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过庭翠滋,一鸟发清籁。披衣趁朝曦,新晴涤埃壒。
雨过庭翠滋,一鸟发清籁。披衣趁朝曦,新晴涤埃壒。
西轩青嶂叠,纵目收罨霭。晓廓取次行,心神颇融快。
西轩青嶂叠,纵目收罨霭。晓廓取次行,心神颇融快。
佳客时过从,絺袍迎户外。凭几理素琴,焚香诵梵贝。
佳客时过从,絺袍迎户外。凭几理素琴,焚香诵梵贝。

bìngzǎochéngshī--tiánwén

guòtíngcuìniǎoqīnglàichèncháoxīnqíngāiài

西xuānqīngzhàngdiézòngshōuyǎnǎixiǎokuòxíngxīnshénróngkuài

jiāshíguòcóngchīpáoyíngwàipíngqínfénxiāngsòngfànbèi

田雯

田雯

(1635—1704)清山东德州人,字纶霞,又字子纶、紫纶、号漪亭,又号山𧅁子,晚号蒙斋。康熙三年进士,授中书,累迁工部郎中,督江南学政,历江宁、贵州巡抚,官至户部侍郎。诗师黄山谷,欲以奇丽驾王士禛之上。有《古欢堂集》、《黔书》等。 ▶ 39篇诗文

猜您喜欢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蓬门¹未识绮(qǐ)²香,拟³托良媒自伤。
译文:贫家的女儿不识绮罗的芳香,想托个良媒说亲更感到悲伤。
注释:¹蓬门:用蓬茅编扎的门,指穷人家。²绮罗:华贵的丝织品或丝绸制品。这里指富贵妇女的华丽衣裳。³拟:打算。⁴托良媒:拜托好的媒人。⁵益:更加。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谁爱风流高格调¹,共怜²时世俭(jiǎn)梳妆³
译文:谁能爱我高尚的品格和情调?却都喜欢时下正流行的俭妆。
注释:¹风流高格调:指格调高雅的妆扮。风流:指意态娴雅。高格调:很高的品格和情调。²怜:喜欢,欣赏。³时事俭梳妆:当时妇女的一种妆扮。称“时世妆”,又称“俭妆”。时世:当世,当今。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敢将十指夸针¹巧,不把双眉斗²画长。
译文:敢夸十指灵巧针线做得精美,决不天天描眉与人争短比长。
注释:¹针:《全唐诗》作“偏”,注“一作纤”。²斗:比较,竞赛。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苦恨¹年年压金线²,为他人作嫁衣裳。
译文:深恨年年手里拿着金线刺绣,都是替富人家小姐做嫁衣裳。
注释:¹苦恨:非常懊恼。²压金线:用金线绣花。“压”是刺绣的一种手法,这里作动词用,是刺绣的意思。

  这首诗,以语意双关、含蕴丰富而为人传诵。全篇都是一个未嫁贫女的独白,倾诉她抑郁惆怅的心情,而字里行间却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寄人篱下的感恨。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主人公的独白从姑娘们的家常──衣着谈起,说自己生在蓬门陋户,自幼粗衣布裳,从未有绫罗绸缎沾身。开口第一句,便令人感到这是一位纯洁朴实的女子。因为贫穷,虽然早已是待嫁之年,却总不见媒人前来问津。抛开女儿家的羞怯矜持请人去作媒吧,可是每生此念头,便不由加倍地伤感。这又是为什么呢?

  从客观上看:“谁爱风流高格调,共益时世俭梳妆。”意思是说:如今,人们竞相追求时髦的奇装异服,有谁来欣赏我不同流俗的高尚情操?就主观而论:“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意思是说:我所自恃的是,凭一双巧手针黹出众,敢在人前夸口;决不迎合流俗,把两条眉毛画得长长的去同别人争妍斗丽。

