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溪当日事,此处可留踪。相逢索一笑,何必话中峰。
虎溪当日事,此处可留踪。相逢索一笑,何必话中峰。
洪适

洪适

洪适(1117~1184)南宋金石学家、诗人、词人。初名造,字温伯,又字景温;入仕后改名适,字景伯;晚年自号盘洲老人,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洪皓长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魏国公,卒谥文惠。洪适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 ▶ 722篇诗文

猜您喜欢
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
远别离¹,古有皇英²之二女,乃³在洞庭之南,潇(xiāo)之浦(pǔ)
译文:远别离啊,古时有尧之二女娥皇、女英在洞庭湖之南、潇湘的岸边,在为与舜的远别而恸哭。
注释:¹远别离:乐府“别离”十九曲之一,多写悲伤离别之事。²皇英:指娥皇、女英,相传是尧的女儿,舜的妃子。舜南巡,两妃随行,溺死于湘江,世称湘君。她们的神魂游于洞庭之南,并出没于潇湘之滨。见《列女传·母仪传》。³乃:就。⁴潇湘:湘水中游与潇水合流处。见《水经注》。这里作湘江的别称。
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海水在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¹
译文:洞庭、湘水虽有万里之深,也难与此别离之苦相比。
注释:¹“海水”两句意为:谁人不说这次分离的痛苦,像海水那样的深不见底!
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
日惨惨¹兮云冥(míng)²,猩(xīng)猩啼烟兮鬼啸雨。
译文:她们只哭得白日无光,云黑雾暗,感动得猿猱在烟雾中与之悲啼!鬼神为之哀泣,泪下如雨。
注释:¹惨惨:暗淡无光。²冥:阴晦的样子。
我纵言之将何补?
我纵¹言之将何补?
译文:现在我提起此事有谁能理解其中的深意呢?
注释:¹纵:即使。补:益处。
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皇穹(qióng)¹窃恐²不照³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
译文:我的一片忠心恐怕就是皇天也不能鉴照啊。我若说出来,不但此心无人能够理解,还恐怕要由此引起老天的雷霆之怒呢?
注释:¹皇穹:天。这里喻指唐玄宗。²窃恐:私自以为。³照:明察。⁴雷凭凭:形容雷声响而又接连不断。凭凭:盛大的意思。
尧舜当之亦禅禹。
尧舜当之亦禅(shàn)¹(yǔ)
译文:到了这个份上,就是尧也得让位于舜,舜也得让位于禹。
注释:¹禅:禅让,以帝位让人。这句是“尧当之亦禅舜,舜当之亦禅禹”的意思。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
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¹
译文:国君若失去了贤臣的辅佐,就会像神龙化之为凡鱼;奸臣一旦把持了大权,他们就会由老鼠变成猛虎。
注释:¹“君失臣”两句意为:帝王失掉了贤臣,犹如龙变成鱼;奸臣窃取了大权,就像老鼠变成猛虎。
或云:尧幽囚,舜野死。
或云¹:尧幽囚²,舜野死。
译文:我听说,尧不是禅位于舜的,他是被舜幽囚了起来,不得已才让位于舜的。舜也是死在荒野之外,死得不明不白。
注释:¹或云:有人说。²幽囚:囚禁。尧幽囚,传说尧因德衰,曾被舜关押,父子不得相见。²舜野死,传说舜巡视时死在苍梧。这两句,作者借用古代传说,暗示当时权柄下移,藩镇割据,唐王朝有覆灭的危险。
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
九疑¹联绵皆相似,重瞳(tóng)²孤坟竟何是?
译文:结果,他葬在九疑山内,因山中九首皆相似。娥皇和女英连她们丈夫的孤坟也找不到了。
注释:¹九疑:即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因九个山峰连绵相似,不易辨别,故又称九疑山。相传舜死后葬于此地。²重瞳:指舜。相传舜的两眼各有两个瞳仁。
帝子泣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帝子¹(qì)兮绿云间,随风波兮去无还。
译文:于是这两个尧帝的女儿,只好在洞庭湖畔的竹林中痛哭,泪水洒到竹子上,沾上了点点斑痕。最后她们一起投进了湖水,随着风波一去不返。
注释:¹帝子:指娥皇、女英。传说舜死后,二妃相与恸哭,泪下沾竹,竹上呈现出斑纹。
恸哭兮远望,见苍梧之深山。
(tòng)哭兮远望,见苍梧(wú)之深山¹
译文:她们一边痛哭,一边遥望着南方的苍梧山,因她们与大舜再也不能见面了,这才是真正的远别离啊。
注释:“¹恸哭”四句意为:两妃远望着苍梧山,大声痛哭,泪水不断洒落在湘竹上。除非苍梧山崩裂,湘水断流,竹上的泪痕才会消灭。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
译文:要问她们洒在竹子上的泪痕何时才能灭去,恐怕只有等到苍梧山崩、湘水绝流的时候了。

