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青山便化身,不知何代怨离人。
一上青山便化身,不知何代怨离人。
古来节妇皆销朽,独尔不为泉下尘。
古来节妇皆销朽,独尔不为泉下尘。

yǒngshǐshīwàngshān--céng

shàngqīngshān便biànhuàshēnzhīdàiyuànrén

láijiéjiēxiāoxiǔěrwèiquánxiàchén

胡曾

胡曾

胡曾,唐代诗人。邵阳(今属湖南)人。生卒年、字号不详(约840—?),十分爱好游历。咸通中,举进士不第,滞留长安。咸通十二年(871),路岩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为掌书记。乾符元年(874),复为剑南西川节度使高骈掌书记。乾符五年,高骈徙荆南节度使,又从赴荆南,后终老故乡。 ▶ 178篇诗文

猜您喜欢
韩干之马四:其一在陆,骧首奋鬣,若有所望,顿足而长鸣;其一欲涉,尻高首下,择所由济,跔蹐而未成;其二在水,前者反顾,若以鼻语,后者不应,欲饮而留行。
韩干¹之马四:其一在陆,骧(xiāng)²奋鬣(liè)³,若有所望,顿足而长鸣;其一欲涉,尻(kāo)高首下,择所由济,跔(jú)(jí)而未成;其二在水,前者反顾,若以鼻语,后者不应,欲饮而留行
译文:韩干所画的马有四匹:其中一匹在陆地上,头高高地昂起来,正摇动着鬃毛,好像在看什么东西似的,它顿顿脚,正高声地长鸣;其中一匹想要过河,马臀高高,马头在下,正在选择渡河的地方,正在小步徘徊而没渡成;其中二匹在水里面了,前面那匹马正在回头看,好像是在用鼻子说话,而后面那匹马却不应答,似乎想喝水而留步不走。
注释:¹韩干:唐代画家,以画马著称。²骧首:昂起头。³奋鬣:耸起、摇动鬃毛。⁴尻高首下:马屁股撅起,头低向水面,尻,臀部。⁵择所由济:选择渡河的地方。济:渡河。⁶跔蹐:徘徊迂回。⁷留行:停止前进。
以为厩马也,则前无羁络,后无箠策;以为野马也,则隅目耸耳,丰臆细尾,皆中度程,萧然如贤大夫、贵公子,相与解带脱帽,临水而濯缨。遂欲高举远引,友麋鹿而终天年,则不可得矣;盖优哉游哉,聊以卒岁而无营。
以为厩(jiù)¹也,则前无羁(jī)²,后无箠(chuí)³;以为野马也,则隅(yú)目耸耳,丰臆细尾,皆中度程,萧然如贤大夫、贵公子,相与解带脱帽,临水而濯(zhuó)。遂欲高举远引,友麋鹿而终天年,则不可得矣;盖优哉游哉,聊以卒岁而无营¹⁰
译文:如果把他们当作是饲养的马匹的话,可是它们前面没有马笼头罩住,后面没有皮鞭鞭打。如果把它们当作是野外的马匹的话,可是它们的眼睛有棱有角,耳朵竖得高高的,胸脯丰满,马尾细细的,都合乎良马的标准。这些马潇洒得像贤大夫,像贵公子,纷纷宽衣解带,脱下冠帽,靠近水流而在清洗帽带—那般的高超脱俗。它们真想要昂首傲世,眺望远方,和麋鹿为友而终享天年,又难以做到。它们就这样从容不迫,闲适自得,姑且到老、到死而无所追求。
注释:¹厩马:养在厩中供役使的马。厩,马棚。²羁络:马笼头。³箠策:马鞭。⁴隅目耸耳:谓眼睛棱角分明,双耳挺立。隅目,眼眶棱角分明。一说斜着眼睛看。⁵丰臆细尾:言丰满的胸脯,细长的尾巴。⁶皆中度程:全符合良马的标准。度程,尺度,标准。⁷濯缨:洗涤帽带。⁸高举远引:高飞远走。⁹优哉游哉:悠闲的样子。¹⁰无营:无所求。营,经营、追求。

  这是一篇杂赞小品。这篇文章是对韩干绘画作品的评述,内容高远有意趣。前段干练明洁的描述了画中四马的神姿妙态;后段展开联想,以马比人,使马更加气度非凡,并赞扬了一种热爱自然、超尘脱俗的生活态度。全文用字精炼,造句尤有特色,前段多用四字短句,后段变以杂言,整散相间,富于节奏美,堪称古代散体韵文的精品。