  这样的世态人情,这样的操守格调,调愈高,和愈寡。纵使良媒能托,亦知佳偶难觅啊。“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个人的亲事茫然无望,却要每天每天压线刺绣,不停息地为别人做出嫁的衣裳!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一针针刺痛着自家伤痕累累的心灵!独白到此戛然而止,女主人公忧郁神伤的形象默然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良媒不问蓬门之女,寄托着寒士出身贫贱、举荐无人的苦闷哀怨;夸指巧而不斗眉长,隐喻着寒士内美修能、超凡脱俗的孤高情调;“谁爱风流高格调”,俨然是封建文人独清独醒的寂寞口吻;“为他人作嫁衣裳”,则令人想到那些终年为上司捉刀献策,自己却久屈下僚的读书人──或许就是诗人的自叹。诗情哀怨沉痛,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寒士人不为世用的愤懑和不平。

  诗人刻画贫女形象,既没有凭借景物气氛和居室陈设的衬托,也没有进行相貌衣物和神态举止的描摹,而是把她放在与社会环境的矛盾冲突中,通过独白揭示她内心深处的苦痛。语言没有典故,不用比拟,全是出自贫家女儿的又细腻又爽利、富有个性的口语,毫无遮掩地倾诉心底的衷曲。

  从家庭景况谈到自己的亲事,从社会风气谈到个人的志趣,有自伤自叹,也有自矜自持,如春蚕吐丝,作茧自缚,一缕缕,一层层,将自己愈缠愈紧,使自己愈陷愈深,最后终于突破抑郁和窒息的重压,呼出那“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的慨叹。这最后一呼,以其广泛深刻的内涵,浓厚的生活哲理,使全诗蕴有更大的社会意义。

参考资料:
1、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Journal of C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2009年01期
2、 蒲松龄研究 , Study on PuSongling,1993年Z1期
3、 萧涤非 等 .唐诗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12月版 :第1368-1369页 .

pín

qíntāo tángdài 

péngménwèishíluóxiāng tuōliángméishāng 
shuíàifēngliúgāodiào gòngliánshíshìjiǎnshūzhuāng 
gǎnjiāngshízhǐkuāzhēnqiǎo shuāngméidòuhuàcháng 
hènniánniánjīnxiàn线 wèirénzuòjiàcháng 
春梦似杨花,绕遍天涯。黄莺啼过绿窗纱。惊散香云飞不去,篆缕烟斜。
春梦¹似杨花²,绕遍天涯。黄莺啼过绿窗纱³。惊散香云飞不去,篆(zhuàn)烟斜。
译文:春梦好似飞舞的杨花,飘来荡去旋转至海角天涯。婉转啼鸣的黄莺掠过绿窗纱,女子从梦境中惊醒过来,如幻如烟的情景仿佛还在眼前浮现,如同那飞不去的香云和缭绕四处的缕缕斜烟。
注释:卖花声:词牌名,又名“浪淘沙”,双调,五十四字,上下片均五句、四平韵。¹春梦:春天的梦,引申为相思梦。沈佺期《杂诗》:“妾家临渭北,春梦著辽西。”温庭筠《菩萨蛮·杏花含露团香雪》:“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²杨花:即柳絮。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又:“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³黄莺啼过绿窗纱:取金昌绪《春怨》全诗诗意。⁴香云:少女的头发、云鬓。⁵篆缕:盘香的烟雾。篆,盘香的喻称,因其形状如篆字之回环而得名,一作“几”。
油壁小香车,水渺云赊,青楼珠箔那人家。旧日罗巾今日泪,湿尽铅华。
油壁小香车¹,水渺云赊(shē)²,青楼³珠箔(bó)那人家。旧日罗巾今日泪,湿尽铅华
译文:乘坐着精致的油壁小香车,回想过去的快乐时光已是像水一样渺茫、云一样遥远。青漆涂饰的楼房,珍珠缀成的帘子,就是她思念着的那户人家。用他旧日赠予的罗巾,揩拭着如今的泪水,湿透了,沾胭脂水粉如霞。
注释:¹油壁小香车:以油涂饰的小香车,一般为妇女所乘。《玉台新咏·钱塘苏小歌》:“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²赊:稀疏,遥远,迟缓。³青楼:青漆涂饰的豪华楼房。⁴珠箔:即珠帘,一作“朱箔”。李白《陌上赠美人》:“美人一笑褰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箔,帘。⁵罗巾:丝织的手巾。⁶铅华:搽脸的胭脂水粉之类的化妆品。温庭筠《菩萨蛮·玉纤弹处真珠落》:“玉纤弹处真珠落,流多暗湿铅华。”

