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锡曾看上九江,又闻詹事奉储皇。
纳锡曾看上九江,又闻詹事奉储皇。
巢成荷上窥仙景,在顾溪中赐印章。
巢成荷上窥仙景,在顾溪中赐印章。
刘过

刘过

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县)人,长于庐陵(今江西吉安),去世于江苏昆山,今其墓尚在。四次应举不中,流落江湖间,布衣终身。曾为陆游、辛弃疾所赏,亦与陈亮、岳珂友善。词风与辛弃疾相近,抒发抗金抱负狂逸俊致,与刘克庄、刘辰翁享有“辛派三刘”之誉,又与刘仙伦合称为“庐陵二布衣”。有《龙洲集》、《龙洲词》。 ▶ 476篇诗文

猜您喜欢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
好在¹湘江水,今朝又上来²
译文:湘江的水一如既往奔流不息,如今我又要溯流而上。
注释:¹好在:依旧,如故。²上来:逆水而来。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
不知从此去,更遣(qiǎn)¹几年回。
译文:不知这次前去,又要几年才能回来?
注释:¹遣:使。

  永贞元年(805),柳宗元曾溯湘江上行到永州贬所,度过了难熬的困顿生活。十年之后又要逆湘江而上去到比永州更加遥远偏僻的柳州任职,柳宗元想到重返京城施展抱负的希望更加渺茫,不禁思绪万千.悲愁满腔,发出了“不知从此去,更遣几时回”的深沉慨叹。虽然诗只有短短二十个字,但却透露了虽一再被贬,仍斗争不屈的意志。

  “好在湘江水,今朝又上来”这两句,紧扣题目中的“再上湘江"四字。此时是春末夏初,湘江水暖,江水碧绿,两岸杂花生树,青山叠翠,柳宗元对众山之会的湘水之流早就醉心过。可是此时此地,他却无心欣赏,只用“好在湘江水”一句带过,便回到他的再度被贬这一令人伤心的事件上来,所以次句诗,便紧接首句,顶前补足,用“今朝又上来”承接,不着议论,不写景物.满腔悲愤,藏而不露。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这两句,转笔写对前途的忧虑。不知此去要经过几度春秋?贬在离京城万里之外的荒远边州,何时才能被召还?瞻望前途,真是不寒而栗啊!柳宗元离开京城长安以后,对京城是眷恋的,那里是政治中心,是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地方,而柳州当时是一片开垦很少的荒凉之地,古树参天,杂草丛生,毒蛇猛兽,比比皆是,而且瘴疠之气盛行,中原人士一向把这里视为畏途,从秦汉以来,这里一直是谪放罪人的地方。想到这些,他自然盼望被召回京。

  在《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诗中,从“翁仲遗墟草树平”一句看来,他已流露出“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情怀。刘禹锡酬赠诗中的“归目并随回雁尽”,也同样流露出对京城的眷恋和对北归的企望,但是柳宗元此去却再没有回来。元和十年六月二十七日柳宗元到达柳州;七月十七日,随他同去的同祖弟柳宗直便突然患暴病去世了。柳宗元由于长期被贬远州,精神上受到压抑,已经是未老先衰。元和十四年(819),宪宗因受尊号,实行大赦,经裴度说情,宪宗才决定在这次大赦中召回柳宗元。然而此时柳宗元已经病人沉疴,诏书未到柳州,宗元便在这年的十一月八日含冤长逝了。 “更遣几年回”的希望,晚年盼望与好友刘禹锡作邻居的心愿,一切都落空了。 “不知从此去,更遣几年回”的诗句,已经成为诗谶,一代大文学家柳宗元只活了四十七岁。读此诗,对他的悲剧生涯,读者会感到痛借的。

  《再上湘江》是一首五言绝句,语言朴素无华,如对友人说家常话,毫无斧凿痕迹,通俗而又自然。后两句诗用虚拟的手法来表现前途未卜的情景,用一句设问“更遣几年回”来作结,把思维活动表现得很真切,颇有情趣。虽篇幅短小,仍不失为一篇清新隽永的小诗。

