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注释
跛:腿或脚有毛病,走起路来身体不平衡。
蹊:小路。
瑰:魁伟,壮伟。
觳觫:因恐惧而战栗的样子。
縻:牛缰绳。
毕词:把话讲完。
僦:租赁。
钧: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三十斤是一钧。
太行:山名,即太行山,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之间。
商岭:山名,亦称商山,在今陕西商县东,秦末汉初时四皓曾在此隐居。
掣:拽,拉。
耸:耸立。这里指让牛攀上高处。
淖:烂泥,泥沼。
跻:登、上升,达到高处。
毂:车轮中心有圆孔可以插轴的部分。这里指牛车。
偾:覆,仆倒。
肤:皮肤,这里指牛的肌肉。
豢:指饲养牲畜。
庖:厨房,这里指把牛宰杀做成美味。
赢:益处,好处。
伊:文言助词。
禁:禁令。唐代禁止个人私自宰牛。
尸:担任,承担。
甫:副词,刚才。
邦君:指刺史这样的地方长官。
飨:用酒食款待人。
卜:选择。
刚日:即单日,古以“十干”记日。甲、丙、戊、庚、壬五日居奇位,属阳刚,故称。语出《礼记·曲礼上》:“外事以刚日,内事以柔日。”
宰夫:古代指掌管膳食的小官,这里指厨师。
尸:责备。
窭:贫穷。
长物:指多余的东西。
裘:皮衣。
冁然:微笑的样子。
沽:卖。
屈指:弯着手指头计算数目。
直:通“值”。
醪:浊酒。
啮:咬。
肥:这里指代精美的食物。
饴:通“贻”,给某某东西。这里指让孩子有饭吃。
衣:用作动词,穿衣。
逸:释放。
奚事裘为:以牛换来皮衣有什么用?
昔:过去。
厚其生:很好地喂养它。
落:耽误,妨碍。
度:推测,估计。
词屈:(用)言词来说服他。
员:指伍员,字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的大夫。曾帮助吴王夫差打败越国的勾践,称霸一时,后却遭夫差疏远,后被赐死。
属镂:宝剑名。斯:指李斯,楚国上蔡人,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助秦始皇消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始皇死后,为权臣赵高所忌,被秦二世赐死,腰斩于市,并夷灭三族。
五刑:指中国古代的五种刑罚,商周时期指墨刑、劓(yì)刑、(fèi)刑、宫刑、大辟。
长平:古地名,故址在今山西高平市北。战国时秦将白起曾在这里大败赵国的赵括,将赵降卒四十馀万坑杀在这里。
杜邮:古地名,在今陕西咸阳东。据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载,秦将白起埋怨秦昭王不听他的话而遭到楚魏联军的攻击,不肯为将,称病不起,昭王免白起为士伍,遣之出咸阳,行至杜邮,复使使者 赐之剑,使自裁。所以后世遂称忠臣无辜被杀为“杜邮死”。
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汉高祖刘邦曾围困项羽于此。
钟室:汉代长乐宫悬钟之室,吕后曾杀韩信于此。(事见《史记·淮阴侯列传》)后世称功臣遭忌被杀为“钟室诛”。刘禹锡有诗云:“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韩信庙》)
匮:尽,完。
无方:指无常。
极:尽头。
这首词的主旨是写隐居之乐。上片写幽居的闲适:阶前流水、屋上青山、禽鸟依人,这样美丽的居住环境构成了一幅幽美的画境。而过片处故设一问,翻起波澜,引起下文。然后于下片巧妙作答,今日月下打鱼,雨中耕锄,花间读书的生活如此美好。只可惜不能唤起王维为之写生作画的兴致。全词笔调活泼,新奇自然,具有雅人风致。
词的上片写居室周围的环境,下片写自己的日常生活。
“闲”字是一篇之眼。景闲,心闲,人闲。阶前溪水溅玉,屋后山鸟相呼,万物无心任性,是之谓景闲。既不须奔走仕途,劳形案牍,也不须防人倾轧,终日焦虚,是之谓心闲。词人月下垂钓,雨中锄瓜,栽花读书,是之谓人闲。有此三闲,何乐不为?故词中曰“爱吾庐,惬幽居”,这里的“爱”“惬”,不仅表现了作者欢悦的情绪,而且表明了作者的志趣。然而,从“少日功名空自许,今老矣,欲何如”这几句看,其中又隐藏着辛酸味,有一种“万不得已”的心情。由于时移世变,又不甘奉事新朝,他只能闭户隐居,以”闲“自乐了。功名事自是免谈,何况”老矣“!