  这首词上片写女主人公春梦绵绵,思邈情飞,被黄莺惊醒后看窗外已是晨炊的白烟袅袅;下片写女主人公乘车郊游时不禁思旧伤怀,泪流满脸。全词境界完整,意象活泼多姿,在女主人公泪流满面的酸楚情景中结束,给读者留下一种深深的遗憾和长长的叹息,以及无尽的伤感和难言的无奈。

  “春梦似杨花。绕遍天涯”词一开篇即为读者展现出一幅缥缈朦胧的梦境般的图画,一股执著中带有凄惨的相思之情奔涌而至。这里,词人将前人的语境经过重新构思,组合成一幅新的图景,以“似”来极写相思成梦、魂牵梦萦的境况与情绪。而“啼过”二字写出莺啼破人好梦之后却又不肯以其婉啭娱人以解人闷,反而飞投他处,则是词人赋予的新意。起拍以兼师众家之长而巧妙点化的艺术手法,表现出词人对女主人公相思之苦的深切同情和理解,意境缠绵,情韵悠深。“惊散香云”二句直写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展示其深居闺闱、养尊处优而百无聊赖的寂寞生活。女主人公从梦境中惊醒过来,如幻如烟的情景仿佛还在她眼前浮现,如同那飞不去的香云和缭绕四处的缕缕斜烟。五代冯延巳《鹊踏枝》词云:“浓睡觉来莺乱语,惊残好梦无寻处。”而此词使这种残梦迷情更具体、更生动,同时将秦观《减字木兰花》一词“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的意境以含蓄的方式表达出来。

  下片写女主人公乘车郊游时思旧伤怀。通过对往日欢乐时光的追忆回味,从被思念者的角度表现二人之间的深情厚意,抒发男女相思的苦痛情怀。“水渺云赊”用晏殊《寓意》诗“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典故写女主人公想到过去的欢乐时光,已是像水一样渺茫、云一样遥远,只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青楼”一句,更是将这种两地之间刻骨铭心的思恋写得哀婉伤感、深切感人。这里,女主人公触景生情,睹物思人,“那人家”三字,饱含着无尽的怀恋、向往和回味。结拍二句,采用大胆的想像、夸张的手法,勾勒女主人公的思念情态,楚楚动人,生动逼真。昔日两情相悦时互赠的罗巾只能用来揩抹如今相思的泪水,即使这样也无法止住满面泪流,只能任其冲刷脸上的粉妆。以今昔对比来突出悲欢离合,“湿尽”二字凸现出思念之深切、情意之真挚。

参考资料:
1、 陈器之 主编.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 下册.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1379-1380
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
鲁酒¹若琥珀,汶鱼²紫锦鳞(lín)
译文:鲁地的酒色如琥珀,汶水鱼紫鳞似锦。
注释:¹鲁酒:鲁地的酒。²汶鱼:一种产于汶水的河鱼,肉白,味美。汶鱼是汶河流域所产的赤鳞鱼,古时用作贡品献给帝王。汶:汶水。
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
山东豪吏(lì)¹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²
译文:山东小吏豪爽俊逸.提来这两样东西送给客人。
注释:¹豪吏:有豪气的官吏,这里称美中都小吏。²远人:远来的客人,指李白自已。
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
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
译文:二人意气相投,两相顾惜,两条鱼一杯酒以表情意。
双鳃呀呷鳍鬣张,拨剌银盘欲飞去。
双鳃呀呷¹(qí)(liè)²张,拨剌(là)³银盘欲飞去。
译文:鱼儿吞吐双鳃,振起鳍鬣,跋刺一声,要从银盘中跳去。
注释:¹呀呷:吞吐开合貌,形容鱼的两腮翕动。²鳍鬣:鱼的背鳍为鳍,胸鳍为鬣。³拨剌:鱼掉尾声。
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肌花落白雪霏。
呼儿拂几¹霜刃²挥,红肌花落白雪³霏。
译文:唤儿擦净几案挥刀割肉,红的如同花落,白的好似雪飞。
注释:¹几:桌案。²霜刃:闪亮的利刃。³白雪:李白诗意本于此,谓剖开的鱼红者如花,白者如雪。
为君下箸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
为君下箸(zhù)¹一餐饱,醉著²金鞍上马归。
译文:为你下箸吃足了酒,著鞍上马,醉蒙蒙地归去。
注释:¹箸:筷子。²著:登。

