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酒初逢海上城,真须倾耳听韶英。阴云酿雨窗含暝,曲岸留人柳飏晴。
尊酒初逢海上城,真须倾耳听韶英。阴云酿雨窗含暝,曲岸留人柳飏晴。
兵卫夜闻谈麈洽,官河风便去帆轻。玉堂新宠金莲炬,供奉无能愧此行。
兵卫夜闻谈麈洽,官河风便去帆轻。玉堂新宠金莲炬,供奉无能愧此行。
程敏政

程敏政

(1445—1499)明徽州府休宁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进士。授编修,历左谕德,以学问该博著称。弘治中官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见唐寅乡试卷,激赏之。十二年,主持会试,以试题外泄,被劾为通关节于唐寅等,下狱。寻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献志》、《明文衡》、《篁墩集》。 ▶ 1165篇诗文

猜您喜欢
庄子以绅笏为柴栅,班固以名声为缰锁。夫官位爵禄,人之所甚欲,彼岂恶之邪?盖将有感云尔。是以君子轻去就,随卷舒,富贵不可诱。故其气浩然,勇过乎贲、育,毁誉不以屑,其量恬然不见于喜愠。能及是者,达人之节而大方之家   !
庄子以绅笏(hù)为柴栅,班固以名声为缰锁。夫官位爵(jué)禄,人之所甚欲,彼岂恶之邪?盖将有感云尔。是以君子轻去就,随卷舒,富贵不可诱。故其气浩然,勇过乎贲、育¹,毁誉不以屑,其量恬然不见于喜愠(yùn)。能及是者,达人之节而大方之家!
译文:庄子把大带和笏板(官位)当作柴草和栅栏,班固把名声当作缰绳和锁链。官位爵禄、显耀的名声,是人们非常希望得到的,他们怎么会憎恶呢?大概只是有激发的作用罢了。因此,道德修养高的人把担任或不担任官职看得很轻,行为顺应自己的心境,财物的富有、地位的高贵不能诱惑他们。所以,他们的气节正大恢弘,他们的勇气超过孟贲、夏育,别人的毁谤或赞誉都不放在心上,他们的气量宽阔泰然,欢喜或怨恨的感情不表现出来。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具有了事理通达人士的节操,从而称得上是大方之家吧!
注释:¹贲、育:传说中两位战国的勇士。
希则茂才入官,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时不见用,宜其夷然拂衣,师心自往,推否泰以消息,轻寄物之去来,渊乎其大雅之君子,而几类于昔贤者乎!
希则茂才入官,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jī)¹。时不见用,宜其夷然拂衣,师心自往,推否泰以消息,轻寄物之去来,渊乎其大雅之君子,而几类于昔贤者乎!
译文:方希则凭秀才的身份被举荐担任官职,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考中,命运不好。不被当朝所用,当然要平静地离开,顺遂自己的心意做事,推求好坏运气的征兆,看淡身外之物的去留,比那些学识渊博的君子深广,很像过去那些贤能的人啊!
注释:¹数奇:命运不好。
余自来上都,寓谒舍,穿履金门者,再见春矣。会天子方向儒学,招徕俊良,开贤科,命乡举,而四方之杰赍贡函诣公车者,十百千数。余虽后进晚出,而掎裳摩趺攘臂以游其间,交者固己多矣。晚方得君,倾盖道涂,一笑相乐,形忘乎外,心照乎内,虽濠粱之游不若是也。未几,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夺席见罢。缙绅议者咸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竟于使人不能窥也。后数日,赍装具舟,泛然东下。以余辱交者,索言以为赠。
余自来上都,寓谒(yè)舍,穿履(lǚ)金门者,再见春矣。会天子方向儒学,招徕(lái)俊良,开贤科,命乡举,而四方之杰赍(jī)贡函诣公车者,十百千数。余虽后进晚出,而掎(jǐ)裳摩趺(fū)攘臂以游其间,交者固己多矣。晚方得君,倾盖道涂,一笑相乐,形忘乎外,心照乎内,虽濠(háo)粱之游不若是也。未几,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夺席见罢。缙(jìn)绅议者咸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竟于使人不能窥也。后数日,赍(jī)装具舟,泛然东下。以余辱交者,索言以为赠。
