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生广湖边,托身洪波侧。
蒲生广湖边,托身洪波侧。
春露惠我泽,秋霜缛我色。
春露惠我泽,秋霜缛我色。
根叶从风浪,常恐不永植。
根叶从风浪,常恐不永植。
摄生各有命,岂云智与力。
摄生各有命,岂云智与力。
安得游云上,与尔同羽翼。
安得游云上,与尔同羽翼。
谢朓

谢朓

谢朓(464~499年),字玄晖。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时著名的山水诗人,出身世家大族。谢朓与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初任竟陵王萧子良功曹、文学,为“竟陵八友”之一。后官宣城太守,终尚书吏部郎,又称谢宣城、谢吏部。东昏侯永元初,遭始安王萧遥光诬陷,下狱死。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今存诗二百余首,多描写自然景物,间亦直抒怀抱,诗风清新秀丽,圆美流转,善于发端,时有佳句;又平仄协调,对偶工整,开启唐代律绝之先河。 ▶ 315篇诗文

猜您喜欢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万顷(qǐng)沧江¹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译文:秋天青色的江水碧波万顷,澄澈明净的天空如同一面镜子,两只白鸥如飞雪般忽高忽低地飞舞。
注释:¹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摩挲(suō)¹数尺沙边柳,待汝(rǔ)成阴系钓舟²
译文:我用手抚摸着沙滩上那数尺宽的纤细的柳树,期待你长得茂密成荫,好用纤绳系上我的行舟。
注释:¹摩挲:用手抚摸。²待汝成阴系钓舟:对草、木、虫、鱼以及没有生命的东西像山、酒等等这样亲切生动的称呼,是杜甫诗里的习惯。

  全诗由江上景写到心中情,虽然传递了诗人一缕轻愁,但景象开阔,格调明快,并不陷于颓丧,表现出诗人阔大开朗的精神气质。

  “镜天飞雪一双鸥”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而“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更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摩挲数尺沙边柳”,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待汝成阴系钓舟”一句可谓石破天惊,神来之笔,出人意表。千百年来,诗人们的笔下,“柳”总与“别”相关,诗人在这里却不落窠臼,另翻新意,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运思既妙,立意也高,字面上并不曾诉说羁旅孤客之怨思离情,而读者却能心领神会,这就比明白道出显得更动人、更隽永。着一“系”字,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而且切合柳枝修长的特点,造语堪称天然而含蓄,新颖而贴切。

参考资料:
1、 《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891页
麟之为灵,昭昭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记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lín)¹之为灵²,昭昭³也。咏于《诗》,书于《春秋》,杂出于传》百家之书,虽妇人小子皆知其为祥也。
译文:麟是象征灵异、祥瑞的动物,是显而易见的。在《诗经》中被歌颂过,在《春秋》中也有》载,传》百家之书也夹杂着》述。即使妇女儿童也知道它是吉祥之物。
注释:¹麟:麒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动物,状如鹿,牛尾,狼额,马蹄,五彩腹。其性柔和,古人把它当作仁兽,作为吉祥的象征。²灵:灵异,神奇之物。《礼》》曰:“麟、凤、龟、龙,谓之四灵。”³昭昭:明白。《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就有《周南·麟之趾》篇。⁴《春秋》:本为周代史书的通称,到孔子根据鲁史材料修成一部《春秋》时,这才变为专名,就是六经之一的《春秋经》,为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断代史。《史》》所谓《春秋》,实指《左传》。《春秋》上有关于获麟的》载。其实在《荀子》《大戴礼》》《史》》《汉书》等古籍中,都提及麟。⁵祥:祥瑞。
然麟之为物,不畜于家,不恒有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然麟之为物,不畜(xù)¹于家,不恒有²于天下。其为形也不类³,非若马牛犬豕(shǐ)豺狼麋(mí)鹿然。然则虽有麟,不可知其为麟也。
译文:但是麟是野生动物,不被家庭所豢养,自然界也不常有。它的外形什么也不像,不像马、牛、犬、猪、豺狼、麋鹿那样。既然这样,即使有麟,人们也不认识它是麟啊。
注释:¹畜:饲养。²恒有:常出现。³类:相似。⁴麋:也叫“驼鹿”或“犴(hān)”。⁵然则:既然如此。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为不祥也。
角者吾知其为牛,鬣(liè)¹者吾知其为马,犬豕豺狼麋鹿,吾知其为犬豕豺狼麋鹿。惟麟也,不可知。不可知,则其谓之不祥也亦宜。虽然,麟之出,必有圣人在乎位。麟为圣人出也。圣人者,必知麟,麟之果²不为不祥也。
译文:有角的我知道它是牛,有鬃毛的我知道它是马,犬猪豺狼麋鹿,我知道它们是犬猪豺狼麋鹿,只有麟没法认得。不认得,那么人们说它不祥也就很自然了。虽然这样,有麟出现,就必然有圣人在世谋政,麟是因为圣人才现形于世。圣人一定能认识麟。麟终究并非不祥之物啊。
注释:¹鬣:马颈上的长毛。²果:确实,果然。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又曰:“麟之所以为麟者,以德不以形。”若麟之出不待圣人,则谓之不祥也亦宜。
译文:又听说:麟之所以被称作麟,是按照德而不是按照外形。假若麟自行出现,而没有圣人在世能够认得,那么说它不吉祥也是合适的。

