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传沧海信,僧和白云诗。
鹤传沧海信,僧和白云诗。

--shìhuìchóng

chuáncānghǎixìnsēngbáiyúnshī

释惠崇

释惠崇

释惠崇,(?~一○一七),淮南(今江苏扬州)人(《清波杂志》卷一一),一作建阳(今属福建)人(《图绘宝鉴》卷三)。九僧之一,善诗,工画(《清波杂志》卷一一)。真宗天禧元年卒。今录诗十四首。 ▶ 25篇诗文

猜您喜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¹(fú)(yǐ)²,薄言³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译文: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来采呀。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我们赶紧采起来。
注释:¹采采:茂盛的样子。²芣苢:植物名,即车前草,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³薄言:“薄”发语词,无义。“言”语助词。⁴有:取得,获得。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duō)¹之。采采芣苢,薄言捋(luō)²之。
译文: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片一片摘下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一把一把捋下来。
注释:¹掇:拾取,摘取。²捋:从茎上成把地采取。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jié)¹之。采采芣苢,薄言襭(xié)²之。
译文: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起来。繁茂鲜艳的芣苢呀,掖起衣襟兜回来。
注释:¹袺:提起衣襟兜东西。²襭:把衣襟扎在腰带上兜东西。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这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一说即车前草,一说为薏苡)时所唱的歌谣。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地表达劳动的过程,劳动成果的由少至多也就表达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这话虽说想像的成分多了些,体会还是很准确的。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合适于许多人在一起唱;一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袁枚曾经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随园诗话》)说《诗经》不宜盲目效仿,当然不错,但他所取的例子,实为不伦不类。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而一个人在那里把蜡烛芯剪了又剪,还唱着“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没有别的解释了。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来的滑稽,并非《芣苢》不值得赞叹或绝对不可以效仿。

  关于当时人们采芣苢的用处的问题,毛传说此草“宜怀任(妊)”即可以疗治不孕;又一种说法,是认为此草可以疗治麻风一类的恶疾。这两种说法在中医学上都没有根据。现 在中医以此草入药,是认为它有清热明目和止咳的功能,草籽据说可治高血压。这还罢了,也可以勉强地说,《诗经》时代的人是相信车前草是可以治疗不孕或麻风的。但即便如此,这诗仍然有不可理解之处:不孕或者家里人生了麻风,都是极苦恼的事情,不可能有一大群人为此而兴高采烈地一边采车前一边唱着歌的道理。拿方玉润所推想的情景来看这样的解释,尤其觉得不对劲。

  所以应该给《芣苢》以另一种更合理的解释。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的一句话:“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乡野的穷人。可见到了清代,还有穷人以此为食物的。在朝鲜族(包括中国境内和朝鲜半岛上的),以车前草为食物是普遍的习俗。春天采了它的嫩叶,用开水烫过,煮成汤,味极鲜美。朝鲜族是受汉族古代习俗影响极大的民族,朝语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读音。可以推想,中国古代民间也曾普遍以车前草为食物,只是到了后来,这种习俗渐渐衰退,只在郝懿行所说的“野人”中偶一见之,但在朝鲜族中,却仍旧很普遍。

  以此释《芣苢》诗,就觉得容易理解了。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荠菜花实在说不上好看,只因荠菜是江南人所喜爱的野菜,对于穷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们连它的花儿也生了偏爱。车前草较荠菜更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爱。如方玉润之说,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参考资料:
1、 骆玉明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7-19

míng xiānqín 

cǎicǎi yáncǎizhī cǎicǎi yányǒuzhī 
cǎicǎi yánduōzhī cǎicǎi yánluōzhī 
cǎicǎi yánjiézhī cǎicǎi yánxiézhī 

渚莲红乱风翻雨。雨翻风乱红莲渚。深处宿幽禽。禽幽宿处深。
渚莲红乱风翻雨。雨翻风乱红莲渚。深红宿幽禽。禽幽宿红深。
淡妆秋水鉴。鉴水秋妆淡。明月思人情。情人思月明。
淡妆秋水鉴。鉴¹水秋妆淡。明月思人情。情人思月明。
注释:¹鉴:照。
回文为倒顺、回环可读的一种诗体,虽涉文字游戏,亦颇可见巧思,非娴熟于语言艺术、驾驭自如者则不能为。诗中之回文体,魏晋已有;引入词中,此首是创例。全词八句,上下句均成回文,全词亦可回读,比通常回文诗只能全首回读者更为精巧。

mánhuíwén--zhāngxiàoxiáng

zhǔliánhóngluànfēngfānfānfēngluànhóngliánzhǔshēnchù宿yōuqínqínyōu宿chùshēndànzhuāngqiūshuǐjiànjiànshuǐqiūzhuāngdànmíngyuèrénqíngqíngrényuèmíng

