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粮寻翠巘,负笈入琳林。书映藤萝色,声随钟梵音。
赢粮寻翠巘,负笈入琳林。书映藤萝色,声随钟梵音。
芸香孤鸟外,灯影断猿深。寂寂空门夜,闲窥往圣心。
芸香孤鸟外,灯影断猿深。寂寂空门夜,闲窥往圣心。

shānshū--wánggōng

yíngliángxúncuìyǎnlínlínshūyìngténgluóshēngsuízhōngfànyīn

yúnxiāngniǎowàidēngyǐngduànyuánshēnkōngménxiánkuīwǎngshèngxīn

王恭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 1058篇诗文

猜您喜欢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房。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房。
译文:去年秋天的十五的月亮,在今年秋天又照着雕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今春兰蕙¹草,来春复吐芳。
译文:今年春天的兰蕙芳草,明年春天还会吐出幽香。
注释:¹兰蕙:兰和蕙。皆香草。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¹
译文:悲哀的是人类生命的规律不同,不能像月缺复圆、花落重开一样,一旦生命凋谢,人生就永远消亡。
注释:¹销亡:消失。
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
帘屏既毁撤¹,帷席更施张¹
译文:人死后,生前用的帘幕屏障就被烧祭或撤去,新的帷帐代替了它们的地方。
注释:¹毁撤:撤除,毁掉。²施张:安放;铺陈。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译文:浮尘蒙蔽了虚设的座位,孤独的帘帐覆盖着空空的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万事无不尽,徒¹令存者伤。
译文:虽然知道万事都有尽头,人亡物空本是规律,可还是令活着的人徒增忧伤。
注释:¹徒:白白地。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角垂。
明妃¹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²(bìn)角垂。
译文:明妃当时起程出行离别汉宫时,泪湿春风面容鬓角亦微微低垂。
注释:¹明妃:即王昭君,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²春风:比喻面容之美。这里的春风即春风面的省称。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低徊(huái)¹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²
译文:低头回看身影间周围无有此颜色,还让君王的感情都难以控制。
注释:¹低徊:徘徊不前。²不自持: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几曾有 一作:未曾有)
归来¹却怪丹青手²,入眼平生几曾有;(几曾有 一作:未曾有)
译文:回过来却怪罪丹青画图手,美貌如此在眼中平生实未曾见有。
注释:¹归来:回过来。²丹青手:指画师毛延寿。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意态¹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译文:天仙意态由自生画笔难以描摹成,当时冤枉杀死画工毛延寿。
注释:¹意态:风神。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¹
译文:从此一去心知更不能回归,然而,她仍眷眷于汉,不改汉服。
注释:¹着尽汉宫衣:指昭君仍全身穿着汉服。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寄声欲问塞(sāi)¹事,只有年年鸿雁飞。
译文:万里寄语欲询问家乡事,只有年年日日里眼望鸿雁往南飞。
注释:¹塞南:指汉王朝。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zhān)¹莫相忆;
译文:家人虽然在万里之遥传来消息,好好安心在毡城不要常将家相忆。
注释:¹毡城:此指匈奴王宫。游牧民族以毡为帐篷(现名蒙古包)。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君不见咫(zhǐ)¹长门闭阿娇²,人生失意无南北。
译文:您还不曾见近在咫尺长门里幽幽阿娇被锁闭,人生如果要失意无分天南和地北。
注释:¹咫尺:极言其近。²长门闭阿娇:西汉武帝曾将陈皇后幽禁长门宫。长门:汉宫名。阿娇:陈皇后小名字。

  这首诗描绘王昭君的美貌,着重写昭君的风度、情态之美,以及这种美的感染力,并从中宣泄她内心悲苦之情,同时还揭示出她对故国、亲人的挚爱之情。

  梅尧臣、欧阳修对《明妃曲》的和诗皆直斥“汉计拙”,对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评。王安石则极意刻画明妃的爱国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尤为卓见。

  明妃是悲剧人物。这个悲剧可以从“入汉宫”时写起,也可以从“出汉宫”时写起。而从“出汉宫”时写起,更能突出“昭君和番”这个主题。王安石从“明妃初出汉宫时”写起,选材是得当的。

  绝代佳人,离乡去国,描写她的容貌愈美,愈能引起人们的同情。《后汉书·南匈奴传》的记载是:“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官,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江淹《恨赋》上也着重写了她“仰天大息”这一细节。王安石以这些为根据,一面写她的“泪湿春风”,“徘徊顾影”,着重刻画她的神态;一面从“君王”眼中,写出“入眼平生未曾有”,并因此而“不自持”,烘托出明妃容貌动人。所以“意态由来画不成”一句是对她更进一层的烘托。“意态”不仅是指容貌,还反映了她的心灵。明妃“徘徊顾影无颜色”正是其眷恋故国无限柔情的表现。

