家庭,历史上有所谓“江东之豪,莫强周、沈”的说法,家族社会地位显赫。祖父沈林子,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宋淮南太守,于元嘉末年被诛。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书》、《宋书》、《齐纪》、《高祖纪》、《迩言》、《谥例》、《宋文章志》,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 ▶ 41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
侍女¹动妆奁(lián)²,故故³惊人睡。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
译文:侍女翻动着梳妆匣,故意惊动她不要再睡。哪知她本就彻夜未眠,正背转身偷偷地落泪。
注释:¹侍女:婢女。²妆奁:指女人化妆用的镜匣。³故故:故意,特地。
懒卸凤凰钗,羞入鸳鸯被。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
懒卸¹凤凰钗(chāi)²,羞入鸳(yuān)(yāng)³。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suì)
译文:懒得卸下发上的凤凰钗,又害羞钻进那鸳鸯锦被。不时看一眼将尽的灯烛,只见它随着烟落下灯花穗。
注释:¹卸:除下。²凤凰钗:妇女头饰,凤凰状。³鸳鸯被:绣有鸳鸯花纹的被子。⁴金穗:指灯芯节为灯花。结的过长了,有时候会掉火星。旧传灯花有喜信。

  词的上片写一个侍女对贵妇人未眠的误会与发现。“侍女动妆奁,故故惊人睡。”是说一个侍女动了一下梳妆用的镜匣,想故意惊醒睡着的女主人。可能侍女未获主人同意不便离开,但久候不耐烦,误以为人已睡着,有意发出响声,装做提醒主人梳妆的样子而惊醒她。“那知本未眠,背面偷垂泪。”意谓:哪知道主人本未睡着,而是背过面去躺在那里暗暗地落泪。

  下片直接写贵妇人未眠的情态和原因。“懒卸知凰钗,羞入鸳鸯被。”说女主人懒得摘除头上的知凰钗就躺在床上了,看到被子上绣着鸳鸯而羞于睡进被子里。知凰钗是做成知凰形的钗子,鸳鸯被即绣上鸳鸯的被子。女主人是位贵妇人,未卸妆而卧是情绪不好。见被上鸳鸯成双,而自己却孤单一人,相形之下不觉害羞。这正暗示出其丈夫不与同居,是其孤独难眠的原因。“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说这时又见到油灯将尽,带着烟掉下一些火星。金穗,指灯芯结成的灯花,像金黄色麦穗。结的过长,掉下成为火星。这是写残夜之景。妇人虽已就寝,但依旧未入眠,可能前一夜是残灯下孤眠的,这一夜此时又一次见到残灯,见到灯花落下。这暗示等待丈夫同寝的希望又一次破灭。其相思之苦,读者自可理解。

  这首词构思精密细致。从头二句写误以为入睡,到三四句写发现未眠,是个转折。五六句进一步写未眠的样子及原因。末二句更进一步写失眠之苦。描写步步深入,女主人孤眠之难,相思之深,也层层揭示。写侍女的动作与女主人懒卸妆有内在因果关系,因为主人懒卸妆,才有侍女动妆奁。前后安排,很有逻辑性。这首词描写贵妇人既恃贵娇懒,又相思害羞的心理十分细致。选用偷、懒、羞等形容妇人这种心理,极为精确。末二句以写景作结,耐人品味。表现了作者较高的艺术匠心。

参考资料:
1、 刘长江编著.《中华诗词经典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8年:291页

shēngcházi··shìdòngzhuānglián--hán

shìdòngzhuāngliánjīngrénshuìzhīběnwèimiánbèimiàntōuchuílèi

lǎnxièfènghuángchāixiūyuānyāngbèishíjiàncándēngyānzhuìjīnsuì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矜 同:鳏)
大道¹之行²也,天下为³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mù)。故人能独亲其亲,能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guān)、寡、孤、独¹⁰、废疾¹¹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¹²,女有归¹³。货恶(wù)¹⁴其弃于地也,能必藏¹⁵于己;力恶(wù)其能出于身也,能必为己。是故¹⁶谋闭而能兴¹⁷,盗窃乱贼而能作¹⁸,故¹⁹外户²⁰而能闭²¹。是谓²²大同²³。(矜 同:鳏)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因此人们能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能只是疼爱自己的孩子,(要)使老人有终老的保障,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能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能一定是因为想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能出于自己,但(愿意自己多出力)能一定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能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之事)能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门从外面带上,而能从里面闩上,这叫做“大同”社会(理想社会)。
注释:¹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²行:施行。³为:是,表判断。⁴与:通“举”,选举,推举。⁵修:培养。⁶亲:意动用法,以为亲,亲近。⁷壮:青壮年。⁸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⁹孤:幼而无父的人。¹⁰独:老而无子的人。¹¹废疾:残疾人。¹²分:职分,指职业、职守。¹³归:指女子出嫁。¹⁴恶:憎恶。¹⁵藏:私藏。¹⁶是故:因此,所以,这样一来。¹⁷谋闭而能兴:图谋之心闭塞而能会兴起。闭:杜绝;兴:发生。¹⁸作:兴起。¹⁹故:所以。²⁰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²¹闭:用门闩插上。²²谓:叫做。大同:指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最高准则。²³同:有和、平的意思。

  主题思想

  此文在阐明“大同”社会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大同”社会的美好前景。这里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安居乐业,且各尽所能,这里寄托着儒家崇高的社会理想。