参考资料:
1、 金涛 .《柳宗元诗文赏析集》:巴蜀书社,1989年:229-230

zàishàngxiāngjiāng

liǔzōngyuán tángdài 

hǎozàixiāngjiāngshuǐ jīnzhāoyòushànglái 
zhīcóng gèngqiǎnniánhuí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扶桑(sāng)¹已在渺(miǎo)²中,家在扶桑东更东。
译文:遥远的扶桑已在渺茫之中,您家在扶桑东面还要往东。
注释:¹扶桑:古时传说的东方神木和国名,也指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后世常用来指代日本。²渺茫:远而空荡的样子。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此去与师¹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译文:此去谁能与你一起到家乡?唯有一船明月和满帆清风。
注释:¹师:古代对僧人、道士的尊称。此指敬龙和尚。

  “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说敬龙此番归国,行程辽远,里程不易概指。虽然《梁书·扶桑国传》说过“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后来沿用为日本的代称,若写诗也是这样指实,便缺少意趣。诗人采用“扶桑”这个名字,其意则指古代神话传说东方“日所出处”的神木扶桑,其境已渺茫难寻;这还不够,下面紧接着说敬龙的家乡还在扶桑的东头再东头。说“扶桑”似有边际,“东更东”又没有了边际;不能定指,则其“远”的意味更可寻思。首句“已在”是给次句奠基,次句“更在”才是意之所注处。说“扶桑”已暗藏“东”字,又加上“东更东”,再三叠用两明一暗的“东”字,把敬龙的家乡所在地写得那样远不可即,又神秘,又惹人向慕。那边毕竟是朋友的家乡,而且他正要扬帆归去,为此送行赠诗,不便作留难意、惜别情、愁苦语,把这些意思藏在诗句的背后,于是下文转入祝友人行程一帆风顺的话头。

  “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船行大海中,最怕横风暴雨,大雾迷航。过去遣唐使乘坐的大船,常因风暴在海上漂流,甚至失事;能够到达的也往往要在数十日或者数月的艰苦航程之后。这些往事传闻,韦庄是心知的,所以就此起意,祝朋友此行顺利。用一个“到”字,先祝他平安抵达家乡;“明月”示晴,排除雾雨;“帆风”谓顺,勿起狂飚──行程中不生灾障。“谁”字先垫出“与师共到”之人,由下句的朗月、顺风再为挑明,并使“风”、“月”得“谁”字而人格化了。“共”字,一方面捏合“风”、“月”与“师”三者,连同“船”在一起,逗出海行中美妙之景、舒畅之情;另一方面,又结合“到”字,说“共到”,使顺风朗月的好景贯彻全程,陪同直抵家乡。两句十四个字,浑然一体,表达了良好的祝愿与诚挚的友情,饶有诗意。

  诗人如此祝愿,也并非仅仅由于主观愿望,故作安慰语。它是有客观事实作基础的,这就是晚唐时日本与中国之间,海上航行相对地便利与安全的事实。它印入了诗人心底,写出来自然而然就是这样的诗句。

参考资料:
1、 陈长明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1295-1296

sòngběnguósēngjìnglóngguī

wéizhuāng tángdài 

sāngzàimiǎomāngzhōng jiāzàisāngdōnggèngdōng 
shīshuígòngdào chuánmíngyuèfānfēng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
译文:秋天凉凉的露水快要结成白霜,万千柳条正随风飘拂于池塘的岸边水上。
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
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¹黄竹女儿箱。
译文:水中的荷叶好似妇人所用的妆镜,那水边的黄玉可以做成少女的箱子。
注释:¹江干:水边。
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琅琊大道王。
空怜板渚(zhǔ)¹隋堤(dī)²水,不见琅(láng)(yá)大道王。
译文:可惜板渚、隋堤景色依旧,再不见穿着华美衣衫的贵家少年穿梭往来。
注释:¹板渚:古津渡名。板城渚口的简称。²隋堤:隋炀帝时沿通济渠、邗沟河岸修筑的御道,道旁植杨柳,后人谓之隋堤。
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若过洛阳风景地,含情重问永丰坊。
译文:倘若有幸经过洛阳这让人羡慕的风景地,定会满怀感情的踏访永丰坊。

  开头的“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似乎是写眼前景,——他们会饮的大明湖水亭外不也正有千余株杨柳,枝条低拂水际吗?但第四句的“江干”(长江边上)一词却暗示了此首所写仍是第一首所歌吟的“白下门”,诗人只是从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南京的杨柳罢了。