  这首诗记述诗人在浪迹江湖的旅途中,收到中都一小吏赠送的酒、鱼,便豪兴大发,烹鱼煮酒,二人对酌,直到酒酣饭饱,才“醉著金鞍上马归”。

  “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是盛赞中都小吏礼物的珍贵。以“斗酒诗百篇”而著称的“谪仙人”李白,对山东名酒素有特殊的感情,曾经为此写下热情洋溢的诗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中都小吏带来的美酒也是光“若琥珀”,这就使李白愈感谢小吏的情意。

  中都小吏能以名贵的贡品金赤鳞赠送李白,可见其情深意长。李白在诗的头两句首先从光彩色泽上对鲁酒,汶鱼进行点染,说明礼物的名贵,为下文抒写小吏对诗人的挚情做好铺垫。“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直抒胸臆,热情赞美中都小吏高尚的心灵,赞美小吏对李白这异乡“远人”的深情厚谊。第三句中诗人不用“小吏”而用“豪吏”,既是对小吏的尊重,又暗示出李白对中都小吏位虽卑,德却高的赞赏,换句话说,“小吏”德本高位却卑,说明封建社会的黑暗。

  “意气相倾两相顾,斗酒双鱼表情素。”在这两句诗中,直接吟咏彼此之间的真挚的友谊。中都小吏和诗人的“两相顾”,因为二人的意气之“相倾”。而二人“意气相倾”的力量支点又都在于有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崇高心灵。正由于有了这共通的价值观,因此中都小吏对“赐金放还”的李白不但不鄙弃,相反,还“意气相倾”地“携斗酒双鱼于逆旅”来拜访。也正由于有了相通的心灵,因此李白对小吏那不附炎趋势的高尚品格才愈加钦佩,“斗酒双鱼表情素”一句是对“意气相倾两相顾”的补充,“斗酒双鱼”原本是中都小吏为“表情素”赠予诗人的礼物,但在“恨相逢之晚”的氛围中,诗人却将“斗酒双鱼”“借花献佛”般地反赠小吏,表达了诗人对小吏由衷敬慕的“情素”。

  “双鳃呀呷鳍鬣张,跋刺银盘欲飞去”两句。是写赤鳞鱼出水后的神态:赤鳞鱼发着呀呷的声音,鳍鬣都大张开来,在盘中激烈地翻滚着几欲飞走。“呼儿拂几霜刃挥,红肥花落白雪霏”两句,重在描写宰鱼,做鱼的过程,意思是招呼孩子擦净桌案挥刀宰鱼,雪白肥嫩的鱼肉呈现在眼前。这里“呼”、“拂”、“挥”三个动词给人以欢快之感,使诗句的内在节奏感迅速加快;而“红”、“花”、“白”三种鲜亮的色彩,也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这些充满动感和色彩感的字词的巧妙间用,显示出李白及其家人酬谢中都小吏时轻松快捷的心情。

  结句“为君下筯一餐饱,醉著金鞍上马归”,意思是希望小吏开怀畅饮,之后再上马酣然归去。这首诗歌虽然不象《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作一样著名,但在李白描写友情的诗歌中仍不失为一首佳作。它体现了诗人对下层百姓的深挚友情。

  李白自离长安后,饱览世态之炎凉,倍尝势力小人的鄙视。困窘之时,素昧平生的中都小吏能毅然冲破世俗樊篱,“携斗酒双鱼于逆旅”拜访李白,更显其心灵之美。同时通过揭露小吏的位卑与心灵的高洁之间所存在的矛盾,控诉摧残人才的封建社会。另外,此诗写鱼酒活灵活现,跃然纸上,而李白豪爽坦诚、热情待人的音容笑貌,也宛然可接。