  《获麟解》中作者以麟设喻,说明了自己的为人及出仕的时机和意图,感慨卓有才识之士不为封建统治者所用,寄托了怀才不遇的一腔怨愤。

  据《春秋》和《左传》所写: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钮商获麟,以为不祥,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麟。即麒麟,古人以之作为象征仁人和吉祥的动物。麒麟历来被人们视作祥兽,而作者却另辟蹊径,认为其长相奇特,也可“谓之不详”。他认为麒麟之所以被视作吉祥的象征,是因为出现在圣人在位的时候;如果它出现时没有圣人在位,那么就可以说它是不祥之物。

  韩愈抓住“祥”与“不祥”、“知”与“不知”这两对对立的字眼作眼目,在行文过程中通过这两对词语的转换,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之鸣,表现了自我的自怜自重而又自怨自艾的意绪。细咀此文,方能在含蓄与委婉的笔调中看到悲愤。作者意在说明如果没有圣人当道,即便出现了像麒麟一般罕见的杰出人才,恐怕也只能孤愤一世,自怨自艾。作者以麒麟自喻,说明了自己的品行和出仕的意图,感慨卓有才学之士不为封建的统治者所重用。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怨愤。

  作者由“祥”说入“不祥”,并以“不祥”立论,强调麒麟作为灵兽具有的象征意义远大于本身,做足文章,反复辩论,乃有其寄托。作者抒发怀才不遇。不为圣主所知,才是文章的真意。文章短小,不满二百字,而抑扬开合,变化转折,似有长篇之势。

  文章虽短,曲折甚多.层层转折,表意颇为含蓄委婉。几反几复之中。使论述的观点更为明确、深入。文章越短越曲折变化。

参考资料:
1、 傅德岷,卢晋主编,.教你欣赏古文观止名篇: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05:102
2、 江龙.古文观止鉴赏辞典 学生双色版:江西教育出版社,2012.01:507
3、 (清)吴楚材,吴调侯著.古文观止: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05:189
4、 王宝华主编.唐宋八大家大全集 珍藏本: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2.01:8

huòlínjiě

hán tángdài 

    línzhīwéilíng zhāozhāo yǒng shī  shū chūnqiū  chūzhuànbǎijiāzhīshū suīrénxiǎojiēzhīwéixiáng 

    ránlínzhīwéi jiā héngyǒutiānxià wéixínglèi fēiruòniúquǎnshǐcháiláng鹿rán ránsuīyǒulín zhīwéilín 