  其下四句则曲折地显示南京的破败与荒凉。把“荷”与“镜”联系起来,出于梁代诗人江从简的《采莲词》:“持荷欲作镜,荷暗本无光。”寻是讽刺当时宰相何敬容的无能的,以“荷”影“何”。王士禛却只是利用“荷”与“镜”的这种关联,由“浦里青荷”想到了妇女用的镜子。“中妇”一词出于陈后主《三妇艳词》的“大妇上高楼,中妇荡莲舟,小妇独无事,……”是妯娌三人的中间一人,并不意味着她已经到了中年。诗题为“三妇艳”,这当然也是一位艳妇。

  第四句则出于古乐府《黄竹子》:“江干黄竹子,堪作女儿箱。”所以,这两句是说,在南京,伴随着万千杨柳的,是可以使人想到年轻,漂亮的妇人所用镜子和少女箱子的青荷与黄竹。南京本是有许多美丽的女性的地方,她们也常见于诗人的歌咏;而今却只能由青荷而想象对镜的“中妇”,由黄竹而想象使用箱子的少女,却再也见不到那许多美艳的妇女了。

  “隋堤”本指隋炀帝所开通的运河堤岸,在堤上筑有供其行幸所用的道路,路边植有很多柳树。这里借指南京杨柳众多的水边大道。第六句“不见琅琊大道王”下有王士禛自注:“借用乐府语。”“乐府”指古乐府《琅琊王歌》:“琅琊复琅琊,琅琊大道王,阳春二三月,单衫绣裲裆。”此处以“琅琊大道王”借指穿着华美衣衫的贵家少年。总之,以前在南京经常看得到的艳丽妇女、贵游子弟,现在是再也看不到了;只有行将摇落的大片杨柳,伴随着青荷与黄竹,满目荒凉。

  末两句则用唐代白居易《杨柳枝词》的典故。白居易的原诗是:“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永丰坊为唐代东都洛阳的坊里名,白居易曾寓居洛阳。又据孟启《本事诗》:“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年即高迈,而小蛮方丰艳,国为《杨柳》之词以托意。”孟启听说是否可靠姑且不论,它在古代文人中却广泛流行。因此这两句是说:像过去那样的生长着娇嫩的杨柳——丰艳的青年女性——却令人深感青春的浪费、夭瘀的悲惨场所,现在也已成了值得羡慕的“风景地”,倘若有幸经过,就应“含情重问”。因为那里还有青春,虽然是悲凉的青春;而今却已压根儿没有青春了。——此处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洛阳”实暗寓南京。洛阳为唐代的第二个首都,南京则为明代的第二个首都。

参考资料:
1、 喜马拉雅.秋柳四首·其二
香径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
香径¹长洲²尽棘(jí)丛,奢(shē)云艳雨³只悲风。
译文:通往长洲的香径已经长满了荆棘,当年吴王射猎的地方到处是荒丘蔓草。当年奢云艳雨,纸醉金迷的吴宫如今已不再繁华,只有阵阵悲风在这废墟故址徘徊。
注释:¹香径:指春秋时吴国馆娃宫美人采香处。故址在今苏州西南香山旁。²长洲:即长洲苑,吴王游猎之处。在今苏州西南、太湖北。³奢云艳雨:指当年吴王奢华绮丽迷恋女色的生活。
吴王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
吴王¹事事须亡国,未必西施(shī)²胜六宫³
译文:吴王夫差在位期间所采取的一切倒行逆施的举措都足以使国家灭亡,这和西施并无关系,后宫佳丽如云,一个西施又怎么能取代所有的后宫佳丽呢?
注释:¹吴王:指吴王夫差。²西施:本是越国美女,被越王勾践送给吴国,成为吴王夫差的宠姬。³六宫:古代帝王后妃居住的地方,共六宫。这里指后妃。

  《吴宫怀古》是一首七绝。前两句诗言穷奢极欲必然导致覆灭——吴国的馆娃宫和长洲苑,如今都是荆棘丛生;吴王宫中当日穷奢极欲、花天酒地的荒淫生活,现在只留下一股悲风在吹拂。意在说荒淫腐化生活是吴王亡国的根本原因。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怀古喻今,蕴含深远。