译文:我自从来到上都,寓居在旅舍,为尘俗之事奔波劳顿,已经过去两个春天了。恰好赶上皇上此时正倾心于儒学,招揽贤能优良之士,广开官吏选拔之道,命令乡里举荐人才,因而各地的有才能的前往参加科举的人,成百上千。我虽然是后辈,出生较晚,但我也前搭后连挤在他们中间,兴奋地与他们交往,结交的人确实已经很多了。后来才遇到方希则,一见如故,相见甚欢,行为上不拘形迹,内心里相知默契,即使是庄子和惠子那样的交往也比不上啊!不久,方希则经由皇帝面试选拔做了中台,因被有司冤枉,而被罢免官职。那些议政的官绅们都为他痛心鸣冤,方希则襟怀正直恬淡,以至于让人无法窥探。此后几天,整顿好装束,准备好船只,飘然向东而去。因为和我是朋友,向我索要文章作为赠物。
夫恢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希则,达人尔,可一言之。昔公孙尝退归,乡人再推,射策遂第一;更生书数十上,每闻报罢,而终为汉名臣。以希则之资材而沉冥郁堙,岂非天将张之而固翕之邪?不然,何徘徊而若此也?夫良工晚成者器之大,后发先至者骥之良。异日垂光虹,濯发云汉,使诸儒后生企仰而不暇,此固希则褚囊中所畜尔,岂假予说言之哉?觞行酒半,坐者皆欲去,操觚率然,辞不逮意。同年景山、钦之、识之亦赋诗以为别,则祖离道旧之情备之矣,此不复云。(选自《欧阳修集》,有删改)
夫恢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希则,达人尔,可一言之。昔公孙¹尝退归,乡人再推,射策遂第一;更生²书数十上,每闻报罢,而终为汉名臣。以希则之资材而沉冥郁堙(yīn)³,岂非天将张之而固翕(xī)之邪?不然,何徘徊而若此也?夫良工晚成者器之大,后发先至者骥之良。异日垂光虹,濯(zhuó)发云汉,使诸儒后生企仰而不暇,此固希则褚(zhǔ)囊中所畜尔,岂假予说言之哉?觞(shāng)行酒半,坐者皆欲去,操觚(gū)率然,辞不逮意。同年景山、钦之、识之亦赋诗以为别,则祖离道旧之情备之矣,此不复云。(选自《欧阳修集》,有删改)
译文:扩大见识和器宇来放远自己的眼光,穷尽祸福依存的道理来知晓命运,这不是能给那些目光短浅见闻不广的人说的。方希则是通达的人,完全可以和他谈。当初公孙弘曾经退隐归居乡里,乡里人再次推荐他,射策应试取得第一;刘向几十次上书皇帝,常常听说不被准奏,然而,最终他成为了汉代名臣。凭着方希则的禀赋学识却被埋没湮灭,难道不是上天将要让他显扬却一定(先)让他收敛吗?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会困顿到这种地步呢?手艺高明的工匠最晚做成的是珍贵的器物,最后出发却最先到达的是马中的良骏。将来有一天像彩虹一样光芒四射,平步青云,让那些读书的年轻人仰慕都来不及,这本来就是方希则所拥有的学识和才华,难道还用借我详细来说吗?饯行的酒已经进行到一半,在座的人都要离开,我轻率贸然地写下这些文字,言辞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意。同年景山、钦之、识之也分别写诗表达送别之意,那么,饯行叙旧的深情都详尽地说出来了,在这里就不再重复说了。
注释:¹公孙:指西汉的公孙弘。²更生:指西汉的刘向。³沉冥郁堙:埋没湮没。⁴褚:口袋。⁵祖离:饯别出行之人。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昏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
我行其野,蔽芾(fèi)¹其樗(chū)²。昏姻³之故,言尔居。尔不我畜(xù),复我邦家
译文:走在郊野荒凉路,路旁椿树枝叶疏。只因婚姻的缘故,言才与你同居住。你不好好善待言,只有回到言故土。
注释:¹蔽芾:树叶初生的样子。²樗:臭椿树,不材之木,喻所托非人。³昏姻:即婚姻。⁴言:语助词,无实义。⁵就:从。⁶畜:养活。一说是爱的意思。⁷邦家:故乡。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昏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zhú)¹。昏姻之故,言就尔宿(sù)²。尔不我畜,言归斯复³
译文:走在郊野荒凉路,采摘蓫叶多辛苦。只因婚姻的缘故,才到你家同住宿。你不好好善待言,只有回归言家族。
注释:¹蓫:草名,俗名羊蹄菜,似萝卜,性滑,多食使人腹泻。²宿:居住。³言归斯复:言、斯,都是句中语助词。归、复,即归回。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fú)¹。不思旧姻,求尔新特²。成³不以富,亦祗(zhǐ)以异
译文:走在郊野荒凉路,采那葍草聊果腹。你全不思往日情,追求新欢太可恶。不是她家比言富,是你变心的缘故。
注释:¹葍:多年生蔓草,花相连,根白色,可蒸食,饥荒之年,可以御饥。²新特:新配偶。特,匹。³成:借为“诚”,的确。⁴祗:只,恰恰。⁵异:异心。