  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帝尧曾经将两个女儿(长曰娥皇、次曰女英)嫁给舜。舜南巡,死于苍梧之野。二妃溺于湘江,神游洞庭之渊,出入潇湘之浦。这个传说,使得潇湘洞庭一带似乎几千年来一在被悲剧气氛笼罩着,“远别离,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在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一提到这些诗句,人们心理上都会被唤起一种凄迷的感受。那流不尽的清清的潇湘之水,那浩淼的洞庭,那似乎经常出没在潇湘云水间的两位帝子,那被她们眼泪所染成的斑竹,都会一一浮现在脑海里。所以,诗人在点出潇湘、二妃之后发问:“谁人不言此离苦?”就立即能获得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

  接着,承接上文渲染潇湘一带的景物:太阳惨淡无光,云天晦暗,猩猩在烟雨中啼叫,鬼魅在呼唤着风雨。但接以“我纵言之将何补”一句,却又让人感到不是单纯写景了。阴云蔽日,那“日惨惨兮云冥冥”,就像是说皇帝昏聩、政局阴暗。“猩猩啼烟兮鬼啸雨”,正像大风暴到来之前的群魔乱舞。而对于这一切,一个连一官半职都没有的诗人,即使说了,也无补于世,没有谁能听得进去。既然“日惨惨”、“云冥冥”,那么朝廷就不能区分忠奸。所以诗人接着写道:我觉得皇天恐怕不能照察我的忠心,相反,雷声殷殷,又响又密,好像正在对我发怒呢。这雷声是指朝廷上某些有权势的人的威吓,但与上面“日惨惨兮云冥冥,猩猩啼烟兮鬼啸雨”相呼应,又像是仍然在写潇湘洞庭一带风雨到来前的景象,使人不觉其确指现实。

  “尧舜当之亦禅禹,君失臣兮龙为鱼,权归臣兮鼠变虎。”这段议论性很强,很像在追述造成别离的原因:奸邪当道,国运堪忧。君主用臣如果失当,大权旁落,就会像龙化为可怜的鱼类,而把权力窃取到手的野心家,则会像鼠一样变成吃人的猛虎。当此之际,就是尧亦得禅舜,舜亦得禅禹。诗人说:不要以为我的话是危言耸听、亵渎人们心目中神圣的上古三代,证之典籍,确有尧被秘密囚禁,舜野死蛮荒之说啊。《史记·五帝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载:尧年老德衰为舜所囚。《国语·鲁语》:“舜勤民事而野死。”由于忧念国事,诗人观察历史自然别具一副眼光:尧幽囚、舜野死之说,大概都与失权有关吧?“九疑联绵皆相似,重瞳孤坟竟何是?”舜的眼珠有两个瞳孔,人称重华。传说他死在湘南的九嶷山,但九座山峰联绵相似,究竟何处是重华的葬身之地呢?称舜墓为“孤坟”,并且叹息死后连坟地都不能为后人确切知道,更显凄凉。不是死得暧昧,不至于如此。娥皇、女英二位帝子,在绿云般的丛竹间哭泣,哭声随风波远逝,去而无应。“见苍梧之深山”,着一“深”字,令人可以想象群山迷茫,即使二妃远望也不知其所,这就把悲剧更加深了一步。“苍梧山崩湘水绝,竹上之泪乃可灭。”斑竹上的泪痕,乃二妃所洒,苍梧山应该是不会有崩倒之日,湘水也不会有涸绝之时,二妃的眼泪自然没有止期。这个悲剧实在是太深了。

  诗所写的是二妃的别离,但“我纵言之将何补”一类话,分明显出诗人是对现实政治有所感而发的。所谓“君失臣”、“权归臣”是天宝后期政治危机中突出的标志,并且是李白当时心中最为忧念的一端。元代萧士赟认为玄宗晚年贪图享乐,荒废朝政,把政事交给李林甫、杨国忠,边防交给安禄山、哥舒翰,“太白熟观时事,欲言则惧祸及己,不得已而形之诗,聊以致其爱君忧国之志。所谓皇英之事,特借指耳。”这种说法是可信的。李白之所以要危言尧舜之事,意思大概是要强调人君如果失权,即使是圣哲也难保社稷妻子。后来在马嵬事变中,玄宗和杨贵妃演出一场远别离的惨剧,可以说是正好被李白言中了。