  文章起笔细致描述:马有四匹,神态各异。有的昂首长鸣,有的下鸣探路,有的回头反顾,有的原地驻步。“骧首奋鬣”是状马奋然欲奔的动态。“顿足而长鸣”是摹其声。“尻高首下”系绘马下河去探路之状。“跔蹐”是写具体的探鸣的样子。“反顾”系回头看同伴。“若似鼻语”是揣摩其心理语言。“不应”为不答应。“留行”为停止不走。这一自然段的描写很有讲究:四匹马,一分为二,前两匹分写,后两匹合写;前者勾勒动态,后者则状静态;前者在岸边陆地,后者却在鸣里;动者显其刚烈不羁的风骨,静者现其文静而细谨的性情。动静结合,高低相宜,前后有致,形象对比鲜明,构图错落疏朗,颇有战国议论散文纵横捭闽,繁笔铺排的遗风。

  第二自然段延展思维,推测议论马的性质,提炼文眼。是“厩马”还是“野马”,问而不答,引人深思。这是对第一自然段所状马之形神的拓展,也是议论时所必需的铺垫。“皆中度程”,点破其符合良马的标准,一语收来,初步点染出旨意:这种野性尚未脱尽的厩马,其实就是久处官场、意欲归隐,却又摆不脱仕宦羁绊的人。其后,作者进一步叙议发掘,说它们那种潇洒自得的样子,就像品德高尚的士大夫和贵公子,一同解开衣带,脱下帽子,在河边洗涤被污染的帽缨,何等惬意啊!“友麝鹿”,意思是说要辞官归隐,寄情山鸣。可是,要归隐何其难哉!苏轼在《鸣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就曾表达过这样的忧虑:“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就是当时作者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的写照。既然左右为难,那就不管它功名利禄、毁誉得失,只管悠闲自得、逍遥自在地打发日子吧。其乱中寻静,忙里偷闲,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旷达态度鲜明地显露了出来。该段以议为主,以叙为辅,议得精当,叙得扼要。引用“濯缨”的典故,说明一旦跳出官场的快乐自得的神情,丰富了寓意,突出了主题。

  这篇文章不足一百五十字,篇幅异常精短,却展示了一个丰富的心理世界和复杂的生活理念,折射出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人文背景,容量着实大。文章由马及人,以人比马,两层推进,既写出了马的潇洒自得,又写出了人的清高闲雅,文脉迁延,皆历历可见;马人相喻,委婉明意,隐显兼用,意趣浓郁,既无直露之感,又无晦涩之嫌,表现出作者谋篇构意的匠心。写马,主要采用先叙后议法,其实也是十分艺术的说明法;写人,则叙议交融;而对马的赞赏,对政治社会的厌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无奈的感情无不充溢于字里行间。全文用字极其精炼,造句尤有特色,第一段多用四字短句,第二段变以杂言,整散相间,富于节奏美,堪称古代散体韵文的精品。