  《小雅·我行其野》作为一首弃妇诗,和《卫风·氓》等其他同题材作品的大力渲染被弃前的生活场景所不同的是,其作者更多地表现弃妇目前,即此时此刻的情绪。作品开头,作者便把自己情感悲剧的抒写安排在一个似乎暗合其孤独凄凉境况的,生长着樗树和蓫草、葍草的岑寂原野上,以此点明以下所抒写的,只是在抒情主人公经历了被遗弃之变故的打击后,离开伤她心的人,在归家途中的心理活动。

  此诗三章,每章前二句,都是同一个画面的重复或再现。它描绘出一个人在点缀着几棵樗树的原野上独行的情景。“我行其野,蔽芾其樗”从比例和透视关系上讲,无边的原野、凝滞不动的树草(蓫、葍)和渺小无助而又孤独的行人(作者),给读者的是一种自然界的宏大与人类的渺小、原野的寂静和人心的焦虑的对立感。原野因人之渺小而愈显其大、愈显其宁静安谧,人因原野之宏大而愈显其小、愈显其躁动不安。抒情主人公被命运抛弃进而抗争无力的悲剧在这里被放大或具体化了。同时,印象的叠加,也引起人们对隐藏于画面背后之故事的强烈探究欲。

  每章后四句,则是对上述画面之深层含义的具体阐释:因婚姻而与你聚首,但“尔不我畜”,我只能独行于这归里的旷野上。这个阐释在全诗三章的反覆咏唱中,随着人物情绪的波动有被深化的趋势。一、二章里,她仿佛还只是故作轻松的念叨:“尔不我畜,复我邦家。”“尔不我畜,言归斯复。”试图把痛苦深埋在心底,强自宽解。但到第三章,她情感的火山终于爆发了,这难以平复的伤痛和无人可诉的委屈,和着苦涩的泪水,在这样一个爱恨交织的时刻,以这样一种爱恨难分的心理,流淌着怨恨:“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至此,全诗也在这情绪发展的高潮戛然而止,留给读者的,只有无限的同情、惆怅和遗憾。

  这首诗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采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用行遇“樗”“蓫”“葍”等恶木劣菜象征自己嫁给恶人,并以之起兴,暗示自己为人所弃的痛苦心情,融情于景,情景交织。

参考资料:
1、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379-381

xíng

míng xiānqín 

xíng fèichū hūnyīnzhī yánjiùěr ěr bāngjiā 
xíng yáncǎizhú hūnyīnzhī yánjiùěr宿 ěr yánguī 
xíng yáncǎi jiùyīn qiúěrxīn chéng zhī 

林居病时久,水木澹孤清。
林居病¹时久,水木澹(dàn)孤清。
译文:隐居山林苦于时光久滞,林泉清幽寂静心境淡泊。
注释:¹病:苦。
闲卧观物化,悠悠念无生。
闲卧观物化,悠悠念无生¹
译文:我闲躺着观察万物变化,无边地漫想宇宙的起源。
注释:¹无生:道家认为万物都产生于混沌元气,有生于无,本来就没有生命。这里是指万物起源。
青春始萌达,朱火已满盈。
青春始萌(méng)达。朱火已满盈。
译文:春天草木开始萌芽生长,到了夏季它们已经丰盈茂盛。
徂落方自此,感叹何时平。
(cú)¹方自此,感叹何时平。
译文:然而凋落也正是从此开始,我什么时候才能平息这感叹?
注释:¹徂落:死亡,凋零。
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 战于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商君书》
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黄帝行道¹而炎帝不听,故战于涿(zhuō)鹿²之野,血流漂(piāo)(chǔ)³
译文:炎帝,黄帝同母异父的兄弟,他和黄帝各自拥有天下的一半。黄帝推行以仁义为核心的治国之道,炎帝不愿意听从,于是两人在涿鹿原野上展开一场大战。战争酷烈无比,死伤者血流成河,连长杆兵器都漂浮起来了。
注释:¹行道:推行以仁义为核心的治国之道。²涿鹿:今河北涿鹿一带。³漂杵:杵,捣物的棒槌。这里杵是指古代战车上所用的一种长杆兵器。血流成河,长杆兵器都漂了起来。形容战死的人很多。也泛指流血很多。
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率熊、罴、狼、豹、䝙、虎为前驱,以雕、鹖、鹰、鸢为旗帜。三战然后得其志。《绎史》
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¹之野,率熊、罴(pí)、狼、豹、䝙(chū)、虎为前驱,以雕、鹖(hé)、鹰、鸢(yuān)为旗帜。三战然后得其志²
译文:黄帝与炎帝在阪泉的原野上交战,黄帝率领熊、罴、狼、豹、䝙、虎打前锋,用雕、鹖、鹰、鸢等猛禽为旗帜。经过多次较量,最终获得胜利。
注释:¹阪泉:古地名。相传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²得其志:达到自己的目的。
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农氏既殁,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列子》
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¹不用而治,甲兵²不起而王。神农氏既殁(mò)³,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内行刀锯,外用甲兵。
译文:神农在位时,男子耕耘,妇女织布,不动刑罚而治理国家,不动刀兵而称王天下。神农死后,天下大乱,以强凌弱、以众欺寡的事情很多。黄帝为了恢复秩序,只好用严刑治理内部,以刀兵对付外敌。
注释:¹刑政:指刑法在一个国家贯彻实施的状况。²甲兵:指铠甲和兵械,泛指兵器。³殁:死。⁴以众暴寡 :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寄语东山窈窕娘,好将幽梦恼襄王。
寄语东山¹(yǎo)(tiǎo)²娘,好将幽梦³(xiāng)
译文:寄语东山那位窈窕的姑娘,总喜欢用幽梦去烦恼襄王。
注释:口占:指即兴作诗词,随口吟诵出来。¹东山:各地称东山者甚多,不详何指,此处当为艺妓的居处。²窈窕:美好貌。³幽梦:隐秘的梦幻。⁴恼:撩拨,使人烦恼。⁵襄王:战国时楚国的国君。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
禅心¹已作沾泥絮(xù)²,不逐春风上下狂³
译文:禅心早已化作沾泥的杨絮,不会再随着春风上下颠狂。
注释:¹禅心:从佛修行之心。²絮:柳絮。³狂:疯狂地飘舞飞扬。