  诗写得迷离惝恍,但又不乏要把迷阵挑开一点缝隙的笔墨。“我纵言之将何补?皇穹窃恐不照余之忠诚,雷凭凭兮欲吼怒。”这些话很像他在《梁甫吟》中所说的“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轰震天鼓。……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不过,《梁甫吟》是在说,而《远别离》中的这几句隐隐呈现在重重迷雾之中,一方面起着点醒读者的作用,一方面又是在述及造成远别离的原因时,自然地带出的。诗仍以叙述二妃别离之苦开始,以二妃恸哭远望终结,让悲剧故事笼括全篇,保持了艺术上的完整性。

  诗人是明明有许多话急于要讲的。但他知道即使是把喉咙喊破了,也决不会使唐玄宗醒悟,真是“言之何补”。况且诗人自己也心绪如麻,不想说,但又不忍不说。因此,写诗的时候不免若断若续,似吞似吐。范梈说:“此篇最有楚人风。所贵乎楚言者,断如复断,乱如复乱,而辞意反复行于其间者,实未尝断而乱也;使人一唱三叹,而有遗音。”(据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转引)这是很精到的见解。诗人把他的情绪,采用楚歌和骚体的手法表现出来,使得断和续、吞和吐、隐和显,消魂般的凄迷和预言式的清醒,紧紧结合在一起,构成深邃的意境和强大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
1、 余恕诚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12-214

yuǎnbié

bái tángdài 

yuǎnbié yǒuhuángyīngzhīèr nǎizàidòngtíngzhīnán xiāoxiāngzhī 
hǎishuǐzhíxiàwànshēn shuírényán 
cǎncǎnyúnmíngmíng xīngxīngyānguǐxiào 
zòngyánzhījiāng 
huángqióngqièkǒngzhàozhīzhōngchéng léipíngpínghǒu 
yáoshùndāngzhīshàn 
jūnshīchénlóngwéi quánguīchénshǔbiàn 
huòyún yáoyōuqiú shùn 
jiǔliánmiánjiēxiāng chóngtóngfénjìngshì 
绿yúnjiān suífēnghuán 
tòngyuǎnwàng jiàncāngzhīshēnshān 
cāngshānbēngxiāngshuǐjué zhúshàngzhīlèinǎimiè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远与君别者,乃至雁门关。
译文:心爱的人要到雁门关外很远的地方去了,我们只有无奈地道别。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黄云蔽千里,游子何时还。
译文:天上的黄云遮蔽了千里,地上的尘埃与黄云相接,天空也暗了下来,到远方去的游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送君如昨日,檐前露已团。
译文:时间又过了这么久,想起当时送心爱的人远去的情景,是多么清晰啊,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可是云今,已经到了深秋,檐前的露已经凝结成团。
不惜蕙草晚,所悲道里寒。
不惜蕙(huì)¹晚,所悲道里寒。
译文:蕙草虽然凋零了,也没有什么好可惜的,我担忧的是远方的爱人,不知他在外是否饱暖。
注释:¹蕙草:一种香草。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君在天一涯,妾身长别离。
译文:爱人远在天涯,我们长年分别。
愿一见颜色,不异琼树枝。
愿一见颜色¹,不异琼(qióng)树枝²
译文:但愿时而看见自己的容颜,还是像琼树枝一样洁丽。
注释:¹颜色:表情,神色。²琼树枝:这里指女子洁丽的容颜。
菟丝及水萍,所寄终不移。
(tù)丝及水萍,所寄¹终不移。
译文:但愿能像菟丝和水萍一样,有所寄托,与爱人的感情也能始终不渝。
注释:¹寄:寄托。

bié--jiāngyān

yuǎnjūnbiézhěnǎizhìyànménguān

huángyúnqiānyóuzishíhái

sòngjūnzuóyánqiántuán

huìcǎowǎnsuǒbēidàohán

jūnzàitiānqièshēnzhǎngbié

yuànjiànyánqióngshùzhī

shuǐpíngsuǒzhōng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fán)¹部落能结束²,朝暮驰猎黄河曲。
译文:西北部的军队士兵会整理戎装,打扮自己,早晚在黄河转弯的地方奔驰狩猎。
注释:¹蕃州:泛指西北地区。²结束:装束,打扮。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燕歌¹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sī)边草绿。
译文:在不绝的豪壮燕歌声中,边塞的鸿雁高飞,放牧的马儿叫着。春天快到了,地上的草开始转绿。
注释:¹燕歌:泛指悲壮的燕地歌曲。