参考资料:
1、 陈振鹏 章培恒.古文鉴赏辞典(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1401-1402
2、 杨振中.走进文言文.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162
渐觉芳郊明媚,夜来膏雨,一洒尘埃。满目浅桃深杏,露染风裁。银塘静、鱼鳞簟展,烟岫翠、龟甲屏开。殷晴雷,云中鼓吹,游遍蓬莱。
渐觉¹芳郊²明媚³,夜来膏雨,一洒尘埃。满目浅桃深杏,露染洒裁。银塘静、鱼鳞(diàn),烟岫(xiù)¹⁰翠、龟甲¹¹屏开。殷(yǐn)晴雷¹²,云中鼓吹,游遍蓬莱¹³
译文:春天来了,京郊的景色渐渐鲜妍悦目。昨夜下了一场春雨,洒湿凡尘。满眼都是浅色的桃花和深色的杏花,露水将它们染色,春洒为它们裁衣。安静的银白色的水塘,水面的波纹就像把卷着的竹席慢慢展开一样,从岸边一层推一层,形成如鱼鳞一样的水上画面。云雾缭绕的山峰已然翠绿,像龟背一样的丘陵就像孔雀开屏一样的美丽。权贵郊游的乐队吹起鼓乐,声音如雷,在云雾间环绕。我游遍了山间美景。
注释:玉蝴蝶:词牌名。此调有小令及长调两体,小令为唐温庭筠所创,双调,上片四句,押三平韵,二十一字;下片四句,押三平韵,二十字,共四十一字。长调始于宋人柳永,又称为“玉蝴蝶慢”,双调,九十九字,平韵。亦有九十八字体。¹渐觉:渐渐让人感觉到。²芳郊:京郊的景色。³明媚:鲜妍悦目。⁴膏雨:即春雨。古有谚语“春雨贵如油”,故称春雨为膏雨。膏:油脂。⁵满目浅桃深杏:满眼都是浅色的桃花和深色的杏花。因为桃花颜色相对浅淡,故称浅桃;而杏花颜色相对深艳,因此称深杏。⁶露染洒裁:露水将它们染色,春洒为它们裁衣。⁷银塘静:银白色的水塘非常安静。银塘:水塘在阳光照耀下泛着银光,故称银塘。⁸鱼鳞:形容水波的形状好像鱼鳞一样。⁹簟展:把卷着的竹席慢慢展开。簟:坐卧用的竹席。¹⁰烟岫:指云雾缭绕的山峰。¹¹龟甲:指地面隆起的像龟背一样的丘陵。¹²殷晴雷:指鼓乐声如雷声一样洪亮。殷:象声词,震动的声音。晴雷:晴天之雷。¹³蓬莱:古代传说中的三仙山之一,这里比喻京郊外的山美丽得就好像蓬莱仙境一样。
徘徊。集旟前后,三千珠履,十二金钗。雅俗熙熙,下车成宴尽春台。好雍容、东山妓女,堪笑傲、北海尊罍。且追陪,凤池归去,那更重来。
徘徊。集旟(yú)¹前后,三千珠履(lǚ)²,十二金钗。雅俗熙(xī)³,下车成宴尽春台。好雍容、东山妓女,堪笑傲、北海尊罍(léi)。且追陪,凤池归去,那更重来。
译文:遇到权贵的车仗,我徘徊在车仗周围观看。权贵带了许多女眷和文人,他们下车摆设野餐,餐饮的场所都选择洒景美好的地方。权贵带来的妓女雍容华贵,他真有东晋谢安的儒雅之洒。而陪他饮酒之人都极善饮酒,可以和汉献帝时的孔融媲美。姑且也追随他做个陪客,像他这么大的官郊游厌足回到京城了,哪能再来呢!
注释:¹集旟:古代军队出征时举的旗帜。²三千珠履:珠履:缀有珠玉的鞋子。形容贵宾众多。³雅俗熙熙:文雅之人和流俗之人相处的其乐融融,一切物态看上去都是那样美好。熙熙:温和欢乐的样子。⁴尊罍:酒器。

  词人写这首词颇费了一番心力。上片前三韵描绘美好艳丽的春色,为宴饮铺设美好的背景。至第四韵始,以乐声拉开宴饮的序幕,作为下片正面描写宴饮的过渡。这里写乐声,词人以晴空的震雷与云中的仙乐为喻,所游之地也以蓬莱仙境代指,目的只在于突出宴饮的不凡。

  下片正面写宴饮,不仅“集旟”、‘下车”、“春台”均系出自古代文献中的词语,词人更连续用典。“三千珠履”、“十二金钗”,前者写与宴人之众之贵,后者写表演者之多之美;“好雍容、东山妓女”、“堪笑傲、北海尊罍”,前者写宴饮的气派,可与东晋谢安媲美;后者写宴饮的热烈,盖过了东汉孔融。几个典故又全以对偶句出之,极尽铺排之力。而词人自己不过是盛宴中的一个“追陪”的角色,还以“凤池归去,那更重来”一语,表示盛宴难逢的欣幸之情。