  题目是“口占”,名符其实,通篇以口语出之,从“寄语”之下,都是答辞。首句点出对方身份——歌妓。“好将幽梦恼襄王”出自宋玉《高唐赋》。这二句意在告诉对方不要来纠缠我,还是找别人去吧。由此可见,道潜之信守佛戒,不近女色,并非是意志力克制的结果,而是已人定界,此心已死。

  “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后二句解释原因:“我”潜心修禅,心无余物,就像沾染了泥的柳絮,沉于地面,不可能随风飘浮了,“我”也不会因你的挑逗而动凡心。这句以柳絮沾泥后不再飘飞,比喻心情沉寂不复波动。柳絮轻飘于天,随风逐舞,犹如人之浮于世;絮之沾泥,犹如人之出于世。

  这就是佛家的禅心之所在,佛家有“放心”之说,盖指心猿意马;柳絮沾泥不再飘浮,喻禅心已定,心如止水,“放心”已“收”。诗人之不为声色所动,不是有意识地恪守佛门戒律,刻意约束自己,而是心已入定,形如死灰,春风吹不起半点涟漪。佛门说法,本重比喻,道潜以佛徒身分而用之于诗,可谓不忘其本。而此喻之妙,犹有可说者。春风飘絮,本是自然现象,春天最容易引起感情的波动,柳絮也常以其“轻浮”之质,被赋予男女感情的色彩。这里,不仅柳絮沾泥,风吹不起为人们所习见,因而颇能引起会心的感受,而且,在禅心观照下,以轻质为重质,化喧为寂,设想也颇为别出心裁。

  由于作者是位佛徒,人们理解该诗,或许多着重于他对佛门戒律的自觉遵守,即所谓不涉邪淫。然而,从禅家理论来看,其意义尚不止于此。《大乘义章》卷十三说:“禅定之心正取所缘,名曰思维。······所言定者,当体为名,心住一缘,离于散动,故名为定。”禅定,本指坐禅时住心于一境。广义地看,坚守禅心,不受干扰,如絮之沾泥,风吹不起,不也就是禅定的功夫么。诗人不受女色之诱,并不是由于意识到佛门戒律,更不是害怕别人的指责,而是他本来就心如止水。这不由得使世人想起了“二祖安心”的公案。禅要自己参,心要自己安。道潜之所以能够达到这种境界,正是他本人已经“安心”的结果。

参考资料:
1、 廖养正.中国历代名僧诗选: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282
2、 姜剑云.禅诗百首:中华书局,2008:186-187

kǒuzhànjué--dàoqián

dōngshānyǎotiǎoniánghǎojiāngyōumèngnǎoxiāngwáng

chánxīnzuòzhānzhúchūnfēngshàngxiàkuáng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请使用Ctrl+D进行收藏。
确认
是否确认删除?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