假如全篇只写一个“闲”字,亦未免浮浅。作者不说这是一篇“闲居赋”,却称之为“倦游图”。“倦”与“闲”相对而又相伴。“倦”是对世事而言,“闲”是指归隐之乐。词中主要笔墨是写“闲”,但上、下两片结尾透露“倦”意。“倦”是思“闲”的促进剂。有了“倦”字相映照,这个“闲”字就有了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中包含对干戈挠攘的逃避,对功名利禄的否定,也包含着安贫乐道、淡泊自守的人格理想。这是作者对半生经验痛苦反思的结果,也和中国文化传统的积淀有关。结句谓吹起摩诘于九原,将自己的生活画作“倦游图”,当然想到过王维是个山水画大名家,但更主要的是因为王维也曾隐居于蓝田辋川,与作者为同调,句中含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意思。
词中所写情景,看上去非常单纯,实际处处隐含着对比。少日志在功名,今日乐在归隐;人世之纷乱,与自然之和谐,等等。不仅今与昨是对立的,眼前的和谐之中也潜伏着内心的冲突。以陶渊明之旷达,中夜不眠时尚不免作“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的慨叹;词人在自得自赏之余,想起少年时的志向,因世变而终止,止水般的心里也不免荡起感伤的微澜。只是这个生活的大弯儿无法转回去,作者乃注目于眼下的自适,以维持内心的平衡。但是这种种对立,依然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态,构成了作品内在的张力,比那种情感单纯的一边倒的作品,更具有思想的深度。
《世说新语》载西晋时石崇与王恺斗富,王恺是国戚,得到晋武帝的援助,赐他一株二尺来高的珊瑚树,作为炫耀的资本。殊不料石崇举起铁如意,当场狠命一击,珊瑚宝树顿时应声而碎。石崇随即取出六七株三四尺高的珊瑚树作为赔偿,王恺羞惭而去。这段故事并非发生在“酒边”,但该篇首句的“碎珊瑚”,无疑是化用了这则典故。“酒边”是为了加映珊瑚之红,而以宝物的碎溅来比喻落花的飞散,于形象之外更有一种触目惊心的效果。
第二句的用典也与石崇沾边,即著名的“金谷园绿珠坠楼”。侍中孙秀垂涎石崇的爱姬绿珠,指名索取,石崇坚决拒绝。孙秀就矫诏逮捕了石崇。《晋书·石崇传》对此有一段简练而传神的叙写:“崇正宴于楼上,介士到门。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官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以美人坠楼喻落花殒香,同样是既逼真又惨怛。“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杜牧《金谷园》)可见这一比喻是诗人的通感。
第三句语意直白,不像再有什么故实,但仍使读者不禁联想起杜牧的《叹花》:“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狂风落尽深红色”,不就是“落花”命运的写照。作者在“绿叶成阴”即所谓“枝上翠阴”中,还添上了“鹧鸪”的悲啼,让它来悲挽落花的飞尽。元诗人萨都剌《过嘉兴》:“春风一曲鹧鸪吟,花落莺啼满城绿。”可见“啼鹧鸪”确是落花时节固有的景观。
小令的这三句鼎足对,首句从树上繁英纷落的角度着笔,即所谓花雨;次句则是落花飘坠的特写,暗含“一片花飞减却春”(杜甫《曲江》句)的寓意;第三句返回枝上,则是绿叶成荫,片红全无,彻底消抹了落花的存在。这样的三部曲步步推进,转接无痕,使人浑然不觉对仗的存在,却强烈地表达出“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乌夜啼》)的惋伤。
诗人把落花的蒙难归咎于风雨,两者各负“一半儿”责任。“谩嗟吁”,则一派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神情。与张可久同时的曲家徐再思,也有一首《一半儿·落花》:“河阳香散唤提壶,金谷魂销啼鹧鸪,隋苑春归闻杜宇。片红无,一半儿狂风一半儿雨。”两曲不存在渊源关系,却出现了结尾的巧合,可见“风雨落花愁”的意识,在古人是根深蒂固的。
此词写西湖寒食时节游人盛况。全词奇丽清婉而造境空灵,歌咏西湖的诗词佳作中别饶风姿,构思新颖,立意深刻。
上片开头两句点明地点、时令。首句称西湖为“小瀛洲”。“瀛洲”为海上神山之一。月山有水的胜地,用海上神山比之也正相合。而西湖之秀美又不似海山之壮浪,着一“小”字最贴切不过。下句“寒食更风流”则是全篇点睛之笔。“风流”一词本常用于写人,用写湖山,是暗将西湖比作了西子。寒食佳节,作为游览胜地的西湖更是别有景象,不同常日,故“寒食更风流”。“更风流”进一层,仍是笼统言之,三句以下才具体描写,用语皆疏淡而有味。把游湖大船称做“红船”,与“风流”“小瀛洲”配色相宜。厉鹗《湖船录》引释道原诗:“水口红船是妾家”,则红船或是妓船,故有“歌吹”。“花外有高流”则用空间错位的笔触画出坐落湖畔山麓的画流。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湖上飘着一层柔曼的轻纱,过片“晴日暖,淡烟浮”就清妙地画出这番景致。于是春花、红船、画流、湖光、山色共同构成一幅美妙的图画,画外还伴奏着箫管歌吹之音乐。于此处下“恣嬉游”这三字,才觉真力弥满,游春士女之众可想而知。词人却并不铺写这种盛况,而采有了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手法写道:“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以“粉黛”代美人,言外香风满湖,与“风流”二字照应。美人竟然如此之多,则满湖游众之多更不待言了。“阑干”与“高流”照映,又包括湖上的亭阁,使人窥斑见豹。
结尾三句用数字领起全篇精神。“三千”极写“粉黛”之多,“十二”描“高流”宽敞。实际词人如此为之的深意是表达富贵荣华都如过眼云烟的人生感悟。同时语言精整而凝炼。特别是鼎足对的运用很有趣味,写随数目的递减,景象渐由湖面移向天外,形象由繁多而渐次浑一,意境也逐渐高远,至最后的“一片云头”之句,颇含不尽之意。《维摩经》云:“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李白《宫中行乐词》云:“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作者巧用“浮云”之喻,于写足繁华热闹之后,著一冷语,遂使全篇顿添深意。