  后两句与罗隐的诗句“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旨意相近。意思是,吴王夫差亡国是因为他做的每件事都埋下了亡国的祸根。是他无道,并非因为西施生得格外美丽,比六宫后妃更能蛊惑夫差而导致亡国。亡国的罪魁祸首是帝王,后妃仅推波助澜而已。这两句诗讲清了吴国亡国的因果关系,抨击了“女祸亡国”的论调。

gōnghuái怀

guīméng tángdài 

xiāngjìngchángzhōujìncóng shēyúnyànzhǐbēifēng 
wángshìshìwángguó wèi西shīshèngliùgōng 
秋江带雨,寒沙萦水,人瞰画阁愁独。烟蓑散响惊诗思,还被乱鸥飞去,秀句难续。冷眼尽归图画上,认隔岸、微茫云屋。想半属、渔市樵村,欲暮竞然竹。
秋江带雨,寒沙萦(yíng)水,人瞰(kàn)¹画阁愁独。烟蓑²散响³惊诗思,还阁乱鸥飞去,秀句难续。冷眼尽归图画上,认隔岸、微茫云屋。想半属、渔市樵(qiáo)村,欲暮竞然竹
译文:秋日江流挟带着秋雨,寒冷的沙滩萦绕着水湾,我独自一人登上画阁俯瞰。令人感到愁痛孤独。烟雨迷漾,披蓑撒网的声响,惊动了我的诗兴,却又阁飞去的乱鸥,搅得我佳句难续。冷眼尽望,汇入一幅图画之中,隔岸相望,对岸有隐约如云的房屋。我猜想它多半是渔市樵村,在黄昏暮色里竞相燃起了枯竹,升起袅袅炊烟。
注释:¹瞰:俯视。²烟蓑:捕鱼人。烟雨迷茫中身披蓑衣,指渔父。³散响:指渔父撒网入水发出的响声。⁴乱鸥:群鸥乱飞。⁵隔岸:对岸。⁶云屋:苍黑若云之状。⁷然竹:烧竹。然,同“燃”。
须信风流未老,凭持酒、慰此凄凉心目。一鞭南陌,几篙官渡,赖有歌眉舒绿。只匆匆眺远,早觉闲愁挂乔木。应难奈,故人天际,望彻淮山,相思无雁足。
须信风流未老,凭持酒¹、慰此凄凉心目。一鞭南陌,几篙官渡,赖有歌眉²舒绿³。只匆匆眺远,早觉闲愁挂乔木。应难奈,故人天际,望彻淮(huái),相思无雁足
译文:自信我风流尚未衰老,就靠持杯饮酒,抚慰我触目惊心的悲凉凄苦。从南陌一声鞭响,经过了几座津渡,幸亏赖有歌女开怀,使我眉展心舒。仅向远方匆匆眺望,已觉得忧愁挂上高树。我实在难以忍受故人远隔天边的事实,望断江淮的群山,不仅看不见她,就连一只传信的大雁也杳无踪迹。
注释:¹凭持酒:凭此酒杯饮酒。²歌眉:指歌歌女之眉。³舒绿:舒展愁眉,古人以黛绿画眉,绿即指眉。⁴乔乡:高大的树木,此处指故乡。⁵淮山:指扬州附近之山。⁶无雁足:古代传说,雁足可以传书,无雁足即谓无书信。
本词写作者观秋景而感怀,思念故人的苦愁之情。上片写“画阁愁独”,秋江、寒沙、隔岸、云屋,皆为远景,令人郁塞的胸怀顿开;“烟蓑”、“乱鸥”远俗之物,“渔市”、“樵村”,遁世之处,故有下片“须信”六句,词人何等放达,但自“只匆匆”二句起,文情逆转,却自然、通脱。

guī ·qiūjiāngdài

shǐ sòngdài 

qiūjiāngdài hánshāyíngshuǐ rénkànhuàchóu yānsuōsǎnxiǎngjīngshī háibèiluànōufēi xiùnán lěngyǎnjìnguīhuàshàng rènàn wēimángyún xiǎngbànshǔ shìqiáocūn jìngránzhú 
xìnfēngliúwěilǎo píngchíjiǔ wèiliángxīn biānnán gāoguān làiyǒuméishū绿 zhǐcōngcōngtiàoyuǎn zǎojuéxiánchóuguàqiáo yīngnánnài réntiān wàngchèhuáishān xiāngyàn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