  “意气相倾两相顾”,也显示了一代大诗人与下层社会一小吏意气相投的真挚友谊及心心相印的心灵之美。

参考资料:
1、 蔡毅.中国历代饮酒诗赏析: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年06月第1版:72-73
园有桃,其实之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桃,其实之¹(yáo)²。心之³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hé)¹⁰¹¹勿思!
译文:园子里的树上结满了鲜桃,那些甜美的果实可吃个饱。但我内心里充满忧伤情怀,低唱着伤心曲浅吟着歌谣。那些不理解我痛苦的人啊,肯定说我书呆子清高孤傲。这些通达之人说的很对啊,但请你告诉我怎么办为好?我内心里无尽的忧伤情怀,普天下之人你们谁能知道!你们谁能真正理解我心啊,我还是不要空自伤怀的好!
注释:¹之:犹“是”。²肴:吃。“其实之肴”,即“肴其实”。³之:犹“其”。⁴歌、谣: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此处皆作动词用。⁵士:古代对知识分子或一般官吏的称呼。⁶彼人:那人。⁷是:对,正确。⁸子:你,即作者。⁹何其:为什么。其,作语助词。¹⁰盖:通“盍”,何不。¹¹亦:作语助词。
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jí)¹,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²以行国³。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wǎng)。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译文:园子里的小枣树枝繁叶茂,那些鲜美的果实可吃个饱。但我内心里充满忧伤情怀,姑且到广袤田里转悠一遭。那些不理解我痛苦的人啊,肯定说我书呆子是大傻冒。这些通达之人说的很对啊,但请你告诉我怎么办才好?我内心里无尽的忧伤情怀,普天下之人你们谁能知道!你们谁能真正理解我心啊,我还是不要空自伤怀的好!
注释:¹棘:指酸枣。²聊:姑且。³行国:离开城邑,周游国中。“国”与“野”相对,指城邑。⁴罔极:无极,无常,妄想,没有准则。

  这首诗语言极明白,表现的思想感情也很清楚,然而对诗人“忧”什么,时人为何不能理解他的“忧”,反认为他骄傲、反常,难以找到确切答案。同时他自称“士”,而“士”代表的身份实际并不确定,《诗经》中三十三篇有“士”字,共54个,仅毛传、郑笺就有多种解释,如:“士,事也”,指能治其事者;“士,卿士也”;“士者,男子成名之大号也”;“士者,男子之大号也”;“言士者,有德行之称”;“士,军士也”;“他士,犹他人也”等,所以这个自称“士”的诗人是何等角色,很难认定。与之相应,对此篇的主旨就有了多种臆测:《毛诗序》谓“刺时”,何楷《诗经世本古义》作实为“晋人忧献公宠二骊姬之子,将黜太子申生”;丰坊《诗说》说是“忧国而叹之”;季本《诗说解颐》以为是“贤人怀才而不得用”;牟庭《诗切》以为是“刺没入人田宅也”。今人或说“伤家室之无乐”,或说“叹息知己的难得”,或说“没落贵族忧贫畏饥”,或说“自悼身世飘零”,或说“反映了爱国思想”,不一而足。《诗经选注》说:“我们从诗本身分析,只能知道这位作者属于士阶层,他对所在的魏国不满,是因为那个社会没有人了解他,而且还指责他高傲和反覆无常,因此他在忧愤无法排遣的时候,只得长歌当哭,自慰自解。最后在无可奈何中,他表示‘聊以行国’,置一切不顾了。因此,从诗的内容和情调判断,属于怀才不遇的可能性极大。”故指此为“士大夫忧时伤己的诗”。

  此诗两章复沓,前半六句只有八个字不同;后半六句则完全重复。两章首二句以所见园中桃树、枣树起兴,诗人有感于它们所结的果实尚可供人食用,味美又可饱腹,而自己却无所可用,不能把自己的“才”贡献出来,做一个有用之人。因而引起了诗人心中的郁愤不平,所以三、四句接着说“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他无法解脱心中忧闷,只得放声高歌,聊以自慰。《毛诗序》说:“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位正是因为歌之不足以泻忧,决定“聊以行国”,离开他生活的这个城市,到别处走一走,看一看。这只是为了排忧,还是想另谋出路,无法测知。但从诗的五六句看,他“行国”是要换一换这个不愉快的生活环境,则是可以肯定的。诗云:“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罔极)。”诗人的心态似乎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因为他的思想,他的忧虑,特别是他的行为,国人无法理解,因此不免误解,把他有时高歌,有时行游的放浪行动,视为“骄”,视为“罔极”,即反常。诗人感到非常委屈,他为无法表白自己的心迹而无可奈何,所以七、八两句问道:“彼人是哉?子曰何其?”意思是:他们说得对吗?你说我该怎么办呢?这两句实际是自问自答,展现了他的内心无人理解的痛苦和矛盾。最后四句:“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诗人本以有识之士自居,自信所思虑与所作为是正确的,因而悲伤的只是世无知己而已,故一再申说“其谁知之”,表现了他深深的孤独感。他的期望值并不高,只是要求时人“理解”罢了,然而这一丁点的希望,在当时来说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只得以不去想来自慰自解。全诗给人以“欲说还休”的感觉,风格沉郁顿挫。

  这首诗以四言为主,杂以三言、五言和六言,句法参差。押韵位置两章诗相同,前半六句韵脚在一、二、四、六句末;后半六句换韵,韵脚在七、八、十、十一、十二句末,并且十、十一两句重复,哀思绵延,确有“长歌当哭”的味道。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09-211

yuányǒutáo

míng xiānqín 

yuányǒutáo shízhīyáo xīnzhīyōu qiěyáo zhīzhě wèishìjiāo rénshìzāi yuē xīnzhīyōu shuízhīzhī shuízhīzhī  
yuányǒu shízhīshí xīnzhīyōu liáoxíngguó zhīzhě wèishìwǎng rénshìzāi yuē xīnzhīyōu shuízhīzhī shuízhīzhī  
远梦归华顶,扁舟背岳阳。
远梦归华顶,扁(piān)舟背岳阳。
寒蔬修净食,夜浪动禅床。
寒蔬¹修净食,夜浪动禅床²
注释:¹寒蔬:寒天生长的蔬菜;冬天食用的蔬菜。²禅床:坐禅之床。
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
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
身心无别念,馀习在诗章。
身心无别念,余习在诗章。

  诗人贾岛早年曾经为僧,后虽还俗,但过去的蒲团生涯对他不能没有影响,他的诗中常出现的孤寒清寂,恬淡超然,也与此有密切的关系。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贾岛》一文中精辟地指出:“早年记忆中‘坐学白骨塔’、‘三更两鬓几枝雪,一念双峰四祖心’的禅味,不但是‘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月落看心次,云生闭目中’一类诗境的蓝本,而且是‘瀑布五尺仞,草堂瀑布边’,‘孤鸿来夜半,积雪在诸峰’,甚至‘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的渊源。”所以,同样是禅诗,贾岛与王维就往往不一样。如果说王维是幽静空明的话,贾岛就是枯寒苦瘦,这首诗的境界也恰好说明了这一点。这也就告诉读者,研究作家,不能脱离他的个性、经历,否则,难免隔靴搔痒。

  全诗前三联皆是诗人想象的这位天台僧人远去的情景。首联“远梦归华顶,扁舟背岳阳”中的“扁舟”直接地将天台僧一路孤寂的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背岳阳”点明了天台僧人的离去,即乘坐扁舟朝着背离岳阳的方向驶去,此处即交代出了诗人与天台僧送别的地点,又饱含了诗人对天台僧浓浓的赠别之情。颔联“寒蔬修静食,夜浪动禅床”是进一步想象天台僧在途中的情景,通过僧人的饮食与坐禅两个方面来表现出了僧人清心寡欲与孤寒清寂。颈联“雁过孤峰晓,猿啼一树霜”僧人这一路之中大雁相伴,孤峰相随,更有猿啼之声在耳畔萦绕。这句中,一个“孤”字,一个“霜”进一步升华了僧人孤寒清寂的形象。尾联“身心无别念,余习在诗章”,即说明了僧人的“心中无一物”,同时也是诗人的自比。

sòngtiāntáisēng--jiǎdǎo

yuǎnmèngguīhuádǐngbiǎnzhōubèiyuèyánghánshūxiūjìngshílàngdòngchánchuáng

yànguòfēngxiǎoyuánshùshuāngshēnxīnbiéniànzàishīzhā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