  至于“杀画师”这件事,出自《西京杂记》。《西京杂记》是小说,事之有无不可知,王安石也不是在考证历史、评论史实,他只是借此事来加重描绘明妃的“意态”而已。而且,这些描绘,又都是为明妃的“失意”这一悲剧结局作铺垫,以加重气氛。

  上面写“去时”,下面写“去后”。对于去后,作者没有写“紫台朔漠”的某年某事;而是把数十年间之事,概括为“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这两句间,省略了“然而犹且”,意思是说:“明妃心里明知绝无回到汉宫之望,然而,她仍眷眷于汉,不改汉服。”

  近代学者陈寅恪曾经指出,中国古代所言胡汉之分,实质不在血统而在文化。孔子修《春秋》就是“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而在历史上尤其是文学上,用为文化的标志常常是所谓“衣冠文物”。《左传》上讲“南冠”,《论语》中讲“左衽”,后来一直用为文学典故。杜甫写明妃也是着重写“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与王安石写的“着尽汉宫衣”,实际是同一手法。杜甫、王安石皆设想通过“不改汉服”来表现明妃爱乡爱国的真挚深厚感情,这种感情既不因在汉“失意”而减弱,更不是出于对皇帝有什么希冀(已经“心知更不归”了),不是“争宠取怜”。因此,感情更为纯洁,形象更为高大。接着又补上“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把明妃一心向汉、历久不渝的心声,写到镂心刻骨。梅尧臣也说“鸿雁为之悲,肝肠为之摧”。王安石写得比梅尧臣更为生动形象。

  最后,又用“家人万里传”来说,以无可奈何之语强为宽解,愈解而愈悲,把悲剧气氛写得更加浓厚。更妙的是:笔锋一带,又点出了悲剧根源,扩大了悲剧范围。明妃这一悲剧的起点可叙从“入汉宫”时写起。汉宫,或者说“长门”,就是《红楼梦》中贾元春所说的“见不得人的地方”,从陈阿娇到贾元春,千千万万“如花女”,深锁长闭于其中。以千万人(有时三千,有时三万)之青春,供一人之淫欲。宫女之凄凉寂寞,可想而知,而况宫女的失宠与志士的怀才不遇,又有某种情况的类似,所以从司马相如《长门赋》到刘禹锡的《阿娇怨》,还有《西宫怨》之类,大都旨写这一题材,表现出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广大宫女的同情,或者抒发出“士不遇”的愤慨。

  唐人“宫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单于君不知”,早在王安石之前就描写过了,只是说得“怨而不怒”;王安石却多少有点怒了。李壁说:王安石“求出前人所未道”,是符合实际的;至于“不知其言之失”,则是受了王回、范冲等人的影响。王回引孔子说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却忘了孔子也说过“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论语》);特别是误解了“人生失意无南北”一句。王回本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他以政治偏见来论诗,难以做到公允。

参考资料:
1、 吴孟复 等.宋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230-234
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明天子易地赏功,王亦大梁一布衣耳!
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一旦明天子¹²地赏功³,王亦大梁一布衣耳!
译文:今日不能允许我的存在,明日岂能允许您存在呢?一旦圣明的天子换个地方奖酬功勋,大王也不过是大梁城一介平民而已。
注释:遗:送交。吴越王:指钱俶(929—988),钱镠之孙,继任为吴越王,公元948年至978年在位。太平天国三年(978),宋灭吴越,钱俶入开封,被封为淮海国王,后改封汉南国王,又改南阳国王、许王。端拱元年(988),改封邓王,旋即暴卒。¹明天子:圣明的天子。这里指宋太祖赵匡胤。²易:改变。³赏功:一作“酬勋”,对有功勋的人给以爵位等奖赏。⁴大梁:古地名。战国时为魏都,在今河南开封西北。隋唐以后,通称今河南开封为大梁。这里即指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⁵布衣:布制的衣服,后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

wèiyuèwángshū

 dài 

jīn míngyǒujūn dànmíngtiānshǎnggōng wángliángěr 
暂来还去。轻似风头絮。纵得相逢留不住。何况相逢无处。
暂来还去。轻似风头絮(xù)。纵得相逢留不住。何况相逢无处。
去时约略黄昏。月华却到朱门。别后几番明月,素娥应是消魂。
去时约略¹黄昏。月华却到朱门。别后几番明月,素娥²应是消魂。
注释:¹约略:大概、大约。²素娥:月中女神名嫦娥,因月色白,又称素娥。后为月之代称。