  文中拿现实社会跟理想的“大同”社会作对比,从而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多现象如搞阴谋、盗窃财物、作乱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这其中已经折射出现实社会的真实情形:社会变乱纷乘,动荡不安尔虞我诈,人人自危;盗贼横行,混乱不堪。

  总之,此文中所描述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幸福憧憬。虽然主观目的,只是论说礼仪、阐释古制、宣传儒家思想,但其中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却是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圣贤留给全人类的思想财富。读来启人深思,鼓舞人心。

  分层解析

  第一层
  (一、二句话)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

  第二层
  (三、四句话)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满足生存需求:人人得到社会的关爱。
  2、满足发展需求: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满足精神愉悦上的需求: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第三层
  (第五句话)全文的总结语
  用现实社会跟理想社会中的“大同”社会做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取代的将是“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参考资料:
1、 侯书生,邱卫东编著. 领导干部古文观止[M]. 北京:红旗出版社, 2014.01.第6-7页
2、 杨宏丽本册主编. 初中优秀教案 语文 八年级 上 配人教版[M]. 海口:南方出版社, 2012.06.第176页
3、 兆岳主编. 初中文言文解霸[M]. 南京:凤凰出版社, 2010.07.第104页
科以人重科益重,人以科传人可知。
科以人重科益重,人以科传人可知。
译文:科考因其选拔人才而重要,而人如果只以榜上有名而称道,那么我们便会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本朝四十九科矣,搜集科名意在斯。
本朝四十九科矣,搜集科名¹意在斯。
译文:本朝科考有四十九科,搜集科举的名称目的就在于这啊。
注释:¹科名:科举考中而取得的功名。

hàishī5544--gōngzhēn

rénzhòngzhòngrénchuánrénzhī

běncháoshíjiǔsōumíngzài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gǎo)¹临江誓灭胡²,雄师³十万气吞吴。
译文:穿着素缟制成的丧服的军队,面对大江起誓:定要消灭敌人。指挥雄兵十万,气吞万里东吴。
注释:讨:讨伐,征讨。满:指满清统治者。瓜州:在今江苏省长江北岸,江都县南面。金陵:今南京市。¹缟素:素缟。指穿着素缟制成的丧服的军队。²灭胡:消灭敌人,这里指满清统治者。³雄师:英勇的军队。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试看天堑(qiàn)¹投鞭²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译文:试看我丢下马鞭,长江天堑变成坦途,不信中原不能光复。
注释:¹天堑:天然的壕沟,这里指长江。《南史·孔范传》:“隋师将济江,群官请为防备,范奏曰:“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²投鞭:郑用前秦符坚意,表示军士众多,声势浩大与必肚信念。《晋书·符坚载记》:“符坚曰:以吾之众,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这首诗首句写三军祭祀誓师的悲壮场面,次句用夸张手法极言起义军气势之盛,第三句借用典故来形容义军将士众多,声势浩大,突出军威之壮,末句表达了抗清的必胜信念。全诗一气呵成,语言激昂豪放,雄健有力,洋溢着英雄豪情。

  “缟素临江誓灭胡”句描绘出诗人亲率三军面对滚滚长江水,衣冠似雪哭声百里,举哀祭祀,誓死灭胡的悲壮情景。“雄师十万气吞吴”句中“雄”和“十万”言其气势浩大,可以吞掉整个“吴”地,表达出诗人灭清的雄心壮志。

  诗人描绘出誓师的悲壮场面尚不足以表明灭清的决心,于是又写出“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两个双重否定句,进一步肯定抗清必胜。这里,诗人借用“投鞭渡”的典故写军旅众多,力量强大,抗清必胜,失地“中原”一定会收复,明朝江山依在。诗中字字句句显出军人风、英雄气、爱国情,读来铿锵有力,令人振奋。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中华诗词鉴赏辞典:湖北辞书出版社,2005:第212页

chūshītǎomǎnguāzhōuzhìjīnlíng

zhèngchénggōng míngdài 

gǎolínjiāngshìmiè xióngshīshíwàntūn 
shìkàntiānqiàntóubiān xìnzhōngyuánxìngzhū 
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
寒食时看郭外春¹,野人²无处不伤神³
译文:清明前夕,春光如画,田野上到处都是心神忧伤的扫墓人。
注释:¹郭外春:城外的春光美景。郭指外城。²野人:田野中扫墓的人。³伤神:心神忧伤。
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
平原累(léi)¹添新冢(zhǒng)²,半是去年来哭人。
译文:仔细望去,平原之上又新增了众多新坟,这些新坟的主人一定有一半都是去年的扫墓人吧。
注释:¹累累:众多、重叠、联贯成串貌。²冢:坟墓。
这首诗出自《全唐诗》,是其中作者惟一的一首诗。寒食为节令名称,指“清明”前一天或两天,相传起源于前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因介之推为避官而抱树焚死,晋文公便定于此日禁火寒食。云表的这首七绝便描绘了这幅城郊墓地的情景。作者从佛家的生死轮回和避世思想出发,指出今年躺在新坟中的便有很多是去年扫墓的人,言外之意是今年来祭扫墓的人也必定有不少明年将被埋入坟墓。这种消极颓废的思想不可取,然而也客观地道出了人生代谢的自然规律,而此诗也写得流畅,准确生动,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