期思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
期思¹溪上日千回,樟(zhāng)木桥边酒数杯。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酒重带少年来。
译文:期思溪上的日子过了一天又一天,樟木桥边饮酒无数杯。溪水照影,人影却不随流水同去。酒醉脸红,恰似少年青春重来。
注释:瑞鹧鸪:词牌名,双调五十六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四句两平韵。¹期思:地名,在今江西省上饶市。罢官后的辛弃疾长期居住并终老于此。
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终慢世,只缘多病又非才。
疏蝉响涩(sè)¹林逾(yú)²静,冷蝶³飞轻菊半开。不是长卿(qīng)终慢世,只缘多病又非才
译文:蝉声稀疏,树林反而显得格外幽静,野菊半开,恰有孤蝶轻轻地飞来。不是我学司马相如有意傲世,只因生来多病又无才。
注释:¹响涩:响声嘶哑干涩。²逾:更加,格外。³冷蝶:冷清之蝶,犹言孤蝶。⁴长卿慢世:汉代司马相如字长卿。慢世,即傲世,以傲慢的态度对待世事。⁵多病非才:据《唐诗纪事》,唐明皇见到孟浩然,命他诵其诗作。缘:因为。

  此词描写了作者罢官后落寞、无聊的闲居生活。词人本有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而如今只能在期思溪上不停地徘徊,在樟木桥边借酒浇愁;时光流逝,青春不再,身边只有滞涩的一两声蝉鸣、寂静的树林、轻飞的冷蝶、半开的菊花,如此情境让词人备感落寞、苦闷、无聊。

  首韵写终日惟赏景饮酒自娱,点出“游”与“醉”。“期思溪上日千回,樟木桥边酒数杯”,写词人在山之闲适,往来溪上,一日千回,或在桥边村店,饮酒数杯:可见词人终日惟赏景饮酒自娱;接韵抒情,紧承上文“溪上”“桥边”而来,“人影不随流水去,醉颜重带少年来”,奇思丽想,而寓少年不再之慨。此韵意境,从起首二句预为地步而来。一“去”一“来”,陡增青春不再、老来无味之感。

  过片绘景,“疏蝉响涩林逾静,冷蝶飞轻菊半开”,模拟化用王籍《入若耶溪》诗意:“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静中有动。此二句以精严的倒装对句所造成的冷寒寂寥之境,表现自己同样耗散了生命热力的精神感受。末韵关合,遥应开篇,揭明题旨,运用典故和反语表现了词人被罢官后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懑情绪,传写出风骨不改又无欢无味的老年情怀。“不是长卿终慢世”,这里使用典故,词人以司马相如自况。《世说新语》注引《高士传·司马相如赞》:“长卿慢世,越礼自放。犊鼻居市,不耻其状。托疾避官,蔑此卿相。”“只缘多病又非才”,这里使用反语,借孟浩然语(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自嘲,说以文章名世的司马相如傲世,是因其多病又没有才能,实则是借以委婉表达自己空有报国之能、却不被任用的无奈和愤懑不平。“多病非才”,似怨责朝廷,非我有意傲世,只因生来多病又无才,以古人自况,自伤自叹,亦自嘲自愤。

  这首词结构谨严,对仗工整,前三联对仗,结联放散,且起承转合一如律诗作法。

参考资料:
1、 谢俊华.辛弃疾全词详注(下册).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864-865
2、 谢永芳.辛弃疾诗词全集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6:701-702

ruìzhè··shàngqiānhuí--xīn

shàngqiānhuízhāngqiáobiānjiǔshùbēirényǐngsuíliúshuǐzuìyánzhòngdàishǎoniánlái

shūchánxiǎnglínjìnglěngdiéfēiqīngbànkāishìzhǎngqīngzhōngmànshìzhǐyuánduōbìngyòufēicái

邂逅承际会,得充君后房。
(xiè)(hòu)承际会¹,得充²君后房³
译文:我意外地同您邂逅,因此有幸住在您的闺房中做您的妻室。
注释:¹际会:机遇。²得充:能够。³后房:妻子。
情好新交接,恐栗若探汤。
情好新交接,恐栗(lì)若探汤¹
译文:虽然与丈夫新婚感情很好,可我事事恐惧小心,如临热水。
注释:¹探汤:把手伸进滚开的水中,这里比喻诫惧之意。
不才勉自竭,贱妾职所当。
不才勉自竭,贱妾职所当。
译文:我虽没有什么才能但我努力尽心,愿意成为您家族的一员。
绸缪主中馈,奉礼助蒸尝。
(chóu)(móu)¹主中馈²,奉礼助蒸尝³
译文:整顿好仪表主管厨房飨客的菜肴,遵循礼仪辅佐举办祭祀。
注释:¹绸缪:系好衣服的带结。比喻整顿好仪表。²主中馈:主管厨中飨客的菜肴。³蒸尝:祭祀。冬天祭祀叫蒸,秋天祭祀叫尝。
思为莞蒻席,在下蔽匡床。
思为莞蒻(ruò)¹席,在下蔽匡床²
译文:又愿意变成蒲草做成的席子,在下面遮蔽方正安适之床。
注释:¹莞蒻:细嫩的蒲草,可以做成席子。²匡床:方正安适的床。
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
愿为罗衾帱(chóu)¹,在上卫风霜。
译文:又愿意变成绸做的被子和帐子,在上面挡住寒冷的风霜。
注释:¹罗衾帱:绸做的被子。帱,床帐。
洒扫清枕席,鞮芬以狄香。
洒扫清枕席,鞮(dī)¹芬以狄香²
译文:每天贤惠地把枕席清扫干净,并用上“鞮芬”或“狄香”熏香。
注释:¹鞮:古代一种皮制的鞋。²狄香:外国来的香料。
重户结金扃,高下华灯光。
重户结金扃(jiōng),高下华灯光。
译文:我把重重的门户都关好,屋里上下都点起装饰美丽的灯。
衣解巾粉御,列图陈枕张。
衣解巾粉御,列图陈枕张。
译文:解衣就寝,铺好枕头并挂好帐子,陈列素女、天老的图像。
素女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素女¹为我师,仪态盈万方。
译文:我要以素女为师,像她那样,仪态形容要呈现万种美姿。
注释:¹素女:天上的仙女。
众夫希所见,天老教轩皇。
众夫希所见,天老¹教轩皇²
译文:这是多数男子没有见过的,还有天老黄帝阴阳导养术图像。
注释:¹天老:皇帝的辅臣。²轩皇:指黄帝。
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
乐莫斯夜乐,没齿焉可忘。
译文:快乐莫过于夜晚的快乐,一辈子也难忘和丈夫共度的时光。
“同声歌”,有“同声相应”之意。这首诗写女子自幸得嫁给令她满意的丈夫,表示愿意尽妇职,希望能够与丈夫长久恩爱。

半夜西亭雨,离人独启关。桑麻荒旧国,雷电照前山。
半夜西亭雨,离人独启关。桑麻荒旧国,雷电照前山。
细滴高槐底,繁声叠漏间。唯应孤镜里,明月长愁颜。
细滴高槐底,繁声叠漏间。唯应孤镜里,明月长愁颜。

  作者是唐末五代时人,此诗应该作于唐亡后。作者寄居在他乡,半夜被雨声惊醒,不复能寐,感怀身世而后作。

  起句直接点题。半夜下起雨来,作者睡不着,起来打开了门。用了“离人”,“独”这样的字眼,预先铺陈。承句开始写景。外面风雨交加电闪雷鸣。故乡的田园应该都荒芜了吧,往故乡的方向望去,只能看到被雷电照亮的山。这一句尤为动人,在于前后两句一虚一实,对比强烈,故国桑麻是想象中的景,是梦中的家园,雷电前山是眼前的景,也是严酷寂寥的现实。

  转句着力写雨。雨透过槐树,细细的滴在地上,淅淅沥沥的声音。此句转的妙,不再接着上句写雨景,而是描写雨的情态声音,避免堆砌,而且这句把雨写的缠绵,气氛烘托的非常寂寞冷清。合句收尾点出了愁绪,抒发感慨。也许明月也是满面愁容吧。古来写雨的诗很多,大多是是感怀身世,比如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之类。

  这首诗把雨描写的很细腻,有意境,让人很容易陷入作者描绘的雨景,感受他有家难回,离乡背井的无奈。另外,这首诗的遣词造句很有技巧。比如桑麻荒旧国,用的是倒装,一方面是为了押韵和对仗,另一方面是意思上的对照,故国对前山,桑麻对雷电,很明显的虚实对比。

--zhāngpín

bàn西tíngrénguānsānghuāngjiùguóléidiànzhàoqiánshān

gāohuáifánshēngdiélòujiānwéiyīngjìngmíngyuèzhǎngchóuyá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