  这是一首离别相思之词。

  上片逐步申说,一层一层地表述心中的哀苦:人生聚散,飘忽不定,恰似风吹柳絮一般,而且在离人的感受之中总是觉得欢聚的时光非常短暂,好像刚刚归来马上又要离去,而别后的孤寂愁苦却是漫长无尽的;再进一步说,即便相逢也留他不住,更何况简直就没有相逢的机缘呢!“纵得……何况……”的特定句式,把主人公的哀怨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过片以下,情绪虽较舒缓,却集中在对月凝思上,变得更加深沉了。分手之际,神情恍惚,月照朱门的景况也是约略记得。离别之后,每到这个时分,不由便临窗望月,如今已经见它几度圆缺了。可是,月圆人不圆,人间尘世如何比得天上宫阙?转过一层,随即又想到,月宫里的嫦娥仙子也是孤独寂寞的呀,碧海青天,耿耿长夜,她该是如我一般地魂销神伤吧。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痴儿了却公家事¹,快阁²东西³(yǐ)晚晴。
译文:我办完了公事,登上快阁,在这晚晴的余辉里倚栏远眺。
注释:¹痴儿了却公家事:意思是说,自己并非大器,只会敷衍官事。痴儿,作者自指。了却:完成。²快阁:在吉州泰和县(今属江西)东澄江(赣江)之上,以江山广远、景物清华著称。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作者任泰和令时。³东西:东边和西边 。指在阁中四处周览。⁴倚:倚靠。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落木¹千山天远大,澄江²一道月分明。
译文:远望秋山无数,落叶飘零,天地更加辽远阔大。朗朗明月下澄江淙淙流过,月光下显得更加空明澄澈。
注释:¹落木:落叶。²澄江:指赣江。澄,澄澈,清澈。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朱弦¹已为佳人²绝,青眼³因美酒横。
译文: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
注释:¹朱弦:这里指琴。²佳人:美人,引申为知己、知音。³青眼:黑色的眼珠在眼眶中间,青眼看人则是表示对人的喜爱或重视、尊重,指正眼看人 白眼指露出眼白,表示轻蔑。⁴聊:姑且。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万里归船弄¹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²
译文:我从万里之外的远地乘船归来,在船上吹起长笛;我的这颗心,将愿与白鸥结为朋友。
注释:¹弄:演奏。²与白鸥盟:这里是指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

  这是黄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小诗。

  一般说来,文章或诗歌开头往往较难,以致有的文学家常将其开头处砍去,这是因为开头处,作者还没有和作品的情境融为一体,因而容易作态。黄山谷此诗起首,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但又能构思奇妙,引人入境。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这二句,看似通俗浅近,却包涵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前句是用《晋书·傅咸传》所载夏侯济之语,“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坐痴,复为快耳!”后句用杜甫”注目寒江倚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妙用二;“倚晚晴”三字,更是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空。读此三家,宛如一幅艺术摄影,在晚霞的逆光里,诗人与亭阁的背影。

  不仅如此,“倚晚晴”三字,还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远望无数秋山,山上的落叶飘零了,浩渺的天空此时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快阁亭下淙淙流过,一弯新月,映照在江水中,显得更加空明澄澈。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读这样的诗句,不禁使人想起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谢脁“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的名句。但黄山谷之句,既汲取了前辈的养料加以锻炼熔造,又是新的境界再现。所以前人曾评此二句道:“其意境天开,则实能劈古今未泄之奥妙。”(张宗泰《鲁斋所学集》)

  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故事。《吕氏春秋·本味篇》载:“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诗人这二句大意是说,因为知音不在,我弄断了琴上的朱弦,不再弹奏,于是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此处“横“字用得很生动,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

  结句诗人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颗心呵,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从全诗的结构看,这个结尾是相当精彩的: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人理解的痛苦。那么,解脱的出路何在呢?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不但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潘伯鹰评语)。而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

  全诗明白如话,因景抒情寄慨,字字紧扣,层层关联,用典贴切,无一字无来处,体现了江西诗派用字新奇、笔力雄健的特点。

  此诗极受后人称赏。姚鼐称此诗“豪而有韵,此移太白歌行于七律内者”;方东树评析说:“起四句且叙且写,一往浩然,五、六句对意流行。收尤豪放。此所谓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之中者。”这些评析都是十分切中肯綮的。翁方纲评黄山谷诗云:“坡公之外又出此一种绝高之风骨,绝大之境界,造化元气发泄透矣。”细吟此诗,当知无愧。

参考资料:
1、 缪钺 等 .宋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7 :599-600 .
2、 孙文葵. 黄庭坚诗歌艺术风格浅谈[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4(01)
3、 刘河. 登“快阁”而不快——读黄庭坚《登快阁》诗[J]. 新筑学刊(社会科学版). 1983(00)

dēngkuài

huángtíngjiān sòngdài 

chīérliǎoquègōngjiāshì kuàidōng西wǎnqíng 
luòqiānshāntiānyuǎn chéngjiāngdàoyuèfēnmíng 
zhūxiánwèijiārénjué qīngyǎnliáoyīnměijiǔhéng 
wànguīchuánnòngcháng xīnbáiōumé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