  唐代边塞诗以表现征戍生活的艰险和将士思乡的哀怨为多。即使一些著名的豪唱,也不免夹杂危苦之词或悲凉的情绪。但读到李益这篇塞上之作,感觉便很不同,一下子就会被那天地空阔、人欢马叫的壮丽图景吸引住。它在表现将士生活的满怀豪情和反映西北风光的壮丽动人方面,是比较突出的。

  诗句中的“蕃州”乃泛指西北边地(唐时另有蕃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县西,与黄河不属),“蕃州部落”则指驻守在黄河河套(“黄河曲”)一带的边防部队。军中将士过着“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的生活,十分艰苦,但又被磨炼得十分坚强骁勇。首句只夸他们“能结束”,即善于戎装打扮。作者通过对将士们英姿飒爽的外形描写,示意读者其善战已不言而喻,所以下句写“驰猎”,不复言“能”而读者自可神会了。

  军中驰猎,不比王公们佚游田乐,乃是一种常规的军事训练。健儿们乐此不疲,早晚都在操练,作好随时迎敌的准备。正是“为报如今都护雄,匈奴且莫下云中”(同组诗其四)。“朝暮驰猎黄河曲”的行动,表现出健儿们慷慨激昂、为国献身的精神和决胜信念,句中饱含作者对他们的赞美。这两句着重刻画人物和人物的精神风貌,后两句则展现人物活动的辽阔背景。西北高原的景色是这样壮丽:天高云淡,大雁群飞,歌声飘荡在广袤的原野上,马群在绿草地撒欢奔跑,是一片生气蓬勃的气象。

  征人们唱的“燕歌”,有人说就是《燕歌行》的曲调。目送远去的飞雁,歌声里诚然有北国战士对家乡的深切怀念。然而,飞鸿望断而“燕歌未断”,这开怀放歌中,也未尝不包含歌唱者对边地的热爱和自豪情怀。如果说这一点在三句中表现尚不明显,那么读末句就毫无疑义了。

  “牧马群嘶边草绿”。在赞美西北边地景色的诗句中,它几乎可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奇句媲美。“风吹草低”句是写高原秋色,所以更见苍凉;而“牧马群嘶”句是写高原之春,所以有油然生意。“绿”字下得绝佳。

  因三、四对结,上曰“塞鸿飞”,下对以“边草绿”,可见“绿”字是动词化了。它不尽然是一片绿油油的草色,而且写出了“离离原上草”由枯转荣的变化,暗示春天不知不觉又回到草原上。这与后来脍炙人口的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都以用“绿”字见胜。在江南,春回大地,是啼鸟唤来的。而塞北的春天,则由马群的欢嘶来迎接。“边草绿”与“牧马群嘶”连文,意味尤长;似乎由于马嘶,边草才绿得更为可爱。诗所表现的壮美豪情是十分可贵的。

参考资料:
1、 萧涤非 等著.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第1版 2004年12月第2版

sàixiàshǒu ·

 tángdài 

fānzhōuluònéngjiéshù zhāochílièhuáng 
yānwèiduànsàihóng鸿fēi qúnbiāncǎo绿 
千里桑麻绿荫城,万家灯火管弦清。
千里桑麻绿荫¹城,万家灯火管弦清。
译文:一望千里碧绿的农作物掩映着这座古城,入夜城中已是万家灯火不时传出演奏声。
注释:¹绿荫:有叶树木底下的阴地。
恒山北走见云气,滹水西来闻雁声。
恒山北走见云气,滹(hū)¹西弦闻雁声。
译文:由西南向东北延伸的恒山云气时隐时现,城西流来的滹沱河水伴随着秋雁的高鸣。
注释:¹滹水:指滹沱。滹沱河,在河北省西部。亦作滹沲。
主父故宫秋草合,尉陀荒冢暮烟平。
主父故宫秋草合,尉陀¹荒冢(zhǒng)²暮烟平。
译文:赵武灵王的故宫被秋天的衰草淹没掩盖,著名的赵佗的坟墓早已是漠漠一片烟云。
注释:¹尉陀:亦作“尉他”。 即赵佗。佗曾任秦南海郡尉,故称。²荒冢:荒凉的坟墓。
开元寺下青苔石,犹有当时旧姓名。
开元寺下青苔石,犹有当时旧姓名。
译文:开元寺保留着很多石碑但都长满了青苔,仔细查看会发现上面还记载着古人姓名。