  词人如此费尽心力地写作,也可能是出于无奈境地中的应酬,但如此写来,到底显得俗气,即下片语言,也有些生硬板滞,缺少流畅清明之美。

  这首词值得一读之处只在上片前三韵景语。无论是所绘之景还是所用之语,都能给人以美的感受。

参考资料:
1、 顾之京 姚守梅 耿小博编著 叶嘉莹主编 母庚才 顾之京副主编,.柳永词新释辑评:中国书店,2005年01月第1版:第399页
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
暮归¹山已²³,濯(zhuó)月在涧(jiàn)
译文:黄昏时回家,山里已经昏暗,涧水里冼洗脚,月影在水中出现。
注释:¹归:返回。²已:已经。³昏:天黑,傍晚。⁴濯足:洗脚。濯,洗涤。《楚辞·渔父》:“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⁵月在涧:月亮倒映在涧水中。
衡门栖鹊定,暗树流萤乱。
衡门¹(qī)鹊定²,暗树³流萤(yíng)乱。
译文:简陋的横木门上,喜鹊归巢入眠,黑暗的树林中,萤火虫乱画弧线。
注释:¹衡门:横木架成的门,指简陋的房屋。衡,同“横”。²栖鹊定:鹊鸟停在树上。泛指居住或停留。定,静下来了,此指鹊鸟入眠。³暗树:一作“暗径”。⁴流萤:飞行的萤火虫。
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
妻孥(nú)¹²我栖,明灯共蔬饭³
译文:老婆孩子都等候我归来,挑亮油灯一同饱尝粗茶淡饭。
注释:¹妻孥:妻子和儿女。孥,儿女。杜甫《羌村三首》;“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²候:等候。³蔬饭:粗菜淡饭。
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
(zhù)¹松桂凉,疏星隔²河汉³
译文:我伫立在松树、桂花间纳凉,遥望疏朗的星星远隔着河汉。
注释:¹伫立:长时间站着。²隔:分隔。³河汉:银河。《古诗十九首》:“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元稹《秋夕远怀》诗:“星繁河汉白。”

  这首古体诗写诗人的一个平常的生活片断。诗人按照行动的足迹,安排了连续的四个场面。全诗没有奇思妙语,没有汹涌的生活波澜。诗人只是拣取身边日常琐事,平淡的生活场景,略加点染,流露出恬淡的生活旨趣,给人以情真语切的感觉。

  先写归家途中的情景。“暮归山已昏,濯足月在涧。”暮色苍茫,乱山昏暗。崎岖的山道上,诗人信步归家。在诗人的感觉中,溪涧潺谖,淙淙作响;明月初升,清辉撒冷;涧水清澈,月影流布。空山是这样的清幽,这样的寂寥。身在其中,濯足清流,别有一番情趣。“濯足”暗用了《楚辞·渔父》的故实,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身份、生活态度和高尚节操。起句擒题,所写之景,所叙之事,无不是“暮归”,无不是“山中”。

  随着诗人的脚步,眼前出现了一座山间陋室。“衡木栖鹊定,暗径流萤乱。”其屋横木为门,简陋如此;鹊栖其上,冷落可知。再以小径幽暗,流萤乱飞加以渲染,景象的荒芜,氛围的凄清,家境的贫寒很好地表现了出来。诗人的感情通过“衡门”作了隐隐的透露和巧妙的暗示。衡门虽然简陋,但如果自己不以为陋,也可以游息其间。贤者乐道忘忧,虽身处陋室,而不以为苦,反能自得其乐。这是一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尽管这种态度的背后也有悲哀和痛苦。诗人就是以这样的贤者自居,甘处衡门,自得其乐。从“栖鹊”、“流萤”等景物看,较一、二句所写事物已有一段时间间隔,这时夜幕降临已很久了。“栖鹊定”与“流萤乱”,这一“定”一“乱”,一静一动,相映成趣,下字十分准确,是句中字眼。

  接下来便是叙写家人团聚的情景。“妻孥候我至,明灯共蔬饭。”天色已晚,灯火已明,粗菜淡饭已具,妻子儿女坐等诗人归家。和乐融融的山乡田家生活显得真切而自然。最后以诗人伫立松桂之下,仰望浩渺星空作结,意蕴幽远,含蓄深沉。“伫立松桂凉,疏星隔河汉。”夜已很深,万籁俱寂;晚风习习,凉意袭人。诗人久久伫立,徘徊松桂之下。仰望天空,只见疏星点点,明月高悬,勾起了诗人无限的遐想。诗人似乎有所失落,有所追寻,而失落追寻的究竟为何物,又显得倘恍迷离,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可供想象的无限空间。

  全诗采用移步换景之法,层层推移,步步腾挪,使诗歌跳脱而有变化。诗人用疏淡的笔触,通过平凡生活事件的叙述和特定环境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对山间恬淡生活的热爱,也有人生失意后的淡淡哀愁。诗中的溪涧幽泉,青松佳桂等意象,透露出山野闲人那种清高隐逸的旨趣。而暗径幽深,流萤乱舞,又烘托出诗人烦乱茫然的情绪。诗的基调是较为明快自然的,但也多少笼罩了一层轻柔的迷惘和淡远的惆怅。诗人运笔古拙,洗脱铅华,纯用白描,以平实直朴取胜,而不以夸饰渲染为工。初读起来似觉有些乏味,但细加玩赏,便又能感觉到语虽淡而味终不薄。这也许就是此诗的成功之处。