    jiǎozhězhīwéiniú lièzhězhīwéi quǎnshǐcháiláng鹿 zhīwéiquǎnshǐcháiláng鹿 wéilín zhī zhī wèizhīxiáng suīrán línzhīchū yǒushèngrénzàiwèi línwéishèngrénchū shèngrénzhě zhīlín línzhīguǒwéixiáng 

    yòuyuē  línzhīsuǒwéilínzhě xíng  ruòlínzhīchūdàishèngrén wèizhīxiáng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yìn)¹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译文: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注释:¹饮马:给马喝水。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平沙¹日未没,黯(àn)²见临洮(táo)³
译文: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注释:¹平沙:广漠的沙原。²黯黯:昏暗模糊的样子。³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¹日长²城战,咸言意气高。
译文: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注释:¹昔:一作“当”。²长:一作“龙”。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黄尘足¹今古,白骨乱蓬蒿(hāo)²
译文: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注释:¹足:一作“漏”,一作“是”。²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参考资料:
1、 吉林大学中文系.唐诗鉴赏大典(二):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195-202
2、 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补编: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95-97
3、 张国伟 韩成武.唐诗三百首赏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5:61-64

sàixià

wángchānglíng tángdài 

yìnqiūshuǐ shuǐhánfēngdāo 
píngshāwèi ànànxiànlíntáo 
chángchéngzhàn xiányángāo 
huángchénjīn báiluànpénghāo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¹不入时²
译文:梅花害怕忧愁而贪恋睡觉,所以才迟迟独自开放;它担心自己冰洁的面容会不合时宜而受到世人猜忌。
注释:¹冰容:冰一样晶莹的面容。²不入时:不合时宜,不合世俗的时尚。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¹²小红³桃杏色,尚不孤瘦雪霜姿(zī)
译文:所以故意妆扮出浅粉般的桃杏颜色,但梅枝还是细瘦的样子,呈现出经受霜雪考验后仍然劲挺的姿态。
注释:¹故:故意。²作:做作,这里当妆扮讲。³小红:即浅红。⁴尚不:“尚“,还是。不,剩不,这里作显示,显露,保持之意。⁵孤瘦:形容梅花朵稀疏俊逸,梅枝因无叶子而显得孤独细瘦的样子。⁶霜雪姿:经受霜雪考验后劲挺的姿态。形容梅花格调孤傲不群的特性。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¹无端²上玉肌³
译文:梅花的内心是适应寒冷的,不愿意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态。它的颜色好似美人酒后无端泛起的红晕。
注释:¹酒晕: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这里指梅花的红色。²无端:无来由。³玉肌:玉容。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诗老¹不知梅格²³,更看绿叶与青枝。
译文:老诗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辨梅花和桃杏呢?
注释:¹诗老:老诗人,指宋初诗人石曼卿。²梅格:梅花的品格。³在:所在。⁴更:岂能。

  这首诗托物言志,以红梅傲然挺立的品格,抒发了自己达观超脱的襟怀和不愿随波逐流的傲骨。

  首联用拟人化的手法描写红梅迟开的原因。诗人抓住红梅不畏严寒,在百花过后的冬季才开放这一特点,把红梅比拟为一位内心世界感情十分丰富细腻的美人,它迟迟开放的原因,是因为”怕愁贪睡”,它为什么而怕愁贪睡呢?是因为担心自己象冰一样晶莹美丽的容貌,会不合世俗的时尚,因而以致于而怕愁贪睡;因此它想用贪睡来摆脱忧愁,所以才不与其它百花一样同时开放,而是”独开迟”。因为害怕忧愁而贪恋睡觉,所以才迟迟地独自开放,这都是因为担心自己玉洁冰清的美丽容貌会不合时宜的缘故啊。

  颔联则是说在诗人心中,梅一般是玉洁冰清的白色,偶然出现浅浅的象桃杏般的红色,这是红梅因 “怕”、“恐”,而故意妆扮出的一种从众的姿态。所以,一个“故”字,表明红梅之所以如此,是有一种被迫的意味在内,是为了和谐入俗的缘故。然而红梅不畏霜雪的本质是不会因此改变的。梅花毕竟是梅花,依然保存其特有的品格:“尚余”二字用得绝妙,既无心显露,又无可掩饰。在诗人心中,梅就是梅,无论妆成何色,与“桃杏”截然不同。颔联两句将迟起美人与梅融为一体,可见诗人咏物本领之高妙。虽然故意妆扮出了一点浅浅粉红般的桃杏颜色,但是红梅的枝条还是保持了经受霜雪考验后孤独而细瘦劲挺的姿态。

  颈联对红梅的内心世界作了进一步的深入探究。意思是梅花外表上虽然呈现出了粉红的桃杏色,但那不过是它刚喝过酒,是“酒晕”浮上了“玉肌”的缘故。因为梅花的内心是喜寒的,它的本质是高洁的。“未肯”,二字表示出了梅的孤傲品格。己经适应了寒冷的心,不愿意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展示自己的美态;显露出来的一点点浅红的桃杏色,那只不过是酒后泛起的红晕无来由表露在美人玉脂般的面容上罢了。

  尾联中“绿叶与青枝”:苏轼《志林》卷十说: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至陋语,盖村学究体也。”苏轼的意思是批评石曼卿的《红梅》诗,只从“无绿叶”和“有青枝”这一点上来,分辨红梅与桃,杏的区别,确实太简单、太乏味了。这是专求形似,而没有抓住红梅的神韵所在,所以苏轼讥之为“至陋”的“村学究体”。尾联是诗人对前人写梅花的误区发议论。认为认识梅花须从梅花独有的“梅格”,即喜寒凌霜的内在品格或内在精神,来品评。老诗人不懂得梅花的品格所在;怎么能够只从外表有无绿叶与青枝来分辫梅花和桃杏呢?

hóngméisānshǒu ·

shì sòngdài 

chóutānshuìkāichí kǒngbīngróngshí 
zuòxiǎohóngtáoxìng shàngshòuxuěshuāng姿 
hánxīnwèikěnsuíchūntài jiǔyùnduānshàng 
shīlǎozhīméizài gèngkàn绿qīngzhī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白云山¹头云欲立²,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³。枪林逼,声将军自重霄入。
译文:白云山顶的云层滚动,好像要凌空直立起来一样,山下的敌人狂呼乱喊,鼓噪而上,根据地的军民同仇敌忾,就连干枯的树木,老朽的树桩龃也齐心协力为红军助战。英勇善战的红军好像飞将军从天而降,无数的刀枪刺向敌人。
注释:渔家傲:词牌名,又名“渔歌子”、“渔父词”等。双调六十二字,上下片各五句,五仄韵。¹白云山:位于江西省东固和富田之间的一座大山,第二次反围剿时的主战场,山上树木很多,常有白云笼罩。²云欲立:云层滚动,好像要凌空直立起来一样。³枯木朽株齐努力:干枯的树木,老朽的树桩龃振作起来,好像也在为保卫红色根据地而努力助战。⁴逼:逼近。⁵声将军:汉武帝时,将领李广很会带兵打仗,行军神速,常常山敌不意,被匈奴称作“声将军”。这里指英勇善战的红军。⁶重霄:天空,古人谓天有九重。当时红军隐蔽集结在山上,敌人由富田向东固地区进犯,红军突然从山上打到山下,好像声将军从天而降。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七百里驱¹十五日,赣(gàn)²苍茫闽(mǐn)山碧³,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为营步步(jiē)何及¹⁰
译文:在十五天里,红军长驱直入,从苍茫的赣江到青翠的闽山,驰骋七百余里,把来犯的敌人收拾得干净利索。国民党反动派泣不成声,“步步为营”的战术破产了,叹气又有什么用!
注释:¹驱:驱逐,追击。这里指长驱直入。²赣水:赣江的旧称。赣江是中国江西省最大河流,长江下游重要支流之一。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³闽山碧:福建和江西交界处武夷山的一段为闽山。碧,青翠湛绿。⁴横扫:南北为“纵”,东西为“横”,从东向西或从西向东进行扫荡叫“横扫”。⁵千军:指大量的敌人。⁶如卷席:像卷席子一样,极言收拾得干净利索。⁷有人:指国民党反动派。⁸泣:有泪无声地哭。⁹为营步步:即“步步为营”,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大“围剿”时,每前进一段就修筑堡垒。营,军垒。¹⁰嗟何及:叹息又有什么用。嗟,叹息。何及,来不及,怎么也没办法达到目的。

  此词上片具体描写了白云山战斗的经过,下片概括了反第二次大“围剿”整个战役胜利的情况。全词气势雄伟,构思巧妙,语言生动形象,运用了具体描绘和概括叙述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采用了对比的方法,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开篇的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三句突兀而入,一气贯下,通过对战地景物拟人化的描写,极有声势地渲染了白云山战斗前的紧张的气氛,热情地歌颂了根据地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杀敌的声威。在这里,词人就以简洁的笔调,形象地描绘出白云山战斗的雄壮场面和根据地军民齐心杀敌的壮烈情景。其中,“云欲立”三字用拟人化的手法,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衬托了根据地军民对敌人无比仇恨的情绪。“呼声急”三字则写出了山下敌人狂喊乱叫、鼓噪而进的情景。

  “枯木朽株齐努力”,面对敌人的猖狂进攻,似乎自然界的草木也都愤怒而起,为保卫红色根据地而努力助战。这里,词人用富有浪漫主义的想象,写出了红军是得道多助的,反“围剿”战争是感天动地的正义之战。接着,“枪林逼,声将军自重霄入”两句从正面高度概括地写出了当时战斗的情景和军民杀敌的气势,其中的“逼”和“声将军”写出了红军下山时似箭离弦,迅猛异常的气势,表现了红军“压倒一切敌人”的革命英雄气概。

  之后,“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三句生动地描绘了反第二次大“围剿”战斗的战局发展和红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伟大气魄。“横扫千军如卷席”写出了红军疾风迅雷,所向披靡,干净、彻底消灭敌人的英雄气概,“赣水苍茫闽山碧”则写出了这次进军的起止点。随着红军的胜利进军,赣江已远远地抛在后面,迷茫一片看不很清楚,所以说是“赣水苍茫”。而闽山却已呈现眼前,这里丛山峻岭,到处是一片苍翠青绿,所以说是“闽山碧”。从“赣水苍茫”到“闽山碧”,不仅说明红军进军的迅速,而且展现了解放了的七百里大地的壮丽风光,抒发了红军在节节胜利之中觉得赣水也格外茫远,武夷山也特别青翠的喜悦心情,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最后,词人把笔锋一转,在歌颂了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赞扬了根据地军民的革命英雄气概之后,以极其辛辣的笔触,尖锐地指出了敌人的可悲下场,勾画出蒋介石在第二次反革命“围剿”遭到惨败后的丑态,表现了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大鄙视。一个“泣”字,写出了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在伤心落泪,反衬了红军的伟大胜利。

  这是一首大气磅礴的战争史诗,是一曲慷慨壮美的人民战争颂歌。全词用入声韵,固然为词牌所规定,但诗人严守着密集使用入声韵的原则,也是服从了战场广阔、战事紧张、战局陡变的表达需要。密集入声韵繁音促节,紧锣密鼓,有如骏马奋蹄,红旗猎猎,奋迅铿锵,力扣人心。

参考资料:
1、 吉林师范大学中文系.毛主席诗词讲解.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7年08月第1版:70-74

jiāào ·fǎnèr wéijiǎo 

máodōng jìnxiàndài 

báiyúnshāntóuyún báiyúnshānxiàshēng xiǔzhū qiānglín fēijiāngjūnchóngxiāo 
bǎishí gànshuǐcāngmángmǐnshān héngsǎoqiānjūnjuǎn yǒurén wéiyíngjiē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