zhēndìnghuái怀

chén yuándài 

qiānsāng绿yīnchéng wànjiādēnghuǒguǎnxiánqīng 
héngshānběizǒujiànyún shuǐ西láiwényànshēng 
zhǔgōngqiūcǎo wèituóhuāngzhǒngyānpíng 
kāiyuánxiàqīngtáishí yóuyǒudāngshíjiùxìngmíng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对案¹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译文:对着席案上的美食却难以下咽,拔出宝剑对柱挥舞发出长长的叹息。
注释:¹案:一种放食器的小几。又,案,即古“椀”(碗)字。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丈夫生世会¹几时?安能²(dié)(xiè)³垂羽翼!
译文:大丈夫一辈子能有多长时间,怎么能小步走路的失意丧气?
注释:¹会:能。这句是说一个人生在世上能有多久呢?²安能:怎能。³蹀息:小步行走的样子。这句是说怎么能裹足不前,垂翼不飞呢。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译文:放弃官衔辞职离开,回到家中休养生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译文:早上出家门与家人道别,傍晚回家依然在亲人身边。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弄儿¹床前戏²,看妇机中织。
译文:在床前与孩子玩耍,看妻子在织布机前织布。
注释:¹弄儿:逗小孩。²戏:玩耍。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¹
译文:自古以来圣贤的人都生活得贫贱,更何况我这样的清高孤寒又正直的人呢?
注释:¹孤且直:孤高并且耿直。这二句是说自古以来圣人贤者都贫困不得意,何况像我们这样孤高而耿直的人呢!

  全诗分三层。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一上来先刻画愤激的神态,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诗篇这一开头劈空而来,犹如巨石投江,轰地激起百丈波澜,一下子抓住了读者的关注。接着便叙说愤激的内容,从“蹀躞”、“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中,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再联想到生命短促、岁月不居,更叫人心焦神躁,急迫难忍。整个心情的表达,都采取十分亢奋的语调;反问句式的运用,也加强了语言的感情色彩。

  中间六句是个转折。退一步着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罢官回家休息,还得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于是适当铺写了家庭日常生活的场景,虽则寥寥几笔,却见得情趣盎然,跟前述官场生活的苦厄与不自由,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当然,这里写的不必尽是事实,也可能为诗人想象之辞。如果根据这几句话,径自考断此诗作于诗人三十来岁一度辞官之时,不免过于拘泥。

  然而,闲居家园毕竟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符合作者一贯企求伸展抱负的本意,自亦不可能真正解决其思想上的矛盾。故而结末两句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整个历史的层面——怀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连大圣大贤在所不免,这足以证明现实生活本身的不合理。于是诗篇的主旨便由抒写个人失意情怀,提升到了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的新的高度,这是一次有重大意义的升华。还可注意的是,诗篇终了用“孤且直”三个字,具体点明了像作者一类的志士才人坎坷凛冽、抱恨终身的社会根源。所谓“孤”,就是指的“孤门细族”(亦称“寒门庶族”),这是跟当时占统治地位的“世家大族”相对讲的一个社会阶层。六朝门阀制度盛行,世族垄断政权,寒门士子很少有仕进升迁的机会。鲍照出身孤寒,又以“直”道相标榜,自然为世所不容了。钟嵘《诗品》慨叹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是完全有根据的。他的诗里不时迸响着的那种近乎绝望的抗争与哀叹之音,也不难于此得到解答。

  前面说过,同为诗人抗议人生的哀歌,此诗较之《拟行路难·泻水置平地》的正言若反、半吐半吞,写法上要直露得多,但此诗也并非一泻到底。起调的高亢,转为中间的平和,再翻出结语的峭拔,照样是有张有弛,波澜顿挫。音节安排上由开首时七言长调为主,过渡到中间行云流水式的五言短句,而继以奇峰突出的两个长句作收煞,其节奏的高下抗坠也正相应于情感旋律的变化。所以两首杂言体乐府仍有许多共同之处。再进一步,拿这两首感愤言志之作,来同前面那些借思妇口吻言情的篇什相比较,风格上又有不少异同。前诗婉曲达意,这里直抒胸臆;前诗节拍舒徐,这里律动紧促;前诗情辞华美,这里文气朴拙——随物赋形,各有胜境。不过无论哪一类题材,都能显现出作者特有的那种奇思焕发、笔力健劲的色调,这正是鲍照诗歌最能打动人心的所在。《南史》本传用“遒丽”二字评论他的乐府创作,后来杜甫也以“俊逸”概括其诗风,其实“俊”和“丽”还只标示出它的体貌,“逸”和“遒”才真正摄得它的神理。从鲍照的“俊逸”到李白的“飘逸”,是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的。

参考资料:
1、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761-762页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