参考资料:
1、 百度百科.暮归山中
丹阳渡口遇同乡,欲语匆匆怨夕阳。
丹阳渡口遇同乡,欲¹语匆匆怨夕阳。
译文:在丹阳的渡口偶遇同乡,想要多聊几句,无奈天色向晚,必须趁早渡江,所以只能打声招呼就匆匆踏上旅途。
注释:¹欲:想要。
君返江南我江北,云山千叠断人肠。
君返江南我江北,云山千叠¹断人肠。
译文:你回到江南,而我留在江北,重重云山阻断了我的归乡路,不由得肝肠欲断。
注释:¹千叠:千重。

  诗歌首句点题,以平平的语调,交代了这一次邂逅相遇。但其中的意味,却很是深长。“丹阳渡口”,好像只是说明相遇的地点,其实还包含着彼此均在客途、都怀有思乡之情的意思;双方的关系是“同乡”,也就表明他们所思念的故乡乃是同一块土地,彼此的感情当然更加接近了。中国人向来重视乡谊,这一对同乡友人在异地不期而遇,所谓“老乡看老乡,两眼泪汪汪”,彼此格外亲切,而平日深藏在心、难以对他人言说的乡愁,突然被激发出来了。这时刻,二人不知有多少话要说,夕阳却正在渐渐西沉,作者必须赶快渡过江去,容不得细述衷肠。第二句“欲语匆匆怨夕阳”,写得生动而传神,好像可以看到二人执手相望,边匆匆寒暄边打量着天边落日,难分难舍却不能不马上分手的一种情态。

  前二句同时从双方落笔,后二句偏向作者一方,把自己的怀乡之情更推进一层。这是因为:双方虽同在客途,却一是南返,离故乡日近;一是北上,离故乡日远。好像本来是二人同病相怜,此刻却是一方痊愈一方恶化,情绪又不一样了。恶化的一方由于另一方的对照,显得更加可哀。顺着友人将要归去的道路遥遥眺望,只见山峰连绵,与暮云相接,更显得层层叠叠。这“云山千叠”,本来并不能阻挡游子归乡,陈十八就正要越过它而去。然而,对于作者来说,它又是一种象征,好像是迫使他不能不离乡远去的一切力量,使他与故乡阻隔。所以,望着这重重云山,不由得肝肠欲断,悲不自胜。

  思乡的诗作,前人写得太多,不易见好。这一首却不乏新鲜感,读来颇能动人。这不但因为作者抓住了一个特殊的背景,所表现的情绪不同一般,而且在短短四句中,写得层层递进,将人们熟见的思乡题材,表现得格外鲜明强烈。

周公负斧扆,成王何夔夔?
周公负斧扆¹,成王何夔(kuí)²
译文:周公背靠斧依而立受诸侯朝拜,周成王为何如此戒惧敬慎呢?
注释:¹斧扆:指古代天子坐处,在东西户牖之间所设的用具。状如屏风,高八尺,以绛为质,其上绣为斧文。起于周代。简称“扆”也写作“依”,或称“斧依”、“屏扆”。²夔夔:形容敬谨恐惧的样子。
武王昔不豫,剪爪投河湄。
武王昔不豫,剪爪投河湄。
译文:周武王不愉快的时候,周公剪爪投入河湄。
贤圣遇谗慝,不免人君疑。
贤圣遇谗慝(tè)¹,不免人君疑。
译文:贤圣都会遭遇被人进谗陷害,人君也不免有所怀疑。
注释:¹谗慝:进谗陷害。
天风拔大木,禾黍咸伤萎。
天风拔大木,禾黍咸伤萎。
译文:风能够拔起参天大树,禾苗尽受损坏。
管蔡扇苍蝇,公赋鸱鸮诗。
管蔡扇苍蝇,公赋鸱鸮诗。
译文:周武王弟管叔鲜与蔡叔度像苍蝇一样扇动流言蜚语,周公写下《鸱鸮》诗。
金滕若不启,忠信谁明之。
金滕¹若不启,忠信谁明之。
译文:如果周武王没有看到周公的《金縢》书,谁知道谁忠信可靠呢?
注释:¹金滕:《尚书·周书》中的篇目,记载的是周武王死后成王消除对